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一(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此土易雲其不得意者,其臭如蘭故也。
天台名如止觀記等者,古老所傳,以其山絕嶺之形,似三台星布列之狀,因号天台。
有雲本名天梯,謂其高可登而升天也,後人訛轉為台字耳。
智者因為晉王授菩薩戒,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當加尊号。
故稱智者。
舉處顯人,故雲天台。
天台分文為三者,若但為三段分節消經,則通别二序俱通本迹,故于序中二文義皆具四釋。
若本迹各分三段,序中隻得密有本迹之意,所以疏中或時但約體用,本迹消文良由此也。
疏雲:約本開權顯實者,謂權迹實本,久近雖殊,開顯同故,故雲不思議一也。
若分二别者,本門約身,迹門約法,權實之稱,唯在迹門。
問後何妨者,此助申問詞意,文中既存兩節分文,但後段分文,問起亦應無妨。
不專後釋者,申于疏中,何不依第二節分文消經,由本門正說之前,立于流通,非須大途,且是一往從前三段消經,不從于後。
處會。
如釋簽者,舊經七處八會,新經更加普光明殿一會:一、摩竭提阿蘭若菩提場會,舊經雲寂滅道場;二、摩竭凞連河曲普光明殿會,舊經雲普光明法堂;三、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自在天;七、重會普光明殿;八、三會普光明殿;九、逝多林會。
住處莊嚴者,彼經每一會處,皆先說于住處莊嚴,以為序分,方始王說。
然須至之妨者,應先出妨雲:阿含同一經,何故多通序?從阿含兼别下,釋阿含妨也。
疏雲:今怙文者,怙謂消怙也。
此之四意,是消經之方軌也。
尚異諸見者,明今師通途消一切經,尚異諸師之見。
預為四重等者,謂例數等四也。
消釋四意者,以四重消釋因緣等四也。
疏雲:而今略書者,書者,記也。
意雲大師釋經,一一皆具四釋,章安存略,故雲而今也。
答中一文者,我今處中說是也。
一者、總明四義。
所以者,隻此四義,正是處中故也。
不失不差者,四釋無過,名為不失;皆契機理,名為不差。
疏雲廣則令智退者,則令中下退耳。
如十妙等者,引例也。
彼具十妙尚得名中,何況今四而非處中?故彼一妙皆具四釋,謂先分别,次判,三、開四觀心。
亦入四者,謂不思議因緣所顯之妙境,一乘能诠之妙境,久遠所證之妙境,一心三觀所契之妙境。
餘九入四,準此可知。
尚不殊外計者,意雲:若無三藏因緣,尚不異于外計,況圓妙四悉,永異諸經,故雲尚也。
中間頓漸者,謂十法界皆須頓漸之化,故雲佛慧等也。
人理至準說者,依一乘教行成一乘行,成一乘人顯一乘理,故雲可知。
以此至始末者,因緣具四為始,乃至觀心具四為末。
約教等三者,開顯之教,一道無外;開顯感應,非餘四悉。
開顯之本,諸經所無;開顯之觀,一觀遍收。
所談身土者,如壽量品雲我淨土不毀,及常在靈鹫山等文。
信宿者,二宿也。
先愚密教者,謂迷于顯密之密,猶為權覆,故名為愚。
守株尚昧者,若更守于法華前教,則昧今經本迹二門,今弘教者多有此執。
能诠教功者,約教也。
久成行本者,本迹也。
小及鈍根者,兩教二乘名小,三教菩薩名鈍也。
理是而迷者,衆生陰界入,全是真如實相,故雲也。
又理是近而迷故。
慈亘始末者,下種為始,得脫為末也。
事理不同者,衆生在理,諸佛在事,感應未交,故名為遠。
無謀而會者,非但諸佛無謀而會,衆生修行亦是無謀而會也。
淺深差别者,權淺實深故也。
若兼謂華嚴,若獨謂三藏,盈即方等,縮謂般若也。
明時不差者,謂契教行根理也。
相通事别者,以無緣神通,遍被一切,故名相通;機緣不等,故名事别。
如止觀第六者,彼明中觀修無緣慈,不住法相及衆生相,乃至十二因緣、七覺、八正道、十力、無畏、諸佛神通,無不皆以慈為根本,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又如提婆達多教阿阇王殺害如來,我于王舍大城乞食,時王即放護财醉象,令害于我及諸弟子。
