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五(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色,謂青黃赤白。
形色,謂方圓長短。
供奉,謂一喚百諾,以見他高貴,心中欲如彼故。
妙觸,即上價卧具,細軟服飾等。
大論六者,今形色。
顯色,即論中第一色欲。
今妙觸,即論中第二形貌纖細欲。
今供奉,即論中第三言語音聲欲,謂辯捷應意承旨,能動人心。
論中第四細滑欲,謂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即今妙觸攝。
論中第五姿态欲,謂美容貌,善進止,即今供奉攝。
論中第六人相欲,謂男女形色,謂高眉臎頸,丹唇皓齒,明眸善膝等,或動人心,即今形色攝。
大經雲于下苦中等者,迦葉雲:若下苦中生樂想者,未見有人當受千罰,初一下時已生樂想。
若不生者,雲何說言于下苦中而生樂想?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以是義故,無有樂想。
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受一下已得脫者,是人爾時便生樂想。
是故當知,于無樂中妄生樂想。
善男子,生死之中實有樂受。
菩薩摩诃薩以苦樂性不相舍離,是故說言一切皆受苦。
又生死中實無有樂,諸佛菩薩随順世間說言有樂。
二、至終者,胎中成就,名為至終也。
五種類者,初生出時,觸冷、觸熱等,俱是苦種類。
心病者,為世苦逼,心中憂惱等是也。
三、時節代謝者,一代之壽終,名為代謝。
外緣(雲雲)者,隻是為外水火等所觸耳。
修五停已者,五停屬定,與四念對辯也。
一切有為至相者。
問:有為與有漏何别?答:有為攝法寬,能攝得道谛,是有為無漏等。
有漏唯在苦集,不攝于餘,故四念皆屬有為等。
苦相者,即總相也。
一切有為下,觀心無常。
次一切有漏下,觀受是苦。
次及一切下,觀身不淨,不淨故空。
自餘下,觀想、行,即法念處。
謂自他俱者,謂先觀自,次觀他,觀成就時,俱觀自他身也。
唯法念總者,前觀身念時,縱具于四,以由皆約一觀常名,故名為别;至法念時,其觀成就,方名無總耳。
疏四邊者,此即傍釋也。
文中正在計五陰為四倒,即四念處為正;又由生、老等起于四倒,二義同也。
義兼大小者,義兼大善,如昔聞下,即其相也。
義兼小善,中間曾聞于小,小善未濃,退大流轉,亡其觀解。
記中但釋無大有苦,不釋無小有苦,故今釋。
大小應法,須釋出之者,隻前大悲小應等文,而其意也,又初發大心,以大應之,中間取小,以小起之,今還說于大小,遂其本願。
佛智之言,雖通本實者,謂本時實教,即迹中權法,以本對迹,以實對權。
疏雲:如來至憂火者。
由衆生為憂火所燒,故動如來慈悲憂火也。
何殊九十者,若人被燒,則同外道斷見,無因果也。
小理不滅者,隻是真谛之理,亦不可滅。
大教抑之,名為滅耳。
疏雲:所燒之門者,隻名無常為所燒耳。
疏雲:大經因無常者,彼經陳如品中,有婆羅門,名阇提首那,作如是言:瞿昙,汝說涅槃是常法耶?佛言:如是。
婆羅門言:瞿昙,常說修無常想,獲得涅槃。
因是無常,果雲何常?佛言:汝性常不?答:常。
佛言:是性生于地、水、火、風及五根等,常無常耶?答:我法性常,地等無常。
佛言:汝法因常,而果無常。
然我法中,因雖無常,而果是常,有何等過?借彼合此,如記。
大小色教,并皆是常者,從開已說;但有即、不即者,在昔不即,在今方即。
順理故無燒者,亦是約開已說,故不被燒。
餘二少别者,同在衍門故,且名不燒;同藏灰斷,亦名為燒;别人地前,以未證中,由同通教故,故雲少别。
随處非遍者,謂三界、九地不同故。
疏雲:不解火是熱法者,隻是不解火是燒法,雖禀于權而不知權,如不識火是熱也。
