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十(輔妙樂記)

關燈
吳興永定寺釋沙門道暹述 釋随喜功德品 雙消二意者,雙消本迹二意也。

     今昔二門者,昔是本門,今是迹門也。

     及随喜後位者,如前已對滅後五品,與現在四信位齊,應雲及随喜等位,今雲後者,指餘四品也。

     答:後未說故者,迹門但單流通權實,未雲久遠者,以本門未說故爾。

     了此權實者,今了己權實全是佛權實,佛權實全是己權實,故雲無二也。

     疏雲:慶人有慈悲者,隻是有慈悲故,故能慶人也。

     具于悲智者,悲隻是前權實耳。

     理有事者,謂實中有權,由自解理,故能慶人;達事即理,故能自慶也。

     又不二而二者,己他為二也。

     行願俱時者,行隻是智,願謂慈悲也。

     疏:深遠深遠者,實證尚過塵點,故雲深遠深遠。

    又深者,指迹門實理也。

    遠者,本成時遠也。

     于理聞久者,謂信于開權顯實理,聞說久遠之本,故無疑也。

     化久等者。

    既事理并具本迹,故以久本為豎,中間節節廣遍為迹為橫。

    又亦可以事為迹,以理為本,本迹中三世相望名豎,當世廣被為橫,故下文雲即廣事等。

     通約本迹者,釋二也。

     别對多境者,釋别也。

    謂本多境迹中,多境不同,境謂十界恒沙之法,及以四門、四悉等。

     皆以三千者,本迹标二,三千标别,若二若别,雙遮二邊,無非實相,故名收入;而複雙照宛然,故名妙事也。

     非至今經不會方便者,迹門意也。

     無以顯本者,述本門也。

     唯佛知者,佛種智知也。

     唯佛見者,佛眼見也。

     通歎橫豎者,别論無崖曰廣,無底曰深,謂法界之量,深廣無崖底也。

     好堅迦陵者,大論雲:譬如有樹,名為好堅,在于地中,時經百歲,枝葉具足,出生一日,便高百丈。

    佛亦如是,無量阿僧祇劫,在菩薩地一日,菩提樹下,實知諸法,而成佛道。

    今譬圓人初品之初也。

     疏頻伽在?者。

    大論又雲:此鳥?中未出之時,其聲已勝諸鳥。

    菩薩摩诃薩亦爾,未出無明?法,音超二乘。

    論文乃通,今則别如疏。

     疏:輕疑者,輕謂輕弱之想,疑謂不了之心,此二減遣,故雲釋然。

     未即觀故者,别人初心雖知中,修行之時,先用折體及以無量,至回向後心,方始造境。

    修中行次第故偏,不即故拙,故非所歎也。

     不共不别者,意雲彼不共般若,與今圓不别也。

     承機扣佛者,機如捶,佛如鼓,由機扣故,佛出妙聲。

     經得幾所福者,但一念随喜,未有修行觀慧,故屬福也。

     經及餘智者者,從于方便教中來,名為餘智人也。

     疏格後況初者,明今師不同古人判五十人者,但取第五十人聞法最薄,以況于初,不須雲展轉劣乎勝也。

    又今複約前三教判五十人者,為圓人所教,令得展轉開顯也。

     一七而止者,隻是大七,即當七七四十九人也。

     如前破古師中者,今意亦與古師展轉劣同。

     經:濕生、化生者,以飛鵝等生從濕氣,是名濕生。

    如諸天子等,諸根頓具,無而歘有,是名化生。

     經無形者,圓鏡解雲:欲界具有色心,淫、食、色界除二,但有色心,無色界中唯一心。

    又欲界色劣欲勝,故名欲;色界色勝欲劣,故名色。

    無色界中,色、欲俱劣,心是無形,故雲無色界。

    又無形者,鬼神也。

     經:有想無想者,圓鏡雲:有想謂有心而粗,無想謂無心而寂。

    非有想悲無想,謂雖有心,非粗非寂。

    非粗故異有想,非寂故異無想。

    十地論雲:六趣者,苦樂差别;四生依止為别,謂依業故。

    有形無形者,色無色差别;有想無想者,粗細差别;有足無足者,形想差别也。

     望上屬福者,上謂證中、未證中,俱名為福也。

     疏雲:非實者,約法非圓,但成三教也。

     經雲何況一心聽等者,聽字,指上往詣僧坊聽受之人。

    說字,指上初随喜品人,彼品多人皆能展轉為他說故。

    讀誦,指第二品。

    而于大衆為人分别,指第三品。

