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七(輔妙樂記)

關燈
吳興永定寺釋沙門道暹述 釋藥草喻品 将釋此品,應知從所破以題目。

    何者?以從難故,開難即是,是故從難也。

     一、颠倒功德者。

    論雲: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間諸煩惱熾然,求人天妙境果。

    釋雲:昔謂五戒、十善以為真因,謂人天果報以為究竟,名為颠倒。

    專以小善而自莊嚴,名颠倒功德。

    由煩惱熾然故,求人天果,名為上慢。

    意令人天成二乘故,說火宅治也。

    二、論雲:應知聲聞人一向增上慢,謂我乘與如來乘無差别,如是颠倒取對治。

    釋雲:以二乘在昔自謂所得為究竟,同如來故。

    若同如來,何以無多有田宅、臣佐、史民、倉庫盈溢等?故作窮子譬。

    三、論雲:大乘人一向增上慢,無别聲聞、辟支佛乘,颠倒取對治。

    釋雲:論意若從能雨,則無差别;今從所雨差别,則有二乘等。

    何故唯信于大,不信有二乘等?故說一雨差别譬。

    四、論雲:如記。

    此從今開權邊,立以對治名,故雲化城也。

    五、論雲:散亂心實無有定,過去有大乘善根力而不覺知。

    彼不求大乘,于狹劣心中生虛妄解,以為第一乘治。

    如記。

    六、論雲:有功德人說大乘法,取非大乘,說王解髻中明珠與之譬。

    應知意雲:昔已結大,中妄流轉,取人天果及以小乘,故雲取非大乘也。

    七、論雲:無功德人于第一乘不集諸善根,說第一乘。

    釋雲:此是未有大功德人。

    何者?由父在世,不能難遭想,故雲無功德也。

    所以唱滅方生戀慕,始種善根,後方得度,故設父去留藥等譬也。

     理似不成者,意雲:今此三品,皆雲譬喻,但作對治,從昔立名,于經文不合,應知論從一邊以說,故雲似也。

    又論中七譬,唯有化城髻珠從今立名,餘五并從昔立名,故雲不指大車邊等。

    是以論中立名,有于傍正,從權是傍,從實是正。

     餘即可知者,以下三從對治為名,亦無釋矣。

     他雲唯出生者,慈恩雲:經雲是名藥草等,據此則知皆從一地一雨出生矣。

    今則難之,若據是名之言者,譬喻信解皆雲是名半車等,豈獨三草二木耶?今述其同,不可雲出也。

     藥草則二乘不無者,在昔在今俱皆有故,在昔但是于權藥草,在今則成顯實藥草之王,故疏雲通皆用等。

     一、不知同者,他雲不知理同,即是不知一地一雨所潤也。

     二、不知異者。

    他雲不知教異,即是不知草木各有差别。

    而迦葉能知理同教異,乃名奇特,甚為希有。

    能知如來随宜說法,能信能受,故舉雲雨草木述成,迦葉領解也。

     是瑞非瑞者,在昔但成凡草,在今并成藥王。

     生無生慧者,此亦一往,且置别教,從于兩教二乘難開者說。

     領述邊說者,從迦葉領如來述,俱名藥草。

     草木兼昔者,在昔唯權,在今專實,故雲通皆有用。

     疏:有漏諸善者,小草能治四趣之惡故也。

     言通意别者,藥草之名,通于三草二木,故雲言通。

    題雲唯在四大弟子,名為藥草,故雲意别。

     言别意通者,别指無漏為最等,名為藥草故;意通者,通七方便,俱名藥故。

    此二對用,消今品并得,但是互說耳。

    疏雲:蔚,于句反,亦增盛貌也。

     以昔助今者,昔結大乘,冥薰不失,得我今顯。

     觀心至利益者。

    玄文雲:觀于我我所,如雲如幻,即是地上清涼益;信敬慚愧,諸善心生,于空假中,意而有勇,即是因益;念念與即空相應,是中上草小樹等益;念念與即假相應,是大樹益;念念與即中相應,是最實事益也。