爾時蹈殺無量衆生,象聞血氣狂醉倍常,見我翼從被服赤色,謂呼是血而複奔趣。
我弟子中未離欲者四散馳走,王舍城中一切人民,同時舉聲号哭流淚,作如是言:怪哉!如來今日終沒,如何正定一旦散懷?是時調達心生歡喜。
我于爾時為降伏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師子。
是象見已其心怖畏,舉身投地敬禮我足。
我時手指實無師子,乃是慈善根力令彼調伏。
乃至舉石空中,力士驚怖現作莊嚴,降諸外道令狂女人見如己子,患瘡女人得藥平複。
一切善法慈為根本,一切應現皆慈所為。
慈即如來,慈即佛性,慈即三寶,普遍諸法無非是慈(雲雲)。
九界等者,等取七方便故,又複讓佛界為尊,故但雲九耳。
故事廣等者,神通之事則廣,神通之體是中故也。
通于地住者,依璎珞、華嚴二經判位也。
義非廣略者,中道神通,非廣非略,隻此雙非,體本中故。
疏:若十方至廣者。
應例餘三,皆對十方為廣。
何者是略耶?答:若娑婆土中不及此不思議妙感應,四悉不及此聲教,乃至觀心者,皆名為略。
若及此者,則名處中。
是故四義,廣、略、處中,悉皆備足。
權實理定者,偏圓之理也,定不可互為故也。
淺深義通者,圓則行位階降不同,權則諸教不等,故雲義通。
若以信行為乘下,舉解迹問也。
及知下,舉解本門也。
華嚴經偈者,彼經雲: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譬如盲瞽人,本習故能??,悅彼不自見,多聞亦如是。
彼為斥偏聞之人,亦與今意不别。
以理攝故者。
謂若以心性真如實相之理,遍攝一切,則達心性萬法具足,無非法界,故名為迹也。
觀成入位者,别入初住,通具六即,以論其入。
後後為中者,因緣事廣遍彼十方,妙教方中唯在聲故,教被仍廣但點久成,餘皆迹化方名中。
本高迹廣尋者疲勞,但觀己心方名中耳,故雲扣無窮之聖應也。
後後轉入前前者,由觀心故見久遠本,由證久本能施妙教,由禀妙教得妙四益,故雲後後轉入前前也。
猶覆久成者,法華迹門尚覆久成,何況前教? 況複一一至攝者,若非開顯大觀,何能證于本?若非證得久本,豈能設在開顯妙教?若非禀于妙教,為感不思議應。
餘三相攝,亦複如是。
又但本一法,即攝餘三,亦應可見。
從機則機親者,謂若機親,名為感應;若應親,名為應機。
正為顯實者,縱未知本,由自了耳。
既得雲大等者,大隻是廣,深隻是高。
諸教果德者,三教果位為果德,即約行也。
權實者,三教為權,别妙覺、别理為實。
以約教道,故雲皆為筌蹄,即約教也。
大經中阇王說偈雲:諸佛常軟語,為衆故說粗,粗說及軟言,皆歸第一義。
下文顯己者,若顯本已,方得方便,品文顯露,證于久本。
事論隻是至義當者,然文相但約事而說,故今先約事論,後方詑成觀相。
境本至施開者。
謂由境發觀,名為垂迹,由觀顯本。
又境發觀,名為施迹,由觀契本,名為會本。
又境即觀故,觀即境故,名為開迹顯本(雲雲)。
唯約今經者,其意如何?即是示今經不思議開權圓妙因緣,開權顯實之教相,專示久成之本迹,圓妙之觀心。
但文勢者,示後人消釋之勢,不必一向盡用四釋(雲雲)。
又序中約教者,如消如是等文,或直約于圓,或對諸教以辯(雲雲)。
但點遠本者,借使本時用于三教,助顯于實,以是本成,無非真實故也。
三段大文者,序、正、流通。
過未因果者,過去為因,現在為果;現在為因,未來為果。
聞無所從者,若不約于序等三段以明其益,汝于何處得此種熟脫? 别序通過現者,說法瑞謝在過去,又序燈明五瑞等,故雲說是經已,入定等五在于現也。
如說無量至等三者,聞于從一出多之經,密得從多歸一之益法。
諸教因緣長短者,唯圓實益為長,餘三教因緣皆短,故今文但久遠蒙佛善巧,乃至未來永永等。
近從七地者,七地以前,但是自行;七地已後,方乃與物結緣,修淨土因,又無未來之化,故雲短也。
此文四節者,專為衆生作長遠之益,三世不窮,故雲有以也。
今不雲是者,唯地湧菩薩雲是本眷屬耳。
若未得佛智者,若未聞開近顯遠之說,則未能知久種;若聞已,則知如來久遠為我作種熟脫,三也。
今出其意耳者,此明疏文為後人略出開權顯實、開近顯遠、種熟脫三意耳。
本因果種者,此即如來行菩薩道時為化下種,證果之時複為下種,故名本因果種。
