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九(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善男子,我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恒,清淨不變故,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乃至不如三界見于三界等故。
彼此雖俱約三身以釋,皆指過去報壽為長,題今壽量品目也。
等是。
至為乘始者,且以在初為始折之,若據部中融通,複何始之有? 說大經時者,如大經三十六、四十文廣明也。
乘妙中說者,即位妙所乘也。
乘有教、行、證,五品乘教至十信,十信乘行至十住,十住乘證至妙覺,妙覺即乘終。
十住真位謂乘始,五品六根似位亦乘始也。
此違論文者,論具明三身,以釋今品也。
疏:竺道生者,圓鏡引雲:夫色身佛者,皆應現而有,無定實形。
形尚不實,豈有壽哉?此約化身明壽不實也。
然則萬形同緻,古今為一,古亦今,今亦古矣,無時不有。
○三世時也。
○無所不在 ○十方處也。
○若有時不有,有處不在者,于物然爾,聖不爾也。
△此法身無生滅,衆生見生滅也。
○是以極談長壽,言伽耶是也。
△此牒長短也。
○伽耶是者,非複伽耶。
△此用長壽破伽耶。
伽耶四十年,長壽無量劫。
不離伽耶有長壽,伽耶亦是無量劫也。
△伽耶既非,彼長何獨是乎?△此用伽耶破長壽。
不離伽耶之短,别有無量劫長。
伽耶既非長遠,壽量豈獨劫也?△意雲:法身非長短矣,長短斯非。
△以伽耶之短,為久遠之長,則非遠。
指久遠之長,即伽耶之短,則非短。
故言長短斯非。
此雙忘。
△長短存焉。
△即短是長,化諸菩薩。
即長是短,為化凡夫。
體非存忘,而修短兼,故雲長短存焉。
此雙照也。
△雖此注釋不及記家一一對消,故今不用此釋,但述令知同異耳。
故說佛慧彼此悉同者,華嚴、方等、般若,圓與今同也,此亦未暇簡于兼帶也。
引春秋事者,在六國時,謂韓、齊、楚、魏、燕、趙,并秦以為七雄。
趙将伐燕,蘇代為燕語趙王曰:臣從外來,小蚌出曝,而鹬啄之,蚌合狡其嘴。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得蚌。
晡,蚌亦雲: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見死。
鹬乃并為漁父所得。
今趙、代、燕久以相蔽,臣恐強秦為魚父也。
願王熟計之。
趙王乃止。
彼以暗散與止觀相扼,如趙伐燕,任之無益,須更别教破其暗散,如蘇說趙。
故雲但借相扼之言耳。
使常、無常家者,前三師明常,後二家明無常也。
疏雲彌陀是也者,阿彌陀,此雲無量壽,彼是勝應之身,機息應謝,以觀音為補所耳。
即是實有量,言無量也。
乃感四佛者,四方佛也。
水山斤者,能知水計解數,山知起斤數,知地塵數空界,知其大尺數量也。
還攬此三分為四句者,于一身上皆具四句,隻更加一亦常亦無常句耳。
曉長本已者,長本是事,了此事已則識遠本,法性之理平等無二,故無複長短。
疏雲:法華略明常者,且約迹門開權為正,故言略耳。
名異義同而為多并者,涅槃明佛性,佛性得稱常;法華明一乘,一乘豈非常?涅槃明三德,三德故是常;法華衣、坐、室,三法豈非常? 疏雲:為一明一者,為一圓機,明三外一圓乘耳。
一乘共别者,勝鬘一乘共部,屬方等故;法華一乘别部,屬醍醐故;餘味亦爾。
疏雲:華嚴寂滅道場者,經雲: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舊經稱菩提場為寂滅道場。
大經雲:佛告迦葉菩薩:我于往昔作婆羅門,修菩薩行,住在雪山,唯食諸果。
食已,系心思惟坐禅。
時有一仙天子,謂帝:世有大士,為衆生故,修諸苦行。
設見珍寶滿此大地,不生貪着,亦不願求生于天上。
唯願一切得受快樂,清淨無染,志求佛道。
釋提桓因語言:大仙,菩提之心,難發易壞。
