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九(輔妙樂記)

關燈
在俗得三界出家,進具羯磨竟,得第四果。

    商那和修臨涅槃時,告鞠多言:佛以正法付大迦葉,大迦葉付吾師阿難,阿難以法付累于我,我當滅度以法付汝,汝可精勤擁護世眼。

    鞠多受教,于摩[穴/友]羅國雲集衆會而為說法。

    波旬念言:鞠多教人出吾境界,我今當往壞其衆意。

    乃雨金寶及以華璎,又作白像七寶嚴飾,及為女人端正奇特,舉衆觀視無聽法心。

    三七日之中,乃至無有一人得道。

    鞠多入定觀魔,便以真珠華璎着其頂上。

    鞠多觀知是魔所作,及知佛心令其調伏,化三屍謂人、蛇、狗而為華鬘,謂波旬曰:汝與我鬘深成原施,今還以用相酬報。

    魔大歡喜,舒頸而受。

    至其頸上,乃是死屍,臭爛難近,魔盡神力莫能去之,乃上求諸天及以梵王。

    梵王謂曰:十力弟子所作神變,吾今凡陋,何能解之?汝應卻還求彼尊者,方遂脫免。

    爾時,波旬至鞠多所,五體投地,白言:大德,我娆世間不可稱數,然佛未會以惡言輕辱于我,汝今雲何于天人前而見陸毀?尊者語言:汝大愚癡,而将聲聞用比于佛,何殊芥子以等須彌?魔言:今我由汝故起信心作大饒益,今可為我解是三屍。

    尊者答言:汝于正法更莫娆害,當為汝解。

    魔言:依教。

    即為解之。

    魔還天宮,明日複下,以大音聲普告一切:汝諸仁者,欲得富樂生人天中,及求涅槃第一安穩,當詣鞠多聽受妙法。

    時,突羅城男女大小,聞尊者摧伏惡魔百千萬人,皆共雲集優婆鞠多上師子座,随其所應說種種法,百千衆生得須陀洹,萬千人得阿羅漢,從是已後所化無量。

     如遺教者,彼經雲:汝等比丘,莫壞憂惱。

    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因緣,即當來成佛機也。

     經雲億載阿僧祇者,準此土算經,黃帝為法,數有十等,謂億、兆、京、垓、梓、壤、溝、澗。

    正載此十,各各立上、中、下:下數十萬為億,中數百萬為億;上數萬萬為億,下數十億為兆;中數百億為兆,上數億億為兆。

    餘八例知。

    今經略舉十、中、初、後耳。

     經:餘國有衆生者,橫通十方,為餘國也。

     疏上但寄常住不滅者,上四字在現在文後,故雲寄也。

    即本時他者,即本時他受用土也。

     疏:天人充滿者,且寄别教位,以明今須在圓。

     疏:賢聖位者,具如序中。

    天雨四華,表四十二位真因極果,破惑證真,故雲而散。

    佛上及諸大衆等,名雖借别,義必在圓。

     若淨若穢者,非謂但唯在方便土,亦乃通于淨穢,故雲也。

     經:我智力如是者,明智體也。

    慧光照無量者,顯智用也。

     經雲:如醫善方便者,方便語通,通三世故。

    今且讓為治狂子,為現在故,對過去也。

     釋分别功德品 餘二傍來者,法力在随喜品已下,故雲也。

     疏:四、聞法,如随喜品者。

    論雲:如随喜品說,應知一切法門。

     疏五、讀誦等者,論雲讀誦、持說、書寫等,得六根清淨故,即偏引六根經證(雲雲)。

     疏持者,追指法師等者,論雲:持者有三門示現,如法師安樂行、勸持品等廣說。

    法力、應力、應知,其心決定。

    知水必近者,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菩提故。

     說者,論雲:說力者,有三種法門,神力品中示現:一者、廣長舌,令憶念故;二者、謦欬聲者,說偈令聞聲已,如實修行,不放逸故;三、彈指令覺悟者,修行覺悟故。

     疏苦行如藥王者,論雲:行苦行力者,藥王菩薩品。

     疏教化如妙音者,論雲:示現教化衆生行苦者,妙音菩薩品。

     疏歡難如觀音等者,論雲:示現教化衆生,護衆諸難者,觀世音陀羅尼品。

     疏示功德如妙莊嚴者,論雲:示現功德勝力者,妙莊嚴品示現依過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

