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八(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明龍女已得相似觀機三昧故;能善知陀羅尼者,得相似三陀羅尼等。
下去諸文者,妙音、觀音等,皆不出此三也。
經于須臾頃者,玉篇雲:俄頃也。
明時極促也。
經深達罪福者。
問:此是贊佛,為自贊耶?答:觀經及疏,是贊自身所證,以釋智積之疑。
又疏中但歎法、應二身,應以境、智不二消釋。
若無能契之智,焉有所起之應?得妙法身,複有能契之智,方有妙應。
疏雖雲二身,經意乃三身具足。
經經無量劫者,即三祇行行驗身子,是執三藏教意難也。
權實義等者,有權則有實,故雲等也。
從六根淨得無生者,據前長行文殊答智積雲智慧利根等文,則是先以禀于諸部中圓,得六根淨。
今聞圓經,即入初住,從六根位,即往南方,名起神通。
若從初住已上,即名起應矣。
又若一向從權釋者,即深位菩薩,權引實行,示同即成,亦應無失。
此中不雲别教地前菩薩者,以别地前皆是法性身菩薩,無有于父母生身得入初往,故不論也。
從實得說者,隻是從父母生身得為實得耳。
何妨舍此往彼者,若八相成佛,要須舍身,故雲也。
釋勸持品 疏:二、萬菩薩奉命弘經者。
若雲弘持,即屬化他;若雲受持,即屬自行。
不及從初者,若題雲勸持,即失持;若單題于持,即收二意,以持文在前故。
八十、似對治者,佛但眼視,而不發言告者,将護聲聞他方,疑故雲也。
經:于異國土者,他方淨土也。
經:憍昙是姓彌,猶女也。
亦雲憍答摩,亦瞿昙,梵音奢切耳。
此雲滿生,或雲泥土,又翻甘蔗種,亦雲日炙種。
以其逆賊中與滅暴釋氏,唯除一娠孕者。
仙人觀知,乃詣娠婦之所,先言求其所孕之子,後果遂之。
方至髻年,釋星便現。
其後賊王知在山中,候仙不在,察令擒捉,既獲而長竿穿之。
仙還尋得,知命難濟,乃降微雨,令少蘇醒,化現一女,勸其交通。
遺體染泥,仙乃收之,以牛糞裹,置甘蔗園,有日使照。
滿足十月,乃變成男,又複為王。
繼釋種,因得甘蔗及以日炙泥土之稱。
經皆是阿惟越緻者,亦雲阿鞞?緻。
大品雲:不退不轉,故名阿鞞?緻。
彌勒問:論雲:雲何名不退轉?答:此諸菩薩證得初地必定之因,依般若生在佛家,大悲為體,善住菩薩正修行處,入于平等真如法中,究竟心證涅槃道故。
彼論約别,今經在圓。
○即初住已上位也。
經作師子吼者,作字去聲呼訓為,若入聲呼訓起也。
疏:引證分明者。
以引達多及龍女,明功深福重竟故也。
疏:又将護聲聞者,此諸聲聞,以入初住,不須将護,正為護于機緣耳。
空生之德者,須菩提,若人嫌行即坐,嫌坐即行等,皆護物機,不令起與。
七年失國者,如四分律雲:??睒彌國憂陀延王,是賓頭盧親厚知識。
王朝哺常往問訊,受惡人語雲:賤人見王不起。
王乃報言:明旦更往,若故不起,當奪其命。
如言而往。
賓頭盧念言:王惡心來,我若不起,當斷我命,悟王墜獄。
我今若起,七年失位。
作是思惟:以輕易重,甯使失國?即起迎王,乃問之:今何故起?前不起耶?答言:起與不起,悉皆為王。
王問:雲何為我?具述前意。
王問:幾日當失?答言:卻後七日。
王便還國,修治城塹,貯備軍儀。
至第七日雲:沙門語虛,與諸彩女,入恒水中,乘般遊戲。
時愍禅國,七年不雨。
波羅殊提王,往摩竭國,詣于瓶沙,求出水珠,不獲卻還。
