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上

關燈
惑之者。

    反惑之者。

    其唯佛也。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欲反迷之解。

    必須聞法。

    次言聞說經也。

    諸修行得道者。

    悉是返迷之徒。

    種種因緣。

    明衆生神機不一。

    取悟萬殊。

    或因施戒。

    或緣神變。

    故言種種。

    複見諸佛涅槃者。

    示彼以方此也。

    當知釋迦泥曰不久。

    乃遠屬物心。

    笃其求法耳。

     彌勒作是念至而有此瑞。

    群情懷滞既久。

    固執意深。

    忽見向之奇相。

    抱疑茫然。

    彌勒既位居補處。

    有心同推。

    騰于時心。

    乘機而疑。

    疑既深積。

    招悟亦速矣。

     彌勒為疑主者。

    以其求決之人。

    必得明當也。

     而問文殊至放光明。

    前所以先入定雨花動地者。

    将為顯于一乘故。

    表一乘之光在後也。

    然一乘是與會之本意。

    是以彌勒今先問放光。

    互舉前後。

    各有義旨。

    次應問雨花動地。

    略而不言。

    偈中當備問之。

     以偈問曰。

    偈頌之作。

    凡有四義。

    一為後來之徒。

    二為未悟之屬。

    三以長行略故。

    偈以廣之。

    四以罔極之情。

    詠歌手儛。

    彌勒向雖粗問其要。

    今備言其事也。

    所以先标文殊名者。

    使時情注其耳目。

    欣仰既至。

    後聞其言。

    情無間然矣。

    今當略說。

    見聞既廣。

    難以言備。

     我見彼土。

    自下。

    多頌上種種因緣。

    種種信解。

    種種者。

    或戒或施。

    其事非一。

    下所列六度諸行。

    乃無次第。

    可以意消息之。

    所以令此時會。

    見彼善惡者。

    欲使去惡修善。

    亦表智光無所不鑒也文殊師利語彌勒。

    如我惟忖。

    夫玄理幽淵。

    出乎數域之表。

    自非證窮深理。

    何由暢然欲申之也。

    必托郢匠于文殊。

    尚惟忖者。

    明了必在佛。

    蓋敦信情也。

    自下凡有四段。

    證當說法花。

    初段者。

    文殊知理既微妙。

    不敢指斥。

    詳而發言。

    故雲我今惟忖。

    欲說大法。

    諸善男子。

    我于過去諸佛。

    曾見此瑞。

    第二段。

    引古以證今也。

    古今雖殊。

    其道不異。

    昔瑞如茲。

    即說大法者。

    當知今釋迦之瑞。

    必說法花。

    明矣。

    向直言曾于過去而已。

     下将引誠事。

    謂日月燈明是也。

    如來随義說。

    則稱謂無量。

    今但言十方。

    何耶。

    十者。

    數之滿極。

    表如來理圓無缺。

    道無不在。

    故寄十也。

    如來者。

    萬法雖異。

    一如是同。

    聖體之來。

    來化群生。

    故曰如來。

    應供至道。

    良田能生妙果。

    相累兼忘。

    可謂供養。

    正遍知。

    智無不周。

    曰遍。

    此知無邪。

    曰正。

    明行足。

    身口意業。

    随智慧行。

    謂之明行。

    足者。

    慧既遍知。

    行亦備足矣。

    善逝。

    存亡為物。

    無非饒益。

    迹盡雙樹。

    為物而逝。

    物因此益。

    非善如何。

    世間解者。

    謂五陰為世間。

    如來達于世間。

    又解結縛。

    無上士。

    人高道絕。

    莫之與等。

    調禦丈夫。

    身口諸惡。

    儱悷難調。

    佛能伏之。

    又以調物。

    可謂丈夫也。

    天人師。

    既盡調禦之妙術。

    乃可為天人師。

    佛世尊。

    佛者謂覺。

    覺悟生死。

    備上十德。

    總謂世尊。

     初善謂聲聞。

    中善謂辟支。

    後善謂菩薩。

    次列三乘人。

    出其事也。

    昔亦說此三化。

    義同今也。

     如是二萬佛。

    所以乃引二萬佛。

    證釋迦者。

    密表二乘之化。

    以荃一乘之美。

    故須廣引諸佛。

    其人彌多。

    其道彌一矣。

    有八子。

    所以傍出八子者。

    有二義。

    一以證文殊情綜終古。

    乃是燃燈之師。

    然燈又是釋迦之師。

    既爾。

    文殊發言。

    豈有謬乎。

    二者逆為長壽開漸目。

     是時日月燈明佛。

    說大乘經。

    第二段。

    引彼現在。

    證今時之瑞是同。

    妙光有八百弟子。

    所以出八百弟子者。

    欲明彌勒非唯當今。

    咨問于文殊。

    在昔已曾師受。

    今複推問者。

    明必當矣。

     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

    第四段。

    彼方時之說。

    此将欲說六十劫。

    豈實然乎。

    表重法心至。

    故寄時雲爾。

    中夜入涅槃。

    笃其求法情至。

    所以後記德藏作佛者。

    引自崖之徒。

    其忽聞佛将泥洹。

    謂後無聖。

    便息駕于行道。

    複記德藏作佛。

    求名利。

    世人多樂存近而廢遠。

    今故貶之。

    誡人剪此心。

     而說偈言。

    偈頌之法。

    或略前而不頌。

    或前無而偈有。

    亦難為定準。

    可臨時而制宜。

    諸法實相義。

    無二乘之僞。

    唯說大乘之實相。

     方便品第二 昔晦迹三乘。

    群徒謂是。

    今欲顯乎一實。

    示以真正。

    以非明是。

