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九(輔妙樂記)

關燈


     理通者,始從凡夫、二乘,乃至極果,體無二故。

     法通者,謂修行法,故雲修途必詑于初步,是知發足即踐寶所之路矣。

     方釋妨者,不同古人三身定計,先識通已,方顯今别三身互融。

     疏大經舉三譬等者,彼經長壽品雲:譬如一切諸常法中,虛空第一。

    如來亦爾,于諸常中最為第一。

    二、譬如四河者,彼品又雲:如八大河,一名恒河。

    △流入東海 ○二名閻摩羅,三名薩羅,四名阿夷羅,五名跛提。

    △已上四河,雖亦稱大,望餘四河,但成小河,并是恒河眷屬,俱入東海。

    疏中具四河,不雲八者,意以四正河接眷屬。

     ○六名辛頭△流入南海 ○七名博叉。

    △流入西海。

     ○八名悉陀△流入北海已上注解,并舊婆娑論。

     ○是八大河及諸小河悉入大海,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虛空壽命大河,悉入如來壽命海中,是故如來壽命無量。

     三、阿耨達池者,彼品又雲: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如來亦爾,出一切命。

     ○四河,如前列四正河是。

     疏:迹本深廣者,謂俗谛理極名為深,具恒河沙三昧為廣也。

     且約次、不次者,即總而别,故有前文寄次第三谛以明本迹;即别而總,故有後文一心雙非、雙照不次以明本迹。

     即總而别者,由于最初證得三身為總,從實成後,垂三身化,故雲即總而别。

    來至今經,開迹顯本,複雲即别而總也。

    言總者,隻是一心中具三身耳。

     勝翻成劣者,他人但以法身為今釋迦本者,則今釋迦久成之勝,同衆經之劣。

    何者?以衆經皆說法身故也。

     指注雨譬者,示現種子無上,說雨譬喻。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無上,豈過此也。

     指大通事者,論雲:說大通智勝如來本事等。

    釋曰:由大通佛所聞法,發弘誓願,行一乘行,由此行故,今日得至寶所矣。

     指化城譬者,論雲:三者、增長力無上故,說商主譬喻。

    釋曰:由于化城接引至寶,所增長力無上,豈過此也? 指系珠譬者,論雲:令解無上,說系寶珠譬喻。

    釋曰:親友今日還示昔珠,故雲無上。

     指多寶現者,論雲:示現諸佛實境界,種種寶間錯莊嚴。

    塔者,示現如來舍利住持故。

    無量者,方便示現一切諸佛國土清淨,出世間無上善根所生等。

     指髻珠譬者,論雲:示現無上,故說髻中明珠譬喻。

    釋曰:如經此法華經能令衆生至一切智,先所未說而今說之等,無上豈過此也? 七者、示現教化衆生無上故,地中踴出無量菩薩摩诃薩故。

    釋曰:如經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乃至悉是我所化等。

     八、成道無上者,三菩提,如前引論。

     九、涅槃無上者,謂父去還來,表滅非滅,即是涅槃無上。

     十勝妙力無上者,以經力大,能令衆生皆得入實故。

     即正經之殘者,慈恩至此,或将壽量為流通,或不屬流通,即名為義殘,分别去為文殘,廣破之。

     疏:佛旨論誡者,說章意也。

    旨,謂意旨也。

     疏:奇特大事者。

    大論雲:為尊重法故,殷勤至三。

    今佛誡有五,請者至七。

    若非奇特之事,豈能殷重頓越常儀? 疏:非告誠實者。

    佛昔于七方便人言虛意實,且從言虛邊雲非告耳。

     若對果門者,此中應具辨三語:以本實為自意,今迹門為随他,本迹相望為自他;若約迹門為自,三教為他,相望為自他也。

     疏:不知過去無央者,應雲不知過去益物,久久遠遠不絕,現在遍滿法界,未來永永不窮等。

     疏:秘密者,注家雲:無始之壽,晦而未彰,故曰秘密也(雲雲)。

    藏法師雲:實長現短,目為神通。

    亦反本還源,稱之為力也。

     疏:一身即三身者,即一身即三身,法華之前未曾說,故名為秘;三身即一身,以本證得,衆所不知,故名為密也。

     疏:三身之用者,以本地三身為體,迹門三身是用也。

