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二(輔妙樂記)

關燈
百婆羅門主,見迦葉佛衆人供養,發如是言:好食運供養我,此沙門等應與馬麥。

    故緻斯報。

    呵者(書之反,牛喉也)。

     疏雲:四無所畏者,一切智無畏者,備知四種苦谛,為他分别,明示過患,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無能難言是法非法;障道無畏者,四種集谛,障四道滅,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無能難言此非障道;盡苦道無畏者,四種道谛,能行是道,得盡苦出間,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無漏無畏者,四種滅谛,各有所證,各有所滅,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

     (十二、離婆多)疏雲:或室宿者,往昔曾證他人偷牛來,因染袈裟,他人失牛,尋迹至此,見染汁為血等,被投送官,置獄中,經十二年。

    如僧自鏡錄中說,故雲有口失緣。

     二鬼争屍緣。

    在止觀第七記者。

    大論雲:如人适遠,獨宿空亭。

    有鬼擔屍,來着其前。

    複有一鬼,随後而來,嗔罵前鬼雲:是我屍。

    前鬼複雲:本是我物,我自擔來。

    二鬼各以一手中争之。

    前鬼語雲:可問此人。

    後鬼即問:是誰死人?誰擔将來?其人思惟:此之二鬼,悉有大力。

    設依理等,如疏。

    乃至答言:前鬼将來。

    後鬼大嗔,拔其手足,著于地上。

    小鬼等,如疏。

     又非已有至前兩者,前二教佛為當教之有,别教等覺已下皆名他有,俱屬緣修成故。

     (十三、畢陵伽)疏雲:咄!小婢者,大論雲:其以宿命智力,知彼河神曾為己家之婢故爾。

     廣明慢緣者,彼此大同。

     疏雲:實無高心下,佛問河神:汝見畢陵合掌忏未?答曰:具見。

    佛言:忏竟無慢,而有此言者,是人于五百世中作婆羅門,性多慢故。

     忏悔具二悉者,忏悔治他嗔,令他善心生,故雲也。

     三觀總别者,一心三觀為總,次第三觀為别,此二鹹至于極,故雲俱歸第一義。

     (十四、薄拘羅)疏雲:後母置熬盤者,就母索餅。

    母即投拘羅,擲置熬上。

    釜中煮肉,就索内置沸釜中等。

    付法藏經雲:毗婆屍佛入涅槃後,有一比丘,其患頭痛。

    拘羅爾時作一貧人,見病比丘,便持一呵梨勒,歡喜奉施。

    比丘眼病即除愈(雲雲)。

     五大染色者,青、黃、赤、紫、黑。

    又更四大色,紅、黃、紫也。

     (十五拘絺羅)初舍利子問者,既是舍利弗母與弟,論隻應雲舍利子姊問,是以子顯母耳。

     貪等者,等取嗔癡,謂三不善根也。

     (十六難陀)為說十一事者,一解色,二相應,三摩刷,四覆瘡,五放煙火,六簡茂草,七令牛群安穩,八知度處,九知時宜,十留??餘十一,将護于大牛。

    彼乃合雲:比丘亦如是,一知四大造色,二善别愚智相,三摩刷六情根,四善覆十善相,五傳所誦為煙,六四意止茂草,七七十二分安處,八八聖支度處,九莫受輕賤請,名知時宜,十知足為留餘十一,敬護是将護。