    如說修行,指後二品人。

    其能兼行正行六度,故雲如說修行也。

     疏:前是相似位等者,指前四品也,今則指今随喜品也。

     釋法師。

    功德品 亦以五種為法師者,謂受持等五,是法師所行之法,故指前法師品釋也。

     是随喜果者,應雲随喜等五品,俱是此品因功德,今但雲随喜者,且一往舉初耳。

     法師唯二、三者,五種法師各對五品弟子位,隻有讀、說二師名,通當今第二、三品故也。

     義亦兼後二者,傍行、正行二品也。

     縱以五品在六根外者,即依今經文也。

     前雲以五品入六根者,即依普賢觀經判位也。

     一、向未入凡位者,以未修觀行,且判在五品初,未入五品位故。

     五師五品真似者,此作相生,以釋五師成五品,五品成六根,六根成分真,故成世界義。

     以随喜始者,應雲顯六根終,言顯妙覺終。

    大深懸解下,釋第一義相也。

     疏:三品分之者。

    光宅意雲:一人皆作三品,分之則成三四一十二,所以一師皆得一千二百,是則五師成六千矣。

     是散善耳者,如何聞法華經但生十善?夫十善者,皆屬散心所指,故不可用也。

     二、二分對者,既雲下品八百等,則成分于六根,二為下品,二為中品,二為上品,故有八百、一千、千二不同也。

     經八百眼功德者,注雲:眼為形面之标,處衆根之上,故先叙其眼也。

    夫眼者,通光照色,在守形器文字而已,故其功八百。

    耳者,通神納聲,善惡衆聲呼一聽,于宣受功博,其報亦優,故千二百。

    鼻者知香,身止覺觸,于助道義輕,故報同于眼。

    舌則宣暢萬教,意則研了衆法,于通化用深,故功齊于耳。

    次辨根者,眼根重果,如丸而住,體清徹故,知如頗胝迦,不相鄣礙。

    耳根居耳穴内,旋環而住,如卷桦皮。

    鼻根居鼻頞内,背上而下,如雙爪甲。

    舌根極微,布有舌上,形如半月。

    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分如身形量。

    意無質礙,不可辨形量。

    又引薩婆多、俱舍,明六根離合,三根離中知,謂眼、耳、意三根合中知。

    故論頌雲: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

    謂鼻、舌、身三與眼等相違,至境方知故。

     對三千塵者,如經見于三千大千世界等,故一一根皆悉對三千大千世界,以明其塵也。

     色二十者,俱舍頌雲:色有二種,一顯,二形,或開二十。

    顯色十二,謂青、黃、赤、白、影、光、明、闇、雲、煙、塵、霧。

    形色八,謂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釋雲:日??名光,月、星、火、藥諸??名明,餘色可見名影,翻此為闇。

    形平等曰正,不平等為不正。

     聲八者,俱舍雲:一、有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可意聲,即衆生善言,名句可诠表故;二、有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不可意聲,即衆生惡言,诠表惡故。

    聲有三:有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即彈指等無名句诠表也;四、有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聲,即指平等聲,不能诠表故;五、無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可意聲,即化人善語,雖無執受,名句诠表故;六、無執受大種為因,有情名不可意聲,即化人惡言,亦有诠表故;七、無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可意聲,即山林河等善聲,無诠表故;八、無執受大種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聲,即風林河等所發惡聲,亦無诠表。

