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七(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疏略不頌。
第二、釋開三意者。
上經雲: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乃至則便信受。
經雲:迥絕多毒獸者,能害人。
喻于二種生死,五住煩惱,親為菩提涅槃之妨害也,故稱為多也。
水草能資于牛,緻其乳酪,乃至醍醐,醍醐即譬菩提涅槃之果。
牛食水草,事譬于行,行即因也。
唯有生死煩惱,無菩提修得因,故雲無水草等。
疏:不頌第四者,上文經雲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是也。
疏:今略不頌第一、中路者。
上文有三:初、中路懈退明無機,二、白導師不受大拟宜,三、不能複進息大化。
今不頌第一及第三文也。
經雲化作大城郭者,城在于内,喻二涅槃;郭在城外,郭邑通喻無學果位諸功德也。
諸空觀境者,上文雲:宅可栖身,喻十八空境也。
今偏從二乘所觀得名也。
園林者,阿含經雲:慈、悲、喜、舍為四園林者,無漏染法林,能遮愛見之惡,持無漏之善也。
渠流者,九次第定,更相灌注,調柔無間也。
浴池者,阿含經雲:以四禅為四池。
淨名經雲: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浴此無垢人也。
疏善法圓足者。
中道正觀,無善不含,故雲圓足。
畢竟空者。
此明向來觀家之境圓融三谛,語空即具假、中,異于權、小之空也。
疏:次即作是化已至說作者。
上長行有二:一、正化作,經雲: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二、正說化,經雲: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至亦可得去。
頌中,初三句頌上拟勸轉,後一句頌拟示轉,阙頌證轉。
疏一行頌第四、入城者,上長行經雲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等。
上文具聞慧及燸、頂、忍、見谛、無學。
今初二句頌見谛,後二句頌無學。
皆生安穩想,證無生智也;自謂已得度,證盡智也。
疏頌第三、滅化至寶所者,上具譬免難機發,此但頌免難。
次正頌滅化中,上具有滅化勸進、提廢權譬帖,今頌初勸進;此是下,提廢權譬,帖顯實也。
疏上合五百,又有四者,五百是一,五百外更有四譬。
今總頌者,譬雖開五,主在導師,故此半行導師約稱總頌。
疏今初一行合中路懈退者,上初中路懈退明無機,二、白導師明不受大拟宜,三、不能複進息大化。
今初二句頌合無機,次二句頌合息化,但阙第二不受誡勸拟宜耳。
記雲:又無餘二者,從不分息化說也。
疏次一行頌合接退作化者,上但合拟宜有機設化,阙合一人城。
今頌合中,初半行頌設化,後半行頌入城。
上譬約行者修證,故先入化城,生已度想等;今約如來師可,故雲言汝等滅等。
疏:不縱不橫者。
即一而三,故不縱;即三而一,故不橫;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異。
如前第五卷中已釋。
疏一行頌帖合者。
上文具牒譬、帖合,今但牒二法:初半行頌牒開三,後半行頌牒顯一。
前文總以五行頌合滅化,又分一行頌帖合,意通兩向故也。
釋五百弟子授記品 疏:二千者,指授學、無學人記品,是第二段也。
疏如來三達者,指化城品,初知見久遠文。
疏:止齋八萬者。
阿婆檀那經雲:佛在祇洹時,有一鴿為鷹所逐,飛來佛邊。
佛時經行影至,鴿身安穩,怖畏即除。
及舍利弗影覆于鴿,鴿還戰怖。
身子問佛,佛言:由汝三毒習氣未盡,是以然也。
汝當觀鴿宿世因緣,為從幾世而受此身?身子入宿命智三昧,見其從鴿中來,八萬大劫常作鴿身。
過是已往,不能複知。
