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二(輔妙樂記)

關燈
七言偈者。

     謂: 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象馬調禦師,道風得香薰一切。

     等數紙偈 科簡諸位不同者,初住已上諸位,供養不同。

     言通事别者,通于無量,義别在今經故。

     意具斯二者,若以始終專注,則意業未休;若以意随身口,則無量中三業俱畢也。

     疏雲:為諸菩薩說大乘經等者,無量義經雲: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修何行?何等法門?佛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名無量義,能令菩薩疾得菩提,從此為說無量義經(雲雲)。

     太淺者,亦無表報,故成淺也。

     非唯睹光者,六瑞皆令衆喜,豈獨光耶? 一多相即者,開權顯實,即多而一故;又能即一而多,始終相即故。

     共顯一緻者,顯于不二因果,故雲正在因果。

     華表真因者,約位位斷惑邊,名為真因。

     地兼分果者,名唯在究竟初住分得,故雲兼也。

     說且顯露從多者,專從無量義以為所表,故雲指一說多為今經序,若從密意與定不殊故。

     疏雲:瑞隻是相者,既雲瑞隻是相,亦應雲今瑞如本瑞,今相如本相也。

     定時乃密意從處者,時機未堪,秘而不說,故雲密也。

     疏雲:密報為端者,冥在佛壞,以表于正,故雲密也。

     義同。

    幽者,玄亦深遠也,亦妙也。

     而擡掣者,昔日偏小,大機未發,猶如淪堕,故令以瑞而擡掣之。

     令欽渴等者,四、悉結成也。

     廣則無量者,若論皆妙,則一色一香無非是妙,若心若境無非經王,故雲也。

     乃成處中者,隻是六瑞,皆表妙表中矣。

     入定表行者,入定是行,以依理故。

     地動表神通妙者,神通即果上勝用感應,專約稱機,故有多分之别。

     況香風至開合者,合則在雨華瑞中。

     多番釋之者,下偈中三行經,對般若等五番解釋也。

     是則大事等者,此下諸大,但是通途結束出六瑞,表報奇特,不須别去以配十妙。

     經雲說大乘經等者,問:此唱異名,與下文殊引燈明佛現相序,亦雲無量義,有何别耶?答:彼顯此密。

    何者?今雖唱于異名,即入此定,時機未測,故成密也。

    彼即彰灼,引同釋疑,故不同也。

    又大乘經者,十二門論以六義釋大:一、出二乘之上故;二、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三、諸佛大人之所乘故;四、能滅大苦與大樂故;五、觀音、彌勒等之所乘故;六、能盡諸法邊底故。

     三、明菩薩所依者,亦雲:三、明因人所依,四、明果人所護。

     淨嚴行者,定慧莊嚴,故雲行也。

     數有大小者,但單三祇,由約少數屬于藏也,大乘無量阿僧祇為一阿僧祇等。

     故須别釋至序文者,将于善戒經為開顯釋,以為序表也。

     疏雲:指者,不來秦地者。

    嘉祥雲:今以五義證此無量義經,證是法華前無量義經說:一、處同,王城、鹫山所說;二、衆數同,萬二千聲聞,八萬菩薩;三、時節同,二經皆雲:我成道來四十餘年,說此法;四、義同,雖未彰言明,開三顯一,而指趣密開一乘;五、翻經人中,天竺沙門雲是法華前說。