果後方熟者,成果已,第一番施化,名為果後。
取化儀意者,約一代化儀,皆先權後實故爾。
次約三世九世者,華嚴第三十一雲:佛子!有十種三世,謂過去說過去,過去說未來,過去說現在,未來說過去,未來說現在,未來說無盡,現在說過去,現在說未來,現在說平等,現在說三世平等。
彼經為成十句,故于九外更加平等。
又大璎珞俱翼天子問佛:三世皆有諸佛不?佛言:汝問何等三世?過去耶?現在耶?未來耶?故今通約三世九世,明種熟脫。
念念三世九者,于一念中,互相形待,以為三九。
何者?如一念為現在,複是過去之未來,又是未來之過去,是則九世。
但在一念心中,任運為未來、過去、過去,為過去、過去,為未來、未來等。
又如來有不可思議延促之力,三段等法,在一刹那中(雲雲)。
念念逆順者,序等三段益物為順,示九界身說所宜法為逆,又示穢土同事之身為逆。
大體三世者,謂一期三世也。
會會者,今經總有三會,或三周,亦名三會。
言世世者,既成味味,則有三世之化,故世世。
又味者,于念念中得五味益,此即約行論五味。
又通五和合者,五義俱時,故雲和合;又人法相應,乃至衆相應,故雲也。
末法至冥利者,謂至末法時,顯益雖無,冥利則有也。
今教别有至功者,迹門顯實為相,本門顯本為相也。
且通作一種三段者,隻是且約一部大為三段,示種等相耳。
況觀心至因緣者。
即是因緣家之教相,本迹觀心也。
令遠見故者,意雲光雖不及于遠,而能遠見于中。
期心遠故者,地前雖不及登地聖明,而亦期心于果。
不能起住等者,經雲:善男子,雲何名為嬰兒行?善男子,不能起住來去語言,是名嬰兒。
不起譬常,不起邊中諸法之相;不住譬淨,不着生死涅槃;不來譬我,不從淺至深動搖彼此;不語譬樂,寂滅涅槃不可言說。
此圓嬰兒從初發心常觀涅槃四德行道,故言不能起住來去語言。
又嬰兒者,能說大字。
如來亦爾,說于大字,所謂婆、和。
和者有為,婆者無為,是名嬰兒。
又和者名為無常,婆者名為有常。
如來說常,衆生聞已,為常法故,斷于無常,是名嬰兒行。
彼疏釋雲:正取和字而為大字,即是六度菩薩嬰兒。
此菩薩三僧祇劫,百劫種相,志求作佛。
此佛是有為半字無常之佛,故知是和字嬰兒。
又嬰兒者,不知苦樂、晝夜。
父母無苦樂,是不取舍;無晝夜,是無憎愛。
是通教菩薩嬰兒,達願化相,苦樂平等,恐親不二。
又嬰兒不能造作大小諸事。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不造生死作業心,菩薩終不退菩提心,而作聲聞、辟支佛乘。
彼疏雲:無五逆二乘心,即是非生死、非涅槃,行于中道菩薩之行。
即别教嬰兒也。
又嬰兒者,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
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
然此黃葉,實非金也。
木牛、木馬、木男、木女,嬰兒見已,生男女等想,即止不啼。
如來亦爾,若有衆生欲造衆惡,如來為說三十三天常、樂、我、淨,端正自姿,于妙宮殿受欲樂,六根所對,無非是樂。
衆生聞有如是樂故,心生貪樂,止不為惡,勳作三十三天善業。
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為度衆生,方便說言常、樂、我、淨。
彼疏釋雲:揚樹譬妄常,黃葉譬妄淨,木牛、木馬譬妄樂,木男、木女譬妄我。
此人、天嬰兒也。
又嬰兒者,若有衆生厭生死時,如來則為說于二乘,然實無有二乘之實。
以二乘故,知生死過,見涅槃樂。
以是見故,則能自知有斷、不斷,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如彼嬰兒,于非金中而生金想。
如來亦爾,于不淨中而說為淨等。
彼疏釋雲:知生死過,是識苦、集;見涅槃樂,是識道、滅。
有斷、不斷,此約集谛;正使有斷,習氣無斷。
有真、不真,此約苦谛;生死中無涅槃,則不真;離生死有涅槃,此則有真。
有修、不修,此約道谛;四倒惑等是不修,四念處等是修。
有得、不得,此約滅谛;利使、鈍使名不得,見道、修道名得。
