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二(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吳興永定寺釋沙門道暹述
(七目連)如來語密者,遠聽如近,故雲語密也。
疏雲:師子父者吉,占是父,子是子也。
二、土音者,勿伽羅目、伽路号度二音也。
仿佯者,上步光反,仿偟也;下似羊反也。
存本俗業者,雖複出家,不舍本算法也。
文豪謂豪使,即雄攀也,言其雄攀之狀明着也。
有殊者,以得神通為藝,得韋陀為智也。
六藝者,禮、樂、書、算、射、禦也。
通因定生者,由佛具足定慧悲智等故,用具智定弟子以為左右侍者也。
成破法輪者,俱舍頌雲:初後疱雙前,佛滅末結界,于如是六位,無破法輪僧。
釋曰:初者,佛初成道,轉法輪未久,以一切人皆欲親近于佛,故無破心。
後者,佛臨涅槃時,一切衆生皆生戀慕,以初後二時,僧一味故,不可破壞。
疱者,瘡疣生時,于正戒上邪戒為疱,于正見上邪見為疱,疱未起時名疱前,要二疱生,方可破故。
又若未有調達,亦無人破。
雙者,目連止第一也,舍利子觀第一也,名第一雙。
未有止觀第一雙時,名為雙前,要彼和僧法爾,由彼速還合故。
佛滅者,佛滅度後,無真大師為敵對故,但名破羯磨僧,不名破轉法輪僧。
未結界者,無一界中僧分二分。
夫破法輪,要依大結界,未結大界,不名破僧。
于如是六位,無破法輪僧,離此六時,則成破也。
言前者,二人未出之前不成破,若有二人,則成于破。
雖要以二人能合 陽候者,海神也。
疏雲:目連變砂者,是匿王宮上事,疏中阙略,與記文共成一意也。
固心勿亂者,誡令勿離定心,以羅漢出定,則同凡夫故。
四生龍中,無出家者者,龍得通智能知也。
為優婆塞者,以受五戒、八戒竟,故得此名也。
三、白佛者,初令千釋出家時。
心意識輕重者,心意識向上則輕,向下則重,知四大亦爾。
自在三昧者,令來往、廣狹、長短等。
勇猛三昧者,威伏一切,超過物表故。
心意三昧者,能知他心故。
自識三昧者,自識宿命等事也。
舍羅等,如止觀記者。
彼止觀第一,引大論釋:教王殺父而為新王,我當害佛以為新佛。
為誘王故,化為小兒,坐王膝上。
王因以唾饴其口,從佛索衆。
世尊呵之:我尚不以衆付身子及目連等,況汝癡人!因茲結恨,構五法以誘佛衆。
五法者,正理論雲:一、不受五味,二、斷肉,三、斷鹽,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邊等。
又婆娑雲: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及五味。
佛在王舍,有因緣集僧。
調達從坐起,行五法。
舍羅雲:忍此五事者,是毗尼。
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投籌,調達便将往伽耶山,共作羯磨。
身子、目連為此事故,乃往伽耶。
調達慰曰:善來弟子!先雖不忍,今者忍耶?雖後亦善。
如詑引五法,是邪戒也。
八聖非道,邪見也。
上太子膝上者,阿阇世是頻婆娑羅王太子,調達化小兒坐太子膝上,太子以唾饴其口等。
遂入阿鼻者,僧傳有三處陷入地獄(雲雲)。
八十年,七、六、四者,此三皆加十年字,即是七十、六十、四十年。
疏雲:固活者,堅固不死,是目連弟子。
帝釋與修羅戰,具如止觀第五記者,長阿含雲:天帝與修羅戰勝,更造一堂,名為最勝。
東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間,間有七支露台,一一台上有七玉女,一一王女有七使人,皆是帝釋優給衣食莊嚴之具。
千世界中,此堂無比,故名最勝。
佛梵聲深遠,如止觀第一記者。
彼明報身相好,梵天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
大論雲:佛在靈鹫,目連自念,欲知佛聲所至遠近。
即從座起,住須彌頂,聞如來聲,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往大千邊大鐵圍頂,故聞無異。
承佛神力,去至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國名光明幡,佛号光明王。
故聞佛聲,猶如對面。
彼佛身長四十裡,菩薩身長二十裡,缽高一裡。
