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下

關燈
而其旨不異。

    但雲見三界者。

    已是見其外。

    唱既有本。

    庶尋言表也。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

    本菩薩道時。

    壽已倍上。

    故知向雖譬塵數。

    亦未盡佛壽之一豪。

    今以菩薩形佛。

    佛壽多耳。

     譬如良醫乃至百數。

    此譬。

    譬佛實存而言滅也。

    衆生昔受化。

    是從菩薩生為子也。

    二十為二乘。

    百數明多。

    據今治病為醫也。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

    既以化此。

    複應化彼。

    而無息也。

     諸子于後。

    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

    解微枉惑。

    為飲毒藥。

    乖理為他。

    惑緣至。

    為藥發。

    受死生識。

    為悶亂。

    生死為宛轉于地也。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

    本化理真為家。

    彼受化緣至。

    更還伽耶城。

    目之為歸也。

    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

    從受化以來。

    恒習正道。

    為不失本心。

    乖之為失也。

     遙見其父皆大歡喜至善安隐歸。

    緣淺解昧。

    微漸近理為遙見。

    然同睹應形。

    故皆歡喜。

    莫不知禮敬供養贊歎也。

    我等愚癡誤服毒藥。

    解緣已發。

    真應訴謬。

    假辭爾耳。

    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既訴求救。

    救則更生慧命。

    亦假辭雲爾。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至與令服。

    随應說法。

    皆有旨趣。

    為味。

    辭飾外悅。

    為色義。

    表裡董心。

    為香。

    言教顯無相混然之緻。

    為搗篩和合也。

    而作是言至無複衆患。

    令服意亦假辭爾也。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至病悉除愈。

    得旨為服。

    惑除為愈。

     餘失心者至而謂不美。

    雖知是藥。

    昧旨。

    以為不美。

    即作是言我今衰老死時已至。

    如佛年具八十。

    形如故車。

    當般泥洹爾耳。

     是好良藥今留在此。

    六度大法。

    不持之去。

    理不可亡。

    行之則存也。

     作是教已複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實更餘化。

    為至他國。

    雙樹泥洹。

    言迹都滅。

    為遣使還告汝父已死也。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至毒病皆愈。

    見佛泥洹。

    深悟非常。

    始知佛語為美。

    得旨為服也。

     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既解玄旨。

    為方見佛。

    非形見佛。

    于彼人中。

    亦為歸矣。

    虛妄罪不。

    本以識受為心。

    有濟物之實。

    言雖反常。

    理不乖真。

    雖複終日說。

    說而無虛妄罪也。

     俱出靈鹫山。

    佛于始感為出耳。

     常在靈鹫山至衆生見燒盡。

    既見佛之不在。

    良以衆生穢惡。

    以穢不在。

    則無穢必在。

    無必在穢。

    故寄七珍明之。

    寄七珍明之者。

    明無名汝之穢耳。

    本自不言其體非穢。

    于無形而論。

    亦何異穢質。

    然則無穢之淨。

    乃是無土之義。

    寄土言無。

    故言淨土。

    無土之淨。

    豈非法身之所托哉。

    至于穢惡被燒。

    自是衆生罪報。

    亦何傷無不在。

    無不淨乎。

    是以衆生見燒。

    而淨土不毀。

    且今人情欣美尚好。

    若聞淨土不毀。

    則生企慕意深。

    借事通玄。

    所益多矣。

    我常知衆生。

    頌合說微也。

    每作是念。

    合爾名也。

     分别功德品第十六 夫因果相召。

    信若影響。

    上既聞壽命之說。

    則盡心求益。

    藉茲克果。

    其報彌矣。

    今辨其參差。

    故謂分别功德品也。

     阿逸多。

    宋言無勝。

    彌勒字也。

    得無生法忍。

    實悟之徒。

    豈須言哉。

    所以廣引得悟者。

    欲美此經體蘊衆解。

    應物無窮。

