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十(輔妙樂記)

關燈
此偈。

    按續高僧傳雲:隋時阇那堀多于益州龍泉寺為谯王宇文德譯,諸德制疏并不釋偈,今因講次但加文句矣。

    文二:先問;具足下,答。

    答文三:先誡聽,二、答問,三、舉二菩薩德齊。

    假使下,二、正。

    答問有三:一、先明冥益;次從具足下,明顯益;三、從诤訟下,重明冥益。

    又就第二、顯益,文又三:先明化他;次真觀下,二、歎自德;無垢下,三、重明化他也。

    妙音下,第三、舉二菩薩德齊,文又三:先舉勝人;是故須常下,二、勸念觀世音;淨聖下,三、勸禮。

    勸禮又三:先以無救;具一切下,二、明能度;是故須頂禮下,三、結。

     經慈音妙大雲者,字誤也。

    梵雲梅怛利,末那三藏翻為慈意妙大雲。

    秀親問今時解梵語僧雲:慈意妙大雲,此翻最勝,當用之。

    今師于偈頌大分為五:初一行,頌上無盡意問;次三行,頌上佛答;三十三行,頌上七難;四三行,頌上結别開總等文;五七行,頌上持名勸供養結名等文。

    依今分文,甚與上長行文合矣。

     經,還著于本人者。

    問:何故咒咀毒藥,還着本人?答:凡咒殺人,皆屬鬼神部。

    若殺人不得,必卻殺咒師。

    如譬喻經中,田家本持五戒,有渴梵志,詣于田家乞飲。

    田家緣事,不暇與飲。

    梵志置恨,使鬼敕之:彼人辱我,往彼殺之。

    有羅漢聞之,往語田家:今夜明燈,勤三自歸,誦守口攝,意身莫犯。

    如是行者,得度世之偈,慈念衆生,必得安樂。

    田家如教,鬼不得便,卻拟害彼,其法爾故。

    以羅漢力,蔽梵志身,令鬼不見。

    于是田家悟道,梵志得活,即是其事。

     經:真觀者,空觀也。

    清淨觀者,入假無染,即假觀也。

    廣大智慧,即中觀也。

    謂中體無邊,故雲廣大也。

     經:海潮音者,若有念者,菩薩即應而不過時,如潮不過限也。

     經勝彼世間音者,如上釋名中雲:勝有為世間、無為二邊生死世間,方稱觀音之德。

     疏:聞品功德者。

    文雲聞是觀世音者,是聞上冥益一段問答也。

    普門品者,是聞顯益一段問答也。

    自在業者,若是凡夫之業,為愛所潤,有漏因緣,不得自在。

    觀音為調伏十法界,示此三業,慈悲力潤,随感受生,不為煩惱所累,故言自在。

    業為中道第一義谛所攝,于二谛中得自在。

     經雲:皆發無等等至心者。

    然發心有三:一、名字發,即五品弟子;二、相似發,是六根清淨;三、真發心,即初住已上。

    此發心是真發心也。

    故大經雲:發心畢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難。

    今發初心等于後心,初心難發心,故言無等等于後心,名無等等。

     寶雲經雲:菩薩有十法者:一者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二者如地為衆生依止所欲稱意,菩薩亦爾;三者如地無好無惡不忻不恨,菩薩亦爾;四者如地受大雨,菩薩亦爾,而受諸佛法雨;五者生草木為衆生所依,菩薩亦爾,一切衆生修行皆悉依之;六者一切種子依之而生,菩薩亦爾,生一切法;七者能生衆寶,菩薩亦爾,能生衆德;八者出生衆藥,菩薩亦爾,能出法藥;九者大風不動衆生莫虧,菩薩亦爾,諸緣不能動;十者師子等吼而不能驚,菩薩亦爾,諸外道等而不能驚。