目連于彼缽緣上行,彼菩薩見而白佛言:此是何蟲,着沙門服?佛言:莫輕此賢,名大目連,釋尊第一神通弟子。
乃告目連:此土菩薩及聲聞衆,見卿身小,生輕慢心,當現神力。
目連便即踴身虛空,高百億仞,化床而坐,種種光明,珍寶璎珞,以自莊嚴。
彼菩薩等,怪未曾有。
佛告目連:卿大誤也。
假使過于恒沙劫行,亦不能知佛聲遠近。
目連投彼佛足悔過。
佛告之曰:汝到此者,乃是釋尊之力。
若欲還彼,假使卿身,一劫亦不至。
目連白佛:我令迷惑,不知所向。
佛言:在于東方。
目連叉手,說偈自歸:唯願天人尊,冀垂力愍念,願顯其國土,令我得回還。
爾時如來于光照之,目連乘光,還到本國。
佛求侍者,如止觀第二記者,大經雲:佛于一時在王舍城告諸比丘:誰能為我受持十二部經,供養給便左右所須之事,亦使不失自身利益?憍陳如白佛:我能為之。
佛言:汝已衰邁,當須使人,雲何方欲為我給使?乃至五百比丘皆悉如是。
時大目連即便入定,觀見如來心在阿難,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語阿難言:我入定觀見如來,意欲令汝作。
阿難聞已,長跪合掌,作如是言:若有是事,如來世尊與我三願,我當給事如來左右。
一者如來設以故衣施我,聽我不受。
二者如來設受别請,聽我不往。
三者聽出入無有時節。
五百比丘具白世尊。
佛言:善哉!阿難比丘具足智慧,預見譏嫌。
何以故?當有人言:汝為衣食奉給如來,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随别請。
若哀出入有時,則不能得廣利四部之衆,是故先求,出入無時。
我為阿難聞是三事,随其意願,即其相也。
疏雲:依四禅十四變化者,初禅二變化,謂初禅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變化、三禅四變化、四禅五變化,皆如初禅而數。
先約自地,次兼下地,故後後增前。
觀禅者,十二門禅、六妙門通明禅、十六特勝、九想、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等,修假實觀,名為觀禅。
并是世間禅,故名事禅也。
九次第定,智慧深利,善能次第入于諸禅,乃至滅受想定,無複異念而相間雜,練前觀禅,令調柔純熟,名為練禅。
師子奮迅三昧,奮諸塵土,能除障定,微細無知,又能以無漏心入出諸禅,捷疾無間,資董前法,益令熟淨,故名薰禅。
超越三昧,能超過諸地,自在出入,雖經散心,不妨諸定,于諸禅中最得自在,故名修禅。
此四是出世間,方名無漏。
十一切處者,謂青黃赤白四大空識,觀青等十皆悉普遍,而複相入不相妨礙,是故此十皆名一切。
此即重釋前事禅也。
十八變化者:一、右脅出水;二、左脅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互出水火為四,并前為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從空中沒而複現地;十二、地沒而現空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行住坐卧;十七、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複現小;十八、小複現大。
又 十八變者,如瑜伽四十七雲:佛菩薩神境智通有二:一能變通,二能他通化。
雲何能變?謂十八變。
振動者,乃至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皆能動。
熾然者,從其身上散猛??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身下及上入火界定,舉身洞然出種種色??,青黃赤白乃至頗胝迦色。
流布者,流布光明,無數世界無不充滿。
示現者,悉令現見諸惡趣上諸人、天、諸餘佛土,及彼土中佛名如來等。
轉變者,地令成水,火、風亦爾,好色有情令成惡色,惡色變如此。
往來者,牆壁山石,縱身往來,或遠令近等。
卷舒者,能卷雪山王等,如一極微等。
衆像身者,一切色像内己身中,令諸大衆各各自知入其身内。
往同趣者,或能往趣刹帝利,同其色類,如彼形量,似彼言音。
彼以召如是義,亦即以此召如是義,然後為其演說正法。
隐顯者,于大衆前隐沒自身,複令顯現。
