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十(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水向日。
今由四執,失于正法,亦複如是。
釋神力品 此品初應具四悉,内外力用異,即世界都此力用,善生惑滅入中,四悉義足也。
神在于内,即體宗者,神是能取之智,智即因果;體是所趣之境,體是宗家之體,宗是體家之宗,方有勝用。
從始至終,宗體具足。
今複身輪現此勝用者,唯獨今經開權顯實,開近顯遠,諸經所無,故雲勝也。
疏:體深等者,堅窮故體深,橫廣故力大也。
疏:分身等國者,等取橫遍十方菩薩國土也。
應非四衆八部者,謂舊住菩薩,即是本時所化,應非迹中經文所列四衆八部也。
疏:出過凡聖者,福人,凡也;三藏佛等,聖也。
且以梵淨而為所表,故雲極淨也。
經出廣長舌者,注家雲:言滿三界,無以過故,舌至梵世;行滿十方,無怨惡故,光遍此界。
身分亦爾者,明五陰雖分,一極莫二,故神力所顯,常為影響也。
今謂十種所表,過諸教上,但雲言行滿故使爾者,佛何常不言行滿耶? 疏:三藏佛舌至發際者。
時有婆羅門偈呵佛曰: 汝是日炙種刹利,姓淨飯國王太子, 而以食故大妄語,如此臭食報何重。
佛即出舌覆面至發際,曰:汝見經中有此舌人作妄語不?(雲雲)。
疏:智境罄者,罄猶竭也。
謂智窮境過,橫豎周照,故雲也。
疏:今明複動下,表流通未來一切,令淨六根也。
疏雲:而今而後者,而今表現,而後表流通也。
宗雖近遠,同名因果者,本門之宗名遠因果,中間因果、今日因果名近因果,俱今經宗也。
疏餘悉如文者。
生處通三:得道之場既是法身生處,轉法輪即般若生處,入涅槃即解脫生處。
而總于三者,以名下具體、宗、用故。
滿理釋權疑者,迹門入實,三德究竟,無複權執,迹力用也。
地湧品初唱雲: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能于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因即地烈,本屬湧現,由茲問答,方袪近疑,本力用也。
釋囑累品 安國者,涉法師。
不越先規者,秀公不違于什師也。
彼先立問雲:依于梵本及法華論,并正法華并諸經,皆安囑累品在末,何故此經安囑累品在神力後耶?答:生法師雲:前說因之時,亦并已付屬,義既未周,則不别立品。
今明因果俱竟,理說都畢,斯則如來大慧,于茲顯然。
今持此經,摩頂付囑,理深事大,必須殷勤,為是義故,别立品也。
又引藏法師雲:羅什法師善解秦言,妙得經旨,安囑累品在神力後者,必有深緻。
若在經末,猶是淨土,妙音來時,何事被誡,于此國土,勿生下劣想等,難詞甚廣(雲雲)。
今攢舊聞者,即記主思述也。
昔自左溪尊宿雲:此八相違七,并據現文,是則易破。
唯有多寶還本,未見有現文,稍為難破。
後因撿藏,見南山内典錄雲:崛多檀移囑,累見此文,已破為不難。
故今攢舊聞,及後見他章疏所立義旨也。
總别救者,護持人意,而不雲破耳,救即破也。
無出塔處者,從法座起,即出塔時處也。
師弟參雜者,意雲:良由如來付囑已竟,諸菩薩發誓弘經,若移在後,則成弟子有擅弘之失,及以師弟雜亂不别。
正本既其居先者,謂正經在添品前譯也。
梵音錯者者,謂須憑梵本以正之。
秦言謬者者,以字義正之也。
即而書之者,隻是不可翻者依梵音耳,例囑累亦爾,彼本在此,故不可移也。
此亦是一見者,今家亦未依此以判。
何者?但依什帥二十八品次第,大理略足,不須雲經度未盡。
以論及正經,并随喜譯者所見,不可依也。
二、事乖角者,正雲唱散是一,去住相違,故雲也。
安可議耶者,便破意雲:冥加已逐者,受持讀誦,皆有應驗,隻可仰信,安可商議在前後耶? 一乘四德為小義者,他解此一乘四德之文,乃雲料申小義,如此說者則成形,今圓經同于小典,故雲形斯為小也。
表現表當者,謂分為二分。
施二佛者,隻是表正說及流通二意耳。
又施釋迦表現,以正說故。
施多寶表當,以發誓處處聽經,便當當不絕故。
更加寶印首者,隻是離于寶掌菩薩,出于寶印首菩薩耳。
以大梵冠首者,如雲大梵自在天子也。
大梵字不盡者,以譯大梵字不盡也。
縱是什公所移者,且順自古相傳之什公移,囑累品在神力品後,深為得旨。
