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玄義輯略
關燈
小
中
大
是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彌勒補處,以出假智,直數世界,尚不能知,況數其塵,甯當得盡?特是如來巧喻,顯其長遠之相,況以世智,巧曆算數也。
文雲:我以佛眼,觀彼久遠,猶若今也,唯佛能知。
如此久遠,皆是迹因,非本因也。
若留中間之因,于後難信,是故法華拂迹除疑,權而非實。
我本行菩薩道時,不在中間,過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為本,故名本因妙。
經雲: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
即是本之行因妙也。
本果妙者,本初所行圓妙之因,契得究竟常樂我淨,乃是本果。
不取寂滅道場,舍那成佛,為本果也。
尚不取中間之果,以為本果,況舍那始成,雲何是本?但取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初證之果,名本果妙。
經雲: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億那由他劫。
又雲: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
作如此說,即本果妙也。
本國土妙者,本既成果,必有依國,今既迹在同居,或在三土,中間亦有四土,本佛亦應有土,複居何處?經雲: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
按此文者,實非今日迹中娑婆,亦非中間權迹處所,乃是本之娑婆,即本國土妙也。
本感應妙者,既已成果,即有本時所證二十五三昧,慈悲誓願,機感相關,能即寂而照,名本感應妙。
經雲: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
此即本時照機之智,即本感應妙也。
本神通妙者,亦是昔時所得無記化化禅,與本因時諸慈悲合,施化所作神通,駭動最初可度衆生,故言本神通妙。
經雲:如來秘密之力。
又中間文雲: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說己事,或說他事。
即是垂形十界,作種種像,驗本亦然,即本神通妙也。
本說法妙者,即是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四辯所說之法,名本說法妙。
經雲:是諸菩薩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今皆住不退,修學吾道法。
又中間或說己事,或說他事,驗本亦然,即本說妙法也。
本眷屬妙者,本時說法所被之人也。
如下方住者,彌勒不識,即本眷屬妙。
經雲:此諸菩薩,身皆金色,下方空中住,此等是我子,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衆。
即本眷屬妙也。
本涅槃妙者,本時所證斷德涅槃,亦是本時應處同居、方便二土。
有緣既度,唱言入滅,即本涅槃妙。
經雲:又複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又雲:今非入滅,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化緣既訖,而唱入滅。
中間既唱涅槃,例本亦有涅槃,即本涅槃妙也。
本壽命妙者,既唱入滅,則有長短、遠近、壽命,名本壽命妙。
經雲: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年即壽命,大小即長短、常無常也。
中間既爾,本壽亦然,即本壽命妙也。
本利益妙者,本業、願、通、應等眷屬,八番、十番饒益者,名本利益妙。
經雲:又以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
即中間利益。
