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四(輔妙樂記)

關燈
此雲法本,亦雲契經,亦雲綖經。

    達摩郁多羅雲:始從如是,終訖奉行,一切皆名修多羅。

    此總相也。

    于其總中,随事分出十二部經。

    餘直說法相者,是别相修多羅也。

    二、祇夜,此雲重頌,重頌上長行者是。

    三、和伽羅那,此雲受記,謂記三乘六趣,經爾所劫,當得作佛,或得二乘道,或受六道身,皆名受記。

    四、伽他,此雲不重頌,新譯雲諷誦不誦長行,亦名孤起偈也。

    五、優陀那,此雲無問自說,謂妙法甚深,無能問者,故佛自說。

    又有法非甚深,而赴機宜,無問自說也。

    六、尼陀那,此雲因緣,謂一切佛語緣起事。

    如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戒;修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

    七、阿波陀那,此雲譬喻,法相微隐,要假近以喻遠,寄況以彰理。

    如中阿含長譬喻,長阿含大譬喻等。

    八、伊帝曰多伽,此雲本事,或因己事說他事,或因現事以說往事,如雲: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等。

    九、阇伽陀,此雲本生,謂本性說自生,如雲:曾為師子受猕獲,寄二子眽脅肉以??獲,子于病世作赤目魚,施諸病者等訖,詑本生以彰所行,名本生經也。

    十、毗佛略,此雲方廣,語廣理廣,為菩薩故,說大乘法是也。

    十一、阿浮陀達摩,此雲未曾有,說希奇事,由來未有者,如佛現種種神力,放光動地,衆生怪未曾有也。

    十二、優婆提舍,此雲論義,謂諸部中言義隐覆,往複分别,得明所顯,寄論義以明理也。

    此經指九部為入大之本,則九部是小,方廣授記,無問自說,三部屬大,如玄文廣釋,或大小各九,或大小各十一,各十二,約四教廣辨其相(雲雲)。

     佛慧為理之行者,以佛慧為取理之行也。

    經雲說佛智慧故者,以用三教引導衆生,令堪聞法華,故雲說佛智慧故也。

     即上句所者,無無三句是也。

     通真含二者,含但不但,但名半,不但名滿,故雲半滿相對也。

     由阙别者,由經阙圓入别,所以疏文引長行經文,無有餘乘來。

    此釋出圓入别之相。

    有人雲傳寫誤者,殊不體文。

    經雲如其所得法者,即以自行智契境,名為所得法。

    經雲定慧力等者,定能寂,慧能照,定能神通,慧能說法,自嚴法身,又能度物。

     疏雲:口無欺诳者,說實相印是也。

     疏雲:今明現在論願滿者,圓鏡雲:有人雲:迷時立願,悟時無願。

    如彌勒經雲:久念衆生苦欲拔無由脫今日得菩提豁然無所有。

    此現違經,事須融會。

    原佛有昔發願之時,亦不定言度衆生訖,方始成佛,但雲衆生無邊誓願度,今成佛道,盡未來際,度脫衆生,故不違本願。

    言滿足者,四願之中,三願已滿,就多為言,亦是滿足。

    度生一願,此雖未滿,願心不舍,亦名滿足。

     疏雲:總佛門末者,雖有一不虛章在前,已别三從,多名末耳。

     疏雲:五濁障三者,三能治濁,即是三能障五濁。

     初釋對他者,謂一不名衆生,以他多故,故名衆共。

     後釋即是功能者,業力功能能流轉故。

     疏雲:靜心取戒者,謂憶昔由破戒故,緻令生此,或因此念,得離輕系地獄等。

     疏雲:靜諸根者,以餓鬼因多舉緣,忽能一念靜諸根,歸依三寶,即得出離(雲雲)。

     疏雲:今說五道造業者。

    黑是否色。

    殺、盜罪業,堕于地獄。

    此業粗惡,否相先彰,故其人色黑。

    堅貪之業,堕于鬼道。

    鴿色黪然。

    悭貪之人,護惜己物,恐他侵求,故恒為鴿色。

    無慚之業,堕于畜生。

    彼無慚人,凡有所作,多負内心,故其色蒼。

    黃、赤是喜色。

    五戒人業。

    持戒之者,絕諸憂畏,故其色恒喜。

    十善天業。

    行十善者,三業俱淨,故其色白。

     入胎經者,止觀具列三十八七日,乃至最後第三十八七日,由風力故,身轉頭向産門,申臂而出等(雲雲)。

     足明濁意者,今文正意,由濁有故,須施三權,即具其意。

