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一(輔妙樂記)

關燈
、一切聖人。

    世智所說五陰無常、苦、空、無我,我亦如是;世智所說五陰無有常、樂、我、淨,我亦如是。

    诤論不與古今同喜,故屬世界。

    又應知此世不同世間之世。

    若未開權,則名為诤;若開顯已,方名無诤。

    又應更雲:開近顯遠,方名不诤。

     以異顯同者,諸佛雖異,如是皆同,故引諸佛顯于今佛如是道同。

     阿漚者,百論雲:外道謂梵王昔以七十二字教化世間,梵王後時,貪吝情起,退失神通,是故世間敬心微薄,梵王忿恨,還取七十二字吞之。

    唯阿、漚兩字,從口兩邊遺落,世人收得,将為字王,故以阿字置廣主經初,漚字置四圍陀經首,詺此為吉。

    汝今先惡,止惡在初,故雲不吉。

     以汝吉法無自等者,此即但點能破觀法,所計自祛,故論雲諸法從緣生,尚不可等,故但雲無自等也。

     有無中攝者,隻是計有為自然,計無為自然耳。

     但四計義通者,外人則依正起計,佛弟子則于境智起計,如止觀第三破境不自境中說。

     或且通方者,但是前三悉相,即名第一義也。

     晉王者,别傳中雲:晉王者,疏請大師着。

    淨名疏雲:先已戒定,今欲伏膺智斷。

    王意雲:若得此法,增智斷煩惱故也。

     四教通塞者,以此四八,如是用則為通[門@菴],而不用為塞。

    如華嚴用二,乃至般若用三等,即其相也。

     權實遠近者,昔教權實相帶為近,今經明于久遠,權實為遠。

     具知進否者,一時四八為進,不盡用者為否。

     安得以諸師至衆戶者,今家則先以八匙開于八戶,次以一匙而蕩衆教,鹹同一實。

     初立法通者,隻是且通途立一能诠所诠之法也。

     疏雲:二文不異者,隻是一文,由有能傳,故得二文之号。

     二、如是下者,隻應合雲佛及阿難。

    二、如下,所诠為是。

    今能、所雙舉,以成文勢,故雲如是。

     于所聞時具能所者,以初聞時具聞能所,是故今文約于觀谛以釋法體。

     疏雲:動俗入如者,約真、俗二谛辯也。

     疏雲:動如入如者,别人破空入中,文中語略,應雲破空入假,破假入中;圓人即次第而不次第,故雲對所诠三谛也。

     以四例四者,謂頓等四,例約教四,亦具能、所故也。

     故彼文理相稱之法者,以阿難傳佛文理相稱之法,故雲彼也。

     應更以是對向四文者,應雲:文中但雲動俗入如,未雲動俗入如不異,為是故,須更以四是對于四如,以釋其相。

     故秘密所用者,明四教若在于佛所用,則成秘密。

    若阿難傳所用秘密,則成顯露。

    又秘密教者,如法華玄文第一雲:如來于法得最自在,三密四門無妨之用。

    或此說漸,則彼說頓與不定。

    或彼說漸,則此說頓與不定。

    而互不相知,名秘密不定,十方齊說等(雲雲)。

    不定教者,通約法華前四時座席。

    說教之時,或正說大,而有聞小獲小益者。

    或正說小,而有聞大獲大益者。

    故大般若經雲:佛在鹿野,轉四谛法輪。

    無量衆生,發聲聞心。

    無量衆生,發緣覺心。

    無量菩薩,行六度行。

    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住于初地,乃至十地。

    無量一生補處菩薩,一時成佛。

    約教互相知,故名不定教。

    廣如玄文記。

     天人機具衆教者,天人是受教之器,須以四八而熟脫之,故雲漉至究竟涅槃。

    三途非器,故不論之。

