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五(輔妙樂記)

關燈
吳興永定寺釋沙門道暹述 釋譬喻品 将釋此文,先叙題目,今品雙用權實為名。

    何者?以法說周,既雙明權實,是故譬文雙譬于法。

    在昔須雲鹿苑三車,在今須雲等與大車,所以權實俱名譬喻也。

     大九無譬者,圓鏡雲:大經雲:為利根人說大乘九部,略于譬喻。

    即其事也。

     應有譬成小者,便破他也。

     有雲至多門者。

    圓鏡雲:來意門者,此經又雖七軸,宗歸一乘,但入此乘有種種門,或從法說門入,或從譬喻說門入,或從因緣門入,即其相也。

     若今若昔者,今即大車,昔即三車也。

     以因緣等者,等取約教本迹觀心三也。

    謂今昔譬喻皆具四釋,昔則權實相對,今則唯圓乘。

     玉篇雲:等者,以類比況,是能況之事。

     曉訓者,從所曉訓也。

    今與玉篇義同也。

     佛事迷悟者,火宅為迷,三車出宅為悟。

    又三車為迷,大車為悟,後釋為正。

     唯小對圓者者,此則克體,明今文正意,唯小為迷,唯圓是悟。

     疏雲:抱迷者,抱于别惑,迷理未遣也。

    樹扇喻圓教,風月喻圓理也。

     還待不已悲智者,此中結前即絕待意,故雲上根圓聞獲悟也;生後即相待意,故雲大悲不已等。

     風月意彰者,隻是今圓教圓理意顯也。

     何隐等者,意雲實相之理,不當隐之與顯,亦不與上根即顯,于中下則隐,且由機緣,謂有隐顯耳。

     如長風靡息者,大虛空中,風未嘗有息,而衆生謂有謂無。

    月體亦爾,雖暫隐須彌,而常處于空界。

    次合譬雲:謂真常性月,隐煩惱山;圓音教風,息化歸寂。

    故動樹舉扇,使實理易彰。

     尚無庸作之心者,應知密遣之時,雖未即受,亦由昔結大緣,緻令今日受于庸作。

    由庸作故,得委業付财,皆由于昔展轉相因,領财即般若時也。

     天性相關者,一、理性同,故為相關;二、大通佛時,結緣為天性相關也。

     爾前憂悔者,憂悔之言,通至法華,故雲爾前。

     大小兩乘者,三車,大車今昔俱喜也。

     資具也者,謂珍玩之具,是世間資生之物也。

    又昔珍玩及以三車,皆為今經莊嚴具度,此取意耳。

     出世生法者,即三乘所證法也。

     妙珍玩攝者,從開顯說也。

    宅内生滅之法,由于三車得免難也。

     通論于今至除惡者,此從開顯意說也。

     父之本有者,非新造作也。

     至處不壞者現賜,諸子遊于四方等。

     三、悉似寄施權者,謂詑于世間及以三車等,且寄昔說,故雲似也。

    開權即妙,所何似之? 有遮那始終者,此指在法身地常思子機為遮那一音之始,今日開顯以為其終也。

     巧喻兼權者,兼三權也。

     小車大車,火宅父舍者,小車火宅在昔,大車父舍唯今。

     舊純用一音者,古人專用一音判教,如玄文破 疏雲:二乘以下中者,緣覺中,聲聞下。

     疏雲:涅槃?馬者,永嘉集雲:夫三獸度河,河甯從獸合?複何獨河非獸合?亦乃獸不河分。

    河尚不成三河,豈得以河而合獸?獸尚不成一獸,豈得以獸而成河?河非獸而河三,獸非河而獸一。

    一河獨包三獸,而河未曾三;三獸共履一河,而獸未嘗一。

    獸之非一,明其足有短長;河之不三,知其水無深淺。

    水無深淺,譬真法無差;足有短長,類智之明昧。

    如是則法本無三,而人自三耳。

     疏雲:涅槃雲:?馬者,二乘之人雖觀因緣,又未能度十二緣河,猶如?馬。

    何以故?不見佛性故。

    故可喻通乘也。

     隻應于牛車以簡菩薩者,隻應将菩薩喻牛,以對二乘,而簡出于三菩薩,淺深不等耳。

     三乘俱異譬之者,藏三乘自以羊、鹿、牛為譬,通三乘自有?、馬、象為譬,故雲俱異也。

     不異複于不二者,生公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彼将下句複于上句,他雲:是則複疏兩端,顯空、色不異。

