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十(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境智雙舉,能所合标。
經者,由聖人心口,故文理表發,織成行者心,故稱曰經。
普門者,普是遍義,門曰能通。
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礙,故稱普門。
品者,類也。
義類相從,故名為品。
三、廣釋。
初、不雲因緣者,文雖不顯,其義已彰。
人、法異,即世界聞;能生善,即為人聞;能滅惡,即對治聞,即見理第一義也。
疏人有多種等者。
人即假名所成之人,法即五陰能成之法。
此之人、法通于九聖:若色、受、想、行、識,是凡鄙法,攬此法能成生死之人;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出世法,攬此法成出世聖人;上、中、下惡,即成三途人、法;上、中、下善,即成三善道人、法。
故六道階差及四教人、法不等,故雲多種。
廣如彼玄文釋。
疏:二、慈、悲者。
悲名愍傷,慈名愛念。
愍故拔苦,念故與樂。
菩薩若但起慈、悲,心不牢固,故須發弘誓加持,使期心有克也。
謂四教菩薩,皆發此心也。
三、福慧者,亦名定慧。
定名靜愛,慧名觀?。
大論雲:定愛慧?,寂照之智,無幽不朗,如明鏡高堂。
福德禅定,純厚資發,如明燈淨油。
亦稱為目足備故,入清涼池。
池即涅槃,涅槃稱為二種莊嚴,莊嚴法身也。
亦有四教不同也。
福能轉壽者,轉分段短壽,成常住慧命。
四、真應者,真名不僞不動,應名稱适根緣,集藏名身。
若契實相不僞不動之理,即能稱機而應。
始從外道,終至圓極,比決不同。
唯有别圓,任運能現(雲雲)。
五、藥珠二身者。
藥王療治苦患,出奈女經。
珠是如意之寶。
如華嚴雲:有一上藥樹,其根深入,枝葉四布。
根莖枝葉,皆能愈病。
聞香觸身,無不得益。
菩薩亦如是,大悲薰身,形聲利物,名大藥王身。
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七寶琳琅,降雨攘攘,随意而雨,不窮不盡。
菩薩大慈薰身,與衆生樂,名如意珠王身。
此亦約六即判位。
就前問答,遍救幽厄苦難,得藥王身。
若從後問答,稱适所求,雨實相雨,得涅槃樂,得如意珠王身,名 六、冥顯兩益者,冥是冥密,顯是彰露。
大聖恒以二利益安一切衆生,及以下地日用不知。
譬如日月照世,盲雖不見,實荷深恩。
此亦約六即判位。
就前問答,不見形聲,密荷深祐。
從後問答,親睹色身,得聞說法,視聽彰灼,法利顯然(雲雲)。
七、權實者。
權是暫用,實非暫用。
一、自行論權實。
自觀中道為實,二觀為權。
二、化他論權實。
他則根性不同,或說權為實,說實為權,不可定判,但約他意以明權實。
三、自行化他合明。
若自觀三谛,有權有實,皆名為實。
化他随緣,亦有權有實,皆名為權。
用此三義,曆四教。
今就自行權實明。
六、即判位。
依前問答,從自行化他實智益物。
依後問答,從自行化他之權智以益物(雲雲)。
八、本迹者,本名實得,迹名應現。
始坐道場,及初住所得法身,即是其本迹。
為上地佛,及作上地菩薩,悉名為迹。
就前問答,不可說示,但冥祐前人,從本地得名。
依後問答,珠形異狀,應現度脫,從迹得名。
六即(雲雲)。
九、緣了者,了是顯發,緣是資助。
于了,顯發法身。
了者,即是般若觀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莊嚴。
緣者,即是解脫之行,行助道,福德莊嚴。
大論雲:一人能耘,一人能種。
種喻于緣,耘喻于了。
通論教教皆具緣了義。
今明圓教二種莊嚴之因,佛具二嚴之果。
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得緣了也。
即是性得,為修得種子也(雲雲)。
十、智斷者。
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
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
智德既滿,湛然常照,随機即應,一時解脫。
斷德既滿,處處調伏,皆令得度。
前問答從智德分滿受名,故雲如十四夜月光。
後問答從斷德分滿受名,故雲如二十九夜月,邪輝将盡。
疏:别釋五隻者,觀世音普門五字也。
還将此别,一一冠前五隻。
疏:今簡三觀者,且約相待而雲簡耳。
疏:雲音者,機也者,謂觀其音,知機差别不同也。
疏:一切法邪等者,心邪則法邪,心正則法正也。
疏:慈、悲普者。
由慈、悲具,方能起四弘誓。
四弘誓:有悲,故衆生無邊誓願度,此依苦谛境;煩惱無邊誓願斷,此依集谛境。
此二,俱名下化也。
有慈,故法門無盡誓願學,此依道谛境;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依滅谛境。
此二,即上求也。
疏雲:未值定光佛等者,瑞應經雲:至于昔者定光佛時,我為菩薩,名曰儒童,買華奉佛,散華供養。
