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八(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
今述昔迷,故雲通昔也。
彰因進悟者,謂于大通佛所,得記為因,爾來無量,何不進悟?此城非實,即是彰因,寶所在近,是進悟也。
贊揚行理者,謂如來通法為事,若人善寶所在近,亦即修行此經,即是如來使命,名行如來事,則如來廣贊理行之人也。
六、本迹如記。
不思議一者,二人相對,為不思議一也。
舉因徴果者者,謂彌勒不識地踴菩薩,即執釋迦近成之因,徴于久遠之果。
佛即說壽量,辯因果所由。
伽耶道樹始爾久遠若斯,故能成就如是大菩薩衆。
假使塵點狹量,方能測量佛壽極果也。
稱揚遠濟者,稱謂稱歎,揚謂贊揚。
贊揚六根清淨,乃至稱歎普賢菩薩守護;贊揚六根,令人樂淨;歎諸菩薩,令人進行;又贊六根,令人修自行;贊諸菩薩,令人贊佗行。
修經之理,能為苦海之業,目之為濟。
法王啟運,非直利于當時,亦乃遠傳來業,故雲遠也。
二十八品生起者,未見睿公生起,注家生起,大理亦同,故今錄之。
夫昏聖相扣,必有感異之瑞焉,故首之以序品。
随機筌極,涉教成權,故受之以方便。
方便之奧,興類乃彰,故受之以譬喻。
餐喻不猜,因象能照,故受之以信解。
納其解心,又以象告,故受之以藥草。
興喻既明,許以體極,故受之以授記。
而下象須系,衆譬宜廣,故受之以化城。
鈍淺又啟,取含亦同,故受之以五百授記。
取含之中,複有未悟,故受之以授學無學記。
利鈍俱朗,化道須弘,故受之以法師。
弘經通極,必以證瑞,故受之以見寶塔。
塔踴瑞炳,幽顯樂宣,故受之以勸持。
宣,故受之以勸持。
有範者患在律,故受之以安樂引。
請規嘉躅,潛有其人,故受之以踴出。
人廣德懿,功似非始,故受之以壽量。
知宗悟常,淺深不一,故受之以分别功德。
聞此功德,欣以相傳,故受之以随喜。
随喜則四衆竟修,六根必淨,故受之以法師功德。
根淨則含柔忘我,現為前範,故受之以常不輕。
法極人高,通之有本,故受之以神力。
神奇既發,對印已周,故受之以屬累。
崇法壽命,晖光住世,故受之以藥王本事。
負荷之懿,十地同風,故受之以妙音。
功玄應轉,萬品感賴,故受之以觀音。
凡四弘修,必人鬼争護,故受之以陀羅尼。
執一所轉,嚴父移心,故受之以莊嚴王本事。
化傳遐劫,福彰來??,故受之以普賢。
勸發終焉, ○懿,己利反,訓美。
但品旨未彰者,今家解釋,品意難明,須開章門。
别解品意顯者,但直釋名而已。
若但生起,故品意未彰。
但雲因果語通,何教無之?故但雲舉因徴果,何能顯于發迹顯本也。
疏:滿法師者。
宋齊錄雲:上定林寺釋法獻,方于圓國得梵本來,有此一品。
瓦官釋法意,齊永明八年十二月譯出,仍自别何未安部内。
至梁初,有滿法師如疏。
今引此文者,恐雲長安宮人請此品,淹留未為隐便耳。
天下大同者,當時秦、晉根阻,車書未同,乃至大隋,方獲甯一,故曰混和,即大同也。
約處人除北等者,謂北州人及黃門不能造逆,故除之。
疏:捧華色比丘尼死者。
摩耶經雲:提婆達多既至摩竭國,語守門者:汝入白王,道我在。
即入白王。
此時守門人即入白王。
王大嗔忿,而作是言:乃至不欲聞其名字,何況而應眼見之耶?敕守門者勿聽其前。
提婆達多心大苦惱,舉手扣頭,切齒罵詈。
時郁波羅比丘尼,此雲蓮華色,從王宮出,見提婆達多,即呵之言:汝今釋種,不得熾盛,于佛法中作大障礙!提婆達多聞此語已,極大忿恚,即以手拳而打其頭。
比丘尼尋便命終。
即其事也。
四身者,謂四屬身業。
一、語業者,破僧屬口業也。
從三殺下,更一節分三殺,謂父、母、羅漢三也。
