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三(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吳興永定寺釋沙門道暹述
皆名神變者,不出依正,一多相即,若說若默,并神變也。
故大神變經雲:佛現十八變竟,時商主天子白佛言:頗有神變更過此耶?佛令文殊廣說變化,具如淨名不思議品。
文殊白佛:如是摧伏惡魔,亦令菩提久住于世,如是未為殊勝。
若無名相、無聲、無字、無戲論,非沙門所知,曆十八界皆作此說,無三脫說三脫,乃至六度皆不可得,一切衆生說無衆生,佛土佛身亦如是說,是名神變。
商主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諸法皆名神變。
身子問天子曰:汝聞此神變不怖耶?天子曰:我即神變,雲何怖耶?文殊言:一切善惡動不動,皆神變相。
不動即法性動,即事神變,此即止觀所引也。
更釋功用者,即是凡人不知聖等諸位,展轉功用不同耳。
疏雲:庸人者,謂常人也。
機發故應赴者,彌勒及四衆機發,機發則感如來定起。
起,應也。
信者,習定者,出家人習定者是。
疏雲:隐明示暗者,隐己智明,迹同暗讷,令他智明也。
經雲:現希有事者,光照此土,他土各見六瑞等,故雲希有。
自入位來者,自得羅漢已,名為入位,或入賢位等。
但據一事者,補處也。
以彼此俱有三問,若權補處居先,任運應須發問,非謂大衆但隻二念。
于經生信者,尋長行不解,或恐經謬,見後偈同前,方知自惑。
轉勢說法者,其猶将息病人,轉變食味。
示義無盡者,長行已明其一,偈頌後顯其二。
無方之說者,内有無礙之智,外有無方之說,故能卷舒自在,來散适時。
經雲悉見彼佛國界莊嚴者,由光暫見金色莊嚴也。
疏雲:偈有六十二行者,明長行、偈頌,總為六例:一、廣略,或長行廣偈頌略,或長行略偈頌廣,或俱廣;二、有無四句;三、離合四句;四、前後四句;五、文質四句;六、法喻四句。
并準初四句相,可見。
又偈者,西出偈法,有其二種:一、首盧偈,二、結句偈。
首盧偈者,亦雲室盧迦,不據長行及以偈頌,但滿三十二字,即名一偈。
結句偈者,即如經中四言等偈。
偈,竭也,謂盡其義也。
準義,在初二句中者,說法、入定二瑞,應在文殊師利導師,何故二句中也? 并有所依者,華是所依,風、地為能依也。
上半譯是者,文殊師利導師何故二句也。
下半譯非者,他意雲不令着眉間白毫,大光普照二句,隻合雲佛在大衆入三昧等耳。
放光下文者,指他土六瑞,初眉間光明文也。
即初一行頌總瑞者,即眉間光明下一行也。
所趣諸有者,三有也。
聖即是主者,欲破他人,故先雲即也。
主伴之主者,如華嚴中,此方為主,十方為伴;十方為主,此方為伴也。
說非決定者,無法身本,同灰斷故。
疏雲:厭下攀上者,且以厭下人間,攀于欲天之樂,不同色界修于初禅,厭下攀上。
疏雲:三生種福者,婆娑論雲:有三根人,下、中、上。
下根者,謂聲聞人,極疾三生,得阿羅漢果。
初生起種順解脫分,善持戒、布施,順于真谛二十劫;次生起種順決釋分,善用智決擇,斷煩惱二十劫;第三生方得入聖,乃至盡諸漏,得阿羅漢。
聲聞極遲,經六十劫。
中根,謂獨覺人,極疾四生,極遲百劫。
上根者,定滿三僧祇也。
順解脫分,聞、思所成,唯散地故,三業為體。
殖解脫分,唯人三洲,三惡趣無,無般若故;諸天亦無,無厭苦故;北洲無者,以無厭心及般若故。
又施一食,持一戒等,深樂解脫,回求涅槃,願力所持,便名種殖順解脫分。
須明行相者,以十二因緣是支佛修行相也。
緣覺為人者,既雲志求勝法,即生善中最也。
聲聞對治者,聲聞修行,專為治三界苦惑也。
下去諸度者,方等般若中諸度也。
須兼二蘇者,以般若通入諸度故。
教多在三者,通、别、圓也。
如前分别者,如前第二卷末方等中,小同鹿苑等是也。
别、圓之前,多不雲教者,意雲下者,諸度但作别教,圓釋多不雲前。