迷途方盡者,若得滅谛,煩惱将盡也。
非初刹那者,卒爾取境,但名眼識等,未名意識;今言俱受苦境,取成就邊,同時緣境,故簡非初。
大理者,理即文中法身。
智乘者,謂智慧迷于身智而起苦集,故雲逼也。
四門各二者,謂勸誡,亦名智斷。
各四者,門門皆具四,悉有二,必具四也。
四、無畏者,記但列名,相由不顯,今具錄之。
一切知無畏者,即是備知四種苦谛,為他分别明示過患,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無能難言是法非法。
障道無畏者,四種集谛障四道滅,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無能難言,此非障道。
盡苦道無畏者,四種道谛,能行是道,得盡苦出世門,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
無漏無畏者,四種滅谛,各有所證,各有所滅,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也。
離二為四者,二即知見,離于知見各具四谛。
何者?種智具三智故,佛眼具足五眼故,各有四谛,故雲二俱依谛也。
次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道品即是四種四谛智,決定因果,知生滅之集,決定受三界之苦,斯有是處。
生滅之集,若至無餘涅槃,斯無是處。
若生滅之道,能盡苦入涅槃,斯有是處。
生滅之道,若至三界,斯無是處。
二業報智力,知四種集等。
三禅定力,知四種道谛。
八定分别深淺,照了不誤。
四根力,知過去苦集不同名根。
五欲力,知現在苦集樂欲不同。
六性力,知未來苦集得失不同。
七至處道力,知四種道谛所至之處。
八宿命力,照過去一世多世種性好惡,壽命長短。
九天眼力,照未來好醜。
十漏盡力,四種滅谛所證無漏心專等解脫。
圓說一一皆着法界之言。
經雲:複更思惟者,此從佛本意說,本意隻與一實物機不堪,故更思惟。
别約三義者,理、教、行三也。
但守方便者,但自守七方便行耳,亦應雲但守七方便教也。
由子不入者,圓中理教行三七方便,子皆不能入。
唯約圓理對教者,亦是圓教對圓理耳。
疏雲:二乘因聞,少知出要者,亦是抑挫之言耳。
疏雲:将談無機者,從佛意說爾。
前但是機中論無,至略開時,方得彰言而說,故雲将也。
入地必證者,此即始終一教,俱名教道。
疏雲:憶本戲處者,謂雖曾發大心,今還退轉,故雲憶本雲。
疏雲:堕落三途者,應雲六道,且從重說,故雲三途。
複令離濁者,意雲:此即施于大化治濁,不同小乘治濁。
疏雲:不知喪失法身者,由不能忘于五濁,故失五分法身也。
疏雲:背明向闇者,夫立譬皆有其意:日在東,若向西者,名為背明;日在西,即向東,亦爾。
從文從理者,從文應身,若不時出文也;從理謂前法身,能于所燒之門得出也。
今謂但得俱出之理者,若言感應,但得俱出之道理,而失若不時出,必為所焚之義。
一者、厭苦者,由厭苦故,聞苦能破。
二者是治者,即以小法逗彼所宜,故雲是治。
六、心中退者,璎珞經雲:從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不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
如舍利弗等欲入七住,值因緣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乃至外道邪見,無惡不造。
他答有餘者,答中,車是獨載之物,故言三車;城是衆居之所,故言一城;二乘齊教領解,故言二使,即圓鏡文。
但是離合者,三車合為一,但是一能出之法。
從實義故俱無者,至法華開顯已,故無車城之名。
