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一(輔妙樂記)

關燈
吳興永定寺釋沙門道暹述 将釋疏文,略分為四:一、先略解題目;二、從佛出世下,釋章安注文;三、委釋下,指廣;四、序者下,依文解釋。

    初文具如玄文五重,略、廣二釋已辨其相,餘三段如記,次第解釋可見。

    又今疏文用于玄文,廣義成今略義,是故今文時時引用,良由此也。

     言為二所依者,謂文字為名、句所依也。

    故婆娑論雲:一字為名,二字為名身;三字已去,為衆多名身。

    又一句為名,二句為句身;三句已去,為衆多句身。

    是則名、句為能依,文字為所依。

    又毛詩注雲:宮、商、角等,上下相應,謂之文句者。

    曲謂随遂經文,曲細分别。

     句逗者,逗留也。

    說文雲:逗,止也。

    方言:逗,住也。

    即以句止之處名為逗也。

     名诠至差别者。

    若于今經,具通别二義,始從如是,終乎而退,同于諸經,無不诠于自性及以差别。

    别而言之,一一名,一一句,并異諸經,故雲已今當說,最為第一也。

     不論至等體者。

    與論辯異也。

    今意但以句逗分一部經文,及随文解釋,不同諸論。

    或以色為教體,或以意地所思、行蘊所得為句教體。

    如唯識法相宗,具以聲名為教體。

    彼論雲:聲屬十二處中聲所接,五蘊之中色蘊所接,四辨之中屬辭為礙境也。

    名、句、文,十二處中法處所收,五蘊之中行蘊所得。

    以名、句、文是聲上屈曲,意地所緣,故屬行蘊及法無礙境。

    今家明教,具如玄文。

    今此實相一乘之經,诠于所證實相之理,永異衆典,即其相也。

     今但以句者對論,故雲今也。

    又今一部之文,分為序、正、流通,名為三句;二十八品等,名為小句。

    問:今文何以不雲身等乎?答:但雲其句。

    一部之文,任運成身。

    何者?但是諸法聚集,名之為身。

    以一部經文,無非聚集,故不别雲也。

     成若幹章者,目約序、正、流、通及大、小章為若幹也。

     疏:者,通意之辭者,謂以言辭而通文意也。

     亦記也者,謂禀受前人,記其所受以為疏也,又及率己胸襟也。

     镂者,如檀體雖香,必假工人雕刻,顯出檀之妙像。

    古人亦爾,經體雖妙,必假巧辭,镂出文旨。

    今大小文義有序也。

     二難之中者,于聞法難中,開出傳譯及自開悟;于能聽難中,開出聞師及一遍記,其義相當矣。

     正在時會者,此叙靈山當機之衆,故雲然等也。

     言及以阿難者,謂若不因阿難親承梵音,如來滅後,處衆誦出,有可傳譯,此土方聞;若不因此像,末無猶得聞,故别指之。

     故經多劫者,若以賢劫第九劫内,四佛相次而興,不得雲多;今通望過去三佛,及以中間不睹佛興,故雲多耳。

     聞者尚難者,歎此土聞者尚已為難,況大師親自修行,複于道場妙悟,為衆解說,章安所記,流通後代,豈不難耶? 于中,初二至斥己者,前文通釋;從此下,别釋。

    斥者,指斥也。

    故三雙相望名為一,一則六義,傳傳漸漸,後挍于前。

     辄記者,謂謙己專辄,一遍記于大師言旨故。

     若魔若外者,以佛力加于結集之衆,使魔不得其便。

    千大羅漢皆是無礙解脫,降伏外歒,則令外道不能得便。

     添削者,既雲記大師之言,何故專辄添削耶?從添謂下,釋所以也。

     謂斥非以顯是者,謂章安助破古師,以顯大師之正也。

     破古至我己者,明章安破古,并用大師義勢以破古人,非全用已自任胸臆也。

     加彼異見者,加謂添足,即章安更引古人異解之文,助成大師也。

    破文。

     丹丘者,赤城山也,在國清南門。

    據時添削處,實國清丹丘名佳,故以标地。

    今國清寺屬丹丘裡。

     須開三教等者。

    前二教一句,須開别教。

    教權理實,由存教道,是故别教果頭之理須廢,故名開也。

    故玄文雲:别登地已上,須廢高歸下。

    即其事也。

     言大小者,通别為大,三藏為小也。

     初心之人者,謂法華前圓修之人,在名字位,雖信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而于方等、般若座席,猶屬同聽異聞。