自在者,普于一切諸有情界自在轉,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來即來,令語 制他者,普能制伏一切具神通者。
施辨者,若諸有情辨才窮盡,能與辨才。
憶念者,于法失念,能與憶念。
施安者,令聽法時身心輕安,令離諸蓋,專心聽法故。
放光者,或有一光往十方面,令惡趣等息彼衆苦,能作無量利益之事。
又璎珞經雲:神名天心,通名慧性。
天然定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通屬智性者,應雲因定發通,今雲通屬智性者,約果滿用智簡擇,以現于通,故屬智性。
疏雲:不以二相者,前三教皆名二相。
何者?如藏依事、禅發真等是也。
别地前助者,别地前修空假觀,助于登地,即是緣修顯真修也。
圓任運者,一教始終俱任運故。
前二名通名化者,即變化也。
後二名密者,密即三密也。
前二可破壞者,以未得中,為後教所破故。
前二身通者,如意身通也。
前二聖位方修者,專語無漏通也,凡位非不得五。
後二凡位俱修通者,謂常觀涅槃行道故。
前二随依者,依事禅及無漏故。
後二者有勝,依者依相故。
(八迦旃延)疏雲:迦旃延者,什公雲:姓也。
如折阙緣之木者,阙于鑽繩,人工等終不得。
緣既阙已者,如貝聲欲絕時,反轉求于貝聲,終不可得,此約欲絕時為答也。
普義堂者,論義堂也。
更引喻汝者,更立難雲汝也。
不如實知者,謂不審實知今世後世善惡因果,故不見得也。
手障形者,什雲:以形觸故,若手障者,不堪投食,故不許也。
兩臂中間者,二人兩臂中間也。
二人中間者,二人前後為中間也。
二餐一咽者,不許一餐再咽故。
疏答:不依五陰法者,外人計五陰為實,佛法則觀五陰無常生滅,名不依也。
不以不行者便斥失者,于佛教中不用不行為德也。
四辯者,一、義謂顯了諸法之義,法謂能說法之名字,辭謂能說名之語言,樂謂說前三也。
于一法中說一切法,于一字中說一切字,于一語中說一切語,皆入實相。
别教先破界内斷常者,先破凡夫、外道時所計也。
次破空有者,有即緣生之假,空即所證之真。
破緣生時,真為能破,非空出假。
俗智為能破,空為所破也。
後破空假,中為能破也。
疏雲:本住福德等者,大經雲:佛告師子吼菩薩:善男子,若有人能為法咨啟,當知是則具二莊嚴。
何等為二?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汝以具足二莊嚴故,前能問甚深之義;我亦具足二莊嚴故,是以能答。
(九阿?樓馱)疏雲:劫初大水等者,成劫之初,下有微風之起,漸漸增盛,堅如金剛,形如槃緣,闊等大千,厚六十億由旬,此名風輪。
光音天下金藏雲而遍覆之,降大雨于其中,滴如車軸。
其水下成水輪,厚八億由旬,上凝為金剛輪,厚三億六萬由旬,注雨于輪上。
其水高至欲界之頂,次有大風吹擊此水,清者從上次第結成天宮及妙高山等,濁者作餘山地。
器界既成,二禅福盡,而來生此光音,即二禅天。
具如律中者,若準四分律,至伽?友識是輪王,爾前有三十三王,皆是粟散。
伽?友後複隔五粟散王,有一輪王,名多樓毗。
複隔五王,有一輪王,名阿濕卑。
複隔七王,有一輪王,名乾陀羅。
複隔八王,有一輪王,名伽陵迦。
複隔九王,有一輪王,名瞻鞞羅。
複隔十四王,有一輪王,名物羅婆。
複隔三十一王,有一輪王,名般阇羅。
複隔三十二王,有一輪王,名彌悉梨。
又隔八萬四千王,有一輪王,名懿師摩。
懿師摩複至悅頭檀王,凡七代,皆粟散王,都合八萬四千一十八王。
悅頭檀王,即今文中淨飯王是。
懿師摩王,今文中懿摩王是也。
準佛譜雲:始從民主,迄至善思父子想,繼三十二主。
自爾之後,有十族轉輪,第一伽?,乃至第十懿摩,總有八萬四千二百一十聖王,并是十族兄弟子胤,聖賢遞興。
懿摩之子烏頭羅,烏頭羅有子名?婆羅,?婆羅有子名尼休羅,尼休羅即生師子頰,師子頰有子名淨飯,淨飯有子名悉達,悉達名子名羅睺羅。
悉達若不出家,當為轉輪聖王。
今言四世是鐵輪者,淨飯王已前,鳥頭羅等四王是也。
金輪相繼,迄至善思者,謂從懿摩已前,金輪相繼,至于善思,既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是。
然今疏文,專依佛譜列數也。
疏雲:木貫者,貫木刹頭,以箭射之。
疏雲:此瞿昙若誠心者,若實不盜他物,血當變也。
疏雲:舍夷者,平也,靜也,體性寂靜也。
疏雲當寶如來者,然準俱舍論文,此賢劫中至第九減六萬歲時,拘留孫佛最初興世也。
今雲劫初當寶如來出世者,謂賢劫之初,留孫佛出,即拘留孫是也。
