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二(輔妙樂記)

關燈
者,日、月、星也。

    星以水精為城,七寶為宮,懸在空中,天風持之,猶如浮雲,随日運行。

    其城大者一百二十裡,中者八十裡,小者四十裡,修下下品十善,施燈明等,而生其中。

    月去地八十四萬裡,其城縱廣二千裡,白銀、琉璃二寶合成。

    從初一日,白銀面轉,漸漸向人,至十五日正向,故見圓滿。

    從十六日已,去琉璃面,漸轉向人,至三十日正向,故名黑月。

    宮中亦有男女,一日一夜,當人間五十年,壽二百五十歲,身長十裡,修中品十善,并施燈明等淨物,故生其中。

    日去地八十四萬裡,以火精為内城,黃金外城,縱廣二千四十裡,亦有男女,壽命身量,與月同也。

    唯日天主,自知遊行,行有三道:秋從中向南,正當于冰山之上,故秋溫而冬寒;春從中向北,正北當于三百三十六萬裡蓮華之上,蓮華助日之轉,故春溫而夏熱。

    大北見近則長,南見遠則短,秋春正中故等,修上品十善,施燈明等,則生其中。

     境别智别者,次不次不同也。

     言生子者,境發智,智是子也。

     疏雲:增長者,能令衆生增長諸善,滅離諸惡,故雲勉離也。

     疏雲:四王護持佛法者,大經雲:善男子,東方雙者,破于無常,獲得于常;乃至北方雙者,破于不淨,而得于淨。

    此中衆生為雙樹故,護沙羅林,不令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

    我亦如是,為四法故,令諸弟子護持佛法(雲雲)。

     不許偏取者,謂二乘、菩薩皆不得中各自偏取,須知常即無常,無常即常等。

     若偏取者,則同外人,故雲成邪;若全取者,須知枯榮皆非枯非榮。

     若雙執者,不會不二之理,故雲須知其理。

    又複須知一一皆具四德(雲雲)。

     疏雲:枝幹者,堅實可喻于常;其華柔軟,卷舒自在,喻于我;樂中之最,不過極果,故以果喻樂;以大小葉互相間鋪,無有污染,故喻于淨。

     若從後說者,從圓說也。

     各破愛見者,後二教除同體愛見。

     疏雲:自在即第五者,自化自用而得自在;第六大自在,佗化自用而得自在,對上二天故自在(雲雲)。

     三肘半四肘者,肘長尺八,準姬同尺為定。

    東天丈六,西三丈二,北六丈四,故雲倍。

    倍增如次。

    南壽一百二十,持下品五戒,得從人至天。

    東壽二百五十,持中品五戒,得生其中。

    西壽五百,持上品五戒,得生于彼。

    北壽千歲,持上上品五戒,得生于彼。

     欲天俱盧舍四分一一增者,依論中,二裡俱盧舍分四,一分半裡。

    第一為四天王天,身長半裡,壽五百歲,一日一夜當人中五十年,去地四萬逾繕那。

    去忉利天亦爾,下去倍倍,不委書之,謂修中下品十善而生其中。

    第二忉利天,此雲三十三天,身長一裡,居須彌頂,壽命千歲,一日一夜當人中百年,修中中品十善得生于彼。

    第三夜摩天,處于空中,身長一裡半,以寶為地,壽二千歲,一日一夜當人中二百年,修中上品十善得生于彼。

    第四兜率陀天,名為知足,心無放逸,常有一生菩薩于中說法,身長二裡,壽四千歲,一日一夜當人中四百歲,修上下品十善得生于彼。

    第五化樂天,身長二裡半,壽八千歲,一日一夜當人中八百年,修上中品十善得生于彼。

    第六他化自在天,身長三裡,壽一萬六千歲,一日一夜當人中一千六百年,修上上品十善得生于彼。

     色天逾繕那等者,從此向上無女形身,要修禅定兼于十善,不同欲六但修十善,故此去色名為淨色,身長半由旬,即半逾繕那也,壽命半劫,修下品初禅得生于彼;次梵輔天,身長一由旬,壽命一劫,修中品初禅得生于彼;次大梵天,身長一由旬半,壽命一劫半,修上品初禅得生于彼。

