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七(輔妙樂記)

關燈
第七,所釋雖廣,大體亦不逾此。

     故無明至無住者。

    謂無明不住,無明即真如,是為果中勝用,生一切法也。

    實相不住,實相即無明,是即成流轉,生一切法也。

    又無明即實相,淨緣生一切法,謂修得三因是。

    又實相即無明,染緣生一切法,即性德緣了是。

    合前四重,其義雅當也。

     随緣不變者,真如随無明緣,上至等覺,俱名随染緣生一切法。

    又四聖名随淨緣起生一切法,六法界名随染緣起生一切法也。

    又實相随淨緣起于種種勝用,名生一切法也。

    對今四重者,随緣即是立一切法,不變即無住本也。

    此則傍消諸經論中義矣。

    一一合今,差則無差,無差即差也。

     起住二門者,此用華嚴經意,成今淨緣,生一切法差無差也。

    從三昧起,即立一切法住,正受即無住,本唯在于淨,不通于染也。

     染淨二類者,此用十門中染淨不二及因果不二門意,釋此文也。

     疏例一相可解者,亦應雲诠行之教,诠理之教。

    解脫下,釋出例前相也。

     尚須識權者,令禀權教人,須當教權也。

     對此終窮者,意令須知一切權法,悉以開入一實故也。

     雙結所歸者,隻是雙結二邊,歸于一相一味,故雲所歸也。

     前六科等者,明前六章并是如來果位法門故也。

     今鹹辯者,如來能知七方便人種相體性,當分增長及鹹歸趣實也。

     又前乃唯約于能者,前唯在如來果法,故雲唯約能也。

    今明如來能知,故雲鹹辯所知之人法也。

     疏:功德即增長者,一、從被機,即當分增長;二、從化意,終令至于究竟智地也。

     疏:法謂聞一音之法者,一從被機,自法華前而七方便自謂為極;二從化意,始終唯是一法,終歸究竟也。

     生時此種者,即指發心修行之始為生時也。

     且從當體者,言且者,以一中皆三因,今從歒對,當體相對,故雲且也。

     事理等者,一、諸佛在事,衆生在理。

    又初住三因,雖名一分理,顯即衆生在事也。

    又三能在佛,名果、名悟、名脫;在衆生理性,名迷、名縛、名因也。

     縛脫等者,等取釋方便品十門中餘六門也。

     波是水種者,水、水重,然不得意。

    波字加為喻,可喻理性中無明及以法性,如對論種也。

    波、水為喻,喻于種類中三因之性,故不同也。

     合彼性三者,合于性三,為今類中法身也。

     此三從别者,修二性一,故雲此三;一又具三,故雲各異也。

     相對離合者,若性中離三法身,亦隻指苦道是法身德。

    若合性三為一法身,以對于修,亦隻指此苦身為法身德。

    若類中離三,即指此苦心,夫有身者,本性清淨,為法身德。

    不論于苦即是理,心淨與果淨體同,即是類義,故與翻對有異。

    又離謂修性各三,合謂修二性一。

    又隻語通夫有心者之言,即是法身類種。

    此釋甚妙。

     即是理淨與事淨為類者,理謂衆生理,事謂果佛,即是衆生理性三身與果地三身為俦類也。

     諸界廣說者,須約十法界,對于四教,以明種類具具等。

     别教唯有種類者,别人以地前從空入假,顯于法身,為登地已上二身種類也。

     唯不從覆者,别人卻覆苦道,法身方顯,圓人覆即,是故雲不從也。

     達分者,先用智權,達三界生死煩惱,方得三脫。

     隐顯并别者,别人法身顯,在初地已上,地前隐;又初心法身隐,緣了顯并别,如别序中已引。

     取極下界者,專約底下三道以論種等。

     不必一念者,此專約十界受果報已定者,而明相性體三不同,以顯差即無差等。

    不得一念心中互具十界而辯,則指九法界為差,佛法界為無差也。

     或對三谛者,二谛是差,中道無差;又次第三谛名差,圓融三谛為無差。

     三慧者,作意守境,為念聞慧;厝心思惟,即思慧深入,是修慧也。

     向之四說者,種、相、體、性四也。

     境多少者,界外二教為多,界内二教為少,外增内減也。

    又十法界,傳論多少增減,人天對四趣為增等,觀體巧拙準此。