    有情身中所發音聲,名有執受,語業能诠表故;風林河等所發音聲,名無執受。

    無執受中有情名者,謂化人語聲。

    此化人身,雖無執受,能诠表故,稱有情也。

     疏以是功德至同者。

    既雲莊嚴,則何優劣?故與正經各一千同。

    問:此中三業即是六根者,應雲:既将三業以對六根,何以不對六根,但雲三業耶?故不下。

    即是答出不更對六根所以也。

     疏即成六千者,室亦具自行、化他二千也;衣、坐亦爾,故成六千。

    故言一一善皆具十如,以十善不出因界,十如亦爾,所以一一善皆具十如也。

     璎珞經中,具列六輪者,十住為銅輪王,十行為銀輪,十向為金輪,十地琉璃輪,等妙為摩尼輪,十信為鐵輪。

    俱舍所列,即雲金、銀、銅、鐵輪是也。

     唯璎珞始終者,是兩卷菩薩璎珞經也。

     但斷不斷異者,若圓住不斷,即别地方斷矣。

     信通進别者,信通餘九,進局第二。

    今釋六根,故寄精進菩薩以明其相也。

    菩薩戒疏列常精進在第二。

     又五與十者,應雲今品一根具五根相,為華嚴一根共九種用,但是離此為彼十千。

     不以鼻、舌為通者,但取天眼、天耳、身、如意三為通。

     于意離三者,漏盡、他心、宿命三世也。

     隻是傍小者,謂大乘附傍小乘,立六通名,而複以大六通斥小六通,如淨名、阿那律、天眼,即其相也。

     至邊乃為風輪所隔者。

    明梵王若在三千大千界邊,但見三千大千界内一半而已,大千界外為風輪所隔,故不見他界也。

     疏雲:支佛見百佛世界者,縱見百佛世界,亦未信有佛教化,以小乘不信有他佛故。

     經:彌樓山者,此雲梵山,亦雲殊特。

    言内外者,此山有五,一大四小,大者在中,小者在邊,四面而住,在閻浮提西隅,大海在目真鄰陀山南。

     經雲命命鳥者,亦名共命之鳥,命共形殊,以命從形,故雲命命。

     經雲:須曼那者,此雲妙意。

    阇提,此雲生華,亦雲寶華,亦雲金錢。

    末利,此雲奇妙。

    瞻蔔,此雲黃樹華。

    婆羅羅,此雲重華、平華。

    多伽羅,是草香,無名可翻。

    沉水香者,華嚴雲: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沉水香,名蓮華藏。

    其香一丸,如麻子大。

    若燒香氣,普薰閻浮提界,衆生聞者,離一切罪,戒品清淨也。

    塗香者,華嚴雲:海中有香,名無勝。

    若以塗鼓,及諸螺貝,其聲發勝時,一切敵輩,皆自退散也。

     經:在勝殿上者,正法念雲:善見城中有十千大殿,毗琉璃寶,或閻浮檀金,或白銀、因陀喜寶,及餘七寶,間錯莊嚴。

    又婆沙雲:善見城中有殊勝殿,種種妙寶具足莊嚴,蔽諸天宮,故号殊勝。

    面各二百五十,周千逾繕那。

     疏:有八觸者。

    謂從未到定,漸覺身心虛寂,内不見身,外不見物。

    或經一日,乃至月歲,定心不壞。

    于此定中,即覺身心微微然運運而動,或發癢、輕、重、冷、暖、澀、滑。

    謂動輕是風大,癢暖是火大,冷滑是水大,重澀是地大。

    體用相添,則有八觸也。

     經大小轉輪王者,樓炭經雲:轉輪聖王城,東西長四百八十裡,南北廣二百八十裡。

    諸天為王化作宮殿,城壁七重,七重欄楯,七重交露,七重行樹,及金殿銀門,銀壁金門。

    王有四德:一大富,二端正,三無病疾,四長壽也。

     疏雲:皆于身中現者,謂諸佛示為肉身,于己身中現故。