    非不一途,而阙約教。

     須辨其旨者,教雖不傳,聞法不無,秘密得益。

    若方等下,出其旨相也。

     或品似大者,此約共部說,如方等般若中,即色是空,空即是色,似相融相入,不可思議,而猶有得小益者,文雲似也。

     或品似小者,指方等中多有此相也;或兼大小等者,此約共教說也。

     以向來三義者,從以部共故,下文是謂皆具顯密及不定意也。

     以成大車者,空為高爾,白牛假為廣智,具度高廣不二,即是中道以為車體也。

     次約初心緣畢竟理者,初心淺而理深,故雲豎也。

     釋陀羅尼品 疏:此翻總持者,應用總持二字,通冠四悉,無非總持。

    又初世界文,總持二字,總持遮惡,總持衆善,故屬世界也。

     生雲近識者,生雲:其因緣曆數,符若影響,吉兇禍福,豈可避哉?但雲言理說,妙絕群庶,緻令近識受持心薄,故寄之咒術,以敦時情也。

    注雲幽顯等者,注雲:夫憑理虛心,則三界非染;虎經通化,則百神可彰。

    既幽顯協贊,故曰陀羅尼品。

    幽謂鬼神等,顯謂藥王等。

     本不合翻者,意雲:咒但須念持,亦不為專緣文義;念若有功,則有感驗,所以不翻。

     若全不可翻者,許與複斥,翻既無益,何故翻之?今家不翻,良由此也。

     疏衆經開遮下,亦具四悉,随相配之,以釋前四。

    言開遮者,用不等耳。

     疏那達居士下。

    未見所出。

    方等陀羅尼經雲: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去世後,若比丘、比丘尼、若菩薩、若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毀犯諸戒,雲何當滅如是等過?佛言:善哉!當為汝說四番陀羅尼,一一悉明滅罪法度(雲雲)。

    請觀音經雲:毗舍離國一切人民遇大惡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兩耳出膿,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化為粗澀。

    爾時世尊令月蓋長者等請彌陀佛、觀音、勢至。

    于是彼佛及二菩薩受其請故,到毗舍離,住立門阃,放大光明。

    觀世音菩薩為說救護衆生陀羅尼。

    毗舍離人平複如本。

    于時世尊又謂說消伏毒害陀羅尼。

    觀音受請說已,作如是言:一切毒害,一切惡鬼及虎狼等,聞此咒時,不能為害。

    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聞此咒時,不能為害,還得清淨。

    爾時世尊為擁護受持此經及觀世音菩薩名者故,自說灌頂言祥陀羅尼。

     疏大明等者。

    大品既雲般若是大明等,即是别歎三智:一切智知空,空體明淨,法界遍朗,故曰大明;道種智知假,遍知法界世、出世法恒沙種類,不差不滿,了了别知,無能逾勝,故曰無上;一切種智知中,中理無等種智與之相應,故曰無等等也。

