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七(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也。
但自謂耳者,近代人雲生滅度想者,但是凡夫自謂耳。
須已入不退位者,初住三不退位也。
今此迹事已周者,謂三周由顯化儀之事已畢也。
疏:五百由旬者,此一經之剛骨,故須廣叙古,非顯今是(雲雲)。
疏:七、地所斷習氣者。
小乘習氣,即大乘别惑。
言習氣者,如身子示嗔,難陀示欲,畢陵示慢等,是其相也。
論雲:初地見道者,唯識論也。
豈有大乘回向者,以世人破論太甚,故今為申,令知大乘不得一向同于小乘四善根位,故雲豈有也。
安能法界回向者,将大例難小也。
第十、法界回向,能遍法界回向一切小乘忍位,但不出觀,即入見道,豈與回向齊耶? 以消凡文者,令消經文,将三十心位消諸教内凡位,豈與小乘同耶? 伏斷義殊者,别教地前斷通惑伏别惑,小乘内凡唯伏通惑而已,故雲也。
論中破外等者,唯識論正破外令入,正破小令入大也。
焉存定性等者,今申意正為破小入大,終不令小永住涅槃。
論中說有永不入大之者,但是且覆實從權而已。
有定不定者,謂彼明有定性無定性耳。
接論七種生者,是弘論師傍論立七種,論中亦不的出七種也。
若如圓鏡引雲:依接大乘論,三界外有四種生死:初、二、三地,名方便生死;四、五、六、七地,名因緣生死;八、九、十地,名有有生死;金剛心一刹那,名無有生死。
論舉喻雲:方便生死,如無明生行;因緣生死,如行生識。
有有生死者,有生有死;無有生死者,但有一刹那生死,更無有生故。
疏:但取三種開為五百者,開分段為三,謂三界果報也;變易為一,中間為二,都成五也。
疏:反源之始者,應雲二流來,謂迷真之初,亦名有後之初。
三反出,謂背妄之始,亦名反源之始,反真源也。
四方便,謂入滅二乘,亦名中間。
五因緣,謂初地已上,名變易有後無後。
如圓鏡引地師意,以迷真與背妄反同,故合為一。
故止觀斥雲:割二死于荒外,則成寶所之外,更有後無後二生死也。
具如止觀中破者,彼引大論竟,後五因例二果,因既不别,為不加二果,據何更立流來及中間等?故雲無據。
四住未盡通名肉身者,應雲四住未盡及盡者,俱名生身也。
又雲分段生身得忍菩薩者,且對分段、變易二身也。
非論常身者,此專明界外二土俱有生死,非謂方便土中法性身,及實報土中常身也。
疏:二國中間者。
謂分段、變易二國也。
若離分段,方入變易,當于七地。
以菩薩到六地時,多堕此地;若過六地,必至七地。
故雲也。
去住不同者,二乘住空,菩薩出假等。
聲聞極久六十劫等者,婆娑雲:聲聞之人,極疾三生,極遲六十劫,至羅漢果。
初生種解脫分,善持戒、布施,順于真谛,極遲二十劫。
次生種決擇分,善用智決擇,斷煩惱,極遲二十劫。
第三生得盡諸漏,極遲二十劫。
利者但三生,鈍者六十劫。
獨覺觀其因緣,極疾四生,極遲一百劫至果。
似别接通者,接入别教十行,更無量劫,學恒沙佛法,經時更長,何啻二十二僧祗耶? 疏七、住及二乘為四百者。
此師附璎珞經意,立其階位。
彼經釋第七住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于無願,名不退住。
故彼師得此住,與二乘人共為四百。
彼經次釋第八住雲:不生颠倒,不起邪見,不破菩提心,名童真住。
故對五百也。
疏如大經雲:初果八萬劫者,第十卷末出。
約至無學位,方始灰身入寂。
故彼經雲:有五種人,于大乘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堕地獄等;人、天七反,永斷諸苦,入于涅槃。
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于未來世過八萬劫,當得阿耨菩提。
二人者,斷五下結,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于涅槃。