藏、通何以不雲?為前文已有鹿苑三乘意,故不節節雲之。
或于别、圓前,但約法及以附事而釋耳。
含二意一者,隻是小教含藏、通,若作菩薩釋,亦可雲含于别、圓及以其意。
如此消者,則順此文,皆歸法華醍醐,故雲意一。
阿耨達池者,西域記雲:瞻部之中池者,阿那婆答多,(唐雲無熱惱池。
)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周八百裡,金、銀、琉璃、頗梨等寶,飾其池岸焉。
金沙彌漫,清波?鏡,大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于中潛宅,出清冷水,給瞻部洲東等,如記。
此河初源廣三四裡,東入海處廣十餘裡,水色滄浪,波流浩行,其味甘美,細沙随流。
如止觀第二第七者,止觀第二随自意中,廣明無作六度,宛轉相成,行于一事,無非波羅蜜。
第七記中,委明三藏修事六度之相,以為助道(雲雲)。
辇(力展反),轭車也,古卿大夫乘之,自漢已來,天子乘之。
欄(門遮)楯(縱曰檻,橫曰楯),華蓋(古今注雲:黃帝與蚩尤戰,常有五色雲華蓋,金[拔]玉葉,正于帝上有華之筋,而作華蓋焉。
)。
疏雲:讓後般若者,後三行屬般若文。
是以般若遍入諸度,則一一法皆名法施。
故彌勒般若論頌雲:檀度接于六資生無畏法是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
謂資生接檀,無畏接屍,忍法接進、禅、智。
名為修行者,謂雲降伏其心。
住者,謂應雲何住。
疏雲:又約身、命、财等者,等覺菩薩唯最後一分變易生死在,故名生死後際。
若舍此位,即入妙覺圓常極果,更無變易,故雲得不壞常住。
今光中所見菩薩,皆能運以圓心,遍舍十界依正,與等覺齊,名為舍身。
易粗入妙,即是舍命。
正報既轉,依報國土一切皆轉,即是舍财。
自行證得,能為他說,令他同己,故名法施也。
表往非餘者,出他人釋也。
貴在教宗者,今家破也。
若今家解釋,以教為宗,四教甄之,則定諸度,禀教顯理,斷諸煩惱,故雲息其煩芿也。
白佛:自責者,我等邪見,不受大王教,及知前自述即其相。
所見意者,隻合明五時教相次第,以表于正耳。
行體顯教者,前二依真,後二依實相。
通以三句用釋三忍者,以一忍具三句故。
釋出所以者,謂舍親愛,棄榮華,壞身相,被忍衣,持應器,為比丘,即苦行忍;居幽?,處寥寂,節滋味,飼耳香,守一志,即生忍;誦大乘,薰内慧,第一義忍,即其所以。
具如止觀禅境中明者,若達禅心無非實相,成出世上;上别、圓教,達生、無生;即藏、通教,但名出世。
皆以根本為境者,四教并依根本禅而離欲。
疏雲:背舍亦修不淨者,隻是修背舍亦為離欲,修不淨觀亦離欲也。
但約圓理者,以常觀行通,依六即判,故得無漏失以釋通也。
疏雲:又背舍等者,文列不次,應雲背舍、八勝處、十一切入、九次第定。
以背舍雖能背舍淨潔五欲,舍離着心,而于緣中未能随心轉變自在;勝處于緣好醜、少多,則得自在,通達無礙,心無取舍,不起愛憎;勝處雖能小觀中轉變自在,而未普遍十一切入,并能互入,無所不遍。
已上諸禅,猶是觀禅九定,則能練前觀禅,令定調柔,智慧深利,能從欲散而入初禅次第無間,複入二禅,複入三、四,乃至滅受想定,名無間三昧。
此四淨禅,如次增勝,故雲傳傳深。
言一切入等者,取薰、修二禅,望前傳深,其義可解。
疏雲:安禅者,梵雲安檀那,此雲合掌,此即梵、漢雙舉也。
疏雲:誓願廣大者,誓者,[這-言+敦]制期心深達也;願者,廣大也,謂餘三誓也。
又前八在色者,以八色在第四禅中,依淨背舍而發,八色互遍,故雲亦自得等。
四、降魔相者,三藏菩薩因時,但伏四魔:坐道場,破煩惱魔;得菩提,證法性身,破陰、死二魔;于樹下得不動三昧,破天子魔。
通教八人見地,破煩惱魔;六地,破陰、死二魔;八地,得不動三昧,破天子魔。
别教十住,破界内四魔;登地分,破界外四魔。
圓教初住,俱破内外八魔。
