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笠道生 撰
夫微言幽赜。
妙絕聆矚。
緻使采玩者寡。
撫哂者衆。
豈非道而俗反者哉。
餘少預講末。
而偶好玄□。
俱文義富博。
事理兼?。
既識非芥石。
難可永紀。
聊于講日。
疏錄所聞。
述記先言。
其猶鼓生。
又以元嘉九年春之三月。
于盧山東林精舍。
又治定之。
加采訪衆本。
具成一卷。
庶辨悟君子。
脫有省者。
望領久系□表。
不以人徹廢道也。
妙法。
夫至像無形。
至音無聲。
希微絕朕思之境。
豈有形言者哉。
所以殊經異唱者。
理豈然乎。
寔由蒼生機感不一。
啟悟萬端。
是以大聖示有分流之疏。
顯以參差之教。
始于道樹。
終于泥曰。
凡說四種法輪。
一者善淨法輪。
謂始說一善。
乃至四空。
令去三塗之穢。
故謂之淨。
二者方便法輪。
謂以無漏道品。
得二涅槃。
謂之方便。
三者真實法輪。
謂破三之僞。
成一之美。
謂之真實。
四者無餘法輪。
斯則會歸之談。
乃說常住妙旨。
謂無餘也。
此經以大乘為宗。
大乘者。
謂平等大慧。
始于一善。
終乎極慧。
是也。
平等者。
謂理無異趣。
同歸一極也。
大慧者。
就終為稱耳。
若統論始末者。
一豪之善。
皆是也。
乘者。
理運彌載。
代苦為義也。
妙者。
若論如來吐言陳教。
何經非妙。
所以此經偏言妙者。
以昔權三之說非實。
今雲無三。
斯則言當理惬。
無昔虛僞。
謂之妙耳。
法者體。
無非法。
真莫過焉。
蓮花者。
嗟茲經也。
然器象之妙。
莫逾蓮華。
蓮華之美。
榮在始敷。
始敷之盛。
則子盈于内。
色香味足。
謂之分陀利。
無三之唱。
事同之也。
虛談既亡。
真言存焉。
誠言既播。
歸一之實。
顯乎其中矣。
經者。
世之經緯。
成自素帛。
斯之經緯。
顯乎行者真光之彩也。
序品者。
夫與言立語。
必有其漸。
将欲命乎微言。
故顯瑞于先。
斯則衆篇之桛胤。
法花之日月。
亦駭物視聽。
肅其欲聞之情也。
此經所明。
凡有三段。
始于序品。
訖安樂行。
此十三品。
明三因為一因。
從踴出。
至于屬累品。
此八品辨三果。
從藥王終于普賢。
此六品均三人為一人。
斯則蕩其封異之情。
泯其分流之滞也。
如是者。
傳經者辭也。
所以經傳遐代。
休音不絕者有由。
而然如世有符印。
則無關而不過。
經以五事。
印其首者。
亦令斯道。
無難而不通矣。
如者當理之言。
言理相順。
謂之如也。
是者。
無非之稱。
此目如來一切說也。
我聞。
将欲傳之于未聞。
若有言而不傳。
便是從設。
不在能說。
貴在能傳。
可謂道貴兼忘者也。
廢我從聞。
聞從于佛來。
明出非己心。
故經傳曆世。
妙軌不辍也。
一時。
言雖當理。
若不會時。
亦為虛唱。
故次明一時。
時者。
物機感聖。
聖能垂應。
凡聖道交。
不失良機。
謂之一時。
佛在王舍城。
法身雖無不在。
若不記說之處。
猶為猛浪。
不得不序之證說。
此山有五處。
于何說耶。
耆阇崛山精舍也。
與大比丘衆。
若聞而獨。
由亦難信。
縱使我等及凡。
未勉于獨。
明共聞之人。
皆是我上。
舉以證經。
比丘者。
破惡之通稱也。
所以先烈聲聞。
後菩薩者。
斯則内外之異。
内則有局。
外無方。
故宜爾也。
亦表佛化。
自近而之遠。
道無不在矣。
大者。
于九十六種。
為其最也。
阿若憍陳如。
阿若。