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未來過六萬劫,當得菩提。
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乃至未來過四萬劫當得菩提。
第四人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羅漢果,入于涅槃,亦非骐驎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非如來過二萬劫已當得菩提。
第五人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辟支佛,入于涅槃,真是骐驎獨一之行,未來過十千劫當得菩提,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澤妙解雲:一、約厭心種子強,故名鈍根,經多劫方發菩提心也。
若厭心種子弱,故經劫少,名利根,速能發菩提心。
言厭心者,從初忻樂,無深心重,故令根鈍。
由如是利鈍根别,故始自八萬至十千也。
今家判意,由在界内經生多少,方得無學,故使出界利鈍不同。
此師迷次位者,全迷大、小次位,今唯在圓八、六等,由在于小,故不應例齊也。
得記之位者,記二乘入于初住位也。
若挫若引者,挫則雲住界外經八萬劫,引則許其界外發菩提心,不必須經如許劫也。
令其獘遠者,謂大經雲八六四二萬發菩提心者,為時衆況此長遠,逼令于現世即發大心故也。
疏失化城譬意者,非今化城譬意也。
過二障等者,亦對出,以初句為三百,次句為四百,如雲凡夫為三百,二乘涅槃為四百,過此二方至寶所,故雲并至五百也。
疏:又是福智者,二乘福,菩薩智。
又不能自行者,三藏菩薩不能自行,二乘不能化他。
疏大品明四百等者,大品雲:四百二乘,彼約鈍根未見中道菩薩,故指三乘共得解脫,名為涅槃。
涅槃即城,城即四百,故雲合也。
顯實語通者,明般若中于菩薩人非不顯實,但未開于二乘,所以不得開權顯實之名也。
疏:無悲者,應雲有悲無悲,緣覺有少悲如鹿也。
疏:有相、無相者。
聲聞多從有門起觀,即是有相;緣覺多從空門起觀,即無相也。
疏:觀略、廣者,聲聞但觀四谛為略,緣覺觀十二因緣為廣。
疏:不能說法等者。
支佛根利,隻經四生,燸觀成時,即得羅漢果,則超二乘六十劫也。
又支佛鈍者,經百劫方得,不論生數也。
疏:頓證、漸證者,緣覺觀華飛葉落,便悟支佛;聲聞根鈍,次第證四果,名為漸證也。
二百但是二乘者,至化城已,但須度二百,即至寶所,故但雲進,不須雲廢也。
若法若衆者,牟尼說法蘊,乃至陀羅尼等是法也,四十二位是衆也。
疏未度猶多者,意雲:界内雖斷三百,但是見思一惑,故雲少;界外雖二百,在塵沙無明,品帙則多也。
何故塵沙實小而言多者?界外但二百在,何故而雲未度猶多?界内已斷三百,何故而雲所度猶少? 非約地近遠者,界外為遠,經于二土,故雲雖多為易進;界内為近,但離分段土故。
初亦同凡夫者,謂十信初心,元期于五百也。
圓人初發心至寶所者,圓人初心,即觀涅槃。
行道以為初心,涅槃與究竟等,須以六即甄之。
論入不入者,五千及滅想,餘國方入也。
疏即雙知因果者,意雲:若非一心三觀,焉能過于險惡道耶? 疏:一、曠絕者。
曠,大也,疏也,久遠也。
今明生死煩惱雖深,曠大久遠,為涅槃菩提可依等。
即藏通二乘者,通教二乘,由在衍門,據觀勝邊,名為有依。
據同藏人,俱行曠路,俱入灰斷,雖有可依,所期無别,故雲藏通二乘也。
疏:藥中無病者,藥即不淨觀等,病即貪、嗔等。
若論諸方佛者,将釋迦對餘方十五王子,昔日同在諸方作佛,故雲諸也。
通指今昔者,為王子時,等覺已下,皆名分得六根,今日唯在極果六根也。
所将之言至寬者,非結緣者尚得将,況結緣者,故雲寬也。
第一、通因果者,初住已上為因位,及究竟果位,并以慈悲得導衆生也。
第二、唯在因者,專在為王子真因位時,他亦在因,為其結緣也。
三四、唯在果者,權實隻是果上用也。
通他人者,無緣尚度,何況結緣子耶? 示城之日者,昔日示令入城以為蘇息,今日示城是化令出向寶所也。