佛言:汝觀此鴿未來幾世當脫此身?身子即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八萬大劫猶未得脫。
過是已後,亦不能知。
疏:諸大弟子者。
弟子之名從昔得,即領權也。
今皆開顯,授菩提記,故雲實也。
疏:宿世因緣者,昔亦說實,今亦說實,故雲顯實也。
經雲複開諸佛者,諸佛皆爾,化道同故,舉諸正顯釋迦也。
又雲有大自在神通力者,化城正是神力所為,故雲領權也。
疏若約本迹至耳者。
本屬因緣,釋四悉義立,唯阙約教。
今則在圓,待于昔三,四教義足。
慶諸實行者。
權行久,證實兼之。
三品異故者,謂三根異。
疏:避物譏嫌者,亦如世人有少藝能,若自說之,人皆嫌之。
樓那亦爾,若發言今求于顯本,則衆有疑,謂彼貪求顯己之德,怨涉自伏,又招譏嫌,是故嘿念。
生大善故者,自生已善,令他生大善。
疏:又權實者,權迹實本也。
疏:上來口陳領解者,叙上二周意也。
疏:于下不便者,良由下根未宜顯本,則成不便也。
經世尊甚奇特者,歎世尊于上二周,已能為五弟子開權顯實,授記述成等,即是奇特之相也。
中止方便者,中字平聲呼,即是領方便土中,父思子機,起劣應意也。
疏雲:亦是念所不及者,夫發言于中,而作形于外,既言之不異,必念之不違矣。
疏:就釋迦世行因發迹者,謂現在行因,正為發迹;由有久本,故名發迹也。
約過去世行因顯本者,謂昔日行因,正為顯本也。
經:汝等見是不者,驚覺時衆也。
疏:本地福慧者,本時所得緣了,内則莊嚴法身,外則能為衆示教利喜也。
疏:何但迹為二乘者,何但迹為二乘而已,亦為餘九法界化? 疏:上總本中者,舉本顯迹。
良以本地功德弘多,故能迹中助宣,五味具足。
豈無餘途者,謂豈無單半、單滿也。
單半即下品穢土之助宣也,單滿即純淨土之助宣也。
疏:遠本冥邈者,或是塵點之本故也。
疏:明六波羅蜜等者,隻是互嚴。
如施無戒,當報四趣;無忍,當報卑陋;無進,當報尪羸;無禅,便成散善;無智,當報餘五。
用五,亦複如是。
如戒無施,感報卑賤。
乃至念具足六度,非但相稱,一一果報,融法界之舍。
然具諸法,一心三智,無度不收。
具如彼止觀廣明。
如大品經:富樓那白佛:我今欲說菩薩之行。
佛言:随汝意說。
乃至廣說六度,更互相顯,更互相資。
以施為名,說諸波羅蜜;乃至以般若為名,說諸波羅蜜(雲雲)。
所以然者?雖以六度而為言端,意明一法具一切法也。
疏:一、明因圓者。
或住前行行,得入初住一分,真因圓也。
二、從初住已上去,至等覺,方名因圓。
須存二釋,方稱意。
疏明法住太久者,既不分其正像,應是正像俱太久也。
聞法歡喜者,若準涅槃經中,法喜屬智,禅悅屬禅,亦不分于正聞及聞已之别。
劉虬雲:食養生死之身,道續智慧之命,故以法喜、禅悅而代食也。
疏:不盜至為事決斷者。
盜是危害懼他之法,故不盜之報,獲其決斷,及無難礙。
又餘報必恒貧陋,故不盜之善,為淨土因。
不淫至染儀者。
淫是穢染迷亂之法,故不淫之報,諸根任運,合于律儀等。
不妄至信其言者。
妄是欺僞污濁之法,故不妄之善,及為淨土因等。
不兩舌者。
兩舌是離壞親之法,故不兩舌之報,自身及以眷屬悉不可壞。
不惡口者。
惡口是粗強之言,故不惡口之報,得柔軟語及法,音聲充滿。
不绮語者。
所言浮雜,說不稱境,應軟即粗,應粗而軟。
其不绮語者,與言契當,故獲天人敬厚之報。
言無浮雜,所以強記。
不貪者。
貪是損他資己之法,故不貪之報,獲身根無缺。
故淨名雲:衆魔者樂生死,外道者樂法見。
斯出貪着之類。
不嗔者。
是嗔動之法,故不嗔之言,善為淨土因。
人得三昧,由無粗動。
不邪見者。
邪見是堅滞僻執之心,故不邪見之報,心性柔軟,而皆正信也。
皆具四法者,所謂自行、化他、贊法、贊者,方成淨土之因,斯之謂也。
上來并且從其因果相當而說。
若權方利物,屈曲随機,如今釋迦牟尼世尊,為度下劣之人,示居衆惡不淨土耳。
經雲:實自淨佛土者,謂為自滿已極果法身,而修淨土之行也。
身子示嗔者,大經雲:羅雲從佛經行,佛問羅雲:何為羸瘦?羅雲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蘇者得好色,食麻澤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應知。