     俱舍至五位者,瑜伽又有八位漸次增長者。

    若已結前,肉猶稀時,名藉羅藍(此雲類滑,亦雲和合)。

    若表裡如酪,來至肉位,名遏昙(此雲包皮)。

    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屍(此雲耎肉)。

    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健南(此雲堅肉)。

    此肉轉長,支分分相現,名缽邏賒佉(此雲支節)。

    從此已後,發毛現,即名此現位。

    從此已後,眼等根生,名為根位。

    從此已後,彼所依處,分明顯現,名為别位。

    又大經雲:所有肉色,随時而變,歌羅羅時異,安浮陀時異,伽那時異,閉首時異,諸疱時異。

    差别論雲:此身初業,于初七日成迦羅(大集雲如亭曆子),二七日成頞浮陀(如小棘),三七日成俾屍(如頻婆果),四七日成诃那(如胡桃谷。

    大集以此位在閉屍位前)。

     疏雲:轉現腹相者,隻是五藏相耳。

     又作諸異相者,腹如白布綖等。

     疏雲:如大品中者,但于一世計身五陰,我大色小等,即名身見,已如前引。

     後料簡中方有者,長行文雲命短劫長文是。

     疏雲:不虛,今更頌者,長行勸信,與不虛共為一段,今離為二,故雲更也。

     疏雲:過去無數佛者,一者,過去已開權竟;二者,若未開權者,至今方開,故約過去明開。

     疏雲:正因佛性者,以修得緣了,共取正因,方獲分果第一義理也。

     餘文多用者,隻是餘文多以藏獨為異方便耳。

     七、方便名通三味者,除于人、天,此二非方便,未修觀谛,無進趣故。

    以三味中,除圓已外,方便攝盡。

     即是所期者,登地已上中理也。

    若順次第三谛者,十住為無相,十行出假為相,向後為中道也。

     在昔聞權者,隻是聞于開權耳。

     往佛亦爾者,謂今佛正開于在昔開權之人,過去佛正說法時亦如今佛,故以引往佛已開顯竟而證其同。

    經雲若人善軟心者,以順中理故也。

     疏雲造像等者,若準優填王造像經雲:先感人天,受諸富樂;次生淨土,遠趣菩提。

    疏中約其任運而得,彼經約能回向者,說童真第八住名。

     非深非淺者,凡言開權者,先了善體全是實相之理,不當深淺,方可開淺即深,故雲而深而淺也。

     着在于微者,菩提果善,全在于微,故雲深即非深也。

    微即是著者,隻此微善,開即佛因,故雲淺亦非淺也。

    斥二失者,橫豎二失也。

     皆應理釋者,古人唯約理觀以釋童真,故在初地。

    若如此者,散心等皆應理釋,何獨童子耶? 但尚佛道者,古人但見皆已成佛道之言,則一向從果而釋。

     疏雲:應住果報者,住人天果報也。

     理數鹹滅者,一毫之善,鹹趣滅理涅槃。

     苟順凡情者,佛且順凡情也。

     善不受報者,生公雲:善法體不受報,以其貪壅情暢等。

     随生納福者,若未發心已前,但由衆生随處受福,非謂善法不受報矣。

     善體無力者,若無願行導之,善體終無自至菩提之義,故雲無力。

     體之導之者,以一大觀體之,以一大願導之。

     往已成非者,隻是未開,未成佛因,故雲非耳。

     唯有惡境界性者,然準大師金光明疏中釋雲:六根取六塵境,名惡境界性。

    今雲惡五陰者,以所屬能,名為惡陰,亦非惡異體。

     俱無果性者,俱無極果性也。

     互得有無一邊者,有善者無惡者,有惡者無善俱無者,善無惡用,惡無善用故。

     善人常出者,有信心故出,以習浮故不沒。

    俱有者,有理性故。

     世谛,因惡者,于此身上而起于惡,故名因惡。

     世谛果身者,并有五陰果身。

     具如止觀第五記者,彼仍多解,今但證同,故雲不暇。

    若約了義,二人俱有性,德性但無,不退性闡提人有,修惡性善根人則無,善根人有,修善性闡提人無,即圓四句也。

     疏雲:篑者,土籠也。

    論語雲:譬如為山,未成廿一篑,止,吾止也。

    謂未成而止也。

    孝子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路,始于足下。

     并有所資者,俱雲佛道,不雲理一者,以理一正因為緣,了所資故,且約于能趣。