一、虛诳者,出血屬方便,與破僧加行同。
增苦增者,五逆罪五倍增也。
八比丘分二者,謂調達四為能破,四清淨僧為所破,即羯摩僧也。
若調達為佛及四比丘破清淨四九人,名破法輪僧,佛在四清淨比丘内矣。
破出殺者,破僧、出血、殺蓮華尼,三也;污母、污無學尼,是殺母同類。
殺住定菩薩者,百劫修相好菩薩,是殺父母同類;殺有學聖人,是殺羅漢同類。
嘉祥三意者,前三意度量之無品,隻是故不可也。
經于多劫中至國王者,人中尊位,奢促之極,而能發願求法無退也。
疏:一、明欲滿檀那者,經中無餘五度相,以檀度接于六耳。
經:委政太子者,簡異餘王子以付儲君也。
疏:次雖作下,至正求法者。
上文總三,此但頌其最為滿般若。
阿私仙,此雲無比,亦雲端正。
始從十五,終二十一者,盡十五,盡二十一卷,并明六度也。
文相顯著者,文相兼含者,今亦不錄也。
體相可識者,體謂體狀,相謂行相也。
疏:防止七支者。
小乘之戒,防禁身口,故但雲七。
疏:四禅八定者,于四禅上更加四空,名為八定耳。
疏:不殺至是檀者。
不殺,即是無畏施也;不盜,即是施他财也;不淫,即是有禮,正當施禮也;不妄語,即是施于誠實之語也。
不兩舌是屍者。
戒,謂慎也。
兩舌能成自他之惡,為過處甚,故對于戒。
不绮語是進者。
绮語一法,人多喜犯,此失難防,故對精進。
不貪是禅者。
禅防意地之非,則調直,故得名禅。
般若是正信因果,故能除邪見也。
疏:一、對治,謂悭等者。
如淨名經雲:以布施接悭貪,以持戒接毀禁,以忍辱接嗔恚,以精進接懈怠,以禅定接亂意,以智慧接愚癡。
即接持義,成對治義。
疏根調知法界者。
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界分不同故,即第六識辯了三法,名為般若。
疏:壽安者,禅報在長,壽諸天而樂。
疏:辯者,欲知智在說也。
疏乃至詣道場者,一一文中,更有衆多贊歎之詞,故雲乃至。
疏:不乏信财者,以信成就,名為不乏,即七聖财也。
故雲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茲生也。
疏:他不能折伏者,有行解故。
疏:随食能消者,得法喜食,能消一切惡也。
疏:如優缽華者,隻是善根念念增長,如優缽羅華矣。
疏:行慈境界者。
夫修慈皆依禅而發,以九種大禅是慈境也。
疏:離身心精進者,若身行精進而心滞者,不名精進。
身心俱運,乃名精進耳。
疏:禅無所住者,菩薩雖行禅定,而不随禅生也。
疏:滅惡戒者,滅外道惡衆戒,名滅惡戒也。
疏:能壞煩惱者,即煩惱障也。
疏:及智障者,偏真之智,為中智障也。
疏造一切福者,是檀;若修身,是戒、忍、進;修心,是禅;修慧,是般若。
以第一義薰修者,謂以實相心,于四威儀中行一一度,互相融即。
百界三千,體唯法界,方名圓舍;不犯二偏,乃名屍等。
是故記雲無非十度也。
疏:不生瘡疣者,于念念中不見能忍所忍故。
疏:不舍于離者,謂常觀無念曰精,念念趣入曰進,故雲也。
疏:于事中不放逸者,謂于事即理,名不放逸。
疏:于陰不熾然者,謂常觀法性,不令于陰而增諸惡故也。
疏:于界不擾濁者,根境識三,互相涉入,動亂于心,名為擾濁。
達界三谛,不名擾濁。
疏:于界舍因緣者,如眼見色,眼為因,空明為緣,若因若緣,無非中道,名之為忍。
六之與十,開合不同者,開禅出願力,開般若出方便及智,智謂中智,方便出假智。
疏:三、十二相者,且依婆娑一百七十七雲:問:相是何義?答:标熾義是相義,殊勝是相義,祥瑞義是相義。
一、足善住相,足下平滿,不凹不凸。
于踐蹑時,等柔觸地,其迹分明;惡心欲滅,終不能滅。