界外四魔者,即無明煩惱為魔,變易陰入名陰魔,變粗易細名死魔,第一義天理未究竟名天死魔。
八魔、十魔,如前第一卷引。
亡彼禅者,以依中理,亡于根本禅也。
初禅修悲易者,以梵王是三界主,悲愍衆生,令濟地獄,故易也。
二禅喜俱,故雲喜易。
三易、三禅樂俱,慈能與樂故。
四禅禅舍俱故,修舍易故。
婆娑中至通别者,通則禅,禅皆修四無量心也。
華嚴具如止觀記者,華嚴賢首菩薩說偈雲: 菩薩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 如是無邊大功德,我今于中說少分。
有勝三昧名安樂,能普救度諸群生, 放大光明不思議,令其見者悉調伏。
所放光明名善現,若有衆生遇此光, 必令獲益不唐捐,因是得成無上智。
又放光明名照耀,映蔽一切諸天光, 所有暗障靡不除,普為衆生作饒益。
(雲雲)。
又華嚴第十五雲:又放光明名能舍,此光覺悟悭衆生,令知财寶悉非常。
又放光明名除熱,此光能覺毀禁者,普使受持清淨戒,發心願證無師道。
又放光明名忍嚴,此光覺悟嗔恚者,令其除嗔恚我慢,常樂忍辱柔和法。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覺悟懶堕者,令彼常于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
又放光明名寂靜,此光能覺亂意者,令其遠離貪恚癡,心不動搖而覺悟。
又放光明名慧嚴,此光覺悟遇迷者,令其證谛解緣起,諸根智慧悉通達。
總有四十二光法門,如經廣說。
地持六度各九者,如九種大禅等。
九十日常行者,謂九十日夜身常合掌長行旋達,心常念于阿彌陀佛無休息,口常稱名無休息等。
法門者,謂七日夜一心不亂法門也。
十戒名出大論者:一、不缺,若論破初篇,如器缺壞,無所複用;二、不破,破第二篇,如器破烈,不全淨;三、不穿,破第三篇以下,如器穿漏,不任受道;四、不雜,謂定共戒,定力持心,欲心不起;五、随道,随順谛理,能破見惑;六、無著,見真成聖,于思惟惑無所染着,第二果向以去得之;七、智所贊;八、自在,謂菩薩化他,為佛所贊,于世間中而得自在;九、随定,謂随首楞嚴定、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十、具足,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具足。
此十戒中,前六屬藏、通,中二屬别,後二屬圓。
若涅槃經中别、圓菩薩五行中戒聖行文,自行、化他不出此十,故悉菩薩行。
合前二忍者,合前文中苦行忍,生忍為今生忍,第一義為今法忍也。
下半用忍意者,皆悉能忍即是用忍也,以求佛道即用忍意也。
方便正修者,此正修止觀中用為方便。
何論楞伽前後制者,他雲:楞伽經後,方制斷肉。
應知楞伽由帶方便,大乘頓制,如何至法華會,由見以肉而供于佛? 疏雲:不可說而說者,真如之理,雖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又此三行般若,有方等部中,通于四教。
且如三藏中,生滅之理,雖不可說,有小乘因緣故,為五比丘說。
不可觀等亦爾。
餘三教準此。
故雲此語複通衍中諸教也。
疏雲:不可觀者,真如之理,雖不可觀,禀教修行,還用般若而觀也。
雖複雙泯至而照者。
寂滅之理,雖複亡泯,有化他因緣故可說,有自行因緣故可照。
照即觀也,故雲而照。
又複應雲觀亦不可得,以理無觀故。
五、随般若者,以般若入餘五也。
疏雲:正是曆法者,對上不可說作觀,對上不可觀而觀,法相無二,對上言語道斷也。
不可說而說等者,等取不可觀而觀等二行。
卻将初後至中間者,隻為不觀而觀,是般若體,是故合于初後二行,歸于般若。
所以第五重釋三行俱屬般若者,是文正意,不複重分第三行屬法華也。
正指第三行者,将第三行經以對般若、法華,二意雖雲從人,今文專依般若以釋故也。