    又此三咒名三般若:實相般若與諸佛同體,名一切種智;觀照般若與諸佛同意,名一切智;文字般若與諸佛同事,名道種智。

    此既歎說三智、三般若,不同上來别有所主,故雲非治病等。

    咒者,屬,對也,以秘妙之言相屬成文故也。

     總用總持等者,将此總用等四次第,以對四悉釋大明咒等。

     别對三教者,以般若部通三教故,大明屬通,無上屬别,無等等屬圓,亦是三觀;般若則通三,今唯開顯一實故也。

     複名為通者,亦是通三教耳。

     增益等者,誦增益差根、增益壽命等。

     攝召者,攝召鬼神也。

     疏:勿乖于教者,意今是治病者,須依治病等,今經專為護法也。

     疏:如王索先陀婆者,一名四實:行時索給馬,食時索給鹽,飲時索給水,洗時索奉器譬咒,智臣譬諸菩薩,無識譬凡夫。

     疏:下例有三,如文者。

    勇施、沙門、持國,三無佛印。

    可雖無佛,彰言印定,應是嘿印矣。

    藍婆(雲結縛)、毗藍婆(雲離結)、曲齒(雲施積)、華齒(雲施華)、黑齒(雲施黑)、多發(雲被發)、無厭足(雲無普)、持璎珞(雲持華)、臯谛(雲何所)。

    又曲齒等,亦是從相及所執為名。

     疏:震銘其背者,此土人被霹靂死背上,雲市中用小鬥五字,皆不着中央直書。

    此土無人識者,西國婆羅門來見,即識着中央一直書,則成五字矣。

     釋嚴王品 疏雲:出佗經者,謂藥藏菩薩經。

    彼經翻譯甚質,今疏取意調彼經文,以出求法之相,非全錄彼經文。

     疏:甘露未沾者,未得法華教下谛理之旨沾心也。

     疏雲:??刻者,日影也。

    刻者,周禮有挈壺氏掌漏刻,懸一壺而成水,下安示水器,壺有小孔,漏滴其水于下器中,器内有豎木,刻為百刻,水浮豎木,其刻漸出,竟一日夜,百刻方盡,仍于木上為二獸形,以正十二時也。

    今國家用之。

     疏雲:一餐喀喀者,列子曰: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餓于道。

    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以鋪之,三鋪而後視,曰:子何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爰旌目。