宋雲得無學智也。
憍陳如姓也。
最初得道。
因為名焉。
摩诃迦葉。
摩诃大也。
迦葉姓也。
其既年耆。
兼複懷德。
故雲爾也。
迦葉。
婆羅門姓。
優樓頻螺。
優樓頻螺木菰林也。
其常住此林。
以處為名。
伽耶迦葉。
伽耶城名也。
住此城側。
即以為名。
那提是河名也。
生此河邊。
因以為字。
舍利弗。
是母名也。
其母眼似舍利鳥。
因為名也。
弗者子也。
舍利母。
高才善論。
天下所識。
故因母名。
名舍利也。
大目楗連。
字拘律陀。
出婆羅門種姓也。
摩诃迦旃延。
南天竺婆羅門姓。
即以本姓為名。
阿菟樓?。
宋雲不沒。
劫賓那是字也。
無語譯之。
憍梵波提。
憍梵名牛。
波提曰足。
生即腳似牛足。
因号其為牛足。
離婆多。
宿名也。
此宿出時生。
即以為名。
畢陵伽婆嗟。
畢陵伽字也。
婆嗟姓也。
薄拘羅。
名肥盛也。
摩诃拘絺羅。
名大膝也。
難陀名歡喜也。
即是佛弟也。
孫陀羅難陀。
名柔濡。
端政歡喜也。
富樓那姓也。
彌多羅尼子。
亦雲滿願。
彌多羅尼。
母字也。
其母辨才大智。
多人所識。
母貴其母。
故稱其姓。
因母為名。
名子也。
須菩提名善吉。
亦曰空生。
阿難色?端政。
人見歡喜也。
是佛成道日生。
故謂歡喜。
羅睺羅。
宋雲不放。
六年在胎。
謂之不放。
衆所知識。
此諸聲聞。
德著于内。
名揚于外。
遐迩傾心。
孰不識哉。
所以列名歎德者。
大明小乘之法。
即菩薩道也。
摩诃波阇波提。
次列尼衆。
摩诃波阇波提。
宋言大愛道。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
宋雲持勝遠聞。
菩薩八萬人。
聲聞本以盡苦為義。
故先言累亡。
菩薩之道。
發心兼被。
不存袪結。
唯欲濟物之然方。
其唯總持。
乃至四弁。
故先序其振秡之妙術。
終雲度人無量也。
供養諸佛。
此言昔因之行也。
以慈修身。
自下。
明菩薩三業之功也。
愍育弱喪。
以慈修身也。
言身。
兼口意也。
通達大智。
此語其自己之所得。
于下為通達耳。
到于彼岸。
窮其所到雲爾。
名稱普聞。
德著于内。
名流于外。
功名既着。
則流聞于外。
釋提桓因。
是第二天帝。
領四鎮天王。
來制諸龍鬼。
不妄犯衆生。
然恒修功德。
緻令日月精明。
其屢為對揚之主。
故建初言之。
八部鬼神。
神者能殊形改狀。
或天或人。
故于二者中間。
次序之焉。
四大天王。
須彌山東。
名提頭賴吒。
南名治國。
西名博叉。
北名毗沙門。
是帝釋所領。
八龍王。
此諸龍王。
皆名觀喜。
現為人身。
居王舍城。
若天亢旱。
國王大臣。
皆往求之。
便降甘雨。
雨潤一國。
人見欣悅。
故名歡喜。
有四緊那羅王。
宋雲人非人。
其形端政。
而頭有一角。
是天帝執樂神也。
有四乾闼婆王。
亦是天樂神。
但無角為異耳。
阿修羅王。
阿雲無也。
修羅曰酒。
其昔是婆羅門種。
淨行不飲酒。
曰為名焉。
迦樓。
宋雲空行。
金翅鳥神也。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
韋提希。
母字也。
阿阇世王。
宋雲未生怨也。
懷任時。
常有惡心于洴沙王。
故名未生怨也。
韋提所生故。
謂韋提希子也。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
至德既重。
