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十(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鬼,愛心為女鬼,曆三界合有九十八,豈不遍滿惱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别圓等?行人若稱名誦念,觀智成就,能令見愛塵勞,随意所轉,不能為害(雲雲)。
第六,枷鎖難。
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四:一标有罪無罪,二遭難,三稱名,四應。
帖文者,上臨當被害,此定入死。
自此明有罪無罪,或是推撿未定,或可判入徒流。
若判未判,俱被撿節。
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其罪有無也。
在手名扭,在腳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鎖,系名系礙。
撿是封撿,系未必撿,撿必被系。
系而具撿,憂怖亦深。
若能稱觀世音者,重關自開,鐵木斷壞。
次引證者,傳雲:蓋護,山陽人,系獄應死。
三日三夜,心無間息。
即眼見觀音,放光照之。
鎖脫門開,尋光而去。
行二十裡,光方息(雲雲)。
三觀解釋者,地獄體是囹圄,鬼及畜生,龍檻系閉等。
修羅亦被五縛,無勉幽厄。
若能稱名,皆得斷壞也。
次明修因者,故經雲:妻子以為鎖械,錢财以為牢獄,王法以為狼??。
遮礙行人,不得修道。
望現在是果報縛,望過去是業。
若聲聞人者,凡夫乃三果,是有罪。
羅漢是無罪。
雖有罪無罪,同在三界獄中。
五陰繩所縛,三相無常。
撿覆權實上惑名杻,定慧上惑名??,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惑名鎖。
如是等束縛行人,不能得脫。
稱名系念,必蒙靈應。
若發定慧,及發權實,法身顯現,無明永破,即是杻械枷鎖斷,入無餘涅槃也。
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起無緣慈悲,薰諸衆生。
十法界有機,即能一切一時而得解脫也。
第七,怨賊難。
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四:一标難處,二标遭難人,三明有機,四明應。
難處,即是大千國土。
次明難,即滿中怨賊。
滿者,假設也。
國曠賊多,聖力能救,顯功之至也。
怨者,此難重也。
賊本求财,怨本奪命。
今怨為賊,必财命兩圖。
若過去流血,名為怨。
現在奪财,名賊。
如此怨賊,遍滿大千,尚能攘之,輕者豈不能救也。
二遭難人,即商主也。
又為四:一明主,二有徒,三壞寶,四涉險。
商者,訓量。
此人精識貴賤,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
既有商主,即有将領。
諸商人既涉遠,所赍者必是難得之貨,故言重寶也。
險路,或可曠絕幽隘,名險。
或值怨賊沖出處,名險路也。
三有機者,亦四:先明一人安慰,二勸稱名,三歎德,四衆人俱稱。
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
所以勸稱名者,設其上?也。
所以歎德者,奘令定瞻也。
若不安慰,則怖遽障惶。
雖安慰止怖,若不設計,唐慰何益?故勸稱名。
雖勸稱名,若不歎德設計,則心不定,瞻亦不勇,所以歎德。
故知此菩薩決定能施無畏,決果依憑。
三義既足,俱時稱唱。
機成獲應,即得解脫也。
南無雲歸命,亦稱為救我。
次結口機也。
顯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廣,豈止七難而已。
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
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辭也。
明觀音力出分段外,豎應二土,故言重明。
再沐神應,故言高累。
以是義故,故言巍巍。
二、引證者。
傳雲:慧達以晉隆安二年,北隴上堀甘草。
于時羌餓,捕人食之。
達為羌所得,閉在栅中,擇肥者先食。
達急一心稱名誦經,食餘人盡,唯達并一少兒。
次拟明日,達竟夜誦,猶冀一感。
向曉,羌來取之,忽見一虎從草透出,咆吼,諸羌散走。
虎因吃栅,作一穿而去。
達将小兒走叛,得勉道明住,俓過賊難等。
三、觀釋者。
若果報怨賊者,從地獄至第六天,皆有鬥诤。
如阿含雲:忉利戰,不如修羅索援至第六天。
如此怨會,稱名得解脫。
次修善時,惡色是怨,猶如水灰。
稱名惡退,善業成就,如闇滅明生。
次明煩惱怨賊者。
一切煩惱是出世,法怨商主是三師,羯磨受戒人是商人,無作戒是重寶,五塵是怨賊。
或法是商主,商人是徒衆,理教是重寶,兩遇魔事是怨賊。
或心王是商主,心數是商人,正觀之智是重寶,覺觀為怨賊。