     義各含四者,但舉不定等,即攝藏等四也。

     證信義通至前說者,如前釋五義中,雲餘皆義立文是。

     各具諸義者,前三釋中,四悉八教體用等,總入一心而為觀境,故雲等取。

     第一義雖理者,意雲:雖以契理為第一義,由屬因緣,故名為事。

     便成四釋者,謂因緣觀、約教觀、本迹觀,故上句雲鹹成境故。

     且判屬通者,一者屬于通教,二者屬于通途之通。

    今言且者,通屬通教也。

     空假成别者:一者、别在地前,與諸教共;二者、别在當教,為入地方便。

     亦通亦别者,亦具兩句,故雲九通,前教聖局證中,專在于别。

     空假至所照者。

    以空假是中道所,非所照故也。

     對他通别者,空假通他,故名為通;中對空假,故中名别。

    是故兩句,皆兩句釋。

     覺心如應者,夫觀心義,皆于自一念心中以論機應,更不他求。

    但信心成,則見自心覺智明淨,義當于應。

     則妙教為迹等者,且約體用本迹。

     一切聲聞鹹然者,今論權示,故雲一切,此則權中一切也。

     我聞下,我聞離釋者,我謂宰主,聞謂所聞,故以離釋。

     即阙空緣者,耳具四緣,不假于明;眼一具五,疏中但三,根、塵、識故。

    若大乘宗,耳等具七緣,眼具九緣(雲雲)。

     經初盡合改聞者,斥世人也。

    以世人不許色為教體,但雲色是體家之用。

    若如此者,一切經初應合改雲如是我思,思屬行蘊故。

    如天台涅槃疏記,約諸行無常四字,辯其教體。

    如雲:初說諸字,率爾耳識,同時率爾意識,但聞諸聲,聲薰識成種,尋求心中緣。

    聲、字、名三相,聲薰識成種,名等假故,不薰成種聞。

    餘字亦爾。

    通前十二相,若不散亂,決定心生,方能解義。

    四率爾、四尋求,并決定心,九心、四聲、四字、四名、一句、一義,為十四相。

    總九心、十四相,是無記。

    若不散亂,染淨心生,方成教體。

     見身箧者,如來以四大為四蛇,以見四大生滅無常,互相殘害,故舍入涅槃也。

     諸滅結衆者,諸阿羅漢三界結盡,名滅結衆。

     雖非外計者,鈍使凡夫但計己身以立宰主,不同邪見外道故也。

     思惟未盡者,阿難是三果人,由斷欲惑未盡,并伏上二界修惑,故雲未盡。

     凡聖共者,如一物實青,衆共雲黃,共有此說,故不為過。

    實長言短,方圓等一切皆然,故名世流布也。

     自然能解了者,此文即是雙非常、無常以顯中道,常、樂、我、淨、無我等亦爾。

     不二登地者,登地為能雙非故。

     疏雲:知我、無我而不二無我等,即為所非也,雙照亦爾。

     以勝攝劣者,疏雲: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

    既雲自在,即是以實而攝于權也。

     以大拟小者,大對小,小既具四,大豈不然? 故名為雜者,一入空,二出假,被接故也。

     不雲空王劫數者,隻是體用本迹耳。

     已當約教者,既雲觀因緣所生即空等,故當約教也。

     真妙望餘者,餘謂三教皆屬迹故。

     檀行十事者,言是法師清淨佛德行:一、謂足食已,舍威儀,不作餘食法,得二相妙食食;二、足食已,不作餘食法,往村中間得食;三、在寺内得别衆羯磨;四、得在界内别衆羯磨已,聽可;五、此事已,言是本來所作(不依經論律作,而言有教);六、足食已,舍威儀,得以蘇、油、蜜、生蘇、石蜜、酪和一處得食;七、得共宿鹽着中食;八、得飲阇樓羅酒(根子等樂酒);九、得畜不割截坐具;十、得受金銀,于布薩日,檀越布施金銀而共分之。