     疏:通是無壅者,由中道實慧,稱法界之境,故無壅也。

     疏:于諸教中者,諸教通前四味也。

     更約今昔簡者,昔謂本地三身,今則迹中三身也。

     及以漸教者,方等、般若也。

    今正明本地三身,故不得用此三釋漸教中三身也。

     法忍菩薩尚自須聞者,疏中雲:他方菩薩已得無生忍者,自應得聞。

    記意雲:今經明常與餘經異,于此菩薩亦有此謂,此土曆五味來者亦有此謂也,唯除地湧菩薩。

     後果得之者,後于一部法華經中有此四字也。

     非寂光外别有娑婆者。

    問:娑婆世界即是寂光,何不直雲常在寂光,而雲常在娑婆耶?答:娑婆者,以因時于此所行因成果,隻于處垂應衆生,但始終不離娑婆,故示衆生迹垂之所,不雲寂光耳。

     疏:知其始末者,謂發心為始,得一切種智果為末。

     非無近果者,謂七方便人俱有果報故。

    今望圓佛,始從人天乃至圓人等覺已還,俱名華報,唯妙覺佛為果報也。

     其土既爾者,除寂光、法身之外,餘三土等皆名業報。

     人天乘通名緣因者,人天中雖有通大地中慧數,未能破惑,但屬緣因耳。

     疏:二、佛現壽者,劣應有量,勝應無量也。

     釋簽者,彼明發菩提心,名為佛界。

    破戒堕獄,于彼感佛,則是地獄有佛界機,良由近發佛心強故。

    又如地獄強,名地獄界。

    乘宿稱一句了因,感于聖應,即地獄界有佛界機。

    互有餘八,廣如玄文第六卷初明之。

     則可引類而已者,意雲:若指往昔燃燈亦有生法名字不同,今日釋迦亦有生法名字不同,可相類而論,于豎不得即指燃燈為釋迦身也。

     種種食者,資身具也。

     種種形者,十法界不同也。

     種種相者,端醜不同也。

     種種修短者,如為瞿師羅長者現三身等。

     種種根者,利鈍不同也。

     種種生者,果報不同也。

     種種業者,因不同也。

     大經佛性有五名者:師子吼,亦名般若,此二屬慧;亦名首楞嚴、金剛三昧,此二屬定。

    佛性通定慧。

     望自身壽即橫者,以分身在十方,皆現壽命不同。

    如應持菩薩往東方問彼佛壽,彼佛令還問釋迦。

    阿難解雲:如我解佛所說,彼佛即是釋迦文是也。

     彼玄文壽命妙中者,彼文雲:迹不同者,三藏佛父母生身八十二盡,身灰智滅,畢竟不生。

    通教佛弘誓之身,化緣若訖,亦歸灰斷,滅已不生。

    此兩佛但齊業齊緣,不得非長非短之慧命,不能作長短大小之壽命也。

    别教登地破無明,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一身湛然安住,無量身百界作佛,亦示九界身,得論年紀大小,大即大乘常壽,小即小乘無常之壽也。

    圓教登住亦如是。

    此等皆因中菩薩非常非無常,能作常無常大小之壽,況後心乎?況妙覺乎? 自以三身而優劣者,法身為大,般若為次小,解脫為最小,以随機所現也。

     今師三釋者:一、約理藏釋,二、約行因釋,三、約真伊字義釋也。

     以今準昔,亦複如是者,中間皆已開迹竟,方得雲雙林,是示現滅度,為益物故爾。

     疏:清淨等者,謂根熟者為清淨,未熟者為不清淨也。

     疏:悉入法律者,謂大乘教法,诠量輕童,令衆生入,依而行之。

     疏:轉無上輪者,即醍醐法輪也。

     疏:性行合空者,合于畢竟空也。

     疏:令他得入至要者,唯圓實道為至要也。

     疏:彼将墜惡道者,一、退堕凡夫三界為惡道,二、堕二乘地為惡道。

    又但是未破無明,俱名惡道也。

     但引因類本者,此由疏中隻是引彼地前樂小,久行因位,類今本門樂小,非即是今本門樂小之人。

     疏:下文雲諸子幼稚者,恐誤。

    此是上迹門譬說之文,或當指于不肯服藥之人為幼稚耳。

     圓人賢位者,從五品已上,俱名賢位也。

     經雲我少者,少字去聲呼,但雲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等,不說爾前,故雲我少。

     疏如迦旃延子者。

    大論雲:彼迦旃延子所說,菩薩觀知淨飯王後,能懷菩薩從兜率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