     上根一處者,聞略開權時執動也。

     中根二處者,聞法說略廣。

     五處者,加五佛長行偈頌,及身子領解長行偈頌,及述成身子文,并法說廣略文為五也。

     下根三處者,法、說、略、廣、加、聞、譬、喻三也。

     或雲十一處者,譬喻、長行、偈頌二,信解二,述成二,并前五為十一也。

     已懷進退者,隻是進則無後,退則無據,故雲為是極果,為何方便,即其相也。

     為何方便者,此述其疑意。

    何者?我為是小方便?為是大方便?若是于大,不應被斥;若小方便,應不證得。

     ??:苦蔔之流芳者,此即贊而挫之。

    何者?隻知二經但是廣略而已,未窮兼獨之旨歸故也。

     蓮華三譬者,為蓮故,華等三各譬本迹也。

     若欲進寄至設教者,隻是若欲探寄久本,初成時亦有三一施化,良由本證三一垂于中間,今日三一之迹複由今日三一之迹顯于久遠,三一之本開廢會等亦複如是。

     五百三千者,五百本門譬,三千迹門譬。

     過意所謀者,以聲聞人本謀羅漢,今蒙開顯,為佛真子,故雲過意也。

     疏雲:心懷踴躍者,踴躍兼身喜。

     疏雲:籠焚煩音,系馬使不行也。

     為别惑所薰者,二乘人昔證真谛,全是别惑,由此所薰。

    今聞大法,外被内解開發,故使踴躍歡喜也。

     廣簡如釋方便品者,今正明權實一雙也。

     表睹他實境者,隻尊顔為他,此即圓滿報身,體稱法界,故名為實也。

     具述所從所聞者,經雲今從世尊,即所從聞,此法音即所聞也。

     疏雲:若日照高山者,雲若,以二蘇中顯有聞義,故雲若也。

     疏雲:顯如聾如啞者。

    問:二乘之人,至方等、般若時,亦未能入,何故不名如聾如啞耶?答:二乘于彼,顯雖未入,而于方等已聞,般若能說,故無聾、啞之稱。

     疏雲:思益淨名中者,思益經雲:薩婆若者,非諸聲聞、緣覺所及。

    淨名雲迦葉聞說不思議解脫,歎未曾有,謂舍利弗:一切聲聞聞是法門,皆應号泣,聲振三千大千世界等。

     佛印迦葉者,如迦葉緣中,佛分半座,命迦葉坐,乃雲:吾有四禅、三昧、四定等,汝亦如是。

    即其事也。

     始入圓常者,此即辯異也,非初即聞圓常入法性也。

     心則不死者,若于方等、般若中,但發當教菩提者心,二乘心則不死,由不發起心則死矣。

     佛性論釋所因有三:一、應得因,謂菩提心;二、加行因,謂諸波羅蜜;三、圓滿因,謂三德佛果。

    圓滿因于加行因,加行因于發心,不因發心無由加行,不因加行無由圓滿。

    小乘都無此三,雖入佛法,因不成就,故不得大乘度脫。

     方等勝境非一者,睹諸菩薩種種不思議事,如不思議品說。

     般若法相該通者,始自色心,終乎種智,乃至十力、四無所畏等,皆經二乘心,隻法門通三教,故雲通。

     不須至三慧者。

    圓鏡雲:從佛口生,因聞得解,即聞慧也;從法化生,由理生解,即思慧也;得佛法分,開佛知見,即修慧也。

    準玄文大師釋雲:從佛口生者,從聞慧開佛知見;從法化生者,從思慧開佛知見;得佛法分者,從修慧開佛知見也。

    以三慧在因,佛知見在于分果,故不可用三慧消經也。

     故且一往者,且從生事善為為人,破理惡為對治也。

    三十二乃至如止觀者,下提婆品中具釋。

     八十神者,大經雲:世有衆生,事八十種神,謂十二日、十二大天、五星、北鬥、馬天、行道天等,為此衆生,修八十好,以自莊嚴。

    何以故?是八十天,一切衆生之所信伏,是故修此八十種好,令彼衆生,随其所信,各各而見,發菩提心。

    觀佛三昧海經雲:勝諸天故,說八十好,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諸妙相好。

    意雲:一神隻有一好,如來一身,自具八十,以破外人,令知神好非真實故。

     中道實理為日者,即是非生死、非涅槃為中理,疏文語略,應加雙非。

     或被者,般若中加被轉教也。

     或喜者,亦在般若中,信小果故,喜、呵、憂并在方等。

     自行利物者,自斷惑,自證理,為自行,為諸菩薩說為利物。

     自他少别者,菩薩化他,二乘自行。

     諸味草創者,味味皆有草來入者,與二乘不同。

     疏雲:從阿毗昙等者,謂依有門,備曆七方便,修于事觀;勝依成實,一向觀空。

     昔聞異本者,在方等、般若座席,被彈呵及淘汰時,聞不思議事。

    異本,鹿苑所證,所以謂佛為魔。

    此即機中冥有此事,今方述昔失耳。

     覺所誤是佛者,述昔錯解,謂佛為魔,今方知昔是誤。

    除疑者,經雲疑悔永已盡也。

     所證者,經雲:安住實知中。

     所成者,經雲我定當作佛也。

     感報者,經雲:為天人所敬。

     作用者,經雲轉無上法輪等二句,命即利也,見即正見也。

     即身口意者,就律中,身和者,謂應來、人來等;口和者,應诃、人诃等;意和者,應與來、與欲來、不應與欲來等。

    謂正命離二邊之邪行,正見無諸偏小之邪解。

    中道之戒,為諸善本,定慧由生。

    故菩薩戒雲: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況命見俱正,十戒無缺,則遍收大小行解,故稱具足無上。