我今要當自往試之。
即自往身,作羅刹像,去其不遠,而便立住。
所現形人,甚可怖畏,宣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我聞是已,心生歡喜,如渴乏人,遇清冷水。
即便前至是羅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所得是半偈?是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之正道也。
然汝所說,名字不終,義亦未盡。
汝今為我說此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
羅刹答言:我今定為饑苦所逼,實定不能說。
我即問言:汝所食者,為是何物?羅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所飲者,唯人熱血。
我複語言:汝但為我說是半偈,當以此身奉施供養。
羅刹答言:誰當信汝?我即答言:梵、釋、四王、諸佛、菩薩能證是事。
羅刹複言:汝若如是,當為汝說。
我時即脫所著塵皮,為此羅刹敷置法座,白言:願坐此坐。
乃于其前叉手長跪,而作是言:唯願和上,善為我說。
羅刹說言: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我于爾時深思此義,然後所所,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上高樹,自投樹下。
爾時羅刹還複釋形,頂禮我足,忏悔罪咎。
善男子,我于往昔為半偈故,舍棄此身。
以是因緣,便得超越是十二劫,在彌勒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疏雲大經超九劫者,應誤超九劫。
如婆娑所叙,釋迦為菩薩時,遇底沙入火光三昧,翹一足,忘下說。
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偏無等。
說偈贊歎,經七日七夜,由是得超彌勒九劫。
更令短促者,亦應更雲已聞開權顯實竟。
縱更有一機宜,聞說于三,豈可令前會不成耶?顯遠亦爾,雖不輕說迹,但叙往昔通經,不可更令釋迦遠壽而同于短。
此答無方之問,應知迹本二門,無有不會也。
故雲前諸義壞者,亦應更雲非但道同義壞,亦乃會三顯遠,其義不成。
何者?亦應猶佛道不同置,令二義不立,故雲諸義壞也。
疏雲是我方便者,意雲會三歸一,開近顯遠,皆是方便以為物機,諸佛鹹爾,非獨釋迦,故雲也。
不必長短悉齋者,如玄文雲:一切諸佛,不必要如釋迦過五百塵點。
明其壽量,或過或減,或有全無者,但雲近成,隻指開權顯實為本,顯本是同壽,不必要須齊等。
約近迹應等者,隻是本時初一番體用俱名遠迹,中間體用俱名近迹,長短随機不可一例。
亦有本近迹遠者,此約體用說者也。
何者?說證法身,其義未久,名為本近;說應經曆,則是迹遠。
诠教也者,謂能诠教也。
宗,謂所诠宗旨也。
問橋者,方等陀羅尼經雲: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時有居士設大施會,施于一切所須珍寶、衣服、飲食。
我時貧窮,故詣會所。
而于中路見有大橋,于其橋上見衆多人匆匆來往。
時諸人中有智者,我以愚意問彼人言:是橋何人之所造作?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載?此木為是青松、白松?如是次第設于八千八百問已,爾時智者便語我言:咄!癡沙門,居士請汝,但涉路去,至于會所,可得悅意。
汝今徒問如是等事,于身無益。
今且速去,還當語汝。
我時聞此,便往會中,食已蕩盡,财物無餘。
見已懊惱,結恨喚叫:是何苦哉!是何苦哉!無獲如失旨,執教如問橋,故雲無益也。
疏雲:不以過去久成至其文則少者,彼經雲:如來正覺久已成佛,今方示現成佛道者,為欲度脫諸衆生故,作是示現。