四子被猜者,五分律雲:佛在王舍,告諸比丘:過去有王,名曰郁摩,即今文懿摩是。
有四子:一名照目,二名聰目,三名調伏家,四名尼樓。
聰明神武,有大威德。
準佛本行經,是第二夫人之子。
第一夫人子名長生,頑薄醜陋,衆人所賤。
夫人念言:我子雖長,才不及物,而彼四子,并有威德,當沒何方,固子基業?即便白王:王之四子,并有威德。
我子雖長,才不及物,承孫大業,必為陵奪。
若王擯斥,我清乃安。
四子孝友,于國無德,今雲何擯?夫人及又言。
王白:此四子并有威德,必相彌滅大國之祚。
王即呼子來,令出國。
四子奉命而去。
猜,疑也,恨也。
王被才,或疑之恨之。
其母及同生姊妹,鹹求同去。
一切人民,多樂随從,王悉聽之。
到雪山北,營建城邑。
數年之間,父王思之,問子何許。
答言:在雪山北,近舍夷林,是釋迦樹異名。
築城管邑,人民熾盛,地沃野豐,衣食無乏。
王聞三歎:我子有能。
從此遂号釋迦種。
疏雲:從懿摩下,面光等四為橫,烏頭等三為豎,三飯又是橫也。
疏雲:故周公歎者,昔周公封魯,而身相成王,令子伯禽歸魯,而誡之曰:汝無以魯國之富,公候之貴,而輕于人。
吾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尚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祗敬于人,猶恐天下之人謂苦有憍據矣。
文現史記,文雲:昔周公一沐三握,一飯三吐,哺以樓白屈之士,一日所見七十餘人,門不停賓,古之貴也。
失教之家,阍寺無禮,或以主君??食,嗔怒拒客矣。
疏雲:賢愚經雲弗沙佛下,此段文應移向前,故名無貧文下。
疏雲:九十一劫者,人中天上也。
眠是眼食者,增一雲:佛在給孤獨,為多人說法。
那律獨睡,佛以偈呵:咄咄何為睡?螺蛳蚌蛤類。
問曰:汝畏王賊而出家耶?答曰:不也。
厭生老病死,故求出家。
佛言:既信心賢固而出家者,佛躬說法而眠睡耶?即起白佛:自今已後,形融體爛,終不于佛前眠睡。
因達曉不睡,眼根便失。
佛言:眼以眠為食,乃至意以法為食,涅槃以不放逸為食。
勸令??息。
那律雲:不敢違願。
所以佛令修于天眼,發得半頭,良有以也。
系念在緣者,緣謂明相也,謂緣星月日火等光明,漸漸大初禅淨色,入欲界色半頭而發等。
迦絺那衣,廣如律中。
修成雖少不等者,此即與而為言,故前二教修成與發得,大體亦複無别也。
疏雲:無漏發諸行者,即事禅,正是天眼因。
疏雲:依空修肉眼、天眼者,以依空故,肉眼遍見粗色,如瓶、衣、柱、地等,又唯見障内;天眼則遍見大千細色,如微塵等,又能見障外;慧眼見粗細色空。
法、佛二眼,如大品雲:随信、随法,三空、五眼,此業、此果,受其力,生其處,其菩薩退、不退,得記、不得記等,皆名法眼;入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成熟力、無所畏、十八不共知一切法,名佛眼也。
然彼止觀中,引大論通釋五眼修證之相者,若至今經,皆佛五眼,故雲開顯等(雲雲)。
望後故論次第者,将藏、通望後别、圓,别、圓複論次、不次也。
疏:觀因緣生善心者,修戒善及多聞,皆是肉眼因也。
以修肉眼,令見不到;凡夫報得,所見皆到。
(十劫賓那)宿複不定者,此方宿者,總二十八。
西方有七: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者:井、鬼、柳、星、張、翼、轸。
東方七者: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者:鬥、牛、女、虛、危、室、壁。
若西方者,經中所列,後昴至柳,乃至從虛至胃,如是遞遷,一方各七,應是地異,故星移三座。
疏雲:分别十法界至悉得見佛者。
别人期心果頭,真如為佛,法界為惑所覆,故先卻六界,次破後三界,方得見佛,故雲悉也。
(十一、憍梵波提)疏雲:昔五百雁者,四分律雲:佛與五百比丘遊蘇羅婆國,至毗蘭若曼陀羅樹下宿。
時毗蘭若婆羅門,即今文阿耆達王是。
往世尊所,佛為說法。
得歡喜已,即白佛言:唯願哀愍,當受我請,佛及比丘僧三月安居。
爾時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請。
時毗蘭若婆羅門為魔所惑,雖請佛僧,都不供養。
時有婆羅國販馬人驅吾返馬,住毗蘭若,夏九十日。
時諸比丘從毗蘭若乞食不得,往販馬人所乞食。
時販馬人曰:施比丘馬麥五升,世尊一鬥。