    佛說偈雲:牧牛無放逸,其主獲其福,六牛經六年,展轉六十牛,比丘戒成就,于禅得自在,六根而寂靜,六年成六通,聞皆得果,成第一義。

     (十七孫陀羅難陀)地獄天堂者,佛喚還已,卻将出城鹿母園。

    佛問:汝曾見香醉山不?答:未見。

    佛令投衣角飛,須臾見山,山有果樹,樹下有猕猴,無一目,被燒竟。

    佛問:何如孫陀利?答:何得比此。

    又問:汝曾見天不?答:未見。

    又令捉衣角,尋至三十三天。

    佛令遊觀,至歡喜園,及交合園,見諸天女種種音聲。

    有一處天女無夫,問天。

    天答:佛弟難陀,持戒生此,當為我夫。

    佛問難陀:天女何如孫陀利?答:天比孫陀利,如以孫陀利比瞎猕猴。

    佛言:汝今持戒,當生此天。

    時佛共還逝多林,難陀慕天宮而修梵行。

    佛又同:汝見捺落迦未?答:未見。

    又令投衣角,尋便見諸獄皆悉治人。

    有一處無人,因問獄。

    率獄答言:佛弟難陀,為生天故修行,暫在天上,不久還來此中受苦。

    難陀懼之,淚下如雨。

    佛與還遊多林,廣說胎相。

    難陀因而發心,為解脫故,修持禁戒,得羅漢。

    廣如入胎經中。

     疏雲:俗谛有法喜者,以受為俗谛,故雲俗有。

     (十八富樓那)疏雲:欲還本國者,增一雲:其成道已,欲還本國,利益村人。

    (中間如疏)乃至佛言:若能如是,乃得利益,可還本國。

     疏雲:正直江滿者,亦雲滿江,亦雲江滿,即名也。

     疏雲:殷勤折法者,如上若毀辱我,我當自幸等,即是殷勤之相也。

     疏雲:所作已辦者,羅漢四智中一智也。

     疏雲人、行、理等善知識觀者,大品雲佛、菩薩、羅漢,即外護知識人也,亦名僧寶;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即同行知識行也,亦名佛寶;法性、實際,諸佛所師,即教授知識理也,亦名法寶。

