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下

關燈
笠道生法師 撰 藥草喻品第五 四大聲聞。

    既悟于初譬。

    次自說信解。

    以表悟。

    悟必是審。

    深領聖說先三後一之意。

    既領聖緻之旨。

    此品佛述可其言。

    以成其義。

    故贊言善哉。

    歎其希有。

    密牽不逮。

    使行齊迦葉。

    藥草者。

    明其昔日曾受持于聖教。

    聖教沾神。

    則煩惱病愈。

    故寄藥草。

    以目品焉。

     火宅至此。

    是譬說法花也。

    誠如所言。

    如來智慧功德。

    能說先三後一之道。

    而迦葉向引譬自說。

    說得聖旨。

    故印可之。

    誠如所言也。

     如來複有無量功德。

    向誠實。

    蓋是一方之義。

    斯則一方無窮。

    一方無窮之義。

    彌劫不盡。

    廣成三化是一。

    複何以過焉。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至一切智地。

    所釋所以至于一切智地也。

    一以窮法玄趣。

    二以知衆生心行。

    既知藥病相治。

    服之。

    必逾煩惱患滅。

    終得一切智也。

     譬如三千。

    乖理為惑。

    惑必萬殊。

    反則悟理。

    理必無二。

    如來道一。

    物乖謂三。

    三出物情。

    理則常一。

    如雲雨是一。

    而藥木萬殊。

    萬殊在于藥木。

    豈雲雨然乎。

    今為異同說譬。

    遠顯一緻。

    而迦葉領旨。

    成其希有之極。

    三千者。

    舉佛化一境也。

    山川溪谷。

    明法澤曲沾。

    無幽而不至也。

    名色各異。

    緣體不同也。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

    雲為法身。

    雨為說法。

    法身周密。

    彌滿法音。

    普暢無偏也。

    一時等注其澤普洽。

    一時。

    則無前後也。

    等注。

    渧無大少。

    四等法雨。

    理亦如之也。

    一雲所雨。

    一雲之雨。

    明無異味水也。

    彼種性雖别。

    皆稱使得生也。

    一雨昔化。

    發其道牙。

    為地。

    今說扶疏其解。

    為雨也。

     如來亦複如是。

    如大雲起。

    法身彌綸。

    慈蔭若雲也。

    以大音聲。

    理廣無量為大。

    無不聞知為遍。

    遍?人天。

    令無煩惱熱也。

     于大衆中而唱是言至為聽法故。

    理顯灼然。

    為唱。

    必鐘于彼。

    為語之。

    道播天下。

    有緣必聞。

    謂皆應緻此為聽聞法也。

     爾時無數至聽法。

    理說既招。

    有教無類。

    莫不同來。

    如彼大雲。

    引内義牽。

    譬上合不自覺知。

    一相之法。

    理無異味。

    衆生雖同沾道澤。

    而莫知所以。

    念何事。

    衆生所念不同。

    或戒或施。

    故雲念何事也。

    思修亦爾。

    雲何念。

    為以三乘心。

    念檀那。

    為以人天心。

    念檀那。

    思修亦爾。

    以何法念。

    以斯三乘果。

    念檀那。

    以期人天報。

    念檀那。

    以何法得何法。

    總結向三番語也。

    以何者。

    以何善為因。

    得何法者。

    為得何果報耶。

    如此因果。

    皆趣于佛。

    而衆生不知。

    各執謂異。

    唯佛了之同歸耳。

    叆叇垂布。

    喻應身接物。

    似若近而可階也。

    是名小樹。

    欲明菩薩道勝。

    更譬以樹。

    樹者以蔭?為義。

    大乘兼被。

    猶若此也。

    七住以下。

    謂之小樹。

    八住以上。

    謂之大樹也。

     授記品第六 夫功成則果遂。

    自然之曆數。

    四大聲聞。

    既殖根遐曩。

    著于今記。

    佛向述成其說。

    說必當理。

    理當則數鐘來果。

    故佛為受記。

    此授記法華也。

    然事象方成。

    累之所得。

    聖既會理。

    則纖爾累亡。

    累亡故豈容有國土者乎。

    雖曰無土。

    而無不土。

    無身無名。

    而身名愈有。

    故知國土名号。

    授記之義者。

    應物而然。

    引之不足耳。

     爾時大目楗連至皆悉悚栗。

    此諸人所以索記者。

    明其内懷妙解。

    理應得記。

    故緻索耳。

     密牽未悟。

    敦其悟解。

    解意既精。

    獲記亦爾。

     二十小劫。

    所以國有優劣。

     壽有修短者。

