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疏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已。
五明得失之人。
五千人退者。
此第一段辨真僞之别。
正言将奏。
真僞自判。
譬猶日月既耀。
[白/士]皂分明。
所以示此迹者。
誡肅時情耳。
若增上慢人。
不預嘉會者。
時情慶至。
自硬信悟矣。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無複枝葉。
第二段。
自下明一緻之道。
繁柯既亡。
貞幹存焉。
随宜所說。
适物而言。
雖複說三。
而情存表一。
故言意趣難解。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上已仿佛示宗。
此則複為說也。
既雲三乘是方便。
今明是一也。
佛為一極。
表一而為出也。
理苟有三。
聖亦可為三而出。
但理中無三。
唯妙一而已。
故言以一大事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故。
微言雲旨。
意顯于茲。
此四句始終。
為一義耳。
良由衆生。
本有佛知見分。
但為垢障不現耳。
佛為開除。
則得成之。
一義雲。
初住至七住。
漸除煩惱曰開。
無出照耀曰清淨。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
向言本有其分。
由今教而成。
成若由教。
則是外示。
示必使悟。
悟必入其道矣。
一義雲。
八住得觀佛三昧。
常樂示佛慧悟知見。
一義雲。
九住菩薩為善慧。
深悟佛之知見也。
入佛知見。
一義雲。
十住菩薩。
以金剛三昧。
散壞塵習。
轉入佛慧。
由論體況。
階級如此。
丈而辨之。
就行者一悟。
便有此四義也。
若二若三。
二第二乘也。
三第三乘。
亦應無第一。
第一不乖所以大。
故不無之。
既無二三。
一亦去矣。
舍利弗一切諸佛法亦如是。
第三段。
引十方三世諸佛為證。
三世諸佛。
皆先說三乘。
後明一極。
雖複世異人殊。
然斯道玄同矣。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
第四段。
明聖人非自欲設三教。
但衆生穢濁。
難以一悟。
故為說三乘。
出不獲已。
豈欲爾乎。
劫濁。
上代衆生。
禀質清虛。
累亦微薄。
以今比之。
謂為濁耳。
劫者時也。
衆生既惡。
或遇刀兵。
或遭谷貴病疫時也。
煩惱濁。
群惑交萃。
道何由生。
衆生濁。
總五盛陰惡也。
見濁。
五邪見本背真違理。
故别立之。
命濁。
邪命交役。
違乎值道。
非濁如何。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佛以濁世人無大志。
而所以佛理幽遠。
不能信之。
抑使近人。
作三乘教耳。
雖曰說三。
恒是說一。
今雲。
于一人身得佛。
豈不抑使近人乎。
迹近在人。
外示易學。
苟能以易而學。
自然之遠。
又雲。
二乘同盡于結。
不除習。
去人轉近。
尤易滅也。
若能以易滅而求自然。
之于都滅。
斯則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羅漢。
第五段辨人得失。
欲使道行天下。
豈容不辨得失。
誡人于舍失而從得。
若謂是羅漢而不知佛。
但為化菩薩者。
則非羅漢。
此是過失之人也。
能持此經。
謂之得。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二聖之間。
既無聖主。
容可不信。
若佛在者。
必信無疑。
密牽時人。
及佛現在。
何可不信邪。
偈言次第。
頌前五科。
初正四偈。
頌第一真僞。
次卅五偈。