    四、辯為智慧。

    無上者,欲知智在說。

    又智慧具故,辯說無窮,六波羅蜜,一一皆到彼岸。

    故經雲:生我法中者,名字觀行,初詑聖胎,名生我法中也。

     修二謂聖梵,證一謂天行,二能謂病兒也。

    聖行者,聖者正也,戒定慧三,是聖人所行之法,為聖行。

    梵者淨也,以依三淨,修七善法,及四無量心,六念等法,從因至果,妙覺方極,備宜始終,無過勝者,故雲無上。

    三淨者,淨入空也,淨不淨者入假也,非淨非不淨入中也。

     疏雲:阿羅诃者,大論雲:名應受供養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衆生供養,以是佛名阿羅诃。

     三藐三佛陀者,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也。

     疏雲:若偏前二教,若次别教也。

     初四對昔者,謂昔不記昔,教願今記,及願滿也。

     第三通當現者,現在與物結緣,當來成佛處而熟脫之。

     第二,唯未來者,專為勉勵中下故。

     第四、唯過現者,昔日發願,今方願滿也。

     三、如重會者,昔結于大,今方與記,故雲重會。

    令雲此屬述成者,經雲我今還故,令汝等則是重會也。

     疏雲:無虛妄名如來者,此約實因實果滿,名為如來也。

     疏雲:知三聚者,善、惡、無記,又邪定、不定、正定三聚也。

     疏雲:婆伽婆者,大論第二雲: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又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諸法總相、别相故。

    又婆伽名聲,婆名有,是名有名聲,無有得名聲如佛者。

    又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癡,故稱為婆伽婆。

    璎珞經雲:秦言妙覺。

     行因中,有供佛修行者,經中奉持正法四字,兩屬總得。

    若屬供佛,須至奉持正法;若屬修行,則雲奉持正法等。

     衆數中有人有行者,從彼諸菩薩下,至無能知者,是人數。

    從若欲行時下,明菩薩依報。

    從此諸菩薩下,是行。

     酬願說三者,但遂本願,非被權機,故雲即施即廢。

     虛空藏經者,經雲身子昔于禅陀羅佛所,六十小劫行菩薩道,為婆羅門乞眼,得已置地蹈之,因生悔心,謂菩薩道長,難忍諸苦,願成佛日等,如記。

     願成佛日,開三乘法者,以一乘難行,故願說三也。

    就經中,從如來亦以三乘下,是三乘;從舍利弗下,舉悲惡世,顯出一乘。

     得無生等者,等取乃至八界發心也。

     龍女至方便者,先于龍宮,已曾習前三教,别在地前,名方便耳。

    此從實說,權則易明。

     或疑有過至廣者,如一吉罪,則五百千歲堕泥梨。

     小善招功自多者,念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

    又如經中雲:有一貧女,以竹蔽帛,與比丘覆瘡。

    後于天上人中,常感寶帳,諸寶具足。

    又于此中,應四句分别:或心境俱勝,或心勝境劣,境勝心劣,心境俱劣等故爾。

     菩薩示迹參差者,或逆或順等。

     但信教仰理者,應更雲不笃自勤,此是生公之言。

     與法身記殊者,今文八相,與下分别品中法身記不同耳。

     疏雲又直是時節者,意雲劫須經若幹增減。

    今明劫者,以于神力,經于時節。

    小劫之時,三災減外物,非以時劫釋之。

    經雲成佛普智尊者,此非别号,又非通号,但是歎極果之智,名智中尊耳。

     具足十力因者,如華嚴住前十梵行空,為入住菩薩十力因。

     疏雲: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者,舊華嚴雲:初地菩薩若出家,勤行精進,須臾之間,須百三昧,得見百佛,能動百佛世界,飛過百佛世界,照百佛世界,能度百佛世界衆生,能知過、未百劫事,能善入百法門,能變身為百,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薩以為眷屬,後後十倍增之或百倍。

    别地證同,是故引之以為況例。

    經雲菩薩為大寶者,例此土楚、夏之朝,以名賢為寶。

     忘相為法者,依于大乘忘相為法,若于小乘由是執相,又忘小乘相為大法也。

     自他悉轉者,自行入住已,亦令他因果依正俱轉。

     人等四者,隻是四一皆妙。

     境等十者,十妙也。

     或佛等三者,大法隻是佛法、衆生法、心法,妙即三法妙也。

     圓音不當大小者,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