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三(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為一切智現,為一切法建立聞名字章句義故,即吹大法螺。
既得真境,必須為衆生說教義,論一切法,故一切法建立名字等。
如俗作樂,曲終滿位,吹大螺吼。
今既得果,事事圓滿位,為他說法,亦複如是。
故涅槃說,吹貝知時。
論雲:建立名字章句義者,令入不可說證智,轉法輪故,即演大法義。
說于教者,令所應度,入于證智,成轉法輪,摧于煩惱。
(第四對) 兩對者,他雲:經但五句,是則大法、大雨二名,為破惡生善,即第一對也;說法利生,即吹螺、演義二句,是第四對也;擊大鼓,即開權對中半句也。
是則不斷大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三句,他雲阙矣。
鼓體相續者,令得法體相續,從序至正,入于後位,及以本門流通等,故雲也。
法鼓标熾者,此序為迹門,開權标熾;踴出為本門,顯遠标熾。
破暗者,表破無明及增道故。
一、經之骨目者,以惟忖等表于四位,即是真因分果,是今經之骨目。
義天為能表者,證四位理為所表也。
冥表必行者,隻是表于修行,證法華三昧耳。
複為總别者,大法是總也。
以大法句冠下四句,所以大法雨、大法螺、大法鼓、大法義,故雲皆是大法也。
并詑喻從法者,詑光喻從我今法也。
先以華瑞至豎總者。
此明雨華中瑞,具于四華,故名為橫;而複對于十住,故複名别。
疏雲:如天非大小等,即其橫相。
以示豎總者,雖将雨華别對十住,以一位中皆具四位,故名豎總也。
又有超次不同者,非但至今法華得入之人有作超次,自法華前得入之衆亦複如是。
是故略開者,隻是未入行、向等,但入于住,名略開耳。
若顯若密者,顯即利根菩薩,密即鈍根菩薩,及兩教二乘也。
具如玄文。
利益妙說者,謂正中利益、流通中利益、觀心利益。
七益:一、二十五有果報益,亦名地上清涼益;二、二十五有因華開敷益,亦名小草益;三、真谛三昧折法中草益;四、俗谛三昧五通上草益;五、真谛三昧體法小樹益;六、俗谛三昧六通大樹益;七、中道王三昧一實事益。
又彼玄文明遠益中,引第三經:宿世因緣,吾今當說。
即指三千塵點已前,百千阿僧祇劫,從是已來,為結緣法大乘之首。
彼佛八千劫說經,十六王子八萬四千劫覆講。
于時聽衆,或可當坐已悟,或可中間化得,或可近來化得,鹹至寶所,受法性身,名應生眷屬,内秘外現,而作佛事。
于時聽衆,若得相似利益,隔生不忘,名字觀行,隔生即忘等。
今得益者,具如彼明。
當文益中雲:本是小乘無學益,今進破無明;本是地上清涼益,或進入觀行相似分真;本是人天因益,今進入相似分真等(雲雲)。
無作一緣者,隻是,但非十三難中一人耳。
佛性之名至義别者,謂涅槃經中,明佛性之體,唯一圓常,四教人并知佛性。
知佛性故,而且各自取于諸位之果,所以名為須陀洹佛性等。
談教意者,欲令之言,正語施權,意在顯實,四十餘年方得開顯,故雲鹹得,即教意也。
意通初後者,此記約今經以釋,初謂五品之初,後謂餘有一生在。
(十号)應身皆具十者。
大經梵行品第三:雲何名如來?梵雲多陀阿伽度。
舊但以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一義,以釋大論。
四義釋如來,謂如來、如去、如解、如說。
依三世佛,學十二部經,行六波羅蜜,修十一空,而得成佛,故名如來。
去離生死,永免諸惡,即是如去。
如如而解,謂如理而解名如,如如而說解耳。
如說,謂如理而說名來。
亦是說我所解名如,解我所說名來,故名如來也。
雲何名應供?梵雲阿羅呵。
謂谷賊不生應供。
世間之法,悉名怨家,佛應害故。
又佛為菩薩時,應當遠離無量煩惱,故名殺賊。
經雲:夫四魔者,菩薩摩诃薩怨諸如來。
為菩薩時,能為智慧破壞四魔,是故名應,即是不生。
經雲:又複應者,一切人天,應種種華香、璎珞、幢幢、伎樂而供養之,是故名應,即應供也。
雲何正遍知?梵雲三藐三佛陀。
正者,名不颠倒。
遍知者,于四颠倒,無不通達。
又複正者,名為苦行。
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
又複正者,名世間中。
遍知者,畢竟知修習中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号佛為正遍知(雲雲)。