或般若是商主,五度萬行是商人,法性實相是重寶,六蔽是怨賊。
稱名即解脫也(雲雲)。
第二明意機,為二:初帖文,二觀解。
帖文為二:初明意機,次結意機。
意機約三毒為三章,章各有三:一明有苦,二嘿念。
此兩明機,三明離是應也。
通稱毒者,侵害行人,喻之如毒。
又久滞為淫,悕為欲。
嗔恚多者,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遺教雲: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華嚴雲:一念嗔恚起,障百法明門。
又嗔則在聲,恚則居心。
愚癡者,邪起諸見,撥撫因果,謗毀大乘。
又愚謂迷境,癡謂障智。
二觀解者,大經雲: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乘欲樂涅槃名貪,厭生死名嗔,不達此理名癡。
開三毒,即有八萬四千具足。
又未斷别惑菩薩,貪求佛法,于恒沙劫,未曾暫舍,即是貪相惡賊。
二乘不喜聞其名,如大樹折枝之喻,豈非嗔相?無明重數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佛性理未了,未了者是癡相。
欲除此三煩惱故,常念觀音,随機應赴,即得永離(雲雲)。
第三,明身業為機。
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解。
帖文為二:一二求願滿,二結歎。
求又二:一求男,二求女。
文雲:女人求男,若是無子則絕嗣,有子則父母俱欣,雲何獨标女人求男耶?解雲:女人以無子為苦,夫之所棄,并婦所輕,傍人所?。
又婦有七失,六猶可忍,無子最劇,容惡性妒,不能事公姑,貪食無子拙,無子既苦,故标女人求男也。
德業者,明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無福,則位卑而财貧,觸途墂坎,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财位高升,慧則名聞博遠,故雲便生等也。
求女業者,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或卑孤少寡,相貌不佳,今明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相則招于福敬,故雲衆人愛敬(雲雲)。
次引證者,傳有人姓鬲,四月八日生月氏國,癡人。
三觀解者,果報求男女者,如阿含中,地獄已上,乃至欲天,皆有無子之苦,禮拜求願,亦能滿心。
次明修因者,先辨法門,次明與願。
法門者,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男,六塵女,識為媒嫁,生出無量煩惱之子孫,此男女不勞願求,任運成眷屬也。
又善權方便父,智度菩薩母,一切諸導師,無不由是生。
又慈悲為女,善心為男等(雲雲)。
次應機願滿者,若就修五戒而論,不殺是仁,不盜是廉,屬女,表定法。
不妄語是質直,不淫是貞良,不飲酒是離邪昏,此屬男,表慧法。
若不得此五戒男女,則失人天道,孤獨堕在三途,歸命求救。
五戒完全,即男女願滿,十善例然。
修禅時,方便、修慧、精進等三方便為男,念一心為女。
覺觀喜為男,樂一心為女(雲雲)。
次聲聞五停心觀,治嗔用慈,治散用息,此二為女。
治貪用不淨,治癡用因緣,治障道用念佛,此三屬男(雲雲)。
次支佛者,緣方便道起慈悲觀名女,慧觀名男。
若發真緣裡名男,出觀緣慈名女(雲雲)。
六度菩薩,有慈悲不斷惑,在生死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為男(雲雲)。
次通教菩薩,既斷煩惱,則有智斷,緣谛理之慧為男,慈悲扶餘習入三界名女(雲雲)。
次别教十信菩薩,修五波羅蜜,福德莊嚴為女,智波羅蜜為男,三十心名男女。
詫聖胎初地中道正智開發名男生,無緣慈悲心發名女生(雲雲)。
次圓教,以無緣慈悲種三十二相業名女,此女端正有相,以中道智慧為男,六根清淨名處胎,初住慈智,男女雙生(雲雲)。
第三、勸受持者,分文如疏。
疏上述勝名、美德等者,此述從品初來,但歎持觀音名及感威神之力,故雲美德,未辯其現身說法故。
今勸持名。
二、格量為四:一、格量本,二、問,三、答,四、正格量。
格量本者,六十二億舉福田多,盡形壽舉時節多,四事具足舉種子多,今持名号多。
凡舉四多,為格量本也。
次問答,如文。
四、正格量者,還舉四少(雲雲)。
格四多,功德正等,持名少、田少、時少、種子少。
問:何意以少歒多?答:佛眼稱量,不增不減,四多重倍,功德正齊(雲雲)。
三、結成。
一時稱名,福不可盡。
大品雲:一華散空,乃至畢告,其福不盡。
如文。
有人雲:佛法二門者,圓鏡雲:一、平等門者,如妙音得普現色身三昧,八萬四千菩薩共得此定也;二、不等門者,六十二億實與觀音等,欲令人尊重觀音故,于等作不等說。
例如稱揚諸佛經說:禮寶明佛,正滅十二劫生死罪;禮拘留孫佛,滅無量劫罪也。