理契真源,詞含玉調,光前絕後,千古共現,尚欲垢之,強增瑕礫哉!如前引藏法師文是。
連及也者,是佛弟子繼嗣傳燈,何辭連及也? 疏三千三百者,如上寶塔品中三變淨土,八方各變四百萬億那由他土。
且如一變,八方各更四百萬億那由他,皆令清淨,即是四八三十二,并本淨娑婆一千,則成三千三百也。
此亦且語其一變耳。
有人引大經等者,圓鏡引也。
疏雲:若根深智利者,至法華中,根深智利;若法華前,須以餘深助耳。
經雲:為令其人者,良以專弘佛慧,故能令他得佛慧益也。
受大施主者,若非無緣大慈悲,安得稱大施主也?有人雲:設殊不體文,隻于結文亦具衣等三法,故今領上義意周遍也。
釋藥王品 而成四悉者,從此文下是生善,從輕生重;法是對治,治其不輕之惡;從命殒道存,即第一義。
寶雲經說:菩薩有名大藥樹。
譬如藥樹,名曰善見。
衆生有得根者,有得莖、枝、葉、華、果,見色、聞香、得味、得觸等,而皆治病。
菩薩亦爾,衆生有種種病,有依施治者,依戒、依精進、定、智,見色、聞聲、依利行、同事,得治事。
具此十事,名菩薩為大藥樹。
準此,一切菩薩皆是藥王。
今别舉喜見,以标品目。
圓鏡行雲:觀經雲:日光 疏雲:聞說佛慧者,佛慧是同,故得引用也。
疏雲:号曰藥王者,以因世藥成出世心,故号藥王也。
疏:所以竭其神力者,經雲:以神通願力而燃身也。
盡其形命者,經雲: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也。
疏雲:志猶未已者,謂當當不已也。
疏我傳爾明者。
謂藥王傳明與于弟子,弟子又傳明與他,故雲也。
疏:勖者,勉也。
又:勖者,誡勖也。
即勸勉、誡勖也。
疏:他方大士者,隻是西方東方二菩薩等。
疏雲:形無定準者,意雲位取法正,何擇其形焉? 真如實相是所乘體者,如來所說妙法為體也。
是乘乘之緣者,隻為機緣不等,且令能乘乘不同矣。
以依一實立因果者,明藥王等自入住已,方乃随緣立行,遂物所宜,故雲也。
疏:于化他流通者,文略,應雲化他自行,以普賢屬自行流通也。
經及此聲聞衆者,仍本為名,非謂今經有新得小者。
意在苦行者,明藥王雖有百千萬億難行之行,今經弘法,最逗物所宜,專在苦行也。
經:彼國無有女人者,女人則開四惡趣門。
既無女人,則無四趣也。
經一箭道者,百二十步也。
疏:若行又二者。
上分文雲二修供養者,隻以苦行供養,故不相違也。
經:不如以身供養者。
此菩薩入初住已,故能舍父母生身,長時供養也。
既即實相者,實相之體,具法空也。
所以投岩等者,總舉勝熱及善财事,以顯邪正。
良由勝熱投岩,有于正法,所以不為華嚴中衆說為外道之行,不為佛法内衆所譏。
故。
勝熱至疑者,善财南行,有聚落名伊沙那,有婆羅門名勝熱,修于苦行,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火中。
善财見之雲:我已先發菩提心。
婆羅門言:汝若能爾,諸菩薩行悉皆清淨。
善财言:人身難得,乃至受如法教難得正命,此非魔耶?諸梵空中散華供養,告善财言:勿疑聖者!今此聖者,得金剛炎三昧光明法門,廣度衆生。
善财聞已,于婆羅門起真實想;投身未至,得善住三昧;觸火,得寂靜三昧。
婆羅門言:以解脫火燒諸衆生,見惑無餘,必不退轉,獲益歡喜,何況息疑!疑由解生,可引用也。
尼乾者,為王廣說名國法,及呵斥于生身有過,悉贊歎如來;觸無其過,因生正信,并内解力。
智邪事邪者,智即心也,事即行也,必以正智而導于行,故雲智不可亡。
豈獨令俗等者,此斥圓鏡也。
他答雲:此或可是在家之人,不在犯戒之例,故今非之。
先小後大下,簡小大憂次。
謂須開小憂以成大憂,是故在小則依小次,在大則依大次。
大在于小,須依小次而坐故也。
先大後小下,簡受大後受小。
但為增其小乘身口律儀,及入小乘坐次故受,不可令其戒體更發。
先小後大下,簡開遮。
若後受大已,小遮須開,不可遮依小制,不得燒身等。
先大後小下,簡小不能遮。
通大須依大制,不同依小。
一界之内下,簡二衆同住,通局進否。
若大乘布薩,須簡小乘;若小乘布薩,大人須集。
一身之中下,簡二戒體。
應知先小後大,則一切但開,鹹成大乘無作。
若先大後小,則小無作不複更發,但增身口律儀同己。
