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六(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則于如來而得他名。
二乘于彼至小化者,禀于齊教體外之化,名為小化也。
于佛二自者。
意雲:于佛二自,但是對佛同體之權而得自名,故雲皆指也。
此釋語隐,須依今消,即是如來用同體權拟二乘人,于其不受,故得他名。
他即二乘所用者,意雲二乘于如未同體之權,已得少分,故雲所用。
雖得少分,不測全是如來同體之權,所以于佛名之為他。
二他不同,結上二所三他也。
于佛用二他為一他,齊教望佛得一他為一,故但成二。
明處仍狹者,明隻是偏空,以空偏故,名之為狹。
琉璃殺釋者,如來爾時頭痛,即是惱也。
塞風索衣者,大論雲: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如來索衣。
即對位者,今文非專對位,道品文相,具相生、相接二義。
疏雲:亦是責數者,隻是?發,令進後位耳。
是老死者,是計五陰實法,誰計宰主假名?應雲:無是老死名法空,無誰老死名生空。
疏雲:雖不丁壯者,此即有漏神通,亦堪小小助入無漏,名為運役。
如大經至用常者,彼第一經雲:其名曰威德,無垢稱王優婆塞、善德優婆塞等而為上首,深樂觀察諸對治門,所謂苦樂、常無常、淨不淨、我無我、實不實,乃至增上非增上,總有十三雙對治法門。
諸優婆塞所修,為入非常非無常不二佛性中道也。
疏雲:九想者,九通名想者,能轉心轉想,故名為相,所謂能轉淨颠倒想,故一脹想。
○若觀人死屍,膀脹如韋囊盛風,異于本相,是為脹想。
○二壞想 ○若觀死屍,風吹日曝,轉大裂壞在地,是為壞想也。
○三血塗漫想 ○若觀死屍,處處膿血流溢,污穢塗漫,是為血塗漫想。
○四膿爛想 ○若觀死屍,蟲膿流出,皮肉壞爛,漫施在地,是為膿爛想。
○五青瘀想 ○若觀死屍,皮肉黃赤,瘀黑青黮,是為青瘀想。
○六啖想 ○若觀死屍,蟲疽唼食,鳥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攫裂,是為啖想。
○七散想 ○若觀死屍,禽獸分裂,身形破散,筋斷骨離,頭手交橫,是為散想。
○八骨想 ○若觀死屍,皮肉已盡,但見白骨筋連牙,分散狼藉,如貝如珂,是為骨想。
○九燒想 ○若觀死屍為火所燒,曝裂煙息,薪盡形滅,同于灰土;假令不燒,亦歸磨滅,是為燒想。
○此觀成時,名得解脫,亦名假想觀。
十想者,能轉計常樂等諸颠倒。
等者,想故。
前三想為斷見谛惑說,中四想為斷思惟惑說,後三想為無學道者說。
是以壞法人修此十相,能斷三界結使,證無漏聖果。
一、無常想。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名無常想。
○二苦想 ○觀一切有為苦,智慧相應名苦想。
○三無我想 ○觀一切法無我,智慧相應,名無我想。
○四食不淨想 ○觀諸飲食不淨,智慧相應,名不淨想。
世間飲食,皆從不淨因緣有,如肉從精、血、水道中生等也。
○五、世間不可樂想 ○觀一切世間不可樂智慧相應,名世間不樂想。
衆生、世間、國土皆有過惠,無可樂。
○六死想 ○觀死,智慧相應名死想。
若一期果報無常,為二種死所逐想,出息不保入息。
○七不淨想 ○觀自他身不淨,智慧相應,名不淨想。
若觀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死惡露常流,從生至死,終無一淨。
○八斷想 ○觀涅槃斷煩惱,智慧相應名斷想。
