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五(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應知昔權今實,方成稱贊。
法華皆是如來圓音曲巧,逗會物機,引令入極,但雲不當大小,緻令今昔不分,故不可也。
經雲:分别說諸法,何者是諸法?釋雲:五衆之生滅,是五衆即五陰法。
故俱舍雲:蘊是積聚義,陰是蓋義。
經雲:少有能信者,舉昔少信,顯今多信。
已獲分記至請者,自能百界教化衆生,為他所請,故無勸請。
已有所至者,已入初住名分所至。
五悔者,始自初心,終至等覺,一一度品,無不須之。
請佛住世,轉法于人,自沾其益,随順中理,故得其名。
一切凡夫,并順中理,回因向果,如流趣海,願求佛道,初住分證。
全住實行者,意非但實行獲益,權行亦乃化功歸己。
又若無權人,但任實人,何能自至于實。
諸土示疾等者,始從同居,乃至實報三,或對土,或盡長短不同,示疾示痊不等(雲雲)。
淮此釋前者,前授記中第三意雲:令聞者結緣,即修淨土行也。
二者、入位者,由昔已入羅漢之位,是故難悟。
前三後一,始末根由者,始謂火宅輪回,及具列三車出宅,是始由也。
兼示索三與一之意,即末由也。
疏雲:無住涅槃者,即大涅槃也,對小涅槃,故雲無住。
可雲遍喻者,依涅槃經,喻有八種:一者、順喻。
如天際雨,溝渎皆滿,溝渎皆滿故小坑滿,小坑滿故大坑滿,大坑滿故大河滿,大河滿故大海滿。
如來法雨亦爾,令諸衆生戒滿,戒滿故不悔心滿,不悔心滿故乃至涅槃滿。
二者、逆喻。
大海有本,所謂大河;大河有本,乃至大雨;涅槃有本,所謂解脫;解脫有本,乃至具持戒;持戒有本,所謂法雨。
三者、現喻。
如經中諸衆生心性,猶若猕猴,舍一取一,若色聲等,無暫住時。
四者、非喻。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于人。
我說四山,即是生老病死。
五者、先喻。
譬如有人,貪着妙華,采取之時,為水所漂。
衆生亦爾,貪愛五欲,為生老病死之所漂故。
六者、後喻。
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七者、先後喻。
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亦複如是。
螺懷妊,命不久全。
八者、遍喻。
如說波利質多羅樹,葉色黃者,喻念出家;其葉落者,喻剃除須發;乃至香喻無量衆生持戒;光喻如來名号等。
今言遍喻者,界内火宅遍、三車遍、界外大車遍,謂等賜。
子等是機遍,心等是父心遍,故當遍喻也。
火宅始終者,長行中從唯有一門,乃至焚燒舍宅等;偈中始從其宅久故,乃至蜈蚣等。
及救火者,長行中從長者見是大火已下文是,偈中從是時宅主在門外立已下文是。
先與後奪者,先與三,後斥為方便已,方與真實,即當奪也。
今出所顯者,今此一門,是彼所顯佛道,故雲唯有一門。
各出其能者,彼種種法門為能通,今一門為能通,故雲也。
以能對所者,上種種法門,為能對于所顯佛道,佛道即實也。
今以一實教門,通于實理,二能雖異,所通一也。
更互相顯者,以權名行,顯實名行也。
疏雲:舊以十方虛空等者,意雲寂光是體,可是所入,不應雲是所被,故不用也。
橫豎相帶者,同居具四,方便三,實報二,寂光具一,皆是豎帶橫,故雲寂光如器,諸土如飯,衆機如共食等。
二而不二者,隻是橫豎不出,寂光一理。
今從土用者,寂光為體,三土為用,故雲遍三土也。
終無行劣者,諸三教行也。
疏雲:鄰闾者,即裡門也,合如記。
疏雲:口無擇言者,謂身行禮樂,口言詩書,心則德義之經,有何擇耶?此附俗釋也。
