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一(輔妙樂記)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第二釋第一。
二、總别門者,論雲:皆是阿羅漢等十六句,初句總,餘句别故。
皆是阿羅漢者,彼羅漢有十五種義,應知一一句釋出羅漢十五種義,然不配經。
但依妙經五句者,正法華句數,複與論句不同,故标妙經。
攝取事者,此十五句,攝取十種功德,示現可說果、不可說果(雲雲)。
從初别者,以諸聲聞既從小乘中來,是故歎德且依于昔,故雲從初也。
一律者,十誦律也。
失道等三者,謂由失道故,造業故,漏落生死,故雲相由。
失道者,失無漏菩提道也。
無明流者,欲界五部下,皆以癡是無明,當體三界則有十五無明也。
纏、八無慚愧等,皆是十惡為根本,則是無明支流也。
無慚愧者,若有德人無慚,愧從貪起;若博地無慚,愧從無明起。
餘九随類,對貪、嗔、癡可見。
忿覆者,小煩惱地法有十,一忿、二覆也。
五蓋者:一、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
蓋覆纏綿,心神昏睡,定慧不發。
非今所歎者,有盡之人生界外,故今不歎。
邊際定者,第四禅定也。
四禅之極,即色究竟天定也。
此斥新疏。
彼将邊際四禅天定,持于分段報身,而入變易。
破十二品無明,舍變易身,即成妙覺(雲雲)。
四大羅漢等者,四大如第二記引。
十六羅漢者,難提記雲:第一賓度羅?羅堕阇,與眷屬一千羅漢,多分住于西瞿陀洲。
二迦諾代蹉,此名金撌子,與眷屬五百羅漢,多分住于此方迦濕彌國,舊雲罽賓。
三迦諾迦跂梨,此名妙種,多分住于東勝身洲,與自眷屬六百羅漢。
四者蘇頻陀,此雲善明,與自眷屬七百羅漢,多分住于北俱盧洲。
五諾矩羅漢,此名鼠即,與眷屬八百羅漢,多分住于南瞻部洲。
六?羅,此雲賢善,與自眷屬九百羅漢,多分住于耽沒羅,傳雲師子國。
七迦理迦,此名振旦,與眷屬一千羅漢,多分住于僧伽荼,正是師子國。
八我阇羅弗多,此名金剛子,與自眷屬一千一百羅漢,多分住于缽利拏,此名恭敬。
九成博迦,此名純熟,與眷屬九百羅漢,多分住于香醉山。
十半詑迦,此名為疏,與眷屬一千三百羅漢,多分住于三十三天。
十一羅怙羅,此名執捉,與眷屬一千一百羅漢,多分住于畢利飏瞿,此名栗谷。
十二那伽犀那,此名多龍闡,與眷屬一千二百羅漢,多分住于半度波山,此在南印度界。
十三因揭羅陀,此雲機點,與自眷屬一千三百羅漢,多分住于廣脅山,舊名毗富羅山。
十四伐婆斯,此名住林,與自眷屬一千四百羅漢,多分住于可住山,傳雲在蜀地。
十五阿伐多,此名無勝,與自眷屬一千五百羅漢,多分住在靈鹫山。
第十六注荼半詑迦,此雲小路,與自眷屬一千六百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梵雲遊乾陀山。
若此國國王,乃至人民,發心設會,度經像等上妙卧具,奉施衆僧,十六羅漢,及諸眷屬,分散往赴,同常凡衆,密受供養,令諸施主,得上妙果報。
至南洲人,壽減十歲,刀兵劫起,佛法暫滅。
從此漸增,至百歲時,人厭刀兵,複樂修善,十六羅漢,還來人中,顯揚正法,度人出家。
小增至六萬歲時,正法流行,熾燃無息。
增至七萬歲時,正法永滅,十六羅漢,與諸眷屬,集會此洲,以神通力,造七寶塔,釋迦貴身,皆集塔内。
十六羅漢,與諸眷屬,供養繞旋,百千币已,俱升虛空,向塔說偈:敬禮等正覺,受教持正法,利益于人天,法藏已沒緣既周,今辭釋尊歸滅度。
說已,俱入無餘涅槃。
定願力,火起焚身,骸骨無遺,寶塔入地,住金剛際,釋尊之法,于茲永滅。
七萬獨覺,一時出世,人壽八萬,獨覺又滅,彌勒方興。
自爾已前,法住于世,并是十六大羅漢所持力也。
法隻是一者,隻是無生一法。
指二乘五句等者,以此五句若在二乘即是迹也。
上二句雖總等者,前文已将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二句已對不生德竟,隻前涅槃即是法身等,故雲涅槃是己之利。