雲何名行足?梵雲毗侈遮羅那。
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名腳足。
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明行足也。
又明者名咒,般若是大明咒,因咒得解,即解脫也。
又足者明見佛性,以是義故,名明行足。
雲何善逝?梵名阿耨多羅,亦言修伽陀,亦言修伽度。
善者名高,逝名不高。
善男子,是名世間義。
高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來心也,謂離出生死而不舍。
又複善者名好,逝者名有。
善男子,是世間義。
好者名佛性,有者名大涅槃。
諸佛世尊成大涅槃,同名善逝。
雲何世間解?梵名略伽備。
世間有三,謂五陰、衆生、國土。
然經中六,複次即六世間:一、五陰,二、五欲,三、國土,四、衆生,五、諸佛為世界,六、照世名世間。
經雲: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
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
又世間者名為五欲,解名不着,不着五欲名世間解。
又世間解,東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悉見悉解,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是故号佛為世間解。
又世間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諸凡夫善惡因果等。
餘如經廣說。
雲何無上士?梵雲富樓。
少上士者名之為斷,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諸佛世尊無有煩惱,固無所斷,是故号佛為無上士。
又上士者名為诤诏,無上士者無有诤诏,是故号佛為無上士。
乃至上者名新,士者名故。
諸佛世尊體大涅槃,無新無古,此任運理之體達也。
釋曰:過去諸佛已成名故,衆生是當成名新,無新無故即無已當也。
雲何調禦丈夫?梵雲昙藐波羅提。
先釋丈天,次釋調禦。
自既丈夫,複調丈夫。
善男子,如來者,實非丈夫,非不丈夫。
因調丈夫,因名如來為丈夫也。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
具足四法則名丈夫(雲雲)。
次釋調禦者。
如禦馬者,凡有四種。
次即合雲:如來亦爾,以四種法調伏衆生:一、為說生令受佛語,如觸其毛随禦者意;二、說生老便受佛語,如觸毛皮随禦者意;三者、說生及老病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随禦者意;四者、說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骨随禦者意。
善男子,禦者、調馬無有決定,如來世尊調伏衆生必定不虛,是故号佛為調禦丈夫。
雲何天人師?梵雲舍多提婆魔?舍喃。
師有二種:一者、善教,二者、惡教。
諸佛菩薩常以善法教諸衆生,謂身口意善。
諸佛菩薩教化衆生,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遠離身不善業。
何以故?以身惡業是可遠離得解脫故,是故我以法教汝(雲雲)。
乃至口意亦爾。
是故号佛為無上師。
天者,名盡天上,盡長夜短,是故名天。
又天名無愁惱,常受快樂。
又天名燈明,能破黑暗而為大明。
又天名吉,以吉祥故。
又天名日,日有光明,因名日為天。
以是義故,名為天也。
人者,名為能多思義。
又人者,身口柔軟。
又人者,名有憍慢。
又人者,能破憍慢,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号佛為天人師。
雲何名佛?梵雲陀耶,亦雲佛陀那,此翻覺者,亦言覺悟。
前像覺者同此義。
涅槃疏:善男子,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
菩薩摩诃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