頌第二一大事。
次七十五偈。
頌第三世諸佛證。
次兩偈。
頌前第四段。
出不獲已說三乘。
最後五偈。
頌第五得失人。
受胎之微形。
在三界惑内。
謂之微耳。
唯法身為大。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理本無言。
假言而言。
謂之方便。
又推二乘以助化。
謂之異方便。
一乘既深。
假之以顯。
一義雲。
四十九年所說是方便。
今說法華。
謂異方便。
若有衆生類至有人禮拜。
自下。
明衆生于過去佛。
殖諸善根。
一豪一善。
皆積之成道。
知法常無性。
第一空義。
明理無二極矣。
佛種從緣起。
佛緣理生。
理既無二。
豈容有三。
是故說一乘耳。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釋向知法常無性。
以此義故。
知常無性。
于三七日中。
初七日觀樹者。
欲表報恩。
中七日經行者。
既由經行大悟。
蔭樹成道。
此恩那可不報邪。
後七日思惟度衆生。
梵王請法。
乘感而化耳。
譬喻品第三 夫根有利鈍。
則悟有先後。
向正說法花。
利根之徒。
取悟于上矣。
昧者未曉。
故寄譬說之。
理既幽?。
難以一隅。
故曲寄事像。
以寫遠旨。
借事況理。
謂之譬喻。
舍利弗踴躍。
自下至火宅初。
凡有三段明義。
第一明舍利弗懷悟于内。
發解于外。
昔疑既重。
殷憂亦深。
今既首悟一乘。
表喜踴心溢。
不勝其欣。
自說雲。
示托迹權引。
遠敦時情。
所以者何至失如來無量知見。
自說所欣。
本欲明之。
欲明之旨。
容助成所聞。
如是法者。
聞一切衆生。
皆當作佛。
見菩薩受記。
便自感傷。
獨不預之。
今聞符昔。
故過耳便悟。
昔慨失大。
今悟必欣矣。
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至非世尊咎。
又所以聞即悟者。
良由昔來。
每作是念。
我等同入法性。
如來豈限之以必小。
是自取小耳。
所以示者。
夫說法以漸。
必先小而後大。
若我待于說大。
必以成大。
直過聞說小。
便謂是實小。
交利取證。
常自咎恨。
今聞是一。
與同入法性不差。
故即悟也。
意自非小徒自咎恨。
今悟如此。
緻欣何已哉。
待者。
亦雲當待。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于天人沙門。
第二段。
明既無小道。
唯趣于佛也。
身子積悟冥着。
故與其受記。
受記之唱。
豈實爾耶。
以引希記之徒耳。
曾于二萬億佛至佛所護念。
因其自悟。
喜反譏以成之。
小乘昔無大望。
今偏授記者。
明理中無小。
所以遠引昔行者。
明功招斯記。
非曰有情為密牽時情心也。
以本願故。
說三乘法。
三乘之化。
本為濁世。
其土既淨。
不容有三。
而言三者。
欲明三即是一。
更無别三。
其本解三即是一。
故言以本願耳。
豈曰實說三化乎。
授堅滿記。
所以又授堅滿記者。
證身子得記不虛。
爾時四部衆至心大歡喜。
第三段。
引自岸之徒。
知皆有此分。
故歡喜也。
舍利弗白佛言。
我無複疑悔。
夫德厚則憂深。
道大則兼王。
身子啟悟已畢。
欲令有心。
同其玄解。
故為千二百。
騰疑白佛。
此諸聲聞。
既無昔疑。
而有今執。
必須開張。
然後乃釋耳。
聞所未聞。
昔餐于三。
而今服一。
同是聖言。
而先後鉾楯。
故結疑于其聞也。
智者以譬喻得解。
向言以挫其抱疑。
今雲智者以牽其意。
智以背愚為性。
既曰智者聞譬心悟。
以此言斥之。
厲其速悟耳。
若國邑。
自下義況。
凡七段明理。
一者明宅中。
災患??興。
群禍交萃。
二者覺茲患禍。
其唯佛也。
三者佛既自覺。
又興大悲。
拔濟諸子。
四者将與三乘之樂。
故先說宅中怖畏之事。
五者與三乘之樂也。
六者與其真實一乘至樂也。
七者上許三車。
竟不與之事。