非冥非顯應者,玄文中第四句也。
疏:無明所翳者,為内外二無明所翳也。
疏:不令頓還本處者,退大流轉,即是本處也。
疏:亦有進義者,若受小化,已是進義也。
經:導師多諸方便者。
施七方便法,故雲多諸方便也。
疏:贊城安穩者。
我已自證安穩,汝亦應知我證也。
約共菩薩者,約彼别接者,雲前進也。
疏:若發大乘求佛者,應破雲:在于昔時,或有此言;若今一代,自法華前,秘密容有,顯露定無,故未可也。
似同别教者,應更雲從空入、假傳入,明前進也。
借二乘判别位者,以涅槃中次第五行,如雲須陀洹如酪,乃至支佛如醍醐,寄此次第漸入判别教,故雲也。
疏:更複前進者。
二乘及鈍菩薩,自法華前,密有前進,顯定無也。
大品中明三種菩薩者,玄文明引經雲:有菩薩從初發心,與薩婆若相應。
正當通義。
次雲:有菩薩從初發心,當觀涅槃行道。
即當圓接别及通義。
淨名亦雲:有菩薩從初發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即當别接通義。
大品第二菩薩亦爾。
又玄文七重二谛中引經雲:初人聞非漏非無漏,但作無漏解。
即當通義。
第二人聞,作别解。
第三人聞,作圓解。
則是圓接通義也。
不次第。
密者,味味亦得密入。
圓者,名不次第也。
又圓人五品六根,亦能密入也。
疏:若論宿世者,初發大心時,或有此言也。
疏:生已度想至生智者。
約次第證,屬慧解脫人;生安隐想,即得俱解脫人也。
疏三界二乘若過者,他意雲:二乘若過三界,即至寶所。
此解最為無理也。
其意大同者,八六等同也。
準大經凡有四文。
第十卷雲:斷于三結得須陀洹,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阿耨菩提,乃至辟支佛道十千劫。
如前引。
第十九雲:善男子!何因緣故名不至至?不至者大涅槃。
何義故至?永斷貪嗔癡、不謗方等、不作闡提五逆等故。
須陀洹者八萬劫至,乃至辟支佛者十千劫至。
第二十卷雲:佛子!過八六等劫得菩提心。
第二十一雲: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經處名為涅槃,無上法主聖王住處名大涅槃(雲雲)。
疏:涅槃門者,謂空、無相、無願三門也。
即以此三為入極果之門,讒入此門,即至果也。
疏:具說始終者,判三文也。
初一始,後二終也。
豈可因果至耶者,經雖雲因菩提果菩提,出經八六四二,據理不必要經八六四二萬至菩提涅槃。
若言出經八六四二者,是一往從權說耳。
若教仍權者,以八、六、四、二之名,從權為得。
若發菩提心,要入圓家初住,故雲但至初住也。
縱至極果者,縱破四十二品無明,入圓家妙覺位,八六四二,其名亦是從權為得。
得忍為妨者,金光明中,有菩薩從初發心一生,尚有超登十地之義,豈有出界要經八六、四二耶? 然須依理者,須依一圓教道理也。
雖有二意者,雖有二在因,佛道在果,今且從因釋于寶所之義。
以文狹故者,今文無方等、般若,機情之文,準彼須具。
前三人者,三果也。
此人在界内時,得須陀洹果已,住此果位,任運經于七返,方得羅漢,故今根鈍。
餘四人界内各住當位經生,随位多少準上。
疏:三藏至少時者。
佛在世時,禀小教者,尚不須經于四十餘年即得入大,豈生界外要八、六等耶? 若除佛滅後者,謂佛滅後,借使實得羅漢,不信此經弘教之人為說,亦得成種也。
佛在世時,聞佛說首楞嚴三昧,生謗堕于地獄。
于彼思惟雲:由我謗法緻處此。
若作是思惟時,即得出離,遠聞此法,而得楞嚴三昧(雲雲)。
但非故惱者,此即誡于後人,須善機緣,令進退得所。
若弘教者,不為利益前人,但欲惡心相惱,則不成種。
若強毒之,亦非全不成種矣。
疏:漸入佛慧者。
出化城,向寶所,故雲漸入。
不雲城中經諸味者,明經文狹,不雲二乘住城,經于方等、般若故。
疏:舊問車城等者,出約譬,上為問事。
由對車至有隔者,意雲隔則俱隔,回則俱回。
疏執三教取理者,應破雲:為執三教取大理?為取小理?将理取教,亦作此破。
既難法喻者,古人先約喻釋,次理教約法釋,故今難破,二俱不成也。