    又一知識,各具三義:一、如佛威神覆護,即外護;二、諸佛聖人亦脫璎珞,着蔽垢衣,執除糞器,和光利物,同行;三、諸菩薩一音演說法,開發化導,各令得解,教授也。

    六度道品三者,助道名護助,助道發正道,即外護;正助合行,即同行也;依此正助,不失規矩,通入三解脫門,即教授義。

    法性三者,境是所師,冥薰密益,即外護義;境智相應,即同行義;未見理時如盲,谛法顯時如智,智用無僻,即教授義。

    并約四悉,合有三十六番善知識。

     (十七須菩提)疏雲:占者依報之空,能表正報,當會空理,理具一切法故,故俱吉。

     疏雲:善業者,此則常修無漏善業。

     疏雲:嫌行等者,大經雲:須菩提者,住虛空地,凡欲入城,要先觀入。

    若有于己生嫌嫉者,則止不行,乃至極饑,猶不行乞。

    何以故?是須菩提常作是念:我憶往昔,于福田所,生一念惡,由是因緣,入大地獄,受諸苦惱。

    複作是念:若有衆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

    行、卧亦爾。

     疏雲:佛忉利下,大論雲:佛在忉利,一夏安居畢,乃下行閻浮提。

    四衆雲集,人天相見,衆會莊嚴,先未曾有。

    時須菩提端居石室,作是思惟:佛常說法,若以智力觀佛法身,名見佛中最。

    又思惟言:今此大衆,雖複殊特,皆歸無常,勢不長久。

    一切諸法,空無有實。

    作是觀時,即得道證。

    于時大會,一切皆欲先見如來,禮拜供養。

    時有蓮華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惡,便自化身為輪王,七寶千子導從而至。

    衆鹹避之,因先見佛,便複比丘尼形,頭面禮足。

    佛告之曰:非汝先禮,唯須菩提最先禮我。

    所以者何?須菩提者,觀諸法空,先見法身,得真供養。

     非獨此中者,此必雲法身者,且從初說,但是五分法身;若從得記後,應雲三德法身。

    非獨此爾,餘文例然。

     (二十阿難)疏雲:宗社者,謂宗廟社稷也。

    宗,尊也。

    廟,貌也。

    謂尊貌所居。

    社謂後土。

    土者,吐也。

    土之所生,如口吐物,物即地神也。

    土地廣,不可盡敬,故對之為社。

    稷謂五谷總名,即五谷神也。

    故天子所居,左宗廟,右社稷,布列四時五行,故雲霸其等。

     疏雲:阿夷等者,瑞應經雲:王語夫人:國有道人,年百餘歲,耆舊多識,可相子乎?夫人曰:善。

    乃令相之。

    阿夷既相,尋白王言:敢賀大王,生此神人,如我相法,太子在家,當為轉輪聖王,主四天下;若不樂居家,當為自然佛,度脫萬姓。

     疏:瑞相等者。

    經又雲:四月八日交明星出時,從母右脅而生,天降大瑞三十有二,謂地大動,伏藏顯明,月神珠懸于空中,梵天寶蓋彌覆空上等。

    言相者,經又雲:太子身有三十二相,謂身金色,頂肉髻,眉間毫相,頂出光等。

    今既雲死,則阿夷之言,瑞相之表,有何微哉? 疏雲:有一女人者,女人說偈雲: 欲雲何所欲?貪視不知足,染欲貪愛心, 誤我兒遭來。

     又雲: 欲雲何所欲,皆從思覺生?貪欲若不起, 欲心則不生。

     将兒置井中竟,即說此偈: 疏雲:住恐離車等者。

    阿難将欲入則滅,往别阇王,會王晝寝,乃留。

    言于門者,豎而便往毗舍離。

    王尋夢蓋莖折,而自驚悟。

    門人即以上事白王,王嚴四兵至恒河側,而請阿難住其國界,以入涅槃。

    離車又請,是以去留俱有怨也。

     疏雲:能接持法身者,能持佛法身,以法為身,故雲也。

    法燈下,歎能化也。

     (二十一、羅睺羅)疏雲:塞鼠穴者,耶輸宿世使兒塞穴,六日鼠死,此罪餘報,六年妊娠(雲雲)。

     多是為人等者,此八種障,不純能障,不純所障,及除後二障,故雲多也。

     疏雲真谛至本名修羅者,此釋不當從佛言我法下,今家附彼文釋障義,非全用彼意也。

     寶女者,瞿夷也。

     法顯傳者,高僧傳中法顯比丘,别傳中說此緣,法顯是神意僧。

     疏雲:冀神寶至者,大經雲:若刹王于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愛受齊,即于是日,七寶相次而來應者,即當得作轉輪聖王,主四天下:一、金輪寶,千輻不滅,谷辋具足,不由工匠,自然成就;二、象寶,狀貌端美,如白蓮華,一日之中,周行八萬盡大海際;三、馬寶,其色绀豔,毛尾金色,亦于一日,周行八萬;四、女寶,形容端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目能遠視,見一由旬,耳鼻亦爾,舌能覆面,形色細薄,如赤銅鍱,有大智慧,常以軟語,手觸王衣,即知王身安樂病患,亦知王心所緣之處;五、摩尼珠寶,純青琉璃,大如車谷,能于暗中,照一由旬,若天雨時,是珠勢力,能為大蓋,覆一由旬;六、主藏臣寶,無量庫藏,皆悉盈溢,能見地中所有伏藏,随王所念,皆能辦之;七、主兵臣寶,勇健猛略,榮謀第一,善知四兵,若任鬥者,則現聖王,若不任者,退不令現,未摧伏者,能令摧伏,已摧伏者,力能令守護(雲雲)。

     觀于彼淨等者,不淨謂妄語,淨即不妄語,善不亦爾。

     當作者,謂未作者更不可作。

     準寶雲經者,是大乘經,亦敕十六,令持佛法,不得入滅,況小乘耶? 所障之惑至思議者,異心中破,一心中破不同。

     (列少知識)疏雲:亦不分别多識等者,意雲:不以凡能分别聖之多少,良由聖應多小,凡緻有多識少識不等耳。

     而别有理本者,約體用本迹也。

     疏雲:十八學人等者,中阿含雲:長者問佛:福田有幾?佛言:學人有十八,無學有九。

    學人十八者,謂信行、法行、信解、見得、身證、家家、一種子向初果、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無。

