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四(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
況今複以菩薩為第三者,許光宅以菩薩為第三也。
嘉祥尚然者,嘉祥舊疏亦雲:無于二乘,存于菩薩,複禀化者,甯得異耶?故雲尚也。
别教中三乘者,菩薩、聲聞,位在十住;菩薩、支佛,位在行向;菩薩、大乘,位在十地。
定慧至盡門者,隻是中道三昧耳。
二别二合者,教一行一,别人理合,在教行中也。
令理滿故者,九世屬事,平等屬真,令觀于事,見平等理體遍,故雲令滿也。
刹及衆生皆為能說者,此明衆生身中毗盧遮那,為毗盧遮那身中衆生說法,毗盧遮那身中衆生,亦向衆生身中毗盧遮那佛邊聽法,即是刹中有衆生佛,佛中有刹衆生,衆生中佛刹中佛,皆能說故。
而不思刹及衆生至說者,斥讀華嚴之人,既有能說,必有所被,即是生佛身土,互為能所道理,任運常說,隻由生佛,不出一念故也。
又複應知,由正有說,依方有說,為有依前說法,而正方能說耶?何以故?良由萬法悉屬心故爾。
彼此互明者,若識今經三世佛同,則知與彼大體不别;若了彼經融,則知與此無二,亦是塵刹生佛等互明。
疏雲:正是化主者,隻是為現在十方化主,釋迦是此方化主也。
何況有實者,應雲何況即實,文語從便耳。
應先開章者,至三世佛章初,應更開章也。
無開權總者,明經文阙。
若更有者,經應雲:舍利弗,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等。
總别不便者,猶阙開權一文,則成不便也。
何者?三世佛章各有權實文,是故成别矣。
所以不于三世佛章初開為總别二章者,良由此也。
所著即是根者,疏文加根釋者,為能生成于欲、性二事。
又根以能生為義,欲以怖須為義,性謂所禀本分。
根能生欲,稱過去;習欲成性,故曰未來。
然根、欲、性三,無時不有,随其義便,分對三世,非要隔生别别而立。
但恐不了所施之意者,施意在顯真實耳。
有人雲單五三藏等者,讀天台人作此對。
然單論至小異者,單論約顯露,相入約密,故有小異。
疏雲如是者,明體相者,此文攬相以釋體也。
疏雲:四、釋結者,經從故諸佛以方便力下,結文也。
後,後增七倍者,七極微為一微量,天眼輪王之所見矣。
積七微量成一金塵,一解塵向金上住,又解塵透金過,至下水塵皆有兩釋也。
積七金塵成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毛塵,一解?毛上住,一解量如?毛端,乃至牛毛皆有兩釋。
七?毛為一羊毛塵,七羊毛為一牛毛塵,七牛毛為一隙遊塵,七遊塵為一蟻,七蟻為一虱,七虱為一穬麥,七穬麥為指節,三節為一指,二十四指節橫布為一肘,橫一指有七分五厘,一肘有一尺八寸,豎積四肘為一弓,謂尋一弓有七尺二寸,豎積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俱盧舍二裡,八俱盧舍為一逾繕那,逾繕那十六裡。
一刹那者,依攝論明,具有十二:一、一刹那,此翻為一念;二、怛刹那,此為瞬;三、羅婆,俱舍雲臘縛,此雲一息;四、摩睺羅,俱舍雲牟呼栗多,此雲一須臾;五、一日一夜;六、半月;七、一月;八、一時;九、一行;十、一年;十一、一雙;十二、一劫。
仁王經雲: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
即是九百生滅為一念,一百念為一瞬,六十瞬為一息,三十息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日一夜,十五日為半月,三十日為一月,三月為一時。
兩時一行,即半年也。
于閻浮洲中,日行路有外内。
極北至極南,相去六百九十由旬。
一百八十日從内至外,又經一百八十日從外至内,故名行。
兩行為一年,二年半為一雙。