    護法,可知。

     一、證者,如經: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乃至得無生法忍。

    餘如疏及記。

     婆娑一十六字者,俱舍疏雲:見道已前,此世俗智常有非得,名法前非得;三類智後,常有得起,更無非得也。

    及入無餘最後心者,謂未來有一類異熟威儀心,作入涅槃心。

    此心未起,常有非得。

    非得此心,名法前非得;此心起已,必入涅槃,便同非情,故無法後非得,無所依故。

    又無生智未起已前,常有非得,名法前非得;此智起已,必定不退,故無法後非得也。

    非無始來恒成熟彼,未舍必起,彼類盡故者,此十六字,為遮非想見惑難故。

    謂唐三藏譯婆娑了,有人頌疏以非想見惑難三藏,言合唯有法後非得。

    其難意者,非想見惑無始來無,法前非得;見道斷已,畢竟不退,于過去見惑,理應合有,唯法後非得,何故無耶?故三藏于婆娑加一十六字,為通此難。

    其十六字意者,謂非想見惑未斷已前,名為未舍;于未舍位,必無有人起未來悲想見惑入過去盡,以未來見惑種類無邊,起不盡故。

    及入見道斷見惑時,于未來悲想見惑即有法前非得,故過去悲想見惑約種類說,不可唯有法後非得也。

     疏若智若斷者,出大品經,如前釋。

    璎珞經雲:初地菩薩入無生中道,第一義谛觀,乃得無生忍也。

     地前至初地成别者,謂外凡聞經入内凡,内凡聞經入初地,為無生忍故,當别義也。

     許屬别接者,此且與而言之,故雲許也。

     況複無文至上下者,一等分于上下,何不依仁王經,一位分為三品耶? 隻是外凡作初地者,應雲外凡聞經作内凡,内凡聞經作初地耳。

     不殺盜者,專不殺等,但是人天因,不可與十信同矣。

     不可将判住行向者,圓住已上皆斷别惑,故不可以十信判住上等位。

    别地前三十心又無斷惑之義,别住前十信又未斷,故不可也。

     語因而失果者,但雲損生,不雲增道,故失果也。

     疏:約法身論生者,皆以法身一番增損為一生。

     得一生實相者,得入、住故也。

     扶律明一乘常住者,彼正是扶今經中常住也。

     起平等見者,依今經起觀,常照一切教法,若大若小,無非平等法界,為觀境也。

     而常分别諸佛化儀者,于平等見中,而複常了諸佛化儀,一一無非先頓後漸,會漸歸頓等。

     前分别門者,意雲:從佛說是諸菩薩前名授記段,從此下名領解段。

    何者?若約聞說得益酬思義邊,應在授記段接,故為授記段内第三文;若從所表義邊則屬領解,既涉二途故雲亦是。

     薄修行願者,明諸聲聞三周及聞本門已,亦修淨土之行,故雲薄也。

     别立品目者,始從無生忍,乃至八世界,諸位不同,故以次第及番番等而以喻之,故雲分别功德品也。

     疏:初二行頌時衆得解者。

    此是諷頌之偈,非重頌于上文,但是通述領解耳。

    次九行亦是頌上分别耳。

    後八行亦爾。

     經昔所未曾聞者,隻今迹門亦未曾聞,何況已前也。

     無領記後猶屬正者者,意雲若準迹門,三周正說及授記已前,所有聞經無不皆屬流通故也。

    今品亦爾,所以彌勒領解偈後盡屬流通也。

     疏:因功得微密者,随喜但在内解,互用未彰于外,故雲微密也。

     疏:複須外護者,嚴王為二子為外護,普賢專自為外護,三七日行法華三昧人也。

     疏:一念信解者。

    謂信即實而權,即權而實,即非權非實。

    又信内心、外色,若依,若正,心、佛、衆生,皆無差别,無非法界。

    故名一念信解也。

     疏又信佛法等者,初是俗谛;不得下,真谛;而見一切法下,中谛;即一下,融通。

    疏亦是行于非道下,亦先明三谛;次無所有下,結意融通。

     言行于非道,通達佛道者,謂觀九界,令趣佛法界也。

     行于佛道,通達一切道者,隻于佛界通達一切界,佛外無法,故達即妙用也。

     疏:不得佛道等者,法界無名故。

     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者。

    大體隻令達今不異昔,昔不異今,權不異實,實不異權。

    何以故?不出一念故。

     實位彌下者,以易得故爾,以第七信鐵輪正位。