威逾日月。
故使人天交萃。
有心同仰。
慶沾蒼生。
令虛往而實返也。
供養恭敬。
供養以舍财。
恭敬以肅儀。
尊重贊歎。
尊重者。
崇貴之意。
情逾君父。
贊歎者。
既欣德在内。
流詠于外也。
說大乘經。
三乘外順。
迹與理反。
執文乖旨。
則何能不駭一乘之唱。
将說法華。
故先導達其情。
說無量義。
其既滞迹日久。
忽聞無三。
頓乖昔好。
昔好若乖。
則望岸而返。
望岸而返者。
則大道廢焉。
故須漸也。
無量義者。
是相皆無。
無有多少深淺。
也唯說趣佛之行。
耳言旨有實謂之義無量。
理廣而脫長塗之苦。
為大乘也。
唯菩薩能學。
為之說也。
教菩薩法。
菩薩未盡理。
應以教之。
佛所護念。
佛盡理全為護。
永無忘失。
為念無量義三昧。
夫動靜唯物。
聖豈然乎。
窮理盡性。
謂無量義定。
從此定起。
凡有所言。
不容有謬。
故須明之。
曼陀羅華。
既入至定。
則神感天地。
天為雨華。
地為振動。
天地既感。
人安嘿乎。
嘉瑞既祥。
必有非常之說。
時情傾想。
緻疑亦深。
深疑既積。
悟亦淵矣。
天雨四花。
以表四果之非實。
地動者。
以表四果之非住。
亦顯六道大悟分發。
兼明無常也。
一心觀佛。
知必異說。
遲聞奇唱。
眉間白毫相光。
以表一乘中正之道。
無二乘垢翳。
顯之在額。
示功平之相。
斯光既耀。
斯智必被矣。
照東方。
東方為群方之昔。
以表一乘為三乘之妙。
亦明悟大者。
冥故不盡照也。
萬八千。
向雖照一方。
欲明斯光。
能無不照。
故寄之萬八千。
表照無不在一也。
上下洞照者。
明道無不在矣。
盡見彼土。
所以彼此相見者。
以表正道虛通。
無障礙。
無壅滞。
六趣衆生。
所以見六道者。
明由惑故有此。
又見諸佛。
既見六趣之惑。
必應有反
妙絕聆矚。
緻使采玩者寡。
撫哂者衆。
豈非道而俗反者哉。
餘少預講末。
而偶好玄□。
俱文義富博。
事理兼?。
既識非芥石。
難可永紀。
聊于講日。
疏錄所聞。
述記先言。
其猶鼓生。
又以元嘉九年春之三月。
于盧山東林精舍。
又治定之。
加采訪衆本。
具成一卷。
庶辨悟君子。
脫有省者。
望領久系□表。
不以人徹廢道也。
妙法。
夫至像無形。
至音無聲。
希微絕朕思之境。
豈有形言者哉。
所以殊經異唱者。
理豈然乎。
寔由蒼生機感不一。
啟悟萬端。
是以大聖示有分流之疏。
顯以參差之教。
始于道樹。
終于泥曰。
凡說四種法輪。
一者善淨法輪。
謂始說一善。
乃至四空。
令去三塗之穢。
故謂之淨。
二者方便法輪。
謂以無漏道品。
得二涅槃。
謂之方便。
三者真實法輪。
謂破三之僞。
成一之美。
謂之真實。
四者無餘法輪。
斯則會歸之談。
乃說常住妙旨。
謂無餘也。
此經以大乘為宗。
大乘者。
謂平等大慧。
始于一善。
終乎極慧。
是也。
平等者。
謂理無異趣。
同歸一極也。
大慧者。
就終為稱耳。
若統論始末者。
一豪之善。
皆是也。
乘者。
理運彌載。
代苦為義也。
妙者。
若論如來吐言陳教。
何經非妙。
所以此經偏言妙者。
以昔權三之說非實。
今雲無三。
斯則言當理惬。
無昔虛僞。
謂之妙耳。
法者體。
無非法。
真莫過焉。
蓮花者。
嗟茲經也。
然器象之妙。
莫逾蓮華。
蓮華之美。
榮在始敷。
始敷之盛。
則子盈于内。
色香味足。
謂之分陀利。
無三之唱。
事同之也。
虛談既亡。
真言存焉。
誠言既播。
歸一之實。
顯乎其中矣。