豈有執教取理者,雲教既有三,理豈容一,則令有三理也。
執理取教者,理既唯一,教豈容三?即教成無也。
盡無生智至為理者,反斥也。
既約理教以釋如何,乃至盡無生智及習有盡不盡,是故破雲智不名理等。
疏:有傍得知見者。
菩薩與二乘同斷見修,二乘住空,菩薩出假,傍覺盡通八門法,用發盡無生智也。
果車踐城路者,謂果車亦由因城之所至也。
一者、本有者,此取上法說文意,釋出有無也。
上中間相遇,有三類人:第一、不用化城譬;第二、中途取小,及中間元受小化結緣之人,須化城譬。
若于此二人,車城則有也。
俱是化他故無者,但是如來權施不實,故雲無也。
元小者,此約全未曾受大化者,元是禀小之人耳。
故二教中等者,今昔為二教,通今昔之相,如但昔下釋所以也。
疏:實智照城為三者,即權而實故。
實具一切法,何獨小乘?故雲如來藏也。
疏不的去取者,上二周則廢三入一,藥草喻中但述七方便,差即無差,無差即差,如來能知莫非地雨,即是不專廢七方便,取一地一雨也。
疏:無一有一者。
實即權故,不說無一;權即實故,不說有一。
則是七方便,對地雨以明有無也。
疏雲亦是通前通後者,在昔通七方便,在今唯是一地一雨,故雲知不知,明權實也。
經雲:長遠者,始從發心,訖行菩薩行,經路經五百由旬,故名長遠。
經雲應去者,令欲過險道,始是三百由旬,應須前進,故雲去也。
應度者,令至珍寶處,是五百方至佛道,故雲應度。
如來善知,故雲應也。
疏:不欲見佛至不受誡勸者。
謂不欲見佛,合不受誡門;不欲聞法,合不受勸門也。
空有等者,惑盡即空,未破即有,有謂出假等也。
破即是共,謂通教三乘也。
未破不苦,謂别菩薩也。
破是真谛,未破是俗。
權小之惑盡,實大之惑未除,并是兩盈之義。
對此二邊,以顯中道也。
令引文耳者,令引上開譬文也。
上接退文,從導師多諸方便乃至化作一城是也。
滅化譬者,上文即滅化城,語衆人言乃至為止息耳文是。
疏雲:眷屬申供養者,上文具約三業:到已禮足,身業也;一心瞻仰,意業也;說偈贊歎,口業也。
請法必具于禮足及申供養,故雲兼也。
疏雲:頌威光動搖者,上文光照及因光相見等,今加世尊甚難值及震動等。
疏此中三行頌東方者,上文有七:今初一行一句頌初、睹瑞,次一句頌第四、尋光見佛,次二句頌第五、供養,次二句頌第六、請法,次二句頌嘿許阙,頌第二、驚駭,第三、相問決。
次二行總頌九方者,于上七文但頌其二,謂供養及請法也。
經大慈悲者,佛初發心,即以拔苦與樂為懷,謂之為大,引為請詞也。
經雲皆從生緣有者,生緣謂能生之緣,如過去五果為過去無明生緣,無明為行生緣,行為識生緣,餘支準此。
經如是衆過患下,頌上因緣傳滅,知過必悟非常也。
經雲垓者,字林雲:數名也。
亦作此奒。
風俗通雲:十經曰奒。
上長行中雲: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那由他,數名也。
亦作此雲百萬億那由他。
那由他,此雲無量。
謂十億為兆,十兆為經,十經為奒也。
然經中雲皆成阿羅漢者,法輪既谛緣得道,必兼支佛也。
經雲營從,謂八萬億人也。
營,衛也,部也。
慧眼者,佛慧眼具五眼,故雲願世尊也。
經雲知佛禅未出者,謂知佛爾後未出定故,得八萬四千舉覆講也。
經雲:常與師俱生者,王子于八方佛所,皆為菩薩而熟衆生也。
疏今初,三行至現在師、弟者,上文經雲: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下,第三、明今日還說法華,複二:先會古、今,後明還說法。
先會古、今,複二:一、結師之古、今,二、會弟子古、今。
初師,十六沙彌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各各下,次會弟子,複二:一、會現在,二、會未來。
現在複四:一、不退者,住三菩提;二、此諸衆生退轉,今住聲聞;三、所以者何下,釋退位意;四、爾時所化無量下,正結古、今也。
及我滅度未來下,會未來弟子,複二:一、正會;二、我滅度後,複有下,釋疑。
