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九(輔妙樂記)

關燈
中,兩亦雙非二見,準上諸教句中,結入二邊。

    兩亦雙非,尚堕二邊,餘二單句,任運自堕。

    其複四見與具足四見,凡屬有見及兩亦句,悉入有邊;凡屬無見及雙非句,悉入空邊。

    此三種四見,既俱堕二邊,今皆非之。

     四教四門者,此示單四句相;門門四門,此示具足四句相也。

     一一悉中,複有四悉者。

    如世界具四者,釋論雲:陰、入隔别,是世界;因緣和合故有人,是為人;正世界破邪界,即對治;聞正世界得悟于理,即第一義。

    為人中四者,雜業因緣得雜觸、雜受,即世界;于一事中,或聽即為人,或不聽即對治;無人得觸,無人得受,即第一義。

     對治中四者,藥病異故,即世界所治之人,即為人能治人。

    藥是對治實性,則無能所治,即第一義。

     第一義中四者,四句皆實:不同,即世界;佛得理善,即為人第一義;能通,即對治;言語道斷,即第一義。

    三教各四,并皆是權。

     故别具足,更須非之。

    圓門等者,一切諸見,總結成有,故雲圓等,況别教存複具耶? 初明機相等者,以四悉檀接八萬四千法藏,今文明久遠,四悉接本迹二門八萬四千法藏也。

     一一悉中,能所皆足者,隻是感應具足耳。

     疏:各得增諸善根者。

    如藥草喻中,二乘增長有二,今亦準彼:一、當位增諸善根,二、遠趣佛果增長也。

     疏:因緣譬喻者,前三後一因緣也。

     消經而已者,今依圓教,四悉消今經而已。

     要因煩惱而得有身者,且約由煩惱感得此身以答。

    究而言之,亦由于身而有煩惱。

    但是随前機宜作此說,即是無前後之前後也。

     廣如玄文料簡者,為人、對治,各具二悉;傍、正之殊,故分兩别。

    何者?以生善中,生善為正,治惡為傍;對治中,破現惡為正,生宿善為傍(雲雲)。

     疏:憶想者,謂有觀慧,依理名為憶;未見中理,但名為想。

    四悉皆雲種種者,權實雙明,故雲種種。

     第一義通初者,以第一義治惑落邊而生于解,訖至等覺,猶名憶想。

    若别而言之,入真已去,任運流入,不複更受憶想之名。

    今文須具通、别二意也。

     且約大同者,證真同故,觀苦忍故,故雲且約也。

     疏:我坐道場等者。

    大論雲:我為衆生求菩提時,了無一法。

    實意正雲不得一法。

     而皆入實者,以實外無法,故雲不虛也。

    大論雲:如佛所說,我坐道場時,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兒,誘度于一切(雲雲)。

     經我本行菩薩道者,法華論雲:以本願故,衆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雲未滿,非謂菩提不滿足故。

     複倍上數者,論雲:示現如來常命方便,顯多數過上數量,不可數知故。

    亦不雲是因以況果,故須用今意以消經也。

     名藏義通者,旃延所說,本在于藏,彼大士結滿于通,故雲義通也。

     是滅生之滅者,意雲:唱此寂滅,令衆生滅于煩惱,方稱寂滅,故雲也。

     即生之滅者,意雲:若雲,即簡生滅。

     還指于生者,若已了者,即生是寂滅,衆生聞此,即不修道,故須唱滅。

    此簡異前也,不須唱言滅也。

     以寂照為妙覺者,彼經雲:如來無色無心,而寂照一切法。

    自佛已下,一切菩薩照寂。

     以通初後者,今借照寂,寂照之名,通于六即位也。

     此約事理者,離非生非滅,是理也;亦有生滅及迷解等,約事也。

     大經師子吼難等者。

    難言至他耶者。

    問意雲:慧能斷惑,何須用定?舉偏、别之難,以研圓融之說。

    何者?惑者鹹謂煩惱與智慧,其猶水、火、怨、賊,須修智慧,故破煩惱。

    自别教已還,莫不如此,故師子吼狹。

    此設難研于異聞,即消疏中智慧能破,佛已圓破。

    何者?智慧?何者?煩惱?蓋是法界之解惑。

    解、惑同體,無二、無别。

    若惑時舉體是惑,惑外無智慧,何所論破?故雲:誰有智慧?若解時舉體是解,解外無煩惱,複何所破?故雲:誰有煩惱?經言: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出法界外,更無有法;出外,有非法界。