過患即賊等三者,謂未是不生,殺賊應供,皆是過患。
以玄文四義,與今德義同,故引之也。
八自在我者,大論名八神變:一、能小,令自他身及世界極如微塵;二、能大;三、能輕;四、能自在,謂大小長短;五、能有主,現為大人,心無所下;六、能遠至,有四:一、飛到;二、此沒彼出;三、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七、能地動;六、動及十八動,謂動、遍動、等遍動,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八、能,謂随意所作,一身多身,□壁直過腹,水火蹈虛空,四大互為等。
大經二十雲:一者,能示一身多數如微塵;二、以微塵身滿大千空界;三、以大千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國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無法想;七、說一偈經無量劫;八、身如虛空,存沒随宜,不可窮核。
今從開顯已說。
疏雲:雖有煩惱者,引涅槃經意,體達煩惱即是菩提,故雲如無。
不斷煩惱,即引淨名經意,亦是圓人初心體斷故。
疏雲:從德立号者,名以召體為切,響須人天曰号。
今釋名皆談其德,既名由得布,釋名叙德,理無不通。
為調伏故者,為調伏外道故耳。
為導者,示為同行也。
為主者,示為師也。
(一、陳如)破暗因滅者,以煩惱因果滅,後智斷,三德成也。
疏雲:了本見者,見本真谛知,即智知真也。
疏雲:前者太子者,謂牒于宿緣所以故。
雲前者雲何此法自知證者,問雲:如法雲何知汝所證法也?四智具足者,我生已盡等四。
二仙已終者,隻是先總标二人,亦無别意。
卿欲坐者,五語佛也。
及知說法不空者,知佛三轉法輪不空轉也。
疏雲:初見佛道相者,滅谛前相;初聞法鼓者,道谛前相也;欲令聞名者。
阿若,是名也。
識行者,阿若,以無生為行也。
列人知心者,阿若以無生智為心,餘二十尊者皆爾。
如和合成業者,由身、口助意,方成于業,故雲合也。
不見如不取者,觀見無常生滅,故雲不見不取。
疏雲:若閉眼如盲者,應雲若閉眼對鏡如盲,但文略耳。
義帶總别者,謂由五陰别别居初,複當于别五皆不淨等,複名為總。
此中想、行等者,應雲想、行乃至識,色、受、受應乃于想、行,識、色、識應乃于色、受至于想、行也。
本在衍門者,婆娑譬喻師,幻化譬通于三藏用。
又鏡譬雖同,鏡中之像譬于十界及六道别,故通四教。
今且在藏,故雲通用,如止觀第五。
因緣各從因緣生故者,如現世無明為因,父母為緣,又由過去貪愛為因,造業為緣,又現在不取境起貪恚癡為因,造業為緣,如此因緣,并皆是實,尚不可得,況幻因緣耶? 如巾如藥等者,謂巾藥于?巾藥名實,兔于巾藥兔如于幻,此但名舉一邊,謂實因實緣尚不可得,況幻因緣甯有實耶? 鏡像亦然者,以鏡像合巾藥者,鏡及六分為實,像如兔矣。
具有二空者,如列文雲:幻師,自也;幻物,他也。
餘句可知。
四句求性不可得,即往空;四句求名不可得,即相空。
止觀文中,又約三假等,複惟重責自他等。
不生,即破因成非滅;生無生等,即破相續;性本無生,無橫豎待,即破相待假等。
推三世者,如文雲煩惱、業、苦,即以三道為三世也。
即十二支者,并前文無明體性,即無明支,故成十二。
十住未免者,此但通舉别教十住位耳,以别七住已過分段故。
疏雲:一一不實者,金光明經雲:從諸因緣和合,而有無明豎實妄相,故起業力機關,假為空聚,地、水、火、風,合集成立,随時增長,共相殘害等。
明鏡體量者,以真如為體,覆理無明,為九界因,出生九界,名為量也。
通以迷悟者,迷即六界,悟即四聖。
事理者,界内外各有事理。
又佛界為理;九法界為事;又四聖法界為理,次第證三谛理故;六法界為事,全在迷故。
始末者,無明為始,佛界為末,又地獄界為末。
自他者,别人自行論豎,化他在十行論橫也。