    第二禅有三天:初少光天,身長二由旬,壽命二劫,修下品二禅得生其中;次無量光天,身長四由旬,壽命四劫,修中品二禅得生于彼;三光音天,身長八由旬,壽命八劫,修上品二禅得生于彼。

    第三禅有三天:初少淨天,身長十六由旬,壽命十六劫,修下品三禅得生于彼;二無量淨天,身長三十二由旬,壽命三十二劫,修中品三禅得生彼;三遍淨天,身長六十四由旬,壽命六十四劫,修上品三禅得生于彼。

    第四禅有九天:初無雲,亦名無挂礙,身長一百二十五由旬,壽一百二十五劫。

    望前遍淨天壽,一倍增之,合一百二十八。

    今但雲一百二十五,即是減三劫壽也。

    是故記雲:唯無雲減三。

    減三者,婆娑中有二解:初解雲:三禅已下,名變易受;四禅名不變易受,亦名舍受。

    從變易受入,無變易受難,故減三劫之壽。

    又一解雲:火、水、風災,壞一、二、三禅已後,世界成時,無雲、福生、廣果三天,即下生彼。

    若不減三,則世界已成,無人生于下界(雲雲)。

    次福愛,亦名福密,身長二百五十由旬,壽二百五十劫。

    三、廣果,身長五百由旬,壽五百劫。

    四、無想,修無心定,亦身長五百由旬,壽五百劫。

    此是凡夫、外道天。

    自此之後,名五淨居天,并修薰禅,得生于彼,即那含人依處。

    初、無煩,身長一千由旬,壽一千劫。

    二、無熱,身長二千由旬,壽二千劫。

    三、善見,身長四千由旬,壽四千劫。

    四、善現,身長八千由旬,壽八千劫。

    五、色究竟,身長一萬六千由旬,壽一萬六千劫。

     無色有四天:一空處,雖無形色而有四心,壽二萬劫;二識處,壽四萬劫;三不用處,壽六萬劫;四非非想處,壽八萬劫。

     上來并約壞劫火、水、風時。

    如一火、一水以為一劫,是故經八七火、一七水、一個風災。

    何故爾耶?火至初禅,水至二禅,風至三禅。

    二禅壞時,初禅必壞;三禅時,初、二必壞。

    是故劫劫皆壞初禅,為順初禅一劫壽故。

    又經七火,次一水災,方壞二禅,為順二禅八劫壽故。

    又經八七火、一七水,則成六十三劫,方風災始到三禅,為順三禅六十四劫壽故。

    此等諸天,若下聽法,化為人像四空處天,名為難天,不得聞法。

     色無晝夜殊者,彼無日月,但用身光故,故無明暗,則以華開、華合表于晝夜,龍眠、龍起以表春秋。

     少光上下天者,初禅三天在少光下天也。

    大梵一全一半,梵輔一全,梵臣一半。

    若少光已上諸天,如前已列,劫數等可見。

     次更重明經論所出色界諸天多少不同,及釋諸天之相。

    依薩婆多宗,列一十六天。

    若經部宗,色界有十七天,大梵與梵輔雖同居,而其形量壽命不等,故别立也。