     四藥治見者,隻是四教各治見惑耳。

     亦斥古人至遍者。

    若從迦葉領解為言,古人亦不知十三偈具領齊探始末,況複今從佛述成邊,通述七方便,俱皆入實。

    若依古判,則成不遍。

     權中小分者,七方便俱屬于權,但述二乘故成小分。

    二他者,既雲教作,即是探中二他也。

     天性猶通者,通于正因也,故雲天性結緣别也。

     破無小者,隻是卷初引論雲上慢之人,謂無二乘,文是今文,具明權實,不可偏存。

     前釋尚總者,前雙述下文中,但雲權實,故名為總;今對四教,是故名别。

     則知一攝一切者,謂迦葉等當分,既入初住,則迦葉一身攝進退等法盡,故雲也。

     令知如向所列者,應雲如上文列橫豎等是。

     及具有邊者,隻是界界互具耳。

     或同或别者,謂五乘七善之人,或與迦葉同自領,或有不及迦葉及以過者,自能遍領,名為别也。

     同以一地至冠之者。

    将一地一雨而觀于進退等,明無差也。

     地譬賴耶者,涉法師雲:大地能生,喻阿賴耶識,能生五乘善根種子。

    今家通以五陰喻常住理,彼論八識從迷而立,若偏取第八識,則不當也。

     對于一實者,在昔則名為差,相對意也;在今唯是無差,絕待意也。

    生公曰:雲為法身,法身周密彌滿也。

    注經以雲譬應身,應身則殊形并現,順機不偏,此則彌布遍覆之義。

     何通俗哉者,歎注家得旨也。

    亦如淨名雖為白衣居士,道理勝于出家之人。

     疏雲:如龍等者,華嚴經雲:種種雲電及雷雨,龍王自在悉能作,而身不動無分别,無分别即心不動。

     初是因緣釋者,文中無四悉語,雖無其語,既雲權實,則是感應道交,故雲因緣也。

    凡諸文中,若無四悉之言,但點感應之名,則四悉義足。

     橫豎例知者,應于亦橫亦豎及進退句上,為三谛義。

    謂即空故,亦橫亦豎及以進退,差即無差;即假故,橫豎等宛然無差;即差故,即中故,非亦橫非亦豎等,皆非差非不差也。

     能知如來功德者,能知如來随宜說法等,即是功德也。

    疏法王亦爾下,合夫人王文也。

    衆惡已盡,合外無所畏也。

    發言誠谛,合内不二言也。

     經:如來是諸法之王者,說權實法,自在無礙,同夫統禦王之義也。

    一、法體虛,通名自在;二、化用無邊,名自在也。

     疏:由二教顯二智者,謂由如來二教顯佛二智,亦是衆生二智。

    又由如來證得二智,能為衆生說二教也。

     欲知智在說者,說教既遍,彼智必無偏矣。

     橫豎無遺者,若于如來,非但橫豎無遺,亦非橫非豎也。

     始終一者,施人天教為始,悉令同至智地為終也。

     共顯不二者,權即實故,實即權故,故不二也。

     此從境說者,從境發智說。

     大事大乘者,事屬因果所顯,乘屬所乘實相,實相即地也。

     疏:此舉智釋教者。

    由前教故有智,亦由智故了教,故得互相顯也。

     而同照之者,應知照有通别,通則通照七方便人,别但照二乘及以菩薩,同入一實,雖分二别,佛意恒通。

     能有所趣者,權皆趣于實故。

     關中唯遠者,善不受報,阙于當分,增長各有歸趣也。

     疏:念處道品等者。

    等取十二因緣,以開念處;出十二因緣,為支佛觀境故。

     福德莊嚴者,未破無明,所有智慧,俱屬福德。

    由開境得莊嚴名,自法華前,終無此事。

     一者善體者,一毫之善,無非法界,與無上菩提等,故雲善體。

     二、從本期者,發大心時,期極果故。

     還通二途者,還通順機、從體二也。

     體性俱存者,開化城入寶所已,化城體性即寶所體性,故雲終途。

    始詑于初步即至化城,是寶所之三百,故雲俱存。

     取意實釋者,隻是于權文中取意,從于實智以釋也。

     疏:四到、三道,人、天所執;六蔽,六度菩薩所執;四住,二乘所執;五住,是通、别所執。

    故雲各對諸乘。

    又四到是聲聞所執;三道對緣覺觀因緣,因緣束成苦、業、煩惱;六蔽對六度菩薩;四住通菩薩;五住别、圓。

    此約于理起計,名細;于事生十惡,名粗。

    故雲所執不等。

    于二釋中,初釋為正,後釋亦通。

     疏:此智照此藥者,須約四教。

    四教四門,互為彼此。

    若當分自照他境,不照他境,名不照彼等。

     應非但照一切而已者,隻于一時遍照一切,亦未名為究竟。

    須于一藥即見一切藥,方名一切。

    謂睹一見心,即識一切見心,悉皆具足,方名一切也。

     真法本無下,合上權實差無差等。

    真法本無差,由心有數,無差即差。

     全心是法下,即非差非無差句也。

