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八(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故雲也。
算砂者,彼經雲:善财南行,至名聞國,于自在主知識所,得算砂法門。
自在主言:我已先于文殊師利童子所,得此法門,常與十千童子,在河渚上,而共圍繞,聚砂為戲,因此得知一切法等。
婆陀羅于城門卧,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餘無量大衆圍繞,說大海法,方便開示佛功德海。
乃至語善财言:善男子,我以好船,諸商人衆,行安穩道,複為說法,令其歡喜,引至寶洲,與諸珍寶,鹹使充足,然後将欲還閻浮提。
若有衆生,得見我身,聞我法者,令其永不悕生死海,必得入一切智海。
此并别教恒沙法門,故引證成方便當體門也。
疏:昔不言三是方便者,即當體為門也;今說三是方便者,即能通門也。
真實亦爾。
然但說三為方便者,意雲:若說三是方便,則是開權,故論雲一是真實也。
如赦體遍元者,喻當體虛通是門。
罪無不釋者,喻能通方便,歸實為門也。
疏言非三則方便之門得開者,會三為一,故曰非三。
方便之門,即一實也。
語三三唯一,斯乃點示三之本性,故雲可示。
意泛,泛隐也。
第三,準例者,應雲:如三一為二,非三非一為不二,二不二為非二非不二之門。
由達二不二,通至雙非,即以二不二為雙非門。
由雙非故,起于二不二,故非二非不二為二不二門也。
但定三通一句者,阙于一通三句也。
次半者,以委破前方便為實作門,意未破實為方便作門,以易破故雲不能也。
更立二句者,章安前以方便為實作門,及實為方便作門竟,從問方便真實下,更立二句,并前為四句,以立今義,故雲得作餘二句不也。
後之二句,理無别趣者,以方便名趣,方便義實,名義亦爾故也。
三、如名下,次引例者,隻如名之言,即是引例也。
先示非者,良由三不能相顯故。
從破此病下,明今昔互相顯相即也。
言三一既不相異者,判其三一本來相即,故雲不異。
因緣之義下,結也。
應知開昔一外之三,即是今經同體之權,故成以三顯三也。
次以因緣三下,自約今經修性相顯,即是依教而修,由修照理,故得更互相顯發也。
為一施三之一,三者,約佛意說也。
何者?已開者,列諸門者論。
知從實立名者,不論更開。
若從權立者,并須開之,仍須體即開無異途,方名開相也。
具如随文解釋者者,如今家随一部文釋門義是。
亦應破之者,今正明方便須開,但列諸門,故成不當,餘亦準此。
豈得雲為實作門者?然今正明權教智,如何以同體之智為實作門釋也? 疏法華論同者,論雲以阿含言教為門,此釋亦未全當,今家約行約理,俱得為門也。
不專在教者,上文雲今取理為教所诠,即是理教共為門也。
但雲從限域出者,破雲限域為大乘,為小乘,為是理,為是教等。
破亦同前者,同限域也。
并不相應者,與前三車在門外及父在門外立二文大同,破雲:此二文所喻永别,如何得同也? 從初說故有門、非門者,謂約施權及所開邊,有于三乘、五乘及資生等,今皆真實,豈更名門? 疏:昔說二為方便者,約漸三觀。
璎珞經雲:因是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觀。
即其文也。
無非通途者,隻是無通入一實也。
疏藥王若有菩薩下,簡非者,非類在昔于今,定無不信之衆,故雲也。
疏:身座冥稱者,夫解脫者,謂内智冥境,外則和光利物,名為解脫。