此名欣厭嬰兒也。
故圓因位者,等覺已下,俱名小善,以讓佛故也。
而無邪法者,無橫計自他共無因法。
依義不依語者,但依字之義,不依字之語也。
故下三文者,從中間行行已下,乃至未來永永文,皆以初文為本。
今欲論諸佛者,意雲:我論于最初,為得不耶? 若許有窮等者,今非有窮,故無斯過。
何者?釋尊非不禀先佛教,今日受化且窮,釋尊增其觀解,為獲實利,有何過耶? 内薰自悟者,意雲:有教外薰,勝于内薰故。
斥有教之日。
何得守迷者,斥今人也。
何不禀教求真,而雲自思悟耶? 嗅香者,具如淨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
等覺觸者,以天衣觸身,皆能悟理也。
瞪視者,普賢世界,直視一物,以為所觀,即得悟入也。
行必先戒等者,戒者,慎也,以防非為義。
心源本淨,性離着非等,即戒義。
定者,安也,寂也,止也,以不動為義。
心性本寂,不可動搖,即定義。
慧者,解也,才智也,以了别為義。
心性之體,寂而常照,了因即慧性也。
故遺教經雲:依因此戒,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單白已前皆方便者,如律中八種調理,九種往來等。
準部至義立者,若于迹門釋義,若不義立久遠本迹,須義立體用本迹,以消迹門。
随喜不輕等者,随喜初心,信一念之心,橫豎該深等,即是觀境,不輕等例然。
三昧所依者,藥王妙音也。
諸行所陀者,觀音下諸品也。
化功若成者,此約新入初住人受二種稱。
若化功未成,但名當機而已;若自行分滿,成分證觀,能十界化,故雲化功若成等,文語稍倒耳。
睹異文,識一觀者,今經一部,文異以一,開權顯實,圓妙大觀,觀之無不必契。
亦識至觀異者,如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即觀異之相也。
及文觀俱異者,禀于經修觀各異故也。
亦識當教者,四教文觀自同也。
此中四句,唯初句屬今經,後三句屬昔教也。
分今昔者,且如今經三車叙昔,大車唯今化城、寶所,三草、二木,一地、一雨等,準例可知。
亦可雲通諸部者,約味判也。
問:經與教何别?答:成部帙者,名之為經。
經中被機,多小不等,名為教。
又亦是二名互立,其義大同也。
而談律頌者,文中則說禅師之德,頌中乃談律師之德也。
通序無起,由阿泥樓逗者。
大經雲:佛告阿難:汝當精勤,以善教誡諸眷屬。
世間苦痛,早求出離。
一失人身,難可追複。
畢此一形,常須驚覺。
無常大鬼,難求難脫。
善惡之報,如影随形。
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涅槃時至,示教如是。
阿難聞已,深沒憂海,投如來前,猶如死人。
阿泥樓逗安慰阿難,輕其愁心,而語之言:如來涅槃時至,汝依我語,咨啟如來:滅後六群比丘,行污他寂。
惡性車匿,雲何共住,而用得教示?世尊滅後,以何為師?依何而住?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阿難具陳上問,而以白佛。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緻四問,為最後問,能大利益一切世間。
車匿比丘,其性制惡。
我弟難陀,具極重欲。
如來為說十二因緣,彌滿三千大千苦根本。
汝當依我教法,正觀教示六群。
車匿深心依此,不久自當得證上果。
屍波羅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一切經初,當安如是。
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衆,而說是經。
既雲一切經初當安,故名通序。
雖通而别,如文具簡(雲雲)。
疏雲:能持之人者,謂聞通而持别,故加能持,以簡異于伴也。
縱有兼釋等者,意雲通釋義已顯著,下去廣釋,但是附傍通釋而已。
言兼釋者,隻是兼于四教釋耳。
雖兼四釋,須附略文。
義通兩句者,非但阿難得和合稱,由衆機會,複名和合,故雲由機也。