又雲:衆人皆謂我始于道場菩提樹下降伏魔宮,然已非無量劫中久降伏也。
斯例則多,故雲其文則少。
疏雲:普賢觀者,彼經雲:釋迦牟尼,名毗盧舍那,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淨波羅蜜,滅有相所樂波羅蜜。
不住身、心、相、處,四德皆常,常即究竟,故雲波羅蜜。
○常我一德,如疏引。
疏:本佛迹佛功德者,功德謂報應也。
又诠量者,平量也。
法報非迹者,以未開迹法報,乃是應化家體用本,若開顯已,此之法報方知是迹,故雲也。
本迹各三者,本地三佛俱本,迹中三佛俱迹也。
四身者,謂法、報、應、化也。
十身者,如華嚴中明十身盧舍那,謂于衆生身、作已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支佛身,六、菩薩身,七、佛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
三十三身者,如下妙音、觀音所現也。
化應一往者,從兜率天下至八十入滅,有始有終名應,無而歘有為化,從應有化,名為體用。
故不應雲業報等者,明華嚴十身但得名身不得雲如來,故不可雲業報如來也。
又言法身者,即十力、四無所畏等法為法身,以虛空身為平等法身也。
化身接于業報者,業報之身,無而欻有,故屬化接。
或己或他者,現勝應身為己,現劣應為他;示正報為己,示依報為他;說法亦爾。
如下,釋真,即法、報二身。
二、身合者,即自受用報也。
疏雲乘是法如如智者,此即舉所如如于能如也。
疏雲實是法如如境者,此即舉能如如于所如也。
疏雲:盡源為果者,盡無明源,窮法性源也。
此用金光明意者,彼經一時列四如字,謂二如屬智,三如屬境,今文離彼四如故也。
疏雲:相解者,解字上聲呼。
論文一句者,謂如法相說也。
不動而至者,凡其法身如來者,理體始終無動,無動而至,還由智照自因之果,境體滿足,得如來名。
雲以如者,以由用也,故下雲用此境智也。
亦得名報者,有說名應,酬因曰報。
疏雲:水銀譬報,真金譬法,能塗諸色譬聲聞應也。
次功德和下,令功德即報身,亦是緣了莊嚴法身,故能起種種應。
疏:此翻淨滿者,淨名在因,滿即果也。
三、二莫辨者,華嚴新經中,但明二身以法為報,故不可辨其三、二之别也。
報通二義者,自受用報、他受用報二也。
若其相即俱說者,法即報應故,報應即法,故俱不說。
應身不說者,如雲本為衆生求菩提,若得菩提果時,豁然無所有,即其相也。
情通妙契者,情通于智,妙契于境也。
義意撮要者,經意顯現,可經本結本經耳。
台葉互為主伴者,應叙世界海、世界種族等消此語。
華台華業本迹之殊者,應知梵網中雖雲别為一緣,但雲華台為本,華業為迹,本迹彼此恒同,則以千釋迦為迹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為迹中迹,複須與彼重重無盡相即也。
疏:三、佛非一異者,一隻是一異也。
還分遠近者,昔修得為遠,今始得為近也。
疏:應如來同緣理為命者,應身緣理,本随物機,機盡歸寂,能緣亦絕,即命斷。
迹能雙用者,隻勝劣為迹中用也。
有含藏用者,謂有含應化之用也。
所藏之物者,以應化為所藏,由有所藏,方能垂于十界之化,故雲外資也。
疏雲:雲自彼者,即指衆生虛妄,名為雲雲。
長短由機,故雲自彼。
應體本常,有何長短?故雲應即體也。
金剛前未名報者,且置因位耳。
其實更須分别者,始從初住已上,惑分分滅,智分分生,名為無常,不同凡夫,故雲也。
凡夫得為三身之本者,因凡夫三身修得極果,故雲也。
兩謗者,光宅義也。
疏:但取正智圓滿至為報身者。
不取智與境合為常者,以法身理與衆生共,故不取也。
疏:三、佛各一句者。
法身雙非句,與報身常句,應身兩句,凡夫及金剛前共為無常句。
須簡八倒體者,凡夫以橫計常、樂、我、淨為體;二乘以無常等四為體,若對雙非出假;菩薩以愛、見、大悲,即常、樂、我、淨為倒也。
疏出過二乘者,且約偏理以對實理,雲過二乘,具足應過三教也。
相照四句者,謂智照境,境照智,境照于境,智照于智也。
