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下

關燈
智火。

    高羅四開于六趣。

    無生超逸于八極矣。

     十六王子童子出家。

    向說二乘之教。

    今為王子。

    說法華也。

    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

    明理深道遠。

    要須詳審。

    亦使物欽仰也。

    即入靜室。

    欲顯沙彌德也。

     譬如五百由旬。

    近情淺識之後。

    取證昔說三教。

    以表一。

    物求旨保三。

    為是複引曩緣。

    作化城喻。

    喻者。

    明二乘非實。

    終歸一道。

    一道者。

    為惑所得。

    可謂艱難。

    然三界塗岨。

    二乘路險。

    此五百是菩薩要道。

    實難過矣。

    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五百懸遠。

    為曠絕。

    志在獨悟。

    無人久受勤苦。

    來害無方。

    為怖畏之處也。

     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寶處。

    大悟分發。

    為欲過險道。

    欲過不少。

    謂之多衆。

    過則無樂不得。

    為珍寶所也。

     有一導師至欲過此難。

    會理則通。

    乖之為塞。

    善知此相。

    一人而已。

    教衆從通。

    為将道之主也。

    所将人衆中路懈退至欲退還。

    迷其趣。

    必佛道遠。

    久受勤苦。

    生死苦急。

    小乘樂交。

    而便樂之。

    為懈退耳。

    雖有此惑。

    終不失本解。

    為欲退也。

    退于師法。

    是則于師而于師無隐。

    義白如此也。

     道師多諸方便至化作一城。

    既于無隐。

    放師為白。

    師則從白。

    得知慈。

    其可愍也。

    即以方便。

    作二乘化。

    言得泥洹。

    城本防非。

    唯泥洹無患。

    譬之名焉。

    權示非實。

    為化作耳。

     告衆人言至快得安隐。

    二乘化旨。

    假辭雲爾。

     若能至寶所。

    亦可随意。

    二乘教旨。

    令其得佛。

    而不顯之。

    亦假辭示也。

     于是衆人至生安隐想。

    行進成果。

    自謂泥洹之義也。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至為止息。

    且謂得泥洹為止。

    于當進為息。

    既知如此。

    說三是一。

    為滅化城。

    而假辭雲爾耳。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夫能對揚聖教。

    影向其迹。

    靡不是權。

    此諸君子。

    三聞方悟。

    迹非先達。

    故在後受記。

    後受記者。

    似真鈍器。

    今既顯其權。

    道非鈍明矣。

     聞是智慧。

    謂方便品。

    至信解也。

    神通之力。

    見大智勝事。

    由若今日也。

    言不能宣。

    謂己所懷妙解。

    解從佛來成。

    成功由佛。

    故雲于佛功德言不能宣。

    密欲令佛顯其行迹。

    明非小乘。

    故言唯佛能知我等深心耳。

     譬如有人。

    五百羅漢。

    機悟在後。

    欣慨自責。

    自責既深。

    喜亦不淺。

    如來着說。

    言雖無方。

    理無異歸。

    而五百人乖言失旨。

    有過之極。

    故自引譬。

    以申斯意也。

     至親友家。

    友者。

    十六王子。

    家者。

    謂大教之舍。

    五百人等。

    原昔雖聞。

    質是素糸。

    有分趣染義。

    至友家也。

     醉酒而卧。

    友訓辭義。

    本充具乏。

    未能忘言。

    更以惑意。

    惑意情熾。

    醉于五欲生死。

    若醉卧也。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至與之而去。

    雖曰昏惑。

    始甯無微解。

    其解誠微。

    大悟從起。

    以果名因。

    謂之無價。

    為惑蔽之。

    如在内衣裡。

    由友而來。

    則為友與。

    理固無失。

    亦友所系。

    密系無差。

    視莫過焉。

    大乘言旨潛己。

    己昧言旨。

    為不覺知。

    末後可化。

    化感暫亡。

    為官事當行也。

     起已遊行至便以為足。

    昔解緣發。

    于惑得反。

    為從卧起。

    起則從教。

    而所從非本。

    謂之遊行。

    二乘泥洹。

    既非歸本。

    為至他國。

    為樂作行。

    行乖大道。

    于理有艱。

    所所得之。

    樂比大乘則少。