雙謂潤月,兼本月為一雙也。
劫相者,梵雲劫波羅,此翻為時也,亦是有濁之由。
光音天堕地,即是有濁之由。
若無天下,亦無于欲。
次煩惱去,複總中者,總中别故,煩惱是總,下三是别。
言四别者,兼煩惱耳。
所通非勝者,但至非想,故雲非想勝,以計非想為實故。
十六知見者,文在大品,大論廣釋。
謂一生者見,計我能生衆生,如父母生子。
二養育見,計我能養佗。
三衆數見,計我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四人見,計我是行人。
五受者見,計我後身當受果報。
六起者見,計我能造後世果報。
七智者見,計我五根,能知五塵。
八見者見,計我根塵,能見于色,及起邪見。
九我見,謂橫計五陰,名之為我。
十衆生見,總攬五陰,名為衆生。
十一命者見,謂命計連續恐斷。
十二作者見,計我能有所作故。
十三戒取見者,禅非出道,計為出道故。
十四使作者見,謂驅?由我故。
十五使受者見,苦樂由我故。
十六十使起者見,令其還生欲界,名起者。
屬邊見邪見者,有無屬邊見,六十屬邪見。
若色大我小者,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我即是色,離色是我。
四陰亦然,計五陰屬身,見身即是我,故計有我無我即邊攝。
本劫本見等者,計八萬劫初為本,八萬劫終為末。
末見四十四,本見一十八,合六十二。
不出計神及世間常無常、有邊無邊。
計從父母衣食長養而生,即屬邪見,以遠不達業力因緣故。
計現在五陰自然而得涅槃等,即是戒取攝。
璎珞等如文。
一一有六十五者,以一一界皆具五陰故爾。
若無餘十七界,則一界皆不成界,故須一一相成,所以一界皆具六十五也。
以根對土者,亦無别意,但是翻到對句耳。
疏雲:鴦掘經雲:舍衛城北,有婆羅門女,生于一子,名一切世間現。
至年十二,人相具足,聰明善說。
時異村中,有婆羅門,名摩尼?陀。
時世間現,從其受學四韋陀典。
師受王請,留世間現守舍而去。
婆羅門婦,見其端正,而生染心,前執其衣。
世間言:汝是我母,豈生不善?婦人懷愧,以爪自獲,以繩自纏。
夫既還已,恐世間現露其不善,先語夫言:汝行之後,彼世間現,乃于我所,有不如事。
師雲:是大惡人。
而語之言:汝殺千人,取指為鬘冠首,可得免罪,成婆羅門。
時世間現,便禮師言:善哉受教。
增一雲:如是次第,殺其千人,取指為鬘。
母因送食,便自念雲:我聞師言,害母生天。
便攝母頭,以手拔劍,欲害其母。
佛尋往彼,放光照之。
彼複念言:我亦雲:若害沙門,必得生天。
放母逐佛,佛便除行,複道而去。
鴦掘經雲:鴦掘奔趁不及,乃說偈言:住住大沙門,淨飯王太子。
我是鴦掘摩,今當稅一指。
(凡三十九行)佛以偈答雲:住住鴦掘摩,汝當住淨戒。
我是等正覺,輪汝惡釰稅。
(凡一百六十七行)乃至投劍深坑,頂禮佛足。
佛命善來,便成沙門,得法眼淨。
其後佛為說法,得阿羅漢。
鴦掘經得無生忍障,雖不如阇王造逆,已成害佛及母,方便兼殺九百九十餘人。
如是重遮,不障證法,良由根利,故使爾也。
疏雲:盤特是者,法句經第一雲:佛在舍衛,有比丘名盤特,新作出家,禀性頑塞。
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始獲一偈。
阿含大論雲:九十日,佛愍傷,即呼着前,授與偈。
偈雲: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盤特感佛恩深,誦得上口。
佛告盤特:汝今年老,唯誦一偈,人皆知之,不可為奇。
須解其義,所謂身三、口四、意三,觀其所起,察其所滅,由之生天,由之堕淵,由之得道泥洹,自然分别,乃至無量妙法,心開意解,得阿羅漢。
由無遮故,其根雖鈍,易得道果(雲雲)。
一、一門說其所以者,随根利鈍,及以待時不待時等,故有二味八門不同故也。
若信、進等五者,還對上、中、下根,一一根皆具五也。