疏雲:洋溢者,洋,美也,盛也;溢,餘也。
言名行衆粲,煥然盛美有餘,合法如記。
說文雲:以鼠者,色黃而大,生于胡零丁國,外柔而内剛,是以趙武靈王改效胡服,用其皮以飾。
侍中冠左貂右蟬者,從右橫蟬,徹冠之左,以冠于首。
如蟬之清高者。
古者[住/尺]以蟬翅妝冠,表三品清正也。
弼亦輔也,承相左輔右弼于帝者也。
鹽梅者,尚書雲:殷高宗聘傅說(悅音)于傅岩之下,雲:若濟大川,以汝為舟楫;若歲大旱,以汝為霖雨;若作酒醴,以汝為麹糵;若作和羹,以汝為鹽梅。
梅,醋也。
阿衡者,謂帝者衡而任之,令均百姓。
金谷者,晉書雲:石崇家有金谷,在洛陽東豐宇。
(敷容反。
)此園貴,以布金買之。
又雲:金華苑,亦石崇家所有也。
侈者,奢役也。
細,好也。
言其資蓄豐盛,奢侈精好也。
疏雲:不肅者,爾雅雲:肅,進也。
謂不待誘進而物畏威。
疏雲:智則胸如武庫者,晉時人名杜預,善住春秋,明于軍法,若出言摩略,皆說軍法,時人号為杜武庫。
智略起自胸襟而作,此即智略多也。
疏雲:蒼蒼者,說文雲:草白色蒼蒼也。
棱棱者,高峻之貌,又威嚴也。
謂年尊德高,能伏物也。
疏雲:十号無極者,圓異前三,故雲無極。
疏雲:早成正覺者,迹門指大通佛時為早成,本門指久遠為早成。
疏雲:随智運動無石者,随智運動,為行無失,故對行淨也。
疏雲具佛威儀者,如止觀助道中道品攝佛威儀,一一皆具四釋,故雲等也。
果分權實者,三教果,佛十德,俱名為權。
所歸多小亦别者,前三教約于七方便傳,鹹入當教,理不等圓,則七種方便十界衆生皆悉權謂實,故雲所歸。
疏雲:生在佛家者,境生于智,智還照境,名在佛家。
三、觀對于四教者,空、攝、藏、通、别、假、圓、中。
具佛威儀者,觀心謂攝諸因果威儀,十力、無畏等法,故知一心定慧攝法無外。
稱理含藏者,境觀皆具一切法。
不生法愛者,由無法愛得入初住,是以七方便人無不入實。
令成今經觀心十法者,前三十法,本為實施,況今開顯,無非大車,唯妙十法。
因緣約教觀心三者,世二釋義,當因緣權三實一,即約教也。
觀心如文。
廣略多少者,或十四空,或七空,或二空,或一空,或二十空,乃至無量境皆空等。
出宅之路者,若離為譬,出宅之路,隻是于慧;若合為譬,田及能詑,隻是定慧。
為田譬于出,宅門譬于慧,故雲出宅之路。
入宅路門者,更作能入釋已,慧為能趣之行,故雲十八空等,亦可兼定,俱為能入。
若依四觀者,即絕待跨節觀也。
僮仆名者,說文雲:男有罪為奴曰僮,給使曰仆。
定慧之餘助者,三藏為一,實定慧之僮仆。
用與權變者,用謂能用,與謂稱機,故雲和光。
冗冗者(而龍反),亦是不依正道。
若欲出宅,唯有一門者,佛道為一門。
有邪有正者,唯佛道是正,餘九十五并邪,止觀中意亦爾。
得能者衆者,意雲:有教須行,行方契理;若隻單教,故不可也。
義已兼于能所者,智取于理,猶不雲教,故為今所破。
住在何處者,應雲未被會時,住在二味也。
具有二義者,宅、車二義,相待、絕待。
三界尚如何别之有者,意雲:所治尚如何,況能出三車之法而非真實? 不安穩處亦複如是者,不安穩處,謂三界對于涅槃法,即安穩處也,以不安穩對安穩處。
定果心所者,以于定中四陰心起于化事之身,即是定家之果,故雲也(更檢)。
疏雲頹落譬減損者,皆論念念減損也,下諸文皆爾。
無色非全無色者,如大經雲:無色界色,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既雲有色,皆是無常,故雲與此合也。
以依、正合喻者,圓鏡雲:一、約器世間釋。
堂喻欲界,閣喻上二界。
劫成來久,名為朽故。
如此賢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四十九中劫已過,餘十一中劫即入壞分,故言朽故也。