佛言:衆中誰為上座?答雲:和上舍利弗。
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
時舍利弗轉聞此語,便吐出食,作是誓言:我從今後,不複受請。
時波斯匿王頂達多等,詣身子所,作如是言:尊者,今不受請,我等雲何得清淨信力?身子述佛所诃語王。
王白佛:佛來令受請,猶故不受。
佛言:是人心堅,不可複轉。
昔曾為蛇螫于國王,醫人收來,令自[口*(專-寸+(犮-))*ㄆ]毒。
若不[口*(專-寸+(犮-))*ㄆ]者,即須入火。
尋自思惟:我毒已放,雲何更[口*(專-寸+(犮-))*ㄆ]?便即入火而死。
難陀、調達,如前第二已引。
令具引事列行者,如第一、第三卷中,通夢、空室、寄辯等事,陳如修無生等行。
偏示者,如神通、頭陀、辯才、三昧、智慧、空生等,各掌一職,為引偏好耳。
經雲:若我具足說者,或示作男作女,作道作俗,若逆若順,國師道士,儒林之宗,猿猴鹿馬等。
經雲:心即懷疑惑者,不識樓那本者,則懷疑惑也。
疏初五行頌過去本者,初文頌上助宣酪味,亦是通明宣揚佛所說法,護持佛所說法,故雲宣護諸佛法等。
從未曾半行助宣方等,示受彈呵,無所厭悔,名無疲惓。
意在引令恥小忻大,故雲助佛事也。
已度下半行,助宣般若。
上文雲:得四無礙智及具足菩薩神通之力也。
神通滿足,名為已度也。
知諸根下一行半,助宣法華。
彼時亦有上、中、下根,故雲諸根也。
常說清淨法者,開權顯實,純一佛乘,無形待故。
疏雲:第二、二行頌三世者,上文别舉賢劫千佛,及通指未來多佛,頌中從略,但述未來,通收之也。
經雲護持法寶藏者,此明樓那在大小修因,皆為護持佛之正法寶也。
疏半行頌果滿者,上文有成佛久近及以十号。
疏五行三句頌國土廣淨者,初二行一句頌上第四菩薩、聲聞數多;次一行半頌上第三人、天福慧,上有神通、飛行、光明、金色等;次半行頌上第二純是善道;次一行半頌上第五總結。
兩:初不同者,序中猶是小乘僧首,今即下,根悟大為首。
既大小僧首不同,理合在此,與記又引物不同,故在大小不等耳。
經:迦留陀夷者,迦留,此雲時;陀夷,此雲起。
謂悉達太子在宮時,教射師也。
優陀夷,此雲出現,亦雲烏陀夷。
本行集雲:大臣子聰明多藝,時淨飯王來,令與悉達作友。
周陀,此雲不樂,又雲畏賊。
具足,應言周利特伽,佛法中闇鈍。
莎伽陀,此雲善來,号曰普明。
注雲:内成無違曰普,理無豪醫曰明。
疏初九行半頌記陳如等者。
于中,初六行頌陳如,後三行半頌五百。
初陳如中,上文但明因圓果滿。
今具六:初、半行明行因;次、半行明果滿;三、一行半釋立名所以;四、二行半明土淨,舉人彰德,顯土淨也;五、一句明壽量;六、三句明正像久近。
法滅天、人憂者,舉失顯得;正像住時,人、天預其益也。
三節開文者,上方便品釋迦章偈中,點出譬本三節,分文為二周之本,謂總六别四。
次廣頌開十,如經雲今我亦如是等兩行,總明開三顯一。
次我以佛眼觀下,别明開三顯一。
三明不虛,故上文雲此通三周等。
爾時猶大者,謂至親友家時,猶是大機,但是小機當起,故名小乘人耳。
疏:以無明重故者,以無明為酒,昏覆心神,名醉卧。
大經雲:唯願如來施我法藥,令我還吐煩惱惡酒。
斯之謂也。
肴膳食已便消者,法華教興,權教則廢,故雲消也。
經:至親友家者。
昔于王子座下,聽法華經,故雲至。
同有佛性,同禀大通,為出世眷屬,故名親。
同志菩提,共出生死,故雲友家者。
生法師雲:大乘之教,五百人等,原昔雖闇,質是系絲,有分趣深義,故曰至友家。
教中诠理下至智寶者,約能說人釋。
此教是果智之用,用能顯理,故雲教是智家之寶也。
約受化者下,約所受化人釋。
由教生智,教是智寶,是故結雲俱是智家之寶(雲雲)。
似内衣亦無者,據信樂心息,故雲似無也。
但是衣蔽者,種随流轉,及随七方便人,故雲也。
無衣系身等者,借使無有慚愧及以信樂,但聞法多,亦得成種,義如系身也。
疏:醉卧不覺者。