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無煩惱者,當斷煩惱證涅槃。
○九離想 ○觀涅槃生死智慧相應,名離想。
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離生死者,當離生死,證生死,證涅槃。
○十盡想 ○觀涅槃結使,及生死盡,智慧相應,名盡想。
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及生死永盡,當盡生死業,證涅槃。
○八背舍等者,等取八勝處十一切處,已如前釋。
疏雲:未有智斷者,若入無漏,方得智斷之名,是故忍位未名智斷。
從所造論等者,諸論主所造,自申彼經,弘論之人,謂為真實,故引破之。
進退二釋者,彼止觀中羅漢為死,初果已上名死等苦;又須陀洹已上皆名為死,方便位中名死等苦。
以二等苦皆可發故,故須二釋。
疏雲:又不須至結者,意令且發大心,然後方斷餘結也。
或更依權行者,實人依權人斷結也。
不入方等之文者,此明今文合二為一者,令應上法、譬二文。
所以合之,以彼二文無方等、般若之文,複令知上譬短合長,故須細開應于方等、般若,為領家業譬故。
以口索對之者,隻是對法華口索也。
疏雲:心相體信,領上免難者,由于鹿苑已免難故,至方等被彈不謗,則是體信之相。
疏雲并聞大集者,言并聞者,彼座之中,帶小聞大,故雲并也。
疏:受折淨名者,五百八千鹹陳被呵,皆辭不堪問疾,即其事也。
轉教般若者,如大品中富樓那白佛言:世尊,使須菩提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等是也。
疏:兩經義同者。
以齊探二領,領于法、譬二為兩經也。
又若聞對者,思盡在于法說,出宅在于譬周,亦是兩經二終。
但共為一者。
謂齊探二終,其義同故,共為一終。
雖為一終,義未究竟。
何者?借使二乘經于方等、般若,但是冥成通别;若于顯露,但斷見思。
故使濟探二終,皆至法華,為一大終也。
始四味者,則是今世顯露四味也。
褒揚菩薩,貶挫二乘也。
疏雲:付财與記者,付财詑譬,與記是法。
己、正佗傍者。
菩薩元求佛道,自能進修,望于二乘,則成傍也。
及己難他易者,謂二乘經曆四味,不入于實,菩薩處處開權故也。
約理名别者者,此名一乘,彼名常住;又此經名妙法,彼名涅槃。
彼稱捃拾者,此如大獲,故有不同。
論意者,意恐末代守理而迷事,守實而迷權,故彼經雲:汝能問于戒律之義,恣汝所問(雲雲)。
今經低頭舉手,無非佛因,故此不同。
彼無廣記者,無如今經廣明授劫國等相,彼但雲汝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則得無上菩提等。
說時長短者,此八年,彼從晨朝至于中夜。
談常過未不同者,今經明過去久成塵點,彼經明未來常住不滅。
論譬大陳餘黨者,法華大陳已破,彼經如餘黨不難。
現瑞者,此經雨華動地,表因果六番,放光則表從一出多,收光則表從多歸一。
彼經面門放光,但表大般涅槃之教,流至未來,永永不絕。
執破者,彼但破三修十仙外道等近執,此經破三乘等,于迹門令生實信,于本門令生遠信,所破近遠二執皆除。
領解者,此經遠領齊探大小之益,彼但通途領于當世近果等。
述成者,彼但述成迦葉得因得果不同故(雲雲)。
汝等善知常無常,及能知如來常存不反,甚為希有等。
今經具述二萬佛所常教,以大三草二木,皆依地雨,及大通等事(雲雲)。
用治者,彼但能治一闡提心不死人,今經則于心死敗種,悉皆與記。
付屬者,此經唯付下方踴出菩薩。
何故爾?由法是久成之法,故付久成之人。
彼但付于此土菩薩,如雲此大涅槃但付菩薩不付聲聞。
