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别。
通則聖教之都名,别則為十二部中直說法相者,名修多羅。
伽陀,此雲孤起,不重頌者是也。
本事者,說本昔世界事也。
本生,說本昔受生事也。
未曾有者,佛現種種神力,衆生怪未曾有也。
因緣者,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因緣也。
譬喻者,如雲月隐重山,舉扇喻之;風息太虛,動樹訓之。
祗夜,此雲重頌,重頌上直說修多羅也。
優波提舍,此雲論議。
已上九部,言昔施權,為七方便人說也。
若十二部更有方廣,無問自說授記。
△二、頌結施權意 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至)為是說涅槃。
前世根鈍,今世無機,不堪聞大,故言不行深妙道。
前世貪着障重,今世衆苦所惱,唯可聞小,故言為是說涅槃也。
△二、頌顯實四:初、頌理一。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至)以故說是經。
令得入佛慧,頌上一大事因緣也。
決定說大乘,總頌上開示悟佛知見也。
入大乘為本,頌上入佛知見也。
△二頌人一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至)皆成佛無疑。
頌上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也。
上直雲教化菩薩,頌中廣出。
諸方便人,皆成實人。
有佛子心淨,即别教之人。
為此佛子說大乘經,得記心喜,即成圓教真實之人。
聲聞若菩薩者,聲聞兼得。
緣覺若菩薩,兼得六度。
通教等諸菩薩,皆成佛無疑者,即是七種方便,無非佛子也。
△三頌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至)說佛智慧故。
頌上如來但以一佛乘為衆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
無二者,無通教中半滿相對之二也。
無三者,無三藏中之三乘也。
如此等二三,皆是假名引導衆生,即方便教也。
今但一佛圓乘,故雲說佛智慧也。
△四頌行一 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至)此事為不可。
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也。
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頌上常為一事之意也。
佛自住大乘,以此度衆生,頌上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也。
後一行,釋不以小乘度之意。
△三、頌勸信二:初、舉果勸信二:初、舉内心。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至)而獨無所畏。
如來不欺诳者,明佛心清淨,無明、悭垢、衆惡已斷,淨心中說,故是可信。
△二、明外色 我已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衆所尊,為說實相印。
身相炳着,光色端嚴,内無暗惑,外有光明,則口無欺诳,為衆所尊。
說大乘印,則可信受。
釋論雲: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
無三法印,即是魔說。
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
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
故身子雲: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
△二、舉因勸信二:初、舉昔誓。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我昔誓願,非但自誓菩提,亦誓衆生同入佛慧;今酬誓故說,是亦可信。
△二、明願滿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
今菩提既滿,衆生亦入,汝既自證,佛慧亦驗,我誓不虛。
妙樂雲:問:佛初立誓,誓度一切,今衆生尚多,願雲何滿?答:且從一期,總而言之,但令衆生得入佛乘,即名願滿,是故經雲如我無異。
△四、舉五濁四:初、總明五濁障重,令大不生。
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衆生受苦,諸佛興悲,悲苦相對,故雲相遇。
遇則盡令入于佛道,故五濁不能障大,無智不受,故雲障大也。
△二、别廣明五濁障過患之相五:初、衆生濁。
我知此衆生未曾修善本(至)備受諸苦毒。
善本者,真如實相也。
不依此種善根,故不感大也。
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并能生于行者須欲之心,故名五欲,即諸惡之本也。
癡即無明,愛即貪愛,從癡有愛,故現生苦惱,後堕地獄、餓鬼、畜生也。
止觀明五欲過患者,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必死;香如憋龍氣,嗅之則病;味如沸蜜,湯舌則爛;如蜜塗刀,舐之則傷;觸如卧獅子,近之必齧。
△二命濁相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衆苦所逼迫。
形即五陰,陰亦名世,壽命連持,諸陰入世。
初從薄酪,已至老死,故名世世。
增長下二句,明命濁相也。
翻譯名義,明胎中五位:初七日名歌羅邏,此雲凝滑,狀如凝酥;二七日名頞部昙,此雲疱,狀如瘡疱;三七日名蔽屍,此雲凝結,狀如就血;四七日名健男,此雲凝厚,漸堅硬故;五七日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具諸形故。
△三見濁相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五見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因此二見生六十二。
如外道計我有四句:色即是我,離色是我,色大我小,我住色中,我大色小,色住我中;四陰亦爾,是為二十三。
世為六十,并根本斷、常二見,為六十二。
△四頌惱濁 深着虛妄法,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五劫濁相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長時無佛法,即是劫濁。
又上來四濁集在時中,故名劫濁。
如是人難度者,五濁障故,不信一乘,則不可度也。
△三明為治五濁障故先說小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說三藏四谛也。
苦即苦谛,苦必有因即集谛,道即道谛,涅槃即滅谛。
△四明為大說小小治濁大興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至)來世得作佛。
析三界妄盡,滅色取空,則非真滅。
若體達無明本無常寂,即是真滅。
雖本無常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
故言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也。
△五、頌不虛三:初、明釋迦先開三。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二、明諸佛後顯實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三、正明不虛除疑 今此諸大衆,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前權後實,誠言不虛,勿生疑也。