    依上座部,立十八天,開四禅中别出無想,謂與廣果因果别故。

    若經部師宗,以無想天與廣果天身壽一等,所以無想接入廣果故。

    但十七天處後五天,名淨居天。

    唯聖人居無生異生雜,故名淨居也。

     疏雲:九道者,九為所化境,佛為能化主也。

     疏雲:梵者者,雜阿含說百億梵王,又雲屍棄是初禅梵王。

    大論雲:梵王是千世界主。

    十地經雲:八地菩薩化千世界,九地二千,十地三千。

    仁王經雲:七地初禅王,八地二禅,九地三禅,十地四禅。

    華嚴雲:八地菩薩。

    毗昙雲:四禅無語法也。

     疏雲:初禅梵衆者,大梵之衆也。

    梵輔者,輔侍梵王。

    大梵者,廣善所生,故名為梵。

    此梵天即大,故名大梵。

    得中間定,最初而生,最後而沒,威德等勝等勝,故名大梵。

    少光者,于二禅中,光最少故。

    無量光者,光明增故。

    光音者,亦雲極光淨,光明勝前,偏照自他也。

    少淨者,意地受樂,故名為淨。

    于三禅中,淨最少故。

    無量淨者,此淨轉勝。

    遍淨者,淨周普故。

    第四禅八天:一、無雲,地無密雲;二、福生,異生勝福,方可往生;三、廣果,色界異生中最勝故;四、無煩,煩謂煩雜,于無雜中最初故;五、無熱,已得雜修上中品善,能伏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六、善現,已得上品雜修禅定,果位易彰,故名善現;七、善見,已得上勝雜修靜慮,定障至微,見理清徹,故名善見;八、色究竟,于色天中,無有處過于此者故。

     疏雲:免二死之熱沙者,勝鬘經雲:何謂二死?一、分段生死,二、不思議變易生死。

    分段死者,為衆生;變易死者,謂阿羅漢及辟支佛、大力菩薩,即通指方便、實報二土菩薩。

     如舞戲者,被動不安,名為舞戲。

     非本心者,迦葉,本在于小,而不測本故。

     十寶山者,廣如華嚴:一、雪山王;二、香山王;三、轲梨羅山王;四、仙聖山王;五、由乾陀山王;六、馬耳山王;七、尼民山王;八、斫迦羅山王;九、宿慧山王;十、須彌山王(雲雲)。

     理應法身記者,即授妙覺佛記也。

    八相記在于初住已上,由屬于權,故雲在迹。

     疏雲:采華者,西國不用曲,但用恒已華為酵耳。

     疏雲:質諒者,道行般若經雲:此神谄曲,為立此名,令其歸信。

     疏雲:五處被縛者,臭爛死狗,穿腹破胸,裹魔王頭,以死狗頭蓋魔頂上,狗口蟲膿流出,随魔額汗流下入鼻口,死狗前腳抱魔額,死狗後腳抱魔頸,臭蛇繞頸編胸,以為璎珞,繞臂至手,似如環钏,死人繞腰,死豬系腳,以喻被外道愛惑縛。