     複宗者,問:何故不歎迦葉探領耶?答:若歎齊教,即是歎探領,以法同故,故不别歎耳。

     如後所開者,應雲如今所開,以望于前,雲如後耳。

     疏雲:若究竟其根榮者,地生其根,雨資其榮。

     義兼衆生心地者,謂非但佛心地為能生,衆生心地亦是能生,故雲也。

     習因報果者,今家以山川等譬五陰報果,古人以山川等譬習因,故雲不同。

     二種世間假實者,五陰是實,衆生是假。

    又陰是假,一一陰皆由四大和合而成,成已方名實法。

    亦如山川溪谷,為三千大千世界所成,故得互論假實也。

     ○?,水名,在京兆。

     ○浐,水名,在京兆。

     ○滴,水名,在京兆。

     ○澧音豐,在西京感陽縣,今文正是豐字。

    若,盧啟反,水名,在武陵。

     ○澇,力刀反,水名,在京兆。

     ○潏,水名,在京兆。

     習因開為緣了者,以五乘俱譬習因也,則以人天為緣因,二乘等為了因,全陰是五乘習因增長,如草木堅性與地堅性更無有異,故雲不離。

     陰習者,合前陰入、習因、法性三法也。

     疏雲:如善法者,有通有别:通則七方便皆名善法,别則别在三乘。

     從發大心者,三藏菩薩四弘六度為先,名發大心,得名上草;未斷惑故,不能治惑,未名為藥。

     若從修習者,辯七善與七方便小異。

    從修習及以當體,名七善;從進趣功能,名七方便。

     質大者,譬一實之應;質微,喻赴偏小之機。

    實應無外,雲密;偏小近應,人法不融,故言疏。

     凡雲三密等者,便破他人。

    約自受用,報論三密。

    化他圓境雲:先明形益,遍示法身,如大雲起,謂佛身密。

    生法師雲:法身彌倫,慈蔭若雲。

    下經亦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以大音聲,舉佛口密,以合雲聲,雲聲則雷也。

    破如記(雲雲)。

     以心所當之者,用通大地中定慧二心所當之也。

    然阙天乘,即以欲界求定慧對之。

     略述諸論者,且如成論空宗經部所明,習因習果,若在前世,通名報因,能牽來果,以報因之名,名為報因,所牽之報,名為果報,謂後受五道身,方名報果。

    此乃三義在前世,一義在今。

    若毗昙數論有宗所明,習多欲為習因,堪感于報因為報因,後受鴿雀身是報果,于果報身中多欲是習果,習果酬過去習因,報果酬過去報因。

    今家前後,多用成論,此中文意,同于毗昙。

     華果敷實者,此依毗昙、法華經。

    前既未敷實,名習因、報因;後乃聞經,即名習果、報果。

    如證初住為報果,中道遮照為習果。

    又因習得果,名為習果;酬往報因,名為報果。

    又從二住去,位位皆具因果(雲雲)。

     疏:雖一地者,牒前差别也。

    雖皆一地所生,而生不自知,皆依于地,故雲雖也。

    又應雲雖一雨所潤,以冠二句。

    又雖言通昔,故雲雖也。

     名有通别者,别則初住已上至等覺,皆名道中,住前為道前。

    又等覺為道中,妙覺證後為道後,等覺已前至薄地為道前也。

     然皆能生者,若初住已上能自生,複能令他生也。

     非謂五乘至如者,隻是理同,未是證得,故雲也。

     終無定五者,終無定住,五乘不進至極也。

     須名四味者,對于華嚴,通名四味;據熟二乘,但用三味耳。

     應以差别對潤同者,謂能潤雲雨,喻無差别;所潤所生,即差别也。

     疏:合雲有聲者,即是上文雷聲遠震也。

     疏三十子别禀聲益者,通彼人天,今從别說,故雲也。

    疏雲合上世界者,亦隻是山川等和合成于世界耳。

     經而唱是言者,以号令天下,知是佛出世,異九十六師也。

    謂佛初生,已發斯唱。

    故大經雲:佛于林微尼園生,生已東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最尊最上。

    如是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所成,随順世間法故,示為嬰兒。

    南行七步,示現欲為無量衆生作上福由,如世尚畝,能生百谷。

    西行七步,示現生盡,永斷老死,是最後身,如日西沒。

    北行七步,示現已度諸有生死,如夜無明。

    東行七步,示為衆生而作導首,如東為諸方首,喻佛為天人尊也。

    四維七步,示現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性,成于如來應正遍知。

    上行七步,示現不為不淨物之染污,猶如虛空。