故雲一往者,有障不障,故雲也。
疏雲:即執非為是者,意雲:佛初即說真常樂等,外人便執邪常等而為究竟,故雲執非為是。
四念處所治者,由外人計五陰以為四德,故佛出世,先令觀陰,修四念處治,于邪常樂。
兩醫者,大經第二雲:複有明醫從遠方來,曉八種術,善療衆病,知者方藥。
從遠方來,是時舊醫不知咨受,反生貢高輕慢之心。
彼時明醫即便依附,請以為師,咨受醫方秘奧之法。
語舊醫言:我今請仁以為師範,唯願為我宣暢解說。
舊醫答言:卿今若能為我給使四十八年,然後乃當教汝醫法(雲雲)。
八術者,譬于佛能治三教菩薩、兩教二乘、斷結外道、苦行外道、空見外道,名善八術。
四十八年,謂是外道修根本四禅、四空、四無量,自行化他。
贊法贊者,四個十二,則四十八并不出于界。
四倒常樂等名同,故譬于乳。
邪正天隔,故雲好惡(雲雲)。
煩惱違順相待者,得好即貪,得惡即嗔等是。
名通兩處者,應用樹名之下,即枝葉為法;枝葉名下,四大為法,以為況喻也。
煩惱通聖者,非但聖位能斷得善,外道亦先斷下八地惑,故雲通也。
增通餘聖者,支佛輪王也。
又增與滅至無者,隻于大乘增減俱有,或增減俱無。
如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亦是例,小乘亦爾。
衆生準說者,在凡夫,數數生滅,故長;若在聖位,濁盡不久,故短也。
命是不相應行法者,十四不相應行中有命根也,帶五陰法而論連持長短時也。
時通内外者,在小三災時名内,在大三災時名外。
又正報在時名内,依報在時名外。
随三不同者,随火、水、風三,次第上生,故雲生三禅處也。
乃以大乘密而斥者,但雲實得阿羅漢,不信此法,成增上慢;但雲此法,不雲大乘,故成密斥。
疏雲:無增上慢即行一者,既無謂得之,尤必習進求之行。
疏雲:次釋疑為三:應先将所以者何下,經釋上開除之文,今成開除之相,然後方立疑端。
疑端如疏。
從佛滅度至是人難得,即生疑之辭也。
從若遇下,釋疑。
左溪文句從若遇頭着一默,準此應更分為二:先疑,次釋矣。
有于因果至過者,若斷四住之因,隻應感得灰斷之果。
若言感得變易常果者,則同因是無常,而果常之過也。
邊際之力者,他宗皆雲:得羅漢已,即用此定,持父母生身,從初地至八地,經一阿僧祇劫,從八地至等覺,又經一劫,粗身方盡,始入妙覺矣。
有引羅雲者,他人引傳雲:羅雲今現在天竺,有長者請僧奉食,行乳與羅雲,羅雲斷負。
長者問:食不堪任?答:無。
但佛去後世與佛在世諸種皆薄,今日乳不及佛世水。
羅雲即撥地開聖種在世水與長者,長者嘗果勝今日之乳,以昔好水隐在地中故爾。
他引此事,皆由邊際定力所持,故不滅耳。
今亦破之,善持至一劫、半劫,容有此理。
若生界外,必須舍身,論有明文,引小非例。
故知博地之言者,他雲生滅度想,及于餘國值餘佛得度者,是博地凡夫預生滅度之想,此人即橫于佗方見佛聞法,非羅漢。
羅漢邊際定力,不舍此身,近代皆同此判也。
而須商議者,昔不回、他土回、敦逼回等。
疏雲:忽聞異說者,他意雲餘佛語諸聲聞雲汝等應發菩提心,求無上道,何容住小等。
信不信意者,羅漢執重重難信,故須敦逼及他土信;凡夫具煩惱,無定執心,故易信也。
凡夫上慢有五者,圓鏡雲:今且依經論,增上慢有四差别:一者凡夫起五上慢:一于四善根,二于初果,三于二果,四于三果,五于無學。
二者須陀洹人起三種慢,三者斯陀含人起二種慢,四者阿那含人于無學果。
唯一種增上慢也。
仍從拂席者者,意雲上慢不盡拂席,不拂席者現應得度矣。
名同義異者,大論取缺壞不任受用,以對根本;大經取微有缺損,故對不雜,故雲各有其意。
尚名為漏者,意雲:由無後二,故前四名為有漏;縱有後二,複屬四果。
故知上慢之人,律儀不具。
疏雲:對文者,對四果、四禅之名,以為究竟。
化他權者,體外權也。
況指權是權者,謂昔無權名,今方指昔以為權。
權非究竟,知非究竟,即顯實也。
經雲:種種所行道者,行七方便之道。