△二、頌過去佛章二:初、頌開三。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至)演說諸法相 △二、頌顯一二:初、略頌上三一。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衆生,令入于佛道。
皆說一乘法,是頌教一;化無量衆生,是頌人一;令入于佛道,是頌理一,兼得行一也。
△二、約五乘廣頌顯一二:初、總約五乘顯一實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至)助顯第一義。
天人群生類,是舉諸乘以明人一。
更以異方便,是舉諸行以顯行一,兼得教一。
第一義即是理一。
若用圓妙正觀,此即實相方便,不名為異。
若用七方便觀,助顯第一義者,名異方便。
△二、别約五乘以顯一三:初、開菩薩乘。
若有衆生類,值諸過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若作五乘釋者,但是六度菩薩乘;若作七方便釋者,兼得通、别菩薩乘。
何者?三教大乘皆行六度,而運心有異。
相心行六度,即三藏菩薩;無相,即通教菩薩;非相、無相次第行六度,即别教菩薩。
今但列六度,未知定判屬誰。
尋上文雲更以異方便者,非獨六度菩薩,即三教菩薩方便也。
六度中,前五是福,後一是慧,故雲種種福慧。
昔聞法,皆已成教一;昔六度行,皆已成行一;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人一;皆已成佛道,皆已成理一。
△二、開二乘乘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如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
此開聲聞、緣覺皆入一乘。
何以得知?大品歎阿羅漢心調柔軟。
又淨名雲:住調伏心是賢聖行。
是以知之,昔善軟心皆成行一,諸衆生是人一,成佛道是理一。
妙樂雲:二乘文中有人理行,不雲兼教者,秪是文略。
△三、開天人乘二:初、約天人小善成緣,因種子以顯實十:初、舍财造塔明天乘。
諸佛滅度已(至)若于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因時至心,傾财舍寶;果時任運,自然受樂。
故是天乘也。
木樒者,長安有木名樒,亦任造像。
金光明雲:以佛舍利如芥粟許,置小塔中,三十三天已有自然果報。
即其義也。
△二戲沙作塔明人業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因時泛泛,悠然作善;果時作意,勤求得樂,故是人業也。
△三、志心建像明天業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至)皆已成佛道。
優婆塞戒經,不許用膠,得失意罪。
而此經用者,古師雲:外國用樹膠耳。
妙樂雲:造像功德經,有十一種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者,生處無惡;三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豐饒珍玩;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金輪王;九者,生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堕惡道;十一者,後生還能敬重三寶。
又雲: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四戲畫作佛明人業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五、結成建像者顯實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至)度脫無量衆。
諸人皆成人一;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即成行一;佛道即成理一;既已成佛,複能化他,但化菩薩,即是教一。
△六、諸塵供養明天業 若人于塔廟,寶像及畫像,(至)皆已成佛道。
呗者,或雲呗匿,此雲贊頌。
貝,大螺也。
△七、散心塵供明人業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于??像,漸見無數佛。
△八、身業供養明天人業 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
五體着地是上禮,即天業;合掌低頭是中禮,即人業。
△九、結成供養者顯實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至)如薪盡火滅。
非但自入佛道,亦能化度衆生,入于涅槃。
子果縛盡,名曰無餘。
機薪既盡,應火雲亡,故雲薪盡火滅也。
△十、口業供養明人業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南無或雲那谟,或雲南摩,此翻歸命,或翻度我。
大品雲:佛言: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二、約聞法則成了因種子以明顯實 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例上皆具相無相、非相無相、至心、散心等五乘種子,今皆開入一實。
至心聞一句是天業,散心聞一句是人業。
△三、頌未來佛章二:初、頌開三。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至)以無量方便。
△二、頌顯一四:初、頌人一。
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二頌行一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衆生,亦同得此道。
△三頌教一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至),是故說一乘。
知法常無性者,實相常住無自性,乃至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是名無性。
佛種從緣起者,中道無性,即是佛種。
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衆生起。
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
欲起佛種,須一乘教。
是為頌教一也。
△四頌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是法住法位者,衆生正覺,一如無二,悉不出如,故皆以如法為位也。
分局定限,故名為位。
世間相常住者,十界依正,生住異滅之相,名世間相,以即理故,皆常住也。
故法智尊者雲:生法即性故常住,異滅即性故常。
即性之常,非常無常,言偏意圓,斯之謂欤。
又世間相常住者,出世正覺,以如為位,亦以如為相,位相常住。
世間衆生,亦以如為位,亦以如為相,豈不常住。
世間相既常住,豈非理一。
于道場知已者,此舉果釋成,開權顯實,道場朗然,斯理久暢,物情障重,方便施三,故雲導師方便說。
妙樂雲:染淨之法,皆名是法。
染謂衆生,淨即正覺,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故雲是法住法位。
△四、頌現在佛章三:初、頌化意。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至)亦說如是法。
△二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知第一寂滅,即頌理一;其實為佛乘,或頌教一,或頌行一。
△三頌開權 知衆生諸行深心之所念(至)随應方便說。
△二、頌釋迦章二:初、略頌上權實;為下,總譬作本二:初、頌顯實。
今我亦如是,安隐衆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今我亦如是者,我即釋迦一化之主,同以一實教化衆生,故言如是,為下有大長者譬作本也。