二、千輻輪相,佛雙足下有文如輪,千輻具足;毂辋圓滿,分明巧妙。
三、指纖長,傭而漸銳,節不粗現,并時無隙;安布得中,先、後圓滿。
四、足跟圓長,端嚴廣直。
五、手、足細濡,如妒羅綿。
六、手、足網缦,指間皆有網缦,猶如鵝王。
指若合時,網即不現,而無皺緩;開時便現,而無率急。
七、足趺圓厚,向指寫庸;兩邊圓直,如紅蓮華。
八、佛??、胫圓直,漸下傭細,如翳耶鹿王??。
九、勢峰藏密,猶如馬王。
若爾,雲何所化得見?有說:世尊愍所化故,方便示之。
十、身分圓滿,如諾瞿陀樹。
十一、同。
十二、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绀青色,螺文右旋。
十三、佛身諸毛孔各生一毛,如吠琉璃,其色绀潤,宛轉右旋,毛端上靡。
十四、身真金色,映奪世間一切金光,令不複現。
十五、常光一尋,周匝常有光明;四方各一尋,晝、夜恒照。
十六、皮膚細滑,塵、水不着,如吠琉璃及蓮華葉。
十七同。
十八、佛身廣洪直,不偃不偻,亦不傍佞歌,端雅充實。
十九、佛胸臆分齊,方廣威肅,如師子王。
二十、佛肩髆圓滿,非諸捔力妹狀力士能及。
二十一、佛平立舒持,摩自膝輪。
二十二、佛颔輪廣好,如師子王,骨圓如輪。
二十三、四十齒齊。
二十四、齒齊平密。
二十五、牙齒鮮白有光明。
四十、齒悉齊平,中間無隙,如毛發許,光明皎映,如雪山王。
二十六、得最上味,舌根淨故,令所食變成上味。
有說佛咽喉中有二乳泉,若飲食時,其乳流出,雜諸飲食,變成上味,不正分耳。
二十七、舌薄濡廣長,出時覆面,至耳發際,若還入口,而于中無所妨礙。
二十八、眼目修廣,其色绀淨,如蘇圓多青蓮華葉。
二十九、佛眼睫安布善巧,猶如牛王。
三十同。
三十一、眉毫間長半尋,右旋轉,光明清徹。
三十二、佛于唯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悅意,和雅梵音,如頻迦鳥,如帝釋鼓。
如是音聲,具八功德:一、深遠,二、和雅,三、分明,四、悅耳,五、入心,六、發喜,七、易了,八、無厭。
不須各修者,明圓人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至初住時,三十二相,任運自發,不同權教别而修也。
已略辨之者,法身之相,為諸相本,境智相稱,具三十二。
又如華嚴,一一相好,與虛空等,修發互融,不得各論。
相體多同者,藏、通以真為體,别、圓以實相為體。
疏:足跟者,足後也。
疏:梵身圓等相者。
如來報得圓回身等,觀目四面皆睹,故雲等相。
疏:慈等心者,等取悲、喜、舍也。
疏:成梵音聲者,随機屈曲,巧取衆生,處處調熟,皆令入實,故知梵聲諸相中最妙也。
疏:道種智是别者,地前緣修至十行中,用于假智遍學諸法,故以道種智為本也。
疏奇中三處好者。
兩??中間有骨,名奇骨,即背下分是。
疏臗凡者,應雲尻,恐字誤。
經十八不共者,大論二十六雲:佛于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淨故,身口業無失;三佛一切意業,随智慧行故,全無失。
四、無異相者,佛于一切衆生無分别,無遠近異想,是貴可為說,是賤不可為說。
如日出普照萬物,佛大悲光明,一切憐愍等度。
五、無不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佛于諸法實相中定,不退不失,是名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者,衆生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苦受生嗔,樂受生愛,不苦不樂受生愚癡。