亦未申難者,今文正明六十二億菩薩,不及觀音,應先明數量,如何俱雲等不等耶? 兩俱句邊者,今經即是心境俱妙,六十二億即是心境俱粗。
若二交互句者,若境妙心粗,則境随心轉;若境粗心妙,則境随心妙也。
有雲論誤者,他意雲論與經不同,故雲論誤耳。
但念果德者,他人但雲唯念觀音果德之身。
今破意者,若唯念果德,則不識法身之理,應先念應身,則于應身即見法報之身,則見三身一體,于與諸佛等也。
若以念法身者,意雲:若念觀音,即應報之法身,故與十方佛等。
又今文中,從論雲受持觀音下,乃至功德無差具足,無引論一段文卷。
疏:第二、番問者。
前何緣得名?佛答:衆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
此義已竟。
今問:雲何遊此娑婆世界?佛答:以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衆生冥機(雲雲)。
疏此聖人三密等者,亦名三不護。
三不護者,明觀音住不思議圓普法門,實不作意計校籌量,不次第經營,方施此應。
即無分别,亦無前後,任運成就。
譬如明鏡,随對即現,一時等應。
故言三業不護。
亦名三無失。
衆生根、機不同,深、淺有異。
觀音雖不作念逗機,逗機無失,契當前人,冥會事、理。
故言不失三輪不思議化。
若示為佛心、佛口,乃至示執金剛神身,亦示金剛心、口。
雖普現色身,屈曲利物,于法身、智慧無所損減。
淨名雲:若能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不動而動,此乃不思議化也。
問:意業雲何示?答:聖意無能測者。
若欲示之,乃至昆蟲亦能得知也。
疏:應以者,答方便力者。
何以故?意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随而化之。
故知應以是答意也。
現身是答身業,說法是答口業,故知具答三問也。
疏凡有三十三身等者,束為十法界身。
文阙二界者,指上品雲菩薩身。
或言翻者脫落,或依古本正法華文,或言觀音即是菩薩身,何須更現?今依古本,為明菩薩義故。
本體菩薩一界,或權,或實,種種應化,義不可阙。
又無地獄界身。
今明别判雖無,總答中有。
文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
何得言無?釋論雲:菩薩化地獄,多作佛身,獄卒見不?故遮。
以此而推,應有地獄界身說法也。
今通約十身四句料簡:自有一界身度一界,自有十界身度十界,自有一界身度十界。
十界身度一界也。
若妙覺法身,應實報土,為舍那佛受化之人,純諸菩薩,皆求佛道,更無異身。
此一界度一界也。
若方便土,五人同生,皆求大乘。
上文雲:而于彼土求佛智慧。
亦是一界度一界也(雲雲)。
若寂滅道場,禀教之徒,諸界不同,或人,或天、龍、神、鬼等,又根性圓、别兩異。
雖諸界不同,同見一佛身而為說法者,即是一界度多界也。
若有一界之身,但見一界身,現不得度,則示種種身,眷屬圍繞,供逗一緣。
是名多界身度一界也。
若佛身、菩薩身遍作十法界身,遍入諸道,各令得見,同其形像,而為說法。
此是多界度多界也。
用此四句,曆五味時,現身皆如此。
約說法多少者,如善财從百一十知識聞諸法門,則多人多法為一人說也。
如淨名雲:為聲聞說四谛,為緣覺說十二因緣,乃至為梵王說勝慧,為帝釋說無常,此一人用一法為一人說。
若如通教說般若,三乘人同禀,此則一法為多人說。
若是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開佛知見,此則多法為多人說(雲雲)。
今明三十三身,又為八番,一聖身,二天身,三人身,四四衆身,五婦女身,六童男女身,七八部身,八金剛身。
一明聖人,先明佛身,為是應佛,為是化佛,但聖人逗物,具有二義,若一時歘有,名為化,應同始終,名為應,若尋此文,明于應義,今文不明真佛,妙覺法身,究竟極地,毗盧遮那,乃名真佛,真佛淵遠,不可說示,雲何能解(雲雲)。
次明應以菩薩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别圓等,輔佛不同,若佛于實報作佛,觀音即為實報菩薩形,或作方便土菩薩形,或作同居土菩薩形,赴利鈍兩緣,赴利緣者,如華嚴中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赴鈍緣者,如彌勒等,若佛轉五味法門,法門興廢,輔佛菩薩,亦節節興廢,若權若實,廣利衆生(雲雲)。
次明應以支佛者,如文殊二萬億劫作支佛,化衆生,現身說法。
次明應以聲聞身者,或作三藏,或作通教聲聞,或作随五味轉聲聞,内秘外現,莊嚴四枯四榮,導利衆生。
二明梵身者,梵即色天主,此名屍棄,亦雲頂髻璎珞,明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應是初禅頂,猶有覺觀語法,得為大千界主也。
觀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
不取故,不随禅生;不舍故,應為梵王說出欲論。