以是覺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
雲何世尊?梵雲路迦那他,此稱世尊。
彼經雲:梵婆伽婆。
龍樹、天親釋婆伽婆為四:一、能破煩惱,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知名聲。
如經廣釋。
當知婆伽婆有無量功德,功德據内。
世尊者,為世所尊,此即據外。
大經将婆伽婆以代世尊(雲雲)。
法身望應者,應知法身佛十号通于四教。
前二教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但是乘真谛為如實,餘九号準此。
後二教約中道實相不二而釋,應号即法号。
乃至第二說者,隻觀法界,即見應身十号與法界等,即名法身十号也。
何者?乘無二智來契正境,故名如來。
以無二理遍入諸法,名為應供。
了不二智,智體無偏,名正遍知。
知無二法,互通法界,雖無來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
無二之法,性冥三德,名為善逝。
理遍一切,具三世間,解此理故,名世間解。
能解此理,無惑不斷,無複過上,名無上士。
解此理故,能調難調,調十法界,名為調禦。
了法界法,名為丈夫。
契此理故,一切崇仰,過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人師。
覺此理故,名之為佛。
達此理故,為三世間之所崇敬,名為世尊。
智契法身,具法界号,故能垂示應身十号。
法、應十号,一體無二。
是故涅槃經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也。
疏:又日、月、燈是三智者,不到而到。
且順次第三谛燈,真月俗日,中有其義。
又雲:傳燈化他,即道種智。
月喻一切智,日表一切種智。
且從屬對,體必互融。
涉師雲:日破闇等者,應曆教責之為破何暗等。
多為辨異者,如華嚴等經,但是當時被物,未說施化之意,名為辨異耳。
亦乃己他皆入一味者,非專為顯法同五佛,悉令衆生至一切智,故雲入一味也。
不出異意者,諸經雖辨其異,不雲此異皆為令衆生至一切種智矣。
疏雲:其義深遠者,無邊故遠,無底故深。
疏雲:若小乘者,應以漸中三藏三學為時節善;真谛之理,凡夫不測,為義善;會理直說,悅小乘心,為語善;不與凡夫共為獨一善;明界内半字之法,名圓滿善;無斷常瑕穢,名調柔善;梵行即是衆生法緣之二慈,名慈善。
通教類此。
八音者,梵摩經雲:如來八種音聲:一、極好者,其聲清雅故;二、柔軟者,令人樂聞故;三、和适者,大小得中故;四、尊慧者,三三無戰法故;五、不女者,其聲雄朗故;六、不誤者,定無錯謬故;七、深遠者,猶如雷電故;八、不竭者,可解。
梵摩經中,二者易了聲,所有三三說,辨了易解,無不竭聲也。
疏雲:無二邊瑕者,二乘及出假菩薩也。
疏雲:頓教無緣慈者,梵行以無緣慈為本也。
疏雲且依一途者,且依大乘七善耳。
最勝王經者,隻金光明經耳。
此三,如來至說者。
若初心如來,取能說邊六根淨人;若有所說,諸佛來聽故,故雲善也。
彌勒問異者,今瑞異昔,故上文雲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等,即其異也。
主伴者,文殊、彌勒為伴,佛為主也。
密設一途者,皆為令衆生至一切種智,故雲一途。
聞皆契轍等者,迹門開權顯實,本門開近顯遠也。
今直論正者,十二年中,正為二乘菩薩,在凡斷惑之日,即成化主,故屬傍也。
驗舊消文者,通斥古人,以不作答他土之問消文故。
疏雲廣引曾見佛,總十一字,若取文順,應移向即顯實之說,下即次也。
即表權實滿者,權即實,故名權滿;實即權,故名實滿。
此約十界而說,九界為權,佛界為實,約百界千如,一一相即,為二萬也。
二、賤性者:一、毗舍,未見翻,應是平民稱農販賣之類;二、首陀,未見翻,應是底下容戴擔屍之類。
清淨易調時者,彌勒佛出時,婆羅門家生,釋迦刹利中生也。
疏雲:更者,更曰經也。
此八子名作四對者:一、大智大悲雙,二、了有了空雙,三、進善退惡雙,四、達僞知真雙。