疏雲:不與世诤者,大經雲:我終不與世間共诤。
世間智者,所謂諸佛、菩薩
天台名如止觀記等者,古老所傳,以其山絕嶺之形,似三台星布列之狀,因号天台。
有雲本名天梯,謂其高可登而升天也,後人訛轉為台字耳。
智者因為晉王授菩薩戒,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當加尊号。
故稱智者。
舉處顯人,故雲天台。
天台分文為三者,若但為三段分節消經,則通别二序俱通本迹,故于序中二文義皆具四釋。
若本迹各分三段,序中隻得密有本迹之意,所以疏中或時但約體用,本迹消文良由此也。
疏雲:約本開權顯實者,謂權迹實本,久近雖殊,開顯同故,故雲不思議一也。
若分二别者,本門約身,迹門約法,權實之稱,唯在迹門。
問後何妨者,此助申問詞意,文中既存兩節分文,但後段分文,問起亦應無妨。
不專後釋者,申于疏中,何不依第二節分文消經,由本門正說之前,立于流通,非須大途,且是一往從前三段消經,不從于後。
處會。
如釋簽者,舊經七處八會,新經更加普光明殿一會:一、摩竭提阿蘭若菩提場會,舊經雲寂滅道場;二、摩竭凞連河曲普光明殿會,舊經雲普光明法堂;三、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自在天;七、重會普光明殿;八、三會普光明殿;九、逝多林會。
住處莊嚴者,彼經每一會處,皆先說于住處莊嚴,以為序分,方始王說。
然須至之妨者,應先出妨雲:阿含同一經,何故多通序?從阿含兼别下,釋阿含妨也。
疏雲:今怙文者,怙謂消怙也。
此之四意,是消經之方軌也。
尚異諸見者,明今師通途消一切經,尚異諸師之見。
預為四重等者,謂例數等四也。
消釋四意者,以四重消釋因緣等四也。
疏雲:而今略書者,書者,記也。
意雲大師釋經,一一皆具四釋,章安存略,故雲而今也。
答中一文者,我今處中說是也。
一者、總明四義。
所以者,隻此四義,正是處中故也。
不失不差者,四釋無過,名為不失;皆契機理,名為不差。
疏雲廣則令智退者,則令中下退耳。
如十妙等者,引例也。
彼具十妙尚得名中,何況今四而非處中?故彼一妙皆具四釋,謂先分别,次判,三、開四觀心。
亦入四者,謂不思議因緣所顯之妙境,一乘能诠之妙境,久遠所證之妙境,一心三觀所契之妙境。
餘九入四,準此可知。
尚不殊外計者,意雲:若無三藏因緣,尚不異于外計,況圓妙四悉,永異諸經,故雲尚也。
中間頓漸者,謂十法界皆須頓漸之化,故雲佛慧等也。
人理至準說者,依一乘教行成一乘行,成一乘人顯一乘理,故雲可知。
以此至始末者,因緣具四為始,乃至觀心具四為末。
約教等三者,開顯之教,一道無外;開顯感應,非餘四悉。
開顯之本,諸經所無;開顯之觀,一觀遍收。
所談身土者,如壽量品雲我淨土不毀,及常在靈鹫山等文。
信宿者,二宿也。
先愚密教者,謂迷于顯密之密,猶為權覆,故名為愚。
守株尚昧者,若更守于法華前教,則昧今經本迹二門,今弘教者多有此執。
能诠教功者,約教也。
久成行本者,本迹也。
小及鈍根者,兩教二乘名小,三教菩薩名鈍也。
理是而迷者,衆生陰界入,全是真如實相,故雲也。
又理是近而迷故。
慈亘始末者,下種為始,得脫為末也。
事理不同者,衆生在理,諸佛在事,感應未交,故名為遠。
無謀而會者,非但諸佛無謀而會,衆生修行亦是無謀而會也。
淺深差别者,權淺實深故也。
若兼謂華嚴,若獨謂三藏,盈即方等,縮謂般若也。
明時不差者,謂契教行根理也。
相通事别者,以無緣神通,遍被一切,故名相通;機緣不等,故名事别。
如止觀第六者,彼明中觀修無緣慈,不住法相及衆生相,乃至十二因緣、七覺、八正道、十力、無畏、諸佛神通,無不皆以慈為根本,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又如提婆達多教阿阇王殺害如來,我于王舍大城乞食,時王即放護财醉象,令害于我及諸弟子。
爾時蹈殺無量衆生,象聞血氣狂醉倍常,見我翼從被服赤色,謂呼是血而複奔趣。
我弟子中未離欲者四散馳走,王舍城中一切人民,同時舉聲号哭流淚,作如是言:怪哉!如來今日終沒,如何正定一旦散懷?是時調達心生歡喜。