是三種受:苦受生苦,住苦滅樂;樂受生樂,住樂滅苦;不苦不樂受不知為苦,不知為樂。
餘人鈍根故,多覺苦受、樂受,于不苦不樂受中,不覺不知而有舍心,是為癡使所使。
佛于不苦不樂受中,知覺生時、覺住時、滅時,以是故言佛無不知以舍心。
七、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思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減;修習諸善法,心無厭足,故說無減。
八、精進無減者,欲義即是精進,欲為初行,欲增長名精進。
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
欲屬意業,精進屬三業;欲為内,精進為外。
九、念無減者,于三世諸法,一切智慧相應故,念滿足無減。
又失念,名威儀俯仰;如來法中失念無減,名住禅定神通,念過去、現在世,通達無礙。
十、慧無減者,佛得一切智慧故,慧無減;三世智慧無礙故,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者,解脫有二種:有為解脫、無為解脫。
有為解脫,名無漏智慧相應解脫;無為解脫,為一切煩惱習都盡無餘。
佛于二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者,佛于諸解脫中,智慧無量無邊清淨故,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十四、十五,一切身業、一切口業、一切意業,随智慧行者,佛一切身、口、意業,先知然後随智慧行;諸佛身、口、意業,一切行無不利益衆生故,名先知然後随智慧行。
若先不籌量而起身、口、意業,則有失;佛先以智慧起身、口、意業,故無失。
複次,佛成就三種淨業、三種寂靜業、三不護業。
十六、佛以智慧知過去,十七、知未來,十八、知現在。
通達無礙,謂過去、已過去等。
立通四教準前,今唯在圓也。
經号曰天王者,大論雲:食不用缽,不被袈裟,如王治也。
故曰天王也。
因即返當合道,果乃失類同真,故曰天王如來也。
經廣為衆生說于妙法者,通指一代,俱名妙法,此文具五時教意故也。
疏:第三、勸修,如文者,前分文雲:佛告下,明勸信。
今雲勸修者,勸信本令修行。
其言雖異,其義則同也。
疏:處華台久者,此例如人中處胎十二月者為久,以蓮華生者,有上、中、下。
故在父膝等者,等取在梵王口生、臍生也。
安置一切于菩提心者,令住三德涅槃,故從别圓以釋,應通前二教也。
亦可釋妨者。
妨雲:淨土既雲蓮華為父母,何故鼓音王經雲: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類?釋曰:經言:他土有父母,淨土則無。
又經雲:有者,說因位時雲有;言化生者,說成佛已後雲無父母。
故不為妨。
經雲:若生人天至妙樂者,于人天中得一實益,方名勝妙樂矣。
來時大利方生者,意雲:去時機緣未有大益,故無白去之辭。
菩薩贊詞者,以文殊海出,例地湧菩薩出已贊佛經文。
今文但雲從蓮華下,至于佛前,頭面敬禮等,其詞甚略。
引此例者,用釋他疑,令知經文存略故耳。
從所移處來者,文殊縱從四百那由他外來,複有何遠?故雲應無也。
二者,衆海縱移者,意雲:海衆無緣者被移,龍宮有緣者不動也。
後變而不變處來者,隻是從龍宮謂不動處來,名為不變處來。
非謂改體者,謂淨穢土體,本來相即,故不可改。