     疏雲:五惡物者,如上以喻為見惑,縛破二縛,死離二惑也。

     五性宗者,一人天種性,設勤行精進,但以人天果報而成熟之,由無本無漏種子,及煩惱所知二障,俱不可害。

    二定性聲聞,三定性緣覺,此二有生空慧種子,煩惱障可害。

    四不定種性,從漸至大。

    五菩薩種性,煩惱所知二俱可害也。

     五、住為二死作因者,出正法念。

     或是非情者,有情詫非情而入胎故。

     疏雲:觀天女、天園林等者,羅睺身醜,常樂來着天女及園林等人中,有供養沙門及孝養父母,有福資于天,是故天女等能上空而雨刀等。

     兼胎藏者,昔全濕生,無有胎藏,今濕氣入身成胎,故雲兼也。

     疏雲:勝群輩者,屬藏教也。

    次大身下,通教也。

    次大滿下,别也。

    次如意下,圓教,即當約教也。

    睒(失冉反,暫視也)懾(之涉反,伏亦服)。

     疏雲:不可動者,有大力故不可動,有大福故不可動。

     疏雲:肉裂火起者,嗔盛火起。

     疏雲:普超經雲阿阇世從文殊忏悔者,涅槃經雲從佛忏悔,是則普超從伴,涅槃從主也。

     令住法界者,分住空觀耳,故雲聞已得柔順忍也。

     家兄耆婆者,是頻婆娑羅王庶妻子。

    耆域是無畏太子,即頻婆娑羅王孫,母名大示女。

     引楞伽者,楞伽第三雲:殺無明父,害貪愛母,斷随眠怨,壞陰和合,斷七識身。

    此逆即順圓觀心也。

     疏雲:見佛有權實者,藏權衍實,又權實不同也。

     疏雲:依涅槃一句者,戒緩乘急,一也。

     疏雲:加修禅定者,欲界四空天,亦須着加修禅定之言,如粗細住等,即其事也。

     大小至漸頓者,謂漸中密得頓益,頓中密得漸益故。

     值佛時處者,部會之處也。

    現在得道為促,未來當得為奢。

    揣心者,誡勸行人,當自揣度,揣量心行,于三品戒乘,為與何品相應。

    若上品相應,隻于序中,已獲證信之分。

    若不爾者,于經何益。

     壞慚正宗者,意雲于序有分,至正宗時,于三品乘戒,為從何品開悟而獲記莂?此意專令戒乘俱急,故以人身見佛聞法而取開悟。

    借使八部身聞,終不如人天之身受道。

     (從此第三卷别序)釋此别序,應知無量義,與法華前經,及以法華,有同有異。

    何者?先經亦是從一出多,昔未顯說,至無量義,佛自彰灼,雲從一出多,故此不同。

    與法華異者,無量但雲從一出多,未語收多歸一,此異複同。

    何者?即一家之無量,無量家之一法,無别途,故複一也。

     初雲望通得名者,自望今經通序得别名也。

    若前通序,即以教相對而辨通别,故前文雲通序通諸教,别序别一經。

     又若從如來最後下,述如來遺屬意,則令一切經初皆安五義,故雲唯通。

     别序唯别者,經經皆爾,各自表報事,殊雲唯别。

     從若如來滅後下,明結集之家順于化儀,先小後大,今昔相對,以明二序,故雲來至今經也。

     若直就下,傍就昔經以論通别也。

     通序文通等者,此即文義俱通五時,及以部内教多少也。

     亦有義通等者,其義雖通,意别在别,别在彈斥、淘汰等,故别。

    序文别等,準通可見。

     亦有義别下,其義雖别而意則通,通諸部諸教。

    何者?如方等中正明不思議解脫,文中意在以大斥小故,以圓斥偏通說四教,專明彈斥故。

    餘味例然。

     又亦可通序下,約文通義别以釋。

     别,序文;别下,約文别義通以釋。

     入定至合者,無量為開義,處者合也。

     疑念乃雙緣者,過謂無量義經座席,現即餘五瑞,謂緣過疑今而異于昔,緣今疑昔而異于今,又于昔複曾都此瑞,與今大異故。

     猶預于當者,不知如來定起,為作何事? 衆初圍繞者,謂指圍繞已,欲說無量義前,名為爾時。

    斥其消文者,斥其翻覆生起消文也。

     表四一當同者,序中表報如來,定起四一,四皆一故,故雲同也。

     理一是第一義者,以利人聞名即得體,故居第二;鈍人至四方能見理,故至第四,良有以也。

     答問不引三同者,借使昔日是妙德答問,亦無三同可引。

     由是聞法表一乘人者,此指聞無量義經,表成今經一乘人也。