我于爾時為降伏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師子。
是象見已其心怖畏,舉身投地敬禮我足。
我時手指實無師子,乃是慈善根力令彼調伏。
乃至舉石空中,力士驚怖現作莊嚴,降諸外道令狂女人見如己子,患瘡女人得藥平複。
一切善法慈為根本,一切應現皆慈所為。
慈即如來,慈即佛性,慈即三寶,普遍諸法無非是慈(雲雲)。
九界等者,等取七方便故,又複讓佛界為尊,故但雲九耳。
故事廣等者,神通之事則廣,神通之體是中故也。
通于地住者,依璎珞、華嚴二經判位也。
義非廣略者,中道神通,非廣非略,隻此雙非,體本中故。
疏:若十方至廣者。
應例餘三,皆對十方為廣。
何者是略耶?答:若娑婆土中不及此不思議妙感應,四悉不及此聲教,乃至觀心者,皆名為略。
若及此者,則名處中。
是故四義,廣、略、處中,悉皆備足。
權實理定者,偏圓之理也,定不可互為故也。
淺深義通者,圓則行位階降不同,權則諸教不等,故雲義通。
若以信行為乘下,舉解迹問也。
及知下,舉解本門也。
華嚴經偈者,彼經雲: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譬如盲瞽人,本習故能??,悅彼不自見,多聞亦如是。
彼為斥偏聞之人,亦與今意不别。
以理攝故者。
謂若以心性真如實相之理,遍攝一切,則達心性萬法具足,無非法界,故名為迹也。
觀成入位者,别入初住,通具六即,以論其入。
後後為中者,因緣事廣遍彼十方,妙教方中唯在聲故,教被仍廣但點久成,餘皆迹化方名中。
本高迹廣尋者疲勞,但觀己心方名中耳,故雲扣無窮之聖應也。
後後轉入前前者,由觀心故見久遠本,由證久本能施妙教,由禀妙教得妙四益,故雲後後轉入前前也。
猶覆久成者,法華迹門尚覆久成,何況前教? 況複一一至攝者,若非開顯大觀,何能證于本?若非證得久本,豈能設在開顯妙教?若非禀于妙教,為感不思議應。
餘三相攝,亦複如是。
又但本一法,即攝餘三,亦應可見。
從機則機親者,謂若機親,名為感應;若應親,名為應機。
正為顯實者,縱未知本,由自了耳。
既得雲大等者,大隻是廣,深隻是高。
諸教果德者,三教果位為果德,即約行也。
權實者,三教為權,别妙覺、别理為實。
以約教道,故雲皆為筌蹄,即約教也。
大經中阇王說偈雲:諸佛常軟語,為衆故說粗,粗說及軟言,皆歸第一義。
下文顯己者,若顯本已,方得方便,品文顯露,證于久本。
事論隻是至義當者,然文相但約事而說,故今先約事論,後方詑成觀相。
境本至施開者。
謂由境發觀,名為垂迹,由觀顯本。
又境發觀,名為施迹,由觀契本,名為會本。
又境即觀故,觀即境故,名為開迹顯本(雲雲)。
唯約今經者,其意如何?即是示今經不思議開權圓妙因緣,開權顯實之教相,專示久成之本迹,圓妙之觀心。
但文勢者,示後人消釋之勢,不必一向盡用四釋(雲雲)。
又序中約教者,如消如是等文,或直約于圓,或對諸教以辯(雲雲)。
但點遠本者,借使本時用于三教,助顯于實,以是本成,無非真實故也。
三段大文者,序、正、流通。
過未因果者,過去為因,現在為果;現在為因,未來為果。
聞無所從者,若不約于序等三段以明其益,汝于何處得此種熟脫? 别序通過現者,說法瑞謝在過去,又序燈明五瑞等,故雲說是經已,入定等五在于現也。
如說無量至等三者,聞于從一出多之經,密得從多歸一之益法。
諸教因緣長短者,唯圓實益為長,餘三教因緣皆短,故今文但久遠蒙佛善巧,乃至未來永永等。
近從七地者,七地以前,但是自行;七地已後,方乃與物結緣,修淨土因,又無未來之化,故雲短也。
此文四節者,專為衆生作長遠之益,三世不窮,故雲有以也。
今不雲是者,唯地湧菩薩雲是本眷屬耳。
若未得佛智者,若未聞開近顯遠之說,則未能知久種;若聞已,則知如來久遠為我作種熟脫,三也。
今出其意耳者,此明疏文為後人略出開權顯實、開近顯遠、種熟脫三意耳。
本因果種者,此即如來行菩薩道時為化下種,證果之時複為下種,故名本因果種。
果後方熟者,成果已,第一番施化,名為果後。
取化儀意者,約一代化儀,皆先權後實故爾。