如淨名中,梵王見淨,身子見穢,即其例也。
此乃有往來者,佛彰灼三變而移之衆,故見有往來之想也。
化事成規者,謂成于化儀也。
經本聲聞人等者,住在今會空中,述海化意,故雲本也。
經:今皆修行大乘者。
此叙于海中已修行法華圓乘己意,非謂至今釋迦會中方始修行也。
經:文殊師利至宣說者。
應知文殊先亦非不施權,今述化意,故雲唯常宣說等。
經善知衆生諸根行業者,
今述昔迷,故雲通昔也。
彰因進悟者,謂于大通佛所,得記為因,爾來無量,何不進悟?此城非實,即是彰因,寶所在近,是進悟也。
贊揚行理者,謂如來通法為事,若人善寶所在近,亦即修行此經,即是如來使命,名行如來事,則如來廣贊理行之人也。
六、本迹如記。
不思議一者,二人相對,為不思議一也。
舉因徴果者者,謂彌勒不識地踴菩薩,即執釋迦近成之因,徴于久遠之果。
佛即說壽量,辯因果所由。
伽耶道樹始爾久遠若斯,故能成就如是大菩薩衆。
假使塵點狹量,方能測量佛壽極果也。
稱揚遠濟者,稱謂稱歎,揚謂贊揚。
贊揚六根清淨,乃至稱歎普賢菩薩守護;贊揚六根,令人樂淨;歎諸菩薩,令人進行;又贊六根,令人修自行;贊諸菩薩,令人贊佗行。
修經之理,能為苦海之業,目之為濟。
法王啟運,非直利于當時,亦乃遠傳來業,故雲遠也。
二十八品生起者,未見睿公生起,注家生起,大理亦同,故今錄之。
夫昏聖相扣,必有感異之瑞焉,故首之以序品。
随機筌極,涉教成權,故受之以方便。
方便之奧,興類乃彰,故受之以譬喻。
餐喻不猜,因象能照,故受之以信解。
納其解心,又以象告,故受之以藥草。
興喻既明,許以體極,故受之以授記。
而下象須系,衆譬宜廣,故受之以化城。
鈍淺又啟,取含亦同,故受之以五百授記。
取含之中,複有未悟,故受之以授學無學記。
利鈍俱朗,化道須弘,故受之以法師。
弘經通極,必以證瑞,故受之以見寶塔。
塔踴瑞炳,幽顯樂宣,故受之以勸持。
宣,故受之以勸持。
有範者患在律,故受之以安樂引。
請規嘉躅,潛有其人,故受之以踴出。
人廣德懿,功似非始,故受之以壽量。
知宗悟常,淺深不一,故受之以分别功德。
聞此功德,欣以相傳,故受之以随喜。
随喜則四衆竟修,六根必淨,故受之以法師功德。
根淨則含柔忘我,現為前範,故受之以常不輕。
法極人高,通之有本,故受之以神力。
神奇既發,對印已周,故受之以屬累。
崇法壽命,晖光住世,故受之以藥王本事。
負荷之懿,十地同風,故受之以妙音。
功玄應轉,萬品感賴,故受之以觀音。
凡四弘修,必人鬼争護,故受之以陀羅尼。
執一所轉,嚴父移心,故受之以莊嚴王本事。
化傳遐劫,福彰來??,故受之以普賢。
勸發終焉, ○懿,己利反,訓美。
但品旨未彰者,今家解釋,品意難明,須開章門。
别解品意顯者,但直釋名而已。
若但生起,故品意未彰。
但雲因果語通,何教無之?故但雲舉因徴果,何能顯于發迹顯本也。
疏:滿法師者。
宋齊錄雲:上定林寺釋法獻,方于圓國得梵本來,有此一品。
瓦官釋法意,齊永明八年十二月譯出,仍自别何未安部内。
至梁初,有滿法師如疏。
今引此文者,恐雲長安宮人請此品,淹留未為隐便耳。
天下大同者,當時秦、晉根阻,車書未同,乃至大隋,方獲甯一,故曰混和,即大同也。
約處人除北等者,謂北州人及黃門不能造逆,故除之。
疏:捧華色比丘尼死者。
摩耶經雲:提婆達多既至摩竭國,語守門者:汝入白王,道我在。
即入白王。
此時守門人即入白王。
王大嗔忿,而作是言:乃至不欲聞其名字,何況而應眼見之耶?敕守門者勿聽其前。
提婆達多心大苦惱,舉手扣頭,切齒罵詈。
時郁波羅比丘尼,此雲蓮華色,從王宮出,見提婆達多,即呵之言:汝今釋種,不得熾盛,于佛法中作大障礙!提婆達多聞此語已,極大忿恚,即以手拳而打其頭。