俱通權實者,從權示邊,則法華前有;今從開顯,故雲無。
經雲:汝若不取至悔者。
意雲:若不速取三車出宅,而為火宅所燒,後當憂悔無益。
疏雲:思慧方便者,隻此思心動慮,是思慧方便。
三十二谛者,忍有三品。
若下忍位,具修三十二行,緣于八谛。
八谛者,欲界四谛,及上二界,共四谛也。
三十二行者,初用四行,觀欲苦谛,謂苦、空、無常、無我,如次觀之。
次觀上界苦谛,準欲界說。
次以四行,觀欲界集,謂集因緣生,如次觀之。
次觀上界集,準說。
次以四行,觀欲界滅,謂滅诤妙離,如次觀之。
次觀上界滅,準說。
次以四行,觀欲界道,謂道如行出,如次觀之。
次觀上界道,準說。
斯則上下四谛,各十六行,故成三十二。
疏:趣真道者,謂見道已去也。
疏後縮觀者。
明中、上二忍位,凡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故雲縮觀。
上、下八谛,是所緣境,名之為緣;三十二行,是能緣行,名之為行。
減者,從後漸減。
于中忍初,謂先觀欲界苦,次觀上界苦,乃至上界道谛,即減最後出行,名為第一周;次還從欲界苦谛為頭,如是乃至上界道谛,減行行,為第二周;次還從欲界苦谛起,乃至上界道谛,即減如行,為第三周;次還從欲界苦谛起,乃至上界道谛,即減道行,與道谛緣,同時俱減,名為三周減行,一周減緣;次還以四遍減欲界道谛,下四行及道緣亦爾,減上界滅谛亦爾,次減欲界滅谛亦爾,次減上界集谛亦爾,次減欲界集谛亦爾,次減上界苦谛亦爾,次減欲界苦谛下,先除無我行,次除空行,次除無常行,留苦谛及苦行,謂一行二刹那心,名中忍滿,名為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次上忍唯觀一行一刹那心,名上忍滿。
然世第一位,亦觀一行一刹那心,即入苦法忍,證無漏十五心,名為見道。
随觀一行者,然世第一位,唯苦谛下一行,一刹那心,即入苦法忍。
真道文中,具舉四行,故雲與四觀不别。
應知從世第一入見道,有二種根性不同。
利是見行,見行有二:若着我多者,留無我行;着我所多者,即留空行。
二鈍是愛行,愛行有二:我慢多者,留無常行;懈怠多者,即留苦行。
故雲随觀一行也。
境多觀少者,一塵多塵,如香味少,不能觸境成就,故雲境多觀少。
疏雲心王至速疾者,心王照境,心所即随,故雲速疾。
欲令成互者,意雲:若據今經,但是經文回互,非謂其義亦随回互。
何者?若諸聲聞來至今經,必先除濁,大機始發,故不成互。
欲作互義,故以華嚴共法華為先動後除,又三藏與大品末共為先除後動,以明互義。
互名雖同,而互義與今永異。
理通初後者,此約今經迹本二門:初謂法說周天龍八部歡喜是,後如分别功德品八世界發心是。
又通二蘇中凡夫衆也。
唯第四句非法華中人者,五千句也。
餘三句并在法華中得益,即是無量義中一句,今疏文中二句為三句也。
佛果無二者,三十四心成佛已,與諸佛道同也,故不可更從諸佛索車。
皆未善行者,如經雲:若不能得見聞書持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心淨踴躍者,應更引下文雲: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準今經須作四句者,經文無四句之相,但是從義,應四句索車耳。
然機不動者,于法華前通途有此句矣。
時節既促者,至三十三心時,更不出觀,即斷後品,故雲促也。
進退有妨者,且置于權?難,但從實行以責。
何者?縱有禀教實行之人,從因至果,還同羅漢,何以不索?進有妨也。
若言三十心不須索者,則退有妨。
何者?至果上尚須有索,何況因耶? 待二不局者,藏菩薩待當教二乘,即菩薩唯一;通菩薩亦自待當教二乘,菩薩為唯一;别教雙待兩教二乘,别菩薩為唯一。