疏兩存者,但是約機說常,即同常宜;說無常,即同無常也。
疏:凡夫通途四句者,以理性三佛為三句,凡夫體是無常為一句也。
名通者,通、偏、圓四句故。
義通者,三身之義,通于偏圓故
彼此雖俱約三身以釋,皆指過去報壽為長,題今壽量品目也。
等是。
至為乘始者,且以在初為始折之,若據部中融通,複何始之有? 說大經時者,如大經三十六、四十文廣明也。
乘妙中說者,即位妙所乘也。
乘有教、行、證,五品乘教至十信,十信乘行至十住,十住乘證至妙覺,妙覺即乘終。
十住真位謂乘始,五品六根似位亦乘始也。
此違論文者,論具明三身,以釋今品也。
疏:竺道生者,圓鏡引雲:夫色身佛者,皆應現而有,無定實形。
形尚不實,豈有壽哉?此約化身明壽不實也。
然則萬形同緻,古今為一,古亦今,今亦古矣,無時不有。
○三世時也。
○無所不在 ○十方處也。
○若有時不有,有處不在者,于物然爾,聖不爾也。
△此法身無生滅,衆生見生滅也。
○是以極談長壽,言伽耶是也。
△此牒長短也。
○伽耶是者,非複伽耶。
△此用長壽破伽耶。
伽耶四十年,長壽無量劫。
不離伽耶有長壽,伽耶亦是無量劫也。
△伽耶既非,彼長何獨是乎?△此用伽耶破長壽。
不離伽耶之短,别有無量劫長。
伽耶既非長遠,壽量豈獨劫也?△意雲:法身非長短矣,長短斯非。
△以伽耶之短,為久遠之長,則非遠。
指久遠之長,即伽耶之短,則非短。
故言長短斯非。
此雙忘。
△長短存焉。
△即短是長,化諸菩薩。
即長是短,為化凡夫。
體非存忘,而修短兼,故雲長短存焉。
此雙照也。
△雖此注釋不及記家一一對消,故今不用此釋,但述令知同異耳。
故說佛慧彼此悉同者,華嚴、方等、般若,圓與今同也,此亦未暇簡于兼帶也。
引春秋事者,在六國時,謂韓、齊、楚、魏、燕、趙,并秦以為七雄。
趙将伐燕,蘇代為燕語趙王曰:臣從外來,小蚌出曝,而鹬啄之,蚌合狡其嘴。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得蚌。
晡,蚌亦雲: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見死。
鹬乃并為漁父所得。
今趙、代、燕久以相蔽,臣恐強秦為魚父也。
願王熟計之。
趙王乃止。
彼以暗散與止觀相扼,如趙伐燕,任之無益,須更别教破其暗散,如蘇說趙。
故雲但借相扼之言耳。
使常、無常家者,前三師明常,後二家明無常也。
疏雲彌陀是也者,阿彌陀,此雲無量壽,彼是勝應之身,機息應謝,以觀音為補所耳。
即是實有量,言無量也。
乃感四佛者,四方佛也。
水山斤者,能知水計解數,山知起斤數,知地塵數空界,知其大尺數量也。
還攬此三分為四句者,于一身上皆具四句,隻更加一亦常亦無常句耳。
曉長本已者,長本是事,了此事已則識遠本,法性之理平等無二,故無複長短。
疏雲:法華略明常者,且約迹門開權為正,故言略耳。
名異義同而為多并者,涅槃明佛性,佛性得稱常;法華明一乘,一乘豈非常?涅槃明三德,三德故是常;法華衣、坐、室,三法豈非常? 疏雲:為一明一者,為一圓機,明三外一圓乘耳。
一乘共别者,勝鬘一乘共部,屬方等故;法華一乘别部,屬醍醐故;餘味亦爾。
疏雲:華嚴寂滅道場者,經雲: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菩提場中,始成正覺。
舊經稱菩提場為寂滅道場。
大經雲:佛告迦葉菩薩:我于往昔作婆羅門,修菩薩行,住在雪山,唯食諸果。
食已,系心思惟坐禅。
時有一仙天子,謂帝:世有大士,為衆生故,修諸苦行。
設見珍寶滿此大地,不生貪着,亦不願求生于天上。
唯願一切得受快樂,清淨無染,志求佛道。
釋提桓因語言:大仙,菩提之心,難發易壞。
我今要當自往試之。
即自往身,作羅刹像,去其不遠,而便立住。
所現形人,甚可怖畏,宣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我聞是已,心生歡喜,如渴乏人,遇清冷水。