經:雖在異國者,或寂光,或實報,或方便土,為異國也。
經欲舍諸懈怠者,專依今經三德秘密藏衣、座、室三方,能舍于偏小懈怠也。
經念佛故應忍者,衣、座、室是三佛也。
經:清淨光明身者,即法身也。
經若人具是德者,具衣、座、室三也。
疏八部下(雲雲)者,應廣明在在處處,有弘法之處,所聽之衆,若權若實,皆聖所遣。
如高僧傳中,有冥告雲:一切如法講處,自人頭向上,并是冥力。
釋見寶。
塔品 翻名有無者,謂有舍利、無舍利等不同也。
僧祇律雲:無舍利名支提,有舍利名塔。
說菩薩因果者,意雲:彼經中雖說普賢融門因圓果滿,亦隻是明菩薩因果與遮那等,不說遮那遠因果矣。
道非存亡,古今一揆者,道謂多寶、釋迦所證之道,二體無二,故雲一揆。
揆,則也。
謂釋迦道非存,以現佛入古佛塔故;多寶道非亡,雖久滅度,今出證經,故雲非存亡也。
交莚接影者,意雲分身是釋迦俦輩,召集使莚相次。
而身相接者,密顯釋迦遠壽,令知丈六非生也。
實道不生者,意明今古同證一顯實之道,故以入塔表之。
乃顯舍那非成者,謂今集分身召地湧本,為顯壽量而非生故也。
約譬類者,圓鏡雲:塔是所見,大衆是能見。
此事為是根見?為是識見?為是塔色發眼使見?若根見者,根無知故;若色發者,色不見知故;若識見者,識無見故。
二一既無見,和合亦無見,如一砂無油。
和合既有見,一一亦有見,如一麻有油,多亦有油。
又為到故見?不到故見?若到故見之,見水眼應濕,見火眼應燒,以眼到故。
又若到故見則眼去,眼去故面上應無眼,眼既不無,明知不到。
若不到而能見者,是亦不然。
若眼不到塔而能見塔,如斧不到柴而能破柴,如鹽不到則鹹,火不到燒,杖不到痛,雖有此破,更無決斷。
若無通見者,謂有通識也;若無通途之見,名無通識之人。
意今消經,須與觀行有别;若不甄簡,二途不分。
有人問者,圓鏡雲:分身數多,寶塔唯一。
答:法華論雲:存略故。
存謂多身,略謂一塔也。
寶塔不多者,如經雲: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也。
合多寶願者,如經雲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乃至盡還集一處等。
故今經文如四支徴者,神力品:若經卷所住之處,皆應起塔供養。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
即如觀經:佛三種身從此經生,諸佛于此得三菩提,諸佛于此轉于法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故雲如四支徴。
疏:薩雲分陀利者。
武兵道亮雲:更有薩雲分陀利本,既存方世,乃成三存,如提婆達多中引。
薩雲分陀利者。
古譯法華,仍存梵名。
薩雲,此言妙法;分陀利,此言蓮華。
疏:此塔正為證前等者,非但破于他師謬解,得對治名。
又證前,故破于執迹之疑;起後,故破于迷本之疑,故屬對治。
尚非應身者,謂多寶但是化身,證經若是應身,須具八相成道,所以隻可表于法身,非即是法身,故雲必不可也。
疏:未盡其體者。
經從所表,不從理具,正明多寶以表法身,及具三身,不得雲隻是法身,以現塔處處證經故。
能表三中各三者,一身各具三身,故雲不一也。
所表三中皆一者,三佛各表一德,故雲皆一。
德雖有三,而體是一,故不異也。
共成此故不異者,共成釋迦化道,開三顯一,及以起後故。
明示四相者,謂四悉也。
