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五(輔妙樂記)

關燈
未除動,真理為非除非不除動。

    約十行亦爾,向後修中亦成四句索車。

     故有當教者,以當教各自作四句也。

    且如藏教,二乘已發心求當教佛菩提果,亦得名發。

    餘句準例可見。

    通别當教為四句亦爾。

     後教者,三藏菩薩未除發,即發通教心也。

    二乘已除發,二三果為兩,亦發真理,即雙非句也。

    是則三教展轉,皆以前教入後,即以通入别,别入圓。

    複論顯密雖傳,傳入望于法華,未名為入。

    唯至法華,一切皆入,入即極矣。

    記中雲當教除不除等,可見。

    又文中不單約藏菩薩作四句者,以菩薩未斷惑故,無理可證,則阙第二、第三、第四三句,所以亦得與二乘共為四句耳。

     菩薩通前者,三教菩薩爾,前有彰[火*句]索故。

     二乘不定者,爾前密入,顯露唯今,故雲不定。

     一切凡夫不斷者,謂名字随喜位已上凡夫。

     五品名斷者,此依普賢觀經判。

    彼經以五信對五品:初信已,斷見惑;二信已上,斷思;六信已上,名六根清淨,斷思方盡,及斷塵沙,伏無明。

    故對第三句也。

    然五品法雖圓融,且約作意,名為斷耳。

     機情可知者,口索必具機情故也。

     次師似當者,但雲會三,亦不知何教之三,不能全破,且雲似也。

     佛菩薩乘離合者,離即四佛同來,至法華唯一佛乘。

    又自法華前離為四教菩薩不同來,至今經合即唯一,故名合也。

     初後同異者,隻是初離後合,故雲會不會也。

    又璎珞離為九乘不同,合亦隻是三乘而已,如第三記引。

     皆引證四至具例者,佛乘為能出,三乘為所出;又約開顯,三乘為能入,佛乘為所入,故雲能所具列。

     問車城俱方便者,他人問,記家為答問;若爾,下物是記家問答也。

     三車容可有上下者,古人意雲:宅内上車,宅外下二。

    乘車即索菩薩車,會二歸一,即其事也。

     一城何得有出入者,他意雲:若有三城,可出二乘城,入菩薩城;更無三城,何故複言出入?此最無意。

     城亦不曾說有出者,既說是化,即化當開權,何得言出? 據果計因者,光宅據果,莊嚴計因。

     因乘無體者,隻是無因乘耳。

     果尚須索者,以盡無生,名在小乘極果,既屬小果,理須會之。

     以用為體者,隻是盡無生智是體,但名為用。

    何名為體? 以隔凡下者,凡謂凡夫,下即等覺已下因位。

     不解始終不二者,應知始終之不二,是宗家之體,不二之始終,是體家之宗,方是其車高廣也。

     從所盡所無者,隻是從所盡煩惱邊,名為盡智;從煩惱斷無邊,為無生智也。

     疏雲:盲觸象者,大經本譬衆生不解佛語,随聞所說,各執色等六法而為佛性。

    今諸師互執,與彼略同,故引而斥之,非粗言也。

     通别俱迷者,各通而言之,具度及體,俱名為車。

    别而言之,除具度莊狹外,獨車為體。

    故知古人各互指一邊,則車義不成,所以俱廢,故雲俱迷也。

     若他心智緣佗無漏心者,即用己法、類、道智,緣他無漏心,故得他心名也。

     緣他有漏心者,還用己世俗智,知他有漏心故,得他心名;以他心一智通漏、無漏,餘六智一向屬無漏故。

    若盡無生,覽因成果,是則十智全在于果。

     又雲:果地他心世俗智者,即羅漢等用智緣他無漏心,若用世智知他瓶、衣等,名為世俗智也。

     從後為名者,意雲雖從因運至于果,要以果地盡無生智,運入無餘,方名好運。

    頒,布還反,又附文反,布也。

     釋卻成妨者,隻由雲用天眼試觀等言,即成于妨,如何天眼能見界外?故不可也。

     般若淘汰至同者。

    如般若中,佛語五百比丘:汝能發菩提心,我皆随喜。

    聲聞既爾,八千菩薩亦然,故雲同也。

     廣釋間出者,隻是先列廣車,次釋廣車,次列廣子,次釋廣子,故雲也。

     色心者,隻是陰、界、入等。

     逆順者,除調達外,餘皆名順。

     行理者,行謂七方便行及人天行,理謂真俗二理。

     因果者,因即前三教因位,及人天小善因位也,果則三教分果等。

     自他者,三教皆有自行化他之位,即止善為自,行善為他。

     解惑者,解即諸教内外凡位已上觀,解惑即諸教伏惑及惑未盡位,并于人天皆具惑也。

    小即兩教二乘,大即三教菩薩,慧即諸教斷惑之智,福即三祇及二乘人。

    涅槃經雲有為有漏,名聲聞僧,即屬福也。

     遍攝者,攝外也,隻舉一如遍攝一切如。

     遍具者,一一法當體皆具三德故。

     遍入者,一一法無不悉入于如,故更互相融,重重自在。