    聖豈然耶。

    機須見之。

    故示其參差。

     化城喻品第七 所以引大通智勝者。

    有三意。

    一以大通智勝。

    亦說先三後一之教。

    證成今說。

    二以五百弟子及諸大衆。

    昔已曾于智勝佛所。

    受化于釋迦。

    釋迦事須引古助成今悟。

    三以生死際阻悠遠。

    大道玄曠。

    權假二乘。

    為化城喻也。

     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所以雲佛滅度久者。

    遠表釋迦鑒上古。

    猶念今日。

    以證今說理名當也。

    垂得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

    所以言十小劫佛法猶不現前者。

    明至理玄遠。

    難可率克。

    亦表大通志氣貞固。

    心不可阻。

    厲物如此。

    生其企慕耳。

     梵王雨華。

    所以人天交萃。

    設供如林者。

    明至德威重。

    理感天。

    梵王是衆生之主。

    尚來歸崇者。

    況複餘乎。

     有十六子。

    引昔之緣。

    事在此也。

     爾時東方至光明照耀。

    所以先照無遺者。

    明道無不鑒。

    十方梵天遠尋相者。

    明有感必至。

    何患遠乎。

    不知光明相者。

    明理逾情外。

    又奉宮殿者。

    表罔極之心。

    舍深禅樂遠觐佛者。

    以情存妙法。

    故請轉法輪也。

     三轉十二行。

    牽昔況今。

    義顯于茲。

    大通智勝。

    昔為諸梵王。

    說三乘教。

    又為十六王子。

    說法華經。

    最小王子。

    釋迦文者。

    已為時人。

    曾說此法。

    今既登極。

    還成昔化。

    複說先三後一之道。

    三轉者。

    第一佛告拘鄰。

    身者是苦。

    汝當知之。

    則得眼智明覺四行。

    成未知根。

    第二告五人。

    汝已知苦。

    亦得眼智明覺四行。

    成已知根。

    第三告五人。

    汝已知苦。

    不複當知。

    亦得眼智明覺四行。

    成無知根。

    一告四行三轉。

    故有十二也。

    如是未知苦當知。

    未知習當知。

    未知滅當知。

    未知道當知。

    如是一谛中。

    有眼智明覺四行。

    一告通四谛。

    有十六行。

    三告有卌八行法輪。

    言十二者。

    舉三告而言也。

    言四十八者。

    逐谛而言之。

    十二因緣四谛者。

    名略而事廣。

    十二因緣者。

    名廣而事略。

    其根既利。

    但為說十二生死。

    其便自領。

    必有離苦法藥。

    謂盡道也。

    無明。

    百八煩惱。

    随事無量。

    實而言之。

    一惑而已。

    無明者。

    惑之通稱。

    即是現在愛取。

    愛取用廢。

    事謝過去。

    總名無明也。

    行。

    身口意業。

    現在謂之有。

    以能有來果。

    果報既謝。

    則功成事遂。

    事遂過去。

    謂之行。

    行者。

    遷流生死義也。

    識。

    識為今身之始。

    即有來生事也。

    名色。

    識既為種。

    能成名色。

    四陰曰名。

    五情為色。

    亦曰在胎茫昧。

    識苦樂微。

    有名而已。

    六入。

    六情始萌。

    便對六塵也。

    觸。

    情塵既着。

    便有身識。

    身識細滑。

    三事和合。

    和合觸義也。

    受。

    情塵和合。

    便有适不。

    次生三受也。

    愛樂。

    緣受。

    适意曰愛。

    愛則纏綿。

    纏綿者。

    生死根深。

    故偏立支也。

    取。

    緣愛滞故。

    則廣生四取。

    取者。

    能取生死也。

    有。

    緣四取故。

    則造三業者。

    謂之有。

    能招來有也。

    生。

    緣有三業。

    萌牙。

    愛取水潤。

    焉得不生邪。

    老死。

    既生安得不死。

    此是愛悲之宅。

    十二因緣。

    三世并備。

    但随化迹。

    隐顯其名耳。

    何者。

    二在過去。

    八在即時。

    二在未來也。

    若由昔無明行。

    招此苦器者。

    今思斷之。

    當來方無複生死。

    生死是衆禍之宅。

    可不畏哉。

    故示此兩端。

    庶尋言旨。

    然三界飄流。

    由十二緣。

    緣若滅者。

    則愚癡絕命于慧刀。

    愛水燋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