    下行七步,示現法雨,滅地獄火,令諸彼衆生,受安隐樂。

     本業至四谛者,與此經對四弘同也。

    謂未度苦海者,願令度之;衆生為集業煩惱縛,今願令解之;未安道谛者,令安道谛;未住滅者,令住滅谛。

    滅前二則是大悲願,後兩即是大慈願。

    大悲謂拔苦果及斷苦因,大慈謂與樂因及與樂果。

     經:今世、後世者。

    今世謂漏盡明,後世謂天眼明,兼得過去宿命明,通達不謬,故雲如實知之。

     經我是一切智者,謂一空,一切空謂一切智知;一假,一切假謂道種智知;一中,一切中謂一切種智知,故雲一切知也。

     疏雲:三業共智慧行者,大集經雲:身、口、意業,從智慧生,一切所作,無不随智。

    所得身形,殊勝微妙,離諸身過,擁護正法,有大神力、無所畏力。

    以是力故,于諸佛土,普示其身,放大光明,照無量界。

    衆生遇者,離煩惱熱,受大快樂。

    是名身業随智慧行。

    今經雲開道者。

     ○遠離六十四種惡口之業,謂粗語、妄語等,經中具列。

     ○凡有所說,說實說真,說利衆生,說随衆生,心實不說,衆樂聞說,令衆生永離煩惱,是名口業随智慧行。

    今經雲說道者。

     ○能知一切衆生心,又知一切衆魔及聲聞、緣覺心、緣處,了一切法,通達無礙,是名意業随智慧行。

    今經雲:知道者。

     經雲:知道者者,道通邪正,善惡在心曰知也。

    開邪正路門,開示通塞為說也。

     經:爾時無數者,四味衆生皆來入實也。

     疏雲:如上說者,文中雖總舉十法界,正是合上七方便人各有五陰,是故記雲四趣無增長義。

     通三、四味者,若取華嚴,則為四味;置于華嚴,但成三味。

     如說般若者,大品雲:如來放光照諸地獄,入大地獄時,以三事教化:一者、神通,二、知他心,三者、說法。

    以神通力,令火滅湯冷;知他心,以慈、悲、喜、舍随意說法。

    是諸衆生,于菩薩所生清淨心,從地獄出而得解脫,漸以三乘之法得盡苦際。

     說方等經者,方等陀羅尼經第一卷雲:爾時婆薮從地獄出,将九十二億諸罪人輩,來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

    爾時文殊語舍利弗:此諸罪人,佛未出時,造不善行,經曆地獄,因于華聚放大光明,承光從于阿鼻獄出,聽方等經而得解脫。

     且指地前者,将地前唯住前也。

    别地前亦名生身菩薩,定無一生得入淨滿世界,以其地前動經恒沙劫修行,方得入地故爾。

     且指三藏菩薩者,亦應雲:通菩薩乘出,不知衍門無生之法,及不能留惑潤生出假之苦;别菩薩乘出,不能廣學恒沙法門,及不知中道之苦。

     約義仍有者,諸經論中,八重之外,猶有如此開合之義。

     疏:佛名非斷非不斷乘者,已斷盡竟,得雙非名。

     疏:非凡非聖者,菩薩、佛不同凡夫及小乘賢聖也。

     但是凡聖俱合者,合人、天、入二乘為一,緣覺為一,菩薩、佛為一,故雲三也。

     但以名狹者,若但以三乘,其名則狹,攝五乘不遍,複不可以二乘攝于人、天乘,故雲不得。

     正出注雨相者,今正合上第二注雨譬,上六章門是法雨之相狀也,今文仍阙。

    提譬帖合上第三山川溪谷譬,今應合入卉木譬中,以卉木等必須有所依故也。

     即行相者,謂一實行對七方便行也,又以一實教對七方便教也(雲雲)。

     對理德之相者,三道即是理性三德之相故。

     性本無名者,不一曰諸,即是性中具于緣了之名,修中具于三德之名。

     思之照之者,請讀者思之,行者照之,方曉修性體一,始終無二。

     疏:緣生中道之行者,隻是緣于性德之境,而修三因之行,亦是性德為修得緣,故雲佛種從緣記,即其義也。

     行即因也者,應雲緣、了二行,對中道境為三因也。

     開合多少者,開九為多,合三為少,三唯是一,一亦無一,複雲非多非少也。

     寄修以釋者,性不自離,故寄修釋。

    若不寄修,無由識性,故寄修得釋于性德。

     理則性德緣了者,性即無住本也,緣了即立一切法也。

     事則修得三因者,性德實相,是無住本也。

    緣了修得三因,即立一切法也。

     迷則三道者,流轉即生一切法也。

     悟則果中勝用者,由果滿故,起一切用,即立一切法也。

    是則第一第三二句,并由迷中道故,即法性之無明成染緣,生一切法也。

    第二第四二句,并從即無明之實相淨緣,生一切法也。

    如是四重下,結束前四句也。

    以染淨二緣,俱由在迷實相而立。

    釋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