阿難使人磨作幹飯奉佛。
佛食幹飯,比丘各各得煮麥而食。
又百緣經雲:如來過去作五
疏雲:師子父者吉,占是父,子是子也。
二、土音者,勿伽羅目、伽路号度二音也。
仿佯者,上步光反,仿偟也;下似羊反也。
存本俗業者,雖複出家,不舍本算法也。
文豪謂豪使,即雄攀也,言其雄攀之狀明着也。
有殊者,以得神通為藝,得韋陀為智也。
六藝者,禮、樂、書、算、射、禦也。
通因定生者,由佛具足定慧悲智等故,用具智定弟子以為左右侍者也。
成破法輪者,俱舍頌雲:初後疱雙前,佛滅末結界,于如是六位,無破法輪僧。
釋曰:初者,佛初成道,轉法輪未久,以一切人皆欲親近于佛,故無破心。
後者,佛臨涅槃時,一切衆生皆生戀慕,以初後二時,僧一味故,不可破壞。
疱者,瘡疣生時,于正戒上邪戒為疱,于正見上邪見為疱,疱未起時名疱前,要二疱生,方可破故。
又若未有調達,亦無人破。
雙者,目連止第一也,舍利子觀第一也,名第一雙。
未有止觀第一雙時,名為雙前,要彼和僧法爾,由彼速還合故。
佛滅者,佛滅度後,無真大師為敵對故,但名破羯磨僧,不名破轉法輪僧。
未結界者,無一界中僧分二分。
夫破法輪,要依大結界,未結大界,不名破僧。
于如是六位,無破法輪僧,離此六時,則成破也。
言前者,二人未出之前不成破,若有二人,則成于破。
雖要以二人能合 陽候者,海神也。
疏雲:目連變砂者,是匿王宮上事,疏中阙略,與記文共成一意也。
固心勿亂者,誡令勿離定心,以羅漢出定,則同凡夫故。
四生龍中,無出家者者,龍得通智能知也。
為優婆塞者,以受五戒、八戒竟,故得此名也。
三、白佛者,初令千釋出家時。
心意識輕重者,心意識向上則輕,向下則重,知四大亦爾。
自在三昧者,令來往、廣狹、長短等。
勇猛三昧者,威伏一切,超過物表故。
心意三昧者,能知他心故。
自識三昧者,自識宿命等事也。
舍羅等,如止觀記者。
彼止觀第一,引大論釋:教王殺父而為新王,我當害佛以為新佛。
為誘王故,化為小兒,坐王膝上。
王因以唾饴其口,從佛索衆。
世尊呵之:我尚不以衆付身子及目連等,況汝癡人!因茲結恨,構五法以誘佛衆。
五法者,正理論雲:一、不受五味,二、斷肉,三、斷鹽,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邊等。
又婆娑雲: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及五味。
佛在王舍,有因緣集僧。
調達從坐起,行五法。
舍羅雲:忍此五事者,是毗尼。
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投籌,調達便将往伽耶山,共作羯磨。
身子、目連為此事故,乃往伽耶。
調達慰曰:善來弟子!先雖不忍,今者忍耶?雖後亦善。
如詑引五法,是邪戒也。
八聖非道,邪見也。
上太子膝上者,阿阇世是頻婆娑羅王太子,調達化小兒坐太子膝上,太子以唾饴其口等。
遂入阿鼻者,僧傳有三處陷入地獄(雲雲)。
八十年,七、六、四者,此三皆加十年字,即是七十、六十、四十年。
疏雲:固活者,堅固不死,是目連弟子。
帝釋與修羅戰,具如止觀第五記者,長阿含雲:天帝與修羅戰勝,更造一堂,名為最勝。
東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間,間有七支露台,一一台上有七玉女,一一王女有七使人,皆是帝釋優給衣食莊嚴之具。
千世界中,此堂無比,故名最勝。
佛梵聲深遠,如止觀第一記者。
彼明報身相好,梵天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
大論雲:佛在靈鹫,目連自念,欲知佛聲所至遠近。
即從座起,住須彌頂,聞如來聲,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往大千邊大鐵圍頂,故聞無異。
承佛神力,去至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國名光明幡,佛号光明王。
故聞佛聲,猶如對面。
彼佛身長四十裡,菩薩身長二十裡,缽高一裡。
目連于彼缽緣上行,彼菩薩見而白佛言:此是何蟲,着沙門服?佛言:莫輕此賢,名大目連,釋尊第一神通弟子。
乃告目連:此土菩薩及聲聞衆,見卿身小,生輕慢心,當現神力。
目連便即踴身虛空,高百億仞,化床而坐,種種光明,珍寶璎珞,以自莊嚴。
彼菩薩等,怪未曾有。