     疏:四月者,以西方但立三時,無秋時,故雲一歲,即十二月也。

     釋不輕品 可以證因者,明不輕品中,雙證因果也。

     四、明衆生唯一乘者,彼雲:欲說衆生悉有佛性,成一乘義,故說此品。

    一切衆生唯有佛性,無餘性故,雖有一乘,無有餘乘也。

     上明勸福者,他雲:上來一品,廣明持經之福,勸物修行。

    今欲廣叙謗法毀人之罪,為誡未來勿作斯業,故說此品也。

     七者、引事者,他雲近從法師品來,上雖言持經之人得六根清淨,未有其事,今引釋迦本生親自驗證,佛滅後持經人得六根淨,勸未來衆生令持經也。

     随喜容下者,且約展轉至第五十人,第五十人在五品初,且屬下耳。

     弘宣一句者,皆當作佛一句也。

     以生後見者,意雲今通述彼,令修行者于今經文而生正見矣。

     上全弘經文者,五種法師受持讀誦等,以為流通也。

    今略弘經意者,但宣汝等皆當作佛,即是經意也。

     未為二因者,自法華前小典,但趣于真,未趣于中,以未開故,緣了不成也。

     逆化通理者,明今品非但弘于一乘之教,正令衆生當得至于實故也。

     迹尚不周者,未開權故,有兼帶故。

     末代弘者迷津者,此斥弘唯識人,談一切衆生全無佛性也。

    若唯識是,則不輕非;若不輕是,則唯識非。

    此縱橫破也。

     各得教旨者,唯識隻可申于方等,則不違彼經之大旨。

    故法華論自申今經,則得今經二門大旨也。

     以解貫四者,即内懷不輕之解,由有解故,則能外敬不輕之境等。

     而不先責不輕者,意雲:不輕既謬授記,佛何以不先責不輕失? 疏:通亘本當者,無始本有,究竟至于無上菩提,無有改易。

     疏雲:種子本有者,此不同法相宗中立種子義,以業惑為緣,了種子故。

     疏雲:将解以曆人者,将法華之解以曆他人。

     以對新熏者,謂外言教及以善知識助于修行,即名修得也。

     初二世界者,謂内懷外敬故,屬世界身;立不輕行,正當生善宣教,屬對治人;作不輕目,當第一義,故雲汝等皆當作佛。

    此亦不全同序文所對,彼以理一,屬第一義故。

     疏:于其則非聖者。

    必見諸佛即是衆生,故雲于其則非聖。

    如大經中六師之徒,謂佛年少,學業夫淺等是。

     彼則化佛至空身者。

    此從未說,遂于語便,且雲化佛,此即報身。

    故上經雲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等,即表法身,故雲虛空身也。

     此乃虛空身者,經雲于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等,即以虛空表法身也。

     诠于化事者,隻聞說法華經,即是化儀之事也。

     彼則列勝行法者,隻四安樂行是。

     經究竟佛慧者,準序中,究竟佛慧在于開顯也。

     不過實相者,實對不虛也,常住故對不改也,又對無常住對流通動也。

     或雜助門者,且如藏須以事六度,助通須藏助,别于住中須用折體二門為助,圓用前三以為扶助,即其相也。

     或抑者,以大教抑小。

     或覆者,謂覆菩薩實用,權掩于實,随機設教,故雲文寬;漸頓化儀,或兼或帶,故雲事廣。

     但宣二十四字者,經從我深敬汝等至輕慢九字,标也;所以者何下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一十五字,釋也。