經者。
世之經緯。
成自素帛。
斯之經緯。
顯乎行者真光之彩也。
序品者。
夫與言立語。
必有其漸。
将欲命乎微言。
故顯瑞于先。
斯則衆篇之桛胤。
法花之日月。
亦駭物視聽。
肅其欲聞之情也。
此經所明。
凡有三段。
始于序品。
訖安樂行。
此十三品。
明三因為一因。
從踴出。
至于屬累品。
此八品辨三果。
從藥王終于普賢。
此六品均三人為一人。
斯則蕩其封異之情。
泯其分流之滞也。
如是者。
傳經者辭也。
所以經傳遐代。
休音不絕者有由。
而然如世有符印。
則無關而不過。
經以五事。
印其首者。
亦令斯道。
無難而不通矣。
如者當理之言。
言理相順。
謂之如也。
是者。
無非之稱。
此目如來一切說也。
我聞。
将欲傳之于未聞。
若有言而不傳。
便是從設。
不在能說。
貴在能傳。
可謂道貴兼忘者也。
廢我從聞。
聞從于佛來。
明出非己心。
故經傳曆世。
妙軌不辍也。
一時。
言雖當理。
若不會時。
亦為虛唱。
故次明一時。
時者。
物機感聖。
聖能垂應。
凡聖道交。
不失良機。
謂之一時。
佛在王舍城。
法身雖無不在。
若不記說之處。
猶為猛浪。
不得不序之證說。
此山有五處。
于何說耶。
耆阇崛山精舍也。
與大比丘衆。
若聞而獨。
由亦難信。
縱使我等及凡。
未勉于獨。
明共聞之人。
皆是我上。
舉以證經。
比丘者。
破惡之通稱也。
所以先烈聲聞。
後菩薩者。
斯則内外之異。
内則有局。
外無方。
故宜爾也。
亦表佛化。
自近而之遠。
道無不在矣。
大者。
于九十六種。
為其最也。
阿若憍陳如。
阿若。
宋雲得無學智也。
憍陳如姓也。
最初得道。
因為名焉。
摩诃迦葉。
摩诃大也。
迦葉姓也。
其既年耆。
兼複懷德。
故雲爾也。
迦葉。
婆羅門姓。
優樓頻螺。
優樓頻螺木菰林也。
其常住此林。
以處為名。
伽耶迦葉。
伽耶城名也。
住此城側。
即以為名。
那提是河名也。
生此河邊。
因以為字。
舍利弗。
是母名也。
其母眼似舍利鳥。
因為名也。
弗者子也。
舍利母。
高才善論。
天下所識。
故因母名。
名舍利也。
大目楗連。
字拘律陀。
出婆羅門種姓也。
摩诃迦旃延。
南天竺婆羅門姓。
即以本姓為名。
阿菟樓?。
宋雲不沒。
劫賓那是字也。
無語譯之。
憍梵波提。
憍梵名牛。
波提曰足。
生即腳似牛足。
因号其為牛足。
離婆多。
宿名也。
此宿出時生。
即以為名。
畢陵伽婆嗟。
畢陵伽字也。
婆嗟姓也。
薄拘羅。
名肥盛也。
摩诃拘絺羅。
名大膝也。
難陀名歡喜也。
即是佛弟也。
孫陀羅難陀。
名柔濡。
端政歡喜也。
富樓那姓也。
彌多羅尼子。
亦雲滿願。
彌多羅尼。
母字也。
其母辨才大智。
多人所識。
母貴其母。
故稱其姓。
因母為名。
名子也。
須菩提名善吉。
亦曰空生。
阿難色?端政。
人見歡喜也。
是佛成道日生。
故謂歡喜。
羅睺羅。
宋雲不放。
六年在胎。
謂之不放。
衆所知識。
此諸聲聞。
德著于内。
名揚于外。
遐迩傾心。
孰不識哉。
所以列名歎德者。
大明小乘之法。
即菩薩道也。
摩诃波阇波提。
次列尼衆。
摩诃波阇波提。
宋言大愛道。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
宋雲持勝遠聞。
菩薩八萬人。
聲聞本以盡苦為義。
故先言累亡。
菩薩之道。
發心兼被。
不存袪結。
唯欲濟物之然方。