華住空中,佛知其志,而贊歎言:汝無數劫所學清淨,自是已後九十一劫,劫号為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
獲記之時,得無生忍,方與理合也。
疏:理智曆法者。
謂智與境,令遍曆一切,無非實相。
依此修行,方名行普。
疏斷惑普者。
釋論雲:無礙道中行名菩薩,解脫道中行名佛。
此究竟為悟佛,證三菩提名解脫道也。
然修行是方便道,斷惑是無礙道,入法門是解脫道。
此約自行次第也。
疏:道前名修方便道者,此則住前及初住俱為道前,初住已上為道後,從此已去任運分普。
今不論道中妙覺證後為道後也。
疏:相似神通,如上說者,如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也。
疏:況真神通者。
若欲化他,他示三密:神通是示色身,方便是示意,同情說法是示口。
随其類音,此即化他。
疏:二種道前方便者,進行方便是道前方便,即以空、假二觀也;地前所用為入住方便,名修行中攝。
疏如入法門中說者,入初住,證一分實法為體,即是入法門,如前入法門普中雲道後所入名法門是也。
疏:化用如今說者,今觀音正是真道方便化用也。
如釋簽者,伯益造井,貨狄造舟,容成造曆,岐伯造醫,蒙恬造筆,荼倫造紙等。
疏:農嘗者,隻是嘗五谷而已。
疏:空通而假壅者。
謂偏行偏用,不能一時雙照。
何者?初但住空,不能用假,故雲假壅。
假通而空壅者,出假之時,偏用于假,而息于空,故雲而空壅也。
第二明體者,以靈智合法身為體也。
第二明宗,以感應為宗。
十界之機,感于寂照之智,緻有前後感應之益,不取因果為宗(雲雲)。
第四慈悲,利物為用。
第五教相,即開權顯實之教,令冥顯兩益,被于将來。
以十法界身,圓應一切,使得解脫。
圓人秉于圓法流通,此圓教五味之中,即流通醍醐味也。
疏次說西方菩薩時者,此釋品初爾時相對以為四悉,即是說東方妙音弘經已訖,次說西方觀音弘經之時,故雲爾時。
下三悉一一皆結雲爾時也。
二處皆有。
初聞名時者,前品初聞名雲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等是。
此品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至聞是觀音菩薩,一心稱名是。
皆有随應為說者,即是各有現身說法是。
皆有問答。
得三昧由者,初品經雲:文殊師利白佛言,乃至行何三昧?次華德菩薩問種何善根,修何功德,乃至住何三昧等是。
此品皆是無盡意菩薩問,佛答斷疑。
疏:大品明空則無盡者,經雲:即色是空,非色滅空,空故無盡也。
大集明八十無盡門者,彼經雲:身子問:誰為汝作字,名無盡意?答雲: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初發無上菩提心已不可盡。
譬如虛空不可窮盡,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不可盡。
衆生性無盡,教化衆生無盡,知一切法性無盡,菩薩發心無盡。
又檀波羅蜜無盡,乃至方便無盡,九、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無盡也。
皆無自性者,以境不自境賴智故,智不自智賴境故。
如此雲者,則成他性等。
今文正在和合,能所皆空,方無自性等過。
經雲即從座起者,禮雲:請益起,請業起。
菩薩于佛備其二儀,故言起。
觀解者,菩薩常遠離行,故言起。
亦是契諸法空,空即是座,于此空無所染着,故言起。
又菩薩安于空理,理本無起,愍衆生故,承機利益,故言起。
又中道本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起,起即實相,亦起衆生實相,故言起。
此約三觀釋起也。
偏袒右肩者,外國以袒為敬。
露右肩者,示執奉為便,表弟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
此方以袒為慢。
然古有須賈先生,肉袒謝于張儀,露兩脾也。
觀解者覆露,表空假二谛,又表權實。
實不可說,如覆左表有冥益;權于化便,如露右表有顯益也。
合掌者,此方以捧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專至一心,一心相當,以表敬也。
觀解者,權實不合,而今得合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界也。
經雲:善男子者,圓鏡雲:子有紹繼之能,男有剛幹之用,行有自利利他,府理清升感樂之義,稱之為善也。
況二菩薩乃至俱從慧立者,佛從覺,菩薩從觀,故俱屬慧也。
經雲:以何因緣者,若就衆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
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衆生機感為緣,名觀世音也。
經雲: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者,聞是聞慧,心無所依,無住無著,即思慧。
一心稱名,即修慧也。