慈恩釋 疏雲:表八正道者:一、正見,謂四谛分明也;二、正思惟,謂見谛時,思惟動發,為令增長入涅槃故;三、正語,以無漏智,除四邪命,接于口業,住正語中;四、正業,以無漏智,除身邪業,住正業中;五、正命,以無漏智,通除三業五種邪命,住正命中;六、正精進,以無漏智相應,動而精進,修涅槃道;七、正念,以無漏智相應,令增正道及助道法;八、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定,故名正定。
此八不依偏邪,但名為正,通至涅槃,悉稱為道。
此約藏教明義,餘三教如止觀道品中明(雲雲)。
諸皆不例者,意雲:俱舍論但雲輪王不出減劫,亦不的判金銀等王,驗知論從權說,育王現是鐵輪王,佛滅後百年方出,驗此不得一向依論。
疏雲:一子至清淨者。
以智觀境,境發于智,智名為子,故雲也。
疏雲:昔佛他土六瑞者,明月燈明佛時,欲說法華,亦先說無量義已,即入定放光,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等,如今釋迦不異也。
始說法華等者,從是時日月燈明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已下,并是文殊答詞。
今昔俱歎弘通者,今即指提婆達多品,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論說妙法等。
猶同文殊者,與而為言,今日藥王,猶同往日燈明,流通之文殊一義,故雲小也。
猶阙二因,不可類何。
不雲妙光,但雲文殊者,今日文殊,即往日妙光,将今名以名昔也。
疏時有菩薩下,明所因人同者,分經文應時有菩薩至因妙光菩薩,方顯所因之相。
疏中但至八百弟子耳。
師雲:須知此意亦未可說。
故無量序者,此文不合在此,文殊疏合在前說無量義經為序,具其二意,今正定起法華同耳。
信六十小劫等者:一、今家正釋六十小劫,經文定有,要藉佛及加聽衆、忘時二種和合方見,即長而短;諸家偏釋,皆不會經。
忘時久耳者,釋謂如之言也。
玄匠真一之門者,此歎如來為玄理之匠,證得真一之法為門,能通一切,即長而短,故名門也。
有人立四句者,圓鏡雲:問:實是六十小劫,雲何令如食頃耶?答:長若定長,不可促之令短;短若定短,不可延之令長。
夫長短量以長短無定,所以能将長作短,以短為長。
何者?因短故長,長名短長;由長故短,短名長短。
非短非短,短長非長,而能長短非長,即六十是食頃;非短,即食頃是六十。
于佛說法邊,能以短為長;于聽法邊,猶以長為短。
将知說之與聽,俱是解脫之力也。
涅槃進不者,說涅槃為進也。
帶實用權者,意雲末代無權,實則不可,是知權有立實之功,即是權之力也。
過常、未常者,法華明過常,涅槃明未常。
色身、常身者,涅槃雲: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
故知涅槃常身,與法華壽量色身無二。
疏雲:故不發迹者,此謂未說授聲聞之事迹,非本迹之迹也。
推功有歸者,歸佛也。
後分雖有者,彼後分經言汝等比丘,當觀念處,及雲但觀文殊威儀庠序(雲雲)。
楞伽乃密對菩薩者,如止觀記引佛語,諸菩薩聲聞尚發菩提心,況汝菩薩而不發心,欲取小果等。
方等有記,小者多是方等陀羅尼。
經雲:聲聞若能發菩提心,亦得授記;但不能發,猶如敗種(雲雲)。
方驗有所歸者,隻是方驗大師釋于法華,超于諸教之表,故雲也。
實行雖即曾聞者,意雲:借使昔日禀于實教,何妨今日亦疑? 又實位補處等者,亦是圓實位人,示同于權耳。
又應知疏文一向從權而釋,記家則權實兩存矣。
顯向非疑者,向謂惟、忖、略、廣三答也。
唯說法适休者,此即與而複奪,且與說無量義竟為已,據衆未散,複屬于今,古人如何六但名已? 前昔同下注(雲雲)者,此指前釋令得三菩提,文末雲令佛當與昔同(雲雲)者是。
疏雲:頌有四十五行,上有惟忖、略、廣、判四答。
今不頌忖、略二答,但頌廣、判二章。
今初,三十一行頌廣曾見;次我見燈明下,四行頌判、答。
疏雲:決定答是。
初廣曾見中,上長行有三,今不頌,中間引二萬佛,但頌初一佛及後一佛。
初二行頌初一佛,次三十九行頌後一佛,三、同。
今初,有二行頌初一佛。
上長行有三,今具頌:初我念二句頌時節;有佛下,第二、二句頌佛名;世尊下,第三、一行頌說法。
次後一佛,如疏。
廣歎、略歎者,方便品初一,長行偈頌為略歎;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三請下,廣歎。
此土他土者,此土即釋迦,他土即四佛也。