聞彼水中,憂陀延王,彩女誤樂,密放白象,入水引之。
憂陀延王,謂為野象,善其調法,誦術彈琴,向前取之。
為彼得便,鎖腳還國。
經于七年,教兒調象,教女彈琴。
後因私逸,懼王罪之。
彼羅王子,感以師德,聽自莊嚴,疾行捊象,與女逃還,食頃而到。
進否為王者,即北齊少林寺稠禅師也。
為齊王所重,親體所居。
為護王壽,不起迎送。
王密怨,内心明重,試之故不起,當斷其命。
預知其念:斷命罪重,甯使失壽?便起迎送。
王亦問之:昨何不起?今何起耶?答雲:不起與起,悉皆為王。
王問知已,克時而卒。
而為正則者,則即式也。
若以此名而均下,出正式意。
意雲:若以小乘分之,若融于大名,方應今經出家之戒。
二脫者,解脫、解脫知見二也。
大乘則雙脫二死,方名二脫;并于三學,名五分法身也。
疏:餘四亦如是者。
無有能将妙定來,必由自修正而所得。
餘三亦爾。
疏:既自無香者,譬上于戒不樂行。
亦不自聞者,譬其既不樂行,則無自利。
疏:心不定者者。
若心不定,由具煩惱。
我心已定,煩惱已盡,入無學位,如何說罵故也。
疏:如折角牛者,喻斷正使已盡,如牛無角也。
疏:如殘童子者。
殘,疾也。
喻正使盡,猶有餘習;雖有餘習,而不惱人。
疏:置之日中者,日譬喻無漏也。
謂于無漏日中,當自觀察有餘起陰,雖無煩惱,而于此身未免違順等。
惡邊定無單雙者,以此二句俱,但須互舉,則成單雙之相,不須更立,故雲定無也。
如雲口善則身意惡,身善則口意惡是也。
疏:常念境界者,上單善、雙惡等境也。
三合聲者,阿字合拘、盧、奢三字為三合也。
世人執覽者,覽前就後,故成罵也。
聲界有八者,如下法師功德品中引。
大種為因者,謂四大種,如下釋。
觀我既是所罵之境者,彼為能罵,今反觀于能罵,以為觀境皆不可得,由如幻化等。
形顯受者,謂罵形不罵顯,罵顯不罵形;受、想、行、識亦如是。
此觀因緣者,觀因成假也。
過于異生者,羅漢身中有怖畏,尚過于凡夫也。
未得樂受者,欲得故受也。
已得樂受者,得以保護,不令失故也。
已生苦受者,得已欲離故生苦受。
未生苦受者,隻是欲得不生故苦。
疏:于不苦不樂不癡者,慈悲為他故也。
經:惡鬼入其身者。
謂三惑重以為鬼也。
又惑被外惡鬼人也。
疏僧即事、理俱和者,智契于境為理和,由理和故,方令事和,故雲佛即僧也。
經:諸聚落下一行,入室弘經者,悉體性而為說法,斯慈悲慧之至也。
經願佛安穩住者,謂此經若住世,則是三佛住世,住世即坐座也。
釋安樂。
行品 應委騰前四品者,今騰法師品初,大分四段文也。
文起盡耳者,隻依四品生起次第,亦未顯于品中正意。
正意者何?謂諸品文心,即衣、座、室是。
冥資顯益者,未得度者,但為冥益,以示入品,故又為如來冥資顯被因益也。
上方者,方便,實報土弘經也。
進否者,能于此土他土弘經為進,但能他土弘經為否。
準而則之者,令以修而則于性,使全性成修。
修性則于三德,無非着衣、坐座、入室等,皆不逾三德故。
在今同異者,同隻是秘藏三德耳,異者轉名赴物不同。
從所以法師下,其異相也。
又法說名實相,譬說名大車,信解名付财,藥草名地雨,化城名寶所等,又名五行、三道、三因等,品品随機,立名不等。
然其理體不出三德秘藏,故雲無非一乘也。
多寶衣者,多寶久已契寂,故對衣也。
分身室者,若非大慈悲故,無以處處利生,令入大慈之内,故表室也。
次變表破無知者,法眼若顯,遍識法門,應病授藥,即入室義。