即便前至是羅刹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汝于何所得是半偈?是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之正道也。
然汝所說,名字不終,義亦未盡。
汝今為我說此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
羅刹答言:我今定為饑苦所逼,實定不能說。
我即問言:汝所食者,為是何物?羅刹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所飲者,唯人熱血。
我複語言:汝但為我說是半偈,當以此身奉施供養。
羅刹答言:誰當信汝?我即答言:梵、釋、四王、諸佛、菩薩能證是事。
羅刹複言:汝若如是,當為汝說。
我時即脫所著塵皮,為此羅刹敷置法座,白言:願坐此坐。
乃于其前叉手長跪,而作是言:唯願和上,善為我說。
羅刹說言: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我于爾時深思此義,然後所所,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上高樹,自投樹下。
爾時羅刹還複釋形,頂禮我足,忏悔罪咎。
善男子,我于往昔為半偈故,舍棄此身。
以是因緣,便得超越是十二劫,在彌勒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而疏雲大經超九劫者,應誤超九劫。
如婆娑所叙,釋迦為菩薩時,遇底沙入火光三昧,翹一足,忘下說。
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偏無等。
說偈贊歎,經七日七夜,由是得超彌勒九劫。
更令短促者,亦應更雲已聞開權顯實竟。
縱更有一機宜,聞說于三,豈可令前會不成耶?顯遠亦爾,雖不輕說迹,但叙往昔通經,不可更令釋迦遠壽而同于短。
此答無方之問,應知迹本二門,無有不會也。
故雲前諸義壞者,亦應更雲非但道同義壞,亦乃會三顯遠,其義不成。
何者?亦應猶佛道不同置,令二義不立,故雲諸義壞也。
疏雲是我方便者,意雲會三歸一,開近顯遠,皆是方便以為物機,諸佛鹹爾,非獨釋迦,故雲也。
不必長短悉齋者,如玄文雲:一切諸佛,不必要如釋迦過五百塵點。
明其壽量,或過或減,或有全無者,但雲近成,隻指開權顯實為本,顯本是同壽,不必要須齊等。
約近迹應等者,隻是本時初一番體用俱名遠迹,中間體用俱名近迹,長短随機不可一例。
亦有本近迹遠者,此約體用說者也。
何者?說證法身,其義未久,名為本近;說應經曆,則是迹遠。
诠教也者,謂能诠教也。
宗,謂所诠宗旨也。
問橋者,方等陀羅尼經雲: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時有居士設大施會,施于一切所須珍寶、衣服、飲食。
我時貧窮,故詣會所。
而于中路見有大橋,于其橋上見衆多人匆匆來往。
時諸人中有智者,我以愚意問彼人言:是橋何人之所造作?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載?此木為是青松、白松?如是次第設于八千八百問已,爾時智者便語我言:咄!癡沙門,居士請汝,但涉路去,至于會所,可得悅意。
汝今徒問如是等事,于身無益。
今且速去,還當語汝。
我時聞此,便往會中,食已蕩盡,财物無餘。
見已懊惱,結恨喚叫:是何苦哉!是何苦哉!無獲如失旨,執教如問橋,故雲無益也。
疏雲:不以過去久成至其文則少者,彼經雲:如來正覺久已成佛,今方示現成佛道者,為欲度脫諸衆生故,作是示現。
又雲:衆人皆謂我始于道場菩提樹下降伏魔宮,然已非無量劫中久降伏也。
斯例則多,故雲其文則少。
疏雲:普賢觀者,彼經雲:釋迦牟尼,名毗盧舍那,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淨波羅蜜,滅有相所樂波羅蜜。