注家雲:執空迷極,是謂醉卧。
不能亡空有以居中,作覺知之義。
此解太深,不稱經旨,不任承用。
疏:善根欲發者,大善欲發,是故厭苦,受于小化也。
經雲:勤力求索者,于小精進而怖其果,故雲勤力求索。
用無當苦空等觀,折色折心,故雲甚大艱難。
居木土者,寂光為本土也。
經:于後親友會遇見者,起應降于娑婆,取機時也。
經雲:以求自活者,退大已後,但求七方便法而自資也。
疏呵責至生疑者。
呵責其為于他國求食動執,令其勿滞小乘也。
以種易現者,現即行行也。
而[卯/貝]一行一切行者,[卯/貝],換也。
謂從解以生于行,亦即令解而成于行,亦是以解而導于行,使成于極果,故雲貿易。
如華嚴雲:具足十事,加治、除垢、始放光、雨寶等。
一出大海中,二巧匠加治,三轉精妙,四除垢,五火煉,六莊嚴,七貫以寶縷,八置琉璃柱上,九光明四照,十随主意雨寶。
今以圓行如治摩尼,放光如解生,雨寶如行備受遠,故雲解行相稱,方堪佛記。
彼此不窮者,自行化他無窮也。
疏:三車、一車者,以三車引入一車,即是示珠也。
疏:善聽即是呵責者,誡令善聽,意兼責其于上周不能善聽,緻未悟入。
覆講至示珠者,覆講雖是昔日系珠,約今日說,即是示珠也。
彼亦未論塵點者,應雲未論化城之墨點,亦隻磨塵為墨,但互舉耳。
經具設諸飾膳者,圓鏡雲:六度慈悲,諸功德故。
注經雲:六度為一乘之飾,慈悲為六度之膳。
問:親友何故先設飾膳,後方系珠?答:親友相見,必具二事:一者飲食,二者珍财。
财益其一日。
菩薩親友,亦複同之。
先說施戒,名相是有,用利凡身;次說理智,動寂一如,冀資聖體。
注雲:有為外衣,但空為内衣。
昔染大通三乘之化,但能亡有,未能解空。
沙彌菩薩,攝說法華,但得染真好空之請,故曰系着内衣裡。
此解今不用。
釋人記品 初疏文為四:初消品題名;次是二千下,釋立品意;三、此品下,示章指的;四、就此下,分文别解。
并如文,可解。
通序中釋者,如彼五句也。
五品為非學非無學,十信為學,初住已上為無學,于初住已上進修入後位為無學,于十信位中當位分極不進後信名學無學。
又約觀心為五句者,法性之理,非學非無學。
以智研境,名為學。
當知是觀,名學無學。
智冥中道,名無學智。
稱中而觀,雙亡正入,複能雙照,心心寂照,自然流入,名無學。
此即觀心五句也。
疏已同上流者,但指滿願等,居下之言,唯指此品内也。
疏羅雲:弟子位者,是舍利弗弟子,為讓師故,不在上周,而同下根,别索記也。
疏:阿難記中,一、長行者,其文有七:初明果滿;次當供養下,明因圓;三、教化下,明所化之衆;四、國名下,明劫國名及以土淨;五、其佛下,明壽住也;六、正法住下,明正像久近;七、阿難下,明十方佛贊。
次偈中五行亦具七:初頌因圓;次然後下三句,頌果滿;三、其國下半行,頌土淨及國名;四、教化下半行,頌所化衆;五、佛有下半行,頌十方佛贊,由佛贊故,名聞滿也;六、壽命下半行,頌壽量;七、正法下一行半,頌正像久近,長久蒙益之衆。
經雲:新發意菩薩者,諸教方便位中菩薩,來法華賢位,名新發意也。
經雲其本願如是者,從而阿難護持我法下,總有三願,并是初心即發此願,故雲本願如是。
曆劫既多,今方獲記,此正酬其聲聞今日發心而蒙佛記之疑念也。
疏:五、阿難顯本述歎者,又二:初經家叙述,次阿難說偈。
初又二:先叙得記歡喜;次即時下,述其憶識本迹。
初言所願具足者,謂蒙記,則請記之願滿也。
次述憶本迹中,初文憶迹;亦識下,識本。
次記羅雲中有長行、偈頌。
長行有四:一、果滿;次當供養下,明因圓;三、是蹈下,指同;四、亦為下,明成道久近。
次偈中極略,唯頌行因。
行因,則備彰現、未,及以顯密。
既雲唯我能知,即降佛已還,皆無測者,此亦約于密行之本而發迹也。
第二、記二千中又二:初與記;次爾時學、無學下,獲記歡喜。
初又二,謂長行、偈頌。
初長行,可見。
偈中,初一行明其堪記,次二句頌修因,三、一行半頌得果,四、國土下三句頌國土及以正像,五、鹹以下一行頌長出住世利益及以入滅。
言漸入涅槃者,成道度物之後,方及入滅,故雲漸也。
