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科注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成就對不成就,第一對不第一,希有對不希有,難解對不難解,即是橫明成就等,修道得故,故不可說。
妙樂雲:成就對不成就者,以果對因,因即因人,自他相對,即是橫也。
第一對不第一,希有對不希有者,圓中極果,方雲第一希有,降此之外,皆非第一希有,難解不難解可知。
△二、明最上人權實豎深不可說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惟釋迦與十方諸佛,究竟實相邊底,如十五日之月,體無不圓,光無不遍。
如此豎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說。
妙樂雲:前句既以成就等言,對他為橫;今有究盡之言,故對因明豎。
△二、明權寔法甚深境不可思議故不可說二:初、略标權實章。
諸法實相 諸法權也,實相實也。
即實而權,權外無實;即權而實,實外無權,斯謂同體。
妙權妙實,法華開顯,如點鐵成金,妙在此也。
妙樂雲:此是法華之理本,諸教之端首,釋義之關鍵,衆生之依止,發心之憑杖,權謀之用體,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窮,五時之終卒。
得此十義,以消諸異,坦然無誤。
所以先歎能依之智,即五佛之權實。
權實何依?所謂妙境。
△二、廣釋權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相以據外,覽而可别,名為相。
性以據内,自分不改,名為性。
主質名為體,功能為力,構造為作,習因為因,助因為緣,習果為果,報果為報,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所歸趣為究竟等。
南嶽大師讀此文,皆雲如,故呼為十如也。
天台雲:依義讀文,凡有三轉。
一雲: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
二雲: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
三雲: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
若皆稱為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也。
若作如是相等,點空相性,名字施設,即假義也。
若作相如是等,如于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
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
得意為言,空即假中。
約如明空,一空一切空。
點如明相,一假一切假。
就是論中,一中一切中。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縱不橫,名為實相。
此之十如,乃十界上因果之法。
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九界為權,佛界為實,細論各具權實。
然此權實,不可思議,乃是三世諸佛二智之境。
以此為境,何法不收。
此境發智,何智不發。
故荊溪雲:指的妙境,出自法華。
正指此也。
△二十七行半、偈頌長行二:初、頌寄言歎二智二:初、合頌歎二佛二智二:初、頌歎諸佛二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者。
世即三世,世必有方,言三世十方諸佛智慧雄猛,故雲世雄,頌上諸佛智慧也。
不可量者,頌上甚深無量,此頌諸佛實智也。
次三句,頌上諸佛權智。
△二頌歎釋迦二智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佛者,頌吾成佛也,正頌實智。
力、無畏等,頌諸功德,是頌權智。
餘法者,即指化他之權,是實智之餘助耳,正頌上種種因緣等也。
妙樂雲:前行但雲世雄,世必有方,故知是頌諸佛。
今直雲佛力,以前文中釋迦權智具有力、無畏等,知是頌釋迦也。
△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至)我已悉知見。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頌上佛曾親近百千諸佛,盡行道法也。
甚深微妙法,頌上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也。
難見難可了,頌上意趣難解也。
于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頌上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此二句,舉因具足。
道場得成果,舉果具足。
我已悉知見一句,頌上如來知見廣大深遠也。
△二、頌絕言歎二智五:初、頌不思議境。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頌上十如是。
大,即妙也。
十界不同,故雲種種。
但舉初、後、中間,可知。
義字,兼頌究竟等也。
義,謂義理。
一究竟之言,有空、假、中義理故也。
△二、追頌絕言境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頌上取要言之,佛悉成就也。
△三追頌絕言歎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頌上止止,不須說也。
實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語道,故言辭相寂滅。
△四、頌舉不知人八:初、總揀不入者。
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
即七方便人也。
△二、揀能入者 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 即圓教十信,故言信力堅固者也。
長行明究竟佛知,今頌中明初信知,互舉耳。
△三、揀二乘不知 諸佛弟子衆曾供養諸佛(至)其力所不堪 一切漏,三界見思也。
最後身,二乘極果也。
△四、舉身子不知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五舉諸弟子不知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至)亦複不能知。
△六、舉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至)莫能知少分。
△七、舉發心菩薩不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至)不能知佛智。
新發意者,發心語通。
或可六度菩薩,三僧祇未斷惑,名為發心;或可指上諸天及世人等,自攝得六度,而發心之語别。
拟通、别二教初心之人,皆名新發意菩薩也。
△八、揀不退菩薩不知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複不能知。
通教三八人地,至第七已辦地,斷界内惑,名位不退。
别教初住至七住,亦斷界内惑,亦名位不退。
八住至十向,名行不退等,亦所不知也。
△五、頌唯佛能知實相境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至)十方佛亦然。
無漏不思議者,頌上結要,舉權實二智所止之境也。
無漏名同,應思義别,收三谛無漏失,權實智無漏失,故名無漏。
即權而實,即實而權,故不可思議也。
甚深微妙法一句,頌上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我今已具得等三句,頌上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也。