四句現身,以權引實。
應以帝釋身者,此地居天主也。
具雲釋迦提桓因陀羅。
釋迦言能,提桓隻是提婆,提婆即是天。
因陀羅名主,能作天主。
菩薩修難伏三昧,不取不舍,說種種勝論。
四句現身,以權引實。
自在天是欲界頂,具雲婆舍?提,此雲他化自在。
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是魔王也。
淨名雲:多是不思議解脫。
菩薩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應為魔王。
令諸魔界,即是佛界。
四句現身,以權引實。
大自在即色界頂,魔醯首羅也。
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雲雲)。
天大将軍者,如金光明,即以散脂為大将。
大經雲:八建提是天中力士(雲雲)。
小王身者,或雲天王為大,人王為小。
人王中四種轉輪王,自有大小。
非四種輪王者,名粟散王,自有大小。
中國名大,附庸名小,傳傳相望。
今言小尚為王,何況其大(雲雲)。
長者者,有長人之德,内合法門十德,如譬喻釋。
居士者,多積賄貨,居業豐盈,以此為名也。
宰官者,宰,主義,官是工能義。
謂三台以工能輔政于主,故雲宰官。
郡縣亦稱為宰,宰政民下也。
婆羅門者,稱為淨行劫初種族,山野自閑,人以稱之。
次列四衆,釋如前。
次婦女者,不明小王。
婦女者,王家禁固,不得遊散,化物為難,故不作。
若如妙音,即雲于王後宮,變為女像也。
童男女者,取妙莊嚴二子釋之,華嚴童子,弄砂嬉戲。
七、明八部者,上列大威德天,今更舉二十八天等。
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象之耳;二、興雲緻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渎;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
夜叉,此雲捷疾,此有三處海島,空中天上,傳傳相持,不得食人。
乾闼婆,此雲香陰,帝釋樂神,在須彌南金剛窟住。
天欲作樂,其心動。
什師雲:在寶山中住,身有異相,即上天奏樂。
阿修羅,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或三頭六手,此雲無酒,持一不飲酒戒,男醜女端,在衆相山中住。
或言居海底,掌搏須彌,須彌為之坡峨,入海齊腰(雲雲)。
迦樓羅者,此雲金翅,翅頭金色,因以名之。
此鳥與龍約:汝繞須彌令斷,我搏海見泥,我不如輸子為汝給使,汝不如輸子與我啖。
天力持須彌不斷,故龍輸子卵,鳥食卵,龍不能食。
三、濕生食。
二、胎生食。
三、化生食。
四、雲緊那羅者,天帝系竹樂神,小不如乾闼婆,形似人而頭有角,亦呼為疑神,亦為人非人。
今不取人非人釋緊那羅,此乃是結八部數耳。
摩睺羅者,什師雲:是地龍。
肇師雲:是大蟒腹行也。
八部皆能變本形,在座聽法也。
金剛非八部數,手執此寶,護持佛法。
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諸天,即大權神也。
經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者,諸名不一,橫則遍周十方,豎則冠通三土,随機二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任化逐緣,豈局在娑婆世界?以種種形,總明示現身廣;遊諸國土者,總明所化處廣;度脫衆生,總明得益功廣。
言雖略上,義極廣前,故稱總答。
疏:三、勸供養者。
佛答前問,先總,後别,未勸受持;佛答後問,前别,後總,未勸供養。
衆生既荷顯益,見色聞聲,故勸供養。
而總、别前後者,互舉耳。
疏:初、勸者,又二:先、稱美功德,如文;二、從是故下,出供養意。
正由能施衆生無畏,從德受名;衆生于畏得脫,為作此名。
德既無量,名亦應多,不可說,不可說也。
疏:奉命者,衆寶間珠,共為嚴飾也。
若依璎珞經,初住銅寶璎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璎珞。
今無盡意位高,那忽止直百千兩金?答:此略言百民萬姓耳,實不啻堪此也。
觀解者,以事表理。
頸者,表中道一實之理,以衆多無著法門,莊嚴寶相,如璎珞在頸。
解者,表菩薩為常舍行故,一切願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着,無依無猗,故言解也。
大集雲:戒、定、慧、陀羅尼,以為璎珞,莊嚴法身也。
百千是十萬,此表一地有萬功德,即十萬也。
法施者,舊雲如法施、重法施、求法施、學法施,皆名法施。
無盡意重法故施也,今明如法施也。
正以财通于法,名财即是法,财即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