次約三世九世者,華嚴第三十一雲:佛子!有十種三世,謂過去說過去,過去說未來,過去說現在,未來說過去,未來說現在,未來說無盡,現在說過去,現在說未來,現在說平等,現在說三世平等。
彼經為成十句,故于九外更加平等。
又大璎珞俱翼天子問佛:三世皆有諸佛不?佛言:汝問何等三世?過去耶?現在耶?未來耶?故今通約三世九世,明種熟脫。
念念三世九者,于一念中,互相形待,以為三九。
何者?如一念為現在,複是過去之未來,又是未來之過去,是則九世。
但在一念心中,任運為未來、過去、過去,為過去、過去,為未來、未來等。
又如來有不可思議延促之力,三段等法,在一刹那中(雲雲)。
念念逆順者,序等三段益物為順,示九界身說所宜法為逆,又示穢土同事之身為逆。
大體三世者,謂一期三世也。
會會者,今經總有三會,或三周,亦名三會。
言世世者,既成味味,則有三世之化,故世世。
又味者,于念念中得五味益,此即約行論五味。
又通五和合者,五義俱時,故雲和合;又人法相應,乃至衆相應,故雲也。
末法至冥利者,謂至末法時,顯益雖無,冥利則有也。
今教别有至功者,迹門顯實為相,本門顯本為相也。
且通作一種三段者,隻是且約一部大為三段,示種等相耳。
況觀心至因緣者。
即是因緣家之教相,本迹觀心也。
令遠見故者,意雲光雖不及于遠,而能遠見于中。
期心遠故者,地前雖不及登地聖明,而亦期心于果。
不能起住等者,經雲:善男子,雲何名為嬰兒行?善男子,不能起住來去語言,是名嬰兒。
不起譬常,不起邊中諸法之相;不住譬淨,不着生死涅槃;不來譬我,不從淺至深動搖彼此;不語譬樂,寂滅涅槃不可言說。
此圓嬰兒從初發心常觀涅槃四德行道,故言不能起住來去語言。
又嬰兒者,能說大字。
如來亦爾,說于大字,所謂婆、和。
和者有為,婆者無為,是名嬰兒。
又和者名為無常,婆者名為有常。
如來說常,衆生聞已,為常法故,斷于無常,是名嬰兒行。
彼疏釋雲:正取和字而為大字,即是六度菩薩嬰兒。
此菩薩三僧祇劫,百劫種相,志求作佛。
此佛是有為半字無常之佛,故知是和字嬰兒。
又嬰兒者,不知苦樂、晝夜。
父母無苦樂,是不取舍;無晝夜,是無憎愛。
是通教菩薩嬰兒,達願化相,苦樂平等,恐親不二。
又嬰兒不能造作大小諸事。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不造生死作業心,菩薩終不退菩提心,而作聲聞、辟支佛乘。
彼疏雲:無五逆二乘心,即是非生死、非涅槃,行于中道菩薩之行。
即别教嬰兒也。
又嬰兒者,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
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
然此黃葉,實非金也。
木牛、木馬、木男、木女,嬰兒見已,生男女等想,即止不啼。
如來亦爾,若有衆生欲造衆惡,如來為說三十三天常、樂、我、淨,端正自姿,于妙宮殿受欲樂,六根所對,無非是樂。
衆生聞有如是樂故,心生貪樂,止不為惡,勳作三十三天善業。
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為度衆生,方便說言常、樂、我、淨。
彼疏釋雲:揚樹譬妄常,黃葉譬妄淨,木牛、木馬譬妄樂,木男、木女譬妄我。
此人、天嬰兒也。
又嬰兒者,若有衆生厭生死時,如來則為說于二乘,然實無有二乘之實。
以二乘故,知生死過,見涅槃樂。
以是見故,則能自知有斷、不斷,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
如彼嬰兒,于非金中而生金想。
如來亦爾,于不淨中而說為淨等。
彼疏釋雲:知生死過,是識苦、集;見涅槃樂,是識道、滅。
有斷、不斷,此約集谛;正使有斷,習氣無斷。
有真、不真,此約苦谛;生死中無涅槃,則不真;離生死有涅槃,此則有真。
有修、不修,此約道谛;四倒惑等是不修,四念處等是修。
有得、不得,此約滅谛;利使、鈍使名不得,見道、修道名得。
此名欣厭嬰兒也。
故圓因位者,等覺已下,俱名小善,以讓佛故也。
而無邪法者,無橫計自他共無因法。
依義不依語者,但依字之義,不依字之語也。
故下三文者,從中間行行已下,乃至未來永永文,皆以初文為本。