大乘于小下,簡大人為他受小。
須依小教以立心境,不得為說大三聚淨戒,立于心境而相混濫。
小誦于大下,簡得誦不得誦。
應知未受大戒,不得誦大乘戒本。
并出開制之方者,此明制之方,但為地前菩薩須依開制,地住已上菩薩并出開制之外,故雲出也。
經命終之後等者,明喜見此國沒生此國,王家沒生王家,故雲也。
經八百千萬億等者,藏法師雲:此文有二數:一者八百千萬億,蓋是此土之數;次從那由他已下,是外國數。
按新華嚴六十五雲:一百落叉為一俱低,俱胝俱低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乃至僧祗僧祗為一趣,一趣一趣為一至,一至一至為一阿僧祗,阿僧祗阿僧祗為一阿僧祗轉,阿僧祗轉阿僧祗轉為無量,如是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為不可說轉,總有一百二十倍。
此則文類相似,故知是外國數名也。
他人疑雲者,圓鏡引大論雲: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入涅槃,諸得三道優婆塞舉五百床,四天王舉佛乳母,佛自在前擎香爐燒香供養。
佛語比丘:汝等助我供養乳母。
諸阿羅漢比丘各以神足到摩梨山,取牛頭栴檀香作藉而焚燒之。
愛道是生身乳母,佛尚焚之,況佛是法身之父,而喜見不爾也? 經高三世界者,隻是高出欲、色、無色三界外耳。
此中須在極果者,此是究竟極位勝應八相也。
此即始終者,位位并具能所生即世界,長養生善即為人,惑盡果圓為對治,應依于理即第一義,即始終之相也。
疏無量義雲:四水者,彼經雲: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悉皆能洗諸有垢穢。
其法水者,亦複如是,能洗衆生諸煩惱垢。
有人雲:四水者,誤。
今疏引彼四,對今經四,非誤也。
十寶山名出華嚴者,謂雪山集一切藥,二香山集一切香,三轲梨羅山集一切華,四仙聖山集于五通,五由乾陀羅山集于夜叉,六馬耳山集于妙果,七尼民陀羅山集于一切龍,八斫迦羅山(此雲輪圍)集諸大力,九宿慧山(十地論雲衆相山)集諸修羅,十須彌山集諸天子。
蘇迷盧四寶者,東金,西銀,南琉璃,北頗梨。
彼經以十山次第配十地也。
俱舍雲:前七金所成。
頌雲:蘇迷盧處中,次逾健達羅(此雲持雙山,頂有二持雙迹),伊沙?羅山(此雲持軸山,峰上如車軸),竭地洛迦山,蘇達梨舍那(此雲善見),頞濕縛羯拏(此雲馬耳),毗那坦迦山(此雲象鼻),尼民達羅山(此是烏也)。
又俱舍雲:海有八别,在九山間,妙高為初,鐵輪圍為後。
中間八海,前七名内,第八名外。
前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燸,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亦雲飲時調适,八飲已不壞腹。
如是八海,初廣八萬,餘七半半狹。
疏:十地等者。
十地約通教,幹慧地屬外凡,性地屬内凡,别三十心屬賢,十地屬聖。
若純約别教釋者,或凡,謂十信外凡;或賢,謂三十心屬内凡;或聖,即十地也。
以對所依次第,三谛最順。
疏:或俗真等者,次第三谛也。
疏雲:虧盈者,盈實虧權也。
相指者,隻是即權而實,即實而權耳。
不及此經說施權意者,謂于一佛乘分别說三,即是說意。
何者?昔所不說,今方說之。
為破權疑,說于施意,意在實故。
疏:餘經說三谛等者,此即别教次第三谛三昧也。
疏:實相入真等者,入隻是開也。
應具簡車體者,謂真诠實理為車體,故雲其車高廣。
道品為白牛,即能契之智也。
幰、蓋等并莊嚴,具四十二位無功用道,任運趣極,如順流揚帆,故雲其疾如風。
經:此經能大饒益至其願者。
此句為總,餘句是别,以總冠别故也。
安樂行是同居至分者,以四行是淨土之行故。
釋妙音品 音樂世界者,樂是世間之法,令人生于樂欲心故。
自随為人者,自生己善,複生他善故。
奉缽對治者,奉缽治于不施之惱,故屬對治也。
器表中道,即第一義。
此從自行者,為對普門,且雲自行從名而說,名為妙音,宜從自立;名為普門,可從化他,宜從他立故爾。
又如常不輕者,引同也。
明不輕品是從名而釋,故雲即名以顯本事。