    故舉明時無暗,暗時無明,喻此圓法。

    此即消疏中為到故破已下文也。

     凡夫能破者,佛意正言凡夫智慧全與惑俱,即是常倒煩惱也。

     若不倒破,初念應破者,起修之始智,名未到等。

     定慧共别者,謂定慧共能破為共,定慧各能破為别。

    此中不須立無因句,又四句皆約定慧以明不到耳。

     應法恒爾者,以法報為應體也。

    以法報偏故,應體亦偏,故雲恒爾。

    故舉喻雲:如刀有能研之切,刀與研法,常存無改。

     具身多少者,約四教五味,明三身有滅不滅多少不同,且如别教次第具三身,餘則準知。

     具如止觀等者。

    若從益物約行,四益圓融,非無次第。

    必已生善惡居先,未生善惡居次。

    皆先滅惡,次明生善。

    故于四念,勒而觀之。

    粗惑浮疏,細惑沉隐。

    故分已生未生之别。

    先以三觀,勒觀已生,令速不生。

    又更勒令未生不生。

    是以粗惑任運先除,且得名為已生不生。

    入六根淨,進修三觀,複伏細惑,名為除斷。

    粗惑前去,真谛先成,即名真谛。

    為已生善,未得假中,名未生。

    故勒精進,竭力盡誠,令未生善,速得開發(雲雲)。

     但除現計者,陰是現生,除計名滅,故雲可知。

     中滅變易者,中道滅變易,二土煩惱假觀,接在此中也。

     常無常等者。

    謂用常治無常,無常治常,令于常及以無常,皆達非常非無常之正理,故雲不近。

    餘樂等句,準此可知。

     疏應身非滅,現滅易解者。

    應依于法,故非滅;不生難遭,故現滅。

    即是其相。

     疏:是故如來至唱滅有益者。

    應雲:先歎佛難值;次從斯衆生下,正明有益。

    初又二:初歎難值,次釋難值。

     疏:滅于見思者,此應具明五住之惑,而但雲見思者,略耳。

     疏:種善根者,具含真中二種善根,方得見于三佛也。

     經雲:皆實不虛者,一、三世益物不虛,二、非生現生,非滅現滅,益物不虛,故雲皆。

     疏上未來文少者。

    以未來文少,将常住不滅四字釋現在文,故不别出。

    第三段上分文,則雲三世益物。

    釋中但釋過、現二世,未來四字則在現在,非滅現滅段中耳。

     疏雲:過去文為二者,上本為二:初、出執近之情,二、廢近顯遠。

    今不譬執近情。

    上廢近顯遠又二,如疏引。

     疏:今具譬之者,上機感,又二:先機,次應;今如有良醫下,先譬應也。

     前之三種者,前一屬斷見外道,後二屬常見外道也。

     若釋大經曉八術者,彼經雲:複有明醫,曉八種術,善療衆病,知諸藥從遠方來。

    △此譬佛應世也。

    法身地起,應義同遠方而來,佛非三界之徒,所以稱容也。

     ○是時舊醫不知咨受,及生貢高輕慢之心八術者,隻是先用無常等四,治于凡夫外道邪常等四;次用常樂等四,治二乘無常等四之病耳。

    廣如大經中明。

     無明本有等者,此是即法性之無明,損于三身,由被損故,名為不複。

    今還令見即無明之法性,方名複本也。

     三、明居極者,宿命、天眼、漏盡究竟之三,故雲居極。

     疏深知二谛者,雙遮雙照,故雲深也。

     疏:聰達者,歎良醫德。

    智慧在耳曰聰,在心曰達。

    喻佛一心三智,天耳佛眼也。

     疏:如明練方藥者,更助一釋。

    方謂佛教,藥喻谛理。

    識教達理,稱為明練;應機設教,皆令悟理,如善治衆病也。

     惡複别屬者,意雲惡屬底下惡,衆生不通于善,所以專惡,不得入于正因;若語十通心所,即接惡也。

     為讓前後者,隻是緣因居中,讓于正了,是故十信具足三因,但名緣耳。

     以正從傍者,性中三因緣了為傍,緣中正了為傍,了中正緣為傍也。

     為欲望昔等者,謂由昔聞一句法以為了因,由此之力得至今日,此因開發名為了因也。

     修性不二者,以修了性,以性發修,修無所移,性常寂爾等(雲雲)。

     聞衆怪說者,謂聞他說二乘不作佛,無情無佛性等,如此說者皆不當理,故名為怪也。

     法數增減等者,應一切法上論其增減,具如玄文十妙及以境智離合不同以論增減,今文且約三因在、性在、修顯在以論也。

     與奪他釋者,與而而言之,則前三教名同體異;奪而言之,但有其名,無二因之體也。