     舉事顯慧者,事謂三慧境,法謂為作四谛之念,為作緣度等念,故舉所取境顯慧,有能取境用。

     所取、能取者,能取是慧,所取是境,合二為因,聞法為緣,故雲也。

     且先标者,謂三慧取境,是先标文。

     更須聞法者,謂雖有能念所念而成于慧,要須聞法為緣,薰修令慧成就至極,故雲須緣也。

     雖三而二者,謂前所取境及念體,不出于心為因,必假第三聞法為緣,故但成二。

     重釋因緣者,此唯緣境智,自論因緣,不對聞法也。

     防自他計者,第一境屬他,第二慧體屬自,恐于此二起其四計,故用第三聞法為緣。

    前二為因,則是因緣和合,感應道交而生于慧,防于計自他,故雲因緣和合也。

     及立更互者,亦恐于前境智互計因緣。

    如雲:境為因,智為緣;智為因,境為緣。

    防此計故,故用第三聞法為緣,境智為因,二義則定不可互立。

     合大開小者,合佛及三菩薩為一,開二乘、出緣覺為二。

     三乘通四界者,開菩薩,出佛乘也。

     離七,準釋者,開五乘為七方便。

    生公雲:衆生所念不同,或施或戒,故雲念何事也。

    思、修亦爾。

     生公至諸度者,為以三乘因念檀耶?思修亦爾。

    生公雲:以期三乘果念檀耶?以期人天報念檀耶?思修亦爾。

     然六度至三乘者,意雲若約六度上以明三乘三慧,則成六度通漫,不能分得三乘之别;若将三乘三慧,則能攝得六度。

     準此可知者,既一解脫而立多名,雖名無量,無量唯一,故雲準此。

     離着入寂者,明二乘當分,自具二脫,離着即有餘,入寂即入無餘也。

     疏既結前諸句者,結前解脫相、離相等句也。

    常寂滅相下,結前亦爾。

     佛世尚然者,涅槃扶律明常,名為鄭重等。

     光宅至辨異者,未能異于二乘及以前師矣。

     前歎釋迦者,指如來複有無量功德文也。

     疏亦是引發下根者,謂稱歎迦葉橫豎同照,而能遍領,智與如來更無有别,令于下根?發慕仰,同其悟解也。

     而亦經涉五時者,述于迦葉領解之相,經涉五時豎領。

     義含一切者,橫領也,即是迦葉橫豎進退等悉領也。

     疏:佛恩普被者。

    佛恩普被,猶如大雲靡所不覆,猶如大雨靡所不潤也。

     疏:靡不生成者,生即當分增長,成即至後增長也。

     疏雲:知遮醜者,恥小慕大,謂六度菩薩及通菩薩,慈悲益物,遮于沉空滞寂,乃以塵沙之醜。

     疏述其莊嚴之恩者。

    别菩薩果體未顯,先修二因。

    至初地時,定、慧方一分滿,以嚴法身。

    今蒙開顯,悉入圓常。

    是故述領莊嚴之恩。

     迦葉童子者,年十二時自叙文也。

     尚非自報等者,新經既雲法身及自受用報并不說法,乃将遮那為他受用報,則成法身說法,何故乃雲法身不說耶?又新雲遮那者,隻是他用報異名耳,如雲釋迦牟尼。

     安棄丈六者,既雲三身相即,何名毗盧遮那?即是其外不即丈六為報身,而偏雲即遮那是報身矣,故雲偏尊相海。

     如空為華者,空喻法身,華喻報應也。

     經雲:電光晃耀者,雲将降雨,晃耀電光也。

     疏雲:九十五種邪光者,今經應蔽三教邪光也。

     經:叆叇垂布者,叆,味也;叇,重黑色也。

    大慈深厚,所現之力,猶如叆叇。

    俯就于物為垂,随形而見為布。

     疏雲:有心往取,實不可得者,舉應持菩薩竹杖量佛以釋。

     經:其雨普等者,表法無偏也。

    遍益為普,無私稱等。

    四方俱下者,表法遍故,從四等心益四類生也。

    流注無量者,表法無竭也。

    謂智慧無礙,辯才無滞也。

    率土充洽者,表機遍益也。

    如龍降雨,普潤大千;佛降甘露雨,無機不益也。

     疏:此則成上者,取能雨遍則成于上也。

     疏:又成下山川者,取所被益邊,則成山川譬也。

     酒防意地者,隻是十善五戒,俱須斷酒以防意地。

    既防意地,則意三不起,身又開三,口更開四,則成十善。

    五戒通名十善,是故人乘亦具十善也。

     疏:譬如文者。

    隻是下一譬如文耳。

     疏:次便舉譬帖者,隻是下兩句,與譬帖合文是。