真如在迷者,如起信雲: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為無明,乃至六塵,以為能迷也。
緣了具足者,别人地前但名緣了之因,至初地時方乃分受緣了之稱,至等覺方名具足。
疏雲:一、因果生者,破九界因果,顯妙覺佛界因果也。
故自他斷者,自行化他,皆先斷九界因果耳,以九界皆屬因緣所生,故須斷也。
别修緣了者,皆先修空假,以顯法身故。
能覆所覆者,别人以九為能覆,但理為所覆。
先卻能覆,入初地時,所覆方顯。
圓人即能覆,無能無所,唯一法界。
依此分别,二教自殊也。
俱名無住者,别人由無明無住所,能覆佛法界,出生九法界。
真如無住處,猶了真如,故能破九界,顯一佛法界,此即别教無住之相。
圓人以無明住處全法性,是理性三德具足故。
法性無住處全無明,是以同體變造十法界,生死具足故。
鏡内外一者,像内外又修性一也。
離于三教者,隻三教是分别,是情想耳。
雙非像無像者,像即三千,無像即畢竟空,以中道法界不當空假故也。
疏雲:觀煩惱業生者,若不将生字為苦道,即見苦字也。
于中,初總明立觀者,對下陰入,故雲總也。
故妙體滅等者,體謂體達,即用妙觀。
體陰入界,其性本虛,隻虛名滅,滅即法界,何除之有?又體達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名總體達。
先達苦即法身,次達煩惱即般若,次達業即解脫,為别體達也。
複疏總結者,隻是結成三谛,複疏上三德耳。
從是三下,三谛次第複疏,可見。
今仍約底下三道者,十界各具三道,不無優劣,地獄最劣,故雲底下。
應約諸三法者,道、識、性、般若、涅槃、三寶等十,具如玄文。
若于阿若至不迷者,為衆生下種為始,引至法華為終。
又複諸聖若是權人,則先實後權。
何者?以先自禀實教,後方示同權故。
若是實人,先權後實。
何者?須先禀權教,後方入圓,即法華入者是。
若顯若晦者,顯謂實行在小在外之人,又至法華得記為顯,晦者權人示為惡身,乃在小故。
為主為伴者,如身子四大弟子是主,餘皆是伴。
又自化為主,輔佛為伴。
又佛為主,陳如為伴。
又陳如為主,所化為伴。
示讷者,如槃特等。
示辯者,如樓那等。
有屈有申者,被诃為屈,得歎為申,又能呵為申。
忻内者,先入鹿苑為内也。
背大向小者,本是于大,示入于小而成就之。
先後悟入者,至法華會,由有三周,本迹流通,悟入不同也。
皆成化儀者,謂成約教、本迹二釋。
悉可為觀者,即觀心釋。
聞名起行者,即今家觀心釋意也。
禀教,即約教釋意也。
思迹等,即本迹釋意也。
尋其因緣,即因緣釋也。
知其經曆,得益不同。
可以為上求境者,阿若已成法身,法門具足,若聞阿若一句故,可堪為上求之境。
行等理殊者,無生行同,四教理别故。
一事者,諸佛化迹也。
比而思之者,以彼比此,彼雖以香為佛事,若思香時,則成化儀,先大後小,先小後大,八教具足,無不入實。
又淨土之中,教亦增減不一,或用三教,或唯用圓故也。
(二、摩诃迦葉)疏雲:父母樹神者,付法藏傳雲:摩竭國中,有婆羅門,名尼俱律陀。
高才博達,巨富無量。
此摩竭王,千倍為勝,而無子息。
于其舍側,有樹林神。
彼婆羅門,為求子故,即往所請。
經曆歲年,了無微應。
時俱律陀,大生嗔忿,語樹神曰:我事汝來,已經年歲,都無福應。
今當七日,志心事汝。
若複無驗,必相燒剪。
樹神愁怖,向四天王,具陳上事。
四王與之,往白帝釋。
帝釋往白梵王。
時有梵天,臨當命終。
梵王告曰:汝宜生彼婆羅門家,吾相擁護。
梵天曰:諾。
于是帝釋,即報樹神。
樹神尋詣其家,語婆羅門:卻後七日,當滿卿願。
至七日已,婦便有娠。
足滿十月,生一男子。
顔貌端正,身真金色。
光明赫奕,照一由旬。
?耆子生聚落至為号有十二字,應移看釋受大文中。
疏雲:畏勝王者,傳雲:時瓶沙王金犁千具,彼婆羅門恐與王齊,招諸罪咎,乃少其一。
疏雲:約金色婦者,傳雲:迦葉年十五,父母欲為娉。
妻白父母言:若能為我得金色女,恣容超世,乃當納之。