疏雲:闇執瓦礫者,大經雲:譬如春時,有諸人等乘船入水,共失琉璃寶,沒深水中。
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投瓦石、草木、砂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
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
于是大衆乃是見寶珠故在水中,猶如仰觀虛空月形。
彼喻尚三假,謂真谛為實,故今引之以為況斥。
夜光者,此即随候珠也。
在夜能照前後十二乘,故史記雲:侯救靈蛇之難,獲夜光。
漢武帝昆明池為漁魚脫鈎,乃感神珠之報,即其事也。
疏雲天龍四衆至菩薩者,此亦約多分說,雲是菩薩耳。
博附通者,但雲斷、正、習,不列通教地始終,故雲博附。
離為四句者,亦由古人一不索句,故今離彼以為四句,示索義遍,故雲離也。
全令堕非者,若雲法華前三藏菩薩不斷不索,古人仍得一句,來至法華,必須索車,是則古人全無一句,故雲無句可得。
故初句中望後三句者,今立四句一往,且以初句同古,後之三句永異古人,故雲名同意殊。
縱彼斥時,亦無可索者。
三藏菩薩自法華前,由未斷惑,未有果證,縱被斥時,亦未索車。
此亦且約顯露而說,密入非無。
顯密不同者,前即法華前二乘密入,後即法華顯入故也。
疏雲:宏綱等者,四句五味,為佛教之大都,法門之鏂鍵,學者之津要,方欲細開,且略結耳。
未發非宗者,今經正明機動索車,是其本意,應知未發非宗。
似是從根本者,文中但是通途引于四句,非專從前第二通教句中離出,其相似彼,故雲似也。
皆以文中四句例諸教上者,隻是将根本四句遍對四教,則令一教皆具四句。
皆以除等對動為言者,如三藏菩薩障未除機動,緣覺及羅漢位障已除機動,二三果人為兩亦句,當教所證理為非除非不除機動。
然當教理雖不當除與不除,亦須動。
至圓教實理通别第四句例爾。
通教七地為已除機動,幹慧性地為未除機動,五六地為兩亦句,無生理為非除非不除動。
别教七住已上為已除動,四五六住為兩亦句,外凡伏惑為
形色,謂方圓長短。
供奉,謂一喚百諾,以見他高貴,心中欲如彼故。
妙觸,即上價卧具,細軟服飾等。
大論六者,今形色。
顯色,即論中第一色欲。
今妙觸,即論中第二形貌纖細欲。
今供奉,即論中第三言語音聲欲,謂辯捷應意承旨,能動人心。
論中第四細滑欲,謂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即今妙觸攝。
論中第五姿态欲,謂美容貌,善進止,即今供奉攝。
論中第六人相欲,謂男女形色,謂高眉臎頸,丹唇皓齒,明眸善膝等,或動人心,即今形色攝。
大經雲于下苦中等者,迦葉雲:若下苦中生樂想者,未見有人當受千罰,初一下時已生樂想。
若不生者,雲何說言于下苦中而生樂想?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以是義故,無有樂想。
何以故?猶如彼人當受千罰,受一下已得脫者,是人爾時便生樂想。
是故當知,于無樂中妄生樂想。
善男子,生死之中實有樂受。
菩薩摩诃薩以苦樂性不相舍離,是故說言一切皆受苦。
又生死中實無有樂,諸佛菩薩随順世間說言有樂。
二、至終者,胎中成就,名為至終也。
五種類者,初生出時,觸冷、觸熱等,俱是苦種類。
心病者,為世苦逼,心中憂惱等是也。
三、時節代謝者,一代之壽終,名為代謝。
外緣(雲雲)者,隻是為外水火等所觸耳。
修五停已者,五停屬定,與四念對辯也。
一切有為至相者。
問:有為與有漏何别?答:有為攝法寬,能攝得道谛,是有為無漏等。
有漏唯在苦集,不攝于餘,故四念皆屬有為等。
苦相者,即總相也。
一切有為下,觀心無常。
次一切有漏下,觀受是苦。
次及一切下,觀身不淨,不淨故空。
自餘下,觀想、行,即法念處。