安隐者,即大涅槃常樂住處,此處寂靜,無五濁障,故名安隐。
安隐即對不安隐,謂三界有五濁障,名不安隐,即為下火宅譬作本。
衆生即是五道受化之徒,為下五百人譬作本。
種種法門即對不種種,為下唯有一門譬作本。
妙樂雲:如來本以一門利物,事不獲已,施種種門。
施權之意,本在顯實,故雲宣示于佛道。
△二頌開權 我以智慧力,知衆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者,即權智力也。
知衆生性欲者,即是五道根性,有三乘差别。
為下,三十子譬作本。
諸法,即三乘法也。
又雲:知衆生性欲者,鑒小機也。
方便說諸法者,正施權也。
皆令得歡喜者,随宜稱機也。
二偈雖略,收佛一化,開權顯實,原始要終,罄無不盡,故稱略頌。
為下,總譬本也。
△二、廣頌上六義,為下,别譬作本六:初、頌上五濁三:初、明佛有能見之眼。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 佛眼觀見,為下長者能見譬作本。
明佛在法身地上,以常寂佛眼圓照群機。
若根利濁輕,則以盧舍那像說一乘法;若根鈍濁重,則脫璎珞,以老比丘像驚入火宅。
方便開三,秪是于時鑒機,故言我以佛眼觀見也。
若觀色法,應用天眼;若分别根機,應用法眼。
雲何言以佛眼見耶?佛眼圓通,舉勝兼劣。
又四眼入佛眼,皆名為佛眼故也。
△二、頌上明所見五濁五:初、衆生濁 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 妙樂雲:貧窮等為衆生濁者,貧故由無福,癡故由無慧,癡貧衆生,聚在一處,故名衆生濁也。
△二頌命濁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妙樂雲:入生死為命濁者,于生死中,又加險道,險道之中,命易斷故,即短壽處,而猶相續,為命濁也。
△三頌煩惱濁 深著于五欲,如??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牛者,獸如牛而尾長。
說文雲:西南夷長髦牛也。
牛愛其尾,就身護尾;人愛其尾,故殺其身。
譬人貪五欲而害其身,亦若是也。
△四頌劫濁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 妙樂雲:劫中無佛,故名為濁。
四濁生此,亦無所求。
劫若有佛,雖濁能破。
故經雲: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五頌見濁 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 或雲:外道五熱炙身,欲望舍苦,反得苦報。
或雲:諸見即是受,受即是苦,行此苦因,望欲舍苦,豈可得耶?妙樂雲:六十二多,故名為諸。
由此見故,則有三受,見家之受,故雲見即是受。
三受皆苦,以此苦受,欲舍苦者,無有是處。
△三、明起大悲應赴機 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為五濁衆生故,大悲熏心,應入三界,施設方便,引趣佛慧。
△三、頌施化宜不得三:初、明用大拟宜。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至)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場者,至理無時,假時化物,為化之初,故言始也。
事釋者,道場在摩竭提國西南,去尼連河不遠,佛初在此處修治得道,故言道場。
坐此樹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樹。
感樹恩故觀察,念地德故經行,道成賽澤之時,欲以大法拟宜衆生也。
樹地無有分别,豈須報恩?未曾有經雲:秪以通化傳法名報耳。
三七日者,過去因果經雲: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妙,無能受者;二七日思惟衆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誰應先聞法,即至波羅奈,為五人說四谛等。
且以三乘而為三根,此就小乘釋也。
今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覽無遺,豈始至道場,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明有所表也。
表佛初欲三周說法,故假言三七耳。
初七思法說,次七思譬說,後七思因緣說,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
此偏就圓教大乘為釋耳。
若通途約大乘釋者,初七思惟欲說圓教,次七思惟欲說别教,後七思惟欲說通教,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說三藏三乘,為方便之化也。
△二、明衆生無機三:初、明障重故。
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 △二、明不堪聞 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三、明諸梵請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至)請我轉法輪。
諸梵雖請說大,佛知無機,所以不說。
妙樂雲:問:如何得知梵王請大?答:據佛酬雲,若但贊佛乘等,故知是請大也。
若據一四天下,隻一梵王為三界天主。
今雲諸梵王者,如來統禦大千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則有百億梵王。
又禅禅各一梵王,故雲諸也。
若論請法,正在初禅三界天主也。
△三、明念欲息化二:初、無機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至)墜于三惡道。
明無機強說,聞則有損。
△二息化 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
說則有損,滅但無益。
故此思惟,為下施權之張本也。
甯(平聲),願詞也。
如人言甯可如此,是願如此也。
△二、念同諸佛,用權稱宜二:初、明化得四:初、三乘疑宜。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尋念者,仍念彼雖無大機,不容永舍,要以方便而誘濟之,非都不知開三,欲引同諸佛,故雲尋念也。
△二、明有小機二:初、明諸佛稱歎五:初、釋迦自叙諸佛現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 佛現者,由念佛方便力故現現,由拟法、會機二義故佛現也。
△二、佛歎釋迦隐實設權 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至)而用方便力。
上欲大化,于彼無機,故諸佛不歎。
今欲說小,曲會根緣,則始終得度,所以佛歎善哉也。
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第一導師。
得是無上法者,即是得實智微妙第一也。
而用方便力者,随諸一切佛,隐實用權也。
釋迦是姓,此雲能仁。
淨名疏雲:天竺語釋迦為能文,文為儒義,即名能儒。
大論亦雲:釋迦文佛。
△二、明諸佛亦隐實用權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衆生類,分别說三乘。
△四、雙釋隐實設權二義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說諸果。
為衆生少智,不堪聞大,所以隐實;而複樂小,所以施權。
△五、雙結隐實設權二義 雖複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雖複說三,終為顯實也。
△二、明釋迦酬順二:初、發言酬順。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
南無諸佛。
既聞諸佛稱歎,即對曰:南無諸佛。