    又此融彼,名此入彼;開彼即是,名彼入此。

     待時者,法華時也。

     待緣者,待緣了成也,亦是待法華為入如之緣耳。

     疏雲:如來知見深遠者,見周法界為遠,豎徹如理為深;又照窮法界為遠,豎達如理為深;又一智即三智名為遠,三智即一智名為深;又一眼具五眼為遠,五眼即佛眼為深。

     不二互顯者,以法界言之,三谛無非是橫;以三谛言之,法界無非是豎。

    即互顯之相,橫豎體一,故雲不二。

     疏雲:四面懸鈴者,鈴有聲,故喻四辯;垂向下,故喻下化。

     七辯者:一、捷辯,以無蹇故;二、迅辯,如懸河故;三、應辯,不差機故;四、不謬辯,契當理故;五、無斷辯,如連珠故;六、義辯,多義理故;七、最上辯,如雷震故。

    今唯開顯,故不同權也。

     三乘不壞法性者,分别三乘宛然,而三乘不出法性,故雲口雖說權,而心不違實,相其義也。

     多小廣狹者,多少約機,廣狹約土也。

    從能于一字下三句,次第對前三句。

     二苦等者,悲故拔二苦,謂苦、集也;慈故與二樂,謂道、滅也。

    喜、舍為成上慈、悲耳。

    又大經雲:為諸衆生除滅利益,是名大慈;欲與衆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衆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與他人,是名大舍。

    唯四無量能令具足六波羅蜜,其餘諸行不必能爾。

    是則四等無不最高,悉皆普覆。

     疏雲:珍奇等者,珍奇真實雜寶故莊嚴。

     四攝者,一、布施,如法求财,常思行施;二、愛語,施已安處,令住安樂;三、利行,自利利他,平等攝取;四、同事,為利益故,同其事業。

    又如行而說為布施,無染心說名愛語,授他無廢名利行,離過安他名同事。

    前約财,後約法。

     神通者,天眼、天耳、如意、他心、宿命、漏盡,皆以圓心遍知四教等法。

     七覺者,謂以圓心除身口之粗,名除覺分;圓舍十界依正,名舍覺分;法界體寂,名定覺分;念念趣實,名精進覺分、擇喜覺分;正觀不二,全無念失,名念覺分。

     疏:言妙鬘者,大論雲:無學實,此七能到。

    淨名雲:覺意淨妙華。

    即其義也。

     用時常靜者枕,用車則靜,枕閑而車動。

     自因之果等者,謂即動而靜,何者稱理而修,故雲自因之果等。

     所以如風下,譬即靜而動。

    萬行下,釋前因果,即解脫般若二德也。

    行即理故,故雲無作;般若契理,故雲莫觀。

    上法譬既其體用相即,合文亦爾,謂即一而三合即靜而動,即三而一合即動而靜,故雲三德俱不二也。

     去住自在者,如仁王經雲:一生有超登十地之義。

    今亦如是,得車之者,案位勝進,故雲去住自在。

     舉事示理者,舉修得佛果之事,示衆生理等。

     是故理賜者,約六即位論賜車也。

     疏雲:又四念處者,道品有四:一、當分,二、相攝,三、約位,四、相生。

    三、四,二、五,單七,雙八,是為當分。

     相攝者,如念處一法,皆攝諸品。

     三、約位者,如念處當其位,正勤是燸位,如意足是頂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道是見谛位,七覺是修道位。

     相生者,如修念處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是為善巧調适勤觀。

    念處名正勤,見思本起名已生惡,觀于即空,令已生不生,故勤精進。

    塵沙無明名未生惡,勤觀即假即中,令未生不生,故勤精進。

    竭力盡誠,行四三昧,遮此二惡。

    一切智名已生善,此善易生,故雲泥洹道易得。

    道種智、一切種智名未生善,空智已生,勤加增長,俗智、中智未生,令得開發。

    四如意足者,欲、精進、心、思惟。

    欲者,專向彼法,亦發彼法等。

    五根者,信、進、念、定、慧。

    五力者,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者,調停心浮動時,以除覺分、舍定覺分安之;若心沉時,以精進、擇覺、喜覺分起之。

    念通兩處。

    八正者,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思惟、正定、正念、正見。

    殖種于地,芽嘴初開,生根下向,枝葉上布,葉敷榮,結果成實。

    法性、法界為大地,念處、觀為種子,正勤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七覺如開華,八正如結果。