又雲: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得大饒益。
即迹中之益。
迹與中間既爾,例本亦然,即是本利益妙也。
略引迹本二十重妙标章,引證如此。
若廣釋者,具如玄文二卷之上至七卷之下(雲雲)。
釋妙法竟。
次釋蓮華者。
夫世間之華,有乎多種,或狂華無果,或有果無華,或一華多果,或多華一果,或一華一果,或前果後華,或前華後果。
狂華無果,如牡丹華等,喻外道空修梵行,無所克獲。
有果無華,如廣州有木名度,不華而實,喻外道計自然之果,此果無實。
一華多果,如胡麻等,喻凡夫供養父母,報在梵天。
多華一果,如桃李等,喻聲聞種種苦行,止得涅槃。
一華一果,如柿等,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
前果後華,如爪稻等,喻須陀洹卻後修道。
前華後果可知,喻菩薩先藉緣修,生後真修。
此等皆是粗華,不以為喻。
唯此蓮華,華果俱多,可譬因含萬行,果圓萬德,故以為譬。
又餘華粗,喻九法界十如是因果。
蓮華妙,喻佛法界十如是因果。
又以此華,喻佛法界。
迹本兩門,各有三喻。
喻迹者:一、華生必有于蓮,為蓮而華,蓮不可見。
此譬約實明權,意在于實,無能知者。
經雲:我意難可測,無能發問者。
又雲:随宜說法,意趣難解。
二、華開故蓮現,而須華養蓮。
譬權中有實,而不能知。
今開權顯實,意須于權。
廣識恒河沙佛法者,秪為成實,使深識佛知見耳。
三、華落蓮成,即喻廢三顯一。
唯一佛乘,直至道場。
菩薩有行,見不了了,但如華開。
諸佛以不行故,見則了了,譬如華落蓮成。
此三譬迹門,從初方便,引入大乘,終竟圓滿也。
又三譬本門者:一、華必有蓮,譬迹必有本。
迹含于本,意雖在本,佛旨難知,彌勒不識。
二、華開蓮現,譬開迹顯本。
意在于迹,能令菩薩識佛方便。
既識迹已,不識于本,增道損生。
三、華落蓮成,譬廢迹顯本。
既識本已,不複迷迹,但于法身修道,圓滿上地也。
此三譬譬本門,始從初開,終至本地。
二門六譬,各有所拟。
初重約佛界十如,施出九界十如。
次重開九界十如,顯佛界十如。
三重廢九界十如,成佛界十如。
三譬攝得迹門始終盡。
若得此意,十二因緣、四谛、三谛等智行位,乃至功德利益,亦用此譬譬之(雲雲)。
第四重約本佛界十如,施出迹中佛界十如。
第五重開迹中佛界十如,顯出本中佛界十如。
第六重廢迹中佛界十如,成本中佛界十如。
始終圓滿,開合具足,是為少分以蓮華為譬也。
多分譬者,譬如石蓮,烏皮在外,白肉在内,四微為質,卷荷欲生,微細衆具,開華布須,蓮實房成,初後不異,蓮華始終,十義具足。
譬佛界衆生,始自無明,終至佛果,十如是法,無有缺減。
此總譬也。
若别譬者,譬如石蓮,黑則叵染,硬則叵壞,不方不圓,不生不滅,劫初無種故不生,今不異初故不滅,是名蓮子相。
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亦複如是,不為客塵所染,生死重積,而心性不住不動,不生不滅,即是佛界。
如是相淨,名曰一切衆生即菩提相,即其義也。
譬如蓮子,雖複烏皮污泥之中,白肉不改。
一切衆生了因智慧,亦複如是,五住淤泥,生死果報,一切智性,猶在不失,是名佛界。
如是性故,言煩惱即菩提。
又諸法不生般若生,即其義也。
譬如蓮子,在淤泥中,而四微不污,是名蓮子體。
一切衆生正因佛性,亦複如是,常樂我淨,不動不壞,名佛界。
如是體大,經言是味真正,停留在山,草木叢林,不能覆滅,即其義也。
譬如蓮子,為皮殼所籠,為泥所沒,卷荷在心,而有生長之氣。
一切衆生,心亦如是,雖苦果所縛,集惑所沈,而能于中發菩提心,甚大雄猛,如獅子乳,如獅子筋弦,是名佛界如是力。
經言:若發菩提心,動無邊生死,破無始有輪。
閻浮人未見果,而能勇猛發心也。
譬如蓮子,雖複微小,烏皮之内,具有根、莖、華、葉、須、台,衆具頓足,是名蓮子如是作;一切衆生,初發菩提心,亦複如是,明解決定,慈悲誓願,上求下化,誓取成就,志不疲退,是名佛界如是作。
華首經言:一切諸功德,皆在初心中。
即其義也。