大千如外牆,中千如内壁,皆有鐵圍、山圍之,崩墜不停,故言頹落。
舍以柱為根,世界以五輪為根。
地依水,水依火,火依風,風依空。
俱舍但言三輪,不說火及空。
劫住已久,将入于壞,地谄水溢,腐敗義也。
梁棟者,維持堂閣,空地二居,高舉重疊。
三禅已下,災變所及,曰傾;四禅已上,無常亦至,曰危。
七日并現,大千洞然,無處非大,故雲周匝。
人焚燒,業火之爾,故雲欻然火起也。
正報因果者,因謂煩惱,果即五陰,故以因果譬于五濁也。
若約小乘者,煩惱無始相續,名為本有;今念念生滅無常,名為今無。
若消今文,隻應用小教以消其義,即是今疏附大乘以釋。
涅槃四柱者,以四處出,如涅槃四柱;若釋不當,則令涅槃室傾。
大理雖同者,四釋皆不出無明法性故也。
差别、無差别義者,差别是煩惱,無差别是涅槃。
差即無差,謂本有煩惱,今無煩惱,則是今有涅槃也。
無差即差别,是本有涅槃,今無涅槃,則是今有煩惱也。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者,謂煩惱即涅槃,涅槃之法不屬三世,故雲無有是處。
亦是無明、涅槃,俱不屬三世。
得、不得,言定、不定,亦爾。
成論師雲:金剛心等者,如涅槃經疏第六釋四出偈中,此中釋差别無差别義。
成論師雲:金剛心未是常,後心是常,常則等。
如記章安破雲:此釋正是純陀之所疑,非關偈意。
又雲:本有煩惱,此昔日之本;今無般若,即昔日之今也。
皆是金剛心前本有今無耳。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者,今據金剛心後常住佛果,不屬三世故。
地論師雲者,常法非是始得,本來體用俱具足,但為妄惑所覆,後時方顯。
若爾先隐,顯已還隐,既顯已不隐,亦應隐而不顯,章安難也? 三藏雲:衆生至終者,謂衆生煩惱有可斷,故有終也。
涅槃無終而有始者,有發心之始一得不失,故無終也。
今難之下,先難衆生句,無始之法方乃無終,雲何而言衆生有終也?無終之法下,難涅槃句,謂無終之法必須無始,雲何涅槃而有始耶?若煩惱下,更難衆生成有始,何謂無始而有終也?有始有終下,雙牒衆生涅槃俱屬緣生也。
何得涅槃下,更雙牒衆生涅槃既有始終全屬煩惱也。
其實本有下,明本有涅槃由煩惱故今無涅槃也。
理淨本無下,明本無煩惱今有煩惱,故雲本無今有也。
小宗若立本無者,應雲:本無煩惱,今有煩惱,從緣生故;本有涅槃,今無涅槃,從緣滅故。
涅槃煩惱不屬三世,故雲無有是處。
章安初約三谛者。
涅槃疏雲:今則不爾。
隻一句論差無差,無差别非無差别。
即一谛而三谛,故言本有;即三谛而一谛,故雲今無;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如是展轉不相離,乃是差别無差别,無差别差别,非差别非不差别,遣迦葉之難也。
亦是即無常而常,即常而無常,即非常非無常,釋純陀之難耳。
就智語亦如是。
悟一智即三智,名本有;悟三智即一智,名今無;悟三智、一智非三非一,名無有是處。
此乃遣難釋疑耳。
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世界悉檀;今無者,一無一切無,即對治悉檀也。
合此有無,名一切亦有亦無,即為人悉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第一義悉檀。
此一悉檀,卻即四悉檀,乃遣難釋疑。
本有即有句有門,今無即無句無門。
聲聞、緣覺亦有差别亦無差别,即亦有亦無句,即亦有亦無門。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非有非無句,即非有非無門。
