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玄義輯略
關燈
小
中
大
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若不即空,為通真方便,是故言粗。
若能即空,是通中方便。
通中方便,若帶即空即假通中者粗,不帶空假直通中者妙(雲雲)。
問:乳至醍醐,同稱為滿,是義雲何?答:今以譬解。
譬如官有三航,及以私航,從于此岸,度人彼岸。
乳教如大中兩航,共度人彼岸。
酪教如私航,度人中洲。
生蘇如四種小航,與私航度人于中洲,兩航度人于彼岸。
熟蘇如三航,一航中州,二航彼岸。
醍醐如大航,度人彼岸。
三航同是官物,故俱稱滿。
私航非官物,是故言半。
官物之中,二航小,所容蓋寡。
大航壯麗,容載倍多,獨稱為妙。
智者以譬喻得解也。
二、絕待明妙者,為四:一、随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谛,待對即絕。
故身子雲: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
此三藏經中絕待意也。
二、若随理三假,一切世間皆如幻化,即事而真,無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為不真耶?望彼三藏,絕還不絕;即事而真,乃是絕待。
此通教絕待也。
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絕,還是世谛。
何者非大?涅槃猶是生死,世谛絕還有待。
若入别教中道,待則絕矣。
四、圓教若起,說無分别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淨,豈更佛法待于佛法、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複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為粗?形誰得妙?無所可待,亦無所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
大經雲:大名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名為大。
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
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
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議,不因于粗,而名為妙。
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絕者,此則大有所有,何謂為絕?今法界清淨,非見聞覺知,不可說示。
文雲:止!止!不須說。
即是絕言。
我法妙難思,即是絕思。
又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亦是絕歎之文。
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絕示,滅待滅絕,故言寂滅。
又雲:一切諸法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此空亦空,則無待絕。
中論雲: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
法華首雲:既得無生忍,亦不生無生,無生即無生,是名絕待。
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絕何物?顯何理?流浪無窮,則堕戲論,乃是迷情分别。
絕待不絕,非絕非待,待于亦待亦絕,言語相逐,永無絕矣。
何者?言語從覺觀生,心慮不息,語何由絕?如癡犬逐塊,徒自疲勞,塊終不絕。
若能妙悟寰中,息覺觀風,心水澄清,言思皆絕。
如黠師子,放塊逐人,塊本既除,塊則絕矣。
妙悟之時,洞知法界外無法,而論絕者,約有門明絕也。
是絕亦絕,約空門明絕也。
如快馬見鞭影,無不得入,是名絕待妙也。
用是兩妙,妙上三法。
衆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
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
若将上四種絕待,約五味經者,乳教兩絕,酪教一絕,生蘇四絕,熟蘇三絕。
此經但有一絕,若開權絕者,無不入一妙絕也。
問:何意以絕釋妙?答:秪喚妙為絕,絕是妙之異名,如世人稱絕能耳。
又妙是能絕,粗是所絕,此妙有絕粗之功,故舉絕以名妙。
如迹中先施方便之教,大教不得起。
今大教若起,方便教絕,将所絕以名于妙耳。
又迹中大教既起,本地大教不得興。
今本地教興,迹中大教即絕。
絕于迹大,功由本大。
将絕迹之大,名于本大,故言絕也。
又本教若興,觀心之妙不得起。
今入觀妙寂,言語道斷,本教即絕。
絕由于觀,将此絕名,名于觀妙。
為顯此義,故以絕為妙。
今将迹之絕妙,妙上衆生法。
将本地之絕妙,妙上佛法。
将觀心之絕妙,妙上心法。
前四絕,橫約四教。
今三絕,橫約圓教(雲雲)。
昔四明祖師問學者曰:法華既顯一實,何故玄文釋題而明二妙?門人自仁答曰:法華為開權顯實之教,乃一代之所歸,五時之極唱。
若不以二妙甄之,則一乘顯實,妙義難彰矣。
且初相待論判粗妙者,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己為待。
蓋待前四時七教之粗,方顯法華一乘之妙。
良以昔日諸經,機緣未熟,部味教觀,兼但對帶,不若法華淳圓絕妙,是故為粗。
故經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已今當說此法華經最為第一,以故此經純一無雜,獨得妙名,良有以也。
次絕待論開粗顯妙者,絕前諸粗,無可形待也。