五波羅蜜衣者,一一無非法界,以莊嚴故,故對忍衣也。
疏:此附上品文者。
若準今品,上寶塔、達多二品,皆須先附法師品釋,次方依當品意。
以法師品衣、座、室三,為弘經之軌,故須先附彼品。
疏不受三昧廣大之用者,大品中有不受三昧,得此三昧遍法界用,而體不受。
此用複能遍破一切空、有,故雲不受凡夫等。
不受亦不受者,能受亦不可得也。
疏:生見者,謂凡有見,皆不受耳。
疏:今更廣事解者,前附事釋,即是約俗谛以釋,今約因果以釋也。
疏:即是體法身行者,謂之正宗,自當體法身行也。
體字訓禮,禮者履也,謂履法身行,則法身安,故雲着衣也。
餘二亦體。
疏:因名至恩德者。
上歎佛恩,下化衆生,俱名恩德。
三喻具如玄文者,然大經中,佛為調伏匿王諸妃後等,說是偈雲: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藂林,必有樹木,一切女人,必懷谄曲。
文殊難曰:是義有餘,??耶尼州,有河端直,名娑婆耶,猶如直繩,入于西海。
○疏雲:金沙,文出大論。
種種金、銀、琉璃、寶樹,是亦名林。
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
此三喻皆非盡理,故名有餘。
疏:彼呼為無餘義者,彼經三喻,接一切法門盡,此外若更有法者,皆名有餘之說。
疏:此呼為無上道者,經雲: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也。
疏:大經明親附國王等者,諸優婆塞等,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箭,摧伏惡人,護說法者等(雲雲)。
聖行座者,有慧故對座也。
或出或沒者,或但用折,或但用攝故耳。
二、釋并三皆四悉者,廣略二釋不出三德四悉,故雲三法異即世界,複以三德離對三悉,故雲皆四也。
疏:一、緒者,應作此叙。
叙,謂次第也。
此緒訓于絲端,亦無大失。
若取訓業、訓事、訓餘,并非文意。
疏:一、假、實二空者。
假即生空,實即法空也。
而濫向三行者,不知為是何等慈悲,為身為口意耶?故雲也。
疏:恩德者,法身德也。
無緣普覆,故得其名。
疏:資成者,即是法身資發智德也。
疏:何能宣說是經者,為用何方法而流通此經也。
疏:三、總明行成之相者,此指四行文後偈頌之文。
從我滅度後,求佛道者已下,文是。
經當安住四法者,但總标四行,而不别出四相,便即先釋身行處矣。
疏:或雲:内凡初行者,從十住初心已去也。
疏:若久習純熟者,位在回向後心也。
疏引前品近果之行者,法師品雲聞已谛思惟,當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文是也。
疏:七、住已上者。
瑤師案:璎珞經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當行無相、無願,名不退住。
即第七住也。
疏:行始者,雖過分段,未侵變易,俱名行始,并是别教内凡初心也。
疏:或雲行處約因者,因應通等覺,約果應在妙覺,如此判者,凡夫絕分,故不用也。
後釋通因果者,次家約智約境之言通于因果,亦不知為是何教因果,故不可依也。
行近兩處俱得名行者,俱有進趣,漸近于理之能,故雲也。