明諸佛道同,同皆究竟,故雲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二、三行半正略開顯動執生疑二:初、諸佛顯實三:初、諸佛道同。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 △二、勸令生信 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三、正顯真實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二、釋迦開三三:初、正明開三。
告諸聲聞衆,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上明諸佛顯實,今明釋迦開三,顯實必開三,開三必顯實,互明一邊,以顯佛佛道同也。
将明二乘之非,故言逮得涅槃者,又解我令解苦縛逮得涅槃,即拟六度菩薩乘,謂六度行前度他故,故言我令脫苦縛,後取無漏,故言逮得涅槃。
此義推之,知是六度乘也。
△二、正斥三乘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三、出立三之意 衆生處處着,引之令得出。
立三之意,意是權引,離諸苦故,非為真實,但是方便門耳。
△二、騰疑緻請二:初、叙疑二:初、經家叙二:初、叙千二百疑。
爾時,大衆中(至)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二、叙四衆等疑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上斥三乘皆是方便,故執動疑生。
今叙疑但言二乘者,以其執重疑深,故偏舉耳。
若至下陳疑中,即雲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亦皆有疑,故知三乘佥疑,偏舉二乘耳。
△二、正生疑二:初、疑佛二智二:初、總疑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 △二、别疑二智二:初、疑實智。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二、疑權智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因聞諸佛語無異,要當說真實,從此生疑。
何者?佛昔說三乘智慧同證不差,但餘習有盡不盡耳!今忽稱歎如來二智非我所及,是故疑佛二智也。
△二、疑己所得 佛說一解脫義(至)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一解脫者,藏教三人同一解脫也。
此是自疑所得三乘聖道是真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而今忽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實,故言不知是義所趣。
此從上斥三為僞而生是疑。
△二、正請決,文有三請二止,第一請二:初、長行二:初、陳疑。
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此下有三請二止。
就前為三止,蓋佛預知三周得益,前後不俱,故三抑俟其三請也。
今先陳二疑:第一下,疑權智;甚深下,疑實智也。
△二陳請 我自昔來(至)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昔下,陳已請。
今者四衆下,陳衆請也。
△二、偈頌六:初、頌疑實智。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 三智圓明,能破癡暗,故雲慧日。
△二頌疑權智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至)諸佛之所得。
△三、明三乘疑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至)願佛為解說。
初句明聲聞,次句明六度。
菩薩何以得知?止雲逮得涅槃者,此中稱及。
及者,此菩薩自求涅槃,又以及他,故異二乘,知是菩薩也。
後二行明緣覺。
兩足尊者,謂福慧二種莊嚴,悉皆滿足,為世間尊也。
△四、明身子疑 于諸聲聞衆,佛說我第一(至)為是所行道。
身子智慧第一,不了佛之權實二智,定是果上究竟之法,定是因中所行之道。
△五、明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聞佛說法,法身得生,故言佛口所生子。
△六、總明同疑請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至)欲聞具足道。
△第二止第一止,指上文止,舍利弗不須複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皆當驚疑。
△第二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衆,有能敬信者, △第三止 佛複止舍利弗:若說是事(至)将堕于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第三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至)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至)則生大歡喜。
願說第一法者,融師雲:由前斥三乘是僞,又聞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在二乘邊,未知法華是實,但據斥三非真,三外必更有法,故雲願說第一法。
△二、後七品半廣明開三顯一三:初、兩品半為上根人法說五:初、正明法說二:初、長行三:初、許說三:初、順許。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初是順;豈得下,許也。
△二誡許 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初是誡;吾當下,許也。
谛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三揀許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至)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初是揀;汝今下,許也。
初五千在座,故如來三止;今将許說威神遣去,故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至)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五濁障多名罪重,執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謂得三果,未證無學謂證無學,名增上慢。
有如此失者,謂障執慢三種之失也。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上聞開三顯一,言略義隐,猶未生謗,足作系珠因緣,去則有益;若聞廣開三顯一,乖情起謗,住則有損,是故不制止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貞實。
無複枝葉者,枝葉細末,不任器用。
此等執方便者,于大非器。
大品雲:攀附枝葉,棄于根本,是人為不黠。
即是此義也。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至)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應知上慢不全無法,但以淺位自謂增上而慢他人,名增上慢。
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複妨他大光,今退無謗法之??,複無障他之過,故雲佳矣。
上枝葉未去,故如來三止。
貞實願聞,故身子四請。
師弟鑒機,非徒靳固也。
汝今善聽,即結許也。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愈水切),諾也。
又應聲。
唯之聲速而質,諾之辭緩而文。
△三、正說二:初、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初、總明諸佛章四:初、歎法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時乃說之者,諸佛同出五濁,必前開三,如今世尊四十餘年始顯真實,久久稀疏,故雲時乃說之。