南無,此雲敬從,若翻度我等,非此意也。
妙樂雲:今釋迦因聞十方諸佛慰喻,乃稱南無,答于諸佛,故知釋迦不請諸佛度也。
△二念順物機 複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随順行。
△三、明施化小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至)為五比丘說。
波羅奈,正音婆羅痆(女熙切)。
中印度境婆沙雲:有河名波羅奈,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繞城,亦雲鹿苑。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下,即是前說中道無性佛種之理。
此理非數,又不可說,今以方便作三乘說。
又非生非滅,而以方便作生滅說。
又偏真之理,亦不可說,以方便故,作四門說。
初為五人說無常有門也。
佛念五人,當往先度,故至波羅奈,一夏調根。
初為陳如說四谛得道,次為頞鞞?提說布施生天,福樂二人,同時證果。
三為迦葉、拘利二人,亦如前說,皆得聖果。
是為三番度五比丘也。
△四、受行悟入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
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陳如初得初果,即斷見惑,分證滅谛,亦是分得有餘涅槃。
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無學,便有羅漢之名。
能說三乘者名佛,所說三乘即法,初果與羅漢名僧,三寶于是現世間也。
妙樂雲:涅槃音者,由弟子受行,煩惱斷處,涅槃名生,故名為音。
衆教之始,故言起自于此。
三寶現世間者,亦約漸始,且在小乘,未論一體。
△二、釋疑念 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恐疑師雲:佛初未能鑒機,尋念諸佛,始知根性。
即釋雲: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欲引同,故念諸佛,非始念方知。
從久遠劫來,見其樂小,已為贊示,令盡衆苦,所以聞小,即得解脫也。
恐疑弟子雲:雲何衆生一世暫聞,即證羅漢?即釋雲:從久遠劫來,為其贊示,稱于本習,故速得道。
故以一偈釋二疑也。
△三、頌顯真實四:初、頌人一。
舍利弗當知(至)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此二行頌人,一三乘行人皆是佛子故也。
又此二行亦名大乘機發,亦雲索果,明由機發故索果,索果由于機發。
此應有四句:自有障除機未發,如諸羅漢在三藏時,以樂小故,濁障雖除,大根鈍故,妙機未發;自有大機發障未除,如法華中諸凡夫人等,雖未斷結,以大根利故機發;自有障即除機即發,如說無量義經時,證二乘果,即于此座大機即發;自有障未除機未發,即五千等是也。
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非求小果也。
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者,一雲恥小慕大,大機感佛,故雲至佛所。
今明非但機至佛所,亦乃身到,如無量義中,四衆圍繞,合掌敬心,欲聞具足道也。
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者,此中初味調伏,受行三藏、六度、通、别等三教方便,由此調熱,故使障除機發而求大也。
△二頌理一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此一行頌理一,故雲為說佛慧,即上種智佛知見也。
又從此至下,今我喜無畏二行一句,亦名佛歡喜。
佛為佛慧故出,昔障重無機,不得即說;佛慧中間雖障除,又未得說;今機發正是說時,故雲今正是其時。
又昔衆生機鈍智小,恐其謗法堕惡,故未是說時;今機利智大,聞必信解,故佛歡喜。
無畏者,不畏執小謗大,起罪堕惡,故言無畏也。
△三頌教一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至)但說無上道。
此二行頌教一,故雲但說無上道。
又從于諸菩薩衆至但說無上道三句,亦名正顯實也。
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
△四頌行一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一行頌行一,故雲悉亦當作佛。
又此一行亦名信行,悟入六度、通教二菩薩,初聞略說,動舊執,緻新疑,今悉已除。
非獨菩薩,二乘亦爾。
而雲聲聞皆當作佛者,昔教不說二乘作佛,今與授記,授記豈獨二乘?除疑豈獨菩薩?互存則兩備。
○舍利弗當知下,亦名大乘機動。
我即作是念下,亦名佛歡喜。
于諸菩薩中下,亦名正顯實。
菩薩聞是法下,亦名受行悟入。
△四、歎法希有二:初、頌上如是妙法。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别法。
如三世者,引同諸佛用權,權是引物之儀式也。
說無分别法,引同諸佛顯實,實則言語道斷,豈存儀式?又權實無分别,為鈍根小智分别權實,今還悟入一三不二,即知佛說三一無分别也。
諸佛皆爾,何獨我耶? △二、頌上時乃說之五:初、舉人難遇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 久久懸遠,時有佛出,此舉人難。
△二、舉法難說 正使出于世,說是法複難。
如今佛出世四十餘年,始顯真實。
△三、舉聞法難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
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越席而去,聞豈不難乎? △四、舉信受難 能聽是法者,斯人亦複難。
衆中唯身子前達中下之機,雖聽猶未能了。
△五、舉華譬四難 譬如優昙華(至)是人甚希有,過于優昙華。
此華非其時不現,現則維其時,故雲時時乃一出。
但合聞者難,餘例可解。
△五、頌上不虛二:初、勿于可信人生疑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至)無聲聞弟子。
法王者,夫為人王,言則不二,佛為法王,豈容虛說?夫方便可是權假,真實甯應是妄?聞法王說法,勿生疑也。
△二、勿于可信法起疑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名為秘。
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言要也。
△六、揀衆敦信二:初、頌揀衆三:初、頌揀增上慢非佛弟子。
以五濁惡世,但樂着諸欲,如是等衆生,終不求佛道。
若樂諸欲,是行魔業,故須揀之。
上文着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着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揀非耳。
終不求佛道者,頌上揀增上慢。
上慢者,未得上法,謂得上法,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也。
△二、頌佛滅後解義者難得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惡道。
此明不善人勿為說也。
△三頌若遇餘佛便得決了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此明善人當為說也。
△二、頌敦信二:初、敦信于權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至)不能曉了此。
初一行,結秘要。
明此法如是,先以萬億方便,然後乃示真實。
其不習學,不能曉了,此正結不善者勿為說也。
兼對習學者,則能曉了,此乃可為說也。
△二、敦信于實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至)自知當作佛。