     三者、妄破古師者。

    古人實無雲大品是法華經序,何故防他伏難,即引大品非法華序耶?則成妄破也。

     每臨講肆者,名僧傳雲:基公欽竺道生講,善于法華。

    雖有二判,無以取決。

    餘如記雲。

    注無量義已上文是武當山,均州屬南山道。

     略從子者,慧表是略從子也。

    國破之日,為晉軍河澹之所得。

    數歲,聰點澹之字曰螟蛉,養為假子。

    俄放出家。

    後勤苦求道,南北遊。

    尋以齊建元三年,放寄薮遠去嶺南,于廣州如記。

    表乃緻請,淹經一句,僅句一經,僅得一本,仍還均北。

    齊入武當,以永明三年頂戴出山,見投弘通。

    奉觌真文,忻敬兼誠,詠歌不足,遂後注解。

    正以空為無量,義基覽經,便謂解與經校合矣。

     疏:宋者,家總六十年。

    宋者,惠表至齊,年可七十已下耳。

     疏雲:破三與一者,破三車與一大車也。

     可成此二者,法華無二無三,及破三與一序耳。

     為無二三等序者,等取破三與一也。

     先破初句者,無二無三句。

     破其次句者,破三與一為異句也。

     前破語存略者,前立中但雲破三與一,即其文也。

     雙牒兩難者,疏雲:破二破三,即第二難;無二無三,即初難。

    既其破二破三,則無二無三但成于正,而無其序失。

    又前從若言萬善下,難雲:序、正不異,則成但有于序,而無其正。

    次從若言破二下,但有于正,而無于序。

     若以低頭舉手者,此防光宅伏難雲:我今萬善者,但是低頭舉手等善,名為萬善,非二三等善耶?故今難雲:二三勝善尚無,況低頭等劣善而不破矣。

     殊又表同者,無量是即一實家之無量,方得為序,一即無量家之一作序,故雲也。

     此二既然者,此二之外,更有解者,亦不出此。

     疏雲:法華論列十七等者,論消經中,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之。

    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乃至法門等。

    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顯示甚深功德:一名無量義,二名最勝,三名方廣,四名教菩薩法,五名佛所護念,乃至十六名妙法蓮華,十七名法門。