次獲記中雲甘露等者,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甘露若灌,能令不死。
是二千等既獲分除變易之死,故引甘露而自譬也。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七
第二、釋開三意者。
上經雲: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乃至則便信受。
經雲:迥絕多毒獸者,能害人。
喻于二種生死,五住煩惱,親為菩提涅槃之妨害也,故稱為多也。
水草能資于牛,緻其乳酪,乃至醍醐,醍醐即譬菩提涅槃之果。
牛食水草,事譬于行,行即因也。
唯有生死煩惱,無菩提修得因,故雲無水草等。
疏:不頌第四者,上文經雲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是也。
疏:今略不頌第一、中路者。
上文有三:初、中路懈退明無機,二、白導師不受大拟宜,三、不能複進息大化。
今不頌第一及第三文也。
經雲化作大城郭者,城在于内,喻二涅槃;郭在城外,郭邑通喻無學果位諸功德也。
諸空觀境者,上文雲:宅可栖身,喻十八空境也。
今偏從二乘所觀得名也。
園林者,阿含經雲:慈、悲、喜、舍為四園林者,無漏染法林,能遮愛見之惡,持無漏之善也。
渠流者,九次第定,更相灌注,調柔無間也。
浴池者,阿含經雲:以四禅為四池。
淨名經雲: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浴此無垢人也。
疏善法圓足者。
中道正觀,無善不含,故雲圓足。
畢竟空者。
此明向來觀家之境圓融三谛,語空即具假、中,異于權、小之空也。
疏:次即作是化已至說作者。
上長行有二:一、正化作,經雲: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二、正說化,經雲: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至亦可得去。
頌中,初三句頌上拟勸轉,後一句頌拟示轉,阙頌證轉。
疏一行頌第四、入城者,上長行經雲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等。
上文具聞慧及燸、頂、忍、見谛、無學。
今初二句頌見谛,後二句頌無學。
皆生安穩想,證無生智也;自謂已得度,證盡智也。
疏頌第三、滅化至寶所者,上具譬免難機發,此但頌免難。
次正頌滅化中,上具有滅化勸進、提廢權譬帖,今頌初勸進;此是下,提廢權譬,帖顯實也。
疏上合五百,又有四者,五百是一,五百外更有四譬。
今總頌者,譬雖開五,主在導師,故此半行導師約稱總頌。
疏今初一行合中路懈退者,上初中路懈退明無機,二、白導師明不受大拟宜,三、不能複進息大化。
今初二句頌合無機,次二句頌合息化,但阙第二不受誡勸拟宜耳。
記雲:又無餘二者,從不分息化說也。
疏次一行頌合接退作化者,上但合拟宜有機設化,阙合一人城。
今頌合中,初半行頌設化,後半行頌入城。
上譬約行者修證,故先入化城,生已度想等;今約如來師可,故雲言汝等滅等。
疏:不縱不橫者。
即一而三,故不縱;即三而一,故不橫;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異。
如前第五卷中已釋。
疏一行頌帖合者。
上文具牒譬、帖合,今但牒二法:初半行頌牒開三,後半行頌牒顯一。
前文總以五行頌合滅化,又分一行頌帖合,意通兩向故也。
釋五百弟子授記品 疏:二千者,指授學、無學人記品,是第二段也。
疏如來三達者,指化城品,初知見久遠文。
疏:止齋八萬者。
阿婆檀那經雲:佛在祇洹時,有一鴿為鷹所逐,飛來佛邊。
佛時經行影至,鴿身安穩,怖畏即除。
及舍利弗影覆于鴿,鴿還戰怖。
身子問佛,佛言:由汝三毒習氣未盡,是以然也。
汝當觀鴿宿世因緣,為從幾世而受此身?身子入宿命智三昧,見其從鴿中來,八萬大劫常作鴿身。
過是已往,不能複知。