譬如蓮子,根依淤泥,而華處虛空,風日照動,晝夜增長,榮耀頓足;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從無明際,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出離生死,入法性中,因行成就,值于佛日,被神通風,其心念念,入薩婆若海,此名佛界如是因。
經言:于無量劫,所作功德,不如五莖蓮華,上然燈佛,得功德多,此是真因成就。
即其義也。
譬如蓮華,須蕊圍繞,在華内蓮外,此名蓮華如是緣;菩薩亦複如是,于真因中,具足萬行六波羅蜜,一行一切行,資助于因,如須在華内,若得果時,衆行休息,如須在蓮外,是名佛界如是緣。
經言:盡行諸佛所有道法。
即其義也。
譬如蓮華,華成結蓮,而華葉零落,台子成實,此名蓮子如是果。
菩薩亦複如是,真因所感無上菩提,大果圓滿,究竟成實,是名佛界如是果。
故經言: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即其義也。
譬如蓮實,房台包繞,此名蓮子如是報。
菩薩亦複如是,大果圓滿,無上報足,習果之果,依于報果,如實依台。
經言:如是大果報,久修業所得。
即其義也。
譬如泥蓮四微,處空蓮四微,初後不異,此名蓮子本末等。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本有四德隐,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
性德、修德,常、樂、我、淨,一而無二,是為佛界十如本末究竟等。
經言:衆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
即其義也。
是用蓮華譬十如境竟。
次用蓮華譬十二因緣者。
淤、泥、水、草重複,通如上說也,即是無明支;種子能生力,即是行支;内有卷荷,華須備具,即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支;含潤愛、取、有支;團圓盤屈,不能得出,即是老死支;若能芽鋒萌動,鑽烏皮破,即是無明滅;不複在烏皮内生,即是諸行滅;出?,即是老死滅。
此譬四種十二因緣也。
次用蓮華譬四谛者,烏皮譬界内苦,白肉譬界内集,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滅可知,此通譬四種四谛也。
次用蓮華譬二谛者,蓮藕莖葉等譬俗,蓮藕莖孔空譬真,此通譬七種二谛也。
次用蓮華譬三谛者,真俗如
彌勒補處,以出假智,直數世界,尚不能知,況數其塵,甯當得盡?特是如來巧喻,顯其長遠之相,況以世智,巧曆算數也。
文雲:我以佛眼,觀彼久遠,猶若今也,唯佛能知。
如此久遠,皆是迹因,非本因也。
若留中間之因,于後難信,是故法華拂迹除疑,權而非實。
我本行菩薩道時,不在中間,過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為本,故名本因妙。
經雲: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
即是本之行因妙也。
本果妙者,本初所行圓妙之因,契得究竟常樂我淨,乃是本果。
不取寂滅道場,舍那成佛,為本果也。
尚不取中間之果,以為本果,況舍那始成,雲何是本?但取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初證之果,名本果妙。
經雲: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億那由他劫。
又雲: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衆生。
作如此說,即本果妙也。
本國土妙者,本既成果,必有依國,今既迹在同居,或在三土,中間亦有四土,本佛亦應有土,複居何處?經雲: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
按此文者,實非今日迹中娑婆,亦非中間權迹處所,乃是本之娑婆,即本國土妙也。
本感應妙者,既已成果,即有本時所證二十五三昧,慈悲誓願,機感相關,能即寂而照,名本感應妙。
經雲:若有衆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
