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四(輔妙樂記)

關燈
吳興永定寺釋沙門道暹述 則知一切廣略相者,單略說智度為略,具說六度為廣。

    始自色心,終于種智,悉皆清淨,名之為廣。

    但雲色清淨,即雲乃至受、想、行等,及雲乃至種智,即是略相。

     三種發心者,大品中三根人發心不同:上圓,中别,下通。

    經雲有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等是也。

     今為評判者,先評竟,次判也。

     拾破者,拾古人,非來此破也。

     須益有無者,非但實者獲記,權者亦乃化功歸己,故雲能引有無也。

     欲知冥利者,冥隻是密,不待者即當密益,此密即顯,不同法華前密。

     處處至成熟者。

    此取佛意說也。

    中間借使施人天化,亦名佛道。

     中中上下者,中周即以中為正,上下為傍。

    下周以下為正,中上為傍耳。

    光宅有實,亦無大過。

    隻偏執至法華,由定有實,所以為今破耳。

     誰論初業能知常者?今意正明退大已後,現受小乘化者,為有聲聞,誰論初知大耶? 未記則有者,此指生滅度者,而于彼土方聞開顯,未得已前則有聲聞之号,故雲有也。

    此即現未為一對,又在下今昔為一對,以明有無也。

     因光橫見者,如廣曾中,為求聲聞說四谛等是。

     佛必三身圓滿者,舉圓佛也。

     故稱此佛為權者,本是圓佛,示為三藏佛,故雲權也。

     教權似實者,且約同為化主,似于從因至果,當教位極之佛,故雲似也。

    據無三身圓滿之稱,則說此佛為權矣。

     中途須有者,約退大說,故雲中途。

     疏雲:若依今經,應有五者,經雲:思惟是事已,乃至法僧差别名。

    依此有決定聲聞。

    經雲:我昔教汝悉願佛道,乃至自謂已得究竟滅度。

    依此有退大。

    經雲:内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依此有應化。

    經雲:此輩罪根深重,乃至未證謂證。

    依此有上慢大乘。

    如疏引。

     疏雲:大品别異善根者,發大心已,中間又退大取小,異于一向,不退大者,故稱别異也。

     指應化為無者,意雲:權人于法華經前,示為實小,更無應化之稱,故無也。

    若至法華聞開三竟,方受應化之名,則無大乘聲聞之号。

     又雲:第四、第五并名大者,若至法華發迹已,俱名為大,亦無佛道應化之稱。

     于大乘自立聲聞者,他人依涅槃經,判四依為大乘聲聞。

    今家不爾,若雲大乘聲聞者,身不從大而得,示同于小;外現所為,名從小得,故異他也。

     回與未回者,即今家立義,回心此記,未回彼記,故雲二義也。

     疏雲:或有厚薄者,瑤師以理惑教為薄,以教惑理為厚。

     未辨得失者,應責雲:為失昔所證真理?為回遑?為複得大理耶?為得小理等耶? 理名近大者,隻是小理名近大理,故聞法說,即使得悟也。

     初果尚非者,初果尚已斷于見惑,何得更有疑惑之名也? 小乘根定者,上、中、下根定耳。

     義當斷伏者,被加說法淘汰之時,先斷塵沙,義當于斷而伏無明,以塵沙、無明俱名無明故也。

     過去者,由過去薰習,令今未悟,有前後耳。

    若未薰習者,以顯薰習,今未成根也。

     兩釋不定者,文中兩或,即是更兩判根,進退不同耳。

    初或即以第三句為中,第四句為下。

    次或可中間兩句者,即以第一句為上根,第二、第三句為中,第四句為下。

    或??下字,或将下字屬于下根,則是兩重之相也。

     疏雲:夫衆生心神下,明轉根者,過去聞法,已成三根;今世重聞,取悟不等,故雲轉根也。

     非不兼法者,明文中但雲聞法得悟,似如專屬信行而已,聞已即觀信法具足,故雲兼也。

     信法等相如止觀,亦約前世集思集聽,緻使今生得成信法兩根種子。

    或集聽少思多,或聽多思少,皆以少資多,名為相資。

    彼約安心,随根四悉,止觀不同。

