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妙玄格言卷上

關燈
難明。

    餘謂不然,凡所謂小乘者,蓋漸化之始,雖未盡教理,苟非小乘,則大乘不立,非戒定慧,亦無以為入道之本。

    所以大經扶律談常,凡諸經教,必尊之尚之,正為是爾。

    故知其為大教之權輿,佛法之正宗,何莫由斯道也?後學不達,而生優劣之論,豈識所以佛化元本者哉? (玄二二)當分者。

    謂偏圓大小。

    各當其分。

    而未始逾越也。

    跨節者。

    謂越彼當分。

    開小即圓。

    無非真實。

    今文言之是也。

    而文有相别。

    理融離易之論。

    如簽釋雲雲。

    此直以二義申其問難而已。

    未言其意也。

    意則施開待絕二妙之旨也。

    故曰當分通乎一代等。

    惟其通乎一代。

    故時有今昔。

    教有偏圓。

    皆當分也。

    跨節唯在今經。

    即開彼鹿苑之粗。

    無非今經之妙。

    越彼二味二乘于中。

    而非顯入。

    故得其名。

    若夫佛意。

    則本在于大。

    通前四時三教。

    皆跨節之意。

    非适今也。

    由是言之。

    當分在昔。

    以今則相待之義。

    跨節唯今。

    通昔則佛意之說。

    所謂跨節者。

    今經部旨而已矣。

    無他說也。

     (玄二三)言不并出,語不相到,雖相為後先,亦未免乖異。

    克實論之,不當前後,所謂此法即妙,此妙即法,無二無别,庶幾可也。

    今以名義為言,故互有前後。

    然則題标妙法,從名便也;解釋從義,故先法後妙。

    故曰雖複前後,亦不相乖是也。

     (玄二四)凡諸評舊,使其說無足取,不若置而勿論;與其義有可不,而盡奪其說,不若與其可者,斥其不可者,足以見吾之公論而伏其短。

    此不可不知。

     (玄二四)舊釋妙之一字,玄文凡舉數師之說,而曰但破光宅,餘者望風。

    據彼所立義,約今昔因果,有廣高長狹下短之論,今凡作二十四難雲雲。

    又觀師以三非三等為說,今謂一往與之,各得一偏之意可也。

    二往奪之,雖知以昔對辨,曾不言其所以妙者果何如耶?至于開顯之旨,全不涉言,其無足取一也。

    以光宅較之,其廣高長之義,雖若可用,其間矛盾處多。

    如言法華不明佛性,說長遠壽量,則曰猶是無常神通延壽,是不知本迹之要也。

    此皆以法華下于他經,安在其獨顯乎?況全不達部教兼獨開判之旨。

    故今家以昔形今,顯今非妙,反昔非粗,以例廣等,全成倒置。

    及以四一有無,縱而斥之宜也。

     義例曰:夫觀心者,義為三種,此其一也(雲雲)。

    益法行根性,烝于觀心約行,有所不待。

    故于事法,随所見聞,皆得以覽境歸心,随文作觀,故曰随聞一句等。

    夫曰一句,則句句皆然。

    既曰攝事,則事事皆妙。

    所謂言言見谛,句句朝宗,未有一法而不與心境會者。

    苟會諸心境,則境觀必融,道斯得矣。

    旨哉!攝事成理,真學行者入道要門。

    此語本出今宗,奈何謾不加省,而反為他用,惜哉! ○玄義第二 (玄二十)義有所當者,不可不因。

    理有所短者,不可不革。

    如向評光宅,是理之所短,得以斥之。

    彼有體廣位高用長之目,是理之所當,得以用之。

    何者?蓋今經妙體,不出十界三谛,非廣高長而何?但彼得其言,不知其所以言。

    有其名,不得其所以實。

    故為今所陋。

    今既得其實,雖用彼名無咎。

    夫既十界互具,三谛融即,不出一心,更無前後。

    一異并别,則妙旨斯彰。

    又豈直名實而已哉?抑體廣用長者法也,位高者人也。

    人必即法,法必顯人。

    而以人介于其間者,則貫攝之意也。

    惟其得是體用,故所以位高。

    非位高,則不足以得是體用。

    推是而言,義不可盡。

    此天台所以長于用,與獨拔古今者也。

     (玄二十一)夫心一而已,而有具不具,即不即,等不等者。

    所謂若非圓心不攝三千,則凡圓心無不具者,豈十界心而不具乎?豈有即不即,等不等之異乎?所以體廣用長之妙,亦即心其,更無别法。

    若論此心,人誰不具?何法不然?豈待知而後圓,觀而後妙?但一念情生,遂起分别,即不能具,況即而能等耶?雖然,直下體之,何往弗具?若以今文對止觀以辨同異者,則彼委悉于今,今複顯要于彼,以其妙旨則無二也。