     此中則局者,知遠本故,顯實理故,故得為能狹之本。

     中證不殊者,明别教豎論般若,向後方修,登地乃證,已同圓故,非所狹之限,故今除耳。

     具在玄文等者,玄文雲:若實過釋迦壽者,即過釋迦塵點為喻;若實成者,即以四百、三百、二百、一百塵點為喻。

    廣說如彼說。

     直謂始終一揆者,謂因果無二,故雲一揆也。

    經解其言趣者,言謂言教,趣謂三身三谛之理也。

     疏今品具之者。

    經文既互解其趣,即是善其方言;若通,即能敷說,故雲具之。

     縱有氣分者,别人至回向時,方有中觀氣分,故雲不順中理也。

     方便觀成者,别人空、假二觀,為入中方便,至回向時,二觀方成也。

     後心能見帝網之土者,别人回向後心中觀成時,方能見耳。

     是則一心一切心等者,具足應雲:于一心中見一切土,一切土中見一切心,全心是土,全土是心,心土不二,心土宛然。

    又于一身中見一切心,于一切心見一切身,身全是心,心全是身,身心不二,身心宛然,常空假中。

    又一心即法界,一土即寂光,由得理谛,故能互具。

     十方諸佛身中現者,此屬于自,遍見屬他,即是自身佛現故也。

     不了此境,自尚成他者,若稱今所立不思議,始終唯一佛法界,以違真如故,隻成六道之心,故成他也。

     複了宗旨者,今文以圓融三谛為所觀境,一乘妙觀,觀于久成,身土不二為宗也。

     衆别兩行者,謂四重十三篇也。

    衆行從三十下在,是衆行法也。

    前雲下篇三品者,是五篇中三十波逸提下三篇耳。

     尚事理雙美者,十種戒中,前四屬事,後六屬理也。

     但此土器劣者,如梵網經本有六十品,什公盡将來此土,大乘機劣,将置舫上,舫漸重欲沒,上除即輕,唯誦得心地一品而已。

     開遮輕重者,如十重、四不同。

    若大乘妄犯濟物,一向則開。

    又如大開壞生等,于小則遮;兩舌贊毀,小輕大重。

     緣體者,小乘受戒,須具十六緣,方得受戒。

    如年滿二十,結界如法等。

    大乘隻以有心者為緣體者,小乘以非色非心為戒體,大乘以心為戒體。

    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制緣者,小乘因事漸制,初如須提那子等;大乘護心頓制也。

     舍義有無者,小乘行許七遍,大乘唯有受法,無舍法也。

     坐次分者,在大乘、小乘,各有坐次。

    如在大布薩坐,依菩薩律儀;在小,依小法事等,及開小、憂小等。

     忏法天隔者,小乘犯四重,但許孚悔,罪仍彰果。

    小忏五篇不等,大乘許悔重,見光、見華,罪便得滅。

    又大乘四十八輕,對首一同。

     七衆同否者,如大師菩薩戒疏,每一條皆雲:大小乘俱制,七衆同犯。

    亦有不共制,有不同犯等(雲雲)。

     而迷觀道者,意雲執小教人,而迷大乘觀道也。

     次以位行驗者,為是實得,為是上慢等。

     鳥鼠者,出百喻緣經,即蝙蝠是。

    謂鼠又能飛空,言鳥複能潛穴。

    彼譬毀禁之者,身挂方外之服,如道;心遊四趣之穴,如俗;道俗俱非,類如鳥鼠。

    今借比丘稱大乘者,趣無歸;執小教者,暗于大小觀相。

     疏都是十信位前者。

    此依今經現文以判。

    若據對三慧,則五品兼于十信;以諸文中,五品對聞,慧屬外凡。

    今應存于進、退兩釋。

     經多羅樹者,聲論雲:梵音多羅馥力。

    多羅,此雲重;馥力,此雲樹。

    樹高七尺,葉似芭蕉。

    正法華中亦雲七多羅樹,皆雲四十九尺。

    此聲論古人相傳雲高七仞,其實高者七、八丈,形似棕榈,華如黃米,子大如針,人取食之。

    應依論文有據為勝。

     經雲:須曼者,具存梵音,名蘇末那,此雲善稱意華。

     經雲:瞻蔔者,具存梵音,名瞻博迦,此雲黃華。

    西域多林,華小而香。

     龍?者,因龍舐而得華,故名龍舐。

    在香山無熱池側。

     經雲:薰油者,薰謂香草。

    然彼土多取諸雜香華及諸香草,和苣藤為油,名為薰油。

    苣藤為麻也。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