比丘尼尋便命終。
即其事也。
四身者,謂四屬身業。
一、語業者,破僧屬口業也。
從三殺下,更一節分三殺,謂父、母、羅漢三也。
一、虛诳者,出血屬方便,與破僧加行同。
增苦增者,五逆罪五倍增也。
八比丘分二者,謂調達四為能破,四清淨僧為所破,即羯摩僧也。
若調達為佛及四比丘破清淨四九人,名破法輪僧,佛在四清淨比丘内矣。
破出殺者,破僧、出血、殺蓮華尼,三也;污母、污無學尼,是殺母同類。
殺住定菩薩者,百劫修相好菩薩,是殺父母同類;殺有學聖人,是殺羅漢同類。
嘉祥三意者,前三意度量之無品,隻是故不可也。
經于多劫中至國王者,人中尊位,奢促之極,而能發願求法無退也。
疏:一、明欲滿檀那者,經中無餘五度相,以檀度接于六耳。
經:委政太子者,簡異餘王子以付儲君也。
疏:次雖作下,至正求法者。
上文總三,此但頌其最為滿般若。
阿私仙,此雲無比,亦雲端正。
始從十五,終二十一者,盡十五,盡二十一卷,并明六度也。
文相顯著者,文相兼含者,今亦不錄也。
體相可識者,體謂體狀,相謂行相也。
疏:防止七支者。
小乘之戒,防禁身口,故但雲七。
疏:四禅八定者,于四禅上更加四空,名為八定耳。
疏:不殺至是檀者。
不殺,即是無畏施也;不盜,即是施他财也;不淫,即是有禮,正當施禮也;不妄語,即是施于誠實之語也。
不兩舌是屍者。
戒,謂慎也。
兩舌能成自他之惡,為過處甚,故對于戒。
不绮語是進者。
绮語一法,人多喜犯,此失難防,故對精進。
不貪是禅者。
禅防意地之非,則調直,故得名禅。
般若是正信因果,故能除邪見也。
疏:一、對治,謂悭等者。
如淨名經雲:以布施接悭貪,以持戒接毀禁,以忍辱接嗔恚,以精進接懈怠,以禅定接亂意,以智慧接愚癡。
即接持義,成對治義。
疏根調知法界者。
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界分不同故,即第六識辯了三法,名為般若。
疏:壽安者,禅報在長,壽諸天而樂。
疏:辯者,欲知智在說也。
疏乃至詣道場者,一一文中,更有衆多贊歎之詞,故雲乃至。
疏:不乏信财者,以信成就,名為不乏,即七聖财也。
故雲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茲生也。
疏:他不能折伏者,有行解故。
疏:随食能消者,得法喜食,能消一切惡也。
疏:如優缽華者,隻是善根念念增長,如優缽羅華矣。
疏:行慈境界者。
夫修慈皆依禅而發,以九種大禅是慈境也。
疏:離身心精進者,若身行精進而心滞者,不名精進。
身心俱運,乃名精進耳。
疏:禅無所住者,菩薩雖行禅定,而不随禅生也。
疏:滅惡戒者,滅外道惡衆戒,名滅惡戒也。
疏:能壞煩惱者,即煩惱障也。
疏:及智障者,偏真之智,為中智障也。
疏造一切福者,是檀;若修身,是戒、忍、進;修心,是禅;修慧,是般若。
以第一義薰修者,謂以實相心,于四威儀中行一一度,互相融即。
百界三千,體唯法界,方名圓舍;不犯二偏,乃名屍等。
是故記雲無非十度也。
疏:不生瘡疣者,于念念中不見能忍所忍故。
疏:不舍于離者,謂常觀無念曰精,念念趣入曰進,故雲也。
疏:于事中不放逸者,謂于事即理,名不放逸。
疏:于陰不熾然者,謂常觀法性,不令于陰而增諸惡故也。
疏:于界不擾濁者,根境識三,互相涉入,動亂于心,名為擾濁。
達界三谛,不名擾濁。
疏:于界舍因緣者,如眼見色,眼為因,空明為緣,若因若緣,無非中道,名之為忍。
六之與十,開合不同者,開禅出願力,開般若出方便及智,智謂中智,方便出假智。
疏:三、十二相者,且依婆娑一百七十七雲:問:相是何義?答:标熾義是相義,殊勝是相義,祥瑞義是相義。