謂自他俱者,謂先觀自,次觀他,觀成就時,俱觀自他身也。
唯法念總者,前觀身念時,縱具于四,以由皆約一觀常名,故名為别;至法念時,其觀成就,方名無總耳。
疏四邊者,此即傍釋也。
文中正在計五陰為四倒,即四念處為正;又由生、老等起于四倒,二義同也。
義兼大小者,義兼大善,如昔聞下,即其相也。
義兼小善,中間曾聞于小,小善未濃,退大流轉,亡其觀解。
記中但釋無大有苦,不釋無小有苦,故今釋。
大小應法,須釋出之者,隻前大悲小應等文,而其意也,又初發大心,以大應之,中間取小,以小起之,今還說于大小,遂其本願。
佛智之言,雖通本實者,謂本時實教,即迹中權法,以本對迹,以實對權。
疏雲:如來至憂火者。
由衆生為憂火所燒,故動如來慈悲憂火也。
何殊九十者,若人被燒,則同外道斷見,無因果也。
小理不滅者,隻是真谛之理,亦不可滅。
大教抑之,名為滅耳。
疏雲:所燒之門者,隻名無常為所燒耳。
疏雲:大經因無常者,彼經陳如品中,有婆羅門,名阇提首那,作如是言:瞿昙,汝說涅槃是常法耶?佛言:如是。
婆羅門言:瞿昙,常說修無常想,獲得涅槃。
因是無常,果雲何常?佛言:汝性常不?答:常。
佛言:是性生于地、水、火、風及五根等,常無常耶?答:我法性常,地等無常。
佛言:汝法因常,而果無常。
然我法中,因雖無常,而果是常,有何等過?借彼合此,如記。
大小色教,并皆是常者,從開已說;但有即、不即者,在昔不即,在今方即。
順理故無燒者,亦是約開已說,故不被燒。
餘二少别者,同在衍門故,且名不燒;同藏灰斷,亦名為燒;别人地前,以未證中,由同通教故,故雲少别。
随處非遍者,謂三界、九地不同故。
疏雲:不解火是熱法者,隻是不解火是燒法,雖禀于權而不知權,如不識火是熱也。
迷途方盡者,若得滅谛,煩惱将盡也。
非初刹那者,卒爾取境,但名眼識等,未名意識;今言俱受苦境,取成就邊,同時緣境,故簡非初。
大理者,理即文中法身。
智乘者,謂智慧迷于身智而起苦集,故雲逼也。
四門各二者,謂勸誡,亦名智斷。
各四者,門門皆具四,悉有二,必具四也。
四、無畏者,記但列名,相由不顯,今具錄之。
一切知無畏者,即是備知四種苦谛,為他分别明示過患,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無能難言是法非法。
障道無畏者,四種集谛障四道滅,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無能難言,此非障道。
盡苦道無畏者,四種道谛,能行是道,得盡苦出世門,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
無漏無畏者,四種滅谛,各有所證,各有所滅,決定師子吼,無微畏相也。
離二為四者,二即知見,離于知見各具四谛。
何者?種智具三智故,佛眼具足五眼故,各有四谛,故雲二俱依谛也。
次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道品即是四種四谛智,決定因果,知生滅之集,決定受三界之苦,斯有是處。
生滅之集,若至無餘涅槃,斯無是處。
若生滅之道,能盡苦入涅槃,斯有是處。
生滅之道,若至三界,斯無是處。
二業報智力,知四種集等。
三禅定力,知四種道谛。
八定分别深淺,照了不誤。
四根力,知過去苦集不同名根。
五欲力,知現在苦集樂欲不同。
六性力,知未來苦集得失不同。
七至處道力,知四種道谛所至之處。
八宿命力,照過去一世多世種性好惡,壽命長短。
九天眼力,照未來好醜。
十漏盡力,四種滅谛所證無漏心專等解脫。
圓說一一皆着法界之言。
經雲:複更思惟者,此從佛本意說,本意隻與一實物機不堪,故更思惟。
别約三義者,理、教、行三也。
但守方便者,但自守七方便行耳,亦應雲但守七方便教也。