立理破者,立道理破也。
并深俱淺等者,初家及第二家,行處俱淺,近處俱深;瑤師則行深而近淺,故雲互也。
而永異古師者,今家行近,雖俱在淺,二行同時,及通于後,故不同古;分于行近,深淺放不等,故及以定判也。
其意則别者,以淺通深,不同古人淺定局淺,深定局深,故雲意别。
下去約二忍、四忍釋,即當約位也。
疏:内懷至理者,接起理行也。
附事必依理者,攬事以徹理,觀理以達事。
又經,由也,達也。
故雲事理不可條然也。
非無所詣者,說真之時亦詣于理,說俗之時亦詣于理,真俗不二,詣理是同。
約行準說者,說既真俗相即,行必事理無偏。
通遍前導者,謂慈悲通身口意,複以慈悲導身口意上止觀,令入深位。
止觀從淺至深,皆是慈悲之力。
正當于身者,應知身業之文,具于口意。
何者?不與小女、處女共語,口意業也;柔和善順,亦口業也;心亦不驚及所畏,心不悕望等,意業也。
雖此互兼,而各一業為主,餘之二業,但為資成而已。
以能從所者,中道三智,從于所觀境,故但雲一法也。
總釋功德所由者,得中道地故,所以在剛,能柔能順,能治能安故也。
見諸法實者,經中但雲如實相者,始行未證,但得雲而觀諸法如實相,即是因緣法,如果地之法。
今言見者,約所證說。
疏:人、法二空者。
大論:問曰:小乘但得人空,何得具于二空?答曰:如來滅後四百年内,諸師說小具二空;四百年外諸師所說,乃雲小乘但得人空,無法空耳。
此違阿含經,彼雲小乘具二空。
疏約真俗、假實者,真俗約谛,是所诠故;假實約所破,是故不同。
為對所破者,性相是所破也。
名同義異者,通教以真為體,圓教以中道實相為體,故雲也。
若更開為四十二忍者,前開為四、五、六,則通别教從;若作四十二忍者,唯在于圓,但從無生、寂滅二忍開故。
增減可知者,若作四忍,伏順在住前;若作五忍,三忍在住前,如信忍故;若作六忍在住前,加和從忍,故雲增減也。
為二者,生、法二忍也。
二、複為一者,前約一法,即一實谛忍辱地是。
仍離二空者,生空為伏順,法空為無生寂滅也。
則經中二句者,從住忍辱地至不驚為初句,從又複下為次句也。
初地依法得忍者,依真如法得忍也。
疏:後心亦窮二空理者,後心二空理方窮也。
疏:大經雲發心至不别者。
指名、字、位為初發心也,亦通于五品初心也。
善消柔和至竟者。
意雲:前文釋文,釋柔和善順,對當二忍,已通初後,則是生忍竟。
即知不率暴等,亦是生忍行相功德而已。
由得地故,故有此德。
前則準知者,隻是亦可互為其德,故前柔和等,準不率暴等,其相可見。
何者?由得忍辱地故柔和,由得忍辱地善順,即知柔和等是不率不驚等德,故雲也。
疏聞佛常與無常者,是大、小相對;二乘作佛等,即偏、圓相對;生死、涅槃,即真、俗相對。
佛道長等,謂實長,實難;權短,權易。
此即從事,故分;約理不二,故雲非長等。
疏:觀行即非行非不行者,以般若蕩二邊之相故也。
疏合上衣、座、室者,止行合衣法身德,觀行合座般若德,慈悲行合室解脫德。
今明能行對所離法者,三行是能行能離之法,十惱亂等是所離之法也。
所附為助者,以三學通附此三淺法,助于正觀深法,故雲助也。
須指梵網者,以菩薩輕重等持,一支一境,無非法界,方稱具足戒也。
三行兼理者,戒等三行,皆悉正助合行,故雲兼理。
于三門中,非遠非近,以觀諸法空等,而複最得兼名,故雲對事設觀,以助照理之正觀也。
向雲助真似者,此取意通問耳。
以前正觀文通深淺以釋,故今以約真似問之。