在空以表二意者,塔閉以表證前,開塔以表起後也。
所非必多者,八非并是所非,中道實相為能非也。
疏:分座共坐,示不生者,示釋迦不生也。
何者?若是于生,不應坐滅佛之座。
疏:入塔示不常者,示常釋迦不應入古佛塔也。
疏現塔示不斷者。
仍于現塔,故雲示不斷。
分身示不一,可解。
疏:全身示不異者,多寶全身不散故也。
疏:讓座示不來者,雖來而讓座,以示不來。
疏:示不出者。
定出不應入塔,坐出隻是去耳。
又以生同滅,故示不出。
故止觀中引論釋相,大略同此,故不重引。
疏:八、不顯然者,能表之事既且顯然,所表之法必實。
以現未師弟等者,現未師弟是法師前長行意,因果等是後長行意。
引達多往等者,達多往日弘經,釋迦獲益;今日釋迦弘經,授達多天王佛記也。
未關地湧者,圓鏡雲:将明遠壽之果,故先辯遠壽之因,則四行是也。
種智前已具釋者,如前諸文釋也。
妙法之言,一分通智者,以妙法不出境智,既雲真實,能所鹹然,故知約能觀邊,與般若無二。
又妙法則三德具足,以般若德與智體同,故雲一分通智。
對迹明本者,隻是對此迹門,以明于是本門故也。
略舉經題者,下經雲:以大音聲普告四衆,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 以此起彼者,謂壽量品也。
如明起由者,如先明所起之由,下文是。
盤桓經思者,謂每于觀心之文,皆經遊心思,使觀道相應矣。
疏如塔來證經者。
塔如境,經如觀智,即是境發智,故雲來也。
經五千欄楯下。
圓鏡雲列莊嚴。
文中七科法門:初、總持門。
欄楯有防遮之力,故表總持。
陀羅尼有遮三惑、防二死因果之力,有持因中萬行萬善、果中萬德之力,故雲總持。
龛室下。
明三昧門。
無數幢下。
明神通門。
垂寶下。
明四接門。
寶鈴下。
明四辯門。
四辯八音,诠辯無量。
四面下。
明四弘門。
其諸幡下。
明無量心門。
釋相,可知。
疏:幢幡是神通者,依于不動而動,動而不動也。
疏:而且遍者,内充而外遍也。
疏:如前高廣義者,此是高家之大,故用高釋廣也。
疏中觀橫豎平等者,隻是不耳。
疏:一、如法相是者。
如法相解,内稱理解,方有于說。
攬因成果者,謂佛修戒定慧聖行時,亦無别法,但以大涅槃心,導于二乘等法,至初地時,攬于因行而成果德,名聖行滿,爾時後轉名梵行,慈悲喜三心滿,住一子地,舍心滿,住空平等地,若于圓人入于初住等,廣如彼釋。
無說欲辭者,經中但雲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即是欲辭,更無别辭。
破大憍慢者,破諸住權教,自謂為極慢也。
疏華嚴亦說等者,如前明字等、語等、法等已引,即是其相。
大品亦雲千佛者,彼經無作品中,釋提桓因難問須菩提般若義,爾時四天王及釋梵諸王,乃至諸淨居天,佛神力故,悉見東方千佛說法,亦如是名字說如是般若波羅蜜。
諸比丘皆字須菩提,難問者皆字釋提桓因,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爾。
疏:卻障機動者,若表前者,權障已卻,大機已動意。
若起後者,表執近之情将卻,須遠之機将動也。
問:凡雲本迹至劣者,恐人悟解,見下壽量釋迦顯本竟,依舊猶見丈六之身,猶謂釋迦不及華嚴舍那,此将舍那亦問釋迦本也。
自望本時遮那者,将華嚴舍那自望彼遮那,但是體用本迹也。
望迹成妙者,釋迦開已,望舍那迹,釋迦成妙也。
