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八(輔妙樂記)

關燈
一貫三,三表三才,一表三通。

    三才謂天地人,故易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甯,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君,國之王,故雲國王。

    王之所生,故雲王子。

    臣中大者,名曰大臣。

    官長,謂五等諸侯也。

     經及造世俗文筆等者,即勒沙婆外道所造經名,其經有十萬偈頌。

    路伽耶陀者,正梵音雲路伽也。

    氏迦,此雲順世外道之論。

     梵志者,事于梵天,志在梵天,故雲也。

     設筋力戲者,令他設此戲也。

     經諸惡律儀者,如大經明十六惡律儀,如造一惡時,皆有無表惡起,即是惡法則也。

     不男壞亂菩提志者,不男無志,以自無志壞人志故。

     疏:九、遠譏嫌者。

    大寶積經雲:若諸女人減二十衆,不為說法;餘有男女,終不往詣比丘尼僧論法會處,不應也。

     此當因緣約教者,附事當因緣,諸教俱離,則成約教;今弘圓經,須屬圓教。

     欲想者,止觀第八中,明一念欲覺,初起甚微,不即遮止,遂漸增長;為欲事故,貪引無道,乃至四重、五逆,乃至因欲生十法界,亦如偈中記引薄拘羅緣,并是明其欲想之相。

     何所可離者,十惱即法界故,無可離即空也。

     何所不離者,以法界體遍離一切,即假也,雙非即中也。

     一切俗境者,于俗谛境不可藥、病等,名為譏嫌。

     遠離魔外者,畜養者,如淨名用魔為侍也。

     如病将身者,大論:問雲:菩薩以度人為事,雲何深山自靜,棄舍衆生,遠于慈悲利他之行?答雲:如衆藥将身,體康修業,身雖遠離,心不遠離。

    準此,今令住閑處之意也。

     随要列二者,五緣中閑居靜處一調,五事中調心一,故雲二也。

     結成智境者,隻經中一空字;對二法者,表智境不二也。

     空字随位判者,須約六即判也。

     疏二邊三谛者,中對二邊,故名三谛也。

     疏:非七方便者,謂非此等人所觀之境也。

     即表中道者,無常等四二乘四倒,常樂等四菩薩四倒,如來證中入秘密藏,故以雙非枯榮以表之。

     若不立雙非者,若不對出假菩薩更立雙非者,常、樂、我、淨四德,皆是雙非中道四德故。

    所以界外但有無常等四倒,遠于八倒,即畢竟空故。

     應約真妄者,真如為自,無明為他等。

     今真如理正當無因者,此即立也,故異外人橫計無因也。

     又雲:十境者,謂陰、入等十境耳。

     疏非解非惑者,亦是重舉中境,即是而解而惑,故雲而從惑因緣生等。

     騰以因緣一句者,隻是前于因緣一句,開為涅槃生死二境也。

     颠倒即是說由者,由颠倒說生死,由颠倒說涅槃也。

     常樂無别釋者,無如前因緣、颠倒二句,作二邊等二重釋也。

     由本有境說上諸觀者,上經雲: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境也。

     亦由第二說用觀者,上經從不颠倒下諸句是第三,從但以因緣有下是結文也。

     初釋由颠倒故說者,從非解非惑下文,是以解惑因緣皆由颠倒,所以偏受颠倒之名,即結前妙境一切法空文也。

     次釋由二邊者,從又因緣有下文,是即結前第二用觀文也。

     第三、釋由不思議者,從又但以因緣有,從颠倒已下文是。

     通上下文者,上謂如實相句,下謂從以因緣下,有二句經,是并于中間成十九句也。

     觀方有體者能觀,觀以實相,空為體也。

     無出是不出者,法體不屬三世,所以不從現出,堕于過去,故雲不出,出隻是入耳。

     隻是一大空者,謂十八空不出,能觀一畢竟空,名為大空也。

     故次文雲中道正慧者,應雲最後文雲中道正慧,今從語便,但雲次耳。

     如不無斷者,此十八句,能破不出此四字,即舉諸句初如字也。

    餘三字,在經可見。

     及以離合者,彼止觀記中,問雲:前六空已明二空,何須更說次空耶?答:以向性相重曆諸法,故更明七。

    問:内空至畢竟破諸法盡,何須後五?答:大論雲:十三破盡,後五重說耳。

    是則從一大空離為性相二空,及大論十八空、大經十一空、楞伽七空等,合成一不思議圓妙境也。

     疏不颠倒即内空者,須約八倒以釋;我、我所及六塵等,皆須三惑二邊以釋也。

     疏:即内外空者,内根外境俱空也。

     疏:諸法是所破者,二邊之法,名諸法也。

     疏:執方計破者。

    執空為有,有即屬方破之執故,故雲計破。

     疏:無名出離法空者,謂無為是小乘法空,中道無名,出離于此,故雲也。

     疏:無名性空可解者,無四性執,故名性空。

     大乘進退者,勸弘經者觀于前機,宜大須大,不宜于大,而為說小,以助于大。

     結成大車者,十乘是法,大車約譬也。

     一切破遍者,觀一切法空而已。

     十八道品者,中道雙非,以修念處,由念處生正勤等故,以十八空對于道品也。

     表後三者,夢入諸位,即第八知次,第九安忍,從五品?入六根,十無法愛,即從十信離相似三法,入于初住位,即如品末經文說也。

     四總十别者,須以四行總于十法,則使一一行皆具十乘,複以十乘别于四行,令一一乘皆具四行故也。

     俱通橫豎者,十乘為豎,四行為橫。

    四行入十乘,無橫而不豎;十乘入四行,無豎而不橫,則成橫豎皆至于極也。

     十法導理者,理謂不思議境,境為十法所依,所以十乘得能導名。

     以廣顯略者,近三助行,行略近廣也。

     各遍消故者,今騰上行處三釋,一一皆遍消行處經文也。

     人空行處者,隻是頌上戒門,合行處中生空意也。

     頌雙标行近者,意雲偈後既結行近,所應雙标二章也。

     亦當生空柔和等者,應雲十惱亂與行處柔和等,俱是生空,故亦雲當也。

     經雲無怖畏心者,申依行近二法,故無怖畏也。

     疏初應入行下,十四行者,就此為九:初、頌離憍慢緣;次、兇險下,頌上第三、離散亂緣;三、旃陀羅下,頌上第四、離惡業緣;四、外道、梵志下,頌上第二、離邪見緣;五、亦不親近下,頌上第五、離小乘緣;六、寡女下,頌上第六、欲想,第七、不男,無志操緣;七、亦莫親近下,重頌上第四、八;兇險下,重頌第三、九;諸淫女下,頌上第九、遠譏謙,兼得八、遠危害,十、遠畜養也。