不同古德者,如前三師釋行處文是。
疏:修定心者,經雲:修攝其心。
修定處者,經雲:在于閑處。
修定門者,經雲:常好坐禅。
經雲國王者,小者曰邦,大者曰國。
王者以
下去諸文者,妙音、觀音等,皆不出此三也。
經于須臾頃者,玉篇雲:俄頃也。
明時極促也。
經深達罪福者。
問:此是贊佛,為自贊耶?答:觀經及疏,是贊自身所證,以釋智積之疑。
又疏中但歎法、應二身,應以境、智不二消釋。
若無能契之智,焉有所起之應?得妙法身,複有能契之智,方有妙應。
疏雖雲二身,經意乃三身具足。
經經無量劫者,即三祇行行驗身子,是執三藏教意難也。
權實義等者,有權則有實,故雲等也。
從六根淨得無生者,據前長行文殊答智積雲智慧利根等文,則是先以禀于諸部中圓,得六根淨。
今聞圓經,即入初住,從六根位,即往南方,名起神通。
若從初住已上,即名起應矣。
又若一向從權釋者,即深位菩薩,權引實行,示同即成,亦應無失。
此中不雲别教地前菩薩者,以别地前皆是法性身菩薩,無有于父母生身得入初往,故不論也。
從實得說者,隻是從父母生身得為實得耳。
何妨舍此往彼者,若八相成佛,要須舍身,故雲也。
釋勸持品 疏:二、萬菩薩奉命弘經者。
若雲弘持,即屬化他;若雲受持,即屬自行。
不及從初者,若題雲勸持,即失持;若單題于持,即收二意,以持文在前故。
八十、似對治者,佛但眼視,而不發言告者,将護聲聞他方,疑故雲也。
經:于異國土者,他方淨土也。
經:憍昙是姓彌,猶女也。
亦雲憍答摩,亦瞿昙,梵音奢切耳。
此雲滿生,或雲泥土,又翻甘蔗種,亦雲日炙種。
以其逆賊中與滅暴釋氏,唯除一娠孕者。
仙人觀知,乃詣娠婦之所,先言求其所孕之子,後果遂之。
方至髻年,釋星便現。
其後賊王知在山中,候仙不在,察令擒捉,既獲而長竿穿之。
仙還尋得,知命難濟,乃降微雨,令少蘇醒,化現一女,勸其交通。
遺體染泥,仙乃收之,以牛糞裹,置甘蔗園,有日使照。
滿足十月,乃變成男,又複為王。
繼釋種,因得甘蔗及以日炙泥土之稱。
經皆是阿惟越緻者,亦雲阿鞞?緻。
大品雲:不退不轉,故名阿鞞?緻。
彌勒問:論雲:雲何名不退轉?答:此諸菩薩證得初地必定之因,依般若生在佛家,大悲為體,善住菩薩正修行處,入于平等真如法中,究竟心證涅槃道故。
彼論約别,今經在圓。
○即初住已上位也。
經作師子吼者,作字去聲呼訓為,若入聲呼訓起也。
疏:引證分明者。
以引達多及龍女,明功深福重竟故也。
疏:又将護聲聞者,此諸聲聞,以入初住,不須将護,正為護于機緣耳。
空生之德者,須菩提,若人嫌行即坐,嫌坐即行等,皆護物機,不令起與。
七年失國者,如四分律雲:??睒彌國憂陀延王,是賓頭盧親厚知識。
王朝哺常往問訊,受惡人語雲:賤人見王不起。
王乃報言:明旦更往,若故不起,當奪其命。
如言而往。
賓頭盧念言:王惡心來,我若不起,當斷我命,悟王墜獄。
我今若起,七年失位。
作是思惟:以輕易重,甯使失國?即起迎王,乃問之:今何故起?前不起耶?答言:起與不起,悉皆為王。
王問:雲何為我?具述前意。
王問:幾日當失?答言:卻後七日。
王便還國,修治城塹,貯備軍儀。
至第七日雲:沙門語虛,與諸彩女,入恒水中,乘般遊戲。
時愍禅國,七年不雨。
波羅殊提王,往摩竭國,詣于瓶沙,求出水珠,不獲卻還。
聞彼水中,憂陀延王,彩女誤樂,密放白象,入水引之。
憂陀延王,謂為野象,善其調法,誦術彈琴,向前取之。