其唯總持。
乃至四弁。
故先序其振秡之妙術。
終雲度人無量也。
供養諸佛。
此言昔因之行也。
以慈修身。
自下。
明菩薩三業之功也。
愍育弱喪。
以慈修身也。
言身。
兼口意也。
通達大智。
此語其自己之所得。
于下為通達耳。
到于彼岸。
窮其所到雲爾。
名稱普聞。
德著于内。
名流于外。
功名既着。
則流聞于外。
釋提桓因。
是第二天帝。
領四鎮天王。
來制諸龍鬼。
不妄犯衆生。
然恒修功德。
緻令日月精明。
其屢為對揚之主。
故建初言之。
八部鬼神。
神者能殊形改狀。
或天或人。
故于二者中間。
次序之焉。
四大天王。
須彌山東。
名提頭賴吒。
南名治國。
西名博叉。
北名毗沙門。
是帝釋所領。
八龍王。
此諸龍王。
皆名觀喜。
現為人身。
居王舍城。
若天亢旱。
國王大臣。
皆往求之。
便降甘雨。
雨潤一國。
人見欣悅。
故名歡喜。
有四緊那羅王。
宋雲人非人。
其形端政。
而頭有一角。
是天帝執樂神也。
有四乾闼婆王。
亦是天樂神。
但無角為異耳。
阿修羅王。
阿雲無也。
修羅曰酒。
其昔是婆羅門種。
淨行不飲酒。
曰為名焉。
迦樓。
宋雲空行。
金翅鳥神也。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
韋提希。
母字也。
阿阇世王。
宋雲未生怨也。
懷任時。
常有惡心于洴沙王。
故名未生怨也。
韋提所生故。
謂韋提希子也。
爾時世尊四衆圍繞。
至德既重。
威逾日月。
故使人天交萃。
有心同仰。
慶沾蒼生。
令虛往而實返也。
供養恭敬。
供養以舍财。
恭敬以肅儀。
尊重贊歎。
尊重者。
崇貴之意。
情逾君父。
贊歎者。
既欣德在内。
流詠于外也。
說大乘經。
三乘外順。
迹與理反。
執文乖旨。
則何能不駭一乘之唱。
将說法華。
故先導達其情。
說無量義。
其既滞迹日久。
忽聞無三。
頓乖昔好。
昔好若乖。
則望岸而返。
望岸而返者。
則大道廢焉。
故須漸也。
無量義者。
是相皆無。
無有多少深淺。
也唯說趣佛之行。
耳言旨有實謂之義無量。
理廣而脫長塗之苦。
為大乘也。
唯菩薩能學。
為之說也。
教菩薩法。
菩薩未盡理。
應以教之。
佛所護念。
佛盡理全為護。
永無忘失。
為念無量義三昧。
夫動靜唯物。
聖豈然乎。
窮理盡性。
謂無量義定。
從此定起。
凡有所言。
不容有謬。
故須明之。
曼陀羅華。
既入至定。
則神感天地。
天為雨華。
地為振動。
天地既感。
人安嘿乎。
嘉瑞既祥。
必有非常之說。
時情傾想。
緻疑亦深。
深疑既積。
悟亦淵矣。
天雨四花。
以表四果之非實。
地動者。
以表四果之非住。
亦顯六道大悟分發。
兼明無常也。
一心觀佛。
知必異說。
遲聞奇唱。
眉間白毫相光。
以表一乘中正之道。
無二乘垢翳。
顯之在額。
示功平之相。
斯光既耀。
斯智必被矣。
照東方。
東方為群方之昔。
以表一乘為三乘之妙。
亦明悟大者。
冥故不盡照也。
萬八千。
向雖照一方。
欲明斯光。
能無不照。
故寄之萬八千。
表照無不在一也。
上下洞照者。
明道無不在矣。
盡見彼土。
所以彼此相見者。
以表正道虛通。
無障礙。
無壅滞。
六趣衆生。
所以見六道者。
明由惑故有此。
又見諸佛。
既見六趣之惑。
必應有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