前亦非無者,行非長行,非無供養,但文略耳。
一坐任運者,即三藏佛得自然也。
通教九地已上,一念相應,方得自然,故雲不加功力也。
若
既得真境,必須為衆生說教義,論一切法,故一切法建立名字等。
如俗作樂,曲終滿位,吹大螺吼。
今既得果,事事圓滿位,為他說法,亦複如是。
故涅槃說,吹貝知時。
論雲:建立名字章句義者,令入不可說證智,轉法輪故,即演大法義。
說于教者,令所應度,入于證智,成轉法輪,摧于煩惱。
(第四對) 兩對者,他雲:經但五句,是則大法、大雨二名,為破惡生善,即第一對也;說法利生,即吹螺、演義二句,是第四對也;擊大鼓,即開權對中半句也。
是則不斷大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三句,他雲阙矣。
鼓體相續者,令得法體相續,從序至正,入于後位,及以本門流通等,故雲也。
法鼓标熾者,此序為迹門,開權标熾;踴出為本門,顯遠标熾。
破暗者,表破無明及增道故。
一、經之骨目者,以惟忖等表于四位,即是真因分果,是今經之骨目。
義天為能表者,證四位理為所表也。
冥表必行者,隻是表于修行,證法華三昧耳。
複為總别者,大法是總也。
以大法句冠下四句,所以大法雨、大法螺、大法鼓、大法義,故雲皆是大法也。
并詑喻從法者,詑光喻從我今法也。
先以華瑞至豎總者。
此明雨華中瑞,具于四華,故名為橫;而複對于十住,故複名别。
疏雲:如天非大小等,即其橫相。
以示豎總者,雖将雨華别對十住,以一位中皆具四位,故名豎總也。
又有超次不同者,非但至今法華得入之人有作超次,自法華前得入之衆亦複如是。
是故略開者,隻是未入行、向等,但入于住,名略開耳。
若顯若密者,顯即利根菩薩,密即鈍根菩薩,及兩教二乘也。
具如玄文。
利益妙說者,謂正中利益、流通中利益、觀心利益。
七益:一、二十五有果報益,亦名地上清涼益;二、二十五有因華開敷益,亦名小草益;三、真谛三昧折法中草益;四、俗谛三昧五通上草益;五、真谛三昧體法小樹益;六、俗谛三昧六通大樹益;七、中道王三昧一實事益。
又彼玄文明遠益中,引第三經:宿世因緣,吾今當說。
即指三千塵點已前,百千阿僧祇劫,從是已來,為結緣法大乘之首。
彼佛八千劫說經,十六王子八萬四千劫覆講。
于時聽衆,或可當坐已悟,或可中間化得,或可近來化得,鹹至寶所,受法性身,名應生眷屬,内秘外現,而作佛事。
于時聽衆,若得相似利益,隔生不忘,名字觀行,隔生即忘等。
今得益者,具如彼明。
當文益中雲:本是小乘無學益,今進破無明;本是地上清涼益,或進入觀行相似分真;本是人天因益,今進入相似分真等(雲雲)。
無作一緣者,隻是,但非十三難中一人耳。
佛性之名至義别者,謂涅槃經中,明佛性之體,唯一圓常,四教人并知佛性。
知佛性故,而且各自取于諸位之果,所以名為須陀洹佛性等。
談教意者,欲令之言,正語施權,意在顯實,四十餘年方得開顯,故雲鹹得,即教意也。
意通初後者,此記約今經以釋,初謂五品之初,後謂餘有一生在。
(十号)應身皆具十者。
大經梵行品第三:雲何名如來?梵雲多陀阿伽度。
舊但以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一義,以釋大論。
四義釋如來,謂如來、如去、如解、如說。
依三世佛,學十二部經,行六波羅蜜,修十一空,而得成佛,故名如來。
去離生死,永免諸惡,即是如去。
如如而解,謂如理而解名如,如如而說解耳。
如說,謂如理而說名來。
亦是說我所解名如,解我所說名來,故名如來也。
雲何名應供?梵雲阿羅呵。
謂谷賊不生應供。
世間之法,悉名怨家,佛應害故。
又佛為菩薩時,應當遠離無量煩惱,故名殺賊。
經雲:夫四魔者,菩薩摩诃薩怨諸如來。
為菩薩時,能為智慧破壞四魔,是故名應,即是不生。
經雲:又複應者,一切人天,應種種華香、璎珞、幢幢、伎樂而供養之,是故名應,即應供也。
雲何正遍知?梵雲三藐三佛陀。
正者,名不颠倒。
遍知者,于四颠倒,無不通達。
又複正者,名為苦行。
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
又複正者,名世間中。
遍知者,畢竟知修習中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号佛為正遍知(雲雲)。
雲何名行足?梵雲毗侈遮羅那。
明者名得無量善果,行名腳足。