迹妙猶粗者,意雲舍那雖即巍巍,堂堂不顯久本,望于釋迦,任運成粗也。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
彼判雲:迹中若待粗妙,若開粗妙,不異本妙而言始得,始得為粗。
本中先成若粗若妙,若開粗妙,亦不異迹妙而是先得,先得稱妙。
又雲:不以廣狹及權實而判粗妙,但以久近而判本迹粗妙。
經我為聽是經故者,為?勸諸菩薩多寶,豈用聽經耶? 經廣說妙法者,勸弘通時,亦如今佛三周說法等,故雲廣說也。
二萬在持品之首者,亦應雲如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今但略指二萬也。
疏初有三行半頌多寶滅度者,上長行有六,今但略頌第六佛答;上佛答又三,今亦略。
今偈中加入滅久近、誡勸持衆及聽法難遇等。
經雖久滅度者,意雲雖滅而實不滅,故雲雖也。
經以難遇故者,多寶何故處處聽法?以法華經開權顯實,開近顯遠,雖值遇故。
經各舍妙土等者,諸分身一佛,隻各赍一侍者,餘皆舍矣。
經:衆生蒙薰者,時衆蒙光及香薰也。
經以是方便者,分身遠集,以為流通方便,故雲令法即是久住也。
經:而師子吼者,頌上多寶贊言:善哉!善哉!皆是真實,決定不虛也。
疏:供養三佛等者。
親供養自身三佛,則見三佛及聞三佛教也。
疏:初、一行誡勸者。
經雲:諸善男子!各谛思惟,誡也。
此為難事下,二句勸也。
經:諸餘經典下,正舉難勸持。
文為六:初、明說經難。
大力諸天、二乘、菩薩擲山動地,豈得言難?具傳說經,此為難也。
諸餘經典者,别則唯指三藏為餘,通則三教皆名餘也。
假使有人下,明書持難。
空無像,不可執捉;假令把得,亦不為難。
如無垢稱接取妙喜,不以為難;凡夫書持,實為難也。
若以大地下,三、明暫讀難。
假使劫燒下,四、明說法難。
若持八萬下,五、明聽受難。
引俱舍等者,俱舍唯少,報恩兩兼,并是易持,對辯難也。
十二、通大小者。
解九本通大小,但廣問記,故名不至。
至不至者,大涅槃何義故至?永斷貪欲、嗔恚、愚癡,不謗方等,不作闡提、五逆等故。
何因緣記三雲唯在大?今約小理,即是方廣。
如成論中以空為實,自唱善哉,即無問自說也。
如阿含經中授記彌勒,即授記經也。
但小乘灰斷,無真常理,說必假緣,非天鼓任鳴,記作佛少,雲無授記等。
玄文廣說,是故指之。
若人說法下。
六、明奉持難。
經我為佛道者,若約自行,應雲為;若約化他,應雲我為佛道。
為訓作,作佛道以流通也。
經行頭陀者者,此經既已以圓诠三德,故用衣、食、處三表,于三德為持經人所依,鬥薮三惑,是真行頭陀人也。
疏:賢劫者,劫有千佛,謂之為賢,而具五濁八苦,又稱恐畏也。
釋提婆品 逆順定故者,前三教破逆會真,故雲定也。
同于如來者,此經尚為如來師,何況同耶? 全似什公文體者,隻是真谛重譯達多品文言,體勢與妙經前後文體全同,驗知此是先有也。
百論之流者,百論梵文有二十品,此土但傳十品,後十品與此無緣故,故略不傳此土。
大康元年者,西晉惠帝時也。
草堂寺在長安矣。
昏聖相扣[彳*育*亍]者,謂佛在靈山,時說一乘,先且放光,照于東方萬八千土。
爾時十方六道衆生,盡得相見,以表至道靈通,先擁無滞。
大衆既睹嘉瑞,皆同不測所由。
彌勒緣衆生有機,推請文殊為決。
斯乃四衆為昏,文殊為聖。
涉教歸真者,謂方便品三歸于真,即開、示、悟、入是也。
興類潛彰者,謂比興也。
以長者比如來,引經大富長者,即是如來。
乃以火宅喻三界,三車喻三乘。
潛者,陰也,借喻也,彰也,顯也,謂顯幽玄之理也。