以虛妄也。
國者對城處所。
衆生在三界城内。
謂之為國。
第一段也。
邑者十無極。
極譬邑。
有限近人。
譬之聚落。
同語一城。
随義逐事。
則萬端名生也。
有大長者。
佛應統之。
是其所崇。
為長者也。
其年衰邁。
現身後邊。
以設三乘之教也。
财富無量。
說法資慧命為财。
理無窮限為無量。
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化去其穢。
生其道牙為田。
來居其為宅。
從教作行。
為僮仆。
無處非是。
為多也。
其家廣大。
以或為本而安之。
是家之義也。
或無方所。
為廣大也。
唯有一門。
佛教通悟為門。
唯此乃通為一百二百。
天為一百。
人為二百。
三惡趣為五百。
依界為止也。
堂閣朽故。
欲界為堂。
上二界為閣。
漸衰為朽故也。
牆壁頹落。
群或四統。
謂之為牆。
為不善所克。
謂之頹落。
柱根腐敗。
邪見住之。
為柱。
乖理非堅。
為腐敗也。
梁棟傾危。
楪在??愛為梁棟理易可奪為傾危。
周币俱時焱然火起焚燒舍宅。
衆苦譬火燒。
無處不示。
為周币。
出于橫造。
為欻然。
事至為起。
燒五陰舍也。
諸子一十廿或至卅。
已曾受化。
為子也。
有三乘之别為三。
多故為十也。
長者見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
第二段。
佛覺斯苦也。
本化不應有苦。
為驚。
受苦昏意。
恐慧命遂盡于火。
故怖也。
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所燒之門安隐得出。
佛應形在宅。
亦示有苦。
現入泥洹。
惠命全為出有餘之力。
得至無餘為能。
亦從先佛教為能。
于所燒之門得出。
而諸子等樂着嬉戲。
情遊五欲。
為嬉戲。
經綿不舍。
為樂着。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
不謂害命。
為不覺知。
既不覺知。
何緣驚怖。
火來逼身至無求出意。
傷逼慧命。
不以為患。
五明得失之人。
五千人退者。
此第一段辨真僞之别。
正言将奏。
真僞自判。
譬猶日月既耀。
[白/士]皂分明。
所以示此迹者。
誡肅時情耳。
若增上慢人。
不預嘉會者。
時情慶至。
自硬信悟矣。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無複枝葉。
第二段。
自下明一緻之道。
繁柯既亡。
貞幹存焉。
随宜所說。
适物而言。
雖複說三。
而情存表一。
故言意趣難解。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上已仿佛示宗。
此則複為說也。
既雲三乘是方便。
今明是一也。
佛為一極。
表一而為出也。
理苟有三。
聖亦可為三而出。
但理中無三。
唯妙一而已。
故言以一大事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開佛知見故。
微言雲旨。
意顯于茲。
此四句始終。
為一義耳。
良由衆生。
本有佛知見分。
但為垢障不現耳。
佛為開除。
則得成之。
一義雲。
初住至七住。
漸除煩惱曰開。
無出照耀曰清淨。
欲示衆生佛之知見。
向言本有其分。
由今教而成。
成若由教。
則是外示。
示必使悟。
悟必入其道矣。
一義雲。
八住得觀佛三昧。
常樂示佛慧悟知見。
一義雲。
九住菩薩為善慧。
深悟佛之知見也。
入佛知見。
一義雲。
十住菩薩。
以金剛三昧。
散壞塵習。
轉入佛慧。
由論體況。
階級如此。
丈而辨之。
就行者一悟。
便有此四義也。
若二若三。
二第二乘也。
三第三乘。
亦應無第一。
第一不乖所以大。
故不無之。
既無二三。
一亦去矣。
舍利弗一切諸佛法亦如是。
第三段。
引十方三世諸佛為證。