一句即四句,乃遣難釋疑耳。
且用無常一邊者,亦得用本有今無,唯無明故。
疏雲:天性相關者,一、昔結大緣,二、昔會結小,二理性同,故俱名天性相關也。
卻指前列者,指前若十等。
三十、别在緣了者,昔聞大乘為了因子,中間以天人等化為緣因子也。
十智者,一法智,謂苦法智等四谛智也;二比智,謂苦比智等四谛智;三他心智,謂他心心數法,若緣他無漏心,則用法類道他心智,若緣他有滿心,則用世俗他心智;四世智,謂世間有漏智,亦名等智,謂凡聖俱有;五苦智,謂修苦谛四行觀時,得無漏智;六集智,謂修集谛四行觀時,得無漏智;七滅智,謂修滅谛四行觀時,得無漏智;八道智,謂修道谛四行觀時,得無漏智;九盡智,謂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如是念時,證無漏智;十無生智,謂我見苦已,不複更見,餘三谛準此,如是念無漏智也。
一、有漏、無漏者,世智、他心屬有漏,餘六屬無漏也。
疏雲還是釋成驚怖者,謂廣上第二,釋成第三也。
倒所依者,于身起淨倒,于受起樂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
止觀文中,廣約空、假,破于凡、小四倒,次以中道結成秘藏。
入修要二門者,修謂修行,修五停心觀行也。
要謂修行,要門有二門,若貪多用不淨,尋伺多用數息。
如次第者,謂先不淨,次數息。
為通治四貪者:一、供奉;二、妙觸并顯形;二、為四隻用不淨觀,能治此四。
且辯觀骨鎖廣至海者,謂先觀己身為骨,漸漸令至海際。
複略者,至海際已,複令次第漸減,還至最初自身一具骨人。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者,又更令自身骨人,還從足下漸漸生肉,唯留半頭。
是骨何故留之?恐更起貪,故留半頭。
至此位時,名已熟修。
系心在眉間者,又更令前半頭盡生肉,全成好人。
唯系心在眉間,任運不起于貪,則能超于骨人之位。
顯
法華皆是如來圓音曲巧,逗會物機,引令入極,但雲不當大小,緻令今昔不分,故不可也。
經雲:分别說諸法,何者是諸法?釋雲:五衆之生滅,是五衆即五陰法。
故俱舍雲:蘊是積聚義,陰是蓋義。
經雲:少有能信者,舉昔少信,顯今多信。
已獲分記至請者,自能百界教化衆生,為他所請,故無勸請。
已有所至者,已入初住名分所至。
五悔者,始自初心,終至等覺,一一度品,無不須之。
請佛住世,轉法于人,自沾其益,随順中理,故得其名。
一切凡夫,并順中理,回因向果,如流趣海,願求佛道,初住分證。
全住實行者,意非但實行獲益,權行亦乃化功歸己。
又若無權人,但任實人,何能自至于實。
諸土示疾等者,始從同居,乃至實報三,或對土,或盡長短不同,示疾示痊不等(雲雲)。
淮此釋前者,前授記中第三意雲:令聞者結緣,即修淨土行也。
二者、入位者,由昔已入羅漢之位,是故難悟。
前三後一,始末根由者,始謂火宅輪回,及具列三車出宅,是始由也。
兼示索三與一之意,即末由也。
疏雲:無住涅槃者,即大涅槃也,對小涅槃,故雲無住。
可雲遍喻者,依涅槃經,喻有八種:一者、順喻。
如天際雨,溝渎皆滿,溝渎皆滿故小坑滿,小坑滿故大坑滿,大坑滿故大河滿,大河滿故大海滿。
如來法雨亦爾,令諸衆生戒滿,戒滿故不悔心滿,不悔心滿故乃至涅槃滿。
二者、逆喻。
大海有本,所謂大河;大河有本,乃至大雨;涅槃有本,所謂解脫;解脫有本,乃至具持戒;持戒有本,所謂法雨。
三者、現喻。
如經中諸衆生心性,猶若猕猴,舍一取一,若色聲等,無暫住時。
四者、非喻。
如我昔告波斯匿王:有四大山,從四方來,欲害于人。
我說四山,即是生老病死。
五者、先喻。
譬如有人,貪着妙華,采取之時,為水所漂。