今初,一行結會于師;從爾時聞法者下,會現在弟子中退轉者耳。
經雲:漸教以佛道者,用七方便法而漸引之。
經雲次是本因緣者,曾結法華緣已竟,今還重說,遂其本心,故雲也。
但自謂耳者,近代人雲生滅度想者,但是凡夫自謂耳。
須已入不退位者,初住三不退位也。
今此迹事已周者,謂三周由顯化儀之事已畢也。
疏:五百由旬者,此一經之剛骨,故須廣叙古,非顯今是(雲雲)。
疏:七、地所斷習氣者。
小乘習氣,即大乘别惑。
言習氣者,如身子示嗔,難陀示欲,畢陵示慢等,是其相也。
論雲:初地見道者,唯識論也。
豈有大乘回向者,以世人破論太甚,故今為申,令知大乘不得一向同于小乘四善根位,故雲豈有也。
安能法界回向者,将大例難小也。
第十、法界回向,能遍法界回向一切小乘忍位,但不出觀,即入見道,豈與回向齊耶? 以消凡文者,令消經文,将三十心位消諸教内凡位,豈與小乘同耶? 伏斷義殊者,别教地前斷通惑伏别惑,小乘内凡唯伏通惑而已,故雲也。
論中破外等者,唯識論正破外令入,正破小令入大也。
焉存定性等者,今申意正為破小入大,終不令小永住涅槃。
論中說有永不入大之者,但是且覆實從權而已。
有定不定者,謂彼明有定性無定性耳。
接論七種生者,是弘論師傍論立七種,論中亦不的出七種也。
若如圓鏡引雲:依接大乘論,三界外有四種生死:初、二、三地,名方便生死;四、五、六、七地,名因緣生死;八、九、十地,名有有生死;金剛心一刹那,名無有生死。
論舉喻雲:方便生死,如無明生行;因緣生死,如行生識。
有有生死者,有生有死;無有生死者,但有一刹那生死,更無有生故。
疏:但取三種開為五百者,開分段為三,謂三界果報也;變易為一,中間為二,都成五也。
疏:反源之始者,應雲二流來,謂迷真之初,亦名有後之初。
三反出,謂背妄之始,亦名反源之始,反真源也。
四方便,謂入滅二乘,亦名中間。
五因緣,謂初地已上,名變易有後無後。
如圓鏡引地師意,以迷真與背妄反同,故合為一。
故止觀斥雲:割二死于荒外,則成寶所之外,更有後無後二生死也。
具如止觀中破者,彼引大論竟,後五因例二果,因既不别,為不加二果,據何更立流來及中間等?故雲無據。
四住未盡通名肉身者,應雲四住未盡及盡者,俱名生身也。
又雲分段生身得忍菩薩者,且對分段、變易二身也。
非論常身者,此專明界外二土俱有生死,非謂方便土中法性身,及實報土中常身也。
疏:二國中間者。
謂分段、變易二國也。
若離分段,方入變易,當于七地。
以菩薩到六地時,多堕此地;若過六地,必至七地。
故雲也。
去住不同者,二乘住空,菩薩出假等。
聲聞極久六十劫等者,婆娑雲:聲聞之人,極疾三生,極遲六十劫,至羅漢果。
初生種解脫分,善持戒、布施,順于真谛,極遲二十劫。
次生種決擇分,善用智決擇,斷煩惱,極遲二十劫。
第三生得盡諸漏,極遲二十劫。
利者但三生,鈍者六十劫。
獨覺觀其因緣,極疾四生,極遲一百劫至果。
似别接通者,接入别教十行,更無量劫,學恒沙佛法,經時更長,何啻二十二僧祗耶? 疏七、住及二乘為四百者。
此師附璎珞經意,立其階位。
彼經釋第七住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于無願,名不退住。
故彼師得此住,與二乘人共為四百。
彼經次釋第八住雲:不生颠倒,不起邪見,不破菩提心,名童真住。
故對五百也。
疏如大經雲:初果八萬劫者,第十卷末出。
約至無學位,方始灰身入寂。
故彼經雲:有五種人,于大乘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堕地獄等;人、天七反,永斷諸苦,入于涅槃。
是名第一人有病行處,于未來世過八萬劫,當得阿耨菩提。
二人者,斷五下結,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于涅槃。
是名第二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未來過六萬劫,當得菩提。