父母即召諸婆羅門遊諸聚落,遍而求之。
時有一女,顔容鑲?,身紫金色,即是往日金珠女色。
諸婆羅門即為娉之,遂相然可,許其成婚。
雖為夫妻,了無欲意,共立要曰:今此室中唯有一床,我若眠息,汝當經行;汝若睡卧,我當經行。
後于中夜,其妻眠,垂手床前。
時有毒蛇欲螫其手,迦葉以衣裹手,舉置床上。
妻尋驚覺,而責之曰:本共立誓,要不相近,今複何緣竊舉我手?迦葉具陳上事,仍以蛇示之,妻意仍悟也。
疏雲:佛弟子中多名迦葉至故标大迦葉也。
有三十二字,應移向後位。
大者下,即是次也。
故今約教極在涅槃者,四教皆以涅槃為極。
疏雲:宗極等者,明真理絕于言教。
賢聖下,明聖人證于谛理,虛融寂然也。
玄指下,明施三覺意。
疏雲:而迦葉穩密者,傳雲:迦葉将入涅槃,即飛虛空,到于大海娑伽羅宮,禮敬佛。
至于忉利天,禮如來發。
釋提桓因自取佛發,敬授迦葉。
迦葉受已,志心禮敬牛頭栴檀,以用供養。
供養已,語諸天曰。
如疏。
頭陀,既爾者,頭陀勝行尚生諸使,況餘劣行而不生使耶? 疏雲:我能乞食等者,如論中釋:五利者,身見。
謂有我者,計我如麻、豆及母、指,或計遍身。
計我不妄,名我見;計我斷、常,名邊見。
用計斷、常,不信因、果,複計此我以為自然,冥初世性,即二十五谛。
計從父、母、微塵、梵天等,皆名邪見。
執邪為道,名非因;非因,名戒取。
因此見通至非想,信此非餘,名為見取。
苦谛依身,此見依身,故名身見。
依身見而起邊見,餘三非身,故無此見。
戒取依苦,多計行苦,行望實因,故集、滅如道,不生戒取;集、滅無身見。
又戒取在苦道者,本是内道,見苦能斷;本外道者,見道能斷,故唯在二。
今文十使,約乞食而出其相。
修得亦然者,依性而修,故雲亦然。
(三、三迦葉)疏:迦葉如前釋者,族姓如大迦葉中釋也。
佛入迦葉窟者,初欲降迦葉,先就彼不見于住處,迦葉即安置佛于龍窟中(雲雲)。
夜有光明者,四天王身光也。
疏雲:汝非羅漢者,以外道亦自謂于己為羅漢,故佛非之。
汝是盲等者,謂汝不識世、出世因果,不見無漏涅槃,故雲無所睹。
一、轉法輪者,降迦葉時,已是轉法輪竟。
疏雲:委業領教者,委業在般若,領教在法華也。
疏:林即般若者,般若以分别為義。
如衆樹成林,雖是衆樹,隻是一林;雖遍分别,隻一種智耳。
水即解脫者,水能注下,如解脫之現說法,下被衆機(雲雲)。
(六、舍利弗)疏雲:胎者者,舍利弗在胎時也。
疏雲:自身知陳故者,國師自思惟言:我今年朽,雖國師所學不廣,或複癡妄故。
疏雲:兼則相不詳者,國師出城,往論義所,衆見二牛鬥,指一為彼,指一為自,自果不如,餘相亦爾。
疏雲:盡堕諸幢者,以論宗為幢也。
疏雲:于道見頞鞞者,大論雲:身子因見頞鞞威儀庠序,就問之:汝師是誰?答曰:悉達太子,舍生、老、病、死,出家修道,得三菩提,是吾師也。
身子乃問:師說何法?答:我年尚幼稚,學戒日初淺,豈能宣至真,廣說如來義?身子曰:請略說之。
頞鞞即為說諸法從緣生等,但說三而不說道,以根利故。
若廣說者,返增邪見。
然其聞果必由于因,因果忘者複由于道,故但說三。
疏雲:又雲十五日後者,此是引大論文。
疏雲:身子至母者,身子為五百說法,五百歸伏,如所生;目連手擎,将還佛所,歎如所養。
疏雲身子問賢乃至如是者,此即通途問答也。
從又問為戒下,一一曆别問,亦一一曆别答也。
從又問向言如是下,卻牒通答,以難别答也。
答:為無餘者。
答意雲:為無餘涅槃故修戒等,非專為求戒、求定等名修梵行。
若隻為求此七,但名有餘耳。
由此答通。
從又問下,更别别問起。
疏雲:此喻問可知者,由七車故,至婆雞帝,非七車即是,亦不離七車即是;戒淨等亦爾,由七淨和合,方至無餘涅槃,非七淨即是也。
疏雲:得甘露幢者,滅理涅槃,勝出生死,故名幢也。
疏雲與轉法輪等者,如下文佛說一句為本等,即是其相,故雲複也。
疏雲:衣繩者,裙要中繩也。
六界法者,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名狹體廣,攝十八界,由長空界也。