    如玄文第七,廣釋十七名。

     重牒其名者,隻是異名,由序中唱,故得序名。

    此之異名,當體屬正,故雲義兼于正也。

     兩兼者,亦此異名無量,具兩兼義,在序中唱,則得序名;隻此異名,全屬于正,故雲雙得。

     無量至意耳者,但是重叙出無量意耳。

     疏雲三道即三乘者,若準玄文所釋,三乘唯在因位,故與四果義别(雲雲)。

     菩薩名通者,通四教菩薩也。

     生于兼一者,生于華嚴兼帶之圓也。

     雖舉能生者,即能生為所生,專從所生為序;即所生為能生,專指能生為正故,故雲也。

     何殊生等者,等取觀師。

     及昔一圓者,方等般若中圓也。

     還成雙失者,單存所生,與昔三教不别;單存能生,與昔一圓不别。

    若為今序、正,必須能、所相即,是故各存;序、正不顯,故成雙失。

     今家能所相從者,明今家能生從所生,則指所生為序;若所生從于能生,則取能生為正,是故相即二義俱成矣。

     因無量義序異者,正為明于無量義為法華作序,須異諸經故也。

     絕四至深淺者,通于四教,若望圓極,前三展轉,以後破前,故雲比之。

    是則前未離非,故雲深淺也。

     所接成處者,一一身皆具四土四德,能照之智屬報,所照之境屬法,身為能依,常寂為所,以德成故,其土必成,故雲所接成也。

     所安立者,所依極故,名為安立。

     爾前理合身常等者,将普賢觀望法華無量義,俱名爾前也。

     悉皆有結者,菩薩戒結華嚴,仁王結般若,像法決疑結方等,遺教結涅槃,故雲如玄文也。

     序中能生已明常者他難,意者所生容有當與無常,能生一向是常,與正何别?是故專以能生為難。

     淨名宗體者,不思議佛國因果為宗,真性解脫為體也。

     以空假顯中者,謂觀衆生品明一空一切空,空即中也。

    佛道品明一假一切假,假即中也。

     複宗明常者,如常擎大衆,還詣華羅園,至如來所,印定成經等。

     從極理說者,部中圓極無非是常,部中兼帶有常無常,故玄文雲華嚴兼等。

    今經則以圓常極理名常,故雲五時自分也。

     常外無餘者,序中未會,則成能外有法;正中會所歸能,故知能外無法故也。

     俱序并正者,明說、定二文俱加義處,處即屬正,無量屬序,二文鹹爾,故雲并也。

     今從經所表邊者,今從以序表正而說,故雲今從經所表邊。

     複以義處歎之者,兼于異名也。

     約法者,約能生法也。

     一、護念言者,若護念無量義,則成于序;若護念義處,則成正,故雲也。

     以未說故護者,猶機未堪,故且護也。

     未暢故念者,出世本意,唯說一乘,則暢佛懷;時機未堪,但念欲說,故雲未暢也。

     彼如出水者,無量義也,此即法華也。

     理則可見者,隻是說無量義經,已入無量義定,為今經序,其理可見耳。

     各有力用者,說時有定用,定時有智用,故雲也。

     且覆别從通者,别則法華三昧,通謂無量義處,雖雲義處,亦不明故雲也。

     問:今佛何不準大通者?問:意者,彼亦說法華,此亦說法華;彼有王子,此佛亦爾。

    二處說法,有子既齊,此佛何不說後入定,與羅雲結緣耶?答:意者,結緣與通化儀同,但佛在世與滅後雖殊,而雲通化,理亦無妨。

    亦為結緣、通化時異,故此說後而不入定矣。

     二定并得為序者,入無量義定,為義處定作序;入義處定,為說法華作序。

    又入無量義定已,說無量義經;入義處定已,即說法華經。

    所以二定俱得為序。

     先以色心至表之者。

    此即義處,色心不動,為說法作序。

     相同時異者,今經入定與大通入定,其相不殊,此在說前,彼在說後,故雲時異也。

     如雲母者,出高僧傳。

     而無理顯之者,隻但雲比丘等四,有何道理能顯得發起等名體相别耶? 四果不實者,須陀洹等四也。

     具引璎珞者,彼經六輪譬别教六位,初之四輪與今文同,五以摩尼輪譬等覺,六以水精輪譬妙覺。

    今用彼譬譬固位也,今明因位不論等妙。

     三十三天者,開十住、十行、十向為三十,十地合為一,等覺為一,此三十二以譬臣,妙覺譬君,若臣若君,同服第一義天無生甘露,故雲三十三天也。

     如十四般若者,亦雲十四忍,忍因智果,若從果立名,應沒等覺,存于妙覺,居極果故。

     但高下不同者,别聖位在初地為高,圓在初住為下,賢亦準此。

     住是賢位者,别十住是賢,于圓為聖稱,故名賢聖句。

    圓行向是聖,于别是賢,故雲聖賢句。

    别十地是聖,于圓又聖,故雲聖聖句。

    又别十信是賢,圓信又賢,故雲賢賢句。

    又若不相望立句者,圓十信為賢,五品為賢賢,四十一位為聖,妙覺為聖聖,别教三十心為賢,十地為聖,妙覺為聖聖,十信為賢賢。

    若作兩句,圓教住前為賢,登住已上為聖,别教地前為賢,登地已上為聖,故雲當教名定。

     疏雲破三藏、三乘者,破藏成通,故今非之,悉不當也。

     疏雲:通教約法,三人因果同者,初觀般若,後證般若也。

     疏雲:别教至因時等者。

    别教初心,即知一切衆生悉本有法身,後有般若、解脫之性在法身上,而不相融,故名為橫;先修空,次修假,向後方中,故名縱也。

     疏:果時者。

    至初地時,三德分證,得不相冥,故成橫矣。

    先得法身,次得般若,後證解脫,是名縱。

    又自行豎,化他橫,以順物機,随宜而說耳。

     初文似約教等者,一者文不次第,二者約教因緣文不彰顯,故雲皆似也。

    菩薩生時,上天下人所見異名世界,餘三可知。

     未破大無明者,對小明大,且以破見思為小無明也。

     又無明盤礴者,一以三惑俱破為盤礴,二以無明微細為盤礴。

     後六者,欠上生都率及下閻浮提。

     成道轉法輪者,今文是轉法華輪也。

     位之功用者,由入地住方能八相,故知八相是此位之功用。

     勸行釋中,初句者,文雲觀行動者,動六根是也。

     次約六根為表者,從東湧下也。

     疏雲:餘方湧沒者,南湧北沒,南方赤主心,心主舌,北方黑主腎,腎主耳,表舌根功德生,而耳煩惱互滅,翻對可知。

    中央湧四邊沒,中黃主脾,脾主身,四邊主識,識遍諸根,表身根功德生,意根煩惱互滅,翻對可知。

     六根亦似三形者,鼻、舌、身三實;三聲者,眼、耳、意虛也。

    故俱舍雲:三根離中品知,謂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違知。

    鼻、舌、身三與眼等相違,至境方知故。

     一根各有根識境三者,以一根各具等遍等三動,但不得離于三動,以對根識境三品,隻是通表淨十八界耳。

     并阙心境等者。

    隻是阙于思議及不思議境及十乘觀法耳。

    具如止觀不思議十乘觀法觀陰界入文也。

     隻一地而已者,一無明地也。

     疏雲:感于勝應者,中道妙應,名為勝應。

    何者?以法妙應妙,亦由機妙,故感妙不同。

    通教勝應,及以舍那,此之感應,顯露彰灼,由在正宗,今仍屬密也。

     經雲:優婆塞,此翻近事男;優婆夷,此翻近事女;夜叉,此翻捷疾鬼,亦雲勇健;摩睺羅伽,此雲腹行神。

     何疑不釋者,如來定起機感,始成大疑方釋也。

     疏:豪中表俱空者,其豪内空,毫表清淨,不受塵垢,為外空耳。

     四皆此經者,通序文,通諸教,是故四悉多分,三悉屬昔;今别序不通于昔,是故四悉唯在今經。

     表意者,望于涅槃,猶屬現在等。

     準諸文說者,以放光不同諸部文說也。

     一者、不制者,他雲:佛常光但能照大千,若作意制,則得過此也。

     别在初住者,通具六,即别在分真也。

     故其文勢亦含長短者,若就此土,應作三節明其長短:一、極短,從爾時佛放眉間白豪相光;次長,從照東方萬八千土,靡不周遍;次更長,從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記中雲終至周偏者,從更長說也。