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明行足也。
又明者名咒,般若是大明咒,因咒得解,即解脫也。
又足者明見佛性,以是義故,名明行足。
雲何善逝?梵名阿耨多羅,亦言修伽陀,亦言修伽度。
善者名高,逝名不高。
善男子,是名世間義。
高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來心也,謂離出生死而不舍。
又複善者名好,逝者名有。
善男子,是世間義。
好者名佛性,有者名大涅槃。
諸佛世尊成大涅槃,同名善逝。
雲何世間解?梵名略伽備。
世間有三,謂五陰、衆生、國土。
然經中六,複次即六世間:一、五陰,二、五欲,三、國土,四、衆生,五、諸佛為世界,六、照世名世間。
經雲: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
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
又世間者名為五欲,解名不着,不着五欲名世間解。
又世間解,東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悉見悉解,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是故号佛為世間解。
又世間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諸凡夫善惡因果等。
餘如經廣說。
雲何無上士?梵雲富樓。
少上士者名之為斷,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諸佛世尊無有煩惱,固無所斷,是故号佛為無上士。
又上士者名為诤诏,無上士者無有诤诏,是故号佛為無上士。
乃至上者名新,士者名故。
諸佛世尊體大涅槃,無新無古,此任運理之體達也。
釋曰:過去諸佛已成名故,衆生是當成名新,無新無故即無已當也。
雲何調禦丈夫?梵雲昙藐波羅提。
先釋丈天,次釋調禦。
自既丈夫,複調丈夫。
善男子,如來者,實非丈夫,非不丈夫。
因調丈夫,因名如來為丈夫也。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
具足四法則名丈夫(雲雲)。
次釋調禦者。
如禦馬者,凡有四種。
次即合雲:如來亦爾,以四種法調伏衆生:一、為說生令受佛語,如觸其毛随禦者意;二、說生老便受佛語,如觸毛皮随禦者意;三者、說生及老病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随禦者意;四者、說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語,如觸毛皮肉骨随禦者意。
善男子,禦者、調馬無有決定,如來世尊調伏衆生必定不虛,是故号佛為調禦丈夫。
雲何天人師?梵雲舍多提婆魔?舍喃。
師有二種:一者、善教,二者、惡教。
諸佛菩薩常以善法教諸衆生,謂身口意善。
諸佛菩薩教化衆生,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遠離身不善業。
何以故?以身惡業是可遠離得解脫故,是故我以法教汝(雲雲)。
乃至口意亦爾。
是故号佛為無上師。
天者,名盡天上,盡長夜短,是故名天。
又天名無愁惱,常受快樂。
又天名燈明,能破黑暗而為大明。
又天名吉,以吉祥故。
又天名日,日有光明,因名日為天。
以是義故,名為天也。
人者,名為能多思義。
又人者,身口柔軟。
又人者,名有憍慢。
又人者,能破憍慢,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号佛為天人師。
雲何名佛?梵雲陀耶,亦雲佛陀那,此翻覺者,亦言覺悟。
前像覺者同此義。
涅槃疏:善男子,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
菩薩摩诃薩能覺一切無量煩惱,既了已,令諸煩惱無所能為,是故名佛。
以是覺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
雲何世尊?梵雲路迦那他,此稱世尊。
彼經雲:梵婆伽婆。