    嘻!汝非盜耶?吾義不食子之食也。

    兩手據地而嘔之,不出,喀喀而死。

    亦雲出,十六國春秋雲:爰旌目長路而行,質糧乏絕,困餓委地,遇胡盜文,與之食。

    良久,精目方能視人,乃見盜父,問曰:君是何人?答雲:故丘之盜也。

    精目遂手據地,吐其食,曰:吾終不食不義食也。

     疏:十旬九飯者,魯有子思,孔仲尼之孫也。

    博學精敏,英明美才,高蹈全德,安食不仕,乃十旬唯九飯。

    事現史記。

    其樂于道,安于貧,不以軒冕為心,則雲霄之志屈矣。

    (裡巷之門) 疏:愠(于問反,怒也,惠也,怨也。

    ) 疏:無忘者,不遺也。

     疏:苟者,且也。

    意雲我等非其求法人乎? 地非其處乎者,古人修道,皆擇地而居,則使安神進行矣。

    愀(子小反,隘) 疏:其誠者,誠,約信也,亦立也,謂得其道立也。

     疏:功由此王者。

    此從後說,故雲此王。

    若從初說,應雲功由此人也。

     疏雲:而複邪見者,應是推理之邪,若是鈍使,邪見未必易悟。

     疏:紫台者,前品經雲:入七寶台,七寶之中,金居其首,即紫磨真金也。

     得聖前卻者,三人前得,一人後得耳。

     又利物多端下,約本迹釋。

     邪正異轍者,二子及母以正化、嚴化也。

     今從示迹者,若從示迹,本是大權;若從得道已說,則成兩量,重得四聖名也。

     王及能化者三:人為能化,王為所化,王于宮人,王為能化也。

     有稱歸心者,是何??國王也?勝鬘夫人是末利夫人女,嫁有稱王。

    其母送書與女,具說佛相好等。

    女得書讀竟,即說偈雲:如來妙色身等。

    說已,佛即于空中現等。

    夫人教國中女人七歲已上發菩提心,王教國中男子七歲已上皆發菩提心等(雲雲)。

     疏:六度四弘者,文誤,應雲四等,經雲慈、悲、喜、舍是也。

    餘經指此為十波羅蜜,未如未曾有因緣經中,先說六度,次說四無量心,次第說竟。

    又總釋雲:衆生無量,故慈、悲、喜、舍,皆悉無量。

    遠前六度,名十波羅蜜,總稱一切菩薩行願也。

     餘三合在七度内者,智在般若,力、願合在禅度内也。

     疏:今經指十度為正者,經雲: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等。

     疏:常宣正法者,說前四味,于王緣弱,為正法也。

     疏:論議者,謂共母論量,商度此事也。

     疏:子白母時至者,說法華經是五時畢,故雲時至也。

    磓砧者,二子如磓,母如砧,父王如器皿。

    又二如磓,王如砧,宮中八萬等如器皿也。

     經我等是法王子者,已得無生忍竟,故雲也。

     經或聽者,言或者,亦且進退,恐化不得,故雲或也。

     疏:狹而且陋者,不具十八名狹,但是邪變名陋,十八變阙二,應雲在地而滅及忽然在空。

     經我等為父已作佛事者,父心已轉,菩提心已發,信受妙法華經,故雲佛事。

     疏:歸一實相如前者,如三周開顯是。

     疏:即秘密藏者,三德秘藏,三世諸佛皆集其中也。

     經雲:四柱寶台者,表王等當證開示,悟入常樂我淨之果也。

    床是所依,表畢竟空理以為所依,所依即座也。

    天衣表寂忍稱理,柔和忍辱衣。

    其上有佛,表大慈悲之室。

    良由境智相稱,故能應現無窮。

     經:放大光明者,複表一實智光,照破諸愚闇也。

     經:成就第一微妙之色者,以供養是色故,表以色微妙。

     經雲:精勤修習助佛道法者,上二子既修正道已,次方雲乃至三十七品等。

    今父王為偏着依正,而複邪見,是故先修無作道品,以為助行。

    何但修于無作道品,亦兼修餘三教,以為助治。

    所以三十七品之初,念處之觀,先破四倒,破邪見等并亡,助治力大,疾得菩提。

    所以先修,方修于法華三昧,及十度等正行(雲雲)。

     疏:善知識者,有善法故。

    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衆生而求于樂,見他有過不說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疏:實際者,大品雲:法性、實際,是善知識。

     疏:若貞良妻者,謂内肅禮儀,外無譽毀,營估家事,以給所須,即外護也。

     疏:如宗親财者,親能成我,财能資我,常相随逐,即同行義。

     疏:如商主導者,主達通塞,寶所可期,即教授義。

     疏:如子卧父懷者,約理也。

    境發于智,即如子;智還契境,如卧父懷。

    此則借小名而成開顯之義。

     經雲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者,妙音品初雲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等,是則指釋迦名今佛也。

    此品望上,上名為前莊嚴相者,上雲是菩薩目如廣大,乃至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即其相也。

    是故疏雲婦者,妙音是也。

     經: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者,令一切天人禮拜識二菩薩名字人也。

     經雲得法眼淨者,準度無極集經雲:有求聲聞乘,心開意解;有志求大乘,得法眼淨。

    又大莊嚴論雲:見道所斷煩惱菩薩,爾時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今聞開顯分,粗惑先除,例同彼論釋。