     疏:一、陰謀王命者,謂比丘教诏故。

     疏:三、典藏亡寶者,謂比丘通引故。

     疏:即謗法者,比丘是行法人,謂佛命爾耶? 疏摩橙加經者。

    彼經上卷雲:有旃陀羅,名帝勝伽,求婆羅門女以為子婦。

    諸婆羅門悉皆毀呰旃陀羅姓。

    帝勝伽言:汝婆羅門姓。

    若因韋陀名婆羅門者,如昔梵天修學禅道,有大智見,造韋陀論,流布教化。

    其後有仙,名曰白淨,造四韋陀。

    如疏。

    一一韋陀各四萬偈,偈各有三十二字。

    言各三十二萬偈者,恐誤。

    次拂沙等。

    如疏。

    當知韋陀分散之時,婆羅門種亦應分散。

    若韋陀壞時,婆羅門不散壞者,如何得言婆羅門種因于韋陀? 疏:贊誦韋陀者,如此土文選之類。

     疏并諸雜語者,隻是諸贊誦等耳。

     疏:優留僧佉者,此雲鸺鹠仙。

    其人晝藏山谷,以造經書;夜則遊行,說法教化。

    此伏夜遊行如彼鳥,因得此名。

    在佛前八百年出世,說最勝論,有十萬偈,以六谛為宗:一、陀骠谛,此雲主谛,謂五大及時、方、神、意,此九法為萬物所依,故名為主;二、求那谛,此雲依谛,謂色等五塵,一、異、離、合、數、量、好、醜、愚、智、愛、憎、苦、樂、勤、堕,此二十一,依前九法,故名為依;三、羯磨谛,此雲作谛,謂俯、仰、屈、伸、出、入、去、來,故名為作;四、摩若谛,此雲總相谛,謂總取萬法,為一大有,故名總想;五、毗屍沙谛,此雲别想谛,謂森羅萬像,各各不同,故名别想;六、摩婆夜谛,此雲不與,計塵成執,不相妨礙,故名不與,計恒水滅罪,故須三洗。