     出世即無上士者,世界是士人所居故也。

     來善者,乘中道而入三有,故名來善;息化入秘密藏,故雲去善。

     七善無不皆歸一乘者,謂七方便無不歸也。

     經解脫涅槃者,此舉涅槃通号,今經即三德秘藏大涅槃為解脫也。

     經:如為一人者為實,施權亦不偏為一人,開權亦不偏為一人。

     疏:無機為彼者,皆須約昔以明無機,今方始有。

     經貴賤等者。

    謂三乘為貴,人天為賤;菩薩為上,二乘為下;菩薩為持戒,聲聞已下為破戒;二乘依教不犯,為威儀具足;菩薩或道或俗,形服不定,為不具足;發菩薩心為正見,發二乘心為邪見。

    終不及約七方便人傳傳判也。

     三、皆未稱者,古三師皆未稱經文耳。

     無禀承者,但禀承不正,是故非之。

     人見大草等者,通斥疏中三師解也。

    此斥意者,三師既以俱約一教地位而釋,驗三菩薩通皆求世尊處,且成通後,餘二通前通後例然。

     精進為最者,通前導後故。

     通進遍入五中者,通教非但進遍入五,一一皆遍,互相入故,異三祇也。

     不可二木唯在三祇者,他人不立于四教以辯菩薩,豈可二木唯屬三藏菩薩耶? 豈得名為如是菩薩者?若非别念不退位,豈得如是菩薩之名?夫轉法輪,皆在八相佛故。

     疏:高廣為勝者,别人自行豎入為高,化他用十六門橫被為廣。

     疏:三、菩薩各作三樹者。

    初祇為小樹,二祇為中樹,三祇為大樹。

    通别依七、八、九、三十心,次第配三樹也。

     或不經生而成正覺者,隻是成通教正覺也。

     論主意未必然者,論主未必判大乘用小乘邊際定持至等覺,但恐長行注解人不當耳。

    以唯識論但有十師長行注解,故雲但恐論釋義不正也。

     已有彰灼明文者,自法華前,皆雲菩薩發菩薩心故。

     一切皆爾者,二乘兩釋者,執重從難,菩薩易入,故但一解,故雲皆爾。

     今昔之意者,昔但當位增長,今則至後增長也。

     說雖地雨居後者,至今法華方雲:三草二木,皆依一地一雨所生也。

     長必始在者,施人天教,皆由地雨而立也。

     亦應委說至之意者,為實施權,即當位增長;開權顯實,化意增長。

     二種雲雨者,謂随分一音及果地一音,随分在因,故雲諸教因果也。

     即酬答也者,應契于機,故雲酬答也。

     五百羅漢者,共結集婆娑論也。

     七菩薩者,華嚴經中,文殊、普賢、善、才、法、慧等四為七。

     經潤于人華者,用一乘教如來種智心,開于五乘七善之因華,令至一切智地之果,故雲成實也。

     無複二三者,謂二乘三乘。

     釋授記品 業似先迷者,彼意雲:二乘昔日行業,似迷于實也。

     心府後順者,至今法華方順入實。

     既拂殊音者,佛昔權音,今與一實也。

     今雲事似先迷者,破雲業即是心,如何業即雲迷,心即雲順?又須責于心府後順之言,為大通結緣之後順,為退大之後順耶?為至法華方名順耶?法華即是,不應雲順。

     心機本順者,今意雲:由大通結緣之後,大機本順也。

     須除通釋者,先迷後順之言,人、天、菩薩昔日通有,今明别記二乘劫國,故須除此。

     疏:今經雲何者,問今經何故授記耶? 疏雲:答:若見有記記人者,謂計有我是能授人等。

     一、破方便教者,如别序中放光記,入地獄中乃至二乘、菩薩等,如此近記;今與八相遠記,故破此近也。

     二、破始記者。

    今經中通途記者,未有劫國,淺位之人多生染着,故與二乘劫國破其染心也。

     三、為顯衍門者,今經是衍門之極,所入實者,分到寂光,雖有劫國,但為誘物,故雲無記相。

     四、為未合記者,但堪通途,未宜劫國,聞于行因等事,長遠其心則息。

     五、為宜聞破著者。

    以二乘昔日樂着授記來,至今經與其記已,着心即破,獲開佛知見等益。

     略同二谛者,三悉屬俗,第一義屬真也。

     疏雲:若通途記者,法師品初雲:藥王!汝見是大衆中,無量諸天、龍、夜叉、乾闼婆等八部、四衆、三乘,如是等類,感于佛前,聞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雲雲)。