佛告目連:卿大誤也。
假使過于恒沙劫行,亦不能知佛聲遠近。
目連投彼佛足悔過。
佛告之曰:汝到此者,乃是釋尊之力。
若欲還彼,假使卿身,一劫亦不至。
目連白佛:我令迷惑,不知所向。
佛言:在于東方。
目連叉手,說偈自歸:唯願天人尊,冀垂力愍念,願顯其國土,令我得回還。
爾時如來于光照之,目連乘光,還到本國。
佛求侍者,如止觀第二記者,大經雲:佛于一時在王舍城告諸比丘:誰能為我受持十二部經,供養給便左右所須之事,亦使不失自身利益?憍陳如白佛:我能為之。
佛言:汝已衰邁,當須使人,雲何方欲為我給使?乃至五百比丘皆悉如是。
時大目連即便入定,觀見如來心在阿難,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語阿難言:我入定觀見如來,意欲令汝作。
阿難聞已,長跪合掌,作如是言:若有是事,如來世尊與我三願,我當給事如來左右。
一者如來設以故衣施我,聽我不受。
二者如來設受别請,聽我不往。
三者聽出入無有時節。
五百比丘具白世尊。
佛言:善哉!阿難比丘具足智慧,預見譏嫌。
何以故?當有人言:汝為衣食奉給如來,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随别請。
若哀出入有時,則不能得廣利四部之衆,是故先求,出入無時。
我為阿難聞是三事,随其意願,即其相也。
疏雲:依四禅十四變化者,初禅二變化,謂初禅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變化、三禅四變化、四禅五變化,皆如初禅而數。
先約自地,次兼下地,故後後增前。
觀禅者,十二門禅、六妙門通明禅、十六特勝、九想、十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等,修假實觀,名為觀禅。
并是世間禅,故名事禅也。
九次第定,智慧深利,善能次第入于諸禅,乃至滅受想定,無複異念而相間雜,練前觀禅,令調柔純熟,名為練禅。
師子奮迅三昧,奮諸塵土,能除障定,微細無知,又能以無漏心入出諸禅,捷疾無間,資董前法,益令熟淨,故名薰禅。
超越三昧,能超過諸地,自在出入,雖經散心,不妨諸定,于諸禅中最得自在,故名修禅。
此四是出世間,方名無漏。
十一切處者,謂青黃赤白四大空識,觀青等十皆悉普遍,而複相入不相妨礙,是故此十皆名一切。
此即重釋前事禅也。
十八變化者:一、右脅出水;二、左脅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互出水火為四,并前為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從空中沒而複現地;十二、地沒而現空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行住坐卧;十七、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複現小;十八、小複現大。
又 十八變者,如瑜伽四十七雲:佛菩薩神境智通有二:一能變通,二能他通化。
雲何能變?謂十八變。
振動者,乃至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皆能動。
熾然者,從其身上散猛??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身下及上入火界定,舉身洞然出種種色??,青黃赤白乃至頗胝迦色。
流布者,流布光明,無數世界無不充滿。
示現者,悉令現見諸惡趣上諸人、天、諸餘佛土,及彼土中佛名如來等。
轉變者,地令成水,火、風亦爾,好色有情令成惡色,惡色變如此。
往來者,牆壁山石,縱身往來,或遠令近等。
卷舒者,能卷雪山王等,如一極微等。
衆像身者,一切色像内己身中,令諸大衆各各自知入其身内。
往同趣者,或能往趣刹帝利,同其色類,如彼形量,似彼言音。
彼以召如是義,亦即以此召如是義,然後為其演說正法。
隐顯者,于大衆前隐沒自身,複令顯現。
自在者,普于一切諸有情界自在轉,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來即來,令語 制他者,普能制伏一切具神通者。
施辨者,若諸有情辨才窮盡,能與辨才。
憶念者,于法失念,能與憶念。