佛言:汝觀此鴿未來幾世當脫此身?身子即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八萬大劫猶未得脫。
過是已後,亦不能知。
疏:諸大弟子者。
弟子之名從昔得,即領權也。
今皆開顯,授菩提記,故雲實也。
疏:宿世因緣者,昔亦說實,今亦說實,故雲顯實也。
經雲複開諸佛者,諸佛皆爾,化道同故,舉諸正顯釋迦也。
又雲有大自在神通力者,化城正是神力所為,故雲領權也。
疏若約本迹至耳者。
本屬因緣,釋四悉義立,唯阙約教。
今則在圓,待于昔三,四教義足。
慶諸實行者。
權行久,證實兼之。
三品異故者,謂三根異。
疏:避物譏嫌者,亦如世人有少藝能,若自說之,人皆嫌之。
樓那亦爾,若發言今求于顯本,則衆有疑,謂彼貪求顯己之德,怨涉自伏,又招譏嫌,是故嘿念。
生大善故者,自生已善,令他生大善。
疏:又權實者,權迹實本也。
疏:上來口陳領解者,叙上二周意也。
疏:于下不便者,良由下根未宜顯本,則成不便也。
經世尊甚奇特者,歎世尊于上二周,已能為五弟子開權顯實,授記述成等,即是奇特之相也。
中止方便者,中字平聲呼,即是領方便土中,父思子機,起劣應意也。
疏雲:亦是念所不及者,夫發言于中,而作形于外,既言之不異,必念之不違矣。
疏:就釋迦世行因發迹者,謂現在行因,正為發迹;由有久本,故名發迹也。
約過去世行因顯本者,謂昔日行因,正為顯本也。
經:汝等見是不者,驚覺時衆也。
疏:本地福慧者,本時所得緣了,内則莊嚴法身,外則能為衆示教利喜也。
疏:何但迹為二乘者,何但迹為二乘而已,亦為餘九法界化? 疏:上總本中者,舉本顯迹。
良以本地功德弘多,故能迹中助宣,五味具足。
豈無餘途者,謂豈無單半、單滿也。
單半即下品穢土之助宣也,單滿即純淨土之助宣也。
疏:遠本冥邈者,或是塵點之本故也。
疏:明六波羅蜜等者,隻是互嚴。
如施無戒,當報四趣;無忍,當報卑陋;無進,當報尪羸;無禅,便成散善;無智,當報餘五。
用五,亦複如是。
如戒無施,感報卑賤。
乃至念具足六度,非但相稱,一一果報,融法界之舍。
然具諸法,一心三智,無度不收。
具如彼止觀廣明。
如大品經:富樓那白佛:我今欲說菩薩之行。
佛言:随汝意說。
乃至廣說六度,更互相顯,更互相資。
以施為名,說諸波羅蜜;乃至以般若為名,說諸波羅蜜(雲雲)。
所以然者?雖以六度而為言端,意明一法具一切法也。
疏:一、明因圓者。
或住前行行,得入初住一分,真因圓也。
二、從初住已上去,至等覺,方名因圓。
須存二釋,方稱意。
疏明法住太久者,既不分其正像,應是正像俱太久也。
聞法歡喜者,若準涅槃經中,法喜屬智,禅悅屬禅,亦不分于正聞及聞已之别。
劉虬雲:食養生死之身,道續智慧之命,故以法喜、禅悅而代食也。
疏:不盜至為事決斷者。
盜是危害懼他之法,故不盜之報,獲其決斷,及無難礙。
又餘報必恒貧陋,故不盜之善,為淨土因。
不淫至染儀者。
淫是穢染迷亂之法,故不淫之報,諸根任運,合于律儀等。
不妄至信其言者。
妄是欺僞污濁之法,故不妄之善,及為淨土因等。
不兩舌者。
兩舌是離壞親之法,故不兩舌之報,自身及以眷屬悉不可壞。
不惡口者。
惡口是粗強之言,故不惡口之報,得柔軟語及法,音聲充滿。
不绮語者。
所言浮雜,說不稱境,應軟即粗,應粗而軟。
其不绮語者,與言契當,故獲天人敬厚之報。
言無浮雜,所以強記。
不貪者。
貪是損他資己之法,故不貪之報,獲身根無缺。
故淨名雲:衆魔者樂生死,外道者樂法見。
斯出貪着之類。
不嗔者。
是嗔動之法,故不嗔之言,善為淨土因。
人得三昧,由無粗動。
不邪見者。
邪見是堅滞僻執之心,故不邪見之報,心性柔軟,而皆正信也。
皆具四法者,所謂自行、化他、贊法、贊者,方成淨土之因,斯之謂也。
上來并且從其因果相當而說。
若權方利物,屈曲随機,如今釋迦牟尼世尊,為度下劣之人,示居衆惡不淨土耳。
經雲:實自淨佛土者,謂為自滿已極果法身,而修淨土之行也。
身子示嗔者,大經雲:羅雲從佛經行,佛問羅雲:何為羸瘦?羅雲以偈答佛:若人食油則得力,若食蘇者得好色,食麻澤菜無色力,大德世尊自應知。