識攝七識半,地、水、火、風四,攝十色半矣。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一
二、總别門者,論雲:皆是阿羅漢等十六句,初句總,餘句别故。
皆是阿羅漢者,彼羅漢有十五種義,應知一一句釋出羅漢十五種義,然不配經。
但依妙經五句者,正法華句數,複與論句不同,故标妙經。
攝取事者,此十五句,攝取十種功德,示現可說果、不可說果(雲雲)。
從初别者,以諸聲聞既從小乘中來,是故歎德且依于昔,故雲從初也。
一律者,十誦律也。
失道等三者,謂由失道故,造業故,漏落生死,故雲相由。
失道者,失無漏菩提道也。
無明流者,欲界五部下,皆以癡是無明,當體三界則有十五無明也。
纏、八無慚愧等,皆是十惡為根本,則是無明支流也。
無慚愧者,若有德人無慚,愧從貪起;若博地無慚,愧從無明起。
餘九随類,對貪、嗔、癡可見。
忿覆者,小煩惱地法有十,一忿、二覆也。
五蓋者:一、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
蓋覆纏綿,心神昏睡,定慧不發。
非今所歎者,有盡之人生界外,故今不歎。
邊際定者,第四禅定也。
四禅之極,即色究竟天定也。
此斥新疏。
彼将邊際四禅天定,持于分段報身,而入變易。
破十二品無明,舍變易身,即成妙覺(雲雲)。
四大羅漢等者,四大如第二記引。
十六羅漢者,難提記雲:第一賓度羅?羅堕阇,與眷屬一千羅漢,多分住于西瞿陀洲。
二迦諾代蹉,此名金撌子,與眷屬五百羅漢,多分住于此方迦濕彌國,舊雲罽賓。
三迦諾迦跂梨,此名妙種,多分住于東勝身洲,與自眷屬六百羅漢。
四者蘇頻陀,此雲善明,與自眷屬七百羅漢,多分住于北俱盧洲。
五諾矩羅漢,此名鼠即,與眷屬八百羅漢,多分住于南瞻部洲。
六?羅,此雲賢善,與自眷屬九百羅漢,多分住于耽沒羅,傳雲師子國。
七迦理迦,此名振旦,與眷屬一千羅漢,多分住于僧伽荼,正是師子國。
八我阇羅弗多,此名金剛子,與自眷屬一千一百羅漢,多分住于缽利拏,此名恭敬。
九成博迦,此名純熟,與眷屬九百羅漢,多分住于香醉山。
十半詑迦,此名為疏,與眷屬一千三百羅漢,多分住于三十三天。
十一羅怙羅,此名執捉,與眷屬一千一百羅漢,多分住于畢利飏瞿,此名栗谷。
十二那伽犀那,此名多龍闡,與眷屬一千二百羅漢,多分住于半度波山,此在南印度界。
十三因揭羅陀,此雲機點,與自眷屬一千三百羅漢,多分住于廣脅山,舊名毗富羅山。
十四伐婆斯,此名住林,與自眷屬一千四百羅漢,多分住于可住山,傳雲在蜀地。
十五阿伐多,此名無勝,與自眷屬一千五百羅漢,多分住在靈鹫山。
第十六注荼半詑迦,此雲小路,與自眷屬一千六百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梵雲遊乾陀山。
若此國國王,乃至人民,發心設會,度經像等上妙卧具,奉施衆僧,十六羅漢,及諸眷屬,分散往赴,同常凡衆,密受供養,令諸施主,得上妙果報。
至南洲人,壽減十歲,刀兵劫起,佛法暫滅。
從此漸增,至百歲時,人厭刀兵,複樂修善,十六羅漢,還來人中,顯揚正法,度人出家。
小增至六萬歲時,正法流行,熾燃無息。
增至七萬歲時,正法永滅,十六羅漢,與諸眷屬,集會此洲,以神通力,造七寶塔,釋迦貴身,皆集塔内。
十六羅漢,與諸眷屬,供養繞旋,百千币已,俱升虛空,向塔說偈:敬禮等正覺,受教持正法,利益于人天,法藏已沒緣既周,今辭釋尊歸滅度。
說已,俱入無餘涅槃。
定願力,火起焚身,骸骨無遺,寶塔入地,住金剛際,釋尊之法,于茲永滅。
七萬獨覺,一時出世,人壽八萬,獨覺又滅,彌勒方興。
自爾已前,法住于世,并是十六大羅漢所持力也。
法隻是一者,隻是無生一法。
指二乘五句等者,以此五句若在二乘即是迹也。
上二句雖總等者,前文已将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二句已對不生德竟,隻前涅槃即是法身等,故雲涅槃是己之利。