一心稱名者,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名事一心。
又如請觀音中,系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心念。
或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
一心歸憑,更無二意,名事一心。
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假慧相應,中慧相應,即理一心也。
亦不須足者,何以知之?上既雲聞是觀世音,又雲一心稱名,口稱名,意足安下,明其應相也。
由過、現緣差者,隻是緣不等耳。
亦有人雲:三災等者,圓鏡雲:無情有三,火水風;有情亦三,身命财。
無情三,次第有二:一從急至縱,二從小至大,三災小大也。
有情難,次第亦二:一從重至輕,故前命次身後财;二從難至易,以命難難勉,乃至财難易脫也(雲雲)。
自身出火者,如大論雲:醫師兒愛公主于天祠中,欲火從口出,燒于天祠也。
木火自出者,雖雲久旱,亦由樹枝相磨而出也。
釋水則無七相者,圓鏡雲:複次,水有内外,外可知。
内複二種:一、成身水,以濕濁為性,和接為業,衆生身由此和接故;二、違身水,與身為病故。
但有二相而已。
疏:火難為四者:一、持名是善,為機;二、遭苦即是惡,為機;三、應;四、結。
如文。
釋諸難,例為三意:一、帖文,二、引事證,三、觀行解。
釋帖文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為理不失。
以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難。
設脫有者,皆是放舍所持,背善從惡,稱之為設。
經雲:若有、設有、複有,皆是不定挑脫之辭也。
次引證者,晉世謝敷作觀音應驗傳,齊陸杲又續之。
其傳雲:竺長舒,晉元康中,于洛陽為延火所及,草屋下風,豈有勉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除舍而滅。
鄉裡淺見,謂為自爾,因風??日,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即叩頭忏謝。
法力于魯郡起精舍,上谷乞得一車麻,于空野遇火,法力小卧,比覺,火勢已及,因舉聲稱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雲雲)。
三、觀行者果報。
火難者,從地獄有,上至初禅,皆有火難。
如何?鼻隔子八萬四千,内外洞徹,上下夾炎,餓鬼支節煙起,舉體燋熱,畜生燠煮湯炭。
修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故。
若至劫盡,須彌洞燋,諸天宮殿廓,都皆都盡。
初禅已下,無勉火災。
凡十五有衆生,百千萬億諸業苦惱,持是觀世音名者,火不能燒。
次惡業火者,随有改惡修善之處。
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難。
故經雲:燒諸善根,無過嗔恚。
雖生有頂,頭上火燃。
請觀音經雲: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令得清淨。
由斯菩薩威神力也。
三、明煩惱火。
若聲聞人,厭患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
四倒結業,煙炎俱起,輪回堕落,為火所燒。
生死蔓莚,晝夜不息。
勤求方便,競共推排,诤出火宅,稱觀世音。
機成感應,乘于羊車,速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脫。
次明支佛。
次明六度菩薩。
次通教、别教、圓教,及變易土鈍根人、變易土利根。
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時,并為五住煩惱惑火所燒害。
各修方便,方便未成,火難恒逼,稱觀世音。
方便即成,便得解脫(雲雲)。
第二,水難者。
亦為三意: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三:一、遭水是有苦,二、稱名是善,三、得淺處是應。
二、引證。
傳雲:海鹽有溺水,同伴皆沉,此人稱觀世音。
偶得一石,困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開眼果見有船人送達岸,不複見人船。
此人為沙門大精進(雲雲)。
三、觀解者。
果報水至二禅,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大小乘。
如地獄镬湯,沸尿屎鹹,海灰河流漂沒溺。
餓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
畜生淹沒,衡沒波緻患。
修羅亦有水難,人中可知。
水災及二禅,沉漾無崖。
是時若不稱名,尚不緻淺處,何況永勉。
次、惡業水者。
波浪愛欲因緣之所毀壞,澍入三惡道中,忘失正念,放舍浮囊。