    密敦涉求之徒。

    使持法花耳。

    夫未見理時。

    必須言津。

    既見乎理。

    何用言為。

    其猶筌蹄。

    以求魚菟。

    魚菟既獲。

    筌蹄何施。

    若一聞經。

    頓至一生補處。

    或無生法忍。

    理固無然。

    本苟無解。

    言何加乎。

    進退無據。

    而文言爾者。

    良由經之所明。

    理護十住。

    彼雖不假。

    而在假之位。

    經識無施。

    而有施之。

    能以此示得。

    事表經義。

    若從知之。

    豈能自已哉。

     八生當得無上菩提者。

    此就八住為語也。

    八住以上。

    既無複身。

    何以得知其智明昧。

    故寄之以八生。

    知去佛久遠也。

    一生者。

    如彌勒當下。

    謂之一生。

    如是或二或三。

    乃至八。

    八者多生。

    多生故知去佛遠。

    知亦昧矣。

    所以不言十生者。

    十是數之一極。

    是巨多之義。

    欲表菩薩或累缺少。

    故寄之八耳。

    又不言六。

    迳其四生者。

    欲表經幽邃。

    引悟入深。

    超至四生。

    顯斯義焉。

     從四生至一。

    次第不越者。

    欲明理轉深妙。

    悟者亦少。

    難可得速。

    示茲意也。

    聞佛壽命。

    如來慧命也。

    今既聞說壽。

    即是服深般若。

    故言那由他劫。

    行五波羅蜜功德。

    所不及一也。

    能持此經。

    兼行布施。

    上來所說。

    意在乎此。

    内既懷妙解。

    外又行六度。

    心事俱奏。

    則正覺朝夕。

    八方之廣。

    何足拟其明大。

     随喜功德品第十七 原聖人設教。

    豈但取益乎當時。

    乃愛執來葉。

    訓化蒼生。

    上來明三果為一果義。

    已粗畢。

    此品欲明流通之人。

    人欲通法。

    要以欣喜為懷。

    若有嫉恚之心。

    則與物隔。

    與物隔者。

    道何由通。

    故以随喜目品也。

     彌勒白佛。

    其昔偏以随喜為行。

    今複問。

    向茲義也。

    得幾所福。

    示其多少。

    使物求之情笃。

    至第五十。

    所以據最後人者。

    皆羨其初。

    親聞智說。

    喜心必濃。

    若傳之餘人。

    又複最後。

    喜心則淡。

    淡者功德亦薄。

    今就不如者。

    稱福報以自無量。

    況初在聞之徒。

    發初在坐。

    不亦深乎。

    四生衆生。

    欲窮其多耳。

    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花随喜。

    上所明四果功德。

    斯則有限量。

    法花為理。

    圓通無極。

    人能随喜。

    斯則如來道遂。

    道遂由乎此人者。

    其功安可迮耶。

    故言百分千分不及其一。

    豈虛也哉。

    終不喑啞。

    法花之報。

    豈政爾耶乎。

    但就人情所樂。

    故言得乘寶辇。

    口氣不臭。

    無諸可惡耳。

    而于大衆為人分别。

    此語後品。

    上無廣說。

    向所略明者。

    展轉說随喜。

    流通為多哉。

     法師功德品第十八 前法師品者。

    為通三因是一因。

    此品為宣三果為一果。

    亦辨法功報也。

    若讀若誦。

    若說若書。

    名法師。

    □品雲。

    而于大衆為人分别。

    今廣之焉。

     八百眼功德至意功德。

    如說修行法花報者。

    大明慧是。

    此慧能無不見。

    能無不知。

    若任其極慧。

    則冥然施物。

    故抑使在人。

    樂若可階。

    寄報六情。

    取引學者。

    學者□之。

    即欣欲修經。

    及其行積乃獲。

    所以處矣。

    其寄六情者。

    見色則應在眼。

    知法則應在意。

    既雲學得。

    不可令無不見知。

    故常通之。

    眼止見于三千。

    據□得言生身。

    生身粗近。

    故言猶未得法身。

    考而論之。

    三千既然。

    十方有何異哉。

    斯則法身體極照也。

    三根明功于讀說。

    故示數不同。

    總明可一。

    别明無量。

    蓋是近侍之數耳。

    私尋品旨者。

    遠采言外也。

    千二百功德。

    據十善為義。

    自行教化。

    贊歎随喜。

    各有十善。

    合四十也。

    一善又能兼行十善。

    四十善一一皆爾。

    合四百善。

    四百善各有上中下品。

    則千二百也。

    三根不如。

    得中下二品八百善也。

    餘根勝故。

    故千二百也。

    變成上味。

    資益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