過未仍從現說者,九、言生欲者,皆從當世現在上生,必不從現在過未而起,故雲仍從現說也。
疏雲:九部、十二部者,彼依大論等釋,文相甚廣。
今略出十二部相:一、修多羅,
況今複以菩薩為第三者,許光宅以菩薩為第三也。
嘉祥尚然者,嘉祥舊疏亦雲:無于二乘,存于菩薩,複禀化者,甯得異耶?故雲尚也。
别教中三乘者,菩薩、聲聞,位在十住;菩薩、支佛,位在行向;菩薩、大乘,位在十地。
定慧至盡門者,隻是中道三昧耳。
二别二合者,教一行一,别人理合,在教行中也。
令理滿故者,九世屬事,平等屬真,令觀于事,見平等理體遍,故雲令滿也。
刹及衆生皆為能說者,此明衆生身中毗盧遮那,為毗盧遮那身中衆生說法,毗盧遮那身中衆生,亦向衆生身中毗盧遮那佛邊聽法,即是刹中有衆生佛,佛中有刹衆生,衆生中佛刹中佛,皆能說故。
而不思刹及衆生至說者,斥讀華嚴之人,既有能說,必有所被,即是生佛身土,互為能所道理,任運常說,隻由生佛,不出一念故也。
又複應知,由正有說,依方有說,為有依前說法,而正方能說耶?何以故?良由萬法悉屬心故爾。
彼此互明者,若識今經三世佛同,則知與彼大體不别;若了彼經融,則知與此無二,亦是塵刹生佛等互明。
疏雲:正是化主者,隻是為現在十方化主,釋迦是此方化主也。
何況有實者,應雲何況即實,文語從便耳。
應先開章者,至三世佛章初,應更開章也。
無開權總者,明經文阙。
若更有者,經應雲:舍利弗,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等。
總别不便者,猶阙開權一文,則成不便也。
何者?三世佛章各有權實文,是故成别矣。
所以不于三世佛章初開為總别二章者,良由此也。
所著即是根者,疏文加根釋者,為能生成于欲、性二事。
又根以能生為義,欲以怖須為義,性謂所禀本分。
根能生欲,稱過去;習欲成性,故曰未來。
然根、欲、性三,無時不有,随其義便,分對三世,非要隔生别别而立。
但恐不了所施之意者,施意在顯真實耳。
有人雲單五三藏等者,讀天台人作此對。
然單論至小異者,單論約顯露,相入約密,故有小異。
疏雲如是者,明體相者,此文攬相以釋體也。
疏雲:四、釋結者,經從故諸佛以方便力下,結文也。
後,後增七倍者,七極微為一微量,天眼輪王之所見矣。
積七微量成一金塵,一解塵向金上住,又解塵透金過,至下水塵皆有兩釋也。
積七金塵成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毛塵,一解?毛上住,一解量如?毛端,乃至牛毛皆有兩釋。
七?毛為一羊毛塵,七羊毛為一牛毛塵,七牛毛為一隙遊塵,七遊塵為一蟻,七蟻為一虱,七虱為一穬麥,七穬麥為指節,三節為一指,二十四指節橫布為一肘,橫一指有七分五厘,一肘有一尺八寸,豎積四肘為一弓,謂尋一弓有七尺二寸,豎積五百弓為一俱盧舍,俱盧舍二裡,八俱盧舍為一逾繕那,逾繕那十六裡。
一刹那者,依攝論明,具有十二:一、一刹那,此翻為一念;二、怛刹那,此為瞬;三、羅婆,俱舍雲臘縛,此雲一息;四、摩睺羅,俱舍雲牟呼栗多,此雲一須臾;五、一日一夜;六、半月;七、一月;八、一時;九、一行;十、一年;十一、一雙;十二、一劫。
仁王經雲: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
即是九百生滅為一念,一百念為一瞬,六十瞬為一息,三十息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日一夜,十五日為半月,三十日為一月,三月為一時。
兩時一行,即半年也。
于閻浮洲中,日行路有外内。
極北至極南,相去六百九十由旬。
一百八十日從内至外,又經一百八十日從外至内,故名行。
兩行為一年,二年半為一雙。
雙謂潤月,兼本月為一雙也。
劫相者,梵雲劫波羅,此翻為時也,亦是有濁之由。
光音天堕地,即是有濁之由。
若無天下,亦無于欲。
次煩惱去,複總中者,總中别故,煩惱是總,下三是别。