    止觀四四,乃成八番:信行一八,法行一八;信資法一八,法資信一八;信轉為法一八,法轉為信一八;信轉為法,以信資法一八;法轉為信,以法資信一八。

    彼約凡夫自行,一時所宜,八八不同,故雲一生。

    今明三周,聖人悟入,少分類彼也。

     故昔三根不同三周者,昔日三根為上中下,其根已定,今三周聞法,轉下為中上,是故三乘經于三周各有三根悟入,故雲也。

     疏雲身子、迦葉等,是中乘根性者,如第一疏釋迦葉緣中雲:佛若不出,我當為辟支。

    今已聞教,故為聲聞。

    身子既是利根,為法輪将,并同中乘根性。

     疏雲:又四衆至緣覺者,即是今佛世新發心者也。

     疏雲:有異執者,明諸權教菩薩,自法華前,雖各自求當教極果,來至法華,此執易破,故雲終歸取佛也。

     疏雲:但是正其觀慧者,正其偏次之觀,令成圓妙觀也。

     仍異于别者,圓菩薩位,仍異别妙覺位;若證道同,但異地前,應須進退二釋也。

     故名為小者,約藏、通二,創聞妙乘,不敢領解。

     悟大語略者,意雲:文中但雲菩薩悟大,處處有文,而不分别三教悟大,深淺不等。

    應藏三祇等,通幹慧等,别十住等,并是悟大之位。

    不語此者,則成略也。

     橫指法身本者,以八相化事,望于理本,故名橫也。

     結淨土因者,出家成道,具明劫國供佛數量,令其廣作利生之因,使物欽慕,來生其國(雲雲)。

     先入至不同者,如惟忖中,明法華前顯入密入不同。

     恐不了前意者,惟忖中先入,今若法華前及序中已入十住,今聞法說則四節增進,若今始入十住但三節耳。

     疏雲:一音者,圓極;一者,不同前教。

    又如來常以一音說一切法,而能遍同諸音。

    故華嚴雲:一切衆生言語法,一音演說盡無餘矣。

     長遠時所者,本門時所也。

     密聞大車者,即中根人,在法說周密聞也,仍是中周上根人也,下根亦爾。

     若爾,佛于爾時者,此難意者,佛既知聲聞其根不敗,何不于彼即與記耶?答:如文。

     餘經不說者,謂方等等經也。

     況通經論者,唯識論通方等經,經既不說聲聞密聞,故使論亦不明顯密也。

     身子權能預謀者,身子既是古佛,則預知佛三,抑表于三周,所以殷勤三請,故雲預謀也。

     理須預照者,明身子本是法身菩薩,故能預照;知佛三抑,本表三周,故雲也。

     如後釋者:一、障未除,機未動;二、障未除,機已動;三、障已除,機已動;四、障已除,機未動。

    并約前教分别,如下釋。

     二癡合明者,調熟所證真理之癡,與無明之癡,共為障也。

     不問無明為障所以者,責意令知由過去根性利鈍不同,置令今生為障不障也。

     聞法故破,破由聞法者,即是因緣和合故破也。

     未聞法破為前者,即是障先除,後機動也。

     聞法已破者,即是先機動,後障除句也。

     自他無破等者,此存第三句,因緣合能,所以不許自他無因也。

     亦前亦後者,重複前文,成于感應,因緣能破;文雖前後,生滅同時,故雲暗滅等。

     二、以不愚等一往斥之者,如經雲:佛語諸比丘:汝昔已曾發菩提心,今日何故而愚于大而不發心?不語昔日時節,故與今經有别。

     具如止觀等第三者,彼文釋知具二義:一、約故昔,大乘常名知大菩提;一、約自知,小乘常住亦名菩提。

    無此二知,所有歸戒亦不具足。

    通其兩釋,知與不知彼此非難。

     說其元意者,以勝鬘經中對諸菩薩說,于聲聞尚發菩提之心,如何菩薩不發無上道心,唯此是其究竟之意,故舉聲聞以斥菩薩。

     暫時不知者,大通佛知緣在王子,故佛入定令其結緣,佛入定後王子方說,故雲暫時也。

     矛、楯者,兵器也。

    矛長二丈,建于兵車。

    楯謂傍牌。

    楚有賣矛及楯之人,有人來買矛,而謂買者曰:此矛壞千楯。

    其買矛者尚在。

    尋有買楯者複至,又謂之曰:之楯壞千矛。

    前買矛者乃問之雲:還以爾之矛壞爾之楯,為得幾許?賣者無對,自知負言。

    今意取其二言相違,以為興例。

     大經诤論文者,彼唯二十一雙,于二十一雙中,一雙是诤聲聞成聖、不成聖,故今引之。

     執者望今成,過者在今必成。

    若更執者不成,則成過也。