     疏如常不輕者下。

    經雲: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

    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雲雲)。

     疏:若緣因記者,如華、香、璎、珞等十種供養,并是行收,故屬緣因。

     或遲如聲聞者,望前不與,今方與記,而複三周不同,又複劫國長遠,故雲遲,此釋為正也。

     疏雲:未來者,經雲:爾時所化恒河沙等衆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

    是等即現在及未來弟子也。

     疏:未得善權者,未得入假智故。

     化道同者,取意以說,既與十方化道同,是前權後實,此據授補處記,十方亦非不覺也。

     初、三、二句者,是後四句中初句及第三句耳。

     疏:未能演說賢聖行者,應在外凡位也。

     疏:柔順菩薩者,位在内凡也。

     有人救雲:決定亦記者,圓鏡雲:今經為對二乘人不自信作佛,及小菩薩為聲聞人不得成佛,亦欲破彼不了義。

    經雲:有定性趣寂,及無性人不得作佛,故與授記。

     論雲:不記定性者,由是不了義說,若依今經,須與記也。

     此亦不然者,今破也。

    若依今,須在有餘土始與記,于今不可盡得也。

     他計者,此是近代不了論意,雲未者,不也之計人耳。

    然引之不足者,為引未極令極也。

     非修行具者,若依論意,但是授八相記,非謂修行滿足,授妙覺記也。

     疏:無生現前者,皆約破無明位也。

     疏:見佛性者,入初住時,三性一分開顯也。

     疏:見佛法者。

    開一切權法即實法,故雲見佛法也。

     疏記是記事者,即是授國淨莊嚴等事也。

     疏:決是決定者,定經若幹劫,當得八相,于其國作佛,決不虛也。

     疏:授記亦且用譬喻者。

    若無上三段,此亦應約譬以明授記,今文無譬谕也。

     經: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者,隻是說藥草喻偈已耳。

     經:廣宣諸佛無量大法者。

    此中以供佛及說法為行因,須菩提即以供佛為行因,迦旃延亦以供佛及供養舍利為行因,目連亦爾。

    經:悚栗者。

    悚謂愧悚,栗謂驚栗。

    前蒙總記千二百人皆當作佛,愧佛此言,而我濫與迦葉同解,已蒙佛記,莂我未論,慚而且驚,故雲悚栗。

    又喜其決至其懼于未堪。

    喜懼交集,所以悚栗。

     經除熱得清涼者,非除煩惱為清涼,但是得記為除熱也。

     經常處虛空者,劉虬雲:諸佛應世,所唯順機,在天而天,乘空而空,處地而地,唯感所适,豈有定處?應知亦可表佛化意,長在第一義空也。

     經漸具大道者,即以八相為大道,餘文皆爾。

     經雲:閻浮那提金光者,閻浮,樹名;那提,河名。

    此樹生于河測,而其有金光徹水上,絕勝餘金,為萬國之所重,故以為名也。

     釋化城。

    喻品 應先知述化城之意,今日說于昔日,小乘涅槃是化,說化即開。

     疏:神力所為者,此化城也。

    此喻亦從佛施設,取機得名。

    二乘但是禀教證入,不從二乘得名,故雲神力所為也。

     以大涅槃非化作者,與小涅槃辯異,以大涅槃體遍法界故,小乘涅槃是化作故。

     理性即故者,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無見思可防也。

     具衆德故者,性中緣了具故。

     疏雲:權假施設者,權假故如化,施設故如城。

     非寬者,思惑也。

     敵急者,見惑也。

    親障初果,故雲見急也。

     思不障果者,借使得斷下八地思惑,亦不得果;要先斷見,方能得果,故雲思不障果。

     是教道故者,此明五時次第化導引入,非謂别教教道也。

     若通方義立者,未分四悉,故名通方也。

     得入蘇息者,證真理為生善,以第一義位在極果故。

    疏:生安隐想者,取小證故。

     疏:生滅度想者,謂究竟故。

     不證有餘等者。

    誓扶習氣而生三界,八相度人,不于生身滅惑取證,故雲一腳不入。

    若斷正使,舍報出界義同,故雲一腳入。

     久發心至如妻者。

    妻者,齊也。

    明所化機與菩薩昔日齊發心,故雲久也。

     通教以二乘為惡道者,以通菩薩至七地時,畏堕二乘地,猶如畏三惡道。

     疏:用城防險者,别人所斷三惑,見思最險也。

     圓教非極是化者,初句非極同别,是化意别,此對小立名也。

     亦可是極是化者,謂人天小善,尚是寶所之路,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