餘亦不易者,是須用法華經意,向諸部中辨其同異,于理易明。
若隻随彼當部自辨同異,其義不顯。
疏:探領一化者。
此領今佛一代五味化也。
二乘于彼至小化者,禀于齊教體外之化,名為小化也。
于佛二自者。
意雲:于佛二自,但是對佛同體之權而得自名,故雲皆指也。
此釋語隐,須依今消,即是如來用同體權拟二乘人,于其不受,故得他名。
他即二乘所用者,意雲二乘于如未同體之權,已得少分,故雲所用。
雖得少分,不測全是如來同體之權,所以于佛名之為他。
二他不同,結上二所三他也。
于佛用二他為一他,齊教望佛得一他為一,故但成二。
明處仍狹者,明隻是偏空,以空偏故,名之為狹。
琉璃殺釋者,如來爾時頭痛,即是惱也。
塞風索衣者,大論雲:冬至前後八夜,寒風破竹,如來索衣。
即對位者,今文非專對位,道品文相,具相生、相接二義。
疏雲:亦是責數者,隻是?發,令進後位耳。
是老死者,是計五陰實法,誰計宰主假名?應雲:無是老死名法空,無誰老死名生空。
疏雲:雖不丁壯者,此即有漏神通,亦堪小小助入無漏,名為運役。
如大經至用常者,彼第一經雲:其名曰威德,無垢稱王優婆塞、善德優婆塞等而為上首,深樂觀察諸對治門,所謂苦樂、常無常、淨不淨、我無我、實不實,乃至增上非增上,總有十三雙對治法門。
諸優婆塞所修,為入非常非無常不二佛性中道也。
疏雲:九想者,九通名想者,能轉心轉想,故名為相,所謂能轉淨颠倒想,故一脹想。
○若觀人死屍,膀脹如韋囊盛風,異于本相,是為脹想。
○二壞想 ○若觀死屍,風吹日曝,轉大裂壞在地,是為壞想也。
○三血塗漫想 ○若觀死屍,處處膿血流溢,污穢塗漫,是為血塗漫想。
○四膿爛想 ○若觀死屍,蟲膿流出,皮肉壞爛,漫施在地,是為膿爛想。
○五青瘀想 ○若觀死屍,皮肉黃赤,瘀黑青黮,是為青瘀想。
○六啖想 ○若觀死屍,蟲疽唼食,鳥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攫裂,是為啖想。
○七散想 ○若觀死屍,禽獸分裂,身形破散,筋斷骨離,頭手交橫,是為散想。
○八骨想 ○若觀死屍,皮肉已盡,但見白骨筋連牙,分散狼藉,如貝如珂,是為骨想。
○九燒想 ○若觀死屍為火所燒,曝裂煙息,薪盡形滅,同于灰土;假令不燒,亦歸磨滅,是為燒想。
○此觀成時,名得解脫,亦名假想觀。
十想者,能轉計常樂等諸颠倒。
等者,想故。
前三想為斷見谛惑說,中四想為斷思惟惑說,後三想為無學道者說。
是以壞法人修此十相,能斷三界結使,證無漏聖果。
一、無常想。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名無常想。
○二苦想 ○觀一切有為苦,智慧相應名苦想。
○三無我想 ○觀一切法無我,智慧相應,名無我想。
○四食不淨想 ○觀諸飲食不淨,智慧相應,名不淨想。
世間飲食,皆從不淨因緣有,如肉從精、血、水道中生等也。
○五、世間不可樂想 ○觀一切世間不可樂智慧相應,名世間不樂想。
衆生、世間、國土皆有過惠,無可樂。
○六死想 ○觀死,智慧相應名死想。
若一期果報無常,為二種死所逐想,出息不保入息。
○七不淨想 ○觀自他身不淨,智慧相應,名不淨想。
若觀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死惡露常流,從生至死,終無一淨。
○八斷想 ○觀涅槃斷煩惱,智慧相應名斷想。
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無煩惱者,當斷煩惱證涅槃。
○九離想 ○觀涅槃生死智慧相應,名離想。
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離生死者,當離生死,證生死,證涅槃。