衆生亦爾,貪愛五欲,為生老病死之所漂故。
六者、後喻。
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七者、先後喻。
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亦複如是。
螺懷妊,命不久全。
八者、遍喻。
如說波利質多羅樹,葉色黃者,喻念出家;其葉落者,喻剃除須發;乃至香喻無量衆生持戒;光喻如來名号等。
今言遍喻者,界内火宅遍、三車遍、界外大車遍,謂等賜。
子等是機遍,心等是父心遍,故當遍喻也。
火宅始終者,長行中從唯有一門,乃至焚燒舍宅等;偈中始從其宅久故,乃至蜈蚣等。
及救火者,長行中從長者見是大火已下文是,偈中從是時宅主在門外立已下文是。
先與後奪者,先與三,後斥為方便已,方與真實,即當奪也。
今出所顯者,今此一門,是彼所顯佛道,故雲唯有一門。
各出其能者,彼種種法門為能通,今一門為能通,故雲也。
以能對所者,上種種法門,為能對于所顯佛道,佛道即實也。
今以一實教門,通于實理,二能雖異,所通一也。
更互相顯者,以權名行,顯實名行也。
疏雲:舊以十方虛空等者,意雲寂光是體,可是所入,不應雲是所被,故不用也。
橫豎相帶者,同居具四,方便三,實報二,寂光具一,皆是豎帶橫,故雲寂光如器,諸土如飯,衆機如共食等。
二而不二者,隻是橫豎不出,寂光一理。
今從土用者,寂光為體,三土為用,故雲遍三土也。
終無行劣者,諸三教行也。
疏雲:鄰闾者,即裡門也,合如記。
疏雲:口無擇言者,謂身行禮樂,口言詩書,心則德義之經,有何擇耶?此附俗釋也。
疏雲:洋溢者,洋,美也,盛也;溢,餘也。
言名行衆粲,煥然盛美有餘,合法如記。
說文雲:以鼠者,色黃而大,生于胡零丁國,外柔而内剛,是以趙武靈王改效胡服,用其皮以飾。
侍中冠左貂右蟬者,從右橫蟬,徹冠之左,以冠于首。
如蟬之清高者。
古者[住/尺]以蟬翅妝冠,表三品清正也。
弼亦輔也,承相左輔右弼于帝者也。
鹽梅者,尚書雲:殷高宗聘傅說(悅音)于傅岩之下,雲:若濟大川,以汝為舟楫;若歲大旱,以汝為霖雨;若作酒醴,以汝為麹糵;若作和羹,以汝為鹽梅。
梅,醋也。
阿衡者,謂帝者衡而任之,令均百姓。
金谷者,晉書雲:石崇家有金谷,在洛陽東豐宇。
(敷容反。
)此園貴,以布金買之。
又雲:金華苑,亦石崇家所有也。
侈者,奢役也。
細,好也。
言其資蓄豐盛,奢侈精好也。
疏雲:不肅者,爾雅雲:肅,進也。
謂不待誘進而物畏威。
疏雲:智則胸如武庫者,晉時人名杜預,善住春秋,明于軍法,若出言摩略,皆說軍法,時人号為杜武庫。
智略起自胸襟而作,此即智略多也。
疏雲:蒼蒼者,說文雲:草白色蒼蒼也。
棱棱者,高峻之貌,又威嚴也。
謂年尊德高,能伏物也。
疏雲:十号無極者,圓異前三,故雲無極。
疏雲:早成正覺者,迹門指大通佛時為早成,本門指久遠為早成。
疏雲:随智運動無石者,随智運動,為行無失,故對行淨也。
疏雲具佛威儀者,如止觀助道中道品攝佛威儀,一一皆具四釋,故雲等也。
果分權實者,三教果,佛十德,俱名為權。
所歸多小亦别者,前三教約于七方便傳,鹹入當教,理不等圓,則七種方便十界衆生皆悉權謂實,故雲所歸。
疏雲:生在佛家者,境生于智,智還照境,名在佛家。
三、觀對于四教者,空、攝、藏、通、别、假、圓、中。
具佛威儀者,觀心謂攝諸因果威儀,十力、無畏等法,故知一心定慧攝法無外。
稱理含藏者,境觀皆具一切法。
不生法愛者,由無法愛得入初住,是以七方便人無不入實。
令成今經觀心十法者,前三十法,本為實施,況今開顯,無非大車,唯妙十法。
因緣約教觀心三者,世二釋義,當因緣權三實一,即約教也。
觀心如文。