     新舊兩聞者,重聞二十年前為新,二十年後為舊。

    何者?以侍佛時所聞之法,謝在前故也。

     問:于釋種被殺者,唯除見流離太子,殺諸釋氏,壞迦毗羅城,來至佛所,作如是言:我與如來,俱生此城,同一釋種。

    我今親戚,悉皆殒滅,雲何如來顔色光顯?佛言:汝見城有,我修空定,故乃如是(雲雲)。

    問:五百釋種,何因緣故被殺?佛廣答,如經說。

     六、知佛所入定者,人問佛入何定,阿難皆知所入也。

     疏雲:況餘處者,應是從華嚴至方等諸時為餘處也。

     然大經顯圓者,大經中四句,專明自行智斷,及化他能所,唯在于圓。

    又彼經中,生不生句在初,顯自行智德;不生不生句在第二,顯自行智斷滿也;不生生句在第三,顯自行斷德也。

    又是化他能生生句在第四,顯化他所也。

    聞聞等四亦爾。

     不同餘文者,餘文前三,悉先寄昔教,後方論開今文,乃是大機運動,與顯實時會合矣。

     寄示相者,今經二悉,應生理善,破理惡,今且寄論示二悉之相。

     假時、實時者,大論中有一外道問佛:真谛無時,何故判時?佛因辯雲:從明相現已後至于前為實時,從此已去至明相未現前為假時。

    又鈔中引毗羅三昧經:平旦諸天食,午時諸佛食,午後食生食,夜鬼食。

    故須破邪者,内弟子非不無時,但不如外人計時為因,是故須破也。

    假時破外者,若說實時,增彼邪見,故說假時以破其惡。

     所發善根等者,今經則發一乘開顯圓妙之善也。

     權人理等者,等取權行、權教人理等,并須開顯也。

     疏雲若見谛已上至初住者,此且約位當于初住,須約六即明其淺深。

     化他不定等者,此約大分而說,若于方便等淨土施化,亦不必盡用,八也。

     記一末七日月年止者,人壽三十,饑馑經七年,二十歲疾經七月,十歲刀經七日也。

     保樂、保常者,以樂定,故保樂;以壽定,故保常也。

     六、四、二者,拘留孫等三佛,次第配之,并在第九減劫中出也。

     截指為刑者,阇王得罪人,但截其指;祖王得賊,以灰圍之為獄;父王得罪人,但驅出國(或本雲雲)。

     此前皆謂實動者,得三悉益人,皆謂佛有動出,故雲則前二教等也。

     覺他通初後者,始從初心,訖至後心,皆化他故。

     疏雲:總、别相者,于世間苦、集通途,總作無常之觀,别作四念處觀等。

    出世間總者,悉是無常、苦、空、無我故;别則修四念處觀,乃至道亦别,别而觀故。

     三界系者,思惑也。

     四聖谛者,四谛智,即别别皆作身、受、心、法觀也。

     從後異故者,後老異初少故。

     斷伏不同,具如止觀第三等者,婆娑論明三藏菩薩因時已斷下八地修惑,唯非想一地修惑在,所以但用九無礙、九解脫斷此一地惑耳。

    大論文意,既未斷見,有漏心斷,但名為伏,故雲不斷。

    所以坐道場時,通用一九斷三界修惑,良由此也。

     第十地者,通教第十地也。

     染污無知者,八智随諸煩惱,唯起煩惱,此智更不能了于煩惱,名為染污無智,非謂全無智也。

     不染污無智者,即羅漢心中世俗智,以不了八種境,故名劣也。

    一、味者,約舌根所取五味甜苦等,又大小乘法義味也。

    二、勢者,上如天子有大勢力,亦如宰相乃至下類皆有勢力不同,又如諸藥各有治病勢分也。

    三、熟者,不知衆生及無情等善惡熟也。

    四、德者,以三界内物各自有一種德故。

    五、數者,八萬劫下至三二一千歲數故。

    六、時者,不知何時成何時壞等。

    七、量者,即器量等。

    有多種釋,欠一境。

     具如玄文者,彼釋雖廣,亦不出于四種修證,故指因果二妙中明。

     不出二教者,他人釋佛,亦雲斷習氣,故屬通佛也。

    若奪而言之,隻得三藏佛耳。

     三世諸佛皆色究竟者,起信疏:問:他受用身何故在色究竟天耶?答:一、顯十王,寄别十地故,以十地菩薩攝報果當彼天故。

    華嚴疏雲:初地菩薩作閻浮提王,乃至第四禅中色究竟天對第十地菩薩矣。

    二、餘義别說者,為引二乘人。

    彼小乘不信界外有佛,故指在彼天是實報佛,令知王宮菩提樹下成道是化。

    接引門中且作是說:若一乘宗,佛身周遍法界,乃至微塵毛端重重無盡,非一方化報。

     四階成道者,婆娑雲:第一階,三祇修四波羅蜜,除禅及智;第二階,百劫修相好;第三階,從兜率下,最後身出家,用六行斷惑;第四階,菩提樹,三十四心斷結。

     故開權顯本者,開權在迹門,顯本在本門也。

     亦無印述者,菩薩與佛,身土皆融,所說理等,又被佛加,故不須印述也。

     大論所破者,行三教為能破,藏為所破也。

     不許他經者,講唯識人雲:涅槃經中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者,不了教耳。

     他受用報者,唯識宗中,即以平等性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

    由昔所引修利他功德,居純淨土,為化十地菩薩神通說法,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其身大小不定,大圓鏡智,亦此身所攝。