蓋以法華之妙,有絕粗之功,故使昔日四時七教之粗,一經開顯,以一妙乘貫而絕之。
粗即是妙,妙外無粗;權即是實,實外無權。
譬如神仙九轉丹砂,點鐵成金,一成真金,不複為鐵。
故經曰: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指汝所行,是菩薩道。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一開之後,無所間然,無小無大,鹹歸佛界,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更無餘乘,直顯一實,是名絕待論妙也。
然此二妙,若非相待以判,則不顯法華超過諸說;若非絕待以開,則不知法華妙一切法。
解釋一題,陳茲二妙,茲所謂抗折百家,超過諸說,其為吾祖乎! 通釋妙竟。
别釋妙者,若鹿苑三粗,鹫頭一妙,皆迹中之說。
約迹開十重論妙,此妙有迹有本,本據元初,元初本妙,十重論妙。
迹本俱是教,依教作觀,觀複有十重論妙。
迹中有衆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各十重,合三十重。
此與衆經論妙,有同有異。
本中三十妙,與衆經一向異。
此六十重,一一皆有待妙、絕妙,則有一百二十重。
若破粗顯妙,即用上相待妙;若開粗顯妙,即用上絕待妙(雲雲)。
釋簽雲:本迹各十,具列在文。
若觀心十,并皆附在諸文之末,或存或沒,不别開章。
既其觀心寄在諸文之下,今但約迹本兩門,各具十妙義,各攝于心佛衆生。
迹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
雲何境妙?謂十如境、因緣境、四谛境、三谛境、二谛境、一谛境、無谛境等。
是諸佛所師,故稱境妙。
經雲:諸法如是相等,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實相是佛智慧門,門即境也。
又雲: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
即境妙也。
智妙者,所謂二十智、四菩提智、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七權實智、五三智、一如實智。
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函蓋相稱,境智不可思議,故稱智妙。
經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又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雲雲)。
即智妙也。
行妙者,謂增數行、次第五行、不次第五行。
智導行故,故言行妙。
經雲: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
又雲: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又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即行妙也。
位妙者,謂三草位、二木位、一實位。
妙行所契,故言位妙。
經初天雨四華,表住、行、向、地,開、示、悟、入,亦是位義。
乘是寶乘,遊于四方,四方是因位,直至道場是果位,即位妙也。
三法妙者,謂總三法、縱三法、橫三法、不縱不橫三法、類通三法,皆秘密藏,故稱為妙。
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大乘即真性,定即資成,慧即觀照,即三法妙也。
感應妙者,謂四句感應、三十六句感應、三十五感應、别圓感應。
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衆水,諸佛不來,衆生不往,慈善根力,見如此事,故名感應妙。
經雲:我于三七日,思惟如是事。
又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
又一切衆生,皆是吾子。
又遙見其父,踞師子床。
即感應妙也。
神通妙者,謂報通、修通、作意通、體法通、無記化化通。
無謀之應,稱緣轉變,若遠若近,若種若熟若脫,皆為一乘,故言神通妙。
經雲: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
即神通妙也。
說法妙者,謂說十二部法、小部法、大部法、逗緣法、所诠法、圓诠法。
如理圓說,鹹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言說法妙。
經雲:如來能種種分别,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身子雲: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又其所說,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又但說無上道。
又已今當說,最為難信難解。
即說法妙也。
眷屬妙者,謂業眷屬、神通眷屬、願眷屬、應眷屬。
如陰雲籠月,群臣豪族,前後圍繞,故言眷屬妙。
經雲: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
即眷屬妙也。
利益妙者,謂果益、因益、空益、假益、中益、變易益。
猶如大海,能受龍雨,故名利益妙。
經雲:現在未來,若聞一句一偈,皆與三菩提記。
又須臾聞者,即得究竟三菩提。
又若以小乘化我,即堕悭貪,此事為不可。
又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利益妙也。
本門十妙:一者、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
一、本因妙者,如來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修因也。