    今雖必成,執不逗後,又成過矣。

     并通三世者,且約去華前後相望以為三世,餘則周會皆得大教。

    在昔亦有開與不開,入者名開,不入名不開,在今亦爾。

    五千未入得名不開,未來亦爾。

    教在昔唯大可知,至今法華留逗後緣,亦名不開,未來亦爾。

     既俱有過者,即涅槃中聲聞成聖、不成聖,佛言二俱有過也。

    授,引也,護也。

     小部不同者,如诤立五篇不同者,又诤四錢三角,五則犯重,乃诤有五陰、無五陰,如是等诤,但是随機,灼然易殄也。

     知不知别者,權人了了知權,示不知;實人初中知不知,至今法華方始知。

     初不知後知者,元禀小也。

     如方等至人耶者。

    此問意者,緣覺何故不如二乘,于三藏斷結已,即于方等、般若受彈斥淘汰益耶?答:如文也。

     疏雲:問:緣覺者,梵雲辟支佛陀、辟支迦,此雲緣,亦雲獨,佛陀雲覺? 言出無佛世者,增劫、減劫俱得有之。

     彗星者,爾雅雲:彗星為欃搶,亦謂之孛(薄骨反)。

    言其形孛孛,猶如掃星。

    亂世則有,治世則無,方之獨覺則可知。

     在小等者,問意雲:釋迦以大化人,緣覺禀小,故何徒之? 答:為護物機者,崛山中有五百支佛住,佛欲生此,先令告令,令其徙去,若不去者,妨于佛出世時禀教之人,故須徙之,但護物機,亦不護于緣覺也。

     知亦何爽者,緣覺縱自知之,佛亦徙之,不護彼意。

     疏雲:不覺徙之者,菩薩神力徙之。

     二十八者舍人天,皆經人天中陰也。

     五含中、後三者,除中、生二人也。

    一、中者,謂欲界後于色中而般涅槃;二、生般者,生色界已而般涅槃;三者、有行,生色界已,長時修行方般涅槃,但有勤修,無速進道;四者、無行,生色界已,經久修無功用行而般涅槃,勤修、速進二道俱無;五者、上流,于色界中,要轉經于四禅天處方般涅槃。

     及無色般者,明無色般人,生彼垂欲般涅槃,聞佛出世,亦能起欲界化而來見佛。

     彰亦易牽者,以同界故,故雲易見佛。

     已義含三者,隻變化即當應化緣覺,含于決定上慢退大三也;既例聲聞,亦應俱四。

     所化兼二者,此即克體而論,所兼得決定退大二人,以上慢是傍,故且不論耳。

     尚從座起者,經意雲:此諸菩薩已曾發心行菩薩行,由尚超去,況未發心者耶?故雲尚也。

     目連問佛此諸正士者,目連于彼中能問諸正士,及知正法之藏,以有正法藏分亦未證得。

    有悔四故者,以菩薩道時長行遠故生退心也。

     衍門生謗義少者,通人幹慧性地,而由生誘,故雲少耳。

     袁具見、修者,見即見濁,修即煩惱濁,五中專由此二也。

     疏雲:言略義隐者,但雲佛以方便力等,是言略;但雲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是義隐也。

     疏雲:既以小自翳者,應更雲自謂為得,名為自翳也。

     疏雲:妨他大光者,當機大智,欲聞大法,說枝葉成礙,故雲妨也。

     執為真極者,未得初果等,謂得初果等,名執真;未得羅漢,謂得羅漢,名執極也。

     疏雲:非徒者,徒即空也,謂非空靳固。

     如喜根等者,大論中釋巧拙二度:拙謂聲聞,巧即菩薩。

    如文殊白佛:過去無量劫有佛,号師子音王佛,及諸衆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以三乘化人。

    寶樹常出不生不滅之音,聞者得道,諸菩薩等得無生忍,新入道者不可稱計。

    佛涅槃後,樹無音聲。

    有二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

    喜根常說實相,弟子聰明,樂聞深義,乃至淫怒癡相即解脫相,聞者無悔,得無生忍。

    勝意比丘頭陀集禅,多生分别,因見喜根弟子說實相法,不體其理,違心起謗。

    至精舍中,衆集擯棄喜根菩薩。

    喜根菩薩知其當受大罪,強為說七十餘偈。

    融即法門,淫欲之性即解脫等。

    勝意身陷入地獄,經百千歲,最後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