如經雲有比丘名常不輕,意合。
應知諸品人、法俱等,自行、化他鹹同,雖乃從名偏立,人、法必無二矣。
普門居中者,從藥王下五品,則普門居中,以普門中人法俱普,故得俱通餘品也。
單消其名者,什意雲:此五品經文,其名雖異,而體必同,不出人法俱普,故雲義亦無[夕*牙]也。
疏:但甘其味者,但取其法耳。
不思議相海者,以小乘中但有相好之名,無有相海之稱,故偏小相好,皆從一圓相好流出也。
順于師長者,謂白毫從敬順師長而得名,從小教而立,且寄于小,用表大教。
因果相召者,明佛由順師長之因,感得白毫之果。
以白毫之果光,召于妙音之因人。
妙音若來,如佛昔順師長之因,而感白毫之果。
實因所感者,緣中道實相,以之為因,光為能表,法為所表,改雲令弘此法也。
以撮初依相海者,此問意者,初既雲大人相者,大相海也,則是三十二相無非相海,何故複約事校量,雲展轉有優劣耶? 任運接照者,任運攝得照于中間,令修行成就耳。
疏:淨名雲日月等者,彼經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衆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闇耳。
經:得妙幢相三昧者。
謂豎極實相之頂,名為妙勝;出諸偏三昧之上,喻之如幢。
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故名法華。
淨德三昧者,謂三障即三德,故雲淨德也。
宿王戲三昧者,宿即是主,主即王也。
得此三昧,遍遊法界,故雲戲。
無緣三昧者,謂法界為所緣,三昧為能緣,緣所相稱,無思無念,而常遍攝,故雲無緣也。
智印三昧者,智與境合,故名智印,此從照而常寂得名也。
解一切衆生語言三昧者,中道三昧,諸法具足,殊方異類,無不解了,皆歸實也。
集一切功德三昧者,三德秘藏,恒河沙萬德悉集其中矣。
清淨三昧者,三德畢竟無染,故雲清淨也。
神通遊戲三昧者,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也。
慧炬三昧者,三智朗三惑,此從即寂而照得名。
莊嚴王三昧者,不思議慧即照而寂,莊嚴法身。
淨光明三昧者,實相之光,無二邊染故。
淨藏三昧者,調達三道即三德,故雲淨藏也。
不共三昧者,楞嚴三昧不與三教共也。
日旋三昧者,如普賢三陀羅尼,即其相也。
豈同世有者,謂不同世間之福也。
規謂規模者,以妙音所将有未斷惑之衆,故誡妙音為未達者之模諧也。
而耐其拙者,用權為拙耳。
以中空等者,中空釋座,慈悲釋室,莊嚴釋衣。
疏雖同一位至終者。
仁王經歎菩薩三十生功德,一地有三生,謂入分為初生,住分為中生,滿分為終生。
故今推彼而論高下耳。
經甄叔迦寶者,注家雲:此寶似鹦鹉,嘴邊赤,或雲色緣。
經雲:如那羅延者,天帝第二大臣名,其身堅剛,研刺不入。
菩薩以色身現世,故以世中極堅牢身,而況類之。
經世事可忍不者。
問意雲:内四大既其調和,外諸違情境複可忍不?故雲世事也。
經無不孝父母等者,此下總有五句,皆以無字着句頭,不字着句末。
如雲:無不孝父母不?無不敬沙門不?無有邪見不?無不善心不?無不攝五情不?經中存略說者應知。
疏雲:種何善根者屬智,以神力屬福也。
疏:體一而用異者,同以不二實相為體也。
故得互用者,三昧從定,陀羅尼從慧,以名異體一,名為互耳。
疏:又舌根清淨,名陀羅尼者,取其音聲之用便故。
釋普門品 将釋此文,大分為四:先明得名之由;次釋題目;三十雙者下,廣釋經題;四、依經解釋。
初文者,是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寶藏佛所,禀觀音之目。
已成種覺,号正法明;次當補處,稱為普光功德。
其本迹若此,甯可測知?方便随緣,趣舉一名耳。
次略題者。
觀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那波婁吉低輸,此言觀世音。
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
音者,是所觀之境也。
萬像流動,隔别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