    故标方便目品。

    既指昔三乘為方便。

    所以一顯。

    茲處不言而自顯。

    若雲一乘品者。

    理似可一。

    故言方便。

    乃表絕歎之緻矣。

     從三昧安詳而起。

    夫幽緻既寄。

    ?言亦深。

    上所以雨花動地。

    彌勒懷疑。

    文殊決者。

    豈非鼓發群迷。

    虛蕩其情乎。

    其心既曠。

    則堪受一乘。

    且聖人設軌順感。

    而然從定起而發言。

    言必冥當。

    冥當故。

    受者之心。

    自然笃矣。

     告舍利弗。

    所以告之者。

    其迹在聲聞。

    可以級近。

    實照逾人。

    可為對揚也。

     智慧甚深。

    言雖萬殊。

    而意在表一。

    物乖言旨。

    于智成深。

    非因是智深。

    物深于智耳。

    乃是傷不逮之辭。

    豈是歎智耶。

     其智慧門。

    夫智在說。

    說則為門。

    非唯智不可解。

    門亦難了。

    了門則達三非。

    非難解如何。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然則。

    三乘皆權。

    而大乘不乖所以大。

    故不言之。

    二乘正反于大緻。

    言不知也。

    所以者何。

    至未曾有法。

    若不明所以。

    豈能信之。

    必須重釋。

    積行如此。

    所得造極。

    為未曾有。

    可非量者。

    今智慧句。

    此以因釋果。

    随宜所說。

    言迹外順。

    從迹必昧旨。

    昧旨則難解。

    此合智慧門句。

    既釋所以。

    微旨轉頭。

     吾從成佛已來至令離諸着。

    向總歎佛智慧。

    此說就釋迦為語。

    品目之作。

    生此句也。

    上言随宜。

    或以生着。

    須更明之。

    言随宜者。

    随病所宜。

    病有萬端。

    教必無方。

    皆是引導離着為本。

    一日不然。

    着無離理。

    故雲成佛已來。

     所以者何至成就未曾有法。

    内窮方便知見。

    外言無非巧度。

    又明所以窮于方便者。

    良緣照圓無?造極故也。

    禅定功德深入無際者。

    釋知見波羅密所以具足也。

     種種分别巧說諸法。

    既雲無方。

    其辭似乖理。

    當又須更明三乘之異。

    謂之種種。

    以三表一。

    謂之巧說。

    萬辭同當。

    更無異味。

    順彼無逆。

    謂之悅可衆心。

    向明内解。

    此明外化。

     止舍利弗不須複說。

    既明三乘不實。

    次應明是一乘。

    雖言不實。

    猶未有所當。

    未足駭其執是之心。

    若複說者。

    必應驚疑。

    故呼言止。

    豈曰不說遣其疑耳。

    向雖未指斥言一。

    然粗已示意。

    故雲不須複說。

    實相。

    無二乘之僞。

    唯一乘實也。

     如是相性。

    此十一事緣語萬善也。

    如煙是火相。

    能燒是性。

    相據于外。

    性主于内。

    體性相之通稱。

    力作。

    有能未用。

    謂之力。

    造用事施。

    謂之作。

    因緣。

    能生為因。

    扶疏為緣。

    果報。

    情期克遂。

    謂之果。

    曆數所鐘。

    謂之報。

    本末。

    萬善之始。

    為末。

    佛慧之終為本。

    唯佛了此諸義。

    曉其源極。

    故總結雲究竟等。

     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

    佛昔說三。

    而今言無。

    又未道一。

    此意難測。

    測之者寡。

    故廣列諸人。

    堅固者。

    八住以上。

    唯其能測佛當說一乘。

    故雲除也。

    二乘居然不測。

    新發意菩薩。

    性解之徒。

    不退菩薩。

    初住至七住。

    豈曰不知。

    欲高美一乘。

    使人崇信。

    故雲爾耳。

    語無異。

    理唯一極。

    言符乎理。

    故雲語無異。

     爾時大衆中至千二百人。

    佛向止而不言者。

    欲在其疑心。

    而今尤更疑昧。

    是諸聲聞。

    既聞佛廣歎此道甚深。

    罔知斯旨所在。

    一解脫義。

    我等亦得此法。

    三乘功德。

    雖曰優劣之殊。

    及其涅槃永息之處不異。

    故言一解脫既同。

    而向所贊歎殷勤之至。

    罔知是義所趣。

     舍利弗知四衆心疑。

    騰乎時情。

    乘機而疑。

    疑心既積。

    求決之意亦至矣。

    道場所得法。

    道高理遠。

    孰能問者。

    佛若不說。

    迹似悕法。

    故世尊從三昧起。

    無問而自說。

    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此頌之也。

     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複說。

    佛前止者。

    意欲以止止疑。

    身子雲。

    說乃止疑。

    故重請。

    二言碩異。

    而遣疑是同。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

    夫聖人設教。

    言必有漸。

    悟亦有諧。

    既緻三請。

    群疑宣液。

    群疑宣液。

    則欣聞之心。

    無間然矣。

    所以三請者。

    非聖欲然。

    機須爾耳。

     自下凡五段明義。

    一者辨真僞之别。

    二者正明宗極一緻之道。

    三明三世諸佛軌則玄同。

    四明所以說三乘者。

    非聖欲爾。

    出不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