述窮道昔者,謂昔迷流道,背曩緣于彼轉,四生受于人天二乘,大乘解廣稱為巨富,棄大學小為窮子
算砂者,彼經雲:善财南行,至名聞國,于自在主知識所,得算砂法門。
自在主言:我已先于文殊師利童子所,得此法門,常與十千童子,在河渚上,而共圍繞,聚砂為戲,因此得知一切法等。
婆陀羅于城門卧,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餘無量大衆圍繞,說大海法,方便開示佛功德海。
乃至語善财言:善男子,我以好船,諸商人衆,行安穩道,複為說法,令其歡喜,引至寶洲,與諸珍寶,鹹使充足,然後将欲還閻浮提。
若有衆生,得見我身,聞我法者,令其永不悕生死海,必得入一切智海。
此并别教恒沙法門,故引證成方便當體門也。
疏:昔不言三是方便者,即當體為門也;今說三是方便者,即能通門也。
真實亦爾。
然但說三為方便者,意雲:若說三是方便,則是開權,故論雲一是真實也。
如赦體遍元者,喻當體虛通是門。
罪無不釋者,喻能通方便,歸實為門也。
疏言非三則方便之門得開者,會三為一,故曰非三。
方便之門,即一實也。
語三三唯一,斯乃點示三之本性,故雲可示。
意泛,泛隐也。
第三,準例者,應雲:如三一為二,非三非一為不二,二不二為非二非不二之門。
由達二不二,通至雙非,即以二不二為雙非門。
由雙非故,起于二不二,故非二非不二為二不二門也。
但定三通一句者,阙于一通三句也。
次半者,以委破前方便為實作門,意未破實為方便作門,以易破故雲不能也。
更立二句者,章安前以方便為實作門,及實為方便作門竟,從問方便真實下,更立二句,并前為四句,以立今義,故雲得作餘二句不也。
後之二句,理無别趣者,以方便名趣,方便義實,名義亦爾故也。
三、如名下,次引例者,隻如名之言,即是引例也。
先示非者,良由三不能相顯故。
從破此病下,明今昔互相顯相即也。
言三一既不相異者,判其三一本來相即,故雲不異。
因緣之義下,結也。
應知開昔一外之三,即是今經同體之權,故成以三顯三也。
次以因緣三下,自約今經修性相顯,即是依教而修,由修照理,故得更互相顯發也。
為一施三之一,三者,約佛意說也。
何者?已開者,列諸門者論。
知從實立名者,不論更開。
若從權立者,并須開之,仍須體即開無異途,方名開相也。
具如随文解釋者者,如今家随一部文釋門義是。
亦應破之者,今正明方便須開,但列諸門,故成不當,餘亦準此。
豈得雲為實作門者?然今正明權教智,如何以同體之智為實作門釋也? 疏法華論同者,論雲以阿含言教為門,此釋亦未全當,今家約行約理,俱得為門也。
不專在教者,上文雲今取理為教所诠,即是理教共為門也。
但雲從限域出者,破雲限域為大乘,為小乘,為是理,為是教等。
破亦同前者,同限域也。
并不相應者,與前三車在門外及父在門外立二文大同,破雲:此二文所喻永别,如何得同也? 從初說故有門、非門者,謂約施權及所開邊,有于三乘、五乘及資生等,今皆真實,豈更名門? 疏:昔說二為方便者,約漸三觀。
璎珞經雲:因是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觀。
即其文也。
無非通途者,隻是無通入一實也。
疏藥王若有菩薩下,簡非者,非類在昔于今,定無不信之衆,故雲也。
疏:身座冥稱者,夫解脫者,謂内智冥境,外則和光利物,名為解脫。
經:雖在異國者,或寂光,或實報,或方便土,為異國也。
經欲舍諸懈怠者,專依今經三德秘密藏衣、座、室三方,能舍于偏小懈怠也。