此即本時照機之智,即本感應妙也。
本神通妙者,亦是昔時所得無記化化禅,與本因時諸慈悲合,施化所作神通,駭動最初可度衆生,故言本神通妙。
經雲:如來秘密之力。
又中間文雲: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說己事,或說他事。
即是垂形十界,作種種像,驗本亦然,即本神通妙也。
本說法妙者,即是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四辯所說之法,名本說法妙。
經雲:是諸菩薩悉是我所化,令發大道心,今皆住不退,修學吾道法。
又中間或說己事,或說他事,驗本亦然,即本說妙法也。
本眷屬妙者,本時說法所被之人也。
如下方住者,彌勒不識,即本眷屬妙。
經雲:此諸菩薩,身皆金色,下方空中住,此等是我子,我從久遠來,教化是等衆。
即本眷屬妙也。
本涅槃妙者,本時所證斷德涅槃,亦是本時應處同居、方便二土。
有緣既度,唱言入滅,即本涅槃妙。
經雲:又複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又雲:今非入滅,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化緣既訖,而唱入滅。
中間既唱涅槃,例本亦有涅槃,即本涅槃妙也。
本壽命妙者,既唱入滅,則有長短、遠近、壽命,名本壽命妙。
經雲: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年即壽命,大小即長短、常無常也。
中間既爾,本壽亦然,即本壽命妙也。
本利益妙者,本業、願、通、應等眷屬,八番、十番饒益者,名本利益妙。
經雲:又以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
即中間利益。
又雲: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得大饒益。
即迹中之益。
迹與中間既爾,例本亦然,即是本利益妙也。
略引迹本二十重妙标章,引證如此。
若廣釋者,具如玄文二卷之上至七卷之下(雲雲)。
釋妙法竟。
次釋蓮華者。
夫世間之華,有乎多種,或狂華無果,或有果無華,或一華多果,或多華一果,或一華一果,或前果後華,或前華後果。
狂華無果,如牡丹華等,喻外道空修梵行,無所克獲。
有果無華,如廣州有木名度,不華而實,喻外道計自然之果,此果無實。
一華多果,如胡麻等,喻凡夫供養父母,報在梵天。
多華一果,如桃李等,喻聲聞種種苦行,止得涅槃。
一華一果,如柿等,喻緣覺一遠離行,亦得涅槃。
前果後華,如爪稻等,喻須陀洹卻後修道。
前華後果可知,喻菩薩先藉緣修,生後真修。
此等皆是粗華,不以為喻。
唯此蓮華,華果俱多,可譬因含萬行,果圓萬德,故以為譬。
又餘華粗,喻九法界十如是因果。
蓮華妙,喻佛法界十如是因果。
又以此華,喻佛法界。
迹本兩門,各有三喻。
喻迹者:一、華生必有于蓮,為蓮而華,蓮不可見。
此譬約實明權,意在于實,無能知者。
經雲:我意難可測,無能發問者。
又雲:随宜說法,意趣難解。
二、華開故蓮現,而須華養蓮。
譬權中有實,而不能知。
今開權顯實,意須于權。
廣識恒河沙佛法者,秪為成實,使深識佛知見耳。
三、華落蓮成,即喻廢三顯一。
唯一佛乘,直至道場。
菩薩有行,見不了了,但如華開。
諸佛以不行故,見則了了,譬如華落蓮成。
此三譬迹門,從初方便,引入大乘,終竟圓滿也。
又三譬本門者:一、華必有蓮,譬迹必有本。
迹含于本,意雖在本,佛旨難知,彌勒不識。
二、華開蓮現,譬開迹顯本。
意在于迹,能令菩薩識佛方便。
既識迹已,不識于本,增道損生。
三、華落蓮成,譬廢迹顯本。
既識本已,不複迷迹,但于法身修道,圓滿上地也。
此三譬譬本門,始從初開,終至本地。
二門六譬,各有所拟。
初重約佛界十如,施出九界十如。
次重開九界十如,顯佛界十如。
三重廢九界十如,成佛界十如。
三譬攝得迹門始終盡。
若得此意,十二因緣、四谛、三谛等智行位,乃至功德利益,亦用此譬譬之(雲雲)。
第四重約本佛界十如,施出迹中佛界十如。
第五重開迹中佛界十如,顯出本中佛界十如。