方便施權,正為于實,權實無疑,自知作佛。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一
通則聖教之都名,别則為十二部中直說法相者,名修多羅。
伽陀,此雲孤起,不重頌者是也。
本事者,說本昔世界事也。
本生,說本昔受生事也。
未曾有者,佛現種種神力,衆生怪未曾有也。
因緣者,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因緣也。
譬喻者,如雲月隐重山,舉扇喻之;風息太虛,動樹訓之。
祗夜,此雲重頌,重頌上直說修多羅也。
優波提舍,此雲論議。
已上九部,言昔施權,為七方便人說也。
若十二部更有方廣,無問自說授記。
△二、頌結施權意 鈍根樂小法,貪著于生死(至)為是說涅槃。
前世根鈍,今世無機,不堪聞大,故言不行深妙道。
前世貪着障重,今世衆苦所惱,唯可聞小,故言為是說涅槃也。
△二、頌顯實四:初、頌理一。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至)以故說是經。
令得入佛慧,頌上一大事因緣也。
決定說大乘,總頌上開示悟佛知見也。
入大乘為本,頌上入佛知見也。
△二頌人一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至)皆成佛無疑。
頌上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也。
上直雲教化菩薩,頌中廣出。
諸方便人,皆成實人。
有佛子心淨,即别教之人。
為此佛子說大乘經,得記心喜,即成圓教真實之人。
聲聞若菩薩者,聲聞兼得。
緣覺若菩薩,兼得六度。
通教等諸菩薩,皆成佛無疑者,即是七種方便,無非佛子也。
△三頌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至)說佛智慧故。
頌上如來但以一佛乘為衆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也。
無二者,無通教中半滿相對之二也。
無三者,無三藏中之三乘也。
如此等二三,皆是假名引導衆生,即方便教也。
今但一佛圓乘,故雲說佛智慧也。
△四頌行一 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至)此事為不可。
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事也。
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頌上常為一事之意也。
佛自住大乘,以此度衆生,頌上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也。
後一行,釋不以小乘度之意。
△三、頌勸信二:初、舉果勸信二:初、舉内心。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至)而獨無所畏。
如來不欺诳者,明佛心清淨,無明、悭垢、衆惡已斷,淨心中說,故是可信。
△二、明外色 我已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衆所尊,為說實相印。
身相炳着,光色端嚴,内無暗惑,外有光明,則口無欺诳,為衆所尊。
說大乘印,則可信受。
釋論雲: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
無三法印,即是魔說。
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
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
故身子雲: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
△二、舉因勸信二:初、舉昔誓。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
我昔誓願,非但自誓菩提,亦誓衆生同入佛慧;今酬誓故說,是亦可信。
△二、明願滿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
今菩提既滿,衆生亦入,汝既自證,佛慧亦驗,我誓不虛。
妙樂雲:問:佛初立誓,誓度一切,今衆生尚多,願雲何滿?答:且從一期,總而言之,但令衆生得入佛乘,即名願滿,是故經雲如我無異。
△四、舉五濁四:初、總明五濁障重,令大不生。
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衆生受苦,諸佛興悲,悲苦相對,故雲相遇。
遇則盡令入于佛道,故五濁不能障大,無智不受,故雲障大也。
△二、别廣明五濁障過患之相五:初、衆生濁。
我知此衆生未曾修善本(至)備受諸苦毒。
善本者,真如實相也。
不依此種善根,故不感大也。
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并能生于行者須欲之心,故名五欲,即諸惡之本也。
癡即無明,愛即貪愛,從癡有愛,故現生苦惱,後堕地獄、餓鬼、畜生也。
止觀明五欲過患者,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必死;香如憋龍氣,嗅之則病;味如沸蜜,湯舌則爛;如蜜塗刀,舐之則傷;觸如卧獅子,近之必齧。
△二命濁相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衆苦所逼迫。
形即五陰,陰亦名世,壽命連持,諸陰入世。
初從薄酪,已至老死,故名世世。
增長下二句,明命濁相也。
翻譯名義,明胎中五位:初七日名歌羅邏,此雲凝滑,狀如凝酥;二七日名頞部昙,此雲疱,狀如瘡疱;三七日名蔽屍,此雲凝結,狀如就血;四七日名健男,此雲凝厚,漸堅硬故;五七日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具諸形故。
△三見濁相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五見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因此二見生六十二。
如外道計我有四句:色即是我,離色是我,色大我小,我住色中,我大色小,色住我中;四陰亦爾,是為二十三。
世為六十,并根本斷、常二見,為六十二。
△四頌惱濁 深着虛妄法,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五劫濁相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長時無佛法,即是劫濁。
又上來四濁集在時中,故名劫濁。
如是人難度者,五濁障故,不信一乘,則不可度也。
△三明為治五濁障故先說小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此說三藏四谛也。
苦即苦谛,苦必有因即集谛,道即道谛,涅槃即滅谛。
△四明為大說小小治濁大興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至)來世得作佛。
析三界妄盡,滅色取空,則非真滅。
若體達無明本無常寂,即是真滅。
雖本無常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
故言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也。
△五、頌不虛三:初、明釋迦先開三。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二、明諸佛後顯實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三、正明不虛除疑 今此諸大衆,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前權後實,誠言不虛,勿生疑也。
