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關燈
三譯,然古今所尊尚者,唯傳弘什師所譯之本。

     自餘支品别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三譯之外,如名義雲:達摩摩提,于齊武永平年中,譯出提婆達多品經一卷。

    又東晉祗密帝,譯出普門品經一卷。

    此師名義不載,支分各異,故曰支品。

    又阇那崛多,于西川益州龍淵寺,譯出普門品重頌偈一卷,故曰别偈。

    如是品偈,雖支别不同,莫不各有源流,具如彼經本序,紀其所自,故今所不述也。

    又流即流類,如雲品類相從,目之為品是也。

    曆,象也,又通作曆。

    又一解:餘,饒也,饒即多之義也。

    蓋言秦本之内,自多支品别偈,其品偈之源流流類,備如各品各偈之中,已自序曆可見,故今所以不陳述也。

    私謂前解,獨指普門品重頌為别偈者固是,若細詳之文意,似不特言别譯達多、普門二品為支品,蓋言一經之内,諸品為支品也。

    且律師作序,正為序于秦本,安得濫及别譯之品哉?讀者審之。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适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

     靈嶽降靈者,此借用儒典維嶽降靈,生申及甫之意。

    蓋言靈山所化之機,皆蘊英靈之秀而降生者。

    自非吾佛大聖,神通駭動,智辨宣揚,則何由開導而化度之?此言應稱于機也。

    适化所及者,适,當也,亦稱适也。

    謂佛雖大聖,不能化無緣之人。

    如靈山所化之機,昔皆于大通佛世,聽王子覆講法華之時,已下一乘之種,中間退大,漸次調停,以至于今,方得妙悟。

    自非宿昔有緣種者,則無因開導其心。

    此言機稱于應也。

     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大小之别;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

    豈非教被乘時,無足核其高會? 梵語婆羅痆(女黠切)斯,舊曰波羅柰,或翻江繞城。

    或以群鹿所居,亦名鹿苑。

    以古仙所居,亦名仙苑。

    告成者,如來六年苦行之後,于菩提樹下而成正覺也。

    佛既成道,必說法被機。

    機有利鈍,則大小不同。

    如初華嚴大隔于小,鹿苑小隔于大,方等大小同聞是也。

    此二句言應必被機也。

    梵語?剌拏伐底河,此雲有金河,是産閻浮金處。

    河畔有娑羅林,在拘屍城外。

    顧命者,儒典尚書有顧命篇。

    鄭玄注雲:臨終出命,故謂之顧。

    顧,将去意也。

    佛将入滅,而垂言教,說涅槃之經。

    如成王将終,作顧命之書也。

    涅槃追說四教,事同方等。

    藏為半字教,通别圓為滿字教。

    故曰道殊半滿之科。

    科,等也。

    此二句言機必禀教也。

    初言仙苑,後言金河者,蓋舉一化之初後,以攝中間方等般若之二時。

    故總結雲教被乘時等。

    如華嚴被大機乘時,為說圓滿修多羅教。

    鹿苑被小機乘時,為說藏教。

    方等被大小機乘時,為說藏通别圓之四教。

    乃至涅槃,亦複如是。

    上之四時設教,雖則被機乘時。

    約部言之,皆屬于權。

    并不足以考核其實。

    如法華之高會,唯譚一實也。

    法華功高一化,理冠群經。

    已今當說,最為第一。

    律師之言,足可徴矣。

     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俦;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迹。

     方便品初,如來既歎諸佛權實二智,甚深無量,難解難入,舍利弗即騰疑緻請,及如來誡許為說,五千人等便乃越席而去,如來即斥言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又雲退亦佳矣,雖曰斥他,意在?進,在座有增上慢者,不生退席之心也。

    富樓那等五百弟子,本是深位菩薩,今内秘外現,迹示聲聞,至法華會上,複授與成佛之記者,蓋崇其密示輔佛行化之迹也。

    崇,高也,猶迹高本下之義也。

     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

     序品中言,如來說無量義經已,入定放白毫光,具現六瑞。

    故使彌勒懷疑以請,文殊決答。

    是知放光現瑞,乃開發起啟請說教之本源也。

     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

     方便品,如來從三昧安詳而起,贊揚諸佛權實二智之德意,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則佛慧之宏遠方略,方乃通暢也。

    二智佛之知見,皆佛慧之異名耳。

     朽宅通入大之文軌。

     譬喻品初以三車誘引諸子,及出火宅,後乃等賜大車,以喻鹿苑初為聲聞等權說谛緣度三乘之法,令其修習出于三界,逗至法華開權顯實,唯談一乘圓實之法,鹹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經雲,如來初以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譬天下大治之時,書同文,車同軌,約法則同圓教一實之文,約喻則同大車一乘之軌,豈非朽故,火宅之喻,乃是引小向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