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乃至未來過四萬劫當得菩提。
第四人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羅漢果,入于涅槃,亦非骐驎獨一之行,是名第四人有病行處,非如來過二萬劫已當得菩提。
第五人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辟支佛,入于涅槃,真是骐驎獨一之行,未來過十千劫當得菩提,是名第五人有病行處,非如來也。
澤妙解雲:一、約厭心種子強,故名鈍根,經多劫方發菩提心也。
若厭心種子弱,故經劫少,名利根,速能發菩提心。
言厭心者,從初忻樂,無深心重,故令根鈍。
由如是利鈍根别,故始自八萬至十千也。
今家判意,由在界内經生多少,方得無學,故使出界利鈍不同。
此師迷次位者,全迷大、小次位,今唯在圓八、六等,由在于小,故不應例齊也。
得記之位者,記二乘入于初住位也。
若挫若引者,挫則雲住界外經八萬劫,引則許其界外發菩提心,不必須經如許劫也。
令其獘遠者,謂大經雲八六四二萬發菩提心者,為時衆況此長遠,逼令于現世即發大心故也。
疏失化城譬意者,非今化城譬意也。
過二障等者,亦對出,以初句為三百,次句為四百,如雲凡夫為三百,二乘涅槃為四百,過此二方至寶所,故雲并至五百也。
疏:又是福智者,二乘福,菩薩智。
又不能自行者,三藏菩薩不能自行,二乘不能化他。
疏大品明四百等者,大品雲:四百二乘,彼約鈍根未見中道菩薩,故指三乘共得解脫,名為涅槃。
涅槃即城,城即四百,故雲合也。
顯實語通者,明般若中于菩薩人非不顯實,但未開于二乘,所以不得開權顯實之名也。
疏:無悲者,應雲有悲無悲,緣覺有少悲如鹿也。
疏:有相、無相者。
聲聞多從有門起觀,即是有相;緣覺多從空門起觀,即無相也。
疏:觀略、廣者,聲聞但觀四谛為略,緣覺觀十二因緣為廣。
疏:不能說法等者。
支佛根利,隻經四生,燸觀成時,即得羅漢果,則超二乘六十劫也。
又支佛鈍者,經百劫方得,不論生數也。
疏:頓證、漸證者,緣覺觀華飛葉落,便悟支佛;聲聞根鈍,次第證四果,名為漸證也。
二百但是二乘者,至化城已,但須度二百,即至寶所,故但雲進,不須雲廢也。
若法若衆者,牟尼說法蘊,乃至陀羅尼等是法也,四十二位是衆也。
疏未度猶多者,意雲:界内雖斷三百,但是見思一惑,故雲少;界外雖二百,在塵沙無明,品帙則多也。
何故塵沙實小而言多者?界外但二百在,何故而雲未度猶多?界内已斷三百,何故而雲所度猶少? 非約地近遠者,界外為遠,經于二土,故雲雖多為易進;界内為近,但離分段土故。
初亦同凡夫者,謂十信初心,元期于五百也。
圓人初發心至寶所者,圓人初心,即觀涅槃。
行道以為初心,涅槃與究竟等,須以六即甄之。
論入不入者,五千及滅想,餘國方入也。
疏即雙知因果者,意雲:若非一心三觀,焉能過于險惡道耶? 疏:一、曠絕者。
曠,大也,疏也,久遠也。
今明生死煩惱雖深,曠大久遠,為涅槃菩提可依等。
即藏通二乘者,通教二乘,由在衍門,據觀勝邊,名為有依。
據同藏人,俱行曠路,俱入灰斷,雖有可依,所期無别,故雲藏通二乘也。
疏:藥中無病者,藥即不淨觀等,病即貪、嗔等。
若論諸方佛者,将釋迦對餘方十五王子,昔日同在諸方作佛,故雲諸也。
通指今昔者,為王子時,等覺已下,皆名分得六根,今日唯在極果六根也。
所将之言至寬者,非結緣者尚得将,況結緣者,故雲寬也。
第一、通因果者,初住已上為因位,及究竟果位,并以慈悲得導衆生也。
第二、唯在因者,專在為王子真因位時,他亦在因,為其結緣也。
三四、唯在果者,權實隻是果上用也。
通他人者,無緣尚度,何況結緣子耶? 示城之日者,昔日示令入城以為蘇息,今日示城是化令出向寶所也。
非冥非顯應者,玄文中第四句也。
疏:無明所翳者,為内外二無明所翳也。
疏:不令頓還本處者,退大流轉,即是本處也。
疏:亦有進義者,若受小化,已是進義也。
經:導師多諸方便者。
施七方便法,故雲多諸方便也。
疏:贊城安穩者。
我已自證安穩,汝亦應知我證也。