經念佛故應忍者,衣、座、室是三佛也。
經:清淨光明身者,即法身也。
經若人具是德者,具衣、座、室三也。
疏八部下(雲雲)者,應廣明在在處處,有弘法之處,所聽之衆,若權若實,皆聖所遣。
如高僧傳中,有冥告雲:一切如法講處,自人頭向上,并是冥力。
釋見寶。
塔品 翻名有無者,謂有舍利、無舍利等不同也。
僧祇律雲:無舍利名支提,有舍利名塔。
說菩薩因果者,意雲:彼經中雖說普賢融門因圓果滿,亦隻是明菩薩因果與遮那等,不說遮那遠因果矣。
道非存亡,古今一揆者,道謂多寶、釋迦所證之道,二體無二,故雲一揆。
揆,則也。
謂釋迦道非存,以現佛入古佛塔故;多寶道非亡,雖久滅度,今出證經,故雲非存亡也。
交莚接影者,意雲分身是釋迦俦輩,召集使莚相次。
而身相接者,密顯釋迦遠壽,令知丈六非生也。
實道不生者,意明今古同證一顯實之道,故以入塔表之。
乃顯舍那非成者,謂今集分身召地湧本,為顯壽量而非生故也。
約譬類者,圓鏡雲:塔是所見,大衆是能見。
此事為是根見?為是識見?為是塔色發眼使見?若根見者,根無知故;若色發者,色不見知故;若識見者,識無見故。
二一既無見,和合亦無見,如一砂無油。
和合既有見,一一亦有見,如一麻有油,多亦有油。
又為到故見?不到故見?若到故見之,見水眼應濕,見火眼應燒,以眼到故。
又若到故見則眼去,眼去故面上應無眼,眼既不無,明知不到。
若不到而能見者,是亦不然。
若眼不到塔而能見塔,如斧不到柴而能破柴,如鹽不到則鹹,火不到燒,杖不到痛,雖有此破,更無決斷。
若無通見者,謂有通識也;若無通途之見,名無通識之人。
意今消經,須與觀行有别;若不甄簡,二途不分。
有人問者,圓鏡雲:分身數多,寶塔唯一。
答:法華論雲:存略故。
存謂多身,略謂一塔也。
寶塔不多者,如經雲: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也。
合多寶願者,如經雲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衆者,彼佛分身諸佛,在于十方世界,乃至盡還集一處等。
故今經文如四支徴者,神力品:若經卷所住之處,皆應起塔供養。
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
即如觀經:佛三種身從此經生,諸佛于此得三菩提,諸佛于此轉于法輪,諸佛于此而般涅槃。
故雲如四支徴。
疏:薩雲分陀利者。
武兵道亮雲:更有薩雲分陀利本,既存方世,乃成三存,如提婆達多中引。
薩雲分陀利者。
古譯法華,仍存梵名。
薩雲,此言妙法;分陀利,此言蓮華。
疏:此塔正為證前等者,非但破于他師謬解,得對治名。
又證前,故破于執迹之疑;起後,故破于迷本之疑,故屬對治。
尚非應身者,謂多寶但是化身,證經若是應身,須具八相成道,所以隻可表于法身,非即是法身,故雲必不可也。
疏:未盡其體者。
經從所表,不從理具,正明多寶以表法身,及具三身,不得雲隻是法身,以現塔處處證經故。
能表三中各三者,一身各具三身,故雲不一也。
所表三中皆一者,三佛各表一德,故雲皆一。
德雖有三,而體是一,故不異也。
共成此故不異者,共成釋迦化道,開三顯一,及以起後故。
明示四相者,謂四悉也。
在空以表二意者,塔閉以表證前,開塔以表起後也。
所非必多者,八非并是所非,中道實相為能非也。
疏:分座共坐,示不生者,示釋迦不生也。
何者?若是于生,不應坐滅佛之座。