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
此即
今由四執,失于正法,亦複如是。
釋神力品 此品初應具四悉,内外力用異,即世界都此力用,善生惑滅入中,四悉義足也。
神在于内,即體宗者,神是能取之智,智即因果;體是所趣之境,體是宗家之體,宗是體家之宗,方有勝用。
從始至終,宗體具足。
今複身輪現此勝用者,唯獨今經開權顯實,開近顯遠,諸經所無,故雲勝也。
疏:體深等者,堅窮故體深,橫廣故力大也。
疏:分身等國者,等取橫遍十方菩薩國土也。
應非四衆八部者,謂舊住菩薩,即是本時所化,應非迹中經文所列四衆八部也。
疏:出過凡聖者,福人,凡也;三藏佛等,聖也。
且以梵淨而為所表,故雲極淨也。
經出廣長舌者,注家雲:言滿三界,無以過故,舌至梵世;行滿十方,無怨惡故,光遍此界。
身分亦爾者,明五陰雖分,一極莫二,故神力所顯,常為影響也。
今謂十種所表,過諸教上,但雲言行滿故使爾者,佛何常不言行滿耶? 疏:三藏佛舌至發際者。
時有婆羅門偈呵佛曰: 汝是日炙種刹利,姓淨飯國王太子, 而以食故大妄語,如此臭食報何重。
佛即出舌覆面至發際,曰:汝見經中有此舌人作妄語不?(雲雲)。
疏:智境罄者,罄猶竭也。
謂智窮境過,橫豎周照,故雲也。
疏:今明複動下,表流通未來一切,令淨六根也。
疏雲:而今而後者,而今表現,而後表流通也。
宗雖近遠,同名因果者,本門之宗名遠因果,中間因果、今日因果名近因果,俱今經宗也。
疏餘悉如文者。
生處通三:得道之場既是法身生處,轉法輪即般若生處,入涅槃即解脫生處。
而總于三者,以名下具體、宗、用故。
滿理釋權疑者,迹門入實,三德究竟,無複權執,迹力用也。
地湧品初唱雲: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能于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因即地烈,本屬湧現,由茲問答,方袪近疑,本力用也。
釋囑累品 安國者,涉法師。
不越先規者,秀公不違于什師也。
彼先立問雲:依于梵本及法華論,并正法華并諸經,皆安囑累品在末,何故此經安囑累品在神力後耶?答:生法師雲:前說因之時,亦并已付屬,義既未周,則不别立品。
今明因果俱竟,理說都畢,斯則如來大慧,于茲顯然。
今持此經,摩頂付囑,理深事大,必須殷勤,為是義故,别立品也。
又引藏法師雲:羅什法師善解秦言,妙得經旨,安囑累品在神力後者,必有深緻。
若在經末,猶是淨土,妙音來時,何事被誡,于此國土,勿生下劣想等,難詞甚廣(雲雲)。
今攢舊聞者,即記主思述也。
昔自左溪尊宿雲:此八相違七,并據現文,是則易破。
唯有多寶還本,未見有現文,稍為難破。
後因撿藏,見南山内典錄雲:崛多檀移囑,累見此文,已破為不難。
故今攢舊聞,及後見他章疏所立義旨也。
總别救者,護持人意,而不雲破耳,救即破也。
無出塔處者,從法座起,即出塔時處也。
師弟參雜者,意雲:良由如來付囑已竟,諸菩薩發誓弘經,若移在後,則成弟子有擅弘之失,及以師弟雜亂不别。
正本既其居先者,謂正經在添品前譯也。
梵音錯者者,謂須憑梵本以正之。
秦言謬者者,以字義正之也。
即而書之者,隻是不可翻者依梵音耳,例囑累亦爾,彼本在此,故不可移也。
此亦是一見者,今家亦未依此以判。
何者?但依什帥二十八品次第,大理略足,不須雲經度未盡。
以論及正經,并随喜譯者所見,不可依也。
二、事乖角者,正雲唱散是一,去住相違,故雲也。
安可議耶者,便破意雲:冥加已逐者,受持讀誦,皆有應驗,隻可仰信,安可商議在前後耶? 一乘四德為小義者,他解此一乘四德之文,乃雲料申小義,如此說者則成形,今圓經同于小典,故雲形斯為小也。
表現表當者,謂分為二分。
施二佛者,隻是表正說及流通二意耳。
又施釋迦表現,以正說故。
施多寶表當,以發誓處處聽經,便當當不絕故。
更加寶印首者,隻是離于寶掌菩薩,出于寶印首菩薩耳。
以大梵冠首者,如雲大梵自在天子也。
大梵字不盡者,以譯大梵字不盡也。
縱是什公所移者,且順自古相傳之什公移,囑累品在神力品後,深為得旨。