     疏:入十善法者,仁王經意也。

     疏以有事緣至應化等者,第二、譬施化所宜。

    上所宜本又二:初、施化所宜,二、得益歡喜。

    今但譬所宜,不譬歡喜。

    上所宜又二:初、非生、現生,二、非滅、現滅。

    今但譬非滅、現滅,以有事緣遠至他國,即非滅、現滅。

     疏:諸子!于後至現在益物,又二者,譬上第二、現在益物。

    上本二:初、明機感,二、明應化。

    今此亦二:初、諸子飲毒譬,譬上機感。

    上本二:初應,次機。

    今飲毒等,即但譬上機;飲毒,譬上德薄垢重。

     宛轉于地者,退大輪回,如宛轉堕在三界,名于地也。

    又準譬喻品中,亦應宛轉見思、無明二地,今且宛轉見思地也。

     疏是時其父下,第二、譬上第二、應化。

    上又二:初、非生、現生,二、非滅、現滅。

    今具譬之。

    今初,譬非生、現生。

    上本二:初、現生,二、得益。

    今具譬之。

    諸子!飲毒下,第二、譬現生得益,即是從如來所演經典下是也。

    上本二:初、現形、聲,二、得益不虛。

    今此亦二:初、飲毒下,譬形、聲,二、得益;不失心下,譬得益不虛。

    今初,飲毒下,譬形、聲,二、得益,為二:初、譬上形、益; 大小二:初者,從大通佛所本結大,後退取小,以小接之為一初,中間唯為結小緣為一初,成熟鹹在法華,故雲一也。

     疏雲:為是人非滅唱滅者,過去唱滅也。

     疏雲:見聞佛出,皆有喜敬者,如大集經雲:首陀婆天唱如是言:是劫當有六萬佛出。

    衆生聞者,心皆歡喜。

    及此經明大通佛出,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皆是喜敬事也。

     經善安穩歸者,大論雲:佛從安穩道來,名如來。

    今雲善安穩歸,歸即來也。

     二、通三别者,如七重二谛,通于四教;五重三谛,唯在别、圓,不論藏、通,故成通、别。

     疏:父見子等下,二、譬聲益,為二:初、依諸經,方譬受請;而作是言下,一、譬說法。

    此有勸誡:初、而作是言下,勸門。

     從人從時者,明今師判五味教,一從聲聞人漸次經曆而得五味之名,在華嚴時全生如乳等,從時可知。

     香不可見者,非眼所得故,又定屬福,故雲功德,即是道香德風薰一切也。

     疏中觀如合者,證中時三觀具足如合也。

     故舉共别者,共謂共二乘為漸,别謂不共獨在菩薩及以佛乘即頓。

    速除苦惱下,二、是誡門也。

     疏:其諸子至不失心下,第三、譬上得益不虛。

    本有三:初、标不虛,二、釋不虛及結。

    今但譬不虛。

     疏上現滅中有二者,今初,譬非滅現滅。

    上本二:初、明本實不滅,二、明非滅唱滅。

    無有唱滅之由,由但在第二唱滅利益章中。

    今譬,先明唱滅之由,不譬第一本實不滅。

    今初,從餘失心下,譬唱滅之由,即第二章中廣釋有便起憍恣。

     如付法藏者,隻是四依,展轉付屬,流通未來也。

     或取大聲者,彼經雲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聲遍滿乃至有頂,随其類音普告衆生,大覺世尊将欲涅槃等。

     或用神通者,亦如大經中明金棺乘空,徐徐而行,于俱屍那城,出入四門,繞城七币,普示一切,令增哀慕等。

     疏:明合譬者。

    上開譬有二:初、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應化;二、治子實益譬,譬三世利益不虛。

    今具合上二譬。

    今初,合三世應化。

    上文有三,今但合過、現。

    從亦無有能下,二、合上第二、治子實益譬不虛。

    已上并是依左溪科文具錄也。

     疏:如優婆笈多者,笈多即鞠多是。

    付法藏傳雲:佛在舍衛給孤獨園,時有尼幹,名曰薩遮。

     ○此鞠多前身也。

     ○佛記之曰:我滅度後滿一百年,此人爾時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慧燈獨照,廣化衆生。

    及佛滅後,其反生長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