第六重廢迹中佛界十如,成本中佛界十如。
始終圓滿,開合具足,是為少分以蓮華為譬也。
多分譬者,譬如石蓮,烏皮在外,白肉在内,四微為質,卷荷欲生,微細衆具,開華布須,蓮實房成,初後不異,蓮華始終,十義具足。
譬佛界衆生,始自無明,終至佛果,十如是法,無有缺減。
此總譬也。
若别譬者,譬如石蓮,黑則叵染,硬則叵壞,不方不圓,不生不滅,劫初無種故不生,今不異初故不滅,是名蓮子相。
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亦複如是,不為客塵所染,生死重積,而心性不住不動,不生不滅,即是佛界。
如是相淨,名曰一切衆生即菩提相,即其義也。
譬如蓮子,雖複烏皮污泥之中,白肉不改。
一切衆生了因智慧,亦複如是,五住淤泥,生死果報,一切智性,猶在不失,是名佛界。
如是性故,言煩惱即菩提。
又諸法不生般若生,即其義也。
譬如蓮子,在淤泥中,而四微不污,是名蓮子體。
一切衆生正因佛性,亦複如是,常樂我淨,不動不壞,名佛界。
如是體大,經言是味真正,停留在山,草木叢林,不能覆滅,即其義也。
譬如蓮子,為皮殼所籠,為泥所沒,卷荷在心,而有生長之氣。
一切衆生,心亦如是,雖苦果所縛,集惑所沈,而能于中發菩提心,甚大雄猛,如獅子乳,如獅子筋弦,是名佛界如是力。
經言:若發菩提心,動無邊生死,破無始有輪。
閻浮人未見果,而能勇猛發心也。
譬如蓮子,雖複微小,烏皮之内,具有根、莖、華、葉、須、台,衆具頓足,是名蓮子如是作;一切衆生,初發菩提心,亦複如是,明解決定,慈悲誓願,上求下化,誓取成就,志不疲退,是名佛界如是作。
華首經言:一切諸功德,皆在初心中。
即其義也。
譬如蓮子,根依淤泥,而華處虛空,風日照動,晝夜增長,榮耀頓足;一切衆生,亦複如是,從無明際,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出離生死,入法性中,因行成就,值于佛日,被神通風,其心念念,入薩婆若海,此名佛界如是因。
經言:于無量劫,所作功德,不如五莖蓮華,上然燈佛,得功德多,此是真因成就。
即其義也。
譬如蓮華,須蕊圍繞,在華内蓮外,此名蓮華如是緣;菩薩亦複如是,于真因中,具足萬行六波羅蜜,一行一切行,資助于因,如須在華内,若得果時,衆行休息,如須在蓮外,是名佛界如是緣。
經言:盡行諸佛所有道法。
即其義也。
譬如蓮華,華成結蓮,而華葉零落,台子成實,此名蓮子如是果。
菩薩亦複如是,真因所感無上菩提,大果圓滿,究竟成實,是名佛界如是果。
故經言: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即其義也。
譬如蓮實,房台包繞,此名蓮子如是報。
菩薩亦複如是,大果圓滿,無上報足,習果之果,依于報果,如實依台。
經言:如是大果報,久修業所得。
即其義也。
譬如泥蓮四微,處空蓮四微,初後不異,此名蓮子本末等。
一切衆生亦複如是,本有四德隐,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
性德、修德,常、樂、我、淨,一而無二,是為佛界十如本末究竟等。
經言:衆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
即其義也。
是用蓮華譬十如境竟。
次用蓮華譬十二因緣者。
淤、泥、水、草重複,通如上說也,即是無明支;種子能生力,即是行支;内有卷荷,華須備具,即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支;含潤愛、取、有支;團圓盤屈,不能得出,即是老死支;若能芽鋒萌動,鑽烏皮破,即是無明滅;不複在烏皮内生,即是諸行滅;出?,即是老死滅。
此譬四種十二因緣也。
次用蓮華譬四谛者,烏皮譬界内苦,白肉譬界内集,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滅可知,此通譬四種四谛也。
次用蓮華譬二谛者,蓮藕莖葉等譬俗,蓮藕莖孔空譬真,此通譬七種二谛也。
次用蓮華譬三谛者,真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