不肯受者,事解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辄受?亦是事須遜讓。
觀解者,不受三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
重曰:愍我等者,或可請上愍下,或可地位相齊故相愍,或可我為四衆故施,仁愍四衆故受,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佛勸愍者,即是愍一切衆生及四衆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
二分者,表事、理二因。
奉二佛者,将二因趣二果也。
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二佛表二果也。
經觀音偈者,圓鏡雲:羅什本經元無此偈,以囑累品後亦無偈,故梵本之中具有
第六,枷鎖難。
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四:一标有罪無罪,二遭難,三稱名,四應。
帖文者,上臨當被害,此定入死。
自此明有罪無罪,或是推撿未定,或可判入徒流。
若判未判,俱被撿節。
聖心平等,本救其囚執,不論其罪有無也。
在手名扭,在腳名械,在頸名枷,連身名鎖,系名系礙。
撿是封撿,系未必撿,撿必被系。
系而具撿,憂怖亦深。
若能稱觀世音者,重關自開,鐵木斷壞。
次引證者,傳雲:蓋護,山陽人,系獄應死。
三日三夜,心無間息。
即眼見觀音,放光照之。
鎖脫門開,尋光而去。
行二十裡,光方息(雲雲)。
三觀解釋者,地獄體是囹圄,鬼及畜生,龍檻系閉等。
修羅亦被五縛,無勉幽厄。
若能稱名,皆得斷壞也。
次明修因者,故經雲:妻子以為鎖械,錢财以為牢獄,王法以為狼??。
遮礙行人,不得修道。
望現在是果報縛,望過去是業。
若聲聞人者,凡夫乃三果,是有罪。
羅漢是無罪。
雖有罪無罪,同在三界獄中。
五陰繩所縛,三相無常。
撿覆權實上惑名杻,定慧上惑名??,中道上惑名枷,法身上惑名鎖。
如是等束縛行人,不能得脫。
稱名系念,必蒙靈應。
若發定慧,及發權實,法身顯現,無明永破,即是杻械枷鎖斷,入無餘涅槃也。
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起無緣慈悲,薰諸衆生。
十法界有機,即能一切一時而得解脫也。
第七,怨賊難。
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四:一标難處,二标遭難人,三明有機,四明應。
難處,即是大千國土。
次明難,即滿中怨賊。
滿者,假設也。
國曠賊多,聖力能救,顯功之至也。
怨者,此難重也。
賊本求财,怨本奪命。
今怨為賊,必财命兩圖。
若過去流血,名為怨。
現在奪财,名賊。
如此怨賊,遍滿大千,尚能攘之,輕者豈不能救也。
二遭難人,即商主也。
又為四:一明主,二有徒,三壞寶,四涉險。
商者,訓量。
此人精識貴賤,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為商人之主。
既有商主,即有将領。
諸商人既涉遠,所赍者必是難得之貨,故言重寶也。
險路,或可曠絕幽隘,名險。
或值怨賊沖出處,名險路也。
三有機者,亦四:先明一人安慰,二勸稱名,三歎德,四衆人俱稱。
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
所以勸稱名者,設其上?也。
所以歎德者,奘令定瞻也。
若不安慰,則怖遽障惶。
雖安慰止怖,若不設計,唐慰何益?故勸稱名。
雖勸稱名,若不歎德設計,則心不定,瞻亦不勇,所以歎德。
故知此菩薩決定能施無畏,決果依憑。
三義既足,俱時稱唱。
機成獲應,即得解脫也。
南無雲歸命,亦稱為救我。
次結口機也。
顯觀音勢力既大,加護亦廣,豈止七難而已。
當知遍法界皆能救護,故言巍巍。
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辭也。
明觀音力出分段外,豎應二土,故言重明。
再沐神應,故言高累。
以是義故,故言巍巍。
二、引證者。
傳雲:慧達以晉隆安二年,北隴上堀甘草。
于時羌餓,捕人食之。
達為羌所得,閉在栅中,擇肥者先食。
達急一心稱名誦經,食餘人盡,唯達并一少兒。
次拟明日,達竟夜誦,猶冀一感。
向曉,羌來取之,忽見一虎從草透出,咆吼,諸羌散走。
虎因吃栅,作一穿而去。
達将小兒走叛,得勉道明住,俓過賊難等。
三、觀釋者。
若果報怨賊者,從地獄至第六天,皆有鬥诤。
如阿含雲:忉利戰,不如修羅索援至第六天。
如此怨會,稱名得解脫。
次修善時,惡色是怨,猶如水灰。
稱名惡退,善業成就,如闇滅明生。
次明煩惱怨賊者。
一切煩惱是出世,法怨商主是三師,羯磨受戒人是商人,無作戒是重寶,五塵是怨賊。
或法是商主,商人是徒衆,理教是重寶,兩遇魔事是怨賊。
或心王是商主,心數是商人,正觀之智是重寶,覺觀為怨賊。
或般若是商主,五度萬行是商人,法性實相是重寶,六蔽是怨賊。
稱名即解脫也(雲雲)。