廣略多少者,或十四空,或七空,或二空,或一空,或二十空,乃至無量境皆空等。
出宅之路者,若離為譬,出宅之路,隻是于慧;若合為譬,田及能詑,隻是定慧。
為田譬于出,宅門譬于慧,故雲出宅之路。
入宅路門者,更作能入釋已,慧為能趣之行,故雲十八空等,亦可兼定,俱為能入。
若依四觀者,即絕待跨節觀也。
僮仆名者,說文雲:男有罪為奴曰僮,給使曰仆。
定慧之餘助者,三藏為一,實定慧之僮仆。
用與權變者,用謂能用,與謂稱機,故雲和光。
冗冗者(而龍反),亦是不依正道。
若欲出宅,唯有一門者,佛道為一門。
有邪有正者,唯佛道是正,餘九十五并邪,止觀中意亦爾。
得能者衆者,意雲:有教須行,行方契理;若隻單教,故不可也。
義已兼于能所者,智取于理,猶不雲教,故為今所破。
住在何處者,應雲未被會時,住在二味也。
具有二義者,宅、車二義,相待、絕待。
三界尚如何别之有者,意雲:所治尚如何,況能出三車之法而非真實? 不安穩處亦複如是者,不安穩處,謂三界對于涅槃法,即安穩處也,以不安穩對安穩處。
定果心所者,以于定中四陰心起于化事之身,即是定家之果,故雲也(更檢)。
疏雲頹落譬減損者,皆論念念減損也,下諸文皆爾。
無色非全無色者,如大經雲:無色界色,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既雲有色,皆是無常,故雲與此合也。
以依、正合喻者,圓鏡雲:一、約器世間釋。
堂喻欲界,閣喻上二界。
劫成來久,名為朽故。
如此賢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四十九中劫已過,餘十一中劫即入壞分,故言朽故也。
大千如外牆,中千如内壁,皆有鐵圍、山圍之,崩墜不停,故言頹落。
舍以柱為根,世界以五輪為根。
地依水,水依火,火依風,風依空。
俱舍但言三輪,不說火及空。
劫住已久,将入于壞,地谄水溢,腐敗義也。
梁棟者,維持堂閣,空地二居,高舉重疊。
三禅已下,災變所及,曰傾;四禅已上,無常亦至,曰危。
七日并現,大千洞然,無處非大,故雲周匝。
人焚燒,業火之爾,故雲欻然火起也。
正報因果者,因謂煩惱,果即五陰,故以因果譬于五濁也。
若約小乘者,煩惱無始相續,名為本有;今念念生滅無常,名為今無。
若消今文,隻應用小教以消其義,即是今疏附大乘以釋。
涅槃四柱者,以四處出,如涅槃四柱;若釋不當,則令涅槃室傾。
大理雖同者,四釋皆不出無明法性故也。
差别、無差别義者,差别是煩惱,無差别是涅槃。
差即無差,謂本有煩惱,今無煩惱,則是今有涅槃也。
無差即差别,是本有涅槃,今無涅槃,則是今有煩惱也。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者,謂煩惱即涅槃,涅槃之法不屬三世,故雲無有是處。
亦是無明、涅槃,俱不屬三世。
得、不得,言定、不定,亦爾。
成論師雲:金剛心等者,如涅槃經疏第六釋四出偈中,此中釋差别無差别義。
成論師雲:金剛心未是常,後心是常,常則等。
如記章安破雲:此釋正是純陀之所疑,非關偈意。
又雲:本有煩惱,此昔日之本;今無般若,即昔日之今也。
皆是金剛心前本有今無耳。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者,今據金剛心後常住佛果,不屬三世故。
地論師雲者,常法非是始得,本來體用俱具足,但為妄惑所覆,後時方顯。
若爾先隐,顯已還隐,既顯已不隐,亦應隐而不顯,章安難也? 三藏雲:衆生至終者,謂衆生煩惱有可斷,故有終也。
涅槃無終而有始者,有發心之始一得不失,故無終也。