一、足善住相,足下平滿,不凹不凸。
于踐蹑時,等柔觸地,其迹分明;惡心欲滅,終不能滅。
二、千輻輪相,佛雙足下有文如輪,千輻具足;毂辋圓滿,分明巧妙。
三、指纖長,傭而漸銳,節不粗現,并時無隙;安布得中,先、後圓滿。
四、足跟圓長,端嚴廣直。
五、手、足細濡,如妒羅綿。
六、手、足網缦,指間皆有網缦,猶如鵝王。
指若合時,網即不現,而無皺緩;開時便現,而無率急。
七、足趺圓厚,向指寫庸;兩邊圓直,如紅蓮華。
八、佛??、胫圓直,漸下傭細,如翳耶鹿王??。
九、勢峰藏密,猶如馬王。
若爾,雲何所化得見?有說:世尊愍所化故,方便示之。
十、身分圓滿,如諾瞿陀樹。
十一、同。
十二、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绀青色,螺文右旋。
十三、佛身諸毛孔各生一毛,如吠琉璃,其色绀潤,宛轉右旋,毛端上靡。
十四、身真金色,映奪世間一切金光,令不複現。
十五、常光一尋,周匝常有光明;四方各一尋,晝、夜恒照。
十六、皮膚細滑,塵、水不着,如吠琉璃及蓮華葉。
十七同。
十八、佛身廣洪直,不偃不偻,亦不傍佞歌,端雅充實。
十九、佛胸臆分齊,方廣威肅,如師子王。
二十、佛肩髆圓滿,非諸捔力妹狀力士能及。
二十一、佛平立舒持,摩自膝輪。
二十二、佛颔輪廣好,如師子王,骨圓如輪。
二十三、四十齒齊。
二十四、齒齊平密。
二十五、牙齒鮮白有光明。
四十、齒悉齊平,中間無隙,如毛發許,光明皎映,如雪山王。
二十六、得最上味,舌根淨故,令所食變成上味。
有說佛咽喉中有二乳泉,若飲食時,其乳流出,雜諸飲食,變成上味,不正分耳。
二十七、舌薄濡廣長,出時覆面,至耳發際,若還入口,而于中無所妨礙。
二十八、眼目修廣,其色绀淨,如蘇圓多青蓮華葉。
二十九、佛眼睫安布善巧,猶如牛王。
三十同。
三十一、眉毫間長半尋,右旋轉,光明清徹。
三十二、佛于唯藏中,有妙大種,能發悅意,和雅梵音,如頻迦鳥,如帝釋鼓。
如是音聲,具八功德:一、深遠,二、和雅,三、分明,四、悅耳,五、入心,六、發喜,七、易了,八、無厭。
不須各修者,明圓人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至初住時,三十二相,任運自發,不同權教别而修也。
已略辨之者,法身之相,為諸相本,境智相稱,具三十二。
又如華嚴,一一相好,與虛空等,修發互融,不得各論。
相體多同者,藏、通以真為體,别、圓以實相為體。
疏:足跟者,足後也。
疏:梵身圓等相者。
如來報得圓回身等,觀目四面皆睹,故雲等相。
疏:慈等心者,等取悲、喜、舍也。
疏:成梵音聲者,随機屈曲,巧取衆生,處處調熟,皆令入實,故知梵聲諸相中最妙也。
疏:道種智是别者,地前緣修至十行中,用于假智遍學諸法,故以道種智為本也。
疏奇中三處好者。
兩??中間有骨,名奇骨,即背下分是。
疏臗凡者,應雲尻,恐字誤。
經十八不共者,大論二十六雲:佛于無量阿僧祇劫來,持戒清淨故,身口業無失;三佛一切意業,随智慧行故,全無失。
四、無異相者,佛于一切衆生無分别,無遠近異想,是貴可為說,是賤不可為說。
如日出普照萬物,佛大悲光明,一切憐愍等度。
五、無不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佛于諸法實相中定,不退不失,是名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者,衆生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苦受生嗔,樂受生愛,不苦不樂受生愚癡。
