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下

關燈


    莫不是佛。

    亦皆泥洹。

    泥與佛。

    始終之間。

    亦奚以異。

    但為結使所?。

    如塔潛在。

    或下為地所隐。

    大明之分。

    不可遂蔽。

    必從挺出。

    如塔之踴地。

    不能?出。

    本在于空理。

    如塔住于空中。

    發聲贊言。

    善哉善哉。

    以寄成證也。

    又以衆寶莊校者。

    遠表極果。

    無善而不有。

    于是其理。

    從事顯然。

    雖難不信。

    其可得乎。

    又聞塔中所出音聲至怪未曾有。

    四衆既見塔出。

    罔知所以。

    便起而立。

    故容肅?。

    欽聞其旨。

    事在情表。

    不敢發言也。

    名大樂說。

    乘衆疑而白佛。

    顯所以之意也。

    作大誓願。

    多寶乘昔願。

    而能爾者。

    密引時心。

    皆應發願欲見此佛身。

    所以須睹形者。

    顯證分明也。

    分身諸佛。

    還集一處。

    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豈是自貴而然乎。

    将欲辨于真僞。

    故須集耳。

    既雲十方是化。

    斯則今釋迦是真。

    真佛所說。

    說必明當。

    于是群情信悟彌笃。

    故托多寶之願。

    以集之焉。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

    所以除諸穢惡。

    移于天人。

    乃至施花香者。

    遠表樂必可亡。

    善必可修也。

    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若為欲安分身諸佛。

    便應預淨諸國。

    使足容受。

    何以漸漸變耶。

    所以爾者。

    欲表理不可頓階。

    必要研粗以至精。

    損之又損之。

    以至于無損矣。

    通為一佛國。

    以表萬因雖殊。

    終成一果也。

    分半座。

    所以分半座共坐者。

    表亡不必亡。

    存不必存。

    存亡之異。

    出自群品。

    豈聖然耶。

    亦示泥洹不久相也。

    使企法情切矣。

    以神通力接諸大衆皆在虛空。

    所以接之者。

    欲明衆生大悟之分。

    皆成乎佛。

    示此相耳。

     持品第十二 向既廣引譬況。

    言持此經者。

    難今藥王等諸大士自誓能持此經。

    于後惡世。

    流布之也。

    于異國土。

    此土人惡。

    非羅漢能化。

    故言于他國也。

    不能之肯。

    豈實然乎。

    欲鄙過此土。

    厲言笃席耳。

     安樂行品第十三 明三因為一因義畢。

    此品向已明諸大士流布斯經。

    衆聲聞輩。

    亦于他國。

    班宣此法。

    中聞有欲傳此經者。

    罔知其方。

    故設此品。

    教其方法。

     若能安住四法者。

    則身靜神定神。

    定身靜故。

    則外苦不幹。

    外苦不幹謂安樂。

    則能說法無惓故。

    物蒙其益耳。

    四法者。

    一住行。

    二親近處行。

    親近處者。

    能遠惡近理也。

    心既栖理。

    則身口無過。

    身口無過。

    第二法也。

    三者心無嫉妒。

    四者大慈心也。

    三業既淨。

    慈念又彌。

    以此宣法。

    不亦弘乎。

     于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

    前以經未難持。

    若深難持。

    則淺識自崖。

    故問方法。

    以引學者于惡世也。

     于惡世欲通說是經。

    當安住四法。

    末世持經。

    雖曰多惡。

    若住四法。

    末世則無苦矣。

    住之必安。

    故言安住。

    教道之法。

    其方如此。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

    已入于理而履行之。

    為行處也。

    雖未入理。

    親而近之。

    為親近處。

    亦是始終。

    合為一事也。

     住忍辱地至心亦不驚。

    行處者。

    始終以忍辱為主。

    此五事是始也。

    又複于法無所行。

    向明理心之德。

    今弁觀行之能。

    四事是行處終也。

     不親近國王王子。

    親近處亦有始終。

    不近起亂之處。

    為親近理。

    此下諸事是近處之始。

    路伽耶陀。

    謂破世間論義也。

    逆路伽耶陀。

    謂苦切論義也。

    那羅等。

    謂彩書其身。

    為種種變。

     五種不男。

    一者生不能男。

    謂天質乃莊直不能耳。