    合二種,名他受用身。

    此則正當别教義也。

     具如玄文至科簡者,玄第七卷明本十妙,對迹判釋總有六重,謂事理、理教、教行、體用、權實、已今。

    體謂圓教法身,用即報應二身及于三教。

    将久本望今迹門,迹門權示體用俱迹,最初實成體用俱本,廣如彼釋。

     疏雲:唯本地四佛者,一佛為本,三佛為迹,俱久成故。

     若望前三者,覽前三釋,對于觀心,即因緣義。

     疏雲:住者者,初約佛身住土;從十善道下,約佛心住法以釋。

     持戒善心者,十善戒也。

    注雲前從果者,從入三三昧下,從果;布施下,約修因也。

     從廣之狹者,始忍土,終楞嚴也。

     所滅不異者,斷見思盡得有餘,斷苦果得無餘。

     若約理判如向者,如前約涅槃文說也。

     即應入滅者,三藏佛三十四心斷結已,即應入滅。

    住世五十年者,由慈悲故。

     此佛報生者,隻名父母生身以為報生。

     此從因說者,以通菩薩,不即取果,誓抉餘習,為菩薩身利益故也。

     于理實無者,非但實理無住,亦真谛理亦無有住。

    何以故?由俗生滅,真亦無住。

     便成絕待者,開顯入圓,無能無所,皆法界故。

     疏雲:訛言者,訛謬言義,當戲言耳。

     能兼諸國者,兼隻是并諸國耳。

     食肉餘習者。

    賢愚經第十一雲:佛告王曰:善聽!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捺。

    于時國王,名波羅摩達。

    爾時國王,将四種兵,入山林中行獦戲。

    王到澤上,馳遂禽将。

    單侯一乘,獨到深林。

    王時疲極,下馬小伏。

    爾時林中,有??師子,懷欲心盛,行求其偶,困不能得。

    值于林間,見王獨坐,淫意轉隆,思欲從至。

    近到其邊,舉尾背住。

    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獨??,力能殺我。

    若不從意,傥見危害。

    王以怖故,即從師子。

    成欲事已,師子還去。

    諸兵群從已複,王即還宮。

    爾時師子,從是懷胎,日月滿足,便生一子。

    形盡似人,唯足班駁。

    師子憶識,知是王有,便銜來著于王前。

    王亦思惟,自憶前事,知是己兒,即收養之。

    漸大,雄戈志猛。

    父王崩已,班足繼治。

    王有二夫人:一王者種,二婆羅門種。

    時駁足王,一日出城遊觀,敕二夫人:随我後往,誰先到者,當與一日極相娛樂。

    其随後者,吾不見之。

    其二夫人,莊飾駕乘,一時俱往。

    到于道中,見于天祠。

    梵志種者,下車作禮,猶此後至,使王見薄。

    于是夫人,令人打壞天祠,令平如地。

    宋天祠神,悲苦懊惱,往至宮中,欲思傷害。