疏:入塔示不常者,示常釋迦不應入古佛塔也。
疏現塔示不斷者。
仍于現塔,故雲示不斷。
分身示不一,可解。
疏:全身示不異者,多寶全身不散故也。
疏:讓座示不來者,雖來而讓座,以示不來。
疏:示不出者。
定出不應入塔,坐出隻是去耳。
又以生同滅,故示不出。
故止觀中引論釋相,大略同此,故不重引。
疏:八、不顯然者,能表之事既且顯然,所表之法必實。
以現未師弟等者,現未師弟是法師前長行意,因果等是後長行意。
引達多往等者,達多往日弘經,釋迦獲益;今日釋迦弘經,授達多天王佛記也。
未關地湧者,圓鏡雲:将明遠壽之果,故先辯遠壽之因,則四行是也。
種智前已具釋者,如前諸文釋也。
妙法之言,一分通智者,以妙法不出境智,既雲真實,能所鹹然,故知約能觀邊,與般若無二。
又妙法則三德具足,以般若德與智體同,故雲一分通智。
對迹明本者,隻是對此迹門,以明于是本門故也。
略舉經題者,下經雲:以大音聲普告四衆,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 以此起彼者,謂壽量品也。
如明起由者,如先明所起之由,下文是。
盤桓經思者,謂每于觀心之文,皆經遊心思,使觀道相應矣。
疏如塔來證經者。
塔如境,經如觀智,即是境發智,故雲來也。
經五千欄楯下。
圓鏡雲列莊嚴。
文中七科法門:初、總持門。
欄楯有防遮之力,故表總持。
陀羅尼有遮三惑、防二死因果之力,有持因中萬行萬善、果中萬德之力,故雲總持。
龛室下。
明三昧門。
無數幢下。
明神通門。
垂寶下。
明四接門。
寶鈴下。
明四辯門。
四辯八音,诠辯無量。
四面下。
明四弘門。
其諸幡下。
明無量心門。
釋相,可知。
疏:幢幡是神通者,依于不動而動,動而不動也。
疏:而且遍者,内充而外遍也。
疏:如前高廣義者,此是高家之大,故用高釋廣也。
疏中觀橫豎平等者,隻是不耳。
疏:一、如法相是者。
如法相解,内稱理解,方有于說。
攬因成果者,謂佛修戒定慧聖行時,亦無别法,但以大涅槃心,導于二乘等法,至初地時,攬于因行而成果德,名聖行滿,爾時後轉名梵行,慈悲喜三心滿,住一子地,舍心滿,住空平等地,若于圓人入于初住等,廣如彼釋。
無說欲辭者,經中但雲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即是欲辭,更無别辭。
破大憍慢者,破諸住權教,自謂為極慢也。
疏華嚴亦說等者,如前明字等、語等、法等已引,即是其相。
大品亦雲千佛者,彼經無作品中,釋提桓因難問須菩提般若義,爾時四天王及釋梵諸王,乃至諸淨居天,佛神力故,悉見東方千佛說法,亦如是名字說如是般若波羅蜜。
諸比丘皆字須菩提,難問者皆字釋提桓因,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爾。
疏:卻障機動者,若表前者,權障已卻,大機已動意。
若起後者,表執近之情将卻,須遠之機将動也。
問:凡雲本迹至劣者,恐人悟解,見下壽量釋迦顯本竟,依舊猶見丈六之身,猶謂釋迦不及華嚴舍那,此将舍那亦問釋迦本也。
自望本時遮那者,将華嚴舍那自望彼遮那,但是體用本迹也。
望迹成妙者,釋迦開已,望舍那迹,釋迦成妙也。
迹妙猶粗者,意雲舍那雖即巍巍,堂堂不顯久本,望于釋迦,任運成粗也。
本門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
彼判雲:迹中若待粗妙,若開粗妙,不異本妙而言始得,始得為粗。