龍樹、天親釋婆伽婆為四:一、能破煩惱,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知名聲。
如經廣釋。
當知婆伽婆有無量功德,功德據内。
世尊者,為世所尊,此即據外。
大經将婆伽婆以代世尊(雲雲)。
法身望應者,應知法身佛十号通于四教。
前二教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但是乘真谛為如實,餘九号準此。
後二教約中道實相不二而釋,應号即法号。
乃至第二說者,隻觀法界,即見應身十号與法界等,即名法身十号也。
何者?乘無二智來契正境,故名如來。
以無二理遍入諸法,名為應供。
了不二智,智體無偏,名正遍知。
知無二法,互通法界,雖無來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
無二之法,性冥三德,名為善逝。
理遍一切,具三世間,解此理故,名世間解。
能解此理,無惑不斷,無複過上,名無上士。
解此理故,能調難調,調十法界,名為調禦。
了法界法,名為丈夫。
契此理故,一切崇仰,過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人師。
覺此理故,名之為佛。
達此理故,為三世間之所崇敬,名為世尊。
智契法身,具法界号,故能垂示應身十号。
法、應十号,一體無二。
是故涅槃經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也。
疏:又日、月、燈是三智者,不到而到。
且順次第三谛燈,真月俗日,中有其義。
又雲:傳燈化他,即道種智。
月喻一切智,日表一切種智。
且從屬對,體必互融。
涉師雲:日破闇等者,應曆教責之為破何暗等。
多為辨異者,如華嚴等經,但是當時被物,未說施化之意,名為辨異耳。
亦乃己他皆入一味者,非專為顯法同五佛,悉令衆生至一切智,故雲入一味也。
不出異意者,諸經雖辨其異,不雲此異皆為令衆生至一切種智矣。
疏雲:其義深遠者,無邊故遠,無底故深。
疏雲:若小乘者,應以漸中三藏三學為時節善;真谛之理,凡夫不測,為義善;會理直說,悅小乘心,為語善;不與凡夫共為獨一善;明界内半字之法,名圓滿善;無斷常瑕穢,名調柔善;梵行即是衆生法緣之二慈,名慈善。
通教類此。
八音者,梵摩經雲:如來八種音聲:一、極好者,其聲清雅故;二、柔軟者,令人樂聞故;三、和适者,大小得中故;四、尊慧者,三三無戰法故;五、不女者,其聲雄朗故;六、不誤者,定無錯謬故;七、深遠者,猶如雷電故;八、不竭者,可解。
梵摩經中,二者易了聲,所有三三說,辨了易解,無不竭聲也。
疏雲:無二邊瑕者,二乘及出假菩薩也。
疏雲:頓教無緣慈者,梵行以無緣慈為本也。
疏雲且依一途者,且依大乘七善耳。
最勝王經者,隻金光明經耳。
此三,如來至說者。
若初心如來,取能說邊六根淨人;若有所說,諸佛來聽故,故雲善也。
彌勒問異者,今瑞異昔,故上文雲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等,即其異也。
主伴者,文殊、彌勒為伴,佛為主也。
密設一途者,皆為令衆生至一切種智,故雲一途。
聞皆契轍等者,迹門開權顯實,本門開近顯遠也。
今直論正者,十二年中,正為二乘菩薩,在凡斷惑之日,即成化主,故屬傍也。
驗舊消文者,通斥古人,以不作答他土之問消文故。
疏雲廣引曾見佛,總十一字,若取文順,應移向即顯實之說,下即次也。
即表權實滿者,權即實,故名權滿;實即權,故名實滿。
此約十界而說,九界為權,佛界為實,約百界千如,一一相即,為二萬也。
二、賤性者:一、毗舍,未見翻,應是平民稱農販賣之類;二、首陀,未見翻,應是底下容戴擔屍之類。
清淨易調時者,彌勒佛出時,婆羅門家生,釋迦刹利中生也。
疏雲:更者,更曰經也。
此八子名作四對者:一、大智大悲雙,二、了有了空雙,三、進善退惡雙,四、達僞知真雙。
慈恩釋 疏雲:表八正道者:一、正見,謂四谛分明也;二、正思惟,謂見谛時,思惟動發,為令增長入涅槃故;三、正語,以無漏智,除四邪命,接于口業,住正語中;四、正業,以無漏智,除身邪業,住正業中;五、正命,以無漏智,通除三業五種邪命,住正命中;六、正精進,以無漏智相應,動而精進,修涅槃道;七、正念,以無漏智相應,令增正道及助道法;八、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定,故名正定。