△二、頌過去佛章二:初、頌開三。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至)演說諸法相 △二、頌顯一二:初、略頌上三一。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衆生,令入于佛道。
皆說一乘法,是頌教一;化無量衆生,是頌人一;令入于佛道,是頌理一,兼得行一也。
△二、約五乘廣頌顯一二:初、總約五乘顯一實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至)助顯第一義。
天人群生類,是舉諸乘以明人一。
更以異方便,是舉諸行以顯行一,兼得教一。
第一義即是理一。
若用圓妙正觀,此即實相方便,不名為異。
若用七方便觀,助顯第一義者,名異方便。
△二、别約五乘以顯一三:初、開菩薩乘。
若有衆生類,值諸過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若作五乘釋者,但是六度菩薩乘;若作七方便釋者,兼得通、别菩薩乘。
何者?三教大乘皆行六度,而運心有異。
相心行六度,即三藏菩薩;無相,即通教菩薩;非相、無相次第行六度,即别教菩薩。
今但列六度,未知定判屬誰。
尋上文雲更以異方便者,非獨六度菩薩,即三教菩薩方便也。
六度中,前五是福,後一是慧,故雲種種福慧。
昔聞法,皆已成教一;昔六度行,皆已成行一;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人一;皆已成佛道,皆已成理一。
△二、開二乘乘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如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
此開聲聞、緣覺皆入一乘。
何以得知?大品歎阿羅漢心調柔軟。
又淨名雲:住調伏心是賢聖行。
是以知之,昔善軟心皆成行一,諸衆生是人一,成佛道是理一。
妙樂雲:二乘文中有人理行,不雲兼教者,秪是文略。
△三、開天人乘二:初、約天人小善成緣,因種子以顯實十:初、舍财造塔明天乘。
諸佛滅度已(至)若于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因時至心,傾财舍寶;果時任運,自然受樂。
故是天乘也。
木樒者,長安有木名樒,亦任造像。
金光明雲:以佛舍利如芥粟許,置小塔中,三十三天已有自然果報。
即其義也。
△二戲沙作塔明人業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因時泛泛,悠然作善;果時作意,勤求得樂,故是人業也。
△三、志心建像明天業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至)皆已成佛道。
優婆塞戒經,不許用膠,得失意罪。
而此經用者,古師雲:外國用樹膠耳。
妙樂雲:造像功德經,有十一種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者,生處無惡;三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豐饒珍玩;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金輪王;九者,生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堕惡道;十一者,後生還能敬重三寶。
又雲: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四戲畫作佛明人業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五、結成建像者顯實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至)度脫無量衆。
諸人皆成人一;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即成行一;佛道即成理一;既已成佛,複能化他,但化菩薩,即是教一。
△六、諸塵供養明天業 若人于塔廟,寶像及畫像,(至)皆已成佛道。
呗者,或雲呗匿,此雲贊頌。
貝,大螺也。
△七、散心塵供明人業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于??像,漸見無數佛。
△八、身業供養明天人業 或有人禮拜,或複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複小低頭。
五體着地是上禮,即天業;合掌低頭是中禮,即人業。
△九、結成供養者顯實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至)如薪盡火滅。
非但自入佛道,亦能化度衆生,入于涅槃。
子果縛盡,名曰無餘。
機薪既盡,應火雲亡,故雲薪盡火滅也。
△十、口業供養明人業 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南無或雲那谟,或雲南摩,此翻歸命,或翻度我。
大品雲:佛言: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二、約聞法則成了因種子以明顯實 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例上皆具相無相、非相無相、至心、散心等五乘種子,今皆開入一實。
至心聞一句是天業,散心聞一句是人業。
△三、頌未來佛章二:初、頌開三。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至)以無量方便。
△二、頌顯一四:初、頌人一。
度脫諸衆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二頌行一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衆生,亦同得此道。
△三頌教一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至),是故說一乘。
知法常無性者,實相常住無自性,乃至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是名無性。
佛種從緣起者,中道無性,即是佛種。
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衆生起。
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
欲起佛種,須一乘教。
是為頌教一也。
△四頌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是法住法位者,衆生正覺,一如無二,悉不出如,故皆以如法為位也。
分局定限,故名為位。
世間相常住者,十界依正,生住異滅之相,名世間相,以即理故,皆常住也。
故法智尊者雲:生法即性故常住,異滅即性故常。
即性之常,非常無常,言偏意圓,斯之謂欤。
又世間相常住者,出世正覺,以如為位,亦以如為相,位相常住。
世間衆生,亦以如為位,亦以如為相,豈不常住。
世間相既常住,豈非理一。
于道場知已者,此舉果釋成,開權顯實,道場朗然,斯理久暢,物情障重,方便施三,故雲導師方便說。
妙樂雲:染淨之法,皆名是法。
染謂衆生,淨即正覺,一一皆住真如法位,故雲是法住法位。
△四、頌現在佛章三:初、頌化意。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至)亦說如是法。
△二頌顯實 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知第一寂滅,即頌理一;其實為佛乘,或頌教一,或頌行一。
△三頌開權 知衆生諸行深心之所念(至)随應方便說。
△二、頌釋迦章二:初、略頌上權實;為下,總譬作本二:初、頌顯實。
今我亦如是,安隐衆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今我亦如是者,我即釋迦一化之主,同以一實教化衆生,故言如是,為下有大長者譬作本也。
安隐者,即大涅槃常樂住處,此處寂靜,無五濁障,故名安隐。