     釋普賢品 疏:遍吉者,遍故名普,吉故名賢也。

     問:華嚴至如如,若彼經雲: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依于如如,不依佛土。

    大論亦雲:是遍吉菩薩,一一毛孔,出諸佛土,及菩薩遍滿十方,以化衆生,無的處所矣。

     疏:才,僅也。

     疏:幾(巨衣反,近也)亦有機音,亦有紀音。

     疏:自在理一者,約所證邊,屬理一也。

     疏:神通者行一者,修行以神通為本。

    又神通動作,皆修行之相。

     疏:威德者,我也者,以得理,故威德則盛也。

     疏:名聞者淨者,以行淨故,名聞遍于法界。

     疏:言說如此者,意雲:說時如上次第,對于四德,應知即一具四,故雲自在等。

     随去者,皆雲随者,圓四德力,不謀而運,故謂之随。

     疏:流起者,任運水流雲起也。

     此是心力者,謂龍心力也。

     法力者,法爾力也。

     衆生力者,謂衆生機感力耳。

     不思議力者,得一實不思議理,故有難思之用也。

    普賢亦爾,具四德力,故來勸發也。

     疏:光光無極者,謂明明無極也。

     疏:佛護念者,昔護今開也。

     疏:殖衆德本至入正定者。

    衆善得理而能生成,無德不備,故雲德本。

    亦是正定聚者,即照而寂。

    安王三昧稱為正定,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謂之為聚,即雙照意也。

     疏:不亂不味者。

    約于定、智,用論于雙。

    非不亂、不味二是定用,不取、不舍二是智用,論解脫力也。

     疏又佛護念是開佛知見者。

    中道初開,為佛所護,示本了因故;般若對示真道,回向極果,必能廣利群生故;大慈名悟佛之知見,即正定聚。

    況一俱雲入,名義最便。

     疏:入正定聚至如來衣者。

    寂滅忍衣,方名正定。

    體遍法界,為佛所護念,即從所覆為衣也。

     疏:殖衆德本,是坐如來座者。

    畢竟空知是衆德本,若非久殖,德無由生。

     疏:發救衆生,是誓願安樂行者。

    上文雲:其人雖不問,不信是經,我得阿耨菩提時,随在何地引之,令得住是法中(雲雲)。

     疏入正定聚,是意安樂者。

    上文雲:嫉、恚違慈悲之心,非化他之法;谄、狂乖智慧之道,非自行之法。

    乖心成心成惱,心安空理,破偏執诤,故意安也。

     疏:殖衆德本,是口安樂行者。

    文雲:觀諸法空,是衆德本所取着心。

    苟執不逆人意,不違法相,則不說小乘法。

    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也。

     疏護念是身安樂者。

    上文雲:蒙佛護念,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

    身安心樂,故能進行。

    又上文雲: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恬怕未曾有散亂等(雲雲)。

     則以空座為般若者,此取能空為般若也。

    廣如法師品末雲:修如來室,是大慈悲;若就同體,即法身也;若被衆生,即是解脫;能令衆生會于體,即是般若。

    修如來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嚴身,即寂滅忍也;若就和光利物,即解脫也;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稱,即解脫也。

     體、宗、用者,衣體、座宗、室用也。

     經雲即得三昧者,按普賢觀經所謂諸佛現前三昧,得是三昧,見十方佛及妙國土,了了分别(雲雲)。

     疏旋假入空等者。

    專約體、法相似,入于圓妙之空。

    入假,準此言。

     疏:二、為方便等者。

    明法音方便陀羅尼在于似位,雙用空、假,為入中道法音之方便也。

    而雲得入中道者,顯此方便是中道因,非謂已入。

    故玄文雲:經明三陀羅尼,但名似道,未是真道(雲雲)。

    又複應知衣、座、室三,以為能弘之方法;開、示、悟、入,以為所依之法也。

     疏:常手得是經者。

    他意雲:能行四法,則經卷常在心手也。

     開示等四句而為四釋者,述于方便品中開示悟入而為四釋,謂約位乃至觀心也。

     有人至此等者。

    圓鏡引雲:依普賢觀經,行法有五,列五法竟。

    結雲:此由罪有輕重,根有利鈍故。

    今言三七,謂上根人,後加四例,通于中下。

    由此得知,普賢觀經同于勸發品也。

     經正憶念如說修行者,如上五種法師,及三七日等,是修行之相也。

     疏:述成意足者。

    若将此文述前第三覆以神力,其文則足。

    看其文勢,隻似先叙示身教法意耳。

    又與上文不多相稱,則成欠其一文。

    左溪文句亦雲:今不述覆以神通力也。

     非玄文等者。

    玄談教旨,無非妙心,即導義也。

    止觀乃依經修觀,軌則行人分到寶所,故名達也。

    此疏即分節文句,軌範弘贊,觀誦合理,方得名持。

    雖三不同,意存修入,故雲非一家無以進也。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