久不說者,為人不堪故,時未至故,五千未遣故。
今人已堪,時已至,五千已去,決定說大乘,故雲時乃說之。
優昙華者,此雲靈瑞,亦雲瑞應。
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表三乘調熟已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
般泥洹經雲:閻浮提内有尊樹王,名優昙缽,有實無華。
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
施設論雲:繞贍部洲有輪王路,廣一逾繕那。
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
若輪王出,海水減少,金輪路現,此華乃生,作金輪王之先兆也。
△二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汝等當信者,勸信無虛妄也。
此理至深,理與昔異;此言至妙,言與昔反;此行至普,行與昔乖;此人至勝,勝于昔劣。
還指客作四種之粗,而今皆妙,恐物生謗,故勸信也。
妙樂雲:理教行人皆雲至者,實之極也。
若至今經,無過上故,故皆雲至。
△三、開其方便三:初、開。
舍利弗,諸佛随宜說法,意趣難解。
佛随三種機宜,說方便教,故言諸佛随宜說法。
而佛意在實,物莫能解,故雲意趣難解。
△二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至)演說諸法。
舉今佛之權能,釋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釋彼。
如我以無數方便者,諸佛開權亦如我也。
△三、結,四、示其真實五:初、标勝人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是法非思量等者,此有兩義:或作結開權,或正作顯實。
結開權者,佛意難知,唯佛與佛能了。
禀教者,謂三諸佛知一耳。
作顯實者,即屬後文。
初标人法,舉無分别法,惟是佛所知。
佛以無分别智,解知無分别法,即是顯實義也。
△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初總釋,次分字釋。
總釋者,諸佛覺知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應于世,秪令衆生得此實相,唯為此事,曾無他事。
次分字釋者,一則一實相也。
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
其性廣博,博五三七九,故名為大。
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
衆生有此機感佛,故名為因。
佛乘機而應,故名為緣。
是為出世之本意。
而今開三者為一,弄引耳。
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即此義也。
妙樂雲:非五七九等者,以三五等皆是方便,故皆雲非。
三藏三乘,加人天五也,加通教二乘七也,加通别菩薩九也。
△三、重示出意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至)出現于世? 将欲分别,更重提起,為解釋之端耳。
△四、正釋真實四:初、理一二:初、正釋。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至)出現于世。
此釋理一,複為四意:一、約四位,二、約四智,三、約四門,四、約觀心。
○一、約四位釋者。
谛境不可知見,唯佛智、佛眼,乃能知見。
若二智、四眼,則不能知見。
今取圓教住、行、向、地分,得佛眼、佛智,則能知見。
故寄此四位以釋理。
一、即約位顯理也。
開者,即是十住。
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
如日出暗滅,眼目有用,故名為開。
緣修破惑,故雲使得清淨。
示者,即是十行。
惑障既除,知見體顯,法界衆德,顯示分明,故名為示。
悟者,即是十向。
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故名為悟。
入者,即是十地。
事理既融,自在無礙,任運從阿到茶,入薩婆若海,故名為入。
○二、約四智釋者,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
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也。
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即悟佛知見也。
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即入佛知見也。
○三、約圓教四門釋者,空門,一空一切空,即開佛知見也。
有門,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也。
亦空亦有門,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也。
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見也。
能通則四,所通則一。
開、示、悟、入,是能通之門。
所知、所見,是所通之理也。
○四、約觀心釋者。
觀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議,此觀明淨,名為開。
雖不可思議,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為示。
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為悟。
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名為入。
是為一心三觀,而分開、示、悟、入之殊也。
所以約四種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
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為理一也。
△二、結成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結成理一也。
昔方便教,亦得義論開示悟入,而非佛知見,故是權。
今明佛知見,故是實,實即理一也。
△二人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就昔方便,謂教化三乘,理實而言,但化菩薩。
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所觀,實為己子,即是人一也。
△三行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三乘衆行,名之為諸,為圓故諸,即是一事。
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見,即是行一意也。
△四教一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至)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圓頓之教,名一佛乘。
自别教已去,皆名有餘之說,即不了義,非佛一乘。
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純說佛法,圓教乘也。
無餘乘者,無别教帶方便有餘之說。
無二者,無般若中所帶之義。
無三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也。
△五、總結法同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二、列三世佛章三:初、過去佛二:初、開權。
舍利弗,過去諸佛(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一佛乘,是教一;是諸衆生下,即行一。
妙樂雲:是法及釋迦章,如此兩字,并指權是實,故名顯實。