    及五種那含,謂中生、行、不行、上流。

    九無學者,謂思、進、退、不退、不動、住、護、慧俱。

    又俱舍雲:謂退、護、住、思、死、不退、慧俱、不壞法人。

     後約獨菩薩位者,此專約十地邊始終别為菩薩立忍位以釋,則是彼别圓接菩薩也。

     初入無功用者,初住為無學,住前名為學;學人得二句,無學得二句;五品為非學,句成五句。

     義屬前句者,屬學句也。

     阙第三句者,無學學句也。

    别、圓準通,佛住于善法。

    善法者,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以化衆生,則成有于第三句,故雲準通可知。

     則後三教并有兩節者,通教七八地為無功用,亦以九十為具足,别圓如記。

     即第二節者,此專約具足句判也。

     大經中舉因六人者,迦葉以頭陀莊嚴,阿難以多聞莊嚴(此即學入),阿那律以天眼莊嚴,舍利弗、須菩提、目揵連,廣如彼經。

     二而不二者,此迷諸聲聞今日垂迹,示為枯榮,名之為二,亦證中道,名為不二,故雲同于如來也。

    又如來本實久已不二,慈悲垂迹,示于而二,中間入般涅槃,是則聲聞二而不二,如來即是不二而二也。

     疏雲:不緣至中間者,中間俱不可得也。

     不緣而緣者,三德涅槃,理不當于緣,故雲不緣。

    雖不當緣,而常緣之。

    此即于本文初句上,加而緣二字矣。

     常如是觀者,隻此一句,義兼前兩句。

    若漸進邊名為學,當分住邊名學、無學。

    所以不雲緣而不緣名學、無學者,為須本文第二句具于兩句義,故不侯着也。

     三觀各為五句者,空稱藏通五句,假稱别教五句,中觀稱圓五句矣。

     若百如中等者,則百界如亦萬如也。

    又應知千如從理,通具故;千界從義,數義齊故。

     故前二文者,因緣、約教二文也。

    若欲下,略辨前二文相也。

     釋妨如前者,如前令欲功用四義文是。

     數無約教者,如少知識觀心文末說家雲若欲義立,聞數歡喜,乃至對數解異,即其相也。

     義通初後者,初謂觀行六根,後謂登住已上。

     (耶輸陀羅)疏雲:溫良恭儉者,敦美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良,和從不逆謂之恭,去奢從約謂之儉,推人後己謂之讓。