為彼得便,鎖腳還國。
經于七年,教兒調象,教女彈琴。
後因私逸,懼王罪之。
彼羅王子,感以師德,聽自莊嚴,疾行捊象,與女逃還,食頃而到。
進否為王者,即北齊少林寺稠禅師也。
為齊王所重,親體所居。
為護王壽,不起迎送。
王密怨,内心明重,試之故不起,當斷其命。
預知其念:斷命罪重,甯使失壽?便起迎送。
王亦問之:昨何不起?今何起耶?答雲:不起與起,悉皆為王。
王問知已,克時而卒。
而為正則者,則即式也。
若以此名而均下,出正式意。
意雲:若以小乘分之,若融于大名,方應今經出家之戒。
二脫者,解脫、解脫知見二也。
大乘則雙脫二死,方名二脫;并于三學,名五分法身也。
疏:餘四亦如是者。
無有能将妙定來,必由自修正而所得。
餘三亦爾。
疏:既自無香者,譬上于戒不樂行。
亦不自聞者,譬其既不樂行,則無自利。
疏:心不定者者。
若心不定,由具煩惱。
我心已定,煩惱已盡,入無學位,如何說罵故也。
疏:如折角牛者,喻斷正使已盡,如牛無角也。
疏:如殘童子者。
殘,疾也。
喻正使盡,猶有餘習;雖有餘習,而不惱人。
疏:置之日中者,日譬喻無漏也。
謂于無漏日中,當自觀察有餘起陰,雖無煩惱,而于此身未免違順等。
惡邊定無單雙者,以此二句俱,但須互舉,則成單雙之相,不須更立,故雲定無也。
如雲口善則身意惡,身善則口意惡是也。
疏:常念境界者,上單善、雙惡等境也。
三合聲者,阿字合拘、盧、奢三字為三合也。
世人執覽者,覽前就後,故成罵也。
聲界有八者,如下法師功德品中引。
大種為因者,謂四大種,如下釋。
觀我既是所罵之境者,彼為能罵,今反觀于能罵,以為觀境皆不可得,由如幻化等。
形顯受者,謂罵形不罵顯,罵顯不罵形;受、想、行、識亦如是。
此觀因緣者,觀因成假也。
過于異生者,羅漢身中有怖畏,尚過于凡夫也。
未得樂受者,欲得故受也。
已得樂受者,得以保護,不令失故也。
已生苦受者,得已欲離故生苦受。
未生苦受者,隻是欲得不生故苦。
疏:于不苦不樂不癡者,慈悲為他故也。
經:惡鬼入其身者。
謂三惑重以為鬼也。
又惑被外惡鬼人也。
疏僧即事、理俱和者,智契于境為理和,由理和故,方令事和,故雲佛即僧也。
經:諸聚落下一行,入室弘經者,悉體性而為說法,斯慈悲慧之至也。
經願佛安穩住者,謂此經若住世,則是三佛住世,住世即坐座也。
釋安樂。
行品 應委騰前四品者,今騰法師品初,大分四段文也。
文起盡耳者,隻依四品生起次第,亦未顯于品中正意。
正意者何?謂諸品文心,即衣、座、室是。
冥資顯益者,未得度者,但為冥益,以示入品,故又為如來冥資顯被因益也。
上方者,方便,實報土弘經也。
進否者,能于此土他土弘經為進,但能他土弘經為否。
準而則之者,令以修而則于性,使全性成修。
修性則于三德,無非着衣、坐座、入室等,皆不逾三德故。
在今同異者,同隻是秘藏三德耳,異者轉名赴物不同。
從所以法師下,其異相也。
又法說名實相,譬說名大車,信解名付财,藥草名地雨,化城名寶所等,又名五行、三道、三因等,品品随機,立名不等。
然其理體不出三德秘藏,故雲無非一乘也。
多寶衣者,多寶久已契寂,故對衣也。
分身室者,若非大慈悲故,無以處處利生,令入大慈之内,故表室也。
次變表破無知者,法眼若顯,遍識法門,應病授藥,即入室義。
五波羅蜜衣者,一一無非法界,以莊嚴故,故對忍衣也。
疏:此附上品文者。