故知述其施權,意在開也。
△二、未來佛二:初、開權。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三、現在佛三:初、标出世意。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至)多所饒益安樂衆生。
如諸佛章中,唯以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此亦如是,唯以饒益安樂衆生而出于世也。
△二開權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三、顯實二:初、别明現在教一行一。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二、總明三世人一理一 舍利弗是諸佛(至)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但教化菩薩是人一,欲以下是理一。
△二、釋迦章廣明上釋迦權實五:初、開方便權。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至)而為說法。
我即現在釋迦佛也。
先三後一,如四佛不異,故言亦複如是。
知諸衆生有種種欲者,即是五乘根性欲也。
過去名根,現在名欲,未來名性。
深心所著者,即是根也。
方便者,即是随宜開三乘權法也。
妙樂雲:知諸衆生去,感也。
種種因緣去,應也。
△二顯四真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如此等者,指權是實也。
佛乘是教一,一切種智所知即理一,能知即行一,能得佛乘、能得種智即兼人一也。
△三、舉濁釋權二:初、标其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将舉五濁,先标其意。
上已說諸佛開權顯實,未明隐實施權。
其法清淨,湛如一空。
尚無帶二(般若),帶三(方等)之權。
況有單三(三乘),單五(加人天)之權。
秪為五濁障重,實不得宣。
須施單三單五之權,亦施帶三帶二之權。
故言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分别說于若帶二帶三之三,若單五單三之三也。
△二、舉五濁四:初、唱數。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
△二列名 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
劫濁無别體,劫是長時,刹那是短時,但約四濁,立此假名,名為劫濁。
衆生濁亦無别體,攬見、慢、果報三濁,立此假名,名衆生濁。
煩惱濁指五鈍使為體,見濁指五利使為體,命濁指連持色心為體。
若論五濁相者,四濁增劇,聚在此時,劫濁也。
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饑馑起,愚癡增劇疾疫起。
三災起故,煩惱倍隆,煩惱濁也。
諸見轉熾,見濁也。
粗獘色心,惡名穢稱,衆生濁也。
摧年減壽,命濁也。
妙樂雲:空成壞三,而無劫濁。
于住劫中,準悲華經,八萬至三萬,亦未有濁,至二萬歲,為五濁始。
四濁增聚,故小劫名濁。
△三體相 如是! 如是者,明五濁體相也。
濁體及相,不可具說,但略雲如是也。
△四、結釋 舍利弗,劫濁亂時(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劫濁亂時,即劫濁。
衆生垢重,即衆生濁。
悭貪是煩惱濁,嫉妒是見濁。
成就不善根,不善之言,通于煩惱濁、見濁。
諸根成就,即連持為命,即命濁。
隻由此土衆生,五濁障重,能障大乘,故如來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四、揀僞敦信二:初、正揀真僞二:初、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随順師法,繼嗣傳燈;若不聞不知,則無法可順。
何謂弟子?如來昔說五濁開三,汝随順得涅槃,得聞得知,名為弟子。
今五濁既除,為汝說一,何意不聞不知?不聞者即不聞教一,不知者即不知行一,非真即非理一,非弟子即非人一。
△二、聞不信受成增上慢人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至)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此敦其使信也。
何者?汝自謂再不受身,是最後身。
汝雖出分段,尚有變易土生,身尚無量,實非後身。
汝自謂究竟應變易土生死盡,若未盡者,實非究竟,未得謂得,豈非增上慢耶?若實得者,不起上慢,知非究竟,信于究竟。
故雲: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二、開除釋疑二:初、開除二:初、揀除。
佛滅度後者,則不成增上慢人。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若佛在世,正說此經,不信不受,非真羅漢,成增上慢。
若佛滅後,方得羅漢者,偏執權經,不信圓法聽許,非增上慢。
△二、好人難得,深經難解,亦不成增上慢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至)是人難得。
佛雖入滅,此經尚在,不信不受,應是上慢耶?即得開除。
佛滅度後,雖有此經,解其文義者,此人難遇,緻令羅漢不信不解,亦聽許非增上慢。
△二、釋疑 若遇餘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恐疑雲:若佛滅後,解經人難遇得羅漢者,即永入涅槃耶?即釋雲:是人雖生滅度之想,舍命已後,便生界外有餘之國,值遇餘佛,得聞此經,即便決了。
妙樂雲:方便有餘土佛,名為餘佛。
南嶽雲:餘佛者,四依也。
羅漢遇之,聞經決了。
又羅漢修念佛定,見十方佛,為說此經,便得決了。
又凡夫行人,苦到忏悔,見十方佛,為說亦得決了。
△五、明無虛妄三:初、勸信釋迦實說。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二、勸信諸佛無虛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 諸佛道同,彌加信受。
△二、結成不虛之意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二、偈頌二:初、頌上許答二:初、頌揀許二:初、頌五千退席。
爾斷。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至)不堪受是法。
上慢、我慢、不信,四衆通有。
但出家二衆,多修道得禅,謬謂聖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淺,多邪辟不信。
不自見其過者,三失覆心,藏玼揚德,不能自省,是無慚人也;若自見過,是有羞僧也。
于戒有缺漏者,律儀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
無道、定等故,内起惡覺,如玉含瑕;無律儀故,外動身口,如玉露玼。
覆罪自得,故名護惜。
小智者,不得學、無學智而有世間小智,妄謂有漏以為無漏,故言小智也。
糟糠者,是五千等,但有世間禅,無無漏禅,定潤故如糟;但有文字解,無理慧之實,故如糠。
又糟糠無酒米,譬其無大機;下文枝葉,譬其非好器。
悉不任用,故須遣之。
妙樂雲:糟糠者,若依世禅以得無漏,如糟出酒;從文入理,如糠出米。
既無無漏,反計世禅,如棄酒存糟;不得真理,反封文字,如棄米存糠。
△二頌衆已清淨 此衆無枝葉,惟有諸貞實。
△二頌誡許 舍利弗,善聽! △二、頌上正答二:初、頌四佛章四:初、總頌諸佛章五:初、頌施權二:初、頌正施權法。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至)優波提舍經 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諸權法也。
正當自行體内之權,即此法體亦不可說。
以方便故,為衆生說,成化他權,故雲無量方便力,而為衆生說。
衆生心念等者,頌上随宜說法也。
現起希望名念,法門不同名種種随宜之相,即是照九法界機,說七方便法。
總言九七不可定判,故言若幹。
過去所習名性,現在欣樂名欲。
善惡業者,七方便傳,傳疊論善惡。