第二明意機,為二:初帖文,二觀解。
帖文為二:初明意機,次結意機。
意機約三毒為三章,章各有三:一明有苦,二嘿念。
此兩明機,三明離是應也。
通稱毒者,侵害行人,喻之如毒。
又久滞為淫,悕為欲。
嗔恚多者,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遺教雲: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華嚴雲:一念嗔恚起,障百法明門。
又嗔則在聲,恚則居心。
愚癡者,邪起諸見,撥撫因果,謗毀大乘。
又愚謂迷境,癡謂障智。
二觀解者,大經雲: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乘欲樂涅槃名貪,厭生死名嗔,不達此理名癡。
開三毒,即有八萬四千具足。
又未斷别惑菩薩,貪求佛法,于恒沙劫,未曾暫舍,即是貪相惡賊。
二乘不喜聞其名,如大樹折枝之喻,豈非嗔相?無明重數甚多,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佛性理未了,未了者是癡相。
欲除此三煩惱故,常念觀音,随機應赴,即得永離(雲雲)。
第三,明身業為機。
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解。
帖文為二:一二求願滿,二結歎。
求又二:一求男,二求女。
文雲:女人求男,若是無子則絕嗣,有子則父母俱欣,雲何獨标女人求男耶?解雲:女人以無子為苦,夫之所棄,并婦所輕,傍人所?。
又婦有七失,六猶可忍,無子最劇,容惡性妒,不能事公姑,貪食無子拙,無子既苦,故标女人求男也。
德業者,明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無福,則位卑而财貧,觸途墂坎,智與福合,彌相扶顯,福則财位高升,慧則名聞博遠,故雲便生等也。
求女業者,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無相者,或卑孤少寡,相貌不佳,今明貌與相相扶,彌顯其德,端正則招寵愛,相則招于福敬,故雲衆人愛敬(雲雲)。
次引證者,傳有人姓鬲,四月八日生月氏國,癡人。
三觀解者,果報求男女者,如阿含中,地獄已上,乃至欲天,皆有無子之苦,禮拜求願,亦能滿心。
次明修因者,先辨法門,次明與願。
法門者,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男,六塵女,識為媒嫁,生出無量煩惱之子孫,此男女不勞願求,任運成眷屬也。
又善權方便父,智度菩薩母,一切諸導師,無不由是生。
又慈悲為女,善心為男等(雲雲)。
次應機願滿者,若就修五戒而論,不殺是仁,不盜是廉,屬女,表定法。
不妄語是質直,不淫是貞良,不飲酒是離邪昏,此屬男,表慧法。
若不得此五戒男女,則失人天道,孤獨堕在三途,歸命求救。
五戒完全,即男女願滿,十善例然。
修禅時,方便、修慧、精進等三方便為男,念一心為女。
覺觀喜為男,樂一心為女(雲雲)。
次聲聞五停心觀,治嗔用慈,治散用息,此二為女。
治貪用不淨,治癡用因緣,治障道用念佛,此三屬男(雲雲)。
次支佛者,緣方便道起慈悲觀名女,慧觀名男。
若發真緣裡名男,出觀緣慈名女(雲雲)。
六度菩薩,有慈悲不斷惑,在生死利物名女,行六度方便智慧名為男(雲雲)。
次通教菩薩,既斷煩惱,則有智斷,緣谛理之慧為男,慈悲扶餘習入三界名女(雲雲)。
次别教十信菩薩,修五波羅蜜,福德莊嚴為女,智波羅蜜為男,三十心名男女。
詫聖胎初地中道正智開發名男生,無緣慈悲心發名女生(雲雲)。
次圓教,以無緣慈悲種三十二相業名女,此女端正有相,以中道智慧為男,六根清淨名處胎,初住慈智,男女雙生(雲雲)。
第三、勸受持者,分文如疏。
疏上述勝名、美德等者,此述從品初來,但歎持觀音名及感威神之力,故雲美德,未辯其現身說法故。
今勸持名。
二、格量為四:一、格量本,二、問,三、答,四、正格量。
格量本者,六十二億舉福田多,盡形壽舉時節多,四事具足舉種子多,今持名号多。
凡舉四多,為格量本也。
次問答,如文。
四、正格量者,還舉四少(雲雲)。
格四多,功德正等,持名少、田少、時少、種子少。
問:何意以少歒多?答:佛眼稱量,不增不減,四多重倍,功德正齊(雲雲)。
三、結成。
一時稱名,福不可盡。
大品雲:一華散空,乃至畢告,其福不盡。
如文。
有人雲:佛法二門者,圓鏡雲:一、平等門者,如妙音得普現色身三昧,八萬四千菩薩共得此定也;二、不等門者,六十二億實與觀音等,欲令人尊重觀音故,于等作不等說。
例如稱揚諸佛經說:禮寶明佛,正滅十二劫生死罪;禮拘留孫佛,滅無量劫罪也。
亦未申難者,今文正明六十二億菩薩,不及觀音,應先明數量,如何俱雲等不等耶? 兩俱句邊者,今經即是心境俱妙,六十二億即是心境俱粗。
若二交互句者,若境妙心粗,則境随心轉;若境粗心妙,則境随心妙也。
有雲論誤者,他意雲論與經不同,故雲論誤耳。
但念果德者,他人但雲唯念觀音果德之身。