    以随喜等位,觀道未成,猶謂偏圓相隔。

    如此之人,須聞今教開顯之說。

    故淨名疏釋菩薩品雲:圓人失意,尚須彈片。

    即其相也。

    随喜已去,不須雲開。

    若入初住已上,但論增進故也。

     權人至此者,謂權到法華,一向須聞,不論圓也。

     疏雲:經題者,題者,頭也。

    故字從是腳裡作頁,頁訓頭,故以經首名之為題。

    若言經第,未善字義。

     疏雲:委釋者,委,屬也,曲也,謂屬對妙題,曲細陳釋,已如玄文十卷釋。

     總三法者,以題名是總,三軌是别,故玄記雲:以總總于别,以别别于總。

    此之謂也。

     超過諸說者,一則超于前十四品,二則超于一代教門。

     即三之一者,謂覽體、宗、用三以立名故,本地亦爾。

     不與他同者,不與他人解釋同也。

     體非因果者,譬如虛空之體,非彼非此而遊之者,還遊于非彼非此之虛空。

    因果取體亦如是,還依非果非因之體,而成從因至果之宗。

     若不先了能開者,以法華圓乘妙體宗用為能開,三粗即妙為所開。

     故但分文句者,此明單用文句,消經不當,應須疏中随文解釋以顯理。

     唯談下,明單用玄義不可。

     若相帶下,明全用玄文入疏,全用文句入玄,相間雜說不可。

    何者?則使聽者不識經文起盡,複令玄文大義不彰,故雲無歸。

     寄行約教者,迹門約行次第以明五義,本門約教次第以明五義,玄文第一卷具辯其相,又觀其文勢安樂,行經約行等。

     固蔽理觀者,便斥世人不用止觀,文意消經,成無觀行,所以今家一一文下,皆以觀心釋之。

     而但下,明世人不肯用玄義消經,但用諸論事相而已。

     今問弘經者,令問弘教人心也。

     自行暗于妙宗者,約行因果以片,故妙宗具足,應以三法斥之。

     教行至相攝者。

    即以迹中四一,自互相收。

    何者?由禀開權妙教,則成一乘之人,行于實相之行,以顯一乘之理。

    餘三例爾。

    又以本中四一,攝于迹中四一故也。

     不可恒爾者,不可句句之下,皆列名、體、宗、用、衣、坐、室三也。

     廣略适時者,序品、方便品迹門之廣,餘品是略;壽量普門是本門中廣,餘品是略。

    何者?隻是廣略釋于妙法名、體、宗、用。

    若曉廣已,略無異途,故圓乘大車開權寶所,與方便品諸法實相無二無别,故雲根源等。

     今家随釋者,今師随品解釋,則成生起,故雲通有四意等也。

    又慈恩每于一品皆作四釋,今家不爾,須四則四,不必一概。

    二十八品一一皆四,若一概者,未為全當。

     釋妨者,如方便之名,與大小乘同,故須釋出。

    今經即是體内方便,不同于權,諸皆例爾。

     釋文者,即是正釋也。

     或釋名中即帶來意者,如釋安樂行品具有此相,及下流通分中多有此意,至文可見。

     又釋名至互有無者。

    如譬喻、化城、授記等,并于題中俱釋其名,義皆未備。

    序品、方便、普門、陀羅尼等,題中及以品内,名義皆足。

    所以疏文而于題中解釋名義,委悉皆盡。

    以此二類,名互相無。

    言義者,三車、大車,皆是名下之義。

    化城中說化及以寶所授記中别劫國,并是名下之義。

    餘品準此。

     或于義前别釋者,如釋序品,先約字訓,次釋字義。

    方便品約方法釋名,則先從字訓門及秘妙方便名,從義譬喻化城等皆有,先釋其名,次方釋義。

     或帶名以釋義者,如序品雲:序者即是其名,階位等則是其義。

    方便品、普門品、陀羅尼等品,于題中解釋悉之,故雲帶名以釋義也。

     此彼淆混者,若不曉今家釋意,還成将于昔教以混法華故也。

     複似從義者,隻階位等言,似從義也。

     學舍養宮者,禮記。

    王制雲:夏後氏養國老于東庠,養庶老于西庠。

    此以國家東西兩學為庠序,今此品于正宗如東西之學,故言序也。

     别内外者,此指東西廂為牆,對于堂屋,以别内外也。

     此可借用者,疏中既無異内外之言,故今申于文意,亦可借用别内外之言,以消二序故也。

     又庠者,詳也。

    謂之谛審。

    序者,叙也,舒也。

    于正宗前所列由緻,皆谛并審,方叙而舒之。

     通序異外者,此借下文對治悉中,阿漚二字對破外道,不同别序專異諸經。

     亦可兼用者,謂通序非但異外,正是序于圓妙,故得同而别序,方異諸經,即是别于内外之相也。

     亦二序共有者,隻是通序亦具階位安庠之義。

    若從義立,通序亦具申述二義。

    何者?如因阿泥樓豆令阿難問佛:如來滅後,一切經初安何等言?佛答:皆安如是等五。

    因此五事,得為别序作由義,當由序也。

    述者,阿難述佛滅後,經初先安如是等五義,當述序也。

    是則二序皆具三義也。