安隐即對不安隐,謂三界有五濁障,名不安隐,即為下火宅譬作本。
衆生即是五道受化之徒,為下五百人譬作本。
種種法門即對不種種,為下唯有一門譬作本。
妙樂雲:如來本以一門利物,事不獲已,施種種門。
施權之意,本在顯實,故雲宣示于佛道。
△二頌開權 我以智慧力,知衆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者,即權智力也。
知衆生性欲者,即是五道根性,有三乘差别。
為下,三十子譬作本。
諸法,即三乘法也。
又雲:知衆生性欲者,鑒小機也。
方便說諸法者,正施權也。
皆令得歡喜者,随宜稱機也。
二偈雖略,收佛一化,開權顯實,原始要終,罄無不盡,故稱略頌。
為下,總譬本也。
△二、廣頌上六義,為下,别譬作本六:初、頌上五濁三:初、明佛有能見之眼。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 佛眼觀見,為下長者能見譬作本。
明佛在法身地上,以常寂佛眼圓照群機。
若根利濁輕,則以盧舍那像說一乘法;若根鈍濁重,則脫璎珞,以老比丘像驚入火宅。
方便開三,秪是于時鑒機,故言我以佛眼觀見也。
若觀色法,應用天眼;若分别根機,應用法眼。
雲何言以佛眼見耶?佛眼圓通,舉勝兼劣。
又四眼入佛眼,皆名為佛眼故也。
△二、頌上明所見五濁五:初、衆生濁 見六道衆生,貧窮無福慧, 妙樂雲:貧窮等為衆生濁者,貧故由無福,癡故由無慧,癡貧衆生,聚在一處,故名衆生濁也。
△二頌命濁 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
妙樂雲:入生死為命濁者,于生死中,又加險道,險道之中,命易斷故,即短壽處,而猶相續,為命濁也。
△三頌煩惱濁 深著于五欲,如??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牛者,獸如牛而尾長。
說文雲:西南夷長髦牛也。
牛愛其尾,就身護尾;人愛其尾,故殺其身。
譬人貪五欲而害其身,亦若是也。
△四頌劫濁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 妙樂雲:劫中無佛,故名為濁。
四濁生此,亦無所求。
劫若有佛,雖濁能破。
故經雲: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五頌見濁 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 或雲:外道五熱炙身,欲望舍苦,反得苦報。
或雲:諸見即是受,受即是苦,行此苦因,望欲舍苦,豈可得耶?妙樂雲:六十二多,故名為諸。
由此見故,則有三受,見家之受,故雲見即是受。
三受皆苦,以此苦受,欲舍苦者,無有是處。
△三、明起大悲應赴機 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為五濁衆生故,大悲熏心,應入三界,施設方便,引趣佛慧。
△三、頌施化宜不得三:初、明用大拟宜。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至)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場者,至理無時,假時化物,為化之初,故言始也。
事釋者,道場在摩竭提國西南,去尼連河不遠,佛初在此處修治得道,故言道場。
坐此樹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樹。
感樹恩故觀察,念地德故經行,道成賽澤之時,欲以大法拟宜衆生也。
樹地無有分别,豈須報恩?未曾有經雲:秪以通化傳法名報耳。
三七日者,過去因果經雲: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妙,無能受者;二七日思惟衆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誰應先聞法,即至波羅奈,為五人說四谛等。
且以三乘而為三根,此就小乘釋也。
今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覽無遺,豈始至道場,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明有所表也。
表佛初欲三周說法,故假言三七耳。
初七思法說,次七思譬說,後七思因緣說,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
此偏就圓教大乘為釋耳。
若通途約大乘釋者,初七思惟欲說圓教,次七思惟欲說别教,後七思惟欲說通教,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說三藏三乘,為方便之化也。
△二、明衆生無機三:初、明障重故。
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 △二、明不堪聞 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三、明諸梵請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至)請我轉法輪。
諸梵雖請說大,佛知無機,所以不說。
妙樂雲:問:如何得知梵王請大?答:據佛酬雲,若但贊佛乘等,故知是請大也。
若據一四天下,隻一梵王為三界天主。
今雲諸梵王者,如來統禦大千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則有百億梵王。
又禅禅各一梵王,故雲諸也。
若論請法,正在初禅三界天主也。
△三、明念欲息化二:初、無機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至)墜于三惡道。
明無機強說,聞則有損。
△二息化 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
說則有損,滅但無益。
故此思惟,為下施權之張本也。
甯(平聲),願詞也。
如人言甯可如此,是願如此也。
△二、念同諸佛,用權稱宜二:初、明化得四:初、三乘疑宜。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尋念者,仍念彼雖無大機,不容永舍,要以方便而誘濟之,非都不知開三,欲引同諸佛,故雲尋念也。
△二、明有小機二:初、明諸佛稱歎五:初、釋迦自叙諸佛現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 佛現者,由念佛方便力故現現,由拟法、會機二義故佛現也。
△二、佛歎釋迦隐實設權 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至)而用方便力。
上欲大化,于彼無機,故諸佛不歎。
今欲說小,曲會根緣,則始終得度,所以佛歎善哉也。
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第一導師。
得是無上法者,即是得實智微妙第一也。
而用方便力者,随諸一切佛,隐實用權也。
釋迦是姓,此雲能仁。
淨名疏雲:天竺語釋迦為能文,文為儒義,即名能儒。
大論亦雲:釋迦文佛。
△二、明諸佛亦隐實用權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衆生類,分别說三乘。
△四、雙釋隐實設權二義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說諸果。
為衆生少智,不堪聞大,所以隐實;而複樂小,所以施權。
△五、雙結隐實設權二義 雖複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雖複說三,終為顯實也。
△二、明釋迦酬順二:初、發言酬順。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
南無諸佛。
既聞諸佛稱歎,即對曰:南無諸佛。
南無,此雲敬從,若翻度我等,非此意也。
妙樂雲:今釋迦因聞十方諸佛慰喻,乃稱南無,答于諸佛,故知釋迦不請諸佛度也。