○十盡想 ○觀涅槃結使,及生死盡,智慧相應,名盡想。
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及生死永盡,當盡生死業,證涅槃。
○八背舍等者,等取八勝處十一切處,已如前釋。
疏雲:未有智斷者,若入無漏,方得智斷之名,是故忍位未名智斷。
從所造論等者,諸論主所造,自申彼經,弘論之人,謂為真實,故引破之。
進退二釋者,彼止觀中羅漢為死,初果已上名死等苦;又須陀洹已上皆名為死,方便位中名死等苦。
以二等苦皆可發故,故須二釋。
疏雲:又不須至結者,意令且發大心,然後方斷餘結也。
或更依權行者,實人依權人斷結也。
不入方等之文者,此明今文合二為一者,令應上法、譬二文。
所以合之,以彼二文無方等、般若之文,複令知上譬短合長,故須細開應于方等、般若,為領家業譬故。
以口索對之者,隻是對法華口索也。
疏雲:心相體信,領上免難者,由于鹿苑已免難故,至方等被彈不謗,則是體信之相。
疏雲并聞大集者,言并聞者,彼座之中,帶小聞大,故雲并也。
疏:受折淨名者,五百八千鹹陳被呵,皆辭不堪問疾,即其事也。
轉教般若者,如大品中富樓那白佛言:世尊,使須菩提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等是也。
疏:兩經義同者。
以齊探二領,領于法、譬二為兩經也。
又若聞對者,思盡在于法說,出宅在于譬周,亦是兩經二終。
但共為一者。
謂齊探二終,其義同故,共為一終。
雖為一終,義未究竟。
何者?借使二乘經于方等、般若,但是冥成通别;若于顯露,但斷見思。
故使濟探二終,皆至法華,為一大終也。
始四味者,則是今世顯露四味也。
褒揚菩薩,貶挫二乘也。
疏雲:付财與記者,付财詑譬,與記是法。
己、正佗傍者。
菩薩元求佛道,自能進修,望于二乘,則成傍也。
及己難他易者,謂二乘經曆四味,不入于實,菩薩處處開權故也。
約理名别者者,此名一乘,彼名常住;又此經名妙法,彼名涅槃。
彼稱捃拾者,此如大獲,故有不同。
論意者,意恐末代守理而迷事,守實而迷權,故彼經雲:汝能問于戒律之義,恣汝所問(雲雲)。
今經低頭舉手,無非佛因,故此不同。
彼無廣記者,無如今經廣明授劫國等相,彼但雲汝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則得無上菩提等。
說時長短者,此八年,彼從晨朝至于中夜。
談常過未不同者,今經明過去久成塵點,彼經明未來常住不滅。
論譬大陳餘黨者,法華大陳已破,彼經如餘黨不難。
現瑞者,此經雨華動地,表因果六番,放光則表從一出多,收光則表從多歸一。
彼經面門放光,但表大般涅槃之教,流至未來,永永不絕。
執破者,彼但破三修十仙外道等近執,此經破三乘等,于迹門令生實信,于本門令生遠信,所破近遠二執皆除。
領解者,此經遠領齊探大小之益,彼但通途領于當世近果等。
述成者,彼但述成迦葉得因得果不同故(雲雲)。
汝等善知常無常,及能知如來常存不反,甚為希有等。
今經具述二萬佛所常教,以大三草二木,皆依地雨,及大通等事(雲雲)。
用治者,彼但能治一闡提心不死人,今經則于心死敗種,悉皆與記。
付屬者,此經唯付下方踴出菩薩。
何故爾?由法是久成之法,故付久成之人。
彼但付于此土菩薩,如雲此大涅槃但付菩薩不付聲聞。
餘亦不易者,是須用法華經意,向諸部中辨其同異,于理易明。
若隻随彼當部自辨同異,其義不顯。
疏:探領一化者。
此領今佛一代五味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