若準今品,上寶塔、達多二品,皆須先附法師品釋,次方依當品意。
以法師品衣、座、室三,為弘經之軌,故須先附彼品。
疏不受三昧廣大之用者,大品中有不受三昧,得此三昧遍法界用,而體不受。
此用複能遍破一切空、有,故雲不受凡夫等。
不受亦不受者,能受亦不可得也。
疏:生見者,謂凡有見,皆不受耳。
疏:今更廣事解者,前附事釋,即是約俗谛以釋,今約因果以釋也。
疏:即是體法身行者,謂之正宗,自當體法身行也。
體字訓禮,禮者履也,謂履法身行,則法身安,故雲着衣也。
餘二亦體。
疏:因名至恩德者。
上歎佛恩,下化衆生,俱名恩德。
三喻具如玄文者,然大經中,佛為調伏匿王諸妃後等,說是偈雲: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藂林,必有樹木,一切女人,必懷谄曲。
文殊難曰:是義有餘,??耶尼州,有河端直,名娑婆耶,猶如直繩,入于西海。
○疏雲:金沙,文出大論。
種種金、銀、琉璃、寶樹,是亦名林。
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
此三喻皆非盡理,故名有餘。
疏:彼呼為無餘義者,彼經三喻,接一切法門盡,此外若更有法者,皆名有餘之說。
疏:此呼為無上道者,經雲:晝夜常說無上道教也。
疏:大經明親附國王等者,諸優婆塞等,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箭,摧伏惡人,護說法者等(雲雲)。
聖行座者,有慧故對座也。
或出或沒者,或但用折,或但用攝故耳。
二、釋并三皆四悉者,廣略二釋不出三德四悉,故雲三法異即世界,複以三德離對三悉,故雲皆四也。
疏:一、緒者,應作此叙。
叙,謂次第也。
此緒訓于絲端,亦無大失。
若取訓業、訓事、訓餘,并非文意。
疏:一、假、實二空者。
假即生空,實即法空也。
而濫向三行者,不知為是何等慈悲,為身為口意耶?故雲也。
疏:恩德者,法身德也。
無緣普覆,故得其名。
疏:資成者,即是法身資發智德也。
疏:何能宣說是經者,為用何方法而流通此經也。
疏:三、總明行成之相者,此指四行文後偈頌之文。
從我滅度後,求佛道者已下,文是。
經當安住四法者,但總标四行,而不别出四相,便即先釋身行處矣。
疏:或雲:内凡初行者,從十住初心已去也。
疏:若久習純熟者,位在回向後心也。
疏引前品近果之行者,法師品雲聞已谛思惟,當知此人等,近于佛智慧文是也。
疏:七、住已上者。
瑤師案:璎珞經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當行無相、無願,名不退住。
即第七住也。
疏:行始者,雖過分段,未侵變易,俱名行始,并是别教内凡初心也。
疏:或雲行處約因者,因應通等覺,約果應在妙覺,如此判者,凡夫絕分,故不用也。
後釋通因果者,次家約智約境之言通于因果,亦不知為是何教因果,故不可依也。
行近兩處俱得名行者,俱有進趣,漸近于理之能,故雲也。
立理破者,立道理破也。
并深俱淺等者,初家及第二家,行處俱淺,近處俱深;瑤師則行深而近淺,故雲互也。
而永異古師者,今家行近,雖俱在淺,二行同時,及通于後,故不同古;分于行近,深淺放不等,故及以定判也。
其意則别者,以淺通深,不同古人淺定局淺,深定局深,故雲意别。