     修二性:一者合性,二為正因,法身德也。

     高廣不二者,高即白牛,廣即具度,不二即車體也。

     四衆酬恩者,如四衆領解中,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是也。

     若廣帳行相者,明今經文略。

    廣顯菩薩行願,如華嚴說。

    廣明觀法,具如大品。

    是故今經粗論十觀,仍不解釋經具十乘觀法,如止觀第七卷末。

    其車高廣即妙境,幰蓋等即發心,内枕即安心,如風即破遍,外枕即通塞,白牛即道品,償從即助開,取後偈文遊于四方即次位等(雲雲)。

     不别解釋至無生者,意雲佛但舉大車為喻,亦不廣解釋大車十觀之相,四大弟子讒聞此說,即悟無生。

     豈學大觀者,隻是學大乘觀者,全棄具度而已。

     行理窮也者,先标福慧二法圓滿也。

    福成行下,卻釋二法也。

     皆具二德者,隻于一切法上,皆具智斷二德。

     一切法趣等者,大品雲一切法趣一法,大論兩文共釋此句。

    初雲何菩薩為世間趣故發菩提心?菩薩為衆生說色趣空乃至種智,為衆生故說色非趣非不趣乃至種智。

    次文雲為衆生故說一切法趣空、無相、無願,是趣不過。

    何以故?是空、無相中,趣不趣不可得故。

    初文以能趣為假,具曆色、心乃至種智,故知具一切法即是假也。

    所趣為空,非趣非不趣為中。

    次文以能從所為空,是趣不過為假,趣不趣不可得為中。

    前能、所為開,次總能、所為合。

     果極利物者,果極故内充,利物故外溢。

     雖有二釋,至不殊者,一、約自行理,二、約實智是。

     但以心釋子者,應雲由父心等故,子心等,父心等。

    又父之所有,即子之所有,子之所有,即父之所有,故雲财富及心等也。

     疏雲:富而非子者,如華嚴、方等、般若中說:于圓常之法,方諸行願,悉皆具足,名之為富;不攝二乘及偏菩薩,名非子。

     疏雲:是子而貧者,說别教時,初談中理,禀教之人,名之為子。

    發心修行,隔曆不融,财富無量,理藏行藏,悉皆未具,故雲而貧。

    所以記雲兩義尚無。

     由财子互阙者,隻由機生未受于财寶,緻令父亦隐實而賜權,權同乏财,非子故也。

    并阙可知,藏通阙财,阙子故也。

     各賜等一者,各賜謂開權,等一謂顯實。

     寂光土者,今經尚益中下寂光,況複同居結緣子耶? 疏雲:譬上受行悟入者,法說經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等。

     疏雲:盡于變易者,現且分盡,當永盡也。

     疏雲:亦名以重奪輕者,意雲先但許小,今乃與大,故成以重奪輕也。

     疏雲命重身輕者,命謂常住慧命,身謂五分法身。

    疏家即以五分法身況于大乘慧命,故雲命重身輕。

    經中但是舉于小乘身命而已。

     借義互說者,借小乘五分法身,況于大乘慧命;又更借于小乘無漏慧命,對于常住法身相況,亦應無失,故雲以為對況。

     疏雲:繁而不會者,隻是光宅十義中,合總譬及火、舍、機、用、車、不虛等五句為正,第五兼第六,第八兼第九,光十不應三周耳。

     自體者,無明與法性體同,故名自體。

    無明障中理邊,得緣集名。

    又應知自受用報,從智契境,緣因究竟滿,莊嚴于智為實報,複與寂光能所有别。

    今上下諸文,皆約他受用報說。

     法界緣集者,此是??之盛也,與自體同而名??。

     前二仍舊者,謂同居有餘,仍今家立名。

     如像如飯者,譬諸機不同。

     如鏡如器者,譬諸土不同,故淨名雲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随其福德,飯色有異等。

     ??彼大虛者,一通漫??,二即狹??。

    何者?一一陰質,一一毛孔,皆遍法界。

    由生情謂??在我身,名通漫??。

    二者不信諸佛及以衆生,依土等與己無二,但??我身,名即狹??。

     所離同粗者,示同諸子斷于通惑,名無明永盡。

    能離本是圓教誡門實報,寂光所對,故雲理極。

     下過于離界者,意雲:如此者,上則不及諸佛,下隻過于二乘,故今不用。

     疏雲見字乃至之眼者,佛眼見實四眼權,中智照實二智權,故雲也。

     疏雲:即是行為門意者,以無漏智故,則不當理,即是行狹少也。

     疏雲:此文無故舍語者,放舍即息化也。

    以經中息化之言不彰,且雲無也。

     初後二智者,我生已盡是初智,不受後有是後智,此二盡智攝。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中間二智,即無生智攝。

     言亦非餘人作者,意雲:性自具及自業作,非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