    文中阙讓一德。

     初二句總明者,從上當分至總論也。

     疏雲:顯善權者,别述二句也。

     約教理應互通者,隻是約教通于主伴耳。

     無始終故者,以菩薩形無定準,法不常規,[彳*(ㄆ/黑)]來忽往,雜衆則存沒無恒故。

     始終親疏者,始從外道已來,終法華也。

     主伴者,或時佛為伴,弟子為主。

    如須達家老婢,佛化不得,阿難化得等(雲雲)。

     顯密者,從初至後,為聲聞像者為顯,示同餘身者為密,又權示者為密。

     事理等者,如來化事也,如來所證理也,人法則諸弟子所行法也。

     善惡者,善如諸弟子,惡則調達也。

     且舍中間等者。

    且不論中間之迹,及以華嚴寂場,直論伽耶,故雲近也。

     疏雲:法身菩薩者,已舍生身,生實報土,得無生忍,為法身。

    如華嚴中,乘栴檀樓,與大菩薩共詑摩耶。

    此乃法界為胎,胎外無别法也。

     疏雲:棄國捐王者,太子本起經雲:太子年至十四,請出遊觀,王令左右百官道從。

    出城東門,天帝化為病人,身小腹大,倚門啼息。

    太子問曰:此為何人?其仆答曰:病人也。

    何謂為病?對曰:四大互乖,或熱或冷,飲食不節,卧起無恒,故得斯病。

    太子曰:一何苦哉!吾當有之,與此何異?乃回車而還,憂不能食。

    王問其故,從者對曰:道見病人,以此不悅。

    王乃增之五百妓女,晝夜娛樂。

    數年小差,複請出遊,王敕國中,無令病人在于道側。

    太子駕乘,出城南門,天帝化為老人,杖柱羸步。

    太子問曰:此為何人?其仆答曰:老人也。

    何謂為老?對曰:年耆根熟,形變色衰,氣力虛劣,餘命無幾,故謂之老。

    太子曰:日月流邁,時變歲移,有何樂哉?回車而還,又憂不食,王又增五百妓女而娛樂之。

    既而小差,複請出遊,王敕國中,無令老病在于道側。

    太子駕乘,出城西門,天帝化為死人,家室男女,啼号送之。

    太子問曰:此為何人?其仆從答曰:死人也。

    何謂為死?對曰:氣絕魂逝,無所複知,永棄親戚,長埋曠野,謂之為死。

    太子曰:痛矣!劇矣!往來五道,勞我精神。

    回車而還,憂不能食。

    王又增五百伎女娛樂之。

    久而小差,又請出遊。

    王敕國中,無令老病并及死人至其道側。

    太子駕乘出城北門,天帝化為作沙門法,執持應器,祖地而行。

    太子問曰:此為何人?其仆答曰:沙門也。

    何為沙門?對曰:舍棄妻子,守戒無為,聲色不能污,勞位不能屈,難動如地,存亡自在,謂之沙門。

    太子曰:善哉!唯此為彼。

    回車而還。

    見諸伎女猶如枯骨,所有宮殿冢墓無異,厭惡在家,念清淨道。

    至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天于空中叉手白言:時可去矣。

    太子曰:礙其守者。

    天厭其妻及諸伎女,皆令睡卧。

    太子即呼車匿,徐令彼馬。

    天使鬼神捧馬足,并接車匿,逾出宮城,遠至貝多樹下,念欲剃發。

    天奉剃刀,發堕,天受而去。

    即于樹下舍蒿為座,端坐六年,日食一麻一米。

    (經雲:天奉美食,不肯受之,天乃化為自然麻米,生其左右者也。

    )具修道品及三脫門降魔成佛。

     先與者,先與世法故。

     及忘四天下者,忘即舍也,謂舍四大衆及輪王位也。

     分庭抗禮者,謂既内外殊途,如主客齊肩,分庭上下,故雲抗禮。

    又若兼解者,如人對拜者是。

     亦對也者,以師弟未相巨順,二彼相拒,故曰對也。

     疏雲:初曆色心等者,大品經雲:菩薩得菩提時,為衆生說色趣空,乃至(其間廣曆衆多法也。

    )一切種智等之所空,空也;色等,假也;非趣非不趣,中也。

    廣如後釋。

     從始至終者,專在般若一部,自論始終也。

     偏圓者,偏通前三,圓唯第四,故指玄文也。

     疏雲:會天性者,論語雲:父母之道,天性也。

     孤調者,灰身故無身,滅智故無智,唯一解脫,故雲孤調,名為獨滅。

     豈留多人者,便破慈恩,他雲:但是定性,悉皆入滅,并不得度。

     疏雲:贖命重寶者,大經扶律顯常。

    律譬能贖之寶,命等常慧命,久住世間而無有反。

    故大經雲: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

    善男子,是人所以藏積此物,為未來事。

    所謂谷貴,賊來侵國,值遇惡王,為用贖命,道路澀難,知賊難得,時乃當出。

    如來秘藏亦複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淨财,為四衆說如來畢竟入于涅槃,讀誦世典,不敬佛經,為欲滅除如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等(雲雲)。

     理同往見者,以迦葉佛出,其土猶淨,同于文殊引燈明佛于法華而入涅槃,故雲同也。

     月上即維摩诘女,無垢施即阇世王女等。

     良,恒娥上女。

    賤,即車匿等。

    畜者,如太子馬,馬名揵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