     以說人事者,人天等人也,低頭舉手等事也。

     不可存法去人者,文中但雲開法,不雲開人。

    然經文且從一邊以說,小善既開成于大善,人亦随法而開,故雲不可去人也。

     疏雲:後一行至種子者,不同唯識立種子名。

    今雲種子能生可發,故以約此開之。

    經雲:玫瑰,赤色。

    說文雲:大齊珠,一曰石脂。

    美好曰玫,圓好曰瑰。

     造像者,如造像功德經雲:若人臨命終,發口造像,若金鐵、僧帛、沙土,乃至如麥穬大,才得人見,亦得滅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制諸弟子者,如阿含雲:佛升忉利,以神足力,制諸弟子,不令知處。

    二王憶佛,因成大患。

    大臣白王,造像供養。

    優填王以栴檀香造,波斯匿王以紫磨金造,各高五尺。

    初召工人,與其重償,無能作者。

    毗首羯磨化為人來,為王造像,下斧之聲,上至忉利,聞者解脫。

     以輕望重者,或造者心輕未有報,毀者心輕亦爾,俱重則有現報。

     以毀望成者,造既有福,毀必獲殃。

     于五戒上者,應雲五戒之下,有衆多失意罪,今從語便雲上耳。

     六齊白者,先隻有六齊日,從唐三藏始加十齊日,今從舊說,故雲六耳。

     唯除洗浴者,除此一事外,餘皆應供養法,以經卷不可湯浴故。

     經雲乃以一華者,舉少況多也。

     供養于??像者,??像尚爾,況真像耶? 經漸見無數佛者,尚見無數佛,況一佛耶?餘句經皆是,舉少況多矣。

     善文藝者,植每贊佛經,辄留連玩,以為至道。

    制轉誦七聲升降屈曲之響,世之諷誦,成憲章焉。

    曾遊漁山,聞空梵聲,清飏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待禦莫聞。

    時王深感神理,乃取聲節,像為梵呗,撰文制章,傳為後或。

     彼是已為實因者,意雲彼是圓修之因,不須更開,今為開?,故與彼别。

     疏雲能開?薪盡涅槃者,意雲:自成佛道已,複能垂應八相成道,為他施權,然後顯實,即開他薪盡涅槃也。

     一、止高樹者,止高樹喻人天,止下樹喻地獄,雖二所不同,其影齊到。

     一念三千非自他等者,彼自行境中,一念與三千對推,橫豎四句,皆不可得,方具二空。

     智論、中論等者,今家依智論立性相二空,依中論立三假四句。

    觀法準理者,準道理也。

    準義者,真如實相之義,體具二空。

     由謂自他等者,此即推理性三千也。

    以無明為他,真如為自共,無因以成二空也。

     曉此性相三假者,誡今行人,須曉今家明理性本具三假及以二空,複了修中三假及以二空。

     空與不空者,空即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亦應更雲非空非有,藏即中道也。

    行即行藏,理謂理藏,即用行藏達于二空及以理藏,方成修性矣。

     為在何因成種成性者,為用前空藏成種等,為用不空成種等耶? 類種者,彈指等為緣因,聞一句法為了因,聞所觀真如為正因類種,又觀于法身即正因類種。

     即是說由者,由染緣起扣淨緣起故有于說,即此淨緣名為說由。

     為其種緣者,其謂衆生也。

     俱性并種者,十界皆具性德,三千無始不改,無始可生,故雲并也。

     疏雲:欲起佛種者,謂為衆生起佛種。

     十界展轉互論者,隻是界界皆以染中有淨,淨中有染,故雲互耳。

     緣了功能相成者,以緣資了,還以了了于散心、志心因緣之事,令成緣因。

    若無了了,事事不成于緣因,複以二因資于正因,故雲成也。

     疏雲:一起、一切起者,一起,謂法身顯現;一切起,謂因時觀智而成智德,因時萬行而成福德。

    三德圓成,故雲一切起。

     依正主伴者,謂依正主伴俱成,身土互見,融容相即,故雲一成一切成。

    又一塵,指所觀所施之塵,鹹成緣因。

     此為消經者,隻是不辨其修性融即耳。

     具兼修性者,彼不思議中具三種境,謂理性、自行、化他也。

     性種者,結成正因也。

     正行為了者,彼十乘中,唯第七助開為緣因,餘皆名正行,即了因;不思議境,即正因也。

     先推性中至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