佛悉知是己等者,佛以權智照諸方便性欲,然後以諸因緣譬喻,随其所宜,說九部經。
修多羅,此雲契經,有通有
妙樂雲:成就對不成就者,以果對因,因即因人,自他相對,即是橫也。
第一對不第一,希有對不希有者,圓中極果,方雲第一希有,降此之外,皆非第一希有,難解不難解可知。
△二、明最上人權實豎深不可說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惟釋迦與十方諸佛,究竟實相邊底,如十五日之月,體無不圓,光無不遍。
如此豎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說。
妙樂雲:前句既以成就等言,對他為橫;今有究盡之言,故對因明豎。
△二、明權寔法甚深境不可思議故不可說二:初、略标權實章。
諸法實相 諸法權也,實相實也。
即實而權,權外無實;即權而實,實外無權,斯謂同體。
妙權妙實,法華開顯,如點鐵成金,妙在此也。
妙樂雲:此是法華之理本,諸教之端首,釋義之關鍵,衆生之依止,發心之憑杖,權謀之用體,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窮,五時之終卒。
得此十義,以消諸異,坦然無誤。
所以先歎能依之智,即五佛之權實。
權實何依?所謂妙境。
△二、廣釋權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相以據外,覽而可别,名為相。
性以據内,自分不改,名為性。
主質名為體,功能為力,構造為作,習因為因,助因為緣,習果為果,報果為報,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所歸趣為究竟等。
南嶽大師讀此文,皆雲如,故呼為十如也。
天台雲:依義讀文,凡有三轉。
一雲: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
二雲: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
三雲: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
若皆稱為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也。
若作如是相等,點空相性,名字施設,即假義也。
若作相如是等,如于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
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
得意為言,空即假中。
約如明空,一空一切空。
點如明相,一假一切假。
就是論中,一中一切中。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縱不橫,名為實相。
此之十如,乃十界上因果之法。
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九界為權,佛界為實,細論各具權實。
然此權實,不可思議,乃是三世諸佛二智之境。
以此為境,何法不收。
此境發智,何智不發。
故荊溪雲:指的妙境,出自法華。
正指此也。
△二十七行半、偈頌長行二:初、頌寄言歎二智二:初、合頌歎二佛二智二:初、頌歎諸佛二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衆生類,無能知佛者。
世即三世,世必有方,言三世十方諸佛智慧雄猛,故雲世雄,頌上諸佛智慧也。
不可量者,頌上甚深無量,此頌諸佛實智也。
次三句,頌上諸佛權智。
△二頌歎釋迦二智 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佛者,頌吾成佛也,正頌實智。
力、無畏等,頌諸功德,是頌權智。
餘法者,即指化他之權,是實智之餘助耳,正頌上種種因緣等也。
妙樂雲:前行但雲世雄,世必有方,故知是頌諸佛。
今直雲佛力,以前文中釋迦權智具有力、無畏等,知是頌釋迦也。
△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至)我已悉知見。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頌上佛曾親近百千諸佛,盡行道法也。
甚深微妙法,頌上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也。
難見難可了,頌上意趣難解也。
于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頌上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此二句,舉因具足。
道場得成果,舉果具足。
我已悉知見一句,頌上如來知見廣大深遠也。
△二、頌絕言歎二智五:初、頌不思議境。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頌上十如是。
大,即妙也。
十界不同,故雲種種。
但舉初、後、中間,可知。
義字,兼頌究竟等也。
義,謂義理。
一究竟之言,有空、假、中義理故也。
△二、追頌絕言境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頌上取要言之,佛悉成就也。
△三追頌絕言歎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頌上止止,不須說也。
實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語道,故言辭相寂滅。
△四、頌舉不知人八:初、總揀不入者。
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
即七方便人也。
△二、揀能入者 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 即圓教十信,故言信力堅固者也。
長行明究竟佛知,今頌中明初信知,互舉耳。
△三、揀二乘不知 諸佛弟子衆曾供養諸佛(至)其力所不堪 一切漏,三界見思也。
最後身,二乘極果也。
△四、舉身子不知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
△五舉諸弟子不知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至)亦複不能知。
△六、舉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至)莫能知少分。
△七、舉發心菩薩不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至)不能知佛智。
新發意者,發心語通。
或可六度菩薩,三僧祇未斷惑,名為發心;或可指上諸天及世人等,自攝得六度,而發心之語别。
拟通、别二教初心之人,皆名新發意菩薩也。
△八、揀不退菩薩不知 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複不能知。
通教三八人地,至第七已辦地,斷界内惑,名位不退。
别教初住至七住,亦斷界内惑,亦名位不退。
八住至十向,名行不退等,亦所不知也。
△五、頌唯佛能知實相境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至)十方佛亦然。
無漏不思議者,頌上結要,舉權實二智所止之境也。
無漏名同,應思義别,收三谛無漏失,權實智無漏失,故名無漏。
即權而實,即實而權,故不可思議也。
甚深微妙法一句,頌上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我今已具得等三句,頌上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也。
明諸佛道同,同皆究竟,故雲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二、三行半正略開顯動執生疑二:初、諸佛顯實三:初、諸佛道同。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 △二、勸令生信 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三、正顯真實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二、釋迦開三三:初、正明開三。