不住身、心、相、處,四德皆常,常即究竟,故雲波羅蜜。
○常我一德,如疏引。
疏:本佛迹佛功德者,功德謂報應也。
又诠量者,平量也。
法報非迹者,以未開迹法報,乃是應化家體用本,若開顯已,此之法報方知是迹,故雲也。
本迹各三者,本地三佛俱本,迹中三佛俱迹也。
四身者,謂法、報、應、化也。
十身者,如華嚴中明十身盧舍那,謂于衆生身、作已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支佛身,六、菩薩身,七、佛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
三十三身者,如下妙音、觀音所現也。
化應一往者,從兜率天下至八十入滅,有始有終名應,無而歘有為化,從應有化,名為體用。
故不應雲業報等者,明華嚴十身但得名身不得雲如來,故不可雲業報如來也。
又言法身者,即十力、四無所畏等法為法身,以虛空身為平等法身也。
化身接于業報者,業報之身,無而欻有,故屬化接。
或己或他者,現勝應身為己,現劣應為他;示正報為己,示依報為他;說法亦爾。
如下,釋真,即法、報二身。
二、身合者,即自受用報也。
疏雲乘是法如如智者,此即舉所如如于能如也。
疏雲實是法如如境者,此即舉能如如于所如也。
疏雲:盡源為果者,盡無明源,窮法性源也。
此用金光明意者,彼經一時列四如字,謂二如屬智,三如屬境,今文離彼四如故也。
疏雲:相解者,解字上聲呼。
論文一句者,謂如法相說也。
不動而至者,凡其法身如來者,理體始終無動,無動而至,還由智照自因之果,境體滿足,得如來名。
雲以如者,以由用也,故下雲用此境智也。
亦得名報者,有說名應,酬因曰報。
疏雲:水銀譬報,真金譬法,能塗諸色譬聲聞應也。
次功德和下,令功德即報身,亦是緣了莊嚴法身,故能起種種應。
疏:此翻淨滿者,淨名在因,滿即果也。
三、二莫辨者,華嚴新經中,但明二身以法為報,故不可辨其三、二之别也。
報通二義者,自受用報、他受用報二也。
若其相即俱說者,法即報應故,報應即法,故俱不說。
應身不說者,如雲本為衆生求菩提,若得菩提果時,豁然無所有,即其相也。
情通妙契者,情通于智,妙契于境也。
義意撮要者,經意顯現,可經本結本經耳。
台葉互為主伴者,應叙世界海、世界種族等消此語。
華台華業本迹之殊者,應知梵網中雖雲别為一緣,但雲華台為本,華業為迹,本迹彼此恒同,則以千釋迦為迹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為迹中迹,複須與彼重重無盡相即也。
疏:三、佛非一異者,一隻是一異也。
還分遠近者,昔修得為遠,今始得為近也。
疏:應如來同緣理為命者,應身緣理,本随物機,機盡歸寂,能緣亦絕,即命斷。
迹能雙用者,隻勝劣為迹中用也。
有含藏用者,謂有含應化之用也。
所藏之物者,以應化為所藏,由有所藏,方能垂于十界之化,故雲外資也。
疏雲:雲自彼者,即指衆生虛妄,名為雲雲。
長短由機,故雲自彼。
應體本常,有何長短?故雲應即體也。
金剛前未名報者,且置因位耳。
其實更須分别者,始從初住已上,惑分分滅,智分分生,名為無常,不同凡夫,故雲也。
凡夫得為三身之本者,因凡夫三身修得極果,故雲也。
兩謗者,光宅義也。
疏:但取正智圓滿至為報身者。
不取智與境合為常者,以法身理與衆生共,故不取也。
疏:三、佛各一句者。
法身雙非句,與報身常句,應身兩句,凡夫及金剛前共為無常句。
須簡八倒體者,凡夫以橫計常、樂、我、淨為體;二乘以無常等四為體,若對雙非出假;菩薩以愛、見、大悲,即常、樂、我、淨為倒也。
疏出過二乘者,且約偏理以對實理,雲過二乘,具足應過三教也。
相照四句者,謂智照境,境照智,境照于境,智照于智也。
疏兩存者,但是約機說常,即同常宜;說無常,即同無常也。
疏:凡夫通途四句者,以理性三佛為三句,凡夫體是無常為一句也。
名通者,通、偏、圓四句故。
義通者,三身之義,通于偏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