今欲論諸佛者,意雲:我論于最初,為得不耶? 若許有窮等者,今非有窮,故無斯過。
何者?釋尊非不禀先佛教,今日受化且窮,釋尊增其觀解,為獲實利,有何過耶? 内薰自悟者,意雲:有教外薰,勝于内薰故。
斥有教之日。
何得守迷者,斥今人也。
何不禀教求真,而雲自思悟耶? 嗅香者,具如淨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
等覺觸者,以天衣觸身,皆能悟理也。
瞪視者,普賢世界,直視一物,以為所觀,即得悟入也。
行必先戒等者,戒者,慎也,以防非為義。
心源本淨,性離着非等,即戒義。
定者,安也,寂也,止也,以不動為義。
心性本寂,不可動搖,即定義。
慧者,解也,才智也,以了别為義。
心性之體,寂而常照,了因即慧性也。
故遺教經雲:依因此戒,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單白已前皆方便者,如律中八種調理,九種往來等。
準部至義立者,若于迹門釋義,若不義立久遠本迹,須義立體用本迹,以消迹門。
随喜不輕等者,随喜初心,信一念之心,橫豎該深等,即是觀境,不輕等例然。
三昧所依者,藥王妙音也。
諸行所陀者,觀音下諸品也。
化功若成者,此約新入初住人受二種稱。
若化功未成,但名當機而已;若自行分滿,成分證觀,能十界化,故雲化功若成等,文語稍倒耳。
睹異文,識一觀者,今經一部,文異以一,開權顯實,圓妙大觀,觀之無不必契。
亦識至觀異者,如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即觀異之相也。
及文觀俱異者,禀于經修觀各異故也。
亦識當教者,四教文觀自同也。
此中四句,唯初句屬今經,後三句屬昔教也。
分今昔者,且如今經三車叙昔,大車唯今化城、寶所,三草、二木,一地、一雨等,準例可知。
亦可雲通諸部者,約味判也。
問:經與教何别?答:成部帙者,名之為經。
經中被機,多小不等,名為教。
又亦是二名互立,其義大同也。
而談律頌者,文中則說禅師之德,頌中乃談律師之德也。
通序無起,由阿泥樓逗者。
大經雲:佛告阿難:汝當精勤,以善教誡諸眷屬。
世間苦痛,早求出離。
一失人身,難可追複。
畢此一形,常須驚覺。
無常大鬼,難求難脫。
善惡之報,如影随形。
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涅槃時至,示教如是。
阿難聞已,深沒憂海,投如來前,猶如死人。
阿泥樓逗安慰阿難,輕其愁心,而語之言:如來涅槃時至,汝依我語,咨啟如來:滅後六群比丘,行污他寂。
惡性車匿,雲何共住,而用得教示?世尊滅後,以何為師?依何而住?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阿難具陳上問,而以白佛。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緻四問,為最後問,能大利益一切世間。
車匿比丘,其性制惡。
我弟難陀,具極重欲。
如來為說十二因緣,彌滿三千大千苦根本。
汝當依我教法,正觀教示六群。
車匿深心依此,不久自當得證上果。
屍波羅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依四念處,嚴心而住。
一切經初,當安如是。
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衆,而說是經。
既雲一切經初當安,故名通序。
雖通而别,如文具簡(雲雲)。
疏雲:能持之人者,謂聞通而持别,故加能持,以簡異于伴也。
縱有兼釋等者,意雲通釋義已顯著,下去廣釋,但是附傍通釋而已。
言兼釋者,隻是兼于四教釋耳。
雖兼四釋,須附略文。
義通兩句者,非但阿難得和合稱,由衆機會,複名和合,故雲由機也。
疏雲:不與世诤者,大經雲:我終不與世間共诤。
世間智者,所謂諸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