由子不入者,圓中理教行三七方便,子皆不能入。
唯約圓理對教者,亦是圓教對圓理耳。
疏雲:二乘因聞,少知出要者,亦是抑挫之言耳。
疏雲:将談無機者,從佛意說爾。
前但是機中論無,至略開時,方得彰言而說,故雲将也。
入地必證者,此即始終一教,俱名教道。
疏雲:憶本戲處者,謂雖曾發大心,今還退轉,故雲憶本雲。
疏雲:堕落三途者,應雲六道,且從重說,故雲三途。
複令離濁者,意雲:此即施于大化治濁,不同小乘治濁。
疏雲:不知喪失法身者,由不能忘于五濁,故失五分法身也。
疏雲:背明向闇者,夫立譬皆有其意:日在東,若向西者,名為背明;日在西,即向東,亦爾。
從文從理者,從文應身,若不時出文也;從理謂前法身,能于所燒之門得出也。
今謂但得俱出之理者,若言感應,但得俱出之道理,而失若不時出,必為所焚之義。
一者、厭苦者,由厭苦故,聞苦能破。
二者是治者,即以小法逗彼所宜,故雲是治。
六、心中退者,璎珞經雲:從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不值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
如舍利弗等欲入七住,值因緣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乃至外道邪見,無惡不造。
他答有餘者,答中,車是獨載之物,故言三車;城是衆居之所,故言一城;二乘齊教領解,故言二使,即圓鏡文。
但是離合者,三車合為一,但是一能出之法。
從實義故俱無者,至法華開顯已,故無車城之名。
俱通權實者,從權示邊,則法華前有;今從開顯,故雲無。
經雲:汝若不取至悔者。
意雲:若不速取三車出宅,而為火宅所燒,後當憂悔無益。
疏雲:思慧方便者,隻此思心動慮,是思慧方便。
三十二谛者,忍有三品。
若下忍位,具修三十二行,緣于八谛。
八谛者,欲界四谛,及上二界,共四谛也。
三十二行者,初用四行,觀欲苦谛,謂苦、空、無常、無我,如次觀之。
次觀上界苦谛,準欲界說。
次以四行,觀欲界集,謂集因緣生,如次觀之。
次觀上界集,準說。
次以四行,觀欲界滅,謂滅诤妙離,如次觀之。
次觀上界滅,準說。
次以四行,觀欲界道,謂道如行出,如次觀之。
次觀上界道,準說。
斯則上下四谛,各十六行,故成三十二。
疏:趣真道者,謂見道已去也。
疏後縮觀者。
明中、上二忍位,凡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故雲縮觀。
上、下八谛,是所緣境,名之為緣;三十二行,是能緣行,名之為行。
減者,從後漸減。
于中忍初,謂先觀欲界苦,次觀上界苦,乃至上界道谛,即減最後出行,名為第一周;次還從欲界苦谛為頭,如是乃至上界道谛,減行行,為第二周;次還從欲界苦谛起,乃至上界道谛,即減如行,為第三周;次還從欲界苦谛起,乃至上界道谛,即減道行,與道谛緣,同時俱減,名為三周減行,一周減緣;次還以四遍減欲界道谛,下四行及道緣亦爾,減上界滅谛亦爾,次減欲界滅谛亦爾,次減上界集谛亦爾,次減欲界集谛亦爾,次減上界苦谛亦爾,次減欲界苦谛下,先除無我行,次除空行,次除無常行,留苦谛及苦行,謂一行二刹那心,名中忍滿,名為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次上忍唯觀一行一刹那心,名上忍滿。
然世第一位,亦觀一行一刹那心,即入苦法忍,證無漏十五心,名為見道。
随觀一行者,然世第一位,唯苦谛下一行,一刹那心,即入苦法忍。
真道文中,具舉四行,故雲與四觀不别。
應知從世第一入見道,有二種根性不同。
利是見行,見行有二:若着我多者,留無我行;着我所多者,即留空行。
二鈍是愛行,愛行有二:我慢多者,留無常行;懈怠多者,即留苦行。