    又曰:爾供養火,謂火為天口,天因此食,雨時燒香蘇等,令氣上天,以為供養,謂能滅罪,及生福利。

     疏:迦毗羅者,以其頭如金色,因此立名,得神通。

    前後各知八萬劫事,造無頂論十萬偈,明因中有果,計一為宗,用二十五谛。

    一者從冥初生覺,過八萬前,冥然不知,但見最初中陰初起,以宿命力,恒憶想之,名為冥谛。

    亦雲世性,謂世間衆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間本性也。

    亦曰自然,無所從故。

    從此生覺,亦名為大,即是中陰識也。

    次從覺生我心者,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也,即第三谛。

    從我心生色、聲、香、味、觸,從五塵生五大,謂四大及空,塵細大粗,合塵成大,故雲從塵生大。

    從五大生十一根,謂眼等根,能覺知故,故名為根,名五知根。

    手、足、口大小遺根,能有用故,名五業根。

    心平等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緣,名平等根。

    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為主谛。

     經破戒比丘者,大經雲:不與犯重禁同共一處住,呵謗方等者,得生不動國波羅夷。

    此雲退沒、堕落,無道果分也。

     經名字羅漢者,但有羅漢名字,無羅漢義。

    如金剛三昧經雲:有名菩薩,有義菩薩。

    今亦爾,雖口自雲我是羅漢,其實未殺煩惱等。

    實是羅漢,尚不親近,況名字者耶? 更有别事何不問耶者,意雲:有解脫、涅槃,何以不問,而問此鄙惡事耶? 經求現滅度者,所著既深,随之而死,不能舍離,故雲現滅。

     經:小女者十五已下,處女者十五已上,未嫡者。

     疏:第二、八行頌非遠非近。

    理遠、近者,非遠非近,專明以觀契理得名。

    然此八行,今應先分:二行半頌上又複于法無所行等文。

    初頌非行;次不得下,頌非不行,與長行雅合;從一切諸法下,正頌非遠非近。

    初一行半頌上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是總句也。

     經:不得諸法者,不得二邊法也。

     經:不知不見者,應以中道佛眼見,佛智知,不堕二邊知見也。

    從颠倒下,頌前中八句,餘十句阙。

    初二行,頌不颠倒之相。

    在于下,正約止行,頌不颠倒。

    觀一切下半行,頌無所有性句。

    猶如下半行,頌如虛空一句。

    不生下半行,頌不生等四句。

    常住一相,頌實相句。

     疏:得人無我者,人謂數趣也。

    起惑造業,類取五趣之果,謂之為人。

    而于其問,執有生宰自在之用,謂之為我。

    安樂行人,随于行近,以正憶念中道之觀,而觀實相之法,故能止于二邊過惡也。

     疏:得法無我者,于二邊法中執有勝實自性自在之用,謂之法我。

    安樂行人了達偏小之法即是實相,故離二邊之取着也。

     疏文殊下,第三、一行一句總結成者,上長行身安樂行。

    初開章為二:一、釋行方法,二、結成。

    結成即指此文也。

    今應雲:大段第二、一行一句總結成身安樂行也。

    第二、口安樂行亦具三業,以口為主,餘二業助。

    以油塗身等,身業也;除懶墯意等,意業也。

     問:經贊小善者,大經雲:見人小善,便贊歎之。

     如涅槃中二乘者,先取小果,助于圓極也。

     尚不令順法而違物情者,若順大法而違物機,尚不可也。

     疏:行門也者。

    若不栖心至境,則安樂之旨未明,故雲觀諸法空等。

     疏:王者語者,自在如王,使他從己,不順而罰,故雲誅之。