又兩意者,前意唯在第三行,第五意盡取三行,故雲兩意也。
又諸經論者引此文者,明今光中但見六度,不雲十者,令知六之與十,但是開合異耳。
六之與十離合者,如禅有願智,開出泥滓;波羅蜜有神力,開出波羅;波羅蜜定守禅度,即是定度開二也。
般若有道種智,開出漚和假知方便;又有一切種智,開出阇那;波羅蜜入中智,一切智守本,即是般若度中開二,即十度具足也。
謂财法者,此與彌勒論頌不同。
此中十度,一一皆約别教次第三谛以釋。
自行多在十住,利他多在十行,第一義多在向後,亦有地上化用等。
屍三中,雲自性者,不殺、盜、淫性戒也。
受法者,即客戒,謂二百五十戒,以菩薩持一一戒,皆具諸法故。
利生者,位在十行,即饒益有情戒也。
外惡者,生忍也。
第一義者,位在向後也。
進三者,初心即發弘誓也。
進趣從十住已上,勸化從十行已去。
亂想不起者,位在七地已去,已得根本等禅故。
生功德者,從十行已去。
慧三者:照有在行,照無在住,照中在向後心。
願三者,自行從住已上,禅通等從行已去。
方便;三者、住、行、向及初地已上,俱得不舍等名。
智:三者、無相在住,一切種在行,種别而智故,變化在地上。
疏雲正頌上他土者,應雲正問上他土等。
方墳義立者,無有經中翻名方墳者,故知方墳之名義立也。
執扇扇佛者,據佛是二月十五日般涅槃,未令用扇,應是彼土熱早。
波利樹者,經雲: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其根入地深五由延,枝葉四布五十由延,葉熟則黃。
諸天見已,心生歡喜,是葉不久必當堕落。
其葉既落,複生歡喜,是枝不久必當變色。
枝既變色,複生歡喜,是色不久必當生疱。
見已複喜,是疱不久必當生嘴。
見已複喜,是嘴不久必當開敷。
開敷之時,香氣周遍五十由延,光明遠照八十由延,諸天爾時夏三月中在下受樂。
我諸弟子亦複如是。
其葉黃者喻念欲舍家,葉落喻剃發已,色變喻白四羯磨,生疱喻發菩提心,嘴喻十住菩薩見性,開敷喻得阿耨菩提,香氣喻十方無量衆生受持禁戒,光喻如來名号周遍,夏三月喻三三昧諸天,受樂喻于諸佛在大涅槃常樂我淨(雲雲)。
疏雲:正供養舍利等十字,應次上聖耳下。
不必最初者,意雲不必光在于初,名之為本,但是因光而見,故光為本耳。
若論總别者,光瑞為總,餘五為别也。
正指釋迦者,此是釋迦放光照于他土,故須指釋迦也。
既殊凡谄者,申于彌勒實見未曾有事,不同凡谄,不實言實也。
事大意遠者,以瑞大故,則知表于開顯之深理,故雲意遠也。
強轅者,狀也。
爾雅雲:似牛,色青而一角。
行深從支遁,買山者亦遁。
林山在剡川,号曰朱仰,以慕賢愚思齊,買山共止也。
雙問意在問于定後者,意明彌勒疑瑞,由見如來入定,及以光中見佛涅槃,不見法華座席,是故發問。
正問此土他土者,如來定起,為說何等,是故文殊雙答。
答于此土他土定後,皆說法華,故雲雙答。
此答此土他土問也。
惟忖下,當因緣者,阙約教觀心也。
非通序中至壽量者,非謂已有廣開壽量之文,但是有廣開壽量之義耳。
然論有八句者,慈恩引論釋論雲:疑者斷疑故,即欲說大法,破光疑,住外凡位,令進修故。
已斷疑者,增長純熟彼智身故,即雨法雨。
先住内凡而無疑者,滋善萌芽,令入聖位,欲增長善故。
(初對)論雲:根熱為說二種密境界,謂聲聞、菩薩。
二密境界,二句示現,即擊大法鼓,不斷法鼓,不斷法鼓,以遠聞故,次第配之。
即明今者聞法性聲聞乘,為權密境界,顯今所說者菩薩,為實密境界,名二密。
令根熟者,舍權取實。
(第二對)二、論雲:入密境界者,令進取上上清淨義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極高顯故,猶如于幢。
由知權實,有舍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離障淨故。
論雲:進取上上清淨義者,進取一切智觀見故,即燃大法炬。