    抑又止觀約本示之,從本顯具易明。

    今約末論,從末會體為要。

    故以心具推一切心,則等于佛心。

    以等佛心推于究竟,則極其果用。

    雖若次第,理非異時。

    一念圓明,無法不顯。

    思之之囑,良有旨哉。

     (玄二十二)前約十界三谛以示妙,又于己心觀具以示觀。

    此承南嶽用三法以釋法,蓋上下相顯爾。

    夫以十界言之,雖不開心法及以依報,而于衆生法則開之,所謂因果及一切法是也。

    故知法相互有開合,其為妙體,該攝一也。

    三法本出華嚴,今引以釋妙者,部旨雖異,開未開别。

    通而論之,彼以無差為言,今以妙法為義。

    故妙即無差,無差即妙。

    但言無差,未必彰妙。

    今言妙者,理必無差。

    是知用與随宜,不必一概。

    文明衆生法妙,故以六根言之,要不出三谛之理。

    在今文則曰佛之知見肉眼即五眼等,央掘則曰具足無減修,大品則曰一切法趣等。

    明佛法妙,以權實二智言之。

    明心法妙,以觀心實相言之。

    其理一也。

    但以此意,觸類長之,無不可也。

     三法名略,今以十界因果廣之,而有通局之論,故曰雲雲。

    謂一往衆生之名,通該凡聖。

    二往唯局九界,故不通于佛。

    及唯在因者,揀非心法之在因也。

    其說甚徑,雖有他說,亦以疏矣。

    既曰及一切法,則今三法,不特正報,兼亦通依,方顯此經妙該依正。

    不然,何謂不語三千,開權不遍?若論心法,本亦該通。

    而曰定在因者,且據心法屬己,約因心造法言之,故得以心例佛等。

    而彼以心法為非因果,豈知此乎?又複約三法各具論者,則心佛衆生,俱通因果。

    以例迷悟,亦應可知。

    雖則互通,至于從局,還歸上義(雲雲)。

     因果通局者,事用也。

    三無差别者,理體也。

    故簽有理體事用之釋,蓋各當其義。

    夫言理體無差,謂三法雖異,一性平等。

    雖因果自他迷悟之别,其為理性一也。

    又曰,心造有二等,則三法各具事理三千。

    所以因果理一,自他何殊。

    止觀約之,以成妙境一念三千。

    故曰,不解今文,如何消偈。

    蓋若不了一心具法之妙,将何以消三無差别之旨。

    理雖一緻,文旨當分。

    初約事理通說,故以三法為差别,一性為無差。

    次約能造心對生佛說,則成三法各具二造為差别。

    既該二造,複當通以事造為差别,理造為無差。

    若以會簽文,則事理俱理,事理俱事。

    雖兼通各二義,皆得以為差即無差,無差則差,大旨無别也。

    亦猶四明所謂兩重總别,而皆指歸事中一念,正合彼輔行之意也。

    若曰彼佛法界者,既明三千,亦兼于果,而不專在果,無非圓其理性故也。

     (玄二十五)十如之三轉,十界之離合,通對别對,無非三谛者。

    蓋法體圓妙,故施之文義,應于名言。

    宛轉合變,無适不可。

    奈何于中,而起定見。

    苟得此意,三谛不離。

    而曰得意,為言空即假中。

    謂空則即假而言空,言假則點空而設假,謂中則即邊而言中。

    故三皆即中,所以一中一切中。

    無空假而不中,假空例然。

    故自亡言之,則非一二三。

    以照言之,則而一二三,亦得謂之覆疏也。

    言雖前後,不出一念。

    此三谛所以不縱不橫,名為實相。

    唯佛究盡,豈言思所到邪。

     (玄二十五)若論權實妙體,隻是佛所證三千毗盧身土,尚何境智能所之有。

    而曰是諸佛二智之境者,蓋約因修寄果示迷而說。

    自佛言之,所謂唯一真如智獨存者,斯言得之矣。

    又以二智通貫三周,則曰雲雲,謂莫非此十如是境權實之法也。

    故知本迹二門,一部所說,亦豈出此。

    以其理無所存,遍在于事,三千諸法,無非實相。

    然則諸佛以之究顯,衆生以之所依,心法以之本妙,此經以之開顯,皆其旨也。

    學者尤當盡心。

     (玄二十九)指的妙境,出自法華。

    則止觀不思議境,一念三千,本于此經十如是文也。

    文曰:不語十如,因果不備。

    則十如者,因果法耳。

    是何足以為指的乎?今謂若前九如,其義猶通。

    此應須指本末究竟等一句,方見其旨。

    何者?謂本末則九如。

    所以皆究竟等者,即今文曰所歸趣處。

    既曰歸趣,則有事有理。

    理則三千諸法,皆究竟等。

    所謂生佛依正假實。

    至于初相後報,本末相在,無有一法而不等者。

    所以等者,三谛而已矣。

    故得指之為妙境本,委如别示(雲雲)。

    若約事說,則止觀所謂地獄界,以癡法為究竟等。

    推言十界,各指一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