     必先證信等者,此從現文以說,諸經皆爾。

     必先發起等者,此從佛在世當時以說,佛在世時但有别序,如來滅後方有通序故也。

     二序各有前後者,謂二序各具五義,自為前後。

    又前雲必先證信,亦是各有前後也。

     即賓主者,若以文殊是遊方大士,則彌勒是舊住為主,文殊為賓。

    若據發問,則彌勒為賓,文殊為主矣。

     冠即是首者,不同餘文冠與身異,今文冠全是首,故雲即也。

     瑞疑由也等者。

    謂由光所見故疑問,述昔所聞故述答也。

     疏雲:胤者,繼也。

    謂衆物之子,如烏養子,羽翊方成,母以低飛而哢之,意在令成而峻飛,教飛助以飛興,喻于述。

     序義可知者,謂覺正體以之為序,即當序中唱于異名之意,故雲哢亦得名引。

     故字義則通者,謂序品義則通下諸品,題稱序品,此則從别。

     故出其人者,先出佛及以譯人,則是能聚之人。

    若言聚者,謂物體已聚,名之為聚,可去聲呼,今文即以上聲呼之。

     如心地品者,梵網經有六十品,心地等二品是佛自唱,如雲持戒心地法門而去,故雲佛自唱。

    餘皆譯人及結集者所置。

     人如樓那者,以人類等非一,故皆雲如也。

     以無聞品益故者,此有文外之疑。

    疑雲:既雲諸品皆結集所置,何故無結聞品得益人耶?答:隻是阙略,益人非無。

    如三周得記,其數非一人,何須置疑?二者、以無聞品益故,品後無結耳。

     以通從别者,品是通,序名從,别品從序,皆具四釋。

    下二十七品,皆以方便等名從,别品一字是通,通别相從,皆具四釋。

    下去準此,故不重述。

     或阙于一兩者,迹門約教,定不可阙;本門談遠,亦不可阙;因緣觀心,或存或沒,亦無大妨也。

     通皆除疑者,但見無阿伛二字,即知是佛經,故雲除疑。

     餘三及别序者,此明妙經通序,即約教也;久遠今日,即本迹也;五義悉具,觀心釋也;别序具四,例此可見。

     得失者,處中方名為得。

     至安公來者,自安公高悟,料節或興,懸符地論之文。

    佛地論科判佛地經雲:要唯三分:初、教起因緣分,此與安公序分同;二、聖教所說分,與正說分同;三、依教奉行分,與流通分同。

     疏雲:案說傳之者,謂結集之家,結散為長行,結貫為偈頌,以傳像末,故雲也。

     總别起盡者,亦可雲大章為總,小章為别也。

     阿難說經者,佛去世後,阿難登高座誦出,亦得名為說經。

     契經者,契理契機名為契,貫穿縫綴名經。

    佛地論雲:貫穿攝持,所應說義。

     長多璎珞者,經中廣破外道竟,說多譬喻,莊嚴佛法,故雲也。

     疏雲:增一者,以一加,故雲增一,累法增之故也。

    言明人天因果者,從多分說,但雲明其苦集,非不說于道滅。

    今從略邊,故但雲耳。

    破邪亦爾。

    二、中阿含者,準祗律說,謂阿難誦取文中之義故,即是專明道滅矣。

    三、雜阿含者,或文義雜,或句義雜,根、力、覺、道皆說故,即是明世間禅、無色定等。

    四、長阿含者,謂明擴劫長遠之事。

    見論雲:集衆法之最長者,故名長含。

    肇法師長含序雲:所以通稱阿含者,此譯為法歸,謂萬善之淵府,總持之圍苑,衆法之所歸,故雲也。

     疏雲:律開五部者,内善調伏名律,外禁身口名戒,舉果望因名婆羅提木叉,此翻處處解脫。

     五部者,大經雲:佛告憍陳如:我涅槃後,有諸弟子颠倒解義宣說,名昙摩鞠多(此雲法上)。

    為合法相易,凡所說法,先果後因,故雲颠倒。

    一、昙無德部法,名四分;二、薩婆多部法,名十誦;三、彌沙塞部法,名五分;四、婆粗富羅部,律本未來;五、迦葉遺部法,名解脫,僧祗為本部分出。

    餘五、八、十誦等者,優婆離一夏八十度,升座誦之,故得名也。

     文中自引阿含六度者,謂毗昙是通名,文中正引六度為分章也。

     逮度無極者,古翻經論六度,一一皆雲度無極也。

     鏡中者,戒檀嚴也。

     未必全然者,記家意雲:鏡中亦不須此破,以廣攝略,有何不可? 根大見雜者,根謂根性,大謂四大,又加空識二大成六大,見謂見惑,雜謂七種之餘名為雜。

     佛在無出者,謂佛在出,諸法法具足,無有失滅;以佛入滅,法皆随去,恐法失滅,故會論師結集諸法。

     一者、序成就者,從如是我聞至崛山,是論自釋雲:如王城耆山,勝餘一切城山故。

     二者、衆成就者,從與大比丘至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是;第三、成就,如記。

    四、從佛說是經已,論釋雲:依何等說法?依三種法者:一者、三昧,即初文是;二者、器世間,即雨華動地是;三者、衆生世間,即爾時會中已下文是。

     依止說因者,謂依中道智光,令見他土說。

    論釋雲:大衆見異相不可思議事,如來應為我說。