    第三意安樂行,亦以餘二業助意。

     經:亦勿輕罵學佛道者,等口業也;恭敬禮拜,等身業也。

     經:于諸如來起慈父想者,以覆陰長養菩提心故起,大師亦爾。

     疏理論三乘等者。

    約化意說,約開權說,故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即其義也。

     經得好同學者,五種法師也。

     故各釋妨者,隻拔苦必與樂,與樂必拔苦也。

    疏此等亦須與樂,但其下,釋不堪意。

     疏:降伏諸國者。

    今用小教破所化陰、入,即是涅槃故。

     疏是三毒至四千者。

    是佛所對治法。

    謂貪、嗔等十種随眠,隻是十使随逐有情,眠伏不起,名為随眠。

    若約起邊,名十思惟。

    此十随眠,一一皆餘有九随眠,為其方便,足成一百。

    前分一百,謂過去也;後分,謂未起也。

    并現在一百,合成三百。

    置本一百,就前、後分二百之中,一一皆以九為方便,足成二千;并本一百,成二千一百。

    起及未起,各有二千一百,足成四千二百。

    約多貪、多嗔、多癡、着我思覺,此之五人,一一各有四千二百,合成二萬一千。

    更就三毒及以等分,四人分之,一一各有二萬一千,遂成八萬四千。

    此是小乘論一數。

    若依玄文第一所引,即約大乘中數也。

     疏衣服即慚忍善法者,始從五停,終至羅漢位,皆具慚忍莊嚴也。

     經:得法國土者,謂寂光土也。

    從法身地起應三界,故雲王也。

     經引導其心等者,說化意也。

     然有壞義者,意雲發心即壞天子魔故也。

     爾後時,長者在方等時被彈不退,故歡喜;在般若時被加,故歡喜,故雲通也。

     疏:兼得人一者,行從人立,既其有行,豈可無人?故經雲能令衆生至一切智也。

     疏上總明行成者。

    上長行有總,有别。

    前總中,皆有行成及無過失;今但頌行成,不頌其無過失。

     疏初三行頌不與珠者,上文有六,合但頌三:初、半行頌第一、輪王譬,次、一句頌第四、有功歡喜譬,三、兩行一句頌第五、随功賞賜譬。

    次合不與珠譬中,但頌其四:初、一行半頌合第一、輪王譬,次、半行頌合第二、小王不順譬,三、半行超頌合第四、有功歡喜譬,四、一行追頌合第三、起兵往罰譬。

     經以大方便者,用同體之權說法,名大方便。

     疏三行頌合與珠者,初半行頌合大功勳譬,次二行半頌合正與珠譬。

     經于家出家者,于家出頌上慈境,及非菩薩頌上悲境也。

     經如法化世者,隻是先權後實耳。

     疏:其中細開者。

    上合與珠,文具四一。

    今頌亦四:既知衆生二句,頌人一;末後乃為下二句,頌教一;如王解髻下二句,頌理一;此經下一行半,頌行一。

    故雲細開也。

     疏:得現生後勝報者。

    現,謂現在受報,生當生而受;後,謂隔跨當來一生、二生、無量生而方受也。

     與初地等者,亦是且借别地對住也。

     疏:正見無癡者,正見無見惑,無癡無思惑也。

     疏信根者等者,應約圓釋,即無作道品,以消經中深入佛道等文也。

     疏:定根得四禅者,得四如意足定也。

     疏:是沙門道者,因也。

     疏:是沙門法者,修行法也。

     疏:是沙門義者。

    沙門,此雲勤息。

    息,謂息諸煩惱。

    今雲煩惱盡,即息義;無嗔,即慈悲義也。

     疏:又是所更者,更謂經也。

     疏答:此非願智等者,謂願智頂禅,能知三世之事。

    經既但明夢之所見,不論禅之所見,故雲非也。

     疏:佛起現前者。

    起,謂覺也。

    佛常以覺智現前故。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