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境,證涅槃故,如炬照物。
(第三對)論雲:取一切智現者
故大神變經雲:佛現十八變竟,時商主天子白佛言:頗有神變更過此耶?佛令文殊廣說變化,具如淨名不思議品。
文殊白佛:如是摧伏惡魔,亦令菩提久住于世,如是未為殊勝。
若無名相、無聲、無字、無戲論,非沙門所知,曆十八界皆作此說,無三脫說三脫,乃至六度皆不可得,一切衆生說無衆生,佛土佛身亦如是說,是名神變。
商主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諸法皆名神變。
身子問天子曰:汝聞此神變不怖耶?天子曰:我即神變,雲何怖耶?文殊言:一切善惡動不動,皆神變相。
不動即法性動,即事神變,此即止觀所引也。
更釋功用者,即是凡人不知聖等諸位,展轉功用不同耳。
疏雲:庸人者,謂常人也。
機發故應赴者,彌勒及四衆機發,機發則感如來定起。
起,應也。
信者,習定者,出家人習定者是。
疏雲:隐明示暗者,隐己智明,迹同暗讷,令他智明也。
經雲:現希有事者,光照此土,他土各見六瑞等,故雲希有。
自入位來者,自得羅漢已,名為入位,或入賢位等。
但據一事者,補處也。
以彼此俱有三問,若權補處居先,任運應須發問,非謂大衆但隻二念。
于經生信者,尋長行不解,或恐經謬,見後偈同前,方知自惑。
轉勢說法者,其猶将息病人,轉變食味。
示義無盡者,長行已明其一,偈頌後顯其二。
無方之說者,内有無礙之智,外有無方之說,故能卷舒自在,來散适時。
經雲悉見彼佛國界莊嚴者,由光暫見金色莊嚴也。
疏雲:偈有六十二行者,明長行、偈頌,總為六例:一、廣略,或長行廣偈頌略,或長行略偈頌廣,或俱廣;二、有無四句;三、離合四句;四、前後四句;五、文質四句;六、法喻四句。
并準初四句相,可見。
又偈者,西出偈法,有其二種:一、首盧偈,二、結句偈。
首盧偈者,亦雲室盧迦,不據長行及以偈頌,但滿三十二字,即名一偈。
結句偈者,即如經中四言等偈。
偈,竭也,謂盡其義也。
準義,在初二句中者,說法、入定二瑞,應在文殊師利導師,何故二句中也? 并有所依者,華是所依,風、地為能依也。
上半譯是者,文殊師利導師何故二句也。
下半譯非者,他意雲不令着眉間白毫,大光普照二句,隻合雲佛在大衆入三昧等耳。
放光下文者,指他土六瑞,初眉間光明文也。
即初一行頌總瑞者,即眉間光明下一行也。
所趣諸有者,三有也。
聖即是主者,欲破他人,故先雲即也。
主伴之主者,如華嚴中,此方為主,十方為伴;十方為主,此方為伴也。
說非決定者,無法身本,同灰斷故。
疏雲:厭下攀上者,且以厭下人間,攀于欲天之樂,不同色界修于初禅,厭下攀上。
疏雲:三生種福者,婆娑論雲:有三根人,下、中、上。
下根者,謂聲聞人,極疾三生,得阿羅漢果。
初生起種順解脫分,善持戒、布施,順于真谛二十劫;次生起種順決釋分,善用智決擇,斷煩惱二十劫;第三生方得入聖,乃至盡諸漏,得阿羅漢。
聲聞極遲,經六十劫。
中根,謂獨覺人,極疾四生,極遲百劫。
上根者,定滿三僧祇也。
順解脫分,聞、思所成,唯散地故,三業為體。
殖解脫分,唯人三洲,三惡趣無,無般若故;諸天亦無,無厭苦故;北洲無者,以無厭心及般若故。
又施一食,持一戒等,深樂解脫,回求涅槃,願力所持,便名種殖順解脫分。
須明行相者,以十二因緣是支佛修行相也。
緣覺為人者,既雲志求勝法,即生善中最也。
聲聞對治者,聲聞修行,專為治三界苦惑也。
下去諸度者,方等般若中諸度也。
須兼二蘇者,以般若通入諸度故。
教多在三者,通、别、圓也。
如前分别者,如前第二卷末方等中,小同鹿苑等是也。
别、圓之前,多不雲教者,意雲下者,諸度但作别教,圓釋多不雲前。
藏、通何以不雲?為前文已有鹿苑三乘意,故不節節雲之。
或于别、圓前,但約法及以附事而釋耳。
含二意一者,隻是小教含藏、通,若作菩薩釋,亦可雲含于别、圓及以其意。