    △從于中陰将入胎時,知是父母,不生嗔恚愛,知依父母生身得道位之正慧也。

     ○及出胎已,行于七步,口言:是我末後之身相。

    師占之曰:太子具足之三十二相,在家當得轉輪聖王,出家當得成佛。

    漸漸長大,見老病死苦,厭患心生,夜半出家,六年苦行。

     疏如華嚴、大經等者,華嚴雲:在母胎中,常演說法。

    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釋、梵、四王,皆來集會,悉令獲得無量神通、無邊智慧。

    菩薩處胎,成就如是辯等勝用。

    大經雲:閻浮提林微尼園,示現從母摩耶而生。

    生已,即能東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羅中最尊,最上!南行七步,示現欲為衆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現生盡是最後身!北行七步,示現已度諸有生死!四維七步,示現滅四魔而成正覺!上行七步,示現不為不淨物之所染污,猶如虛空!下行七步,示現法雨,滅地獄苦,令彼衆生得安樂!然華嚴亦行七步,大經亦爾。

    入胎恐繁,不錄。

     疏:萬德種智圓明者,萬德緣因滿,種智了因滿也。

     大小仍存者,如方等中,一邊斥奪于小,一邊複有新得小益者,俱得大小之益,故雲大小仍存。

     五分法身義同生身者,以五分身者,生滅身上同生身滅也,勝應則生身同法身不滅也。

     如今之說彌陀等者,由釋迦說有彌陀,衆生則念,故成釋迦之事。

     及彌陀事者,由生念故,即是顯彌陀之弘誓念,念者生彼,故成彌陀事也,故雲說兼自他矣。

     如一衆會者,或集十方佛共熟一機,或一佛熟多機,等往十方等亦爾。

     非直現土者,謂一一土中一切身,一一身中一切土,一一土中一切土,一一身中一切身,重重互具,而相融入,所謂刹說塵說,大小無礙(雲雲)。

     疏示己、他者,文中阙釋。

    示己、他身,應雲:現勝、劣應,是示己身;現餘九界之像,名示他身。

     通别二人至一實者,通别俱堪接入後教中道,故雲一實。

     當機為實者,在法華為當機也,法華前未名當機也。

     于踴出衆,非虛非實者,久已證,故不同今日之虛實也。

     自欲得故者,如神力品初,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而供養之等。

     此虛彼實者,我于餘國作佛,得聞是經,即是彼實也。

     于有退者,如法師品,聞一句一偈,皆與授記,當得菩提是。

     影向至有實者,隻是影向前機,同虛同實耳。

     于迷教者者,斥弘經法華人也。

    若迷今迹本二門大旨,作餘解釋,故無前品重之益矣。

     以橫例豎者,以藏、通二人俱入真谛為橫,舉此二教入真,例于初入、次入等,隻成橫例于豎。

     疏六句顯應身至法身者,從如來如實知見至如來明見等,此是應身,如來即是久成法身。

    故此六句皆雲如實知見等,即是于應不離法也。

     非實等四者,從非虛非實、非如非異至如斯之事四句,其義則同。

    下二句,論雲不如三界見于三界者,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凡夫不見,故經雲如來明見,無有錯謬故。

     無非法界者,寂光土也。

     法身常住者,常身所依,故雲如實也。

     中境不出三界者,應雲不出二種三界,且從重說。

     别指二土者,同居方便也。

    變易且在方便,實報已破無明,為五住退出故且論。

     故一切見唯結成有者,諸外計四句等,俱屬有句。

     但成别俗者,今此有無,成别出假俗谛之句,故雲幻有。

    幻有即空,皆名俗也。

     空無所起者,即色是空,故無所起也。

     況複單?複具足者,單四見者,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

    複四見者,謂有有有無見、無有無無見、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見、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見。

    具足四見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見、無有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見、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見、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見。

    其單四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