     疏中從照東方下,屬他土文,他土準此。

    又他土若進,此土須退也。

     被物未顯者,來至法華,方名顯耳。

     始末由之者,明六道蒙光之時,雖未得其顯益,還由諸佛之始,得至于終,而獲開悟,故得與聖同對。

    又應知他土六瑞,人之與法俱通,始自華嚴,終至般若,須兼無量義。

    以無量義是六瑞之始,六瑞即是今同也。

    當同之義,起塔表涅槃之終,經文自顯。

    所以說法一瑞,須通至已今二同故也。

     七識住者:一、身異想異,四州、六欲天是。

    二、身異想一,初禅梵王住六十劫,王身長天子一倍。

    想一者,梵王先作念思惟言:何處有情衆生來生我此同分中?即自念言:二禅諸天應生此中。

    彼天亦念:我應生初禅。

    梵王雲:由我念故,天子生我同分。

    天子亦念雲:由梵王念,我生彼同分。

    三、身一想異者,二禅身量等。

    想異者,新生天子始從初禅來,而作生此,見火燒初禅,怖念雲:火來!火來!舊住天子雲:火仙!火仙!勿苦惱。

    但至梵天盡,其火即滅。

    四、身想俱一,三禅同一樂故。

    無色下三,皆依空識無所有處等住,雖無粗色,以定果為色也。

    不取非想者,以識昧劣故。

    不取四禅者,以凡聖共居故。

    不取無想者,純外道居故。

     疏雲:若此土六瑞至自覺等者。

    表睹瑞之後,方聞正說,已自破惑,名為自覺。

    覺他者,表諸菩薩聞法華已,能于他土流通益物,是故光照他土而預表之。

     當同仍隐者,前四味為己,無量義為今,法華、涅槃俱為當,以法華相未彰,故雲隐也。

     都無所作者,非謂全不成于化儀,但以化儀理合先密後顯,若光中已見則衆疑不生,疑念不生如來定起,亦無所說被物須教,若無教者化儀不成,故雲也。

     其壽若何者,意雲若于光中,亦見他土地湧菩薩之悉釋迦所化此土,時衆亦疑,不知釋迦壽命幾何,故雲也。

     略知定後之相者,雖知說法華,未知記小,故雲略也。

     而釋契别理者,隻是契中道理耳。

     疏雲:非頓而頓者,實相之理,不當頓漸,頓漸約化儀也。

     疏雲:五百比丘各說身因者,大經雲:五百比丘問舍利弗:大德!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汝等亦名得正解脫,自應知之,何緣方乃作如是問?有比丘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

    複有說言:我未獲得正解脫時,謂行,或雲識,或雲名色,或雲六入、觸、受、愛、取、有、飲食、五欲,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

    爾時五百比丘,各各自說己所解已,共往佛所,各以所解,向佛說之。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諸人,誰是正說?誰不正說?佛言:一一比丘無,且非正說,然其自是藏教有門之人。

     今且從顯者,從鹿苑顯露,未轉邊耳。

     仍舊乃成種種者,仍初三藏有門,故得種種之名;通中幻化是一,更無種種之别。

     問:行一者,此問意者,經文但雲種種想貌行菩薩道,即行一,與經種種信解複何别耶?答:如記睹外識内故。

     名不同者,謂三教弘願不同也。

     大術在于世尊者,以神力故,令于大衆一時于橫見豎。

     事殊理絕者者,純說小者名為事殊,純說大者為理絕。

    既大小不同,則非光照之限。

    今光照皆為表同,施化不同,是故不照也。

     遠近者,見萬八千為遠,此土為近也。

     過未亦何隔者,遠近俱見,則知一土之中皆見三世,則法華前為過,法華為現,涅槃為末;始則華嚴,末則涅槃也。

     加今見者,有由佛加也。

     凡聖一等者,謂凡聖所見無二耳。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