見思羅刹,退善入惡,即是水漂,何必洪濤巨浪。
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
三、煩惱水者。
經雲:煩惱大河,能漂香象。
緣覺愛欲之水,增長二十五有稠林。
老水波蕩,惱亂我心。
暴風巨浪,有河浀複沒。
衆生無明所盲,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二乘人修三十七品,運手動足,截流而去。
三果名淺處,無學為彼岸。
支佛通别,各有淺處及彼岸。
圓人得六根淨為淺處,入初住為彼岸。
變易中分分是淺處,無明究竟盡方彼岸(雲雲)。
第三,羅刹難,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又二:一、明難,二、結名。
難中為五:一、舉數,二、明遇難之由,三、遭苦,四、明機,五、明應。
初人數者,舉百千總數,不定判多小,以入海求珍,結伴無定數,雖不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
賢愚經雲: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官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
次遭風是難由,樓炭雲:巨海有七種似寶,一百二十種真珠寶。
黑風者,請觀音雲黑風,洄波仁王般若雲:有六色風,黑、赤、青、天、地、火也。
受陰身經明五風,阿含亦雲:有黑風,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羅刹是食人鬼,人屍若臭,能咒養之令鮮。
複有啖精氣鬼,又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啖一渧令頭痛,三渧悶絕,七渧盡即死。
一人稱名,餘者悉得脫者,同舟憂感,體否是共,散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是均。
二引證者,傳雲: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堕鬼國,便欲盡食一船,衆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勉脫。
三、觀釋者,華嚴雲: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吹諸行商人,堕落惡道,失人道善寶,及無漏聖财,從地獄上至三禅,皆有果報風難,若風災起時,諸山擊搏,上至三禅宮殿,碎為微小土,當知此時,誰能救濟,唯一心稱觀世音菩薩,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及無量方便,令得解脫。
次明若修諸善惡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堕三塗鬼國,及愛見境中。
次明二乘人采聖财寶,為煩惱風,吹慧行船行行舫,堕見愛境,為見愛羅刹所害,若能稱觀世音,得脫見愛二輪,永勉二十五有黑業。
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變易等,入煩惱海,采一切智寶,八倒暴風所吹,飄諸行船,堕二邊鬼國,用正觀心,體達諸法不生不滅,入實際中,即得解脫(雲雲)。
第四,明刀杖難。
亦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三:一遭難是苦,二稱名是善,三應也。
今言刀杖段段壞者,由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随來随斷,彌顯力大。
二引證者,傳雲: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狂為賊,本供養觀音金像,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三折三斫,頭終無異,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又晉太元高勾策,陽京人,犯法臨刑,一心歸命,铒鎖不複見處,下刀刀折,絞之寸斷,遂賣妻子及自身,起五層塔在京縣(雲雲)。
三明觀釋者,非但世間殺具名刀杖惡業,亦能傷善業身命,煩惱六塵三毒等,皆名刀箭。
地獄即有刀山挂骨,釰樹傷身,鋸解屠鲙等餓鬼,更相斬刺,互相殘害。
畜生則魚鱗相順,強者伏弱,牙角相觸。
修羅晝夜征戰人中,前履白刃沖刀。
東市等地天,共修羅鬥時,五情失守,怖畏失命之苦。
若能稱觀世音,若應刑所,尋斷斷壞。
次明修諸善因,為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斷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
若能稱觀世音,即蒙救護,三毒不傷,清升受樂。
次聲聞人,厭患生死,觀三界見思,劇于刀箭(雲雲)。