告諸聲聞衆,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上明諸佛顯實,今明釋迦開三,顯實必開三,開三必顯實,互明一邊,以顯佛佛道同也。
将明二乘之非,故言逮得涅槃者,又解我令解苦縛逮得涅槃,即拟六度菩薩乘,謂六度行前度他故,故言我令脫苦縛,後取無漏,故言逮得涅槃。
此義推之,知是六度乘也。
△二、正斥三乘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三、出立三之意 衆生處處着,引之令得出。
立三之意,意是權引,離諸苦故,非為真實,但是方便門耳。
△二、騰疑緻請二:初、叙疑二:初、經家叙二:初、叙千二百疑。
爾時,大衆中(至)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二、叙四衆等疑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上斥三乘皆是方便,故執動疑生。
今叙疑但言二乘者,以其執重疑深,故偏舉耳。
若至下陳疑中,即雲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亦皆有疑,故知三乘佥疑,偏舉二乘耳。
△二、正生疑二:初、疑佛二智二:初、總疑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 △二、别疑二智二:初、疑實智。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二、疑權智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
因聞諸佛語無異,要當說真實,從此生疑。
何者?佛昔說三乘智慧同證不差,但餘習有盡不盡耳!今忽稱歎如來二智非我所及,是故疑佛二智也。
△二、疑己所得 佛說一解脫義(至)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一解脫者,藏教三人同一解脫也。
此是自疑所得三乘聖道是真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而今忽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實,故言不知是義所趣。
此從上斥三為僞而生是疑。
△二、正請決,文有三請二止,第一請二:初、長行二:初、陳疑。
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此下有三請二止。
就前為三止,蓋佛預知三周得益,前後不俱,故三抑俟其三請也。
今先陳二疑:第一下,疑權智;甚深下,疑實智也。
△二陳請 我自昔來(至)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我自昔下,陳已請。
今者四衆下,陳衆請也。
△二、偈頌六:初、頌疑實智。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 三智圓明,能破癡暗,故雲慧日。
△二頌疑權智 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至)諸佛之所得。
△三、明三乘疑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至)願佛為解說。
初句明聲聞,次句明六度。
菩薩何以得知?止雲逮得涅槃者,此中稱及。
及者,此菩薩自求涅槃,又以及他,故異二乘,知是菩薩也。
後二行明緣覺。
兩足尊者,謂福慧二種莊嚴,悉皆滿足,為世間尊也。
△四、明身子疑 于諸聲聞衆,佛說我第一(至)為是所行道。
身子智慧第一,不了佛之權實二智,定是果上究竟之法,定是因中所行之道。
△五、明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聞佛說法,法身得生,故言佛口所生子。
△六、總明同疑請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恒沙,(至)欲聞具足道。
△第二止第一止,指上文止,舍利弗不須複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皆當驚疑。
△第二請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衆,有能敬信者, △第三止 佛複止舍利弗:若說是事(至)将堕于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第三請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至)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至)則生大歡喜。
願說第一法者,融師雲:由前斥三乘是僞,又聞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在二乘邊,未知法華是實,但據斥三非真,三外必更有法,故雲願說第一法。
△二、後七品半廣明開三顯一三:初、兩品半為上根人法說五:初、正明法說二:初、長行三:初、許說三:初、順許。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初是順;豈得下,許也。
△二誡許 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初是誡;吾當下,許也。
谛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三揀許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至)即從座起,禮佛而退。
初是揀;汝今下,許也。
初五千在座,故如來三止;今将許說威神遣去,故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至)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五濁障多名罪重,執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謂得三果,未證無學謂證無學,名增上慢。
有如此失者,謂障執慢三種之失也。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上聞開三顯一,言略義隐,猶未生謗,足作系珠因緣,去則有益;若聞廣開三顯一,乖情起謗,住則有損,是故不制止也。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貞實。
無複枝葉者,枝葉細末,不任器用。
此等執方便者,于大非器。
大品雲:攀附枝葉,棄于根本,是人為不黠。
即是此義也。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至)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應知上慢不全無法,但以淺位自謂增上而慢他人,名增上慢。
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複妨他大光,今退無謗法之??,複無障他之過,故雲佳矣。
上枝葉未去,故如來三止。
貞實願聞,故身子四請。
師弟鑒機,非徒靳固也。
汝今善聽,即結許也。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愈水切),諾也。
又應聲。
唯之聲速而質,諾之辭緩而文。
△三、正說二:初、明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初、總明諸佛章四:初、歎法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時乃說之者,諸佛同出五濁,必前開三,如今世尊四十餘年始顯真實,久久稀疏,故雲時乃說之。
久不說者,為人不堪故,時未至故,五千未遣故。
今人已堪,時已至,五千已去,決定說大乘,故雲時乃說之。
優昙華者,此雲靈瑞,亦雲瑞應。