施安者,令聽法時身心輕安,令離諸蓋,專心聽法故。
放光者,或有一光往十方面,令惡趣等息彼衆苦,能作無量利益之事。
又璎珞經雲:神名天心,通名慧性。
天然定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
通屬智性者,應雲因定發通,今雲通屬智性者,約果滿用智簡擇,以現于通,故屬智性。
疏雲:不以二相者,前三教皆名二相。
何者?如藏依事、禅發真等是也。
别地前助者,别地前修空假觀,助于登地,即是緣修顯真修也。
圓任運者,一教始終俱任運故。
前二名通名化者,即變化也。
後二名密者,密即三密也。
前二可破壞者,以未得中,為後教所破故。
前二身通者,如意身通也。
前二聖位方修者,專語無漏通也,凡位非不得五。
後二凡位俱修通者,謂常觀涅槃行道故。
前二随依者,依事禅及無漏故。
後二者有勝,依者依相故。
(八迦旃延)疏雲:迦旃延者,什公雲:姓也。
如折阙緣之木者,阙于鑽繩,人工等終不得。
緣既阙已者,如貝聲欲絕時,反轉求于貝聲,終不可得,此約欲絕時為答也。
普義堂者,論義堂也。
更引喻汝者,更立難雲汝也。
不如實知者,謂不審實知今世後世善惡因果,故不見得也。
手障形者,什雲:以形觸故,若手障者,不堪投食,故不許也。
兩臂中間者,二人兩臂中間也。
二人中間者,二人前後為中間也。
二餐一咽者,不許一餐再咽故。
疏答:不依五陰法者,外人計五陰為實,佛法則觀五陰無常生滅,名不依也。
不以不行者便斥失者,于佛教中不用不行為德也。
四辯者,一、義謂顯了諸法之義,法謂能說法之名字,辭謂能說名之語言,樂謂說前三也。
于一法中說一切法,于一字中說一切字,于一語中說一切語,皆入實相。
别教先破界内斷常者,先破凡夫、外道時所計也。
次破空有者,有即緣生之假,空即所證之真。
破緣生時,真為能破,非空出假。
俗智為能破,空為所破也。
後破空假,中為能破也。
疏雲:本住福德等者,大經雲:佛告師子吼菩薩:善男子,若有人能為法咨啟,當知是則具二莊嚴。
何等為二?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汝以具足二莊嚴故,前能問甚深之義;我亦具足二莊嚴故,是以能答。
(九阿?樓馱)疏雲:劫初大水等者,成劫之初,下有微風之起,漸漸增盛,堅如金剛,形如槃緣,闊等大千,厚六十億由旬,此名風輪。
光音天下金藏雲而遍覆之,降大雨于其中,滴如車軸。
其水下成水輪,厚八億由旬,上凝為金剛輪,厚三億六萬由旬,注雨于輪上。
其水高至欲界之頂,次有大風吹擊此水,清者從上次第結成天宮及妙高山等,濁者作餘山地。
器界既成,二禅福盡,而來生此光音,即二禅天。
具如律中者,若準四分律,至伽?友識是輪王,爾前有三十三王,皆是粟散。
伽?友後複隔五粟散王,有一輪王,名多樓毗。
複隔五王,有一輪王,名阿濕卑。
複隔七王,有一輪王,名乾陀羅。
複隔八王,有一輪王,名伽陵迦。
複隔九王,有一輪王,名瞻鞞羅。
複隔十四王,有一輪王,名物羅婆。
複隔三十一王,有一輪王,名般阇羅。
複隔三十二王,有一輪王,名彌悉梨。
又隔八萬四千王,有一輪王,名懿師摩。
懿師摩複至悅頭檀王,凡七代,皆粟散王,都合八萬四千一十八王。
悅頭檀王,即今文中淨飯王是。
懿師摩王,今文中懿摩王是也。
準佛譜雲:始從民主,迄至善思父子想,繼三十二主。
自爾之後,有十族轉輪,第一伽?,乃至第十懿摩,總有八萬四千二百一十聖王,并是十族兄弟子胤,聖賢遞興。
懿摩之子烏頭羅,烏頭羅有子名?婆羅,?婆羅有子名尼休羅,尼休羅即生師子頰,師子頰有子名淨飯,淨飯有子名悉達,悉達名子名羅睺羅。
悉達若不出家,當為轉輪聖王。
今言四世是鐵輪者,淨飯王已前,鳥頭羅等四王是也。
金輪相繼,迄至善思者,謂從懿摩已前,金輪相繼,至于善思,既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是。
然今疏文,專依佛譜列數也。
疏雲:木貫者,貫木刹頭,以箭射之。
疏雲:此瞿昙若誠心者,若實不盜他物,血當變也。
疏雲:舍夷者,平也,靜也,體性寂靜也。
疏雲當寶如來者,然準俱舍論文,此賢劫中至第九減六萬歲時,拘留孫佛最初興世也。
今雲劫初當寶如來出世者,謂賢劫之初,留孫佛出,即拘留孫是也。
四子被猜者,五分律雲:佛在王舍,告諸比丘:過去有王,名曰郁摩,即今文懿摩是。
有四子:一名照目,二名聰目,三名調伏家,四名尼樓。
聰明神武,有大威德。
準佛本行經,是第二夫人之子。
