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六(輔妙樂記)

關燈
疏始終次第等者。

    此示後人今将涅槃五味譬文來對今經五時之文,文相次第分明,莫過于此。

     然子體父者,謂昔為說小,即不虛妄;今為菩薩說大,亦應非謬。

    此于方等中,聞說大而背昔小也。

     父體子者,謂子昔入小,既不違我教,今被彈斥,體信亦應無違。

     疏:聞微生信者,但是被斥不謗,名微生信。

     疏:大品所明真谛者,内、外二真谛也。

    界内通理接藏,界外别理接圓,故雲已接餘二。

     前後二周者,前周廣,後周略也。

     意通法華者,隻是不二之言,已當與記,故雲意通法華。

     述佛至此二者,先教次理,佛出世意不過此也。

     經漸已者,漸教時終,故名漸已。

    睿公生起者,今家許此生起次第也。

     資産各異者,教行法也。

     二、三小王者,二即般若帶二,三即方等對三,當教之理,并是王也。

     圓極主弱者,圓未會權,故名為弱。

     同沾一化者,法華遍開,圓無強弱,故雲同沾。

     或歸者,二乘及鈍菩薩,爾前密歸,顯無歸義。

     義可比知者,如法華前執小之徒,偏小理教,昔并随宜,今皆開入,同體圓常,理教無二,如民歸從,王本一綩,故雲比知。

     言華嚴至玄文者,玄文第十雲:而言華嚴海空者,若作寂滅道場之華嚴,此非次第。

    今依法性論雲:鈍根菩薩三處入法界,初則般若,次則法華,後則涅槃。

    因般若入法界,即是華嚴海空。

     知之與見者,此中智知佛難思之意,以佛眼見尊特之身,此本非他,故雲并是所有。

     疏雲:三藏中,本心不求者,在鹿苑中,唯求羅漢,本不求大故也。

     歸頓不成者,即是漸頓歸法華轉不成。

     世、出世一雙者,彼疏雲:二者,然漸教中,人、天乘為世間;從除糞已下,到法華出世間。

     鹿苑之後,說戒善耶者,意雲既以人天戒善為漸始,今問鹿苑之後,方等、般若之中,為亦說戒善不?若說,何獨鹿苑之前為世間耶? 大小一雙者,三者,然出世中,雇子除糞是小乘,入出無難是大乘。

     自他一雙者,然大乘中,付财即化他,領業是自利;初不得财,後必得故,故是自利。

     自爾已後者,隻是般若已後,未改小途,至法華略開,方改小志。

    五、顯密。

    如記,但略教字耳,謂密教、顯教也。

     三種者,三種法輪也。

    彼疏雲:?此五雙,但為四句:一、頓而非漸,即華嚴經;二、漸而非頓,謂人天二乘教;三、亦頓然斬,謂方等、般若等也,教諸菩薩名亦頓,于二乘人是入法華方便名然漸;四、非頓非漸,謂法華泯上三門,歸于一相。