本中先成若粗若妙,若開粗妙,亦不異迹妙而是先得,先得稱妙。
又雲:不以廣狹及權實而判粗妙,但以久近而判本迹粗妙。
經我為聽是經故者,為?勸諸菩薩多寶,豈用聽經耶? 經廣說妙法者,勸弘通時,亦如今佛三周說法等,故雲廣說也。
二萬在持品之首者,亦應雲如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今但略指二萬也。
疏初有三行半頌多寶滅度者,上長行有六,今但略頌第六佛答;上佛答又三,今亦略。
今偈中加入滅久近、誡勸持衆及聽法難遇等。
經雖久滅度者,意雲雖滅而實不滅,故雲雖也。
經以難遇故者,多寶何故處處聽法?以法華經開權顯實,開近顯遠,雖值遇故。
經各舍妙土等者,諸分身一佛,隻各赍一侍者,餘皆舍矣。
經:衆生蒙薰者,時衆蒙光及香薰也。
經以是方便者,分身遠集,以為流通方便,故雲令法即是久住也。
經:而師子吼者,頌上多寶贊言:善哉!善哉!皆是真實,決定不虛也。
疏:供養三佛等者。
親供養自身三佛,則見三佛及聞三佛教也。
疏:初、一行誡勸者。
經雲:諸善男子!各谛思惟,誡也。
此為難事下,二句勸也。
經:諸餘經典下,正舉難勸持。
文為六:初、明說經難。
大力諸天、二乘、菩薩擲山動地,豈得言難?具傳說經,此為難也。
諸餘經典者,别則唯指三藏為餘,通則三教皆名餘也。
假使有人下,明書持難。
空無像,不可執捉;假令把得,亦不為難。
如無垢稱接取妙喜,不以為難;凡夫書持,實為難也。
若以大地下,三、明暫讀難。
假使劫燒下,四、明說法難。
若持八萬下,五、明聽受難。
引俱舍等者,俱舍唯少,報恩兩兼,并是易持,對辯難也。
十二、通大小者。
解九本通大小,但廣問記,故名不至。
至不至者,大涅槃何義故至?永斷貪欲、嗔恚、愚癡,不謗方等,不作闡提、五逆等故。
何因緣記三雲唯在大?今約小理,即是方廣。
如成論中以空為實,自唱善哉,即無問自說也。
如阿含經中授記彌勒,即授記經也。
但小乘灰斷,無真常理,說必假緣,非天鼓任鳴,記作佛少,雲無授記等。
玄文廣說,是故指之。
若人說法下。
六、明奉持難。
經我為佛道者,若約自行,應雲為;若約化他,應雲我為佛道。
為訓作,作佛道以流通也。
經行頭陀者者,此經既已以圓诠三德,故用衣、食、處三表,于三德為持經人所依,鬥薮三惑,是真行頭陀人也。
疏:賢劫者,劫有千佛,謂之為賢,而具五濁八苦,又稱恐畏也。
釋提婆品 逆順定故者,前三教破逆會真,故雲定也。
同于如來者,此經尚為如來師,何況同耶? 全似什公文體者,隻是真谛重譯達多品文言,體勢與妙經前後文體全同,驗知此是先有也。
百論之流者,百論梵文有二十品,此土但傳十品,後十品與此無緣故,故略不傳此土。
大康元年者,西晉惠帝時也。
草堂寺在長安矣。
昏聖相扣[彳*育*亍]者,謂佛在靈山,時說一乘,先且放光,照于東方萬八千土。
爾時十方六道衆生,盡得相見,以表至道靈通,先擁無滞。
大衆既睹嘉瑞,皆同不測所由。
彌勒緣衆生有機,推請文殊為決。
斯乃四衆為昏,文殊為聖。
涉教歸真者,謂方便品三歸于真,即開、示、悟、入是也。
興類潛彰者,謂比興也。
以長者比如來,引經大富長者,即是如來。
乃以火宅喻三界,三車喻三乘。
潛者,陰也,借喻也,彰也,顯也,謂顯幽玄之理也。
述窮道昔者,謂昔迷流道,背曩緣于彼轉,四生受于人天二乘,大乘解廣稱為巨富,棄大學小為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