理契真源,詞含玉調,光前絕後,千古共現,尚欲垢之,強增瑕礫哉!如前引藏法師文是。
連及也者,是佛弟子繼嗣傳燈,何辭連及也? 疏三千三百者,如上寶塔品中三變淨土,八方各變四百萬億那由他土。
且如一變,八方各更四百萬億那由他,皆令清淨,即是四八三十二,并本淨娑婆一千,則成三千三百也。
此亦且語其一變耳。
有人引大經等者,圓鏡引也。
疏雲:若根深智利者,至法華中,根深智利;若法華前,須以餘深助耳。
經雲:為令其人者,良以專弘佛慧,故能令他得佛慧益也。
受大施主者,若非無緣大慈悲,安得稱大施主也?有人雲:設殊不體文,隻于結文亦具衣等三法,故今領上義意周遍也。
釋藥王品 而成四悉者,從此文下是生善,從輕生重;法是對治,治其不輕之惡;從命殒道存,即第一義。
寶雲經說:菩薩有名大藥樹。
譬如藥樹,名曰善見。
衆生有得根者,有得莖、枝、葉、華、果,見色、聞香、得味、得觸等,而皆治病。
菩薩亦爾,衆生有種種病,有依施治者,依戒、依精進、定、智,見色、聞聲、依利行、同事,得治事。
具此十事,名菩薩為大藥樹。
準此,一切菩薩皆是藥王。
今别舉喜見,以标品目。
圓鏡行雲:觀經雲:日光 疏雲:聞說佛慧者,佛慧是同,故得引用也。
疏雲:号曰藥王者,以因世藥成出世心,故号藥王也。
疏:所以竭其神力者,經雲:以神通願力而燃身也。
盡其形命者,經雲: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也。
疏雲:志猶未已者,謂當當不已也。
疏我傳爾明者。
謂藥王傳明與于弟子,弟子又傳明與他,故雲也。
疏:勖者,勉也。
又:勖者,誡勖也。
即勸勉、誡勖也。
疏:他方大士者,隻是西方東方二菩薩等。
疏雲:形無定準者,意雲位取法正,何擇其形焉? 真如實相是所乘體者,如來所說妙法為體也。
是乘乘之緣者,隻為機緣不等,且令能乘乘不同矣。
以依一實立因果者,明藥王等自入住已,方乃随緣立行,遂物所宜,故雲也。
疏:于化他流通者,文略,應雲化他自行,以普賢屬自行流通也。
經及此聲聞衆者,仍本為名,非謂今經有新得小者。
意在苦行者,明藥王雖有百千萬億難行之行,今經弘法,最逗物所宜,專在苦行也。
經:彼國無有女人者,女人則開四惡趣門。
既無女人,則無四趣也。
經一箭道者,百二十步也。
疏:若行又二者。
上分文雲二修供養者,隻以苦行供養,故不相違也。
經:不如以身供養者。
此菩薩入初住已,故能舍父母生身,長時供養也。
既即實相者,實相之體,具法空也。
所以投岩等者,總舉勝熱及善财事,以顯邪正。
良由勝熱投岩,有于正法,所以不為華嚴中衆說為外道之行,不為佛法内衆所譏。
故。
勝熱至疑者,善财南行,有聚落名伊沙那,有婆羅門名勝熱,修于苦行,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火中。
善财見之雲:我已先發菩提心。
婆羅門言:汝若能爾,諸菩薩行悉皆清淨。
善财言:人身難得,乃至受如法教難得正命,此非魔耶?諸梵空中散華供養,告善财言:勿疑聖者!今此聖者,得金剛炎三昧光明法門,廣度衆生。
善财聞已,于婆羅門起真實想;投身未至,得善住三昧;觸火,得寂靜三昧。
婆羅門言:以解脫火燒諸衆生,見惑無餘,必不退轉,獲益歡喜,何況息疑!疑由解生,可引用也。
尼乾者,為王廣說名國法,及呵斥于生身有過,悉贊歎如來;觸無其過,因生正信,并内解力。
智邪事邪者,智即心也,事即行也,必以正智而導于行,故雲智不可亡。
豈獨令俗等者,此斥圓鏡也。
他答雲:此或可是在家之人,不在犯戒之例,故今非之。
先小後大下,簡小大憂次。
謂須開小憂以成大憂,是故在小則依小次,在大則依大次。
大在于小,須依小次而坐故也。
先大後小下,簡受大後受小。
但為增其小乘身口律儀,及入小乘坐次故受,不可令其戒體更發。
先小後大下,簡開遮。
若後受大已,小遮須開,不可遮依小制,不得燒身等。
先大後小下,簡小不能遮。
通大須依大制,不同依小。
一界之内下,簡二衆同住,通局進否。
若大乘布薩,須簡小乘;若小乘布薩,大人須集。
一身之中下,簡二戒體。
應知先小後大,則一切但開,鹹成大乘無作。
若先大後小,則小無作不複更發,但增身口律儀同己。
大乘于小下,簡大人為他受小。
須依小教以立心境,不得為說大三聚淨戒,立于心境而相混濫。