若十六王子,在大通佛時,弘經結緣,皆是中間所作,非本因也。
若娑婆為墨,東行千界,方下一點,點不點等,盡抹為塵,一塵一劫,複過于
若不即空,為通真方便,是故言粗。
若能即空,是通中方便。
通中方便,若帶即空即假通中者粗,不帶空假直通中者妙(雲雲)。
問:乳至醍醐,同稱為滿,是義雲何?答:今以譬解。
譬如官有三航,及以私航,從于此岸,度人彼岸。
乳教如大中兩航,共度人彼岸。
酪教如私航,度人中洲。
生蘇如四種小航,與私航度人于中洲,兩航度人于彼岸。
熟蘇如三航,一航中州,二航彼岸。
醍醐如大航,度人彼岸。
三航同是官物,故俱稱滿。
私航非官物,是故言半。
官物之中,二航小,所容蓋寡。
大航壯麗,容載倍多,獨稱為妙。
智者以譬喻得解也。
二、絕待明妙者,為四:一、随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谛,待對即絕。
故身子雲: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
此三藏經中絕待意也。
二、若随理三假,一切世間皆如幻化,即事而真,無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為不真耶?望彼三藏,絕還不絕;即事而真,乃是絕待。
此通教絕待也。
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絕,還是世谛。
何者非大?涅槃猶是生死,世谛絕還有待。
若入别教中道,待則絕矣。
四、圓教若起,說無分别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淨,豈更佛法待于佛法、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複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為粗?形誰得妙?無所可待,亦無所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
大經雲:大名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名為大。
譬如虛空,不因小空,名為大也。
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大涅槃。
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議,不因于粗,而名為妙。
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絕者,此則大有所有,何謂為絕?今法界清淨,非見聞覺知,不可說示。
文雲:止!止!不須說。
即是絕言。
我法妙難思,即是絕思。
又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亦是絕歎之文。
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絕示,滅待滅絕,故言寂滅。
又雲:一切諸法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此空亦空,則無待絕。
中論雲: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
法華首雲:既得無生忍,亦不生無生,無生即無生,是名絕待。
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絕何物?顯何理?流浪無窮,則堕戲論,乃是迷情分别。
絕待不絕,非絕非待,待于亦待亦絕,言語相逐,永無絕矣。
何者?言語從覺觀生,心慮不息,語何由絕?如癡犬逐塊,徒自疲勞,塊終不絕。
若能妙悟寰中,息覺觀風,心水澄清,言思皆絕。
如黠師子,放塊逐人,塊本既除,塊則絕矣。
妙悟之時,洞知法界外無法,而論絕者,約有門明絕也。
是絕亦絕,約空門明絕也。
如快馬見鞭影,無不得入,是名絕待妙也。
用是兩妙,妙上三法。
衆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
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
若将上四種絕待,約五味經者,乳教兩絕,酪教一絕,生蘇四絕,熟蘇三絕。
此經但有一絕,若開權絕者,無不入一妙絕也。
問:何意以絕釋妙?答:秪喚妙為絕,絕是妙之異名,如世人稱絕能耳。
又妙是能絕,粗是所絕,此妙有絕粗之功,故舉絕以名妙。
如迹中先施方便之教,大教不得起。
今大教若起,方便教絕,将所絕以名于妙耳。
又迹中大教既起,本地大教不得興。
今本地教興,迹中大教即絕。
絕于迹大,功由本大。
将絕迹之大,名于本大,故言絕也。
又本教若興,觀心之妙不得起。
今入觀妙寂,言語道斷,本教即絕。
絕由于觀,将此絕名,名于觀妙。
為顯此義,故以絕為妙。
今将迹之絕妙,妙上衆生法。
将本地之絕妙,妙上佛法。
将觀心之絕妙,妙上心法。
前四絕,橫約四教。
今三絕,橫約圓教(雲雲)。
昔四明祖師問學者曰:法華既顯一實,何故玄文釋題而明二妙?門人自仁答曰:法華為開權顯實之教,乃一代之所歸,五時之極唱。
若不以二妙甄之,則一乘顯實,妙義難彰矣。
且初相待論判粗妙者,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己為待。
蓋待前四時七教之粗,方顯法華一乘之妙。
良以昔日諸經,機緣未熟,部味教觀,兼但對帶,不若法華淳圓絕妙,是故為粗。
故經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已今當說此法華經最為第一,以故此經純一無雜,獨得妙名,良有以也。
次絕待論開粗顯妙者,絕前諸粗,無可形待也。
蓋以法華之妙,有絕粗之功,故使昔日四時七教之粗,一經開顯,以一妙乘貫而絕之。
粗即是妙,妙外無粗;權即是實,實外無權。
譬如神仙九轉丹砂,點鐵成金,一成真金,不複為鐵。