次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變易等五住刀箭,傷法身,損慧命。
若能稱名,即蒙聖應(雲雲)。
第五,鬼難。
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四:一标處所,二遭難是苦,三稱名是善,四應三千大千。
滿中者,假設辭也。
若言滿中,複更從何處來?今言欲來者,知是假設也。
鬼所以畏者,觀音有威有恩,若非懷恩,則是畏威。
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于惡眼,豈容興害心?害心惡眼,二俱歇也。
次引證,無文。
三觀解者,果報鬼難者,地獄道有蔽惡大力鬼,惱諸罪人。
鬼道中力大者,惱小鬼。
畜生道鬼,亦啖畜生。
人中可知。
如阿含中雲:有大力鬼,忽坐帝釋床。
帝釋大嗔,鬼光明轉盛。
釋還發慈心,鬼光滅即去。
天主既為鬼所惱,何況四王(雲雲)。
次修因者,如阿含中雲:淫欲破梵行,嗔破慈悲,貪鬼惱不盜戒,嗜酒鬼惱不飲酒戒,乃至十善諸禅亦如是。
為業惡鬼,毀損人天動不動業。
若能稱名,即不加害。
次明煩惱鬼者,見心為男
經者,由聖人心口,故文理表發,織成行者心,故稱曰經。
普門者,普是遍義,門曰能通。
用一實相,開十普門,無所障礙,故稱普門。
品者,類也。
義類相從,故名為品。
三、廣釋。
初、不雲因緣者,文雖不顯,其義已彰。
人、法異,即世界聞;能生善,即為人聞;能滅惡,即對治聞,即見理第一義也。
疏人有多種等者。
人即假名所成之人,法即五陰能成之法。
此之人、法通于九聖:若色、受、想、行、識,是凡鄙法,攬此法能成生死之人;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出世法,攬此法成出世聖人;上、中、下惡,即成三途人、法;上、中、下善,即成三善道人、法。
故六道階差及四教人、法不等,故雲多種。
廣如彼玄文釋。
疏:二、慈、悲者。
悲名愍傷,慈名愛念。
愍故拔苦,念故與樂。
菩薩若但起慈、悲,心不牢固,故須發弘誓加持,使期心有克也。
謂四教菩薩,皆發此心也。
三、福慧者,亦名定慧。
定名靜愛,慧名觀?。
大論雲:定愛慧?,寂照之智,無幽不朗,如明鏡高堂。
福德禅定,純厚資發,如明燈淨油。
亦稱為目足備故,入清涼池。
池即涅槃,涅槃稱為二種莊嚴,莊嚴法身也。
亦有四教不同也。
福能轉壽者,轉分段短壽,成常住慧命。
四、真應者,真名不僞不動,應名稱适根緣,集藏名身。
若契實相不僞不動之理,即能稱機而應。
始從外道,終至圓極,比決不同。
唯有别圓,任運能現(雲雲)。
五、藥珠二身者。
藥王療治苦患,出奈女經。
珠是如意之寶。
如華嚴雲:有一上藥樹,其根深入,枝葉四布。
根莖枝葉,皆能愈病。
聞香觸身,無不得益。
菩薩亦如是,大悲薰身,形聲利物,名大藥王身。
又如如意珠,能雨大千七寶琳琅,降雨攘攘,随意而雨,不窮不盡。
菩薩大慈薰身,與衆生樂,名如意珠王身。
此亦約六即判位。
就前問答,遍救幽厄苦難,得藥王身。
若從後問答,稱适所求,雨實相雨,得涅槃樂,得如意珠王身,名 六、冥顯兩益者,冥是冥密,顯是彰露。
大聖恒以二利益安一切衆生,及以下地日用不知。
譬如日月照世,盲雖不見,實荷深恩。
此亦約六即判位。
就前問答,不見形聲,密荷深祐。
從後問答,親睹色身,得聞說法,視聽彰灼,法利顯然(雲雲)。
七、權實者。
權是暫用,實非暫用。
一、自行論權實。
自觀中道為實,二觀為權。
二、化他論權實。
他則根性不同,或說權為實,說實為權,不可定判,但約他意以明權實。
三、自行化他合明。
若自觀三谛,有權有實,皆名為實。
化他随緣,亦有權有實,皆名為權。
用此三義,曆四教。
今就自行權實明。
六、即判位。
依前問答,從自行化他實智益物。
依後問答,從自行化他之權智以益物(雲雲)。
八、本迹者,本名實得,迹名應現。
始坐道場,及初住所得法身,即是其本迹。
為上地佛,及作上地菩薩,悉名為迹。
就前問答,不可說示,但冥祐前人,從本地得名。
依後問答,珠形異狀,應現度脫,從迹得名。
六即(雲雲)。
九、緣了者,了是顯發,緣是資助。
于了,顯發法身。
了者,即是般若觀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莊嚴。
緣者,即是解脫之行,行助道,福德莊嚴。
大論雲:一人能耘,一人能種。
種喻于緣,耘喻于了。
通論教教皆具緣了義。
今明圓教二種莊嚴之因,佛具二嚴之果。
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得緣了也。
即是性得,為修得種子也(雲雲)。
十、智斷者。
普賢觀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
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
智德既滿,湛然常照,随機即應,一時解脫。
斷德既滿,處處調伏,皆令得度。
前問答從智德分滿受名,故雲如十四夜月光。
後問答從斷德分滿受名,故雲如二十九夜月,邪輝将盡。
疏:别釋五隻者,觀世音普門五字也。
還将此别,一一冠前五隻。