小誦于大下,簡得誦不得誦。
應知未受大戒,不得誦大乘戒本。
并出開制之方者,此明制之方,但為地前菩薩須依開制,地住已上菩薩并出開制之外,故雲出也。
經命終之後等者,明喜見此國沒生此國,王家沒生王家,故雲也。
經八百千萬億等者,藏法師雲:此文有二數:一者八百千萬億,蓋是此土之數;次從那由他已下,是外國數。
按新華嚴六十五雲:一百落叉為一俱低,俱胝俱低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為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為一矜羯羅,乃至僧祗僧祗為一趣,一趣一趣為一至,一至一至為一阿僧祗,阿僧祗阿僧祗為一阿僧祗轉,阿僧祗轉阿僧祗轉為無量,如是乃至不可說不可說為不可說轉,總有一百二十倍。
此則文類相似,故知是外國數名也。
他人疑雲者,圓鏡引大論雲: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入涅槃,諸得三道優婆塞舉五百床,四天王舉佛乳母,佛自在前擎香爐燒香供養。
佛語比丘:汝等助我供養乳母。
諸阿羅漢比丘各以神足到摩梨山,取牛頭栴檀香作藉而焚燒之。
愛道是生身乳母,佛尚焚之,況佛是法身之父,而喜見不爾也? 經高三世界者,隻是高出欲、色、無色三界外耳。
此中須在極果者,此是究竟極位勝應八相也。
此即始終者,位位并具能所生即世界,長養生善即為人,惑盡果圓為對治,應依于理即第一義,即始終之相也。
疏無量義雲:四水者,彼經雲: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悉皆能洗諸有垢穢。
其法水者,亦複如是,能洗衆生諸煩惱垢。
有人雲:四水者,誤。
今疏引彼四,對今經四,非誤也。
十寶山名出華嚴者,謂雪山集一切藥,二香山集一切香,三轲梨羅山集一切華,四仙聖山集于五通,五由乾陀羅山集于夜叉,六馬耳山集于妙果,七尼民陀羅山集于一切龍,八斫迦羅山(此雲輪圍)集諸大力,九宿慧山(十地論雲衆相山)集諸修羅,十須彌山集諸天子。
蘇迷盧四寶者,東金,西銀,南琉璃,北頗梨。
彼經以十山次第配十地也。
俱舍雲:前七金所成。
頌雲:蘇迷盧處中,次逾健達羅(此雲持雙山,頂有二持雙迹),伊沙?羅山(此雲持軸山,峰上如車軸),竭地洛迦山,蘇達梨舍那(此雲善見),頞濕縛羯拏(此雲馬耳),毗那坦迦山(此雲象鼻),尼民達羅山(此是烏也)。
又俱舍雲:海有八别,在九山間,妙高為初,鐵輪圍為後。
中間八海,前七名内,第八名外。
前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燸,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亦雲飲時調适,八飲已不壞腹。
如是八海,初廣八萬,餘七半半狹。
疏:十地等者。
十地約通教,幹慧地屬外凡,性地屬内凡,别三十心屬賢,十地屬聖。
若純約别教釋者,或凡,謂十信外凡;或賢,謂三十心屬内凡;或聖,即十地也。
以對所依次第,三谛最順。
疏:或俗真等者,次第三谛也。
疏雲:虧盈者,盈實虧權也。
相指者,隻是即權而實,即實而權耳。
不及此經說施權意者,謂于一佛乘分别說三,即是說意。
何者?昔所不說,今方說之。
為破權疑,說于施意,意在實故。
疏:餘經說三谛等者,此即别教次第三谛三昧也。
疏:實相入真等者,入隻是開也。
應具簡車體者,謂真诠實理為車體,故雲其車高廣。
道品為白牛,即能契之智也。
幰、蓋等并莊嚴,具四十二位無功用道,任運趣極,如順流揚帆,故雲其疾如風。
經:此經能大饒益至其願者。
此句為總,餘句是别,以總冠别故也。
安樂行是同居至分者,以四行是淨土之行故。
釋妙音品 音樂世界者,樂是世間之法,令人生于樂欲心故。
自随為人者,自生己善,複生他善故。
奉缽對治者,奉缽治于不施之惱,故屬對治也。
器表中道,即第一義。
此從自行者,為對普門,且雲自行從名而說,名為妙音,宜從自立;名為普門,可從化他,宜從他立故爾。
又如常不輕者,引同也。
明不輕品是從名而釋,故雲即名以顯本事。
如經雲有比丘名常不輕,意合。