     況複能知定理者,時衆雖見如來入定,不測如來入定緣義處之理。

    言等者,等取雨華等。

     尚未名一者,三即是一,方名為一;三外之一,故未名一。

     預辨能開者,開權之圓,以為能為開,非帶偏之圓矣。

     五味、四味者,第五為能開,四味為所開;又四名施權,第五名開權,故雲也。

     以皆表一者,謂空、假、中皆一故。

     簡餘三儀者,此明住義,又今意明圍繞隻是前後,故不須第二釋。

     天龍等四者,更加人鬼為四也。

     梵魔等四者,加婆羅門、沙門為四也。

    梵即色衆,魔即欲衆也。

     不判凡聖者,引入凡位名為凡,入聖位名為聖,即四衆義足也。

    逆者,嚴王、調達等。

    順者,即諸弟子等。

    權實者,示同權同實,亦四衆義足。

    故此十雙,一一皆對昔教,與今辨異,以問古人。

    昔教凡聖,與今凡聖何别?說即發起,嘿即影響。

    又說即三周得記,如身子領解。

    嘿即嘿念領解,如樓那等。

     今昔者,今四衆異昔四衆。

     微著者,結緣為微,當機得記為着。

    又鹿苑為微,法華為着。

    又法華中,微謂彈指、合掌等,無非佛因。

    爾前未開,故不同也。

     共别者,藏通大小共别,圓獨菩薩法為别,又别唯在法華前,三教皆名共也。

     兼獨者,獨即三藏,又獨即法華,獨顯一圓,故此十雙,九屬迹,後一屬本也。

     故外、小等四對内等四,則外等四俱有其名而無其義。

    何者?外人亦有常、樂等名而無其義;小即三藏等,亦有真如、實相、常住、涅槃之名而無其體;權即三教,雖當時被物而不至極,故名為權也。

     人王者,即阇王衆。

    導機既發者,當機衆也。

     影響扶疏者,影響釋迦,扶疏當機。

     應物施設者,應更雲施已後開來,至今經權巧方極。

     可生等者,已生者令成,成即入住,未生者發起令生也。

     用以釋名者,擊揚之言,正是發起之體,依體立名故。

     先四字正釋者,擊、揚、發、動四也。

     次四字者,成辦利益四也。

     又割之令開下四,又約四悉重釋發起衆也。

     義兼能所者,隻發起二字,兼于能所。

    何者?發起于他,俱屬于能,所發所起,俱屬于所,故雲割之等。

    化功歸已,為進自行,即自也。

    令他至極,即化他也。

     發時衆之一善者,今時衆當獲一乘之妙善也。

     動禀益者,如身子三業領解,即其相也。

     至起應地者,樹不至地,象子不飽,機亦如之。

    若非法身大士,扣如來法身之地,從法起應,焉能令機至于極耶? 中機可發者,中機二字釋當,可發二字釋機,俱屬于所,則是契中機情故。

     擊動事遂者,成于當機,方名遂耳。

     疏雲:隐其圓極者,古佛隐極,法身菩薩隐圓也。

     顯德者,為顯法王尊高,令衆欽渴故。

     冥扶者,雖無為作,而亦以同體大悲,冥助法王,密通化道故。

     影響之儀者,儀謂儀式,未有影響之用,故但雲儀也。

     俱有權實者,權者引實也。

     助理者,一句圓常之法,内薰三德之理也。

     助當者,助于當來修得三因開發之緣也。

     通取六根五品者,此即克體,簡于當機,猶未具足真位三德,是故住前通名結緣耳。

    又亦可五品為結緣,六根為當機。

    又随喜已上為當機,五千及一句一偈為結緣故。

     得度至通别者,别則初住,通則通于随喜已上。

     結緣位别者,别在一句一偈及五千也。

     若新入者者,專取破一品無明人為當機,若超斷二三品等,則名影響也。

     人以為揩者,治其無揩之惡,故雲也。

     增進至為動者,前三教人,須破權執,方名為動。

     但不别而别者,圓理本融,但随入者不等,得四門名。

     以觀轉至增者,以初轉故名增,又始終漸進為增也。

     寄觀以論本迹者,觀色身迹也,見法身本也。

     疏雲皆是供養者,恐人但雲一身業供養,故雲皆是。

     疏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