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表三乘調熟已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
般泥洹經雲:閻浮提内有尊樹王,名優昙缽,有實無華。
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
施設論雲:繞贍部洲有輪王路,廣一逾繕那。
無輪王時,海水所覆,無能見者。
若輪王出,海水減少,金輪路現,此華乃生,作金輪王之先兆也。
△二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汝等當信者,勸信無虛妄也。
此理至深,理與昔異;此言至妙,言與昔反;此行至普,行與昔乖;此人至勝,勝于昔劣。
還指客作四種之粗,而今皆妙,恐物生謗,故勸信也。
妙樂雲:理教行人皆雲至者,實之極也。
若至今經,無過上故,故皆雲至。
△三、開其方便三:初、開。
舍利弗,諸佛随宜說法,意趣難解。
佛随三種機宜,說方便教,故言諸佛随宜說法。
而佛意在實,物莫能解,故雲意趣難解。
△二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至)演說諸法。
舉今佛之權能,釋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釋彼。
如我以無數方便者,諸佛開權亦如我也。
△三、結,四、示其真實五:初、标勝人法。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是法非思量等者,此有兩義:或作結開權,或正作顯實。
結開權者,佛意難知,唯佛與佛能了。
禀教者,謂三諸佛知一耳。
作顯實者,即屬後文。
初标人法,舉無分别法,惟是佛所知。
佛以無分别智,解知無分别法,即是顯實義也。
△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初總釋,次分字釋。
總釋者,諸佛覺知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應于世,秪令衆生得此實相,唯為此事,曾無他事。
次分字釋者,一則一實相也。
非五非三,非七非九,故言一也。
其性廣博,博五三七九,故名為大。
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
衆生有此機感佛,故名為因。
佛乘機而應,故名為緣。
是為出世之本意。
而今開三者為一,弄引耳。
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即此義也。
妙樂雲:非五七九等者,以三五等皆是方便,故皆雲非。
三藏三乘,加人天五也,加通教二乘七也,加通别菩薩九也。
△三、重示出意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至)出現于世? 将欲分别,更重提起,為解釋之端耳。
△四、正釋真實四:初、理一二:初、正釋。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至)出現于世。
此釋理一,複為四意:一、約四位,二、約四智,三、約四門,四、約觀心。
○一、約四位釋者。
谛境不可知見,唯佛智、佛眼,乃能知見。
若二智、四眼,則不能知見。
今取圓教住、行、向、地分,得佛眼、佛智,則能知見。
故寄此四位以釋理。
一、即約位顯理也。
開者,即是十住。
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
如日出暗滅,眼目有用,故名為開。
緣修破惑,故雲使得清淨。
示者,即是十行。
惑障既除,知見體顯,法界衆德,顯示分明,故名為示。
悟者,即是十向。
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故名為悟。
入者,即是十地。
事理既融,自在無礙,任運從阿到茶,入薩婆若海,故名為入。
○二、約四智釋者,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
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也。
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即悟佛知見也。
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即入佛知見也。
○三、約圓教四門釋者,空門,一空一切空,即開佛知見也。
有門,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也。
亦空亦有門,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也。
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見也。
能通則四,所通則一。
開、示、悟、入,是能通之門。
所知、所見,是所通之理也。
○四、約觀心釋者。
觀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議,此觀明淨,名為開。
雖不可思議,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為示。
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為悟。
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名為入。
是為一心三觀,而分開、示、悟、入之殊也。
所以約四種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
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為理一也。
△二、結成 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結成理一也。
昔方便教,亦得義論開示悟入,而非佛知見,故是權。
今明佛知見,故是實,實即理一也。
△二人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就昔方便,謂教化三乘,理實而言,但化菩薩。
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所觀,實為己子,即是人一也。
△三行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三乘衆行,名之為諸,為圓故諸,即是一事。
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見,即是行一意也。
△四教一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至)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圓頓之教,名一佛乘。
自别教已去,皆名有餘之說,即不了義,非佛一乘。
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純說佛法,圓教乘也。
無餘乘者,無别教帶方便有餘之說。
無二者,無般若中所帶之義。
無三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也。
△五、總結法同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二、列三世佛章三:初、過去佛二:初、開權。
舍利弗,過去諸佛(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一佛乘,是教一;是諸衆生下,即行一。
妙樂雲:是法及釋迦章,如此兩字,并指權是實,故名顯實。
故知述其施權,意在開也。
△二、未來佛二:初、開權。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二顯實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三、現在佛三:初、标出世意。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至)多所饒益安樂衆生。