約共菩薩者,約彼别接者,雲前進也。
疏:若發大乘求佛者,應破雲:在于昔時,或有此言;若今一代,自法華前,秘密容有,顯露定無,故未可也。
似同别教者,應更雲從空入、假傳入,明前進也。
借二乘判别位者,以涅槃中次第五行,如雲須陀洹如酪,乃至支佛如醍醐,寄此次第漸入判别教,故雲也。
疏:更複前進者。
二乘及鈍菩薩,自法華前,密有前進,顯定無也。
大品中明三種菩薩者,玄文明引經雲:有菩薩從初發心,與薩婆若相應。
正當通義。
次雲:有菩薩從初發心,當觀涅槃行道。
即當圓接别及通義。
淨名亦雲:有菩薩從初發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
即當别接通義。
大品第二菩薩亦爾。
又玄文七重二谛中引經雲:初人聞非漏非無漏,但作無漏解。
即當通義。
第二人聞,作别解。
第三人聞,作圓解。
則是圓接通義也。
不次第。
密者,味味亦得密入。
圓者,名不次第也。
又圓人五品六根,亦能密入也。
疏:若論宿世者,初發大心時,或有此言也。
疏:生已度想至生智者。
約次第證,屬慧解脫人;生安隐想,即得俱解脫人也。
疏三界二乘若過者,他意雲:二乘若過三界,即至寶所。
此解最為無理也。
其意大同者,八六等同也。
準大經凡有四文。
第十卷雲:斷于三結得須陀洹,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得阿耨菩提,乃至辟支佛道十千劫。
如前引。
第十九雲:善男子!何因緣故名不至至?不至者大涅槃。
何義故至?永斷貪嗔癡、不謗方等、不作闡提五逆等故。
須陀洹者八萬劫至,乃至辟支佛者十千劫至。
第二十卷雲:佛子!過八六等劫得菩提心。
第二十一雲: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經處名為涅槃,無上法主聖王住處名大涅槃(雲雲)。
疏:涅槃門者,謂空、無相、無願三門也。
即以此三為入極果之門,讒入此門,即至果也。
疏:具說始終者,判三文也。
初一始,後二終也。
豈可因果至耶者,經雖雲因菩提果菩提,出經八六四二,據理不必要經八六四二萬至菩提涅槃。
若言出經八六四二者,是一往從權說耳。
若教仍權者,以八、六、四、二之名,從權為得。
若發菩提心,要入圓家初住,故雲但至初住也。
縱至極果者,縱破四十二品無明,入圓家妙覺位,八六四二,其名亦是從權為得。
得忍為妨者,金光明中,有菩薩從初發心一生,尚有超登十地之義,豈有出界要經八六、四二耶? 然須依理者,須依一圓教道理也。
雖有二意者,雖有二在因,佛道在果,今且從因釋于寶所之義。
以文狹故者,今文無方等、般若,機情之文,準彼須具。
前三人者,三果也。
此人在界内時,得須陀洹果已,住此果位,任運經于七返,方得羅漢,故今根鈍。
餘四人界内各住當位經生,随位多少準上。
疏:三藏至少時者。
佛在世時,禀小教者,尚不須經于四十餘年即得入大,豈生界外要八、六等耶? 若除佛滅後者,謂佛滅後,借使實得羅漢,不信此經弘教之人為說,亦得成種也。
佛在世時,聞佛說首楞嚴三昧,生謗堕于地獄。
于彼思惟雲:由我謗法緻處此。
若作是思惟時,即得出離,遠聞此法,而得楞嚴三昧(雲雲)。
但非故惱者,此即誡于後人,須善機緣,令進退得所。
若弘教者,不為利益前人,但欲惡心相惱,則不成種。
若強毒之,亦非全不成種矣。
疏:漸入佛慧者。
出化城,向寶所,故雲漸入。
不雲城中經諸味者,明經文狹,不雲二乘住城,經于方等、般若故。
疏:舊問車城等者,出約譬,上為問事。
由對車至有隔者,意雲隔則俱隔,回則俱回。
疏執三教取理者,應破雲:為執三教取大理?為取小理?将理取教,亦作此破。
既難法喻者,古人先約喻釋,次理教約法釋,故今難破,二俱不成也。
豈有執教取理者,雲教既有三,理豈容一,則令有三理也。
執理取教者,理既唯一,教豈容三?即教成無也。
盡無生智至為理者,反斥也。
既約理教以釋如何,乃至盡無生智及習有盡不盡,是故破雲智不名理等。
疏:有傍得知見者。