如此消者,則順此文,皆歸法華醍醐,故雲意一。
阿耨達池者,西域記雲:瞻部之中池者,阿那婆答多,(唐雲無熱惱池。
)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周八百裡,金、銀、琉璃、頗梨等寶,飾其池岸焉。
金沙彌漫,清波?鏡,大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于中潛宅,出清冷水,給瞻部洲東等,如記。
此河初源廣三四裡,東入海處廣十餘裡,水色滄浪,波流浩行,其味甘美,細沙随流。
如止觀第二第七者,止觀第二随自意中,廣明無作六度,宛轉相成,行于一事,無非波羅蜜。
第七記中,委明三藏修事六度之相,以為助道(雲雲)。
辇(力展反),轭車也,古卿大夫乘之,自漢已來,天子乘之。
欄(門遮)楯(縱曰檻,橫曰楯),華蓋(古今注雲:黃帝與蚩尤戰,常有五色雲華蓋,金[拔]玉葉,正于帝上有華之筋,而作華蓋焉。
)。
疏雲:讓後般若者,後三行屬般若文。
是以般若遍入諸度,則一一法皆名法施。
故彌勒般若論頌雲:檀度接于六資生無畏法是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
謂資生接檀,無畏接屍,忍法接進、禅、智。
名為修行者,謂雲降伏其心。
住者,謂應雲何住。
疏雲:又約身、命、财等者,等覺菩薩唯最後一分變易生死在,故名生死後際。
若舍此位,即入妙覺圓常極果,更無變易,故雲得不壞常住。
今光中所見菩薩,皆能運以圓心,遍舍十界依正,與等覺齊,名為舍身。
易粗入妙,即是舍命。
正報既轉,依報國土一切皆轉,即是舍财。
自行證得,能為他說,令他同己,故名法施也。
表往非餘者,出他人釋也。
貴在教宗者,今家破也。
若今家解釋,以教為宗,四教甄之,則定諸度,禀教顯理,斷諸煩惱,故雲息其煩芿也。
白佛:自責者,我等邪見,不受大王教,及知前自述即其相。
所見意者,隻合明五時教相次第,以表于正耳。
行體顯教者,前二依真,後二依實相。
通以三句用釋三忍者,以一忍具三句故。
釋出所以者,謂舍親愛,棄榮華,壞身相,被忍衣,持應器,為比丘,即苦行忍;居幽?,處寥寂,節滋味,飼耳香,守一志,即生忍;誦大乘,薰内慧,第一義忍,即其所以。
具如止觀禅境中明者,若達禅心無非實相,成出世上;上别、圓教,達生、無生;即藏、通教,但名出世。
皆以根本為境者,四教并依根本禅而離欲。
疏雲:背舍亦修不淨者,隻是修背舍亦為離欲,修不淨觀亦離欲也。
但約圓理者,以常觀行通,依六即判,故得無漏失以釋通也。
疏雲:又背舍等者,文列不次,應雲背舍、八勝處、十一切入、九次第定。
以背舍雖能背舍淨潔五欲,舍離着心,而于緣中未能随心轉變自在;勝處于緣好醜、少多,則得自在,通達無礙,心無取舍,不起愛憎;勝處雖能小觀中轉變自在,而未普遍十一切入,并能互入,無所不遍。
已上諸禅,猶是觀禅九定,則能練前觀禅,令定調柔,智慧深利,能從欲散而入初禅次第無間,複入二禅,複入三、四,乃至滅受想定,名無間三昧。
此四淨禅,如次增勝,故雲傳傳深。
言一切入等者,取薰、修二禅,望前傳深,其義可解。
疏雲:安禅者,梵雲安檀那,此雲合掌,此即梵、漢雙舉也。
疏雲:誓願廣大者,誓者,[這-言+敦]制期心深達也;願者,廣大也,謂餘三誓也。
又前八在色者,以八色在第四禅中,依淨背舍而發,八色互遍,故雲亦自得等。
四、降魔相者,三藏菩薩因時,但伏四魔:坐道場,破煩惱魔;得菩提,證法性身,破陰、死二魔;于樹下得不動三昧,破天子魔。
通教八人見地,破煩惱魔;六地,破陰、死二魔;八地,得不動三昧,破天子魔。
别教十住,破界内四魔;登地分,破界外四魔。
圓教初住,俱破内外八魔。
界外四魔者,即無明煩惱為魔,變易陰入名陰魔,變粗易細名死魔,第一義天理未究竟名天死魔。
八魔、十魔,如前第一卷引。
亡彼禅者,以依中理,亡于根本禅也。
