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六(輔妙樂記)

關燈
吳興永定寺釋沙門道暹述 釋信解品 将釋此品,先對古人以辯同異。

    今家釋信解品,通權通實,通偏通圓,通凡通聖。

    通近則領五時,通遠則探領法身之地。

    先識諸意,入文自融。

     初四句者,此正破題,下注四句是慈恩所立。

     鈍根正見者,即盤特也。

     利根邪見者,如長爪邪見,若鹿苑等。

    為外道邪見者,此則不可。

    若引涅槃中迦葉自叙:我等自此之前,皆名邪見。

    稍欲相似,除此之外,皆不可也。

    三、四準知。

     若法執者,此且縱他釋也。

    何者?聲聞昔已斷見修訖,若開權己,應斷法執;若斷法執,應入七地。

    由他釋雲:疑除名信,迷破名解。

    除破既深,故當今責。

    言法執者:一者、俱生,二、分别。

    俱生者,無始時來,虛妄薰習,内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運而轉,名曰俱生。

    又有二: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法;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别,起自心相,執為實法。

    此二法執,細故難斷,後十地中斷,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

    分别有二:一、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起自心相,分别計度,執為實法;二、緣邪教所說自性中等相,起自心相,分别計度,執為實法。

    此二粗故易斷,入初地時,觀一切法法空真如,即能除滅。

    他意雲:聲聞人至今,法華無此見故,即能信解,故今破之。

    若無法執,應入七地,如何始入初信心耶?他又雲:若初心菩薩,經已更一阿僧祇行菩薩行。

    二乘不爾,發心已後,但用邊際定力持入,變易不同菩薩慈恩。

    又有四句,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證而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闡提皆不信不解。

    破曰:若第三句為今品名,二乘回心始在初信,尚未入住,況複乃至初地九地耶?當知即屬信而無解,何能釋成今品目耶?又吉藏法師雲:信解之名,有離有合。

    離者有三義:一、疑除稱信,執破名解。

    疑是猶預之名,信是決定之旨。

    聲聞猶預權實,踟蹰一三,此疑既息,故稱為信。

    新信三是權,信一為實。

    執破名解者,解是解悟為義。

    既執三為實有,則封一為實無。

    此執既除,故稱為解。

    解三是無,悟一為有。

    餘二義廣。

     一所從異者,故圓鏡雲:一生信處異。

    身子從疑生信,故雲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此疑決所以生信,中下根人從執生信,四十餘年執小,究竟破故,所以生信。