第一夫人子名長生,頑薄醜陋,衆人所賤。
夫人念言:我子雖長,才不及物,而彼四子,并有威德,當沒何方,固子基業?即便白王:王之四子,并有威德。
我子雖長,才不及物,承孫大業,必為陵奪。
若王擯斥,我清乃安。
四子孝友,于國無德,今雲何擯?夫人及又言。
王白:此四子并有威德,必相彌滅大國之祚。
王即呼子來,令出國。
四子奉命而去。
猜,疑也,恨也。
王被才,或疑之恨之。
其母及同生姊妹,鹹求同去。
一切人民,多樂随從,王悉聽之。
到雪山北,營建城邑。
數年之間,父王思之,問子何許。
答言:在雪山北,近舍夷林,是釋迦樹異名。
築城管邑,人民熾盛,地沃野豐,衣食無乏。
王聞三歎:我子有能。
從此遂号釋迦種。
疏雲:從懿摩下,面光等四為橫,烏頭等三為豎,三飯又是橫也。
疏雲:故周公歎者,昔周公封魯,而身相成王,令子伯禽歸魯,而誡之曰:汝無以魯國之富,公候之貴,而輕于人。
吾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尚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祗敬于人,猶恐天下之人謂苦有憍據矣。
文現史記,文雲:昔周公一沐三握,一飯三吐,哺以樓白屈之士,一日所見七十餘人,門不停賓,古之貴也。
失教之家,阍寺無禮,或以主君??食,嗔怒拒客矣。
疏雲:賢愚經雲弗沙佛下,此段文應移向前,故名無貧文下。
疏雲:九十一劫者,人中天上也。
眠是眼食者,增一雲:佛在給孤獨,為多人說法。
那律獨睡,佛以偈呵:咄咄何為睡?螺蛳蚌蛤類。
問曰:汝畏王賊而出家耶?答曰:不也。
厭生老病死,故求出家。
佛言:既信心賢固而出家者,佛躬說法而眠睡耶?即起白佛:自今已後,形融體爛,終不于佛前眠睡。
因達曉不睡,眼根便失。
佛言:眼以眠為食,乃至意以法為食,涅槃以不放逸為食。
勸令??息。
那律雲:不敢違願。
所以佛令修于天眼,發得半頭,良有以也。
系念在緣者,緣謂明相也,謂緣星月日火等光明,漸漸大初禅淨色,入欲界色半頭而發等。
迦絺那衣,廣如律中。
修成雖少不等者,此即與而為言,故前二教修成與發得,大體亦複無别也。
疏雲:無漏發諸行者,即事禅,正是天眼因。
疏雲:依空修肉眼、天眼者,以依空故,肉眼遍見粗色,如瓶、衣、柱、地等,又唯見障内;天眼則遍見大千細色,如微塵等,又能見障外;慧眼見粗細色空。
法、佛二眼,如大品雲:随信、随法,三空、五眼,此業、此果,受其力,生其處,其菩薩退、不退,得記、不得記等,皆名法眼;入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成熟力、無所畏、十八不共知一切法,名佛眼也。
然彼止觀中,引大論通釋五眼修證之相者,若至今經,皆佛五眼,故雲開顯等(雲雲)。
望後故論次第者,将藏、通望後别、圓,别、圓複論次、不次也。
疏:觀因緣生善心者,修戒善及多聞,皆是肉眼因也。
以修肉眼,令見不到;凡夫報得,所見皆到。
(十劫賓那)宿複不定者,此方宿者,總二十八。
西方有七: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者:井、鬼、柳、星、張、翼、轸。
東方七者: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者:鬥、牛、女、虛、危、室、壁。
若西方者,經中所列,後昴至柳,乃至從虛至胃,如是遞遷,一方各七,應是地異,故星移三座。
疏雲:分别十法界至悉得見佛者。
别人期心果頭,真如為佛,法界為惑所覆,故先卻六界,次破後三界,方得見佛,故雲悉也。
(十一、憍梵波提)疏雲:昔五百雁者,四分律雲:佛與五百比丘遊蘇羅婆國,至毗蘭若曼陀羅樹下宿。
時毗蘭若婆羅門,即今文阿耆達王是。
往世尊所,佛為說法。
得歡喜已,即白佛言:唯願哀愍,當受我請,佛及比丘僧三月安居。
爾時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請。
時毗蘭若婆羅門為魔所惑,雖請佛僧,都不供養。
時有婆羅國販馬人驅吾返馬,住毗蘭若,夏九十日。
時諸比丘從毗蘭若乞食不得,往販馬人所乞食。
時販馬人曰:施比丘馬麥五升,世尊一鬥。
阿難使人磨作幹飯奉佛。
佛食幹飯,比丘各各得煮麥而食。
又百緣經雲:如來過去作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