故經曰: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指汝所行,是菩薩道。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一開之後,無所間然,無小無大,鹹歸佛界,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更無餘乘,直顯一實,是名絕待論妙也。
然此二妙,若非相待以判,則不顯法華超過諸說;若非絕待以開,則不知法華妙一切法。
解釋一題,陳茲二妙,茲所謂抗折百家,超過諸說,其為吾祖乎! 通釋妙竟。
别釋妙者,若鹿苑三粗,鹫頭一妙,皆迹中之說。
約迹開十重論妙,此妙有迹有本,本據元初,元初本妙,十重論妙。
迹本俱是教,依教作觀,觀複有十重論妙。
迹中有衆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各十重,合三十重。
此與衆經論妙,有同有異。
本中三十妙,與衆經一向異。
此六十重,一一皆有待妙、絕妙,則有一百二十重。
若破粗顯妙,即用上相待妙;若開粗顯妙,即用上絕待妙(雲雲)。
釋簽雲:本迹各十,具列在文。
若觀心十,并皆附在諸文之末,或存或沒,不别開章。
既其觀心寄在諸文之下,今但約迹本兩門,各具十妙義,各攝于心佛衆生。
迹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
雲何境妙?謂十如境、因緣境、四谛境、三谛境、二谛境、一谛境、無谛境等。
是諸佛所師,故稱境妙。
經雲:諸法如是相等,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實相是佛智慧門,門即境也。
又雲: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相。
即境妙也。
智妙者,所謂二十智、四菩提智、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七權實智、五三智、一如實智。
以境妙故,智亦随妙;以法常故,諸佛亦常。
函蓋相稱,境智不可思議,故稱智妙。
經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又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唯我知是相(雲雲)。
即智妙也。
行妙者,謂增數行、次第五行、不次第五行。
智導行故,故言行妙。
經雲: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
又雲: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又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即行妙也。
位妙者,謂三草位、二木位、一實位。
妙行所契,故言位妙。
經初天雨四華,表住、行、向、地,開、示、悟、入,亦是位義。
乘是寶乘,遊于四方,四方是因位,直至道場是果位,即位妙也。
三法妙者,謂總三法、縱三法、橫三法、不縱不橫三法、類通三法,皆秘密藏,故稱為妙。
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大乘即真性,定即資成,慧即觀照,即三法妙也。
感應妙者,謂四句感應、三十六句感應、三十五感應、别圓感應。
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衆水,諸佛不來,衆生不往,慈善根力,見如此事,故名感應妙。
經雲:我于三七日,思惟如是事。
又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
又一切衆生,皆是吾子。
又遙見其父,踞師子床。
即感應妙也。
神通妙者,謂報通、修通、作意通、體法通、無記化化通。
無謀之應,稱緣轉變,若遠若近,若種若熟若脫,皆為一乘,故言神通妙。
經雲: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
即神通妙也。
說法妙者,謂說十二部法、小部法、大部法、逗緣法、所诠法、圓诠法。
如理圓說,鹹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言說法妙。
經雲:如來能種種分别,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身子雲: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又其所說,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又但說無上道。
又已今當說,最為難信難解。
即說法妙也。
眷屬妙者,謂業眷屬、神通眷屬、願眷屬、應眷屬。
如陰雲籠月,群臣豪族,前後圍繞,故言眷屬妙。
經雲: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
即眷屬妙也。
利益妙者,謂果益、因益、空益、假益、中益、變易益。
猶如大海,能受龍雨,故名利益妙。
經雲:現在未來,若聞一句一偈,皆與三菩提記。
又須臾聞者,即得究竟三菩提。
又若以小乘化我,即堕悭貪,此事為不可。
又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即利益妙也。
本門十妙:一者、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
一、本因妙者,如來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修因也。
若十六王子,在大通佛時,弘經結緣,皆是中間所作,非本因也。
若娑婆為墨,東行千界,方下一點,點不點等,盡抹為塵,一塵一劫,複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