今破意者,若唯念果德,則不識法身之理,應先念應身,則于應身即見法報之身,則見三身一體,于與諸佛等也。
若以念法身者,意雲:若念觀音,即應報之法身,故與十方佛等。
又今文中,從論雲受持觀音下,乃至功德無差具足,無引論一段文卷。
疏:第二、番問者。
前何緣得名?佛答:衆生三業顯機為境,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
此義已竟。
今問:雲何遊此娑婆世界?佛答:以普門示現,三業顯應,應衆生冥機(雲雲)。
疏此聖人三密等者,亦名三不護。
三不護者,明觀音住不思議圓普法門,實不作意計校籌量,不次第經營,方施此應。
即無分别,亦無前後,任運成就。
譬如明鏡,随對即現,一時等應。
故言三業不護。
亦名三無失。
衆生根、機不同,深、淺有異。
觀音雖不作念逗機,逗機無失,契當前人,冥會事、理。
故言不失三輪不思議化。
若示為佛心、佛口,乃至示執金剛神身,亦示金剛心、口。
雖普現色身,屈曲利物,于法身、智慧無所損減。
淨名雲:若能分别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不動而動,此乃不思議化也。
問:意業雲何示?答:聖意無能測者。
若欲示之,乃至昆蟲亦能得知也。
疏:應以者,答方便力者。
何以故?意地觀機,見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說何法,随而化之。
故知應以是答意也。
現身是答身業,說法是答口業,故知具答三問也。
疏凡有三十三身等者,束為十法界身。
文阙二界者,指上品雲菩薩身。
或言翻者脫落,或依古本正法華文,或言觀音即是菩薩身,何須更現?今依古本,為明菩薩義故。
本體菩薩一界,或權,或實,種種應化,義不可阙。
又無地獄界身。
今明别判雖無,總答中有。
文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
何得言無?釋論雲:菩薩化地獄,多作佛身,獄卒見不?故遮。
以此而推,應有地獄界身說法也。
今通約十身四句料簡:自有一界身度一界,自有十界身度十界,自有一界身度十界。
十界身度一界也。
若妙覺法身,應實報土,為舍那佛受化之人,純諸菩薩,皆求佛道,更無異身。
此一界度一界也。
若方便土,五人同生,皆求大乘。
上文雲:而于彼土求佛智慧。
亦是一界度一界也(雲雲)。
若寂滅道場,禀教之徒,諸界不同,或人,或天、龍、神、鬼等,又根性圓、别兩異。
雖諸界不同,同見一佛身而為說法者,即是一界度多界也。
若有一界之身,但見一界身,現不得度,則示種種身,眷屬圍繞,供逗一緣。
是名多界身度一界也。
若佛身、菩薩身遍作十法界身,遍入諸道,各令得見,同其形像,而為說法。
此是多界度多界也。
用此四句,曆五味時,現身皆如此。
約說法多少者,如善财從百一十知識聞諸法門,則多人多法為一人說也。
如淨名雲:為聲聞說四谛,為緣覺說十二因緣,乃至為梵王說勝慧,為帝釋說無常,此一人用一法為一人說。
若如通教說般若,三乘人同禀,此則一法為多人說。
若是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開佛知見,此則多法為多人說(雲雲)。
今明三十三身,又為八番,一聖身,二天身,三人身,四四衆身,五婦女身,六童男女身,七八部身,八金剛身。
一明聖人,先明佛身,為是應佛,為是化佛,但聖人逗物,具有二義,若一時歘有,名為化,應同始終,名為應,若尋此文,明于應義,今文不明真佛,妙覺法身,究竟極地,毗盧遮那,乃名真佛,真佛淵遠,不可說示,雲何能解(雲雲)。
次明應以菩薩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别圓等,輔佛不同,若佛于實報作佛,觀音即為實報菩薩形,或作方便土菩薩形,或作同居土菩薩形,赴利鈍兩緣,赴利緣者,如華嚴中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等,赴鈍緣者,如彌勒等,若佛轉五味法門,法門興廢,輔佛菩薩,亦節節興廢,若權若實,廣利衆生(雲雲)。
次明應以支佛者,如文殊二萬億劫作支佛,化衆生,現身說法。
次明應以聲聞身者,或作三藏,或作通教聲聞,或作随五味轉聲聞,内秘外現,莊嚴四枯四榮,導利衆生。
二明梵身者,梵即色天主,此名屍棄,亦雲頂髻璎珞,明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應是初禅頂,猶有覺觀語法,得為大千界主也。
觀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
不取故,不随禅生;不舍故,應為梵王說出欲論。
四句現身,以權引實。
應以帝釋身者,此地居天主也。
具雲釋迦提桓因陀羅。
釋迦言能,提桓隻是提婆,提婆即是天。
因陀羅名主,能作天主。
菩薩修難伏三昧,不取不舍,說種種勝論。
四句現身,以權引實。
自在天是欲界頂,具雲婆舍?提,此雲他化自在。
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是魔王也。