是三種受:苦受生苦,住苦滅樂;樂受生樂,住樂滅苦;不苦不樂受不知為苦,不知為樂。
餘人鈍根故,多覺苦受、樂受,于不苦不樂受中,不覺不知而有舍心,是為癡使所使。
佛于不苦不樂受中,知覺生時、覺住時、滅時,以是故言佛無不知以舍心。
七、欲無減者,佛知善法思故,常欲集諸善法,故欲無減;修習諸善法,心無厭足,故說無減。
八、精進無減者,欲義即是精進,欲為初行,欲增長名精進。
如佛說:一切法欲為根本。
欲屬意業,精進屬三業;欲為内,精進為外。
九、念無減者,于三世諸法,一切智慧相應故,念滿足無減。
又失念,名威儀俯仰;如來法中失念無減,名住禅定神通,念過去、現在世,通達無礙。
十、慧無減者,佛得一切智慧故,慧無減;三世智慧無礙故,慧無減。
十一、解脫無減者,解脫有二種:有為解脫、無為解脫。
有為解脫,名無漏智慧相應解脫;無為解脫,為一切煩惱習都盡無餘。
佛于二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者,佛于諸解脫中,智慧無量無邊清淨故,名解脫知見無減。
十三、十四、十五,一切身業、一切口業、一切意業,随智慧行者,佛一切身、口、意業,先知然後随智慧行;諸佛身、口、意業,一切行無不利益衆生故,名先知然後随智慧行。
若先不籌量而起身、口、意業,則有失;佛先以智慧起身、口、意業,故無失。
複次,佛成就三種淨業、三種寂靜業、三不護業。
十六、佛以智慧知過去,十七、知未來,十八、知現在。
通達無礙,謂過去、已過去等。
立通四教準前,今唯在圓也。
經号曰天王者,大論雲:食不用缽,不被袈裟,如王治也。
故曰天王也。
因即返當合道,果乃失類同真,故曰天王如來也。
經廣為衆生說于妙法者,通指一代,俱名妙法,此文具五時教意故也。
疏:第三、勸修,如文者,前分文雲:佛告下,明勸信。
今雲勸修者,勸信本令修行。
其言雖異,其義則同也。
疏:處華台久者,此例如人中處胎十二月者為久,以蓮華生者,有上、中、下。
故在父膝等者,等取在梵王口生、臍生也。
安置一切于菩提心者,令住三德涅槃,故從别圓以釋,應通前二教也。
亦可釋妨者。
妨雲:淨土既雲蓮華為父母,何故鼓音王經雲:彌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類?釋曰:經言:他土有父母,淨土則無。
又經雲:有者,說因位時雲有;言化生者,說成佛已後雲無父母。
故不為妨。
經雲:若生人天至妙樂者,于人天中得一實益,方名勝妙樂矣。
來時大利方生者,意雲:去時機緣未有大益,故無白去之辭。
菩薩贊詞者,以文殊海出,例地湧菩薩出已贊佛經文。
今文但雲從蓮華下,至于佛前,頭面敬禮等,其詞甚略。
引此例者,用釋他疑,令知經文存略故耳。
從所移處來者,文殊縱從四百那由他外來,複有何遠?故雲應無也。
二者,衆海縱移者,意雲:海衆無緣者被移,龍宮有緣者不動也。
後變而不變處來者,隻是從龍宮謂不動處來,名為不變處來。
非謂改體者,謂淨穢土體,本來相即,故不可改。
如淨名中,梵王見淨,身子見穢,即其例也。
此乃有往來者,佛彰灼三變而移之衆,故見有往來之想也。
化事成規者,謂成于化儀也。
經本聲聞人等者,住在今會空中,述海化意,故雲本也。
經:今皆修行大乘者。
此叙于海中已修行法華圓乘己意,非謂至今釋迦會中方始修行也。
經:文殊師利至宣說者。
應知文殊先亦非不施權,今述化意,故雲唯常宣說等。
經善知衆生諸根行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