過患即賊等三者,謂未是不生,殺賊應供,皆是過患。
以玄文四義,與今德義同,故引之也。
八自在我者,大論名八神變:一、能小,令自他身及世界極如微塵;二、能大;三、能輕;四、能自在,謂大小長短;五、能有主,現為大人,心無所下;六、能遠至,有四:一、飛到;二、此沒彼出;三、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七、能地動;六、動及十八動,謂動、遍動、等遍動,直動為動;四、天下動為遍動,大千動為等遍動;八、能,謂随意所作,一身多身,□壁直過腹,水火蹈虛空,四大互為等。
大經二十雲:一者,能示一身多數如微塵;二、以微塵身滿大千空界;三、以大千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國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無法想;七、說一偈經無量劫;八、身如虛空,存沒随宜,不可窮核。
今從開顯已說。
疏雲:雖有煩惱者,引涅槃經意,體達煩惱即是菩提,故雲如無。
不斷煩惱,即引淨名經意,亦是圓人初心體斷故。
疏雲:從德立号者,名以召體為切,響須人天曰号。
今釋名皆談其德,既名由得布,釋名叙德,理無不通。
為調伏故者,為調伏外道故耳。
為導者,示為同行也。
為主者,示為師也。
(一、陳如)破暗因滅者,以煩惱因果滅,後智斷,三德成也。
疏雲:了本見者,見本真谛知,即智知真也。
疏雲:前者太子者,謂牒于宿緣所以故。
雲前者雲何此法自知證者,問雲:如法雲何知汝所證法也?四智具足者,我生已盡等四。
二仙已終者,隻是先總标二人,亦無别意。
卿欲坐者,五語佛也。
及知說法不空者,知佛三轉法輪不空轉也。
疏雲:初見佛道相者,滅谛前相;初聞法鼓者,道谛前相也;欲令聞名者。
阿若,是名也。
識行者,阿若,以無生為行也。
列人知心者,阿若以無生智為心,餘二十尊者皆爾。
如和合成業者,由身、口助意,方成于業,故雲合也。
不見如不取者,觀見無常生滅,故雲不見不取。
疏雲:若閉眼如盲者,應雲若閉眼對鏡如盲,但文略耳。
義帶總别者,謂由五陰别别居初,複當于别五皆不淨等,複名為總。
此中想、行等者,應雲想、行乃至識,色、受、受應乃于想、行,識、色、識應乃于色、受至于想、行也。
本在衍門者,婆娑譬喻師,幻化譬通于三藏用。
又鏡譬雖同,鏡中之像譬于十界及六道别,故通四教。
今且在藏,故雲通用,如止觀第五。
因緣各從因緣生故者,如現世無明為因,父母為緣,又由過去貪愛為因,造業為緣,又現在不取境起貪恚癡為因,造業為緣,如此因緣,并皆是實,尚不可得,況幻因緣耶? 如巾如藥等者,謂巾藥于?巾藥名實,兔于巾藥兔如于幻,此但名舉一邊,謂實因實緣尚不可得,況幻因緣甯有實耶? 鏡像亦然者,以鏡像合巾藥者,鏡及六分為實,像如兔矣。
具有二空者,如列文雲:幻師,自也;幻物,他也。
餘句可知。
四句求性不可得,即往空;四句求名不可得,即相空。
止觀文中,又約三假等,複惟重責自他等。
不生,即破因成非滅;生無生等,即破相續;性本無生,無橫豎待,即破相待假等。
推三世者,如文雲煩惱、業、苦,即以三道為三世也。
即十二支者,并前文無明體性,即無明支,故成十二。
十住未免者,此但通舉别教十住位耳,以别七住已過分段故。
疏雲:一一不實者,金光明經雲:從諸因緣和合,而有無明豎實妄相,故起業力機關,假為空聚,地、水、火、風,合集成立,随時增長,共相殘害等。
明鏡體量者,以真如為體,覆理無明,為九界因,出生九界,名為量也。
通以迷悟者,迷即六界,悟即四聖。
事理者,界内外各有事理。
又佛界為理;九法界為事;又四聖法界為理,次第證三谛理故;六法界為事,全在迷故。
始末者,無明為始,佛界為末,又地獄界為末。
自他者,别人自行論豎,化他在十行論橫也。
真如在迷者,如起信雲: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為無明,乃至六塵,以為能迷也。