應知諸品人、法俱等,自行、化他鹹同,雖乃從名偏立,人、法必無二矣。
普門居中者,從藥王下五品,則普門居中,以普門中人法俱普,故得俱通餘品也。
單消其名者,什意雲:此五品經文,其名雖異,而體必同,不出人法俱普,故雲義亦無[夕*牙]也。
疏:但甘其味者,但取其法耳。
不思議相海者,以小乘中但有相好之名,無有相海之稱,故偏小相好,皆從一圓相好流出也。
順于師長者,謂白毫從敬順師長而得名,從小教而立,且寄于小,用表大教。
因果相召者,明佛由順師長之因,感得白毫之果。
以白毫之果光,召于妙音之因人。
妙音若來,如佛昔順師長之因,而感白毫之果。
實因所感者,緣中道實相,以之為因,光為能表,法為所表,改雲令弘此法也。
以撮初依相海者,此問意者,初既雲大人相者,大相海也,則是三十二相無非相海,何故複約事校量,雲展轉有優劣耶? 任運接照者,任運攝得照于中間,令修行成就耳。
疏:淨名雲日月等者,彼經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衆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衆生煩惱闇耳。
經:得妙幢相三昧者。
謂豎極實相之頂,名為妙勝;出諸偏三昧之上,喻之如幢。
法華三昧者,攝一切法歸一實相,故名法華。
淨德三昧者,謂三障即三德,故雲淨德也。
宿王戲三昧者,宿即是主,主即王也。
得此三昧,遍遊法界,故雲戲。
無緣三昧者,謂法界為所緣,三昧為能緣,緣所相稱,無思無念,而常遍攝,故雲無緣也。
智印三昧者,智與境合,故名智印,此從照而常寂得名也。
解一切衆生語言三昧者,中道三昧,諸法具足,殊方異類,無不解了,皆歸實也。
集一切功德三昧者,三德秘藏,恒河沙萬德悉集其中矣。
清淨三昧者,三德畢竟無染,故雲清淨也。
神通遊戲三昧者,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也。
慧炬三昧者,三智朗三惑,此從即寂而照得名。
莊嚴王三昧者,不思議慧即照而寂,莊嚴法身。
淨光明三昧者,實相之光,無二邊染故。
淨藏三昧者,調達三道即三德,故雲淨藏也。
不共三昧者,楞嚴三昧不與三教共也。
日旋三昧者,如普賢三陀羅尼,即其相也。
豈同世有者,謂不同世間之福也。
規謂規模者,以妙音所将有未斷惑之衆,故誡妙音為未達者之模諧也。
而耐其拙者,用權為拙耳。
以中空等者,中空釋座,慈悲釋室,莊嚴釋衣。
疏雖同一位至終者。
仁王經歎菩薩三十生功德,一地有三生,謂入分為初生,住分為中生,滿分為終生。
故今推彼而論高下耳。
經甄叔迦寶者,注家雲:此寶似鹦鹉,嘴邊赤,或雲色緣。
經雲:如那羅延者,天帝第二大臣名,其身堅剛,研刺不入。
菩薩以色身現世,故以世中極堅牢身,而況類之。
經世事可忍不者。
問意雲:内四大既其調和,外諸違情境複可忍不?故雲世事也。
經無不孝父母等者,此下總有五句,皆以無字着句頭,不字着句末。
如雲:無不孝父母不?無不敬沙門不?無有邪見不?無不善心不?無不攝五情不?經中存略說者應知。
疏雲:種何善根者屬智,以神力屬福也。
疏:體一而用異者,同以不二實相為體也。
故得互用者,三昧從定,陀羅尼從慧,以名異體一,名為互耳。
疏:又舌根清淨,名陀羅尼者,取其音聲之用便故。
釋普門品 将釋此文,大分為四:先明得名之由;次釋題目;三十雙者下,廣釋經題;四、依經解釋。
初文者,是故娑婆世界,受無畏之名;寶藏佛所,禀觀音之目。
已成種覺,号正法明;次當補處,稱為普光功德。
其本迹若此,甯可測知?方便随緣,趣舉一名耳。
次略題者。
觀世音者,西土正音,名阿那波婁吉低輸,此言觀世音。
能所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也。
音者,是所觀之境也。
萬像流動,隔别不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
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
此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