今難之下,先難衆生句,無始之法方乃無終,雲何而言衆生有終也?無終之法下,難涅槃句,謂無終之法必須無始,雲何涅槃而有始耶?若煩惱下,更難衆生成有始,何謂無始而有終也?有始有終下,雙牒衆生涅槃俱屬緣生也。
何得涅槃下,更雙牒衆生涅槃既有始終全屬煩惱也。
其實本有下,明本有涅槃由煩惱故今無涅槃也。
理淨本無下,明本無煩惱今有煩惱,故雲本無今有也。
小宗若立本無者,應雲:本無煩惱,今有煩惱,從緣生故;本有涅槃,今無涅槃,從緣滅故。
涅槃煩惱不屬三世,故雲無有是處。
章安初約三谛者。
涅槃疏雲:今則不爾。
隻一句論差無差,無差别非無差别。
即一谛而三谛,故言本有;即三谛而一谛,故雲今無;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如是展轉不相離,乃是差别無差别,無差别差别,非差别非不差别,遣迦葉之難也。
亦是即無常而常,即常而無常,即非常非無常,釋純陀之難耳。
就智語亦如是。
悟一智即三智,名本有;悟三智即一智,名今無;悟三智、一智非三非一,名無有是處。
此乃遣難釋疑耳。
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世界悉檀;今無者,一無一切無,即對治悉檀也。
合此有無,名一切亦有亦無,即為人悉檀;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第一義悉檀。
此一悉檀,卻即四悉檀,乃遣難釋疑。
本有即有句有門,今無即無句無門。
聲聞、緣覺亦有差别亦無差别,即亦有亦無句,即亦有亦無門。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即非有非無句,即非有非無門。
一句即四句,乃遣難釋疑耳。
且用無常一邊者,亦得用本有今無,唯無明故。
疏雲:天性相關者,一、昔結大緣,二、昔會結小,二理性同,故俱名天性相關也。
卻指前列者,指前若十等。
三十、别在緣了者,昔聞大乘為了因子,中間以天人等化為緣因子也。
十智者,一法智,謂苦法智等四谛智也;二比智,謂苦比智等四谛智;三他心智,謂他心心數法,若緣他無漏心,則用法類道他心智,若緣他有滿心,則用世俗他心智;四世智,謂世間有漏智,亦名等智,謂凡聖俱有;五苦智,謂修苦谛四行觀時,得無漏智;六集智,謂修集谛四行觀時,得無漏智;七滅智,謂修滅谛四行觀時,得無漏智;八道智,謂修道谛四行觀時,得無漏智;九盡智,謂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如是念時,證無漏智;十無生智,謂我見苦已,不複更見,餘三谛準此,如是念無漏智也。
一、有漏、無漏者,世智、他心屬有漏,餘六屬無漏也。
疏雲還是釋成驚怖者,謂廣上第二,釋成第三也。
倒所依者,于身起淨倒,于受起樂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
止觀文中,廣約空、假,破于凡、小四倒,次以中道結成秘藏。
入修要二門者,修謂修行,修五停心觀行也。
要謂修行,要門有二門,若貪多用不淨,尋伺多用數息。
如次第者,謂先不淨,次數息。
為通治四貪者:一、供奉;二、妙觸并顯形;二、為四隻用不淨觀,能治此四。
且辯觀骨鎖廣至海者,謂先觀己身為骨,漸漸令至海際。
複略者,至海際已,複令次第漸減,還至最初自身一具骨人。
名初習業位。
除足至頭半者,又更令自身骨人,還從足下漸漸生肉,唯留半頭。
是骨何故留之?恐更起貪,故留半頭。
至此位時,名已熟修。
系心在眉間者,又更令前半頭盡生肉,全成好人。
唯系心在眉間,任運不起于貪,則能超于骨人之位。
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