故雲随觀一行也。
境多觀少者,一塵多塵,如香味少,不能觸境成就,故雲境多觀少。
疏雲心王至速疾者,心王照境,心所即随,故雲速疾。
欲令成互者,意雲:若據今經,但是經文回互,非謂其義亦随回互。
何者?若諸聲聞來至今經,必先除濁,大機始發,故不成互。
欲作互義,故以華嚴共法華為先動後除,又三藏與大品末共為先除後動,以明互義。
互名雖同,而互義與今永異。
理通初後者,此約今經迹本二門:初謂法說周天龍八部歡喜是,後如分别功德品八世界發心是。
又通二蘇中凡夫衆也。
唯第四句非法華中人者,五千句也。
餘三句并在法華中得益,即是無量義中一句,今疏文中二句為三句也。
佛果無二者,三十四心成佛已,與諸佛道同也,故不可更從諸佛索車。
皆未善行者,如經雲:若不能得見聞書持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心淨踴躍者,應更引下文雲: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準今經須作四句者,經文無四句之相,但是從義,應四句索車耳。
然機不動者,于法華前通途有此句矣。
時節既促者,至三十三心時,更不出觀,即斷後品,故雲促也。
進退有妨者,且置于權?難,但從實行以責。
何者?縱有禀教實行之人,從因至果,還同羅漢,何以不索?進有妨也。
若言三十心不須索者,則退有妨。
何者?至果上尚須有索,何況因耶? 待二不局者,藏菩薩待當教二乘,即菩薩唯一;通菩薩亦自待當教二乘,菩薩為唯一;别教雙待兩教二乘,别菩薩為唯一。
疏雲:闇執瓦礫者,大經雲:譬如春時,有諸人等乘船入水,共失琉璃寶,沒深水中。
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投瓦石、草木、砂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
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
于是大衆乃是見寶珠故在水中,猶如仰觀虛空月形。
彼喻尚三假,謂真谛為實,故今引之以為況斥。
夜光者,此即随候珠也。
在夜能照前後十二乘,故史記雲:侯救靈蛇之難,獲夜光。
漢武帝昆明池為漁魚脫鈎,乃感神珠之報,即其事也。
疏雲天龍四衆至菩薩者,此亦約多分說,雲是菩薩耳。
博附通者,但雲斷、正、習,不列通教地始終,故雲博附。
離為四句者,亦由古人一不索句,故今離彼以為四句,示索義遍,故雲離也。
全令堕非者,若雲法華前三藏菩薩不斷不索,古人仍得一句,來至法華,必須索車,是則古人全無一句,故雲無句可得。
故初句中望後三句者,今立四句一往,且以初句同古,後之三句永異古人,故雲名同意殊。
縱彼斥時,亦無可索者。
三藏菩薩自法華前,由未斷惑,未有果證,縱被斥時,亦未索車。
此亦且約顯露而說,密入非無。
顯密不同者,前即法華前二乘密入,後即法華顯入故也。
疏雲:宏綱等者,四句五味,為佛教之大都,法門之鏂鍵,學者之津要,方欲細開,且略結耳。
未發非宗者,今經正明機動索車,是其本意,應知未發非宗。
似是從根本者,文中但是通途引于四句,非專從前第二通教句中離出,其相似彼,故雲似也。
皆以文中四句例諸教上者,隻是将根本四句遍對四教,則令一教皆具四句。
皆以除等對動為言者,如三藏菩薩障未除機動,緣覺及羅漢位障已除機動,二三果人為兩亦句,當教所證理為非除非不除機動。
然當教理雖不當除與不除,亦須動。
至圓教實理通别第四句例爾。
通教七地為已除機動,幹慧性地為未除機動,五六地為兩亦句,無生理為非除非不除動。
别教七住已上為已除動,四五六住為兩亦句,外凡伏惑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