緣了具足者,别人地前但名緣了之因,至初地時方乃分受緣了之稱,至等覺方名具足。
疏雲:一、因果生者,破九界因果,顯妙覺佛界因果也。
故自他斷者,自行化他,皆先斷九界因果耳,以九界皆屬因緣所生,故須斷也。
别修緣了者,皆先修空假,以顯法身故。
能覆所覆者,别人以九為能覆,但理為所覆。
先卻能覆,入初地時,所覆方顯。
圓人即能覆,無能無所,唯一法界。
依此分别,二教自殊也。
俱名無住者,别人由無明無住所,能覆佛法界,出生九法界。
真如無住處,猶了真如,故能破九界,顯一佛法界,此即别教無住之相。
圓人以無明住處全法性,是理性三德具足故。
法性無住處全無明,是以同體變造十法界,生死具足故。
鏡内外一者,像内外又修性一也。
離于三教者,隻三教是分别,是情想耳。
雙非像無像者,像即三千,無像即畢竟空,以中道法界不當空假故也。
疏雲:觀煩惱業生者,若不将生字為苦道,即見苦字也。
于中,初總明立觀者,對下陰入,故雲總也。
故妙體滅等者,體謂體達,即用妙觀。
體陰入界,其性本虛,隻虛名滅,滅即法界,何除之有?又體達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名總體達。
先達苦即法身,次達煩惱即般若,次達業即解脫,為别體達也。
複疏總結者,隻是結成三谛,複疏上三德耳。
從是三下,三谛次第複疏,可見。
今仍約底下三道者,十界各具三道,不無優劣,地獄最劣,故雲底下。
應約諸三法者,道、識、性、般若、涅槃、三寶等十,具如玄文。
若于阿若至不迷者,為衆生下種為始,引至法華為終。
又複諸聖若是權人,則先實後權。
何者?以先自禀實教,後方示同權故。
若是實人,先權後實。
何者?須先禀權教,後方入圓,即法華入者是。
若顯若晦者,顯謂實行在小在外之人,又至法華得記為顯,晦者權人示為惡身,乃在小故。
為主為伴者,如身子四大弟子是主,餘皆是伴。
又自化為主,輔佛為伴。
又佛為主,陳如為伴。
又陳如為主,所化為伴。
示讷者,如槃特等。
示辯者,如樓那等。
有屈有申者,被诃為屈,得歎為申,又能呵為申。
忻内者,先入鹿苑為内也。
背大向小者,本是于大,示入于小而成就之。
先後悟入者,至法華會,由有三周,本迹流通,悟入不同也。
皆成化儀者,謂成約教、本迹二釋。
悉可為觀者,即觀心釋。
聞名起行者,即今家觀心釋意也。
禀教,即約教釋意也。
思迹等,即本迹釋意也。
尋其因緣,即因緣釋也。
知其經曆,得益不同。
可以為上求境者,阿若已成法身,法門具足,若聞阿若一句故,可堪為上求之境。
行等理殊者,無生行同,四教理别故。
一事者,諸佛化迹也。
比而思之者,以彼比此,彼雖以香為佛事,若思香時,則成化儀,先大後小,先小後大,八教具足,無不入實。
又淨土之中,教亦增減不一,或用三教,或唯用圓故也。
(二、摩诃迦葉)疏雲:父母樹神者,付法藏傳雲:摩竭國中,有婆羅門,名尼俱律陀。
高才博達,巨富無量。
此摩竭王,千倍為勝,而無子息。
于其舍側,有樹林神。
彼婆羅門,為求子故,即往所請。
經曆歲年,了無微應。
時俱律陀,大生嗔忿,語樹神曰:我事汝來,已經年歲,都無福應。
今當七日,志心事汝。
若複無驗,必相燒剪。
樹神愁怖,向四天王,具陳上事。
四王與之,往白帝釋。
帝釋往白梵王。
時有梵天,臨當命終。
梵王告曰:汝宜生彼婆羅門家,吾相擁護。
梵天曰:諾。
于是帝釋,即報樹神。
樹神尋詣其家,語婆羅門:卻後七日,當滿卿願。
至七日已,婦便有娠。
足滿十月,生一男子。
顔貌端正,身真金色。
光明赫奕,照一由旬。
?耆子生聚落至為号有十二字,應移看釋受大文中。
疏雲:畏勝王者,傳雲:時瓶沙王金犁千具,彼婆羅門恐與王齊,招諸罪咎,乃少其一。
疏雲:約金色婦者,傳雲:迦葉年十五,父母欲為娉。
妻白父母言:若能為我得金色女,恣容超世,乃當納之。
父母即召諸婆羅門遊諸聚落,遍而求之。
時有一女,顔容鑲?,身紫金色,即是往日金珠女色。
諸婆羅門即為娉之,遂相然可,許其成婚。