疏:今簡三觀者,且約相待而雲簡耳。
疏:雲音者,機也者,謂觀其音,知機差别不同也。
疏:一切法邪等者,心邪則法邪,心正則法正也。
疏:慈、悲普者。
由慈、悲具,方能起四弘誓。
四弘誓:有悲,故衆生無邊誓願度,此依苦谛境;煩惱無邊誓願斷,此依集谛境。
此二,俱名下化也。
有慈,故法門無盡誓願學,此依道谛境;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依滅谛境。
此二,即上求也。
疏雲:未值定光佛等者,瑞應經雲:至于昔者定光佛時,我為菩薩,名曰儒童,買華奉佛,散華供養。
華住空中,佛知其志,而贊歎言:汝無數劫所學清淨,自是已後九十一劫,劫号為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
獲記之時,得無生忍,方與理合也。
疏:理智曆法者。
謂智與境,令遍曆一切,無非實相。
依此修行,方名行普。
疏斷惑普者。
釋論雲:無礙道中行名菩薩,解脫道中行名佛。
此究竟為悟佛,證三菩提名解脫道也。
然修行是方便道,斷惑是無礙道,入法門是解脫道。
此約自行次第也。
疏:道前名修方便道者,此則住前及初住俱為道前,初住已上為道後,從此已去任運分普。
今不論道中妙覺證後為道後也。
疏:相似神通,如上說者,如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也。
疏:況真神通者。
若欲化他,他示三密:神通是示色身,方便是示意,同情說法是示口。
随其類音,此即化他。
疏:二種道前方便者,進行方便是道前方便,即以空、假二觀也;地前所用為入住方便,名修行中攝。
疏如入法門中說者,入初住,證一分實法為體,即是入法門,如前入法門普中雲道後所入名法門是也。
疏:化用如今說者,今觀音正是真道方便化用也。
如釋簽者,伯益造井,貨狄造舟,容成造曆,岐伯造醫,蒙恬造筆,荼倫造紙等。
疏:農嘗者,隻是嘗五谷而已。
疏:空通而假壅者。
謂偏行偏用,不能一時雙照。
何者?初但住空,不能用假,故雲假壅。
假通而空壅者,出假之時,偏用于假,而息于空,故雲而空壅也。
第二明體者,以靈智合法身為體也。
第二明宗,以感應為宗。
十界之機,感于寂照之智,緻有前後感應之益,不取因果為宗(雲雲)。
第四慈悲,利物為用。
第五教相,即開權顯實之教,令冥顯兩益,被于将來。
以十法界身,圓應一切,使得解脫。
圓人秉于圓法流通,此圓教五味之中,即流通醍醐味也。
疏次說西方菩薩時者,此釋品初爾時相對以為四悉,即是說東方妙音弘經已訖,次說西方觀音弘經之時,故雲爾時。
下三悉一一皆結雲爾時也。
二處皆有。
初聞名時者,前品初聞名雲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等是。
此品從佛告無盡意菩薩下,至聞是觀音菩薩,一心稱名是。
皆有随應為說者,即是各有現身說法是。
皆有問答。
得三昧由者,初品經雲:文殊師利白佛言,乃至行何三昧?次華德菩薩問種何善根,修何功德,乃至住何三昧等是。
此品皆是無盡意菩薩問,佛答斷疑。
疏:大品明空則無盡者,經雲:即色是空,非色滅空,空故無盡也。
大集明八十無盡門者,彼經雲:身子問:誰為汝作字,名無盡意?答雲:一切諸法因緣果報無盡,一切諸法不可盡,初發無上菩提心已不可盡。
譬如虛空不可窮盡,為一切智發菩提心,豈可盡乎?諸佛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十力、無畏等無盡,因如是等發心故不可盡。
衆生性無盡,教化衆生無盡,知一切法性無盡,菩薩發心無盡。
又檀波羅蜜無盡,乃至方便無盡,九、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從是得名,名無盡也。
皆無自性者,以境不自境賴智故,智不自智賴境故。
如此雲者,則成他性等。
今文正在和合,能所皆空,方無自性等過。
經雲即從座起者,禮雲:請益起,請業起。
菩薩于佛備其二儀,故言起。
觀解者,菩薩常遠離行,故言起。
亦是契諸法空,空即是座,于此空無所染着,故言起。
又菩薩安于空理,理本無起,愍衆生故,承機利益,故言起。
又中道本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起,起即實相,亦起衆生實相,故言起。
此約三觀釋起也。
偏袒右肩者,外國以袒為敬。
露右肩者,示執奉為便,表弟子事師充役之儀,是故以袒為恭也。
此方以袒為慢。
然古有須賈先生,肉袒謝于張儀,露兩脾也。
觀解者覆露,表空假二谛,又表權實。
實不可說,如覆左表有冥益;權于化便,如露右表有顯益也。
合掌者,此方以捧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專至一心,一心相當,以表敬也。
觀解者,權實不合,而今得合向佛者,表萬善之因,向萬德之界也。
經雲:善男子者,圓鏡雲:子有紹繼之能,男有剛幹之用,行有自利利他,府理清升感樂之義,稱之為善也。
況二菩薩乃至俱從慧立者,佛從覺,菩薩從觀,故俱屬慧也。
經雲:以何因緣者,若就衆生,則以善惡兩機為因,聖人靈智慈悲為緣。
若就聖人,觀智慈悲為因,衆生機感為緣,名觀世音也。