言四别者,兼煩惱耳。
所通非勝者,但至非想,故雲非想勝,以計非想為實故。
十六知見者,文在大品,大論廣釋。
謂一生者見,計我能生衆生,如父母生子。
二養育見,計我能養佗。
三衆數見,計我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四人見,計我是行人。
五受者見,計我後身當受果報。
六起者見,計我能造後世果報。
七智者見,計我五根,能知五塵。
八見者見,計我根塵,能見于色,及起邪見。
九我見,謂橫計五陰,名之為我。
十衆生見,總攬五陰,名為衆生。
十一命者見,謂命計連續恐斷。
十二作者見,計我能有所作故。
十三戒取見者,禅非出道,計為出道故。
十四使作者見,謂驅?由我故。
十五使受者見,苦樂由我故。
十六十使起者見,令其還生欲界,名起者。
屬邊見邪見者,有無屬邊見,六十屬邪見。
若色大我小者,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我即是色,離色是我。
四陰亦然,計五陰屬身,見身即是我,故計有我無我即邊攝。
本劫本見等者,計八萬劫初為本,八萬劫終為末。
末見四十四,本見一十八,合六十二。
不出計神及世間常無常、有邊無邊。
計從父母衣食長養而生,即屬邪見,以遠不達業力因緣故。
計現在五陰自然而得涅槃等,即是戒取攝。
璎珞等如文。
一一有六十五者,以一一界皆具五陰故爾。
若無餘十七界,則一界皆不成界,故須一一相成,所以一界皆具六十五也。
以根對土者,亦無别意,但是翻到對句耳。
疏雲:鴦掘經雲:舍衛城北,有婆羅門女,生于一子,名一切世間現。
至年十二,人相具足,聰明善說。
時異村中,有婆羅門,名摩尼?陀。
時世間現,從其受學四韋陀典。
師受王請,留世間現守舍而去。
婆羅門婦,見其端正,而生染心,前執其衣。
世間言:汝是我母,豈生不善?婦人懷愧,以爪自獲,以繩自纏。
夫既還已,恐世間現露其不善,先語夫言:汝行之後,彼世間現,乃于我所,有不如事。
師雲:是大惡人。
而語之言:汝殺千人,取指為鬘冠首,可得免罪,成婆羅門。
時世間現,便禮師言:善哉受教。
增一雲:如是次第,殺其千人,取指為鬘。
母因送食,便自念雲:我聞師言,害母生天。
便攝母頭,以手拔劍,欲害其母。
佛尋往彼,放光照之。
彼複念言:我亦雲:若害沙門,必得生天。
放母逐佛,佛便除行,複道而去。
鴦掘經雲:鴦掘奔趁不及,乃說偈言:住住大沙門,淨飯王太子。
我是鴦掘摩,今當稅一指。
(凡三十九行)佛以偈答雲:住住鴦掘摩,汝當住淨戒。
我是等正覺,輪汝惡釰稅。
(凡一百六十七行)乃至投劍深坑,頂禮佛足。
佛命善來,便成沙門,得法眼淨。
其後佛為說法,得阿羅漢。
鴦掘經得無生忍障,雖不如阇王造逆,已成害佛及母,方便兼殺九百九十餘人。
如是重遮,不障證法,良由根利,故使爾也。
疏雲:盤特是者,法句經第一雲:佛在舍衛,有比丘名盤特,新作出家,禀性頑塞。
佛令五百羅漢日日教之,三年始獲一偈。
阿含大論雲:九十日,佛愍傷,即呼着前,授與偈。
偈雲: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盤特感佛恩深,誦得上口。
佛告盤特:汝今年老,唯誦一偈,人皆知之,不可為奇。
須解其義,所謂身三、口四、意三,觀其所起,察其所滅,由之生天,由之堕淵,由之得道泥洹,自然分别,乃至無量妙法,心開意解,得阿羅漢。
由無遮故,其根雖鈍,易得道果(雲雲)。
一、一門說其所以者,随根利鈍,及以待時不待時等,故有二味八門不同故也。
若信、進等五者,還對上、中、下根,一一根皆具五也。
故雲一往者,有障不障,故雲也。
疏雲:即執非為是者,意雲:佛初即說真常樂等,外人便執邪常等而為究竟,故雲執非為是。
四念處所治者,由外人計五陰以為四德,故佛出世,先令觀陰,修四念處治,于邪常樂。
兩醫者,大經第二雲:複有明醫從遠方來,曉八種術,善療衆病,知者方藥。