△二念順物機 複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随順行。
△三、明施化小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至)為五比丘說。
波羅奈,正音婆羅痆(女熙切)。
中印度境婆沙雲:有河名波羅奈,去其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繞城,亦雲鹿苑。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下,即是前說中道無性佛種之理。
此理非數,又不可說,今以方便作三乘說。
又非生非滅,而以方便作生滅說。
又偏真之理,亦不可說,以方便故,作四門說。
初為五人說無常有門也。
佛念五人,當往先度,故至波羅奈,一夏調根。
初為陳如說四谛得道,次為頞鞞?提說布施生天,福樂二人,同時證果。
三為迦葉、拘利二人,亦如前說,皆得聖果。
是為三番度五比丘也。
△四、受行悟入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
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陳如初得初果,即斷見惑,分證滅谛,亦是分得有餘涅槃。
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無學,便有羅漢之名。
能說三乘者名佛,所說三乘即法,初果與羅漢名僧,三寶于是現世間也。
妙樂雲:涅槃音者,由弟子受行,煩惱斷處,涅槃名生,故名為音。
衆教之始,故言起自于此。
三寶現世間者,亦約漸始,且在小乘,未論一體。
△二、釋疑念 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恐疑師雲:佛初未能鑒機,尋念諸佛,始知根性。
即釋雲: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欲引同,故念諸佛,非始念方知。
從久遠劫來,見其樂小,已為贊示,令盡衆苦,所以聞小,即得解脫也。
恐疑弟子雲:雲何衆生一世暫聞,即證羅漢?即釋雲:從久遠劫來,為其贊示,稱于本習,故速得道。
故以一偈釋二疑也。
△三、頌顯真實四:初、頌人一。
舍利弗當知(至)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此二行頌人,一三乘行人皆是佛子故也。
又此二行亦名大乘機發,亦雲索果,明由機發故索果,索果由于機發。
此應有四句:自有障除機未發,如諸羅漢在三藏時,以樂小故,濁障雖除,大根鈍故,妙機未發;自有大機發障未除,如法華中諸凡夫人等,雖未斷結,以大根利故機發;自有障即除機即發,如說無量義經時,證二乘果,即于此座大機即發;自有障未除機未發,即五千等是也。
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非求小果也。
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者,一雲恥小慕大,大機感佛,故雲至佛所。
今明非但機至佛所,亦乃身到,如無量義中,四衆圍繞,合掌敬心,欲聞具足道也。
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者,此中初味調伏,受行三藏、六度、通、别等三教方便,由此調熱,故使障除機發而求大也。
△二頌理一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此一行頌理一,故雲為說佛慧,即上種智佛知見也。
又從此至下,今我喜無畏二行一句,亦名佛歡喜。
佛為佛慧故出,昔障重無機,不得即說;佛慧中間雖障除,又未得說;今機發正是說時,故雲今正是其時。
又昔衆生機鈍智小,恐其謗法堕惡,故未是說時;今機利智大,聞必信解,故佛歡喜。
無畏者,不畏執小謗大,起罪堕惡,故言無畏也。
△三頌教一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至)但說無上道。
此二行頌教一,故雲但說無上道。
又從于諸菩薩衆至但說無上道三句,亦名正顯實也。
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
△四頌行一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一行頌行一,故雲悉亦當作佛。
又此一行亦名信行,悟入六度、通教二菩薩,初聞略說,動舊執,緻新疑,今悉已除。
非獨菩薩,二乘亦爾。
而雲聲聞皆當作佛者,昔教不說二乘作佛,今與授記,授記豈獨二乘?除疑豈獨菩薩?互存則兩備。
○舍利弗當知下,亦名大乘機動。
我即作是念下,亦名佛歡喜。
于諸菩薩中下,亦名正顯實。
菩薩聞是法下,亦名受行悟入。
△四、歎法希有二:初、頌上如是妙法。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别法。
如三世者,引同諸佛用權,權是引物之儀式也。
說無分别法,引同諸佛顯實,實則言語道斷,豈存儀式?又權實無分别,為鈍根小智分别權實,今還悟入一三不二,即知佛說三一無分别也。
諸佛皆爾,何獨我耶? △二、頌上時乃說之五:初、舉人難遇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 久久懸遠,時有佛出,此舉人難。
△二、舉法難說 正使出于世,說是法複難。
如今佛出世四十餘年,始顯真實。
△三、舉聞法難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
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越席而去,聞豈不難乎? △四、舉信受難 能聽是法者,斯人亦複難。
衆中唯身子前達中下之機,雖聽猶未能了。
△五、舉華譬四難 譬如優昙華(至)是人甚希有,過于優昙華。
此華非其時不現,現則維其時,故雲時時乃一出。
但合聞者難,餘例可解。
△五、頌上不虛二:初、勿于可信人生疑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至)無聲聞弟子。
法王者,夫為人王,言則不二,佛為法王,豈容虛說?夫方便可是權假,真實甯應是妄?聞法王說法,勿生疑也。
△二、勿于可信法起疑 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名為秘。
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言要也。
△六、揀衆敦信二:初、頌揀衆三:初、頌揀增上慢非佛弟子。
以五濁惡世,但樂着諸欲,如是等衆生,終不求佛道。
若樂諸欲,是行魔業,故須揀之。
上文着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着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揀非耳。
終不求佛道者,頌上揀增上慢。
上慢者,未得上法,謂得上法,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也。
△二、頌佛滅後解義者難得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惡道。
此明不善人勿為說也。
△三頌若遇餘佛便得決了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此明善人當為說也。
△二、頌敦信二:初、敦信于權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至)不能曉了此。
初一行,結秘要。
明此法如是,先以萬億方便,然後乃示真實。
其不習學,不能曉了,此正結不善者勿為說也。
兼對習學者,則能曉了,此乃可為說也。
△二、敦信于實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至)自知當作佛。
方便施權,正為于實,權實無疑,自知作佛。
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