淨名雲:多是不思議解脫。
菩薩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應為魔王。
令諸魔界,即是佛界。
四句現身,以權引實。
大自在即色界頂,魔醯首羅也。
樓炭稱為阿迦尼吒,華嚴稱為色究竟(雲雲)。
天大将軍者,如金光明,即以散脂為大将。
大經雲:八建提是天中力士(雲雲)。
小王身者,或雲天王為大,人王為小。
人王中四種轉輪王,自有大小。
非四種輪王者,名粟散王,自有大小。
中國名大,附庸名小,傳傳相望。
今言小尚為王,何況其大(雲雲)。
長者者,有長人之德,内合法門十德,如譬喻釋。
居士者,多積賄貨,居業豐盈,以此為名也。
宰官者,宰,主義,官是工能義。
謂三台以工能輔政于主,故雲宰官。
郡縣亦稱為宰,宰政民下也。
婆羅門者,稱為淨行劫初種族,山野自閑,人以稱之。
次列四衆,釋如前。
次婦女者,不明小王。
婦女者,王家禁固,不得遊散,化物為難,故不作。
若如妙音,即雲于王後宮,變為女像也。
童男女者,取妙莊嚴二子釋之,華嚴童子,弄砂嬉戲。
七、明八部者,上列大威德天,今更舉二十八天等。
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象之耳;二、興雲緻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渎;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
夜叉,此雲捷疾,此有三處海島,空中天上,傳傳相持,不得食人。
乾闼婆,此雲香陰,帝釋樂神,在須彌南金剛窟住。
天欲作樂,其心動。
什師雲:在寶山中住,身有異相,即上天奏樂。
阿修羅,千頭二千手,萬頭二萬手,或三頭六手,此雲無酒,持一不飲酒戒,男醜女端,在衆相山中住。
或言居海底,掌搏須彌,須彌為之坡峨,入海齊腰(雲雲)。
迦樓羅者,此雲金翅,翅頭金色,因以名之。
此鳥與龍約:汝繞須彌令斷,我搏海見泥,我不如輸子為汝給使,汝不如輸子與我啖。
天力持須彌不斷,故龍輸子卵,鳥食卵,龍不能食。
三、濕生食。
二、胎生食。
三、化生食。
四、雲緊那羅者,天帝系竹樂神,小不如乾闼婆,形似人而頭有角,亦呼為疑神,亦為人非人。
今不取人非人釋緊那羅,此乃是結八部數耳。
摩睺羅者,什師雲:是地龍。
肇師雲:是大蟒腹行也。
八部皆能變本形,在座聽法也。
金剛非八部數,手執此寶,護持佛法。
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諸天,即大權神也。
經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者,諸名不一,橫則遍周十方,豎則冠通三土,随機二變現,何止三十三身?任化逐緣,豈局在娑婆世界?以種種形,總明示現身廣;遊諸國土者,總明所化處廣;度脫衆生,總明得益功廣。
言雖略上,義極廣前,故稱總答。
疏:三、勸供養者。
佛答前問,先總,後别,未勸受持;佛答後問,前别,後總,未勸供養。
衆生既荷顯益,見色聞聲,故勸供養。
而總、别前後者,互舉耳。
疏:初、勸者,又二:先、稱美功德,如文;二、從是故下,出供養意。
正由能施衆生無畏,從德受名;衆生于畏得脫,為作此名。
德既無量,名亦應多,不可說,不可說也。
疏:奉命者,衆寶間珠,共為嚴飾也。
若依璎珞經,初住銅寶璎珞,乃至等覺摩尼寶璎珞。
今無盡意位高,那忽止直百千兩金?答:此略言百民萬姓耳,實不啻堪此也。
觀解者,以事表理。
頸者,表中道一實之理,以衆多無著法門,莊嚴寶相,如璎珞在頸。
解者,表菩薩為常舍行故,一切願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着,無依無猗,故言解也。
大集雲:戒、定、慧、陀羅尼,以為璎珞,莊嚴法身也。
百千是十萬,此表一地有萬功德,即十萬也。
法施者,舊雲如法施、重法施、求法施、學法施,皆名法施。
無盡意重法故施也,今明如法施也。
正以财通于法,名财即是法,财即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
不肯受者,事解無盡意奉命供養,我未奉命,那忽辄受?亦是事須遜讓。
觀解者,不受三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
重曰:愍我等者,或可請上愍下,或可地位相齊故相愍,或可我為四衆故施,仁愍四衆故受,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佛勸愍者,即是愍一切衆生及四衆也,正以菩薩為物故施,為物故受。
二分者,表事、理二因。
奉二佛者,将二因趣二果也。
理圓即法佛,事圓即報佛,二佛表二果也。
經觀音偈者,圓鏡雲:羅什本經元無此偈,以囑累品後亦無偈,故梵本之中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