雖為夫妻,了無欲意,共立要曰:今此室中唯有一床,我若眠息,汝當經行;汝若睡卧,我當經行。
後于中夜,其妻眠,垂手床前。
時有毒蛇欲螫其手,迦葉以衣裹手,舉置床上。
妻尋驚覺,而責之曰:本共立誓,要不相近,今複何緣竊舉我手?迦葉具陳上事,仍以蛇示之,妻意仍悟也。
疏雲:佛弟子中多名迦葉至故标大迦葉也。
有三十二字,應移向後位。
大者下,即是次也。
故今約教極在涅槃者,四教皆以涅槃為極。
疏雲:宗極等者,明真理絕于言教。
賢聖下,明聖人證于谛理,虛融寂然也。
玄指下,明施三覺意。
疏雲:而迦葉穩密者,傳雲:迦葉将入涅槃,即飛虛空,到于大海娑伽羅宮,禮敬佛。
至于忉利天,禮如來發。
釋提桓因自取佛發,敬授迦葉。
迦葉受已,志心禮敬牛頭栴檀,以用供養。
供養已,語諸天曰。
如疏。
頭陀,既爾者,頭陀勝行尚生諸使,況餘劣行而不生使耶? 疏雲:我能乞食等者,如論中釋:五利者,身見。
謂有我者,計我如麻、豆及母、指,或計遍身。
計我不妄,名我見;計我斷、常,名邊見。
用計斷、常,不信因、果,複計此我以為自然,冥初世性,即二十五谛。
計從父、母、微塵、梵天等,皆名邪見。
執邪為道,名非因;非因,名戒取。
因此見通至非想,信此非餘,名為見取。
苦谛依身,此見依身,故名身見。
依身見而起邊見,餘三非身,故無此見。
戒取依苦,多計行苦,行望實因,故集、滅如道,不生戒取;集、滅無身見。
又戒取在苦道者,本是内道,見苦能斷;本外道者,見道能斷,故唯在二。
今文十使,約乞食而出其相。
修得亦然者,依性而修,故雲亦然。
(三、三迦葉)疏:迦葉如前釋者,族姓如大迦葉中釋也。
佛入迦葉窟者,初欲降迦葉,先就彼不見于住處,迦葉即安置佛于龍窟中(雲雲)。
夜有光明者,四天王身光也。
疏雲:汝非羅漢者,以外道亦自謂于己為羅漢,故佛非之。
汝是盲等者,謂汝不識世、出世因果,不見無漏涅槃,故雲無所睹。
一、轉法輪者,降迦葉時,已是轉法輪竟。
疏雲:委業領教者,委業在般若,領教在法華也。
疏:林即般若者,般若以分别為義。
如衆樹成林,雖是衆樹,隻是一林;雖遍分别,隻一種智耳。
水即解脫者,水能注下,如解脫之現說法,下被衆機(雲雲)。
(六、舍利弗)疏雲:胎者者,舍利弗在胎時也。
疏雲:自身知陳故者,國師自思惟言:我今年朽,雖國師所學不廣,或複癡妄故。
疏雲:兼則相不詳者,國師出城,往論義所,衆見二牛鬥,指一為彼,指一為自,自果不如,餘相亦爾。
疏雲:盡堕諸幢者,以論宗為幢也。
疏雲:于道見頞鞞者,大論雲:身子因見頞鞞威儀庠序,就問之:汝師是誰?答曰:悉達太子,舍生、老、病、死,出家修道,得三菩提,是吾師也。
身子乃問:師說何法?答:我年尚幼稚,學戒日初淺,豈能宣至真,廣說如來義?身子曰:請略說之。
頞鞞即為說諸法從緣生等,但說三而不說道,以根利故。
若廣說者,返增邪見。
然其聞果必由于因,因果忘者複由于道,故但說三。
疏雲:又雲十五日後者,此是引大論文。
疏雲:身子至母者,身子為五百說法,五百歸伏,如所生;目連手擎,将還佛所,歎如所養。
疏雲身子問賢乃至如是者,此即通途問答也。
從又問為戒下,一一曆别問,亦一一曆别答也。
從又問向言如是下,卻牒通答,以難别答也。
答:為無餘者。
答意雲:為無餘涅槃故修戒等,非專為求戒、求定等名修梵行。
若隻為求此七,但名有餘耳。
由此答通。
從又問下,更别别問起。
疏雲:此喻問可知者,由七車故,至婆雞帝,非七車即是,亦不離七車即是;戒淨等亦爾,由七淨和合,方至無餘涅槃,非七淨即是也。
疏雲:得甘露幢者,滅理涅槃,勝出生死,故名幢也。
疏雲與轉法輪等者,如下文佛說一句為本等,即是其相,故雲複也。
疏雲:衣繩者,裙要中繩也。
六界法者,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名狹體廣,攝十八界,由長空界也。
識攝七識半,地、水、火、風四,攝十色半矣。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