經雲: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者,聞是聞慧,心無所依,無住無著,即思慧。
一心稱名,即修慧也。
一心稱名者,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名事一心。
又如請觀音中,系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心念。
或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
一心歸憑,更無二意,名事一心。
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假慧相應,中慧相應,即理一心也。
亦不須足者,何以知之?上既雲聞是觀世音,又雲一心稱名,口稱名,意足安下,明其應相也。
由過、現緣差者,隻是緣不等耳。
亦有人雲:三災等者,圓鏡雲:無情有三,火水風;有情亦三,身命财。
無情三,次第有二:一從急至縱,二從小至大,三災小大也。
有情難,次第亦二:一從重至輕,故前命次身後财;二從難至易,以命難難勉,乃至财難易脫也(雲雲)。
自身出火者,如大論雲:醫師兒愛公主于天祠中,欲火從口出,燒于天祠也。
木火自出者,雖雲久旱,亦由樹枝相磨而出也。
釋水則無七相者,圓鏡雲:複次,水有内外,外可知。
内複二種:一、成身水,以濕濁為性,和接為業,衆生身由此和接故;二、違身水,與身為病故。
但有二相而已。
疏:火難為四者:一、持名是善,為機;二、遭苦即是惡,為機;三、應;四、結。
如文。
釋諸難,例為三意:一、帖文,二、引事證,三、觀行解。
釋帖文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秉持為理不失。
以火難卒暴,須預憶持,憶持必無難。
設脫有者,皆是放舍所持,背善從惡,稱之為設。
經雲:若有、設有、複有,皆是不定挑脫之辭也。
次引證者,晉世謝敷作觀音應驗傳,齊陸杲又續之。
其傳雲:竺長舒,晉元康中,于洛陽為延火所及,草屋下風,豈有勉理,一心稱名,風回火轉,除舍而滅。
鄉裡淺見,謂為自爾,因風??日,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即叩頭忏謝。
法力于魯郡起精舍,上谷乞得一車麻,于空野遇火,法力小卧,比覺,火勢已及,因舉聲稱觀,未得稱世音,應聲火滅(雲雲)。
三、觀行者果報。
火難者,從地獄有,上至初禅,皆有火難。
如何?鼻隔子八萬四千,内外洞徹,上下夾炎,餓鬼支節煙起,舉體燋熱,畜生燠煮湯炭。
修羅亦有火難,人中焚燒現見故。
若至劫盡,須彌洞燋,諸天宮殿廓,都皆都盡。
初禅已下,無勉火災。
凡十五有衆生,百千萬億諸業苦惱,持是觀世音名者,火不能燒。
次惡業火者,随有改惡修善之處。
若五戒十善,多為惡業所難。
故經雲:燒諸善根,無過嗔恚。
雖生有頂,頭上火燃。
請觀音經雲: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令得清淨。
由斯菩薩威神力也。
三、明煩惱火。
若聲聞人,厭患生死,見三界因果,猶如火宅。
四倒結業,煙炎俱起,輪回堕落,為火所燒。
生死蔓莚,晝夜不息。
勤求方便,競共推排,诤出火宅,稱觀世音。
機成感應,乘于羊車,速出火宅,入有餘無餘涅槃,即得解脫。
次明支佛。
次明六度菩薩。
次通教、别教、圓教,及變易土鈍根人、變易土利根。
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時,并為五住煩惱惑火所燒害。
各修方便,方便未成,火難恒逼,稱觀世音。
方便即成,便得解脫(雲雲)。
第二,水難者。
亦為三意: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三:一、遭水是有苦,二、稱名是善,三、得淺處是應。
二、引證。
傳雲:海鹽有溺水,同伴皆沉,此人稱觀世音。
偶得一石,困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開眼果見有船人送達岸,不複見人船。
此人為沙門大精進(雲雲)。
三、觀解者。
果報水至二禅,惡業水通三界,煩惱水通大小乘。
如地獄镬湯,沸尿屎鹹,海灰河流漂沒溺。
餓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
畜生淹沒,衡沒波緻患。
修羅亦有水難,人中可知。
水災及二禅,沉漾無崖。
是時若不稱名,尚不緻淺處,何況永勉。
次、惡業水者。
波浪愛欲因緣之所毀壞,澍入三惡道中,忘失正念,放舍浮囊。
見思羅刹,退善入惡,即是水漂,何必洪濤巨浪。
若能一心稱名,即得淺處。
三、煩惱水者。
經雲:煩惱大河,能漂香象。
緣覺愛欲之水,增長二十五有稠林。
老水波蕩,惱亂我心。
暴風巨浪,有河浀複沒。
衆生無明所盲,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二乘人修三十七品,運手動足,截流而去。
三果名淺處,無學為彼岸。