    二者黃門。

    器物少弱。

    三者半月不能男。

    謂半月變為女也。

    四者妒故不能男。

    謂其先不自能。

    見他行欲。

    即便生妒。

    妒故乃能也。

    五者精不能男。

    謂他先觸己身。

    方能男耳。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自下十餘事。

    其名雖多。

    其實一空而已。

    此是始觀未能入理。

    為親近處終也。

     偈言。

    自下偈頌。

    或廣或略。

    或亦不頌。

    可随義制之。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第二法者。

    無身口過。

    此雖不道身業。

    偈中頌也。

    此章或言心業者。

    以成身口必無失耳。

    非是明心也。

    又文殊至無懷嫉妒谄诳之心。

    第三法者。

    意無嫉妒也。

    此雖道口業。

    為成心無過耳。

    非明口也。

    文殊至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

    第四法。

    大悲心者。

    被物之大。

    故在後明。

    若能安此四法者。

    則無怯弱。

    乘斯弘教。

    其實彌矣。

    譬如強力轉輪聖王。

    此譬捐喻法花經。

    昔不與人。

    而今與之也。

     踴出品第十四 此品。

    壽量之胤序。

    欲明三果為一果也。

    前為因設序。

    宜言花動地。

    此品為果作序。

    宜言大身菩薩從地踴出。

    彌勒懷疑。

    斯處不别。

    彼亦顯常住之旨也。

     止不須汝等。

    所以止者。

    為出六萬菩薩。

    菩薩出故。

    得顯長壽緻也。

    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诃薩。

    夫聖教抑揚。

    莫能恻其深旨。

    然既廣統前後意。

    亦可領上勸護法。

    今言不須。

    皆有在也。

    據衆生現惑。

    緻都佛泥洹。

    法欲滅盡。

    自應須護。

    故有勸言。

    以笃其情耳。

    然衆生悉有大悟之分。

    莫不皆是權菩薩。

    無時非護。

    複何假他方諸菩薩乎。

    假他方者。

    似化理不足。

    故示踴出。

    以表斯義。

    六謂六道。

    恒沙謂多。

    地謂結使。

    而衆生悟分。

    在結使之下。

    下方空中住者。

    在空理也。

    地裂而出者。

    明衆生而悟分。

    不可得蔽。

    必破結地。

    出護法矣。

    彌勒不識一人者。

    以其悟性非十住所見故也。

    又踴出非佛。

    而是菩薩者。

    明此悟分必須積學以至無學也。

    彌勒至心生疑。

    騰衆心而疑。

    疑于釋迦。

    成佛始爾。

    而所為之事甚多。

    願決衆疑。

    顯其宗極。

    常住微旨。

    漸現斯矣。

     壽量品第十五 夫玄鑒虛朗。

    出乎像域之表。

    豈有殊形方汱修短之壽哉。

    然無不形而不壽者。

    出自群惑。

    聖豈然乎。

    但惑者謂佛實壽百齡。

    今祛其斯滞。

    假長壽遣之。

    故目此品。

    名為壽量。

    壽量者。

    即是上品奮迅諸佛神通。

    即是極果。

    極果既顯。

    非常住如何。

    又且近情欣生惡死。

    今雲長壽。

    敦其彌何矣。

     誠谛之言。

    彌勒懷疑請決。

    佛将答之。

    故三告者。

    以理深道妙。

    不可輕說也。

    唯願說之。

    其又三白者。

    亦表傾渴之至也。

     皆謂今釋迦氏至出釋宮。

    群疑在此。

    故稱而斥之。

    今日據長壽為實。

    以表伽耶是虛。

    若悟伽耶之不真。

    亦解長壽之非實。

    故知修短在物。

    聖常無為矣。

     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

    夫色身佛者。

    皆應現而有。

    無定實形。

    形苟不實。

    豈壽哉。

    然則方形同緻。

    古今為一。

    古亦今也。

    今亦古矣。

    無時不有。

    無處不在。

    若有時不有處不在者。

    于物然耳。

    聖不爾也。

    是以極設長壽。

    言伽耶是之。

    若伽耶是者。

    非複伽耶。

    伽耶既非。

    彼長壽豈獨是乎。

    長短斯非。

    則所以長短存焉。

     如實見三界之相。

    夫見實者。

    無複不實之見。

    本欲津實悟彼。

    故随彼所應。

    而作方便。

    亦雖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