初禅修悲易者,以梵王是三界主,悲愍衆生,令濟地獄,故易也。
二禅喜俱,故雲喜易。
三易、三禅樂俱,慈能與樂故。
四禅禅舍俱故,修舍易故。
婆娑中至通别者,通則禅,禅皆修四無量心也。
華嚴具如止觀記者,華嚴賢首菩薩說偈雲: 菩薩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 如是無邊大功德,我今于中說少分。
有勝三昧名安樂,能普救度諸群生, 放大光明不思議,令其見者悉調伏。
所放光明名善現,若有衆生遇此光, 必令獲益不唐捐,因是得成無上智。
又放光明名照耀,映蔽一切諸天光, 所有暗障靡不除,普為衆生作饒益。
(雲雲)。
又華嚴第十五雲:又放光明名能舍,此光覺悟悭衆生,令知财寶悉非常。
又放光明名除熱,此光能覺毀禁者,普使受持清淨戒,發心願證無師道。
又放光明名忍嚴,此光覺悟嗔恚者,令其除嗔恚我慢,常樂忍辱柔和法。
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覺悟懶堕者,令彼常于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
又放光明名寂靜,此光能覺亂意者,令其遠離貪恚癡,心不動搖而覺悟。
又放光明名慧嚴,此光覺悟遇迷者,令其證谛解緣起,諸根智慧悉通達。
總有四十二光法門,如經廣說。
地持六度各九者,如九種大禅等。
九十日常行者,謂九十日夜身常合掌長行旋達,心常念于阿彌陀佛無休息,口常稱名無休息等。
法門者,謂七日夜一心不亂法門也。
十戒名出大論者:一、不缺,若論破初篇,如器缺壞,無所複用;二、不破,破第二篇,如器破烈,不全淨;三、不穿,破第三篇以下,如器穿漏,不任受道;四、不雜,謂定共戒,定力持心,欲心不起;五、随道,随順谛理,能破見惑;六、無著,見真成聖,于思惟惑無所染着,第二果向以去得之;七、智所贊;八、自在,謂菩薩化他,為佛所贊,于世間中而得自在;九、随定,謂随首楞嚴定、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十、具足,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具足。
此十戒中,前六屬藏、通,中二屬别,後二屬圓。
若涅槃經中别、圓菩薩五行中戒聖行文,自行、化他不出此十,故悉菩薩行。
合前二忍者,合前文中苦行忍,生忍為今生忍,第一義為今法忍也。
下半用忍意者,皆悉能忍即是用忍也,以求佛道即用忍意也。
方便正修者,此正修止觀中用為方便。
何論楞伽前後制者,他雲:楞伽經後,方制斷肉。
應知楞伽由帶方便,大乘頓制,如何至法華會,由見以肉而供于佛? 疏雲:不可說而說者,真如之理,雖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又此三行般若,有方等部中,通于四教。
且如三藏中,生滅之理,雖不可說,有小乘因緣故,為五比丘說。
不可觀等亦爾。
餘三教準此。
故雲此語複通衍中諸教也。
疏雲:不可觀者,真如之理,雖不可觀,禀教修行,還用般若而觀也。
雖複雙泯至而照者。
寂滅之理,雖複亡泯,有化他因緣故可說,有自行因緣故可照。
照即觀也,故雲而照。
又複應雲觀亦不可得,以理無觀故。
五、随般若者,以般若入餘五也。
疏雲:正是曆法者,對上不可說作觀,對上不可觀而觀,法相無二,對上言語道斷也。
不可說而說等者,等取不可觀而觀等二行。
卻将初後至中間者,隻為不觀而觀,是般若體,是故合于初後二行,歸于般若。
所以第五重釋三行俱屬般若者,是文正意,不複重分第三行屬法華也。
正指第三行者,将第三行經以對般若、法華,二意雖雲從人,今文專依般若以釋故也。
又兩意者,前意唯在第三行,第五意盡取三行,故雲兩意也。
又諸經論者引此文者,明今光中但見六度,不雲十者,令知六之與十,但是開合異耳。