支佛通别,各有淺處及彼岸。
圓人得六根淨為淺處,入初住為彼岸。
變易中分分是淺處,無明究竟盡方彼岸(雲雲)。
第三,羅刹難,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又二:一、明難,二、結名。
難中為五:一、舉數,二、明遇難之由,三、遭苦,四、明機,五、明應。
初人數者,舉百千總數,不定判多小,以入海求珍,結伴無定數,雖不定數,終不可獨往,故舉百千。
賢愚經雲: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官萬倍,入海吉還,得無量倍,故入海也。
次遭風是難由,樓炭雲:巨海有七種似寶,一百二十種真珠寶。
黑風者,請觀音雲黑風,洄波仁王般若雲:有六色風,黑、赤、青、天、地、火也。
受陰身經明五風,阿含亦雲:有黑風,風加以黑,怖之甚也。
羅刹是食人鬼,人屍若臭,能咒養之令鮮。
複有啖精氣鬼,又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啖一渧令頭痛,三渧悶絕,七渧盡即死。
一人稱名,餘者悉得脫者,同舟憂感,體否是共,散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是均。
二引證者,傳雲: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向扶南,忽遇惡風堕鬼國,便欲盡食一船,衆人怖稱觀音,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索此沙門,沙門狼狽學稱,亦得勉脫。
三、觀釋者,華嚴雲: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吹諸行商人,堕落惡道,失人道善寶,及無漏聖财,從地獄上至三禅,皆有果報風難,若風災起時,諸山擊搏,上至三禅宮殿,碎為微小土,當知此時,誰能救濟,唯一心稱觀世音菩薩,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及無量方便,令得解脫。
次明若修諸善惡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堕三塗鬼國,及愛見境中。
次明二乘人采聖财寶,為煩惱風,吹慧行船行行舫,堕見愛境,為見愛羅刹所害,若能稱觀世音,得脫見愛二輪,永勉二十五有黑業。
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變易等,入煩惱海,采一切智寶,八倒暴風所吹,飄諸行船,堕二邊鬼國,用正觀心,體達諸法不生不滅,入實際中,即得解脫(雲雲)。
第四,明刀杖難。
亦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三:一遭難是苦,二稱名是善,三應也。
今言刀杖段段壞者,由人執殺具,一折一來,随來随斷,彌顯力大。
二引證者,傳雲: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狂為賊,本供養觀音金像,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三折三斫,頭終無異,解看像有三痕,由是得放。
又晉太元高勾策,陽京人,犯法臨刑,一心歸命,铒鎖不複見處,下刀刀折,絞之寸斷,遂賣妻子及自身,起五層塔在京縣(雲雲)。
三明觀釋者,非但世間殺具名刀杖惡業,亦能傷善業身命,煩惱六塵三毒等,皆名刀箭。
地獄即有刀山挂骨,釰樹傷身,鋸解屠鲙等餓鬼,更相斬刺,互相殘害。
畜生則魚鱗相順,強者伏弱,牙角相觸。
修羅晝夜征戰人中,前履白刃沖刀。
東市等地天,共修羅鬥時,五情失守,怖畏失命之苦。
若能稱觀世音,若應刑所,尋斷斷壞。
次明修諸善因,為三毒刀箭惡業,破壞善心,割斷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
若能稱觀世音,即蒙救護,三毒不傷,清升受樂。
次聲聞人,厭患生死,觀三界見思,劇于刀箭(雲雲)。
次支佛六度行,通别圓變易等五住刀箭,傷法身,損慧命。
若能稱名,即蒙聖應(雲雲)。
第五,鬼難。
為三:一帖文,二引證,三觀釋。
帖文為四:一标處所,二遭難是苦,三稱名是善,四應三千大千。
滿中者,假設辭也。
若言滿中,複更從何處來?今言欲來者,知是假設也。
鬼所以畏者,觀音有威有恩,若非懷恩,則是畏威。
所以聞名尚不能加于惡眼,豈容興害心?害心惡眼,二俱歇也。
次引證,無文。
三觀解者,果報鬼難者,地獄道有蔽惡大力鬼,惱諸罪人。
鬼道中力大者,惱小鬼。
畜生道鬼,亦啖畜生。
人中可知。
如阿含中雲:有大力鬼,忽坐帝釋床。
帝釋大嗔,鬼光明轉盛。
釋還發慈心,鬼光滅即去。
天主既為鬼所惱,何況四王(雲雲)。
次修因者,如阿含中雲:淫欲破梵行,嗔破慈悲,貪鬼惱不盜戒,嗜酒鬼惱不飲酒戒,乃至十善諸禅亦如是。
為業惡鬼,毀損人天動不動業。
若能稱名,即不加害。
次明煩惱鬼者,見心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