三世諸佛。
皆先說三乘。
後明一極。
雖複世異人殊。
然斯道玄同矣。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
第四段。
明聖人非自欲設三教。
但衆生穢濁。
難以一悟。
故為說三乘。
出不獲已。
豈欲爾乎。
劫濁。
上代衆生。
禀質清虛。
累亦微薄。
以今比之。
謂為濁耳。
劫者時也。
衆生既惡。
或遇刀兵。
或遭谷貴病疫時也。
煩惱濁。
群惑交萃。
道何由生。
衆生濁。
總五盛陰惡也。
見濁。
五邪見本背真違理。
故别立之。
命濁。
邪命交役。
違乎值道。
非濁如何。
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佛以濁世人無大志。
而所以佛理幽遠。
不能信之。
抑使近人。
作三乘教耳。
雖曰說三。
恒是說一。
今雲。
于一人身得佛。
豈不抑使近人乎。
迹近在人。
外示易學。
苟能以易而學。
自然之遠。
又雲。
二乘同盡于結。
不除習。
去人轉近。
尤易滅也。
若能以易滅而求自然。
之于都滅。
斯則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也。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羅漢。
第五段辨人得失。
欲使道行天下。
豈容不辨得失。
誡人于舍失而從得。
若謂是羅漢而不知佛。
但為化菩薩者。
則非羅漢。
此是過失之人也。
能持此經。
謂之得。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
二聖之間。
既無聖主。
容可不信。
若佛在者。
必信無疑。
密牽時人。
及佛現在。
何可不信邪。
偈言次第。
頌前五科。
初正四偈。
頌第一真僞。
次卅五偈。
頌第二一大事。
次七十五偈。
頌第三世諸佛證。
次兩偈。
頌前第四段。
出不獲已說三乘。
最後五偈。
頌第五得失人。
受胎之微形。
在三界惑内。
謂之微耳。
唯法身為大。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理本無言。
假言而言。
謂之方便。
又推二乘以助化。
謂之異方便。
一乘既深。
假之以顯。
一義雲。
四十九年所說是方便。
今說法華。
謂異方便。
若有衆生類至有人禮拜。
自下。
明衆生于過去佛。
殖諸善根。
一豪一善。
皆積之成道。
知法常無性。
第一空義。
明理無二極矣。
佛種從緣起。
佛緣理生。
理既無二。
豈容有三。
是故說一乘耳。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釋向知法常無性。
以此義故。
知常無性。
于三七日中。
初七日觀樹者。
欲表報恩。
中七日經行者。
既由經行大悟。
蔭樹成道。
此恩那可不報邪。
後七日思惟度衆生。
梵王請法。
乘感而化耳。
譬喻品第三 夫根有利鈍。
則悟有先後。
向正說法花。
利根之徒。
取悟于上矣。
昧者未曉。
故寄譬說之。
理既幽?。
難以一隅。
故曲寄事像。
以寫遠旨。
借事況理。
謂之譬喻。
舍利弗踴躍。
自下至火宅初。
凡有三段明義。
第一明舍利弗懷悟于内。
發解于外。
昔疑既重。
殷憂亦深。
今既首悟一乘。
表喜踴心溢。
不勝其欣。
自說雲。
示托迹權引。
遠敦時情。
所以者何至失如來無量知見。
自說所欣。
本欲明之。
欲明之旨。
容助成所聞。
如是法者。
聞一切衆生。
皆當作佛。
見菩薩受記。
便自感傷。
獨不預之。
今聞符昔。
故過耳便悟。
昔慨失大。
今悟必欣矣。
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至非世尊咎。
又所以聞即悟者。
良由昔來。
每作是念。
我等同入法性。