菩薩與二乘同斷見修,二乘住空,菩薩出假,傍覺盡通八門法,用發盡無生智也。
果車踐城路者,謂果車亦由因城之所至也。
一者、本有者,此取上法說文意,釋出有無也。
上中間相遇,有三類人:第一、不用化城譬;第二、中途取小,及中間元受小化結緣之人,須化城譬。
若于此二人,車城則有也。
俱是化他故無者,但是如來權施不實,故雲無也。
元小者,此約全未曾受大化者,元是禀小之人耳。
故二教中等者,今昔為二教,通今昔之相,如但昔下釋所以也。
疏:實智照城為三者,即權而實故。
實具一切法,何獨小乘?故雲如來藏也。
疏不的去取者,上二周則廢三入一,藥草喻中但述七方便,差即無差,無差即差,如來能知莫非地雨,即是不專廢七方便,取一地一雨也。
疏:無一有一者。
實即權故,不說無一;權即實故,不說有一。
則是七方便,對地雨以明有無也。
疏雲亦是通前通後者,在昔通七方便,在今唯是一地一雨,故雲知不知,明權實也。
經雲:長遠者,始從發心,訖行菩薩行,經路經五百由旬,故名長遠。
經雲應去者,令欲過險道,始是三百由旬,應須前進,故雲去也。
應度者,令至珍寶處,是五百方至佛道,故雲應度。
如來善知,故雲應也。
疏:不欲見佛至不受誡勸者。
謂不欲見佛,合不受誡門;不欲聞法,合不受勸門也。
空有等者,惑盡即空,未破即有,有謂出假等也。
破即是共,謂通教三乘也。
未破不苦,謂别菩薩也。
破是真谛,未破是俗。
權小之惑盡,實大之惑未除,并是兩盈之義。
對此二邊,以顯中道也。
令引文耳者,令引上開譬文也。
上接退文,從導師多諸方便乃至化作一城是也。
滅化譬者,上文即滅化城,語衆人言乃至為止息耳文是。
疏雲:眷屬申供養者,上文具約三業:到已禮足,身業也;一心瞻仰,意業也;說偈贊歎,口業也。
請法必具于禮足及申供養,故雲兼也。
疏雲:頌威光動搖者,上文光照及因光相見等,今加世尊甚難值及震動等。
疏此中三行頌東方者,上文有七:今初一行一句頌初、睹瑞,次一句頌第四、尋光見佛,次二句頌第五、供養,次二句頌第六、請法,次二句頌嘿許阙,頌第二、驚駭,第三、相問決。
次二行總頌九方者,于上七文但頌其二,謂供養及請法也。
經大慈悲者,佛初發心,即以拔苦與樂為懷,謂之為大,引為請詞也。
經雲皆從生緣有者,生緣謂能生之緣,如過去五果為過去無明生緣,無明為行生緣,行為識生緣,餘支準此。
經如是衆過患下,頌上因緣傳滅,知過必悟非常也。
經雲垓者,字林雲:數名也。
亦作此奒。
風俗通雲:十經曰奒。
上長行中雲: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那由他,數名也。
亦作此雲百萬億那由他。
那由他,此雲無量。
謂十億為兆,十兆為經,十經為奒也。
然經中雲皆成阿羅漢者,法輪既谛緣得道,必兼支佛也。
經雲營從,謂八萬億人也。
營,衛也,部也。
慧眼者,佛慧眼具五眼,故雲願世尊也。
經雲知佛禅未出者,謂知佛爾後未出定故,得八萬四千舉覆講也。
經雲:常與師俱生者,王子于八方佛所,皆為菩薩而熟衆生也。
疏今初,三行至現在師、弟者,上文經雲: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下,第三、明今日還說法華,複二:先會古、今,後明還說法。
先會古、今,複二:一、結師之古、今,二、會弟子古、今。
初師,十六沙彌是古,八方作佛是今。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各各下,次會弟子,複二:一、會現在,二、會未來。
現在複四:一、不退者,住三菩提;二、此諸衆生退轉,今住聲聞;三、所以者何下,釋退位意;四、爾時所化無量下,正結古、今也。
及我滅度未來下,會未來弟子,複二:一、正會;二、我滅度後,複有下,釋疑。
今初,一行結會于師;從爾時聞法者下,會現在弟子中退轉者耳。
經雲:漸教以佛道者,用七方便法而漸引之。
經雲次是本因緣者,曾結法華緣已竟,今還重說,遂其本心,故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