此八不依偏邪,但名為正,通至涅槃,悉稱為道。
此約藏教明義,餘三教如止觀道品中明(雲雲)。
諸皆不例者,意雲:俱舍論但雲輪王不出減劫,亦不的判金銀等王,驗知論從權說,育王現是鐵輪王,佛滅後百年方出,驗此不得一向依論。
疏雲:一子至清淨者。
以智觀境,境發于智,智名為子,故雲也。
疏雲:昔佛他土六瑞者,明月燈明佛時,欲說法華,亦先說無量義已,即入定放光,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等,如今釋迦不異也。
始說法華等者,從是時日月燈明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已下,并是文殊答詞。
今昔俱歎弘通者,今即指提婆達多品,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論說妙法等。
猶同文殊者,與而為言,今日藥王,猶同往日燈明,流通之文殊一義,故雲小也。
猶阙二因,不可類何。
不雲妙光,但雲文殊者,今日文殊,即往日妙光,将今名以名昔也。
疏時有菩薩下,明所因人同者,分經文應時有菩薩至因妙光菩薩,方顯所因之相。
疏中但至八百弟子耳。
師雲:須知此意亦未可說。
故無量序者,此文不合在此,文殊疏合在前說無量義經為序,具其二意,今正定起法華同耳。
信六十小劫等者:一、今家正釋六十小劫,經文定有,要藉佛及加聽衆、忘時二種和合方見,即長而短;諸家偏釋,皆不會經。
忘時久耳者,釋謂如之言也。
玄匠真一之門者,此歎如來為玄理之匠,證得真一之法為門,能通一切,即長而短,故名門也。
有人立四句者,圓鏡雲:問:實是六十小劫,雲何令如食頃耶?答:長若定長,不可促之令短;短若定短,不可延之令長。
夫長短量以長短無定,所以能将長作短,以短為長。
何者?因短故長,長名短長;由長故短,短名長短。
非短非短,短長非長,而能長短非長,即六十是食頃;非短,即食頃是六十。
于佛說法邊,能以短為長;于聽法邊,猶以長為短。
将知說之與聽,俱是解脫之力也。
涅槃進不者,說涅槃為進也。
帶實用權者,意雲末代無權,實則不可,是知權有立實之功,即是權之力也。
過常、未常者,法華明過常,涅槃明未常。
色身、常身者,涅槃雲: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
故知涅槃常身,與法華壽量色身無二。
疏雲:故不發迹者,此謂未說授聲聞之事迹,非本迹之迹也。
推功有歸者,歸佛也。
後分雖有者,彼後分經言汝等比丘,當觀念處,及雲但觀文殊威儀庠序(雲雲)。
楞伽乃密對菩薩者,如止觀記引佛語,諸菩薩聲聞尚發菩提心,況汝菩薩而不發心,欲取小果等。
方等有記,小者多是方等陀羅尼。
經雲:聲聞若能發菩提心,亦得授記;但不能發,猶如敗種(雲雲)。
方驗有所歸者,隻是方驗大師釋于法華,超于諸教之表,故雲也。
實行雖即曾聞者,意雲:借使昔日禀于實教,何妨今日亦疑? 又實位補處等者,亦是圓實位人,示同于權耳。
又應知疏文一向從權而釋,記家則權實兩存矣。
顯向非疑者,向謂惟、忖、略、廣三答也。
唯說法适休者,此即與而複奪,且與說無量義竟為已,據衆未散,複屬于今,古人如何六但名已? 前昔同下注(雲雲)者,此指前釋令得三菩提,文末雲令佛當與昔同(雲雲)者是。
疏雲:頌有四十五行,上有惟忖、略、廣、判四答。
今不頌忖、略二答,但頌廣、判二章。
今初,三十一行頌廣曾見;次我見燈明下,四行頌判、答。
疏雲:決定答是。
初廣曾見中,上長行有三,今不頌,中間引二萬佛,但頌初一佛及後一佛。
初二行頌初一佛,次三十九行頌後一佛,三、同。
今初,有二行頌初一佛。
上長行有三,今具頌:初我念二句頌時節;有佛下,第二、二句頌佛名;世尊下,第三、一行頌說法。
次後一佛,如疏。
廣歎、略歎者,方便品初一,長行偈頌為略歎;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三請下,廣歎。
此土他土者,此土即釋迦,他土即四佛也。
前亦非無者,行非長行,非無供養,但文略耳。
一坐任運者,即三藏佛得自然也。
通教九地已上,一念相應,方得自然,故雲不加功力也。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