佛言:衆中誰為上座?答雲:和上舍利弗。
佛言:舍利弗,食不淨食。
時舍利弗轉聞此語,便吐出食,作是誓言:我從今後,不複受請。
時波斯匿王頂達多等,詣身子所,作如是言:尊者,今不受請,我等雲何得清淨信力?身子述佛所诃語王。
王白佛:佛來令受請,猶故不受。
佛言:是人心堅,不可複轉。
昔曾為蛇螫于國王,醫人收來,令自[口*(專-寸+(犮-))*ㄆ]毒。
若不[口*(專-寸+(犮-))*ㄆ]者,即須入火。
尋自思惟:我毒已放,雲何更[口*(專-寸+(犮-))*ㄆ]?便即入火而死。
難陀、調達,如前第二已引。
令具引事列行者,如第一、第三卷中,通夢、空室、寄辯等事,陳如修無生等行。
偏示者,如神通、頭陀、辯才、三昧、智慧、空生等,各掌一職,為引偏好耳。
經雲:若我具足說者,或示作男作女,作道作俗,若逆若順,國師道士,儒林之宗,猿猴鹿馬等。
經雲:心即懷疑惑者,不識樓那本者,則懷疑惑也。
疏初五行頌過去本者,初文頌上助宣酪味,亦是通明宣揚佛所說法,護持佛所說法,故雲宣護諸佛法等。
從未曾半行助宣方等,示受彈呵,無所厭悔,名無疲惓。
意在引令恥小忻大,故雲助佛事也。
已度下半行,助宣般若。
上文雲:得四無礙智及具足菩薩神通之力也。
神通滿足,名為已度也。
知諸根下一行半,助宣法華。
彼時亦有上、中、下根,故雲諸根也。
常說清淨法者,開權顯實,純一佛乘,無形待故。
疏雲:第二、二行頌三世者,上文别舉賢劫千佛,及通指未來多佛,頌中從略,但述未來,通收之也。
經雲護持法寶藏者,此明樓那在大小修因,皆為護持佛之正法寶也。
疏半行頌果滿者,上文有成佛久近及以十号。
疏五行三句頌國土廣淨者,初二行一句頌上第四菩薩、聲聞數多;次一行半頌上第三人、天福慧,上有神通、飛行、光明、金色等;次半行頌上第二純是善道;次一行半頌上第五總結。
兩:初不同者,序中猶是小乘僧首,今即下,根悟大為首。
既大小僧首不同,理合在此,與記又引物不同,故在大小不等耳。
經:迦留陀夷者,迦留,此雲時;陀夷,此雲起。
謂悉達太子在宮時,教射師也。
優陀夷,此雲出現,亦雲烏陀夷。
本行集雲:大臣子聰明多藝,時淨飯王來,令與悉達作友。
周陀,此雲不樂,又雲畏賊。
具足,應言周利特伽,佛法中闇鈍。
莎伽陀,此雲善來,号曰普明。
注雲:内成無違曰普,理無豪醫曰明。
疏初九行半頌記陳如等者。
于中,初六行頌陳如,後三行半頌五百。
初陳如中,上文但明因圓果滿。
今具六:初、半行明行因;次、半行明果滿;三、一行半釋立名所以;四、二行半明土淨,舉人彰德,顯土淨也;五、一句明壽量;六、三句明正像久近。
法滅天、人憂者,舉失顯得;正像住時,人、天預其益也。
三節開文者,上方便品釋迦章偈中,點出譬本三節,分文為二周之本,謂總六别四。
次廣頌開十,如經雲今我亦如是等兩行,總明開三顯一。
次我以佛眼觀下,别明開三顯一。
三明不虛,故上文雲此通三周等。
爾時猶大者,謂至親友家時,猶是大機,但是小機當起,故名小乘人耳。
疏:以無明重故者,以無明為酒,昏覆心神,名醉卧。
大經雲:唯願如來施我法藥,令我還吐煩惱惡酒。
斯之謂也。
肴膳食已便消者,法華教興,權教則廢,故雲消也。
經:至親友家者。
昔于王子座下,聽法華經,故雲至。
同有佛性,同禀大通,為出世眷屬,故名親。
同志菩提,共出生死,故雲友家者。
生法師雲:大乘之教,五百人等,原昔雖闇,質是系絲,有分趣深義,故曰至友家。
教中诠理下至智寶者,約能說人釋。
此教是果智之用,用能顯理,故雲教是智家之寶也。
約受化者下,約所受化人釋。
由教生智,教是智寶,是故結雲俱是智家之寶(雲雲)。
似内衣亦無者,據信樂心息,故雲似無也。
但是衣蔽者,種随流轉,及随七方便人,故雲也。
無衣系身等者,借使無有慚愧及以信樂,但聞法多,亦得成種,義如系身也。
疏:醉卧不覺者。
注家雲:執空迷極,是謂醉卧。
不能亡空有以居中,作覺知之義。
此解太深,不稱經旨,不任承用。
疏:善根欲發者,大善欲發,是故厭苦,受于小化也。
經雲:勤力求索者,于小精進而怖其果,故雲勤力求索。
用無當苦空等觀,折色折心,故雲甚大艱難。