     疏雲:小機似像者,由子具于大、小二機,故更約小乘似大以釋。

     位淺者,未入真位,五濁全在,故雲迷深。

     小尚非似位者,既雲年朽,即是已入真位,今何故卻雲似耶? 言三苦者,且約十二因緣分三苦者。

    初無明至六入五支是行苦,四相遷流義,故華嚴雲:從癡至六處是行苦。

    次觸、受二支是苦苦,謂五根體是行苦,更加觸中苦觸、受中苦受為苦苦,故華嚴雲:觸、受苦苦。

    後愛、取、有、生、老死五支是壞苦,有變壞義,故華嚴雲:所餘是壞苦。

    又寶性論雲:欲界為苦苦,色界為壞苦,謂樂生、樂住、樂壞名壞苦。

    無色界為行苦,唯舍、受相應故名行苦,謂苦受生是苦苦,樂受生是壞苦,舍受生是行苦。

    又欲界有三種生苦;色界有二種生苦,除苦受;無色界有一種生苦,除苦、樂二受。

    老、死二苦,通三受,遍三界。

    欲界有發白面皺之老;六天及色界,此老有改異彩??,始則分明,久則歇薄;無色界果報盡時,心有改異,昔時定心堅固,将終定心劣弱,恒欲退堕,故三界皆有終壽。

     經雲:受諸熱惱者,煩煎色心為熱,迫擾色心為惱。

    雜集論雲:熱惱各三,謂貪、嗔、癡。

     無機兼之者,由無大機,故不拟宜。

     兼得餘二者,歎三車得小,拟取價,兼得知先心。

     經雲:不為分别寶藏者,行藏約修得,若理藏約性德,小志強,大志弱,故未為說二藏,令其得入。

    而自等者,兼得餘二者,由無布取,兼得不舍下劣,由受命故,漸已通泰。

     疏雲:毀皆小心者,如大集經雲:佛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言:善男子,若恒河等世界衆生,悉住聲聞、辟支佛乘,欲比菩薩初發心業,百分、千分不可為喻。

    何以故?二乘之人自為解脫觀煩惱故,二乘之業有邊際故,即是其事。

     疏雲:不頌不求者,上法說又二:先、明昔禀三故不求,二、明今會一故自得。

    不求中,有标,有釋。

    标有三:一、居僧首故,二、俗年邁故,三、證得故。

    釋亦有三,今皆不頌。

     經雲我等今日聞佛音教者,法譬二周法也。

    昔日雖聞,不能令我究竟斷于别惑,以今異昔,故歡喜也。

     非寂光自然者,意有餘實報皆是修成,是故不同寂光自然本有。

     即不行也者,且止有餘之土,未進同居故也。

    不可自行至将至者,佛久已證常住法身,權同二乘,不可于佛自唱言死時将至也。

     疏雲:根塵至邑者,邑謂同裡,此則往還之所,故以涉入譬之。

    國有對境界畔,故以十八界隔譬之。

     經傭轉者,謂小機将生,欲以有漏易于無漏,故雲傭債;從一至一,故雲展轉。

     入法界品傍論授記者,如善财求善知識,每至發一城,知識語善财言:我已先發阿耨菩提心,及唯我知此一法門耳。

    汝能如是,即時獲得是法等,則是傍論授記之相。

     經:強驅使作者,謂強令我行菩薩行入生死中,不能為此,是故驅走。

     經:嘿而識之者,知而不言,謂之嘿識。

     重牒二門者,謂頌上第二勸誡,合明放舍文也。

     經必當見殺者,若相執,則大小慧命俱死也。

     經何用衣食者,何用大乘正助法也。

     疏雲:無非摩诃衍者,如大品中,始自色心,終于種智,一一無非摩诃衍,以嚴法身。

     疏:語者,者語隻是言教,今依教觀念處。

     疏雲:上委業有命有受者,上長行從世尊!爾時,長者有疾下,第二、委以家事,為二:一、命知家事,二、受命領知。

    初為四:一、明時節,二、正命知家事,三、誡令體我心,四、敕無令漏失。

    今皆不頌。

     經凡我所有者,凡,諸也。

    如上金銀珍寶臣佐吏民僮等,悉付與子。

    八句者,上文父子相失有八句,父子相見有八句,隻此二句接十六句也。

     經以諸因緣者,三教因緣,故雲種種。

     内即惑體者,惑在于内,故内即體也。

     經則為已得報佛之恩者,隻得羅漢則為已報佛恩,故不更餘法也。

    初不勸進者,法華已前皆名初也。

     經柔伏其心者。

    于方等、般若,彈斥淘汰,柔豈過于此?疏雲昔持至共顯者。

    七淨昔顯也。

     經雲:牛頭者,百緣經雲:一兩直十萬錢。

     疏雲:無人受此果報者,小乘教中不說更有生處故也。

     疏雲:智願不失者,願前弘誓也,智則前如來行也。

     疏雲:遮醜陋恩者,遮偏空之醜也。

     尚未敷榮者,二乘之人,至法華會,中道雙顯,如林蓊郁,四方敷榮。

     物不答施于天地者,謂物雖由天地而生,而不雲報于天地之澤,子又如之。

     隻緣令我報亡者,意雲:隻緣如來令聲聞等得于亡報之理,理謂一大涅槃。

    得此法亡,其恩難報;雖曰難報,報不可亡矣。

     經:取相。

    凡夫者,三乘之人,于法華前,皆名取相。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