    渴仰欲聞,名依止說(雲雲)。

     六、大衆欲聞法者,從爾時于彌勒菩薩作是念已下文是。

    以現瑞故,是說妙經由,故以問現瑞由,為欲聞法成就。

    七、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已下文是。

     一、歎法勝妙分者。

    論雲:一者、示現所說法因果相。

    謂佛曾親近諸佛盡行道法為因相,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等為果相。

    此經說佛所得之法,故以佛因果相為所說法。

     二、歎法師功德分者,論雲:二者、示現如來法師功德成就,謂能種種方便引導衆生,知見深遠,禅定解脫,巧說諸法,悅可衆心等為功德。

     三、智衆定疑分者。

    論雲:三者、依三種義示現:一者、決定義。

    有諸聲聞,方便得證,作決定心。

    如經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等。

    二者、疑義。

    謂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故生疑。

    如經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三、依何事疑義。

    謂如來數數說甚深境界,而前後不同,是故生疑。

    如經爾時,舍利弗知四衆心疑等。

    從爾時,大衆中有諸聲聞已下是。

     四、定記分者。

    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已下是。

    論雲:四者、示現。

    依四事說:一者、決定心。

    已生驚怖者,令不驚怖故,如來有決定心故。

    二者、因受記。

    如經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複說等。

    以說妙法,必令二乘得受記故。

    因欲說此,而先止之,令生尊重,故名因受記。

    三者、取受記。

    如經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等。

    此謂因舍利弗等靳固欲聞,故佛許說,即以欲聞,名取受記。

    四者、與受記。

    如經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等。

    謂決定為諸聲聞等開權顯實,五佛鹹爾,故雲定記。

     五、斷疑分者。

    論雲:示現斷四種疑:一者、何時說?諸佛于何時等,起種種方便說法。

    為斷此疑故,如經舍利弗!出于五濁惡世等。

    二者、雲何知增上慢?如來不為彼人說法。

    雲何知彼是增上慢?為斷此疑故,如經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不信此法,無有是處等。

    三者、雲何堪說?從佛聞法而起謗心。

    雲何如來不成不堪說法人?為斷此疑,如經除佛滅度後等。

    四者、不成妄語。

    如來先說法異,今說法異。

    雲何如來不成妄語?為斷此疑故,如經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等。

     疏雲:其餘品各有處分者,論雲:法力者,五種法門示現:一、證,二、信,三、供養,四、聞法,五、讀誦持說。

    三法如彌勒品示現(分别功德品也),聞法如随喜品說,讀誦如常精進菩薩品示現(法師功德品是)。

    說力者,有三種法門,神力品中示現:一、出廣長舌,二、謦欬聲,三、彈指。

    苦行力者,藥王菩薩品示現。

    教化衆生行苦行者,妙音菩薩品示現。

    凡此等是。

    唯以者,以對他故。

    餘人非不亦美,唯光宅最得獨擅之名,故雲唯也。

     吾鑽仰者,東安鑽仰也。

     逵者,九達曰逵。

     進退俱失者,進如光宅,退如古師。

     疏雲:二十七品者,達多品未入也。

     疏雲:理一說三者,謂于一佛乘分别三故。

     但依權實本迹者,權實即迹門,本迹謂本門也。

     果在本門者,今家若以本迹二門相對,則迹門因正而果傍,本門果正而因傍。

    若不相對,各有因果不同。

    古人二門偏立,所以破之,良由此也。

     但合二、三為正者,于四段中合二、三兩段為正,與今家從前三段消經,其意不别,故雲甚符經文。

     以氣為臭者,西方以氣為香,故雲等香、不等香、平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