    以身子利根故生疑,以餘人鈍根故有執。

     安隔二蘇者破,意者二乘已經二蘇,如何身子猶疑,迦葉尚執耶?此将見思疑執以破。

     二、廣略異者,身子述解則略,中根陳悟則廣。

    謂身子但領法說,此中領解五時及探等。

     三、近遠異者,身子近序現世,迦葉遠陳往昔;近則鹿苑三教,遠則昔化已來。

     四、通别異者,身子别序自身,迦葉通陳四衆。

     第五、不論者,上但序三乘,今具述五乘。

     六、歡喜異者,身子昔憂今喜;迦葉等昔不懷憂,但今非意,忽得大寶故喜。

     七、一、四不同者,七約人異,上根領解唯一,中根述悟則四。

     有引婆娑者。

    問:毗婆娑雲:一切聲聞為三品:上根身子,中根目連,餘諸聲聞并是下根。

    今此中根,何為有四?答:悟小有三種,不得此齊;解大,何妨四人齊駕? 疏雲:又人天善為一往者,彼以初說提謂經為人天教。

    又轉教為一往者,彼判般若方等前教,以般若為一往。

    十地常教化者,彼謂信解之時,已入初地,故已在十地中,所蒙訓化,悉為随遂。

    金剛心者,璎珞經雲:等覺位中,有一人名金剛慧幢,行過十地,住大寂定,一切佛法,皆現在前,入佛行所,坐佛道場。

     結僧那者,此雲弘誓,指發心時也。

     绮绶者,朝服帶也。

    [王*坴],圓頭玉也。

    璋,方玉也。

     先标初後者,夫一往非本,壞是初也;畢竟是宗,極後也。

     第二、第三者,人天及二乘也。

     為何所名者,若以轉教為一往,轉教前有四含,為名何等? 及悟有淺深者,如前菩薩位行深絕,諸新小菩薩不敢領解,證今文中二乘,但齊已自領耳。

     疏雲:如來說法既久者,意雲:昔于鹿苑已證于空,在于方等般若聞佛說法,令修菩薩行願,心無怖取,但念本空,故雲疲懈等。

     此乃通中之别者,四悉理合,通對信解,文中别對為人者,但是通中之别耳。

     若昔密入者,二乘昔若密已入于初住,令聞譬喻灼然顯入二住已上。

     冥成别人者,應雲:至方等時,冥成通人。

    言冥成者,情中亦未自知,唯佛能知。

     經雲:即從座起者,謂四大弟子,已聞法譬二說,開示悟入,契于究竟空理。

    空理是座,于此空理,無所染着,故言起也。

    以常安于空理,理本無起,愍衆生故,承機利益,故雲起也。

    又中道本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能不起,無起之起,起即實相,亦起衆生實相,故雲起也。

    此約三谛,釋從座起也。

     整衣服者,正助之行,常冥中境,無二邊偏,故雲整也。

     偏袒等者,有俗袒、道袒、權袒、實袒。

    俗袒者,外國以袒為敬,此方以袒為慢。

    然古有儒,假先生肉袒,謝于張儀,露兩脾也。

    道袒者,弟子事師,供役便易也,故袒右覆左。

    權袒者,權化易行,故袒權覆實。

    此釋他經,今經應言袒實覆權。

    覆權昔二權顯,今絕待一,實常理正,當機利物,便易得亘,故言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者,日既右轉,随順世間,以右着地,即世界悉。

    日是陽精,表智慧,導衆行,即為人悉。

    文殊問經雲: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此對治悉。

    膝表于行,地表于理,以行契理,故膝着地,即第一義悉。

    此意通解他經,今經膝即常行,地即常理,以常行到常理,第一義悉也。

     一心合掌者,此方以抑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

    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專至一心,一心相當,以表敬也。

    合法者,昔權實不合,而今方合,權實不二,事理契合,雲一心合掌也。

     曲躬恭敬者,謂戾曲之身,今領同佛法身,故雲恭敬。

     瞻仰尊顔者,以下注上謂之仰,表萬善圓因歸萬德圓果也。

     昔迷義旨者,昔迷小乘涅槃之旨,謂為究竟真谛。

     十六、行對三空者,俱舍頌雲: 空謂空非我,無相謂滅四,無願謂餘十。

     谛行相相應,此通淨無漏,無漏三脫門。

     釋曰:空謂空非我者,空三摩地謂空非我相應等持。

    空即空我所,非我空其我,故二行相俱得名空。

     無相謂滅,四者無相三摩地,謂緣滅谛四種行相相應等持涅槃,離十相故名無相,定緣無相得名無相。

     無願謂餘十谛行相相應者,無願三摩地,謂緣餘谛十種行相相應等持。

    言餘十谛者,謂餘苦谛非常苦相,集谛下四集因生緣,道谛下四道如行出,此名餘谛十種行相。

    非常與苦及集谛因,此二谛相可厭患故,道谛如船筏必應舍故,故緣彼谛得願名。

    不願樂故名為無願,謂此超過現前所對苦集道谛可厭舍故,于苦谛下空非我行相非所厭舍,以與涅槃相相似故。

     此通淨、無漏者,此等持名通二種,謂淨及無漏,世間、出世間别故。

     無漏三脫門者,唯無漏名三解脫門,能與解脫涅槃為入門故。

    依瑜伽論,空解惡門,八智所接,謂法智苦集滅道及出世間盡無生智也;無願解脫門,六智所接,謂法類苦集盡無生智也;無相解脫門,五智所盡接,法類滅盡無生智也。

     疏雲:咨發者,咨謂咨啟,發謂披解也。

     彌陀、釋迦二佛既殊者。

    問:既雲十方諸如來同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