如來豈限之以必小。
是自取小耳。
所以示者。
夫說法以漸。
必先小而後大。
若我待于說大。
必以成大。
直過聞說小。
便謂是實小。
交利取證。
常自咎恨。
今聞是一。
與同入法性不差。
故即悟也。
意自非小徒自咎恨。
今悟如此。
緻欣何已哉。
待者。
亦雲當待。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于天人沙門。
第二段。
明既無小道。
唯趣于佛也。
身子積悟冥着。
故與其受記。
受記之唱。
豈實爾耶。
以引希記之徒耳。
曾于二萬億佛至佛所護念。
因其自悟。
喜反譏以成之。
小乘昔無大望。
今偏授記者。
明理中無小。
所以遠引昔行者。
明功招斯記。
非曰有情為密牽時情心也。
以本願故。
說三乘法。
三乘之化。
本為濁世。
其土既淨。
不容有三。
而言三者。
欲明三即是一。
更無别三。
其本解三即是一。
故言以本願耳。
豈曰實說三化乎。
授堅滿記。
所以又授堅滿記者。
證身子得記不虛。
爾時四部衆至心大歡喜。
第三段。
引自岸之徒。
知皆有此分。
故歡喜也。
舍利弗白佛言。
我無複疑悔。
夫德厚則憂深。
道大則兼王。
身子啟悟已畢。
欲令有心。
同其玄解。
故為千二百。
騰疑白佛。
此諸聲聞。
既無昔疑。
而有今執。
必須開張。
然後乃釋耳。
聞所未聞。
昔餐于三。
而今服一。
同是聖言。
而先後鉾楯。
故結疑于其聞也。
智者以譬喻得解。
向言以挫其抱疑。
今雲智者以牽其意。
智以背愚為性。
既曰智者聞譬心悟。
以此言斥之。
厲其速悟耳。
若國邑。
自下義況。
凡七段明理。
一者明宅中。
災患??興。
群禍交萃。
二者覺茲患禍。
其唯佛也。
三者佛既自覺。
又興大悲。
拔濟諸子。
四者将與三乘之樂。
故先說宅中怖畏之事。
五者與三乘之樂也。
六者與其真實一乘至樂也。
七者上許三車。
竟不與之事。
以虛妄也。
國者對城處所。
衆生在三界城内。
謂之為國。
第一段也。
邑者十無極。
極譬邑。
有限近人。
譬之聚落。
同語一城。
随義逐事。
則萬端名生也。
有大長者。
佛應統之。
是其所崇。
為長者也。
其年衰邁。
現身後邊。
以設三乘之教也。
财富無量。
說法資慧命為财。
理無窮限為無量。
多有田宅及諸僮仆。
化去其穢。
生其道牙為田。
來居其為宅。
從教作行。
為僮仆。
無處非是。
為多也。
其家廣大。
以或為本而安之。
是家之義也。
或無方所。
為廣大也。
唯有一門。
佛教通悟為門。
唯此乃通為一百二百。
天為一百。
人為二百。
三惡趣為五百。
依界為止也。
堂閣朽故。
欲界為堂。
上二界為閣。
漸衰為朽故也。
牆壁頹落。
群或四統。
謂之為牆。
為不善所克。
謂之頹落。
柱根腐敗。
邪見住之。
為柱。
乖理非堅。
為腐敗也。
梁棟傾危。
楪在??愛為梁棟理易可奪為傾危。
周币俱時焱然火起焚燒舍宅。
衆苦譬火燒。
無處不示。
為周币。
出于橫造。
為欻然。
事至為起。
燒五陰舍也。
諸子一十廿或至卅。
已曾受化。
為子也。
有三乘之别為三。
多故為十也。
長者見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
第二段。
佛覺斯苦也。
本化不應有苦。
為驚。
受苦昏意。
恐慧命遂盡于火。
故怖也。
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所燒之門安隐得出。
佛應形在宅。
亦示有苦。
現入泥洹。
惠命全為出有餘之力。
得至無餘為能。
亦從先佛教為能。
于所燒之門得出。
而諸子等樂着嬉戲。
情遊五欲。
為嬉戲。
經綿不舍。
為樂着。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
不謂害命。
為不覺知。
既不覺知。
何緣驚怖。
火來逼身至無求出意。
傷逼慧命。
不以為患。