下去約二忍、四忍釋,即當約位也。
疏:内懷至理者,接起理行也。
附事必依理者,攬事以徹理,觀理以達事。
又經,由也,達也。
故雲事理不可條然也。
非無所詣者,說真之時亦詣于理,說俗之時亦詣于理,真俗不二,詣理是同。
約行準說者,說既真俗相即,行必事理無偏。
通遍前導者,謂慈悲通身口意,複以慈悲導身口意上止觀,令入深位。
止觀從淺至深,皆是慈悲之力。
正當于身者,應知身業之文,具于口意。
何者?不與小女、處女共語,口意業也;柔和善順,亦口業也;心亦不驚及所畏,心不悕望等,意業也。
雖此互兼,而各一業為主,餘之二業,但為資成而已。
以能從所者,中道三智,從于所觀境,故但雲一法也。
總釋功德所由者,得中道地故,所以在剛,能柔能順,能治能安故也。
見諸法實者,經中但雲如實相者,始行未證,但得雲而觀諸法如實相,即是因緣法,如果地之法。
今言見者,約所證說。
疏:人、法二空者。
大論:問曰:小乘但得人空,何得具于二空?答曰:如來滅後四百年内,諸師說小具二空;四百年外諸師所說,乃雲小乘但得人空,無法空耳。
此違阿含經,彼雲小乘具二空。
疏約真俗、假實者,真俗約谛,是所诠故;假實約所破,是故不同。
為對所破者,性相是所破也。
名同義異者,通教以真為體,圓教以中道實相為體,故雲也。
若更開為四十二忍者,前開為四、五、六,則通别教從;若作四十二忍者,唯在于圓,但從無生、寂滅二忍開故。
增減可知者,若作四忍,伏順在住前;若作五忍,三忍在住前,如信忍故;若作六忍在住前,加和從忍,故雲增減也。
為二者,生、法二忍也。
二、複為一者,前約一法,即一實谛忍辱地是。
仍離二空者,生空為伏順,法空為無生寂滅也。
則經中二句者,從住忍辱地至不驚為初句,從又複下為次句也。
初地依法得忍者,依真如法得忍也。
疏:後心亦窮二空理者,後心二空理方窮也。
疏:大經雲發心至不别者。
指名、字、位為初發心也,亦通于五品初心也。
善消柔和至竟者。
意雲:前文釋文,釋柔和善順,對當二忍,已通初後,則是生忍竟。
即知不率暴等,亦是生忍行相功德而已。
由得地故,故有此德。
前則準知者,隻是亦可互為其德,故前柔和等,準不率暴等,其相可見。
何者?由得忍辱地故柔和,由得忍辱地善順,即知柔和等是不率不驚等德,故雲也。
疏聞佛常與無常者,是大、小相對;二乘作佛等,即偏、圓相對;生死、涅槃,即真、俗相對。
佛道長等,謂實長,實難;權短,權易。
此即從事,故分;約理不二,故雲非長等。
疏:觀行即非行非不行者,以般若蕩二邊之相故也。
疏合上衣、座、室者,止行合衣法身德,觀行合座般若德,慈悲行合室解脫德。
今明能行對所離法者,三行是能行能離之法,十惱亂等是所離之法也。
所附為助者,以三學通附此三淺法,助于正觀深法,故雲助也。
須指梵網者,以菩薩輕重等持,一支一境,無非法界,方稱具足戒也。
三行兼理者,戒等三行,皆悉正助合行,故雲兼理。
于三門中,非遠非近,以觀諸法空等,而複最得兼名,故雲對事設觀,以助照理之正觀也。
向雲助真似者,此取意通問耳。
以前正觀文通深淺以釋,故今以約真似問之。
不同古德者,如前三師釋行處文是。
疏:修定心者,經雲:修攝其心。
修定處者,經雲:在于閑處。
修定門者,經雲:常好坐禅。
經雲國王者,小者曰邦,大者曰國。
王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