居木土者,寂光為本土也。
經:于後親友會遇見者,起應降于娑婆,取機時也。
經雲:以求自活者,退大已後,但求七方便法而自資也。
疏呵責至生疑者。
呵責其為于他國求食動執,令其勿滞小乘也。
以種易現者,現即行行也。
而[卯/貝]一行一切行者,[卯/貝],換也。
謂從解以生于行,亦即令解而成于行,亦是以解而導于行,使成于極果,故雲貿易。
如華嚴雲:具足十事,加治、除垢、始放光、雨寶等。
一出大海中,二巧匠加治,三轉精妙,四除垢,五火煉,六莊嚴,七貫以寶縷,八置琉璃柱上,九光明四照,十随主意雨寶。
今以圓行如治摩尼,放光如解生,雨寶如行備受遠,故雲解行相稱,方堪佛記。
彼此不窮者,自行化他無窮也。
疏:三車、一車者,以三車引入一車,即是示珠也。
疏:善聽即是呵責者,誡令善聽,意兼責其于上周不能善聽,緻未悟入。
覆講至示珠者,覆講雖是昔日系珠,約今日說,即是示珠也。
彼亦未論塵點者,應雲未論化城之墨點,亦隻磨塵為墨,但互舉耳。
經具設諸飾膳者,圓鏡雲:六度慈悲,諸功德故。
注經雲:六度為一乘之飾,慈悲為六度之膳。
問:親友何故先設飾膳,後方系珠?答:親友相見,必具二事:一者飲食,二者珍财。
财益其一日。
菩薩親友,亦複同之。
先說施戒,名相是有,用利凡身;次說理智,動寂一如,冀資聖體。
注雲:有為外衣,但空為内衣。
昔染大通三乘之化,但能亡有,未能解空。
沙彌菩薩,攝說法華,但得染真好空之請,故曰系着内衣裡。
此解今不用。
釋人記品 初疏文為四:初消品題名;次是二千下,釋立品意;三、此品下,示章指的;四、就此下,分文别解。
并如文,可解。
通序中釋者,如彼五句也。
五品為非學非無學,十信為學,初住已上為無學,于初住已上進修入後位為無學,于十信位中當位分極不進後信名學無學。
又約觀心為五句者,法性之理,非學非無學。
以智研境,名為學。
當知是觀,名學無學。
智冥中道,名無學智。
稱中而觀,雙亡正入,複能雙照,心心寂照,自然流入,名無學。
此即觀心五句也。
疏已同上流者,但指滿願等,居下之言,唯指此品内也。
疏羅雲:弟子位者,是舍利弗弟子,為讓師故,不在上周,而同下根,别索記也。
疏:阿難記中,一、長行者,其文有七:初明果滿;次當供養下,明因圓;三、教化下,明所化之衆;四、國名下,明劫國名及以土淨;五、其佛下,明壽住也;六、正法住下,明正像久近;七、阿難下,明十方佛贊。
次偈中五行亦具七:初頌因圓;次然後下三句,頌果滿;三、其國下半行,頌土淨及國名;四、教化下半行,頌所化衆;五、佛有下半行,頌十方佛贊,由佛贊故,名聞滿也;六、壽命下半行,頌壽量;七、正法下一行半,頌正像久近,長久蒙益之衆。
經雲:新發意菩薩者,諸教方便位中菩薩,來法華賢位,名新發意也。
經雲其本願如是者,從而阿難護持我法下,總有三願,并是初心即發此願,故雲本願如是。
曆劫既多,今方獲記,此正酬其聲聞今日發心而蒙佛記之疑念也。
疏:五、阿難顯本述歎者,又二:初經家叙述,次阿難說偈。
初又二:先叙得記歡喜;次即時下,述其憶識本迹。
初言所願具足者,謂蒙記,則請記之願滿也。
次述憶本迹中,初文憶迹;亦識下,識本。
次記羅雲中有長行、偈頌。
長行有四:一、果滿;次當供養下,明因圓;三、是蹈下,指同;四、亦為下,明成道久近。
次偈中極略,唯頌行因。
行因,則備彰現、未,及以顯密。
既雲唯我能知,即降佛已還,皆無測者,此亦約于密行之本而發迹也。
第二、記二千中又二:初與記;次爾時學、無學下,獲記歡喜。
初又二,謂長行、偈頌。
初長行,可見。
偈中,初一行明其堪記,次二句頌修因,三、一行半頌得果,四、國土下三句頌國土及以正像,五、鹹以下一行頌長出住世利益及以入滅。
言漸入涅槃者,成道度物之後,方及入滅,故雲漸也。
次獲記中雲甘露等者,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甘露若灌,能令不死。
是二千等既獲分除變易之死,故引甘露而自譬也。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