六之與十離合者,如禅有願智,開出泥滓;波羅蜜有神力,開出波羅;波羅蜜定守禅度,即是定度開二也。
般若有道種智,開出漚和假知方便;又有一切種智,開出阇那;波羅蜜入中智,一切智守本,即是般若度中開二,即十度具足也。
謂财法者,此與彌勒論頌不同。
此中十度,一一皆約别教次第三谛以釋。
自行多在十住,利他多在十行,第一義多在向後,亦有地上化用等。
屍三中,雲自性者,不殺、盜、淫性戒也。
受法者,即客戒,謂二百五十戒,以菩薩持一一戒,皆具諸法故。
利生者,位在十行,即饒益有情戒也。
外惡者,生忍也。
第一義者,位在向後也。
進三者,初心即發弘誓也。
進趣從十住已上,勸化從十行已去。
亂想不起者,位在七地已去,已得根本等禅故。
生功德者,從十行已去。
慧三者:照有在行,照無在住,照中在向後心。
願三者,自行從住已上,禅通等從行已去。
方便;三者、住、行、向及初地已上,俱得不舍等名。
智:三者、無相在住,一切種在行,種别而智故,變化在地上。
疏雲正頌上他土者,應雲正問上他土等。
方墳義立者,無有經中翻名方墳者,故知方墳之名義立也。
執扇扇佛者,據佛是二月十五日般涅槃,未令用扇,應是彼土熱早。
波利樹者,經雲:三十三天有波利質多,其根入地深五由延,枝葉四布五十由延,葉熟則黃。
諸天見已,心生歡喜,是葉不久必當堕落。
其葉既落,複生歡喜,是枝不久必當變色。
枝既變色,複生歡喜,是色不久必當生疱。
見已複喜,是疱不久必當生嘴。
見已複喜,是嘴不久必當開敷。
開敷之時,香氣周遍五十由延,光明遠照八十由延,諸天爾時夏三月中在下受樂。
我諸弟子亦複如是。
其葉黃者喻念欲舍家,葉落喻剃發已,色變喻白四羯磨,生疱喻發菩提心,嘴喻十住菩薩見性,開敷喻得阿耨菩提,香氣喻十方無量衆生受持禁戒,光喻如來名号周遍,夏三月喻三三昧諸天,受樂喻于諸佛在大涅槃常樂我淨(雲雲)。
疏雲:正供養舍利等十字,應次上聖耳下。
不必最初者,意雲不必光在于初,名之為本,但是因光而見,故光為本耳。
若論總别者,光瑞為總,餘五為别也。
正指釋迦者,此是釋迦放光照于他土,故須指釋迦也。
既殊凡谄者,申于彌勒實見未曾有事,不同凡谄,不實言實也。
事大意遠者,以瑞大故,則知表于開顯之深理,故雲意遠也。
強轅者,狀也。
爾雅雲:似牛,色青而一角。
行深從支遁,買山者亦遁。
林山在剡川,号曰朱仰,以慕賢愚思齊,買山共止也。
雙問意在問于定後者,意明彌勒疑瑞,由見如來入定,及以光中見佛涅槃,不見法華座席,是故發問。
正問此土他土者,如來定起,為說何等,是故文殊雙答。
答于此土他土定後,皆說法華,故雲雙答。
此答此土他土問也。
惟忖下,當因緣者,阙約教觀心也。
非通序中至壽量者,非謂已有廣開壽量之文,但是有廣開壽量之義耳。
然論有八句者,慈恩引論釋論雲:疑者斷疑故,即欲說大法,破光疑,住外凡位,令進修故。
已斷疑者,增長純熟彼智身故,即雨法雨。
先住内凡而無疑者,滋善萌芽,令入聖位,欲增長善故。
(初對)論雲:根熱為說二種密境界,謂聲聞、菩薩。
二密境界,二句示現,即擊大法鼓,不斷法鼓,不斷法鼓,以遠聞故,次第配之。
即明今者聞法性聲聞乘,為權密境界,顯今所說者菩薩,為實密境界,名二密。
令根熟者,舍權取實。
(第二對)二、論雲:入密境界者,令進取上上清淨義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極高顯故,猶如于幢。
由知權實,有舍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離障淨故。
論雲:進取上上清淨義者,進取一切智觀見故,即燃大法炬。
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境,證涅槃故,如炬照物。
(第三對)論雲:取一切智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