     具述因果者,汝等皆行菩薩道,述因也;當得作佛,述果也。

     四、一一一隻是三故者,人一必具三因故,教一必诠三性故,行一行三因行故,理一本理具故,又為前三所依故。

     俱獲大功者,現得六根清淨,以為大功也。

     令合此文者,文旨唯一大涅槃耳。

     不獨五種法師者,或法師行等。

     或冥者,謂毀者但得冥益耳。

     或顯者、信者,現得六根清淨報故。

     或廣者,具足受持故。

     或略者,但聞作佛一句故。

     不專對專者,既是不專讀誦,隻道專行禮拜。

    又圓鏡中問雲:不輕于時,何故但行敬歎二事,弘一乘耶?答:不輕弘經,凡有二種:但行敬歎,即是密說;得六根清淨,具足神通,即是頓說。

    所以前密後頓者,末世之時,增上慢人,惡強善弱,不可頓說,故須漸也。

    如此釋者,與今文殊經旨安顯? 廣略準知者,廣為他說,或但說一句一偈而已。

     大經中禮知法者者,圓鏡引大經雲:有知法者,若老若少,皆應恭敬。

     已獲重恩者,彼經那律章中,淨名為二比丘忏罪滅已,得無生證,故雲重恩也。

     忘犯設敬者,經雲時二比丘稽首禮維摩诘足等。

     不為宣通大小非教者,意雲:若為宣通法華禮俗,乃可違于律文及以梵網所制;若不爾者,必不可違。

    故小乘中,上座不禮下座,況于俗人?今不輕為弘法華故禮,非為弘宣不聽禮俗之經。

     今禮四衆等者,斥古人也。

    他雲菩薩要須禮俗,今問要須一切菩薩悉皆禮俗,而複濟衆何罪耶? 禮尚不受者,更反斥他也。

    今不輕禮四衆,尚被四衆打擲不受,他既不受,濟義不成。

     初正約三四者,謂依三而行四行也。

     疏雲:不受理一者,不輕以一理而毒之,無智不受,故無理一也。

     疏雲比丘即不受人一者,不受彼比丘,即無人一也。

    行一者,一等可知。

     疏本已有善者,本有大善也。

    疏從比丘臨欲下,第三、雙明信、毀果報,又二:先明信者果報,次明毀者果報。

    初信者,又二,如疏。

     經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者,如上法師功德品說也。

     廣對一切者,應對十種三法,如玄文。

    得大勢于意下,第二、結會,又二:初、結會;若我于宿下,舉己昔信佛得益,以勸今持也。

     尚猶堕苦者,謂即雖随從,以信薄故,甯免堕苦也。

     擊信、毀之二鼓者,信即天鼓,以生善故;毀即毒鼓,作遠因故。

     為生、後之兩因者,毀為生因,故堕地獄;信為後報之因,故畢是罪已,複遇常不輕等。

    此是二因之相也。

     經?陀婆羅等者。

    圓鏡雲:?陀婆羅是菩薩名,師子月比丘名,尼思佛是優婆塞名。

    舉菩薩則攝聲聞,舉僧則兼尼,舉近事男則兼女也。

    千佛因緣經雲:思佛等千優婆塞得無生忍,郁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諸漏,心得解脫。

    彼經既無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具秀公以讀。

     疏:舉逆以顯順者。

    此重舉前逆、順文意,成今勸持。

    上是總說今文大意耳。

    謂舉彼時四衆比丘、比丘尼等,以嗔恚意之逆也。

    畢是罪已至得三菩提等為順。

    應知此一段文,唯有勸持、遮毀之相耳。

     次其罪下十行,明信毀果報者,初三行,頌現報;次不輕命下半行,頌生報;三、說是下一行,頌後報;從我于前世下二行,追頌舉信勸順意。

     疏:如牛皮等者。

    大論雲:龍鬓縛身,入水漸急;牛皮系體,向日彌堅。

    初損戒皮,次損定肉,後損慧骨。

    戒、定、慧,如身如體;有相心修,如縛如系;受人天果,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