    王宮天神遮不聽入。

    有一仙人住仙山中,時駁足王恒常供養。

    日月食時,飛來入宮,不食肴馔,粗食粗供。

    偶值一日,仙人不來。

    天神知之,化作其形,欲來入宮。

    宮神猶識,不聽前入,白王永通。

    王聞仙人在外,敕令聽入。

    入已,坐于仙人常坐之處,辦如常食,以用供養。

    時化仙人不肯就食,即語王言:此食粗惡,又無肉魚,雲何可食?王白:大仙,自來恒食清素,故合不辦。

    化仙人告:自今已後,莫辦粗供。

    明日舊仙飛來,設種種魚肉。

    仙人嗔恚,怨責于王。

    王言:大仙,昨日敕如是作。

    仙人言:昨日有患斷食,一日不來,是誰語?故相輕誡。

    合王是後十二年中食人肉。

    作是語已,飛還山中。

    後廚監妄不辦肉,臨時無計,出外不見肉。

    見死小兒肥自在地,念且死,急劫頭足至廚中,加諸美藥,作食與王等。

    如疏。

    乃至由仙人立誓十二年滿,更不啖人,故具經文。

    合疏文可解。

    四、非常偈者。

    大論中名須陀王,仁王名普明王。

    經雲:為班足王而捉将去,從其乞願,一日行施飯食,沙門頂禮三寶。

    班足許已,還國。

    依七佛法,請百法師,一日二時講仁王般若。

    第一法師為王說偈言: 劫燒終訖乾坤,洞燃須彌巨海。

     都為灰飏天龍,福盡于中凋喪。

     二義尚爾,國有何常,神識無主? 假乘四蛇,無眼保養,以為樂事。

     神無常主,形無常家,形神尚離。

     豈有國耶?有本自無,因緣成諸, 盛者必衰,實者必虛。

    衆生蠢蠢, 都如幻居,三界皆爾,國土亦如。

     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事與願違, 憂悲為害欲深,禍重瘡疣無外。

     三界皆爾,國有何賴。

     偈意勸王,舍國及身。

     小即初果者,通教聲聞;若通菩薩,于幹慧地,即得空平等之名。

     與大教梵行意同者,彼梵行文末雲:菩薩舍心時,則得空平等地。

    如須菩提,菩薩住于是地,不見父母、兄弟、姊妹、親怨中人,乃至陰、界、諸入、衆生、壽命,如彼虛空。

     疏:崛山者,大寶積經雲:其山高峻,嚴灑可視。

    衆華卉木,悉皆茂盛。

    夜夜興雲,輕雷細雨,水陸兼備。

    天龍八部,常在遊止。

    複有異類諸獸,師子、虎、狼、熊、罴之屬。

    複有百千衆鳥,孔雀、鹦鹉、鳥鷹、鴛鴦。

    是諸衆類,以佛威力,不為貪欲、嗔、癡所惱,不相食啖,而共親愛。

     疏雲:總有三事者,文中三,又是二鹫、一靈也。

     廣普山者,能容諸佛、菩薩、羅漢、支佛、鬼神及屍陀林故。

     負重山者,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