如諸佛章中,唯以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此亦如是,唯以饒益安樂衆生而出于世也。
△二開權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至)而為衆生演說諸法。
△三、顯實二:初、别明現在教一行一。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至)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二、總明三世人一理一 舍利弗是諸佛(至)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但教化菩薩是人一,欲以下是理一。
△二、釋迦章廣明上釋迦權實五:初、開方便權。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至)而為說法。
我即現在釋迦佛也。
先三後一,如四佛不異,故言亦複如是。
知諸衆生有種種欲者,即是五乘根性欲也。
過去名根,現在名欲,未來名性。
深心所著者,即是根也。
方便者,即是随宜開三乘權法也。
妙樂雲:知諸衆生去,感也。
種種因緣去,應也。
△二顯四真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如此等者,指權是實也。
佛乘是教一,一切種智所知即理一,能知即行一,能得佛乘、能得種智即兼人一也。
△三、舉濁釋權二:初、标其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将舉五濁,先标其意。
上已說諸佛開權顯實,未明隐實施權。
其法清淨,湛如一空。
尚無帶二(般若),帶三(方等)之權。
況有單三(三乘),單五(加人天)之權。
秪為五濁障重,實不得宣。
須施單三單五之權,亦施帶三帶二之權。
故言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分别說于若帶二帶三之三,若單五單三之三也。
△二、舉五濁四:初、唱數。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
△二列名 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
劫濁無别體,劫是長時,刹那是短時,但約四濁,立此假名,名為劫濁。
衆生濁亦無别體,攬見、慢、果報三濁,立此假名,名衆生濁。
煩惱濁指五鈍使為體,見濁指五利使為體,命濁指連持色心為體。
若論五濁相者,四濁增劇,聚在此時,劫濁也。
瞋恚增劇刀兵起,貪欲增劇饑馑起,愚癡增劇疾疫起。
三災起故,煩惱倍隆,煩惱濁也。
諸見轉熾,見濁也。
粗獘色心,惡名穢稱,衆生濁也。
摧年減壽,命濁也。
妙樂雲:空成壞三,而無劫濁。
于住劫中,準悲華經,八萬至三萬,亦未有濁,至二萬歲,為五濁始。
四濁增聚,故小劫名濁。
△三體相 如是! 如是者,明五濁體相也。
濁體及相,不可具說,但略雲如是也。
△四、結釋 舍利弗,劫濁亂時(至)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劫濁亂時,即劫濁。
衆生垢重,即衆生濁。
悭貪是煩惱濁,嫉妒是見濁。
成就不善根,不善之言,通于煩惱濁、見濁。
諸根成就,即連持為命,即命濁。
隻由此土衆生,五濁障重,能障大乘,故如來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四、揀僞敦信二:初、正揀真僞二:初、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随順師法,繼嗣傳燈;若不聞不知,則無法可順。
何謂弟子?如來昔說五濁開三,汝随順得涅槃,得聞得知,名為弟子。
今五濁既除,為汝說一,何意不聞不知?不聞者即不聞教一,不知者即不知行一,非真即非理一,非弟子即非人一。
△二、聞不信受成增上慢人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至)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此敦其使信也。
何者?汝自謂再不受身,是最後身。
汝雖出分段,尚有變易土生,身尚無量,實非後身。
汝自謂究竟應變易土生死盡,若未盡者,實非究竟,未得謂得,豈非增上慢耶?若實得者,不起上慢,知非究竟,信于究竟。
故雲: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二、開除釋疑二:初、開除二:初、揀除。
佛滅度後者,則不成增上慢人。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若佛在世,正說此經,不信不受,非真羅漢,成增上慢。
若佛滅後,方得羅漢者,偏執權經,不信圓法聽許,非增上慢。
△二、好人難得,深經難解,亦不成增上慢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至)是人難得。
佛雖入滅,此經尚在,不信不受,應是上慢耶?即得開除。
佛滅度後,雖有此經,解其文義者,此人難遇,緻令羅漢不信不解,亦聽許非增上慢。
△二、釋疑 若遇餘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恐疑雲:若佛滅後,解經人難遇得羅漢者,即永入涅槃耶?即釋雲:是人雖生滅度之想,舍命已後,便生界外有餘之國,值遇餘佛,得聞此經,即便決了。
妙樂雲:方便有餘土佛,名為餘佛。
南嶽雲:餘佛者,四依也。
羅漢遇之,聞經決了。
又羅漢修念佛定,見十方佛,為說此經,便得決了。
又凡夫行人,苦到忏悔,見十方佛,為說亦得決了。
△五、明無虛妄三:初、勸信釋迦實說。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
△二、勸信諸佛無虛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 諸佛道同,彌加信受。
△二、結成不虛之意 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二、偈頌二:初、頌上許答二:初、頌揀許二:初、頌五千退席。
爾斷。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至)不堪受是法。
上慢、我慢、不信,四衆通有。
但出家二衆,多修道得禅,謬謂聖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淺,多邪辟不信。
不自見其過者,三失覆心,藏玼揚德,不能自省,是無慚人也;若自見過,是有羞僧也。
于戒有缺漏者,律儀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
無道、定等故,内起惡覺,如玉含瑕;無律儀故,外動身口,如玉露玼。
覆罪自得,故名護惜。
小智者,不得學、無學智而有世間小智,妄謂有漏以為無漏,故言小智也。
糟糠者,是五千等,但有世間禅,無無漏禅,定潤故如糟;但有文字解,無理慧之實,故如糠。
又糟糠無酒米,譬其無大機;下文枝葉,譬其非好器。
悉不任用,故須遣之。
妙樂雲:糟糠者,若依世禅以得無漏,如糟出酒;從文入理,如糠出米。
既無無漏,反計世禅,如棄酒存糟;不得真理,反封文字,如棄米存糠。
△二頌衆已清淨 此衆無枝葉,惟有諸貞實。
△二頌誡許 舍利弗,善聽! △二、頌上正答二:初、頌四佛章四:初、總頌諸佛章五:初、頌施權二:初、頌正施權法。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至)優波提舍經 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諸權法也。
正當自行體内之權,即此法體亦不可說。
以方便故,為衆生說,成化他權,故雲無量方便力,而為衆生說。
衆生心念等者,頌上随宜說法也。
現起希望名念,法門不同名種種随宜之相,即是照九法界機,說七方便法。
總言九七不可定判,故言若幹。
過去所習名性,現在欣樂名欲。
善惡業者,七方便傳,傳疊論善惡。
佛悉知是己等者,佛以權智照諸方便性欲,然後以諸因緣譬喻,随其所宜,說九部經。
修多羅,此雲契經,有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