從遠方來,是時舊醫不知咨受,反生貢高輕慢之心。
彼時明醫即便依附,請以為師,咨受醫方秘奧之法。
語舊醫言:我今請仁以為師範,唯願為我宣暢解說。
舊醫答言:卿今若能為我給使四十八年,然後乃當教汝醫法(雲雲)。
八術者,譬于佛能治三教菩薩、兩教二乘、斷結外道、苦行外道、空見外道,名善八術。
四十八年,謂是外道修根本四禅、四空、四無量,自行化他。
贊法贊者,四個十二,則四十八并不出于界。
四倒常樂等名同,故譬于乳。
邪正天隔,故雲好惡(雲雲)。
煩惱違順相待者,得好即貪,得惡即嗔等是。
名通兩處者,應用樹名之下,即枝葉為法;枝葉名下,四大為法,以為況喻也。
煩惱通聖者,非但聖位能斷得善,外道亦先斷下八地惑,故雲通也。
增通餘聖者,支佛輪王也。
又增與滅至無者,隻于大乘增減俱有,或增減俱無。
如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亦是例,小乘亦爾。
衆生準說者,在凡夫,數數生滅,故長;若在聖位,濁盡不久,故短也。
命是不相應行法者,十四不相應行中有命根也,帶五陰法而論連持長短時也。
時通内外者,在小三災時名内,在大三災時名外。
又正報在時名内,依報在時名外。
随三不同者,随火、水、風三,次第上生,故雲生三禅處也。
乃以大乘密而斥者,但雲實得阿羅漢,不信此法,成增上慢;但雲此法,不雲大乘,故成密斥。
疏雲:無增上慢即行一者,既無謂得之,尤必習進求之行。
疏雲:次釋疑為三:應先将所以者何下,經釋上開除之文,今成開除之相,然後方立疑端。
疑端如疏。
從佛滅度至是人難得,即生疑之辭也。
從若遇下,釋疑。
左溪文句從若遇頭着一默,準此應更分為二:先疑,次釋矣。
有于因果至過者,若斷四住之因,隻應感得灰斷之果。
若言感得變易常果者,則同因是無常,而果常之過也。
邊際之力者,他宗皆雲:得羅漢已,即用此定,持父母生身,從初地至八地,經一阿僧祇劫,從八地至等覺,又經一劫,粗身方盡,始入妙覺矣。
有引羅雲者,他人引傳雲:羅雲今現在天竺,有長者請僧奉食,行乳與羅雲,羅雲斷負。
長者問:食不堪任?答:無。
但佛去後世與佛在世諸種皆薄,今日乳不及佛世水。
羅雲即撥地開聖種在世水與長者,長者嘗果勝今日之乳,以昔好水隐在地中故爾。
他引此事,皆由邊際定力所持,故不滅耳。
今亦破之,善持至一劫、半劫,容有此理。
若生界外,必須舍身,論有明文,引小非例。
故知博地之言者,他雲生滅度想,及于餘國值餘佛得度者,是博地凡夫預生滅度之想,此人即橫于佗方見佛聞法,非羅漢。
羅漢邊際定力,不舍此身,近代皆同此判也。
而須商議者,昔不回、他土回、敦逼回等。
疏雲:忽聞異說者,他意雲餘佛語諸聲聞雲汝等應發菩提心,求無上道,何容住小等。
信不信意者,羅漢執重重難信,故須敦逼及他土信;凡夫具煩惱,無定執心,故易信也。
凡夫上慢有五者,圓鏡雲:今且依經論,增上慢有四差别:一者凡夫起五上慢:一于四善根,二于初果,三于二果,四于三果,五于無學。
二者須陀洹人起三種慢,三者斯陀含人起二種慢,四者阿那含人于無學果。
唯一種增上慢也。
仍從拂席者者,意雲上慢不盡拂席,不拂席者現應得度矣。
名同義異者,大論取缺壞不任受用,以對根本;大經取微有缺損,故對不雜,故雲各有其意。
尚名為漏者,意雲:由無後二,故前四名為有漏;縱有後二,複屬四果。
故知上慢之人,律儀不具。
疏雲:對文者,對四果、四禅之名,以為究竟。
化他權者,體外權也。
況指權是權者,謂昔無權名,今方指昔以為權。
權非究竟,知非究竟,即顯實也。
經雲:種種所行道者,行七方便之道。
過未仍從現說者,九、言生欲者,皆從當世現在上生,必不從現在過未而起,故雲仍從現說也。
疏雲:九部、十二部者,彼依大論等釋,文相甚廣。
今略出十二部相:一、修多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