    比世為足也。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

    從教。

    是己所攬。

    尚未與昔友相見。

    今說三為一。

    方為見耳。

    非意欲爾。

    為遇會也。

     而作是言咄哉丈夫至無所乏短。

    我昔于大通智勝所。

    以無價法寶。

    系汝心裡。

    得一之意。

    假辭如此。

    以因易果。

    無樂不得。

    何所乏哉。

    而尋廢忘。

    昔受化時。

    系得微解。

    尋着化飾。

    或意為忘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五百羅漢。

    德充于内。

    名流于外。

    故在前受記。

    此學無學。

    名實俱薄。

    故在後授記。

    通是一段授記耳。

     法師品第十 上來至此。

    凡三說。

    三授記。

    明三因為一因義相以訖。

    三說者。

    一方便品。

    二譬喻品。

    三化城品也。

    信解品自審其解。

    藥草品佛述其說。

    非别科也。

    三授記者。

    一授舍利弗。

    二授四大聲聞。

    三授五百弟子及與學無學也。

    此品大明流通茲經。

    法師者。

    無理不通。

    為人能宣揚斯道。

    謂之法師。

    以獎于群情。

    甯不益耶。

     因藥王。

    所以因藥王告者。

    其能燒身通法。

    故因之而告也。

    一偈随喜。

    以少況多。

    深有旨焉。

    夫瞋心則與物隔。

    與物隔者。

    道無由行。

    故歎随喜。

    喜則法華通也。

     竊為一人說。

    向明自受。

    其功已多。

    今言為一人說。

    則是外益。

    道貴兼被。

    功報何極耳。

    則如來使。

    大慈之心。

    恒以通法為懷。

    若人能行法者。

    便是如來使也。

    如來所遣。

    明其所解。

    從佛解來。

    從佛解來者。

    蓋是如來以解資。

    遂其行也。

    如來本以通法為事。

    而其能爾。

    謂行如來事也。

     若有惡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佛是人天中勝。

    嫉而罵之。

    是則罵人。

    非罵法也。

    受法花人。

    若罵之者。

    是則罵人辱法。

    罵人辱法。

    則毀法身。

    毀法身者。

    其罪至重。

    以敦學徒。

    豈不弘哉。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法是佛師。

    常尊法。

    以受法而擔義。

    實擔法。

    非擔人也。

    而言迹在人亦爾。

    以敦學也。

     已說今說。

    上章以人明法。

    自下以法明人也。

    以法難得。

    受持人難得。

    受持人難得者。

    亦以法難信解故也。

    以衣?之。

    理深彌?。

    衣以表之。

    如來共宿。

    夫人情疑。

    意密則窹。

    窹是同法花之人。

    既解參玄極。

    解會加心。

    則為俱處。

    俱處者。

    共宿義也。

     手摩其頭。

    持法花人。

    始是佛子鐘愛之至。

    寄以摩頭也。

     譬如有人渴乏須水。

    受持法花。

    求悟佛道。

    欲得之至。

    如渴須水。

    此譬。

    譬持法花人。

    有淺深得失也。

    上雲不能得見聞法花經者。

    非曰不得卷。

    但未領一乘之旨。

    謂之爾耳。

     于彼高原穿鑿求之。

    一乘比三乘。

    為難信。

    于法花求解。

    如求水于高原。

    受持讀誦。

    為穿鑿也。

    猶見幹土至知水必近。

    未都玄門。

    如見幹土。

    轉得深緻。

    如見濁泥。

    已知大悟不遠。

    為知水必近也。

     如來室者大慈心是。

    慈能彌?。

    如室因蔭。

    室宜言入也。

    如來衣者忍辱心是。

    忍辱和悅。

    如衣嚴身。

    衣宜言着也。

    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空則容安。

    取譬于座。

    座宜言坐。

    以之施物。

    不弘乎。

     見寶塔品第十一 所以現塔者。

    證說法華。

    理必明當。

    一以塔證。

    二以所出聲證。

    物因二事。

    信彌深至。

    亦遠表極果。

    微現常住也。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從地踴出住在空中。

    夫人情昧理。

    不能不以神奇緻信。

    欲